论余华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合集下载

论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形成的杂文随笔

论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形成的杂文随笔

论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形成的杂文随笔第一篇:论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形成的杂文随笔看费孝通老先生的《生育制度》,他这样解释俄狄浦斯情节的成因:双系抚养体制下,情感肢体上的亲密和道德知识层面的教诲通常由父母分别完成,而母亲从怀孕生产到哺乳,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都能和新生儿维持情感和肢体上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使得母亲很难在孩子长大后,从社会层面对子女进行指导教诲,如此绝大部分家庭关系(这里指传统社会中)都可以用“严父慈母”来简单概括。

在俄狄浦斯情节中,母亲和儿子关系密切,父亲则是一个略带冷淡的严厉角色。

对于同性的父亲来说,儿子会因为权力上的压迫以及资源的局限而和父亲形成竞争关系,母亲则因为和儿子不存在竞争关系,亲上加亲。

那么为什么女婴家庭中很少出现类似俄狄浦斯情节的事,是因为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相对于男性处于从属地位,女儿不需要和父亲竞争,父亲大多还是严父,但父女关系通常比父子更轻松。

女儿虽然和母亲同性,但怀孕生产哺乳时期打造的亲密关系可以抵消或者说弥补这种排斥,所以很多女性能长时间和母亲维持朋友甚至闺蜜的亲密关系。

我就一下子脑洞大开,想到了《黑暗的左手》,设定中冬星人平时是隐藏的双性人,只有克慕期能变成男性或者女性,才能生殖,生产后“母亲”恢复隐藏的双性人状态,而孩子也会一直是隐藏的双性人,直到性成熟。

也就是说,冬星人的家庭关系里,不仅因为没有男女之分能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刻板的“严父慈母”分工,而且也杜绝了性别上的支配与从属。

冬星人不会因为和家长同性就企图竞争推翻“父亲”,也不会过度依赖“母亲”。

勒古恩真是太神了,这么和平安稳的生活多好啊。

第二篇:论俄狄浦斯情结论俄狄浦斯情结摘要俄狄浦斯王,这一英雄人物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虚构出来的。

该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从小被自己生父生母丢弃的孩童,阴错阳差的长大成人后,在一次偶然的争斗中毫不知情的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后娶了自己生母的故事。

后来,活跃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神经病理学界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得提出俄狄浦斯情节。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指一个人对父母亲的冲动,这是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的主题之一。

在中式审美中,俄狄浦斯情结也有着一定的表现,虽然不一定以相同的形式呈现,但在文学、戏剧、艺术等方面都能找到其相关影子。

本文将从文学、戏剧和艺术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在中国文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经常以亲情、血缘关系为线索,成为作家创作的主题之一。

在著名作家鲁迅的小说《热风中》,主人公王实甫就有着与父母相恋的情结。

王实甫在小说中表现出对母亲的独占欲情结,这种情感常常表现为对母亲的过分关心和保护,甚至包括对别人对母亲的关爱也感到不满。

这种情感不仅在小说中有所体现,也可以在中国的传统戏剧中看到。

比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就是一个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形象。

她对自己的父亲有着过于亲密的情感,甚至不考虑其父亲是否有妻子,只为了自己对父亲的爱。

在中国戏剧中,也可以找到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

比如在京剧《赵氏孤儿》中,主人公赵氏的对于其养父的爱是非常极端的。

她对养父有着超越一般的爱意,这种强烈的情感常常导致她做出一些疯狂的行为,比如割肉喂养父。

这种行为在西方文学中可能可以被解读为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表现。

中国戏剧中的女性角色也经常被赋予俄狄浦斯情结的属性。

她们对于自己的父亲或养父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甚至为了父亲可以做出一切牺牲。

除文学和戏剧之外,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也可以找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子。

比如一些中国的雕塑和绘画作品中的母子形象,常常体现出母子之间的特殊情感。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在描绘母子之间的亲情,还隐含了母子之间难以抑制的情感冲动。

母子之间的爱意被夸大,甚至有些过火,这种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

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母亲对孩子的溺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依赖,这种关系常常超越了普通的母子相处关系,有时甚至带有一些病态的色彩。

中国的中式审美中也有着俄狄浦斯情结的存在,尽管这种情结不一定以相同的形式出现,但在文学、戏剧和艺术方面都能找到其相关的影子。

论余华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论余华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语文学刊2010.01○闫加磊(江南大学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作者简介]闫加磊,江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论余华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摘要】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这也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的原型。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仇父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术语。

而在余华的大部分作品中,亲情乃至爱情是其主要内容,比如《兄弟》之中,在描写父子关系时,却鲜有关于父子冲突的描写。

本文试图运用“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心理学概念,以弑父这个角度,详尽分析余华部分作品中所展现的俄狄浦斯情结。

【关键词】余华;《兄弟》;俄狄浦斯情结;《现实一种》俄狄浦斯情结最早见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和王后生的儿子,生下后他便被抛弃了,因为神喻预示他将要杀父娶母,但他却在偶然的条件中发生争端并杀死了生父,随后与其生母结了婚,总之,《俄狄浦斯王》是一出悲剧,是一出人的力量对抗“命运”的悲剧,即便人的力量再强大,人的自觉能动性再强,最终也难以对抗“命运”的制裁,但弗洛伊德却别出心裁地认为,《俄狄浦斯王》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在于“我们童年这些原始的欲望在俄狄浦斯王的身上得到了满足,同时我们以全部的抑制力量从他那里退缩回去,使我们这些原始的欲望得以被压抑下去”。

[1]这里说的“原始的欲望”即是“俄狄浦斯情结”,他不仅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且还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实现了他童年的复仇行动。

在余华的小说中,不论是《兄弟》、《现实一种》,或是《呼唤与细雨》,到处充斥着“儿子”对“父亲”的反抗,或明或暗,或有意识或无意识。

陈晓明把这种写法称作胜过父法,在《胜过父法:绝望的心理自传》中认为,余华的小说是一种“精神自传”,它们无形之中打上了自己的心理烙印,而这种“反抗父法”即是以非成人化的视角间接地对父亲形象的无情嘲弄。

一、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体验,主要是由无意识的爱和敌意欲望组成。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毕业论文是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现当代文学论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题目。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 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2. 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3. 论张贤亮小说的女性情结4.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寻根”情结5. 千古文人侠客梦——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6. 论池莉市民小说中的“日常生活理想”7. 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8. 论阿城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9. 莫言小说运用色彩词的特点10. “酷刑”与审美——论莫言《檀香刑》的美学风格11. 论残雪小说的窥视心理描写12. 两种病态人格的心理透视──论张爱玲与残雪笔下的母亲形象13. 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分析14.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15. 《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1. 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分析2. 《阿Q正传》中的丑陋人性3. 《伤逝》和《寒夜》爱情悲剧比较研究4.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比较论5. 《狂人日记》的解构主义特征6. 《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7. 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穿越——鲁迅《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8. 社会学场域中的悲剧之痛——鲁迅《祝福》之还原性解读9. 论鲁迅小说的叙事伦理10.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11.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疯癫意象透视12. 鲁迅小说中人物“死亡”现象初探13.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分析14. 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15. 郁达夫作品中的忏悔意识16. 沉沦与救赎——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描写17. 颓废——郁达夫悲剧小说的美学形态18. 冰心与庐隐之比较19.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20. 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 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基督教意识2. 《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探微3.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4. 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5. 曹禺前期戏剧中的人性剖析6. 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如繁漪、陈白露、花金子、愫方等)7. 蘩漪悲剧成因的心理探析8. 试论曹禺剧作的“出走者”人物系列9. 论《骆驼祥子》中的戏仿叙事10. 高觉新和汪文宣比较论11.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少女形象12. 色彩、意象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13. 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比较论14. 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15.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佛教文化意识。

命运·过失·情结·仪式——关于俄狄浦斯悲剧根源的争论

命运·过失·情结·仪式——关于俄狄浦斯悲剧根源的争论

命运过失情结仪式——关于俄狄浦斯悲剧根源的争论
杨振喜
【期刊名称】《黑河学刊》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十全十美的悲剧",其主人公俄狄浦斯的悲剧根源一直是古希腊悲剧研究领域一个有争议的美学问题,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纳起来,最有影响的是以下四种观点:"个人意志与命运之间的冲突、自身的过失、俄狄浦斯情结、替罪羊仪式和弑君仪式".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杨振喜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3
【相关文献】
1.从俄狄浦斯情结到俄瑞斯忒斯情结--西方精神分析的“母亲转向”
2."俄狄浦斯情结"的中西悲剧比较——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与《雷雨》
3.《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及其悲剧意义
4.俄狄浦斯情结研究及其批判——兼评俄狄浦斯神话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5.滚石的俄狄浦斯——试论西班牙电影《薄荷刨冰》中的悖反俄狄浦斯情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雷雨》的俄狄浦斯情结

论《雷雨》的俄狄浦斯情结

论《雷雨》的俄狄浦斯情结
蒋传红
【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7)6
【摘要】将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俄狄浦斯情结的<公墓>、<内疚>、<女娲氏之遗孽>、<叶罗之墓>、<姊嫁之花>和<雷雨>进行比较后认为:前几篇小说限于对心理分析理论的形象化图解,未能充分展开俄狄浦斯情结的内涵;<雷雨>由于设置了周朴园专制冷酷的形象为背景、表现周萍和繁漪的乱伦关系以及周萍对四凤的爱而将这一情结表现得惊心动魄.<雷雨>成功表现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因在于:西方戏剧的命运观和曹禺对命运的思考的相互融合、曹禺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及作为艺术家对集体无意识的幻想创作.
【总页数】7页(P25-31)
【作者】蒋传红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无意识笼罩下的俄狄浦斯情结——《雷雨》中男性人物的心理分析 [J], 肖肖
2.曹禺《雷雨》叙事模式中"俄狄浦斯情结"的生命观照 [J], 张鹏飞
3."俄狄浦斯情结"的中西悲剧比较——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与
《雷雨》 [J], 陈璐
4.俄狄浦斯情结的另类展现——兼谈《雷雨》中的悲剧性 [J], 郭书新
5.浅析《雷雨》中“三兄弟”的俄狄浦斯情结 [J], 许诗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弑父”到寻父--论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流变

从“弑父”到寻父--论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流变

从“弑父”到寻父--论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流变周德蓓【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父亲”是余华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其先锋时期作品中挖掘“弑父”的俄狄浦斯情结,塑造出颠覆传统观念的丑恶之父,到上世纪90年代创作转型后,重塑善良的温情之父,反映了从“弑父”到寻父的转变。

余华作品中父亲形象的流变背后蕴藏着形式与哲学的双重超越。

%Fath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image in YuHua’ s novels.YuHua dug out the Oedipus Complex in his novels.He por-trayed an ugly father image to overthrow the traditional ideas about the father .In the 1990s of last century, he has rebuilt a father with goodness and warmth.This has reflected the transformationfrom“Patricide” to“Seeking for father”.The transition of father images in YuHua’ s novels has contained the transcendence in both the forms and the philosophy of his writing.【总页数】4页(P131-133,153)【作者】周德蓓【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相关文献】1.被弱化的他律机制--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分析 [J], 楼小荣2.再谈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 [J], 姜洋3.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研究综述 [J], 刘桠;欧阳文风4.从解构到重构——论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变迁 [J], 宋平5.寻父·审父·弑父——论苏童小说对父亲形象的颠覆 [J], 李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_儿子与情人_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悲剧(1)

论_儿子与情人_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悲剧(1)

论《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悲剧■王毅(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北保定 071002)摘 要:俄狄浦斯情结使母亲成为儿子的情人,儿子在感情上完全依恋母亲,他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全身心地爱一个他所爱的女人,不能使两性关系达到精神和肉体自然、和谐的结合,而只能在不同的女人身上得到爱的全部内容:情爱和性爱。

他与另一个女人之间,总站立着他的母亲。

青年人要正确对待俄狄蒲斯情结。

否则,势必给自己酿造苦酒,导演其人生悲剧。

关键词:俄狄蒲斯情结;母亲;儿子与情人Mother Is a Lover of H er SonOn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 overs ”WANG Yi(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China )Abstract :Oedipus complex makes mother a lover of her son.During childhood it seems normal and acceptable but it is abnormal and almost absurd ,when he grows up ,to keep such feelings.He will surely have no real love for a woman and no marriage in his life and is doomed to have a tragic ending with his love affairs and to suffer spiritual 2ly the rest of his life when his mother is gone.K ey w ords :Oedipus complex ;mother ;son and lover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378(2001)0320150204 俄狄蒲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用语,也是其重要学说之一。

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故事读后感

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故事读后感

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故事读后感读了俄狄浦斯的故事,我整个人都懵圈了好一会儿,这故事可太劲爆了,“杀父娶母”,光这四个字就够惊世骇俗的。

首先得说,俄狄浦斯真的是个倒霉蛋儿。

他一出生就被诅咒了,就像被命运开了个超级恶劣的玩笑。

他自己啥都不知道啊,还在努力地躲避所谓的命运。

他逃离科林斯,以为这样就能避开“杀父娶母”的厄运,结果呢,这一路就像是朝着厄运的靶心狂奔。

这让我觉得命运有时候就像个特别调皮捣蛋又残忍的小鬼,在那儿看着你折腾,不管你怎么躲,都能把你玩弄于股掌之间。

俄狄浦斯在知道真相的那一刻,那得多绝望啊。

自己一直敬重的父亲原来是被自己杀死的,身边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是自己的母亲。

这就好比你原本以为自己走在一条光明大道上,突然有人告诉你,你一直在屎坑里扑腾,那感觉肯定糟透了。

他刺瞎自己的双眼,我觉得这既是对自己的惩罚,也是一种对看到这个残酷真相的逃避。

从这个故事里,我还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俄狄浦斯是勇敢的,他在面对斯芬克斯的时候,那可是一点儿都不含糊,凭借智慧解开谜题,拯救了忒拜城。

这说明他有着英雄的一面,可就是这样一个英雄,却被命运摆布得如此凄惨。

这让我不禁想,在命运面前,人的力量是不是太渺小了?我们所谓的那些美德、智慧,在命运巨大的齿轮下,是不是不堪一击呢?再说说他的父母。

他的父亲因为一个预言就想把亲生儿子弄死,这是有多狠心啊。

虽然他害怕预言成真,但是这种做法本身就违背了为人父母的天性。

而他的母亲,在知道真相后选择了自杀。

她的内心肯定也是充满了痛苦、羞耻和绝望。

这一家人就像是被命运这个恶魔紧紧揪住,怎么也挣脱不开。

这个故事读完之后,就像在我心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炸得我对命运、人性这些东西满脑子都是想法。

它让我觉得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像在雾里走路,你不知道哪一步就会踩进陷阱。

同时,也让我对那些古老的神话故事肃然起敬,它们用这么极端的故事,把人性和命运的那些事儿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也看到人性在极端情况下的挣扎。

从“弑父”到寻父--论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流变

从“弑父”到寻父--论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流变

Discussion of Evolution of Father Images in YuHua’
s Novels
作者: 周德蓓
作者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页码: 131-13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余华小说;父亲形象;俄狄浦斯情结;伦理亲情
摘要:“父亲”是余华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其先锋时期作品中挖掘“弑父”的俄狄浦斯情结,塑造出颠覆传统观念的丑恶之父,到上世纪90年代创作转型后,重塑善良的温情之父,反映了从“弑父”到寻父的转变。

余华作品中父亲形象的流变背后蕴藏着形式与哲学的双重超越。

浅谈俄狄浦斯情结,神秘又痛苦的人类精神世界

浅谈俄狄浦斯情结,神秘又痛苦的人类精神世界

浅谈俄狄浦斯情结,神秘又痛苦的人类精神世界算一下时间,今年应该是我从了解到学习精神分析的第四年。

对于精神分析,我心存敬畏,认为这是一门深入且复杂的学问,如同无头苍蝇东飞西撞。

直到最近才勉强上道,也是在感悟的时候,顿觉前三年找错了方向,只存敬畏之心不曾打开感受去体会精神分析的奥妙与精华,悔挫的同时庆幸自己总算找对了方向,这其中免不了大哥的帮助与引导。

俄狄浦斯这一概念源自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这个悲剧讲诉了一个恋母弑父的故事。

精神分析流派创始人佛洛依德这样描述:“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对孩子而言是兴奋与性满足这两者的持续。

与此同时母亲表达给孩子的那些感觉,来自于她自身的性欲活动——拥抱、摇篮,这些被认为是完完全全的性对象客体的替代品。

如果告诉一位母亲,正是因为她的温柔而唤醒了孩子的性冲动,可能会令这位母亲非常震惊。

母亲会认为她表达出的行为姿态是与性无关纯粹的爱,根本不存在性欲的成分。

因为她照顾孩子时并不存在小孩性器官的兴奋。

但是我们明白,性冲动的唤醒不仅仅是局限于生殖区域的兴奋,温柔也能令其兴奋。

”是不是看起来叛逆且不解其意,甚至发出质疑:母亲与亲子的关系为何会存在性欲?这简直就是一派胡言,大逆不道的疯魔邪教之言。

但请注意我的开头声明,了解这一知识,我们不能带着偏见与表层的概念去探究,而应该带着感觉,打开自己的内心去体会。

这里的性讲的是力比多(libido)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而是身体上带来的一切快感,是一种本能,一种驱动力。

举些简单的例子,吃饭(口欲),排泄......等等带来的快感,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力比多,也正是这些欲望,驱使着我们去做这些让我们舒服的举动。

吃一顿美味的大餐,让我们感到满足;与相爱之人的触摸,让我们内心悸动。

这些都是满足力比多得到的快感。

谈到力比多,我们不得不讲攻击性,对他人的挑衅、侵犯带有破坏性行为的举动都是破坏性。

破坏性是内心的一种能量,争吵、打架都是攻击性驱使着我们。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1.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分析2.《阿Q正传》中的丑陋人性3.《伤逝》和《寒夜》爱情悲剧比较研究4.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比较论5.《狂人日记》的解构主义特征6.《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7.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穿越——鲁迅《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8.社会学场域中的悲剧之痛——鲁迅《祝福》之还原性解读9.论鲁迅小说的叙事伦理10.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11.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疯癫意象透视12.鲁迅小说中人物“死亡”现象初探13.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分析14.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15.郁达夫作品中的忏悔意识16.沉沦与救赎——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描写17.颓废——郁达夫悲剧小说的美学形态18.冰心与庐隐之比较19.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20.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21.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基督教意识22.《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探微23.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24.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25.曹禺前期戏剧中的人性剖析26.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如繁漪、陈白露、花金子、愫方等)27.蘩漪悲剧成因的心理探析28.试论曹禺剧作的“出走者”人物系列29.论《骆驼祥子》中的戏仿叙事30.高觉新和汪文宣比较论31.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少女形象32.色彩、意象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33.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比较论34.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35.从《受戒》看汪曾祺的佛教文化意识36.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37.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38.论张贤亮小说的女性情结39.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寻根”情结40.千古文人侠客梦——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41.论池莉市民小说中的“日常生活理想”42.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43.论阿城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44.莫言小说运用色彩词的特点45.“酷刑”与审美——论莫言《檀香刑》的美学风格46.论残雪小说的窥视心理描写47.两种病态人格的心理透视──论张爱玲与残雪笔下的母亲形象48.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分析49.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50.《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论王安忆小说叙事策略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论《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论《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论《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作者:魏怡丹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08期◆摘要:《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著名戏剧,其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及其悲剧意义被人们热议至今。

弗洛伊德和荣格分别基于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理论出发对俄狄浦斯情结做出了阐释和分析。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荣格;无意识理论一、俄狄浦斯情结的含义及其悲剧意义美国当代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曾说:“在文化史上极少有东西像弗洛伊德的这个概念那样深入人心,当然,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全都熟悉它。

”俄狄浦斯情结来源于戏剧《俄狄浦斯王》,主人公俄狄浦斯在寻找解决国家瘟疫和灾祸的方法的过程中得知了自己“杀父娶母”的始末,最后在羞怒中刺瞎双眼。

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在心理是儿童对养育双亲欲望和仇恨的交杂,外在结构形式则表现为三角状,即由个体自身(孩童)、所爱个体对象(母亲)和禁忌制约者(父亲)构成。

毫无疑问,俄狄浦斯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所体现的情结自然富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在笔者看来,悲剧意义主要来源于俄狄浦斯外在向善行为和毁灭性结局的矛盾。

在索福克勒斯的笔下,俄狄浦斯是一个正直勇敢、爱国爱民,有着理想人格和进步思想的人物。

他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关心爱护人民,一心想除去瘟疫和苦难。

虽然在寻找杀害忒拜前王的凶手时遭遇了阻碍,但面对种种不利于自身的暗示,他依然坚决直抵真相大门。

尽管不知真相的俄狄浦斯是如此正义而充满责任感,但在命运的摆弄下,他依然逃离不了“弑父娶母”的自我毁灭性结局。

塞涅卡曾说过:“相信命运的人跟着命运走,不相信命运的人被命运拖着走。

”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有着决定一切的力量,每个人都在命运的支配下出演固定的剧本。

而这种在命运面前奋力挣扎反抗却收效甚微,最终还是要屈服在命运的权杖下,甚至是自取其辱般的结局,正体现了俄狄浦斯情结被赋予的独特悲剧意义。

二、基于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主要是由无意识引起的。

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

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
17. 颓废郁达夫悲剧小说的美学形态
18. 冰心与庐隐之比较
19.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
20. 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三) 1. 《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探微
2.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3. 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
4. 曹禺前期戏剧中的人性剖析
5. 试论曹禺剧作的出走者人物系列
6.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精神要义
7. 鲁迅《摩罗诗力说》形象简析
9. 论《野草》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10. 论《野草》中鲁迅的想象力
11. 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及鲁迅的态度
12. 论《朝花夕拾》中的幽默
13. 胡风论诗
14. 评曹禺的《北京人》
6. 论《骆驼祥子》中的戏仿叙事
7. 高觉新和汪文宣比较论
8.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少女形象
9. 色彩、意象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
10. 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比较论
11. 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
12.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佛教文化意识
13. 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
14. 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
15. 论张贤亮小说的女性情结
16.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寻根情结
17. 千古文人侠客梦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
18. 论池莉市民小说中的日常生活理想
19. 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
20. 论阿城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21. 莫言小说运用色彩词的特点
24. 解读艾芜的长篇小说《丰饶的的原野》
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二) 1. 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分析
2. 《阿Q正传》中的丑陋人性
3. 《伤逝》和《寒夜》爱情悲剧比较讨论
4.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比较论

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故事读后感

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故事读后感

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故事读后感读了俄狄浦斯的故事,我就像被命运这只无形的大手扇了一巴掌,然后还得站在那儿琢磨这一巴掌为啥扇过来。

俄狄浦斯这哥们儿,从一出生就被命运盯上了,那感觉就像是被老天爷在脑门上贴了个“倒霉蛋”的标签。

他的命运是啥呢?杀父娶母。

这事儿听着就离谱,就像是有人跟你说你注定要先把你爹干掉,然后跟你妈结婚,你不得觉得这人疯了?可俄狄浦斯就被这么个可怕的命运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他还不知道呢,就这么一路“懵懵懂懂”地朝着命运的大坑奔去。

他努力想逃避,从自己的家乡跑走,觉得这样就能躲开那可怕的命运。

可命运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鬼,专门跟他对着干。

他在路上不小心就把自己亲爹给杀了,还因为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被当作英雄迎进了忒拜城,稀里糊涂地就娶了自己的亲妈。

这情节发展得就像坐过山车,又刺激又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这俄狄浦斯知道真相的时候,那场面简直是“大型崩溃现场”。

他把自己的眼睛都给弄瞎了,好像是想把看到真相的眼睛给惩罚一下,也像是想把这个充满罪恶和混乱的世界关在自己的黑暗之外。

这时候我就在想,他得多绝望啊,被命运这么捉弄,知道自己做了这么违背人伦的事儿。

从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命运的强大和恐怖。

命运就像个霸道的导演,不管演员愿不愿意,就把剧本强行塞给你,让你按照它的安排演下去。

可是呢,俄狄浦斯也不是完全就这么听天由命的。

他之前一直在努力抗争啊,虽然最后还是掉进了命运的陷阱,但他那种反抗精神还是挺让人佩服的。

这就好像我们生活里,有时候有些事情看起来注定要发生,可我们还是不甘心,要去搏一搏,哪怕最后输了,也算是跟命运较过劲了。

而且这个故事还让我觉得,人有时候真的很渺小。

在命运面前,我们那些所谓的智慧、力量都好像不够看的。

俄狄浦斯那么聪明,能解开斯芬克斯的谜语,可还是逃不过命运的手掌心。

这就提醒我们,做人还是要有点敬畏之心,对生活、对未知的东西。

同时呢,这个故事里的悲剧也让我意识到,人要是跟命运对抗,那得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俄狄浦斯情节的情感心理学愤怒悲伤与接受的情感反应

俄狄浦斯情节的情感心理学愤怒悲伤与接受的情感反应

俄狄浦斯情节的情感心理学愤怒悲伤与接受的情感反应俄狄浦斯情节的情感心理学:愤怒、悲伤与接受的情感反应俄狄浦斯情节是古希腊戏剧中的经典故事,它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

情感心理学研究人的情感经历、情感表达以及情感调节等方面,因此可以为我们解读和理解俄狄浦斯情节中所展现的情感反应。

本文将从愤怒、悲伤和接受的情感角度,探讨这一经典情节中人物的情感心理。

一、愤怒的情感反应在俄狄浦斯情节中,主人公俄狄浦斯在发现真相后经历了愤怒的情感反应。

一开始,他对眼前的真相感到愤怒,怀疑自己受到了命运的愚弄。

这种愤怒情感表现出他的不接受现实和对命运的抗争。

愤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常常源于对自身权益或尊严的威胁。

在俄狄浦斯情节中,他发现自己曾娶亲生母亲、杀害亲生父亲,因此对命运和众神感到愤怒。

俄狄浦斯的愤怒情绪表现出他的痛苦和不满,体现了他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否定和愧疚。

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也容易导致冲动和暴力行为。

情感心理学认为,情感调节对于正常的愤怒处理至关重要。

在俄狄浦斯情节中,俄狄浦斯的愤怒情感需要得到适当的管理和调节,以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二、悲伤的情感反应悲伤是另一种俄狄浦斯情节中人物常表现出的情感反应。

主人公在面对悲惨的真相时,经历了深深的悲伤与绝望。

他对自己的无知和命运的不可抗拒感到悲伤,同时还有对过去的痛苦回忆和未来的不安。

悲伤是一种对损失或不幸的情感反应,通常伴随着沮丧和痛苦。

在俄狄浦斯情节中,俄狄浦斯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他所导致的后果深感悲痛。

他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过去,未来也将充满挣扎和痛苦,这些触发了他更深层次的悲伤。

情感心理学认为,悲伤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对于悲伤情绪的合理表达有助于情感的消解和调节。

在俄狄浦斯情节中,俄狄浦斯的悲伤情感需要得到理解和支持,从而帮助他接受现实并逐渐走出困境。

三、接受的情感反应接受是俄狄浦斯情节中的另一情感反应,它代表了人们面对现实并与之和解的能力。

在俄狄浦斯情节中,主人公通过在悲伤和愤怒中反思自己的过去和行为,最终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悟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悟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悟读了《俄狄浦斯王》,我这心里头啊,就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

这故事里的俄狄浦斯,从一出生就被命运给“算计”了。

他爸拉伊俄斯听到神谕说这孩子将来会杀父娶母,吓得赶紧把他扔了。

可谁能想到,这娃命大,被人给救了。

长大后的俄狄浦斯,自己也听说了那个可怕的神谕。

但他哪能甘心被命运摆布啊,就想着拼命逃离可能会犯下罪行的地方。

这一路上,他经历的事儿可多了去了。

有一次,他走在路上,碰到个脾气特别臭的老头。

那老头赶着马车,横冲直撞的,差点就撞到俄狄浦斯了。

俄狄浦斯也是个火爆脾气,就跟那老头吵起来了。

结果这一吵可不得了,双方都不让步,最后竟然动起手来了。

俄狄浦斯年轻力壮啊,一不小心就把那老头给打死了。

他哪知道,这个老头就是他的亲生父亲拉伊俄斯。

后来,俄狄浦斯来到了忒拜城。

当时这城里头正闹着妖怪呢,说是一个斯芬克斯整天在那守着,问过往的人问题,答不上来就得死。

俄狄浦斯那叫一个勇敢,愣是去挑战了这个妖怪。

那斯芬克斯出的问题可难了,“什么东西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嘿,咱聪明的俄狄浦斯一下子就答出来了,是“人”啊!这一下,他成了忒拜城的大英雄,被人们拥戴为王,还娶了王后。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王后就是他的亲生母亲。

当真相大白的时候,俄狄浦斯那叫一个崩溃啊!他无法接受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犯下了如此可怕的罪行。

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到处流浪去了。

想想俄狄浦斯的遭遇,我就忍不住感慨。

命运这玩意儿,有时候真的让人捉摸不透。

它就像个调皮的小鬼,冷不丁地就给你使个绊子,让你摔个大跟头。

咱平常过日子,不也经常觉得好像有双无形的手在推着咱走吗?有时候明明努力朝着一个方向跑,结果却发现跑错道了。

就比如说找工作吧,我一心想着要进那个大公司,觉得进去了就能飞黄腾达。

拼命准备面试,到处找关系,好不容易进去了。

结果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么回事儿,天天加班累得要死,同事之间还勾心斗角的。

这时候我就想啊,这难道就是我拼命追求的命运?再比如说谈恋爱。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读后感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读后感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读后感读完俄狄浦斯这个故事,我真的是满脑子的“啥玩意儿”和深深的震撼。

首先呢,这俄狄浦斯也太倒霉了吧。

他打小就被预言要杀父娶母,这就像是被命运下了个超级无敌糟糕的诅咒。

他爸妈知道这个预言后,也是被吓得不轻,直接把他扔到荒郊野外去了。

这爸妈的做法虽然是出于害怕预言成真,但也真够狠的,刚出生的小娃娃就这么被抛弃,感觉就像把一个还没上场比赛的选手直接判出局了。

然后呢,俄狄浦斯也是个硬骨头,被扔了还能顽强地活下来。

他在不知道自己身世的情况下,就这么一步步走向了命运给他挖的大坑。

在三岔路口,他因为一点小争执就把自己亲爹给干掉了,这可真就是命运的捉弄啊。

他当时肯定不知道,面前这个看起来有点傲慢的老头,就是自己的亲爹。

这就好比你在路上跟人吵了一架,结果发现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人,只不过俄狄浦斯是直接把亲人给弄没了,想想都觉得可怕。

再说说他娶母这事儿。

他到了忒拜城,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成了大英雄,然后就顺理成章地娶了王后,也就是他亲妈。

我的天呐,这情节要是放在现代电视剧里,那绝对是惊爆眼球的狗血剧情。

俄狄浦斯还在那美滋滋地过日子呢,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超级大的伦理黑洞。

不过呢,俄狄浦斯也不是那种知道真相后就逃避的人。

当他发现真相的时候,那痛苦啊,简直无法形容。

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感觉就像是在对命运说:“你看,你把我害成这样,我也不会向你低头,我要自己惩罚自己。

”这一点还真让人有点佩服他的勇气。

这个故事让我觉得,命运有时候就像一个爱捉弄人的小恶魔。

俄狄浦斯拼命想摆脱那个预言,结果却被命运牵着鼻子走,怎么都逃不掉。

而且这也让我看到了古希腊人对命运的那种敬畏,在他们眼里,命运好像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强大力量。

我们现在生活里虽然没有这么神神叨叨的预言,但是有时候也会有那种感觉,好像有些事情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就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左右着。

不过呢,我想我们还是要比俄狄浦斯幸运多了,至少不会有这么惊世骇俗的命运安排等着我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刊2010.01○闫加磊(江南大学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作者简介]闫加磊,江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论余华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摘要】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这也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的原型。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仇父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术语。

而在余华的大部分作品中,亲情乃至爱情是其主要内容,比如《兄弟》之中,在描写父子关系时,却鲜有关于父子冲突的描写。

本文试图运用“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心理学概念,以弑父这个角度,详尽分析余华部分作品中所展现的俄狄浦斯情结。

【关键词】余华;《兄弟》;俄狄浦斯情结;《现实一种》俄狄浦斯情结最早见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和王后生的儿子,生下后他便被抛弃了,因为神喻预示他将要杀父娶母,但他却在偶然的条件中发生争端并杀死了生父,随后与其生母结了婚,总之,《俄狄浦斯王》是一出悲剧,是一出人的力量对抗“命运”的悲剧,即便人的力量再强大,人的自觉能动性再强,最终也难以对抗“命运”的制裁,但弗洛伊德却别出心裁地认为,《俄狄浦斯王》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在于“我们童年这些原始的欲望在俄狄浦斯王的身上得到了满足,同时我们以全部的抑制力量从他那里退缩回去,使我们这些原始的欲望得以被压抑下去”。

[1]这里说的“原始的欲望”即是“俄狄浦斯情结”,他不仅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且还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实现了他童年的复仇行动。

在余华的小说中,不论是《兄弟》、《现实一种》,或是《呼唤与细雨》,到处充斥着“儿子”对“父亲”的反抗,或明或暗,或有意识或无意识。

陈晓明把这种写法称作胜过父法,在《胜过父法:绝望的心理自传》中认为,余华的小说是一种“精神自传”,它们无形之中打上了自己的心理烙印,而这种“反抗父法”即是以非成人化的视角间接地对父亲形象的无情嘲弄。

一、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体验,主要是由无意识的爱和敌意欲望组成。

从正面说,它包括对异性父母的性欲望和对其竞争者即同性父亲的死亡的期望;从反面来说,它表现为对同性父母的爱,和对异性父母的嫉恨,在俄狄浦斯情结之中,这两方面都一定程度存在着。

弗洛伊德认为:“我所指的性的竞争,显然带有性的意味。

男孩子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一种特殊的柔性,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自己看成是竞争此物的敌人;同理小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自己应占的地位。

根据观察的结果,又知这些情感的起源很早,我们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因为在俄狄浦斯神话中,由儿子方面而起的两种极端的愿望———即弑父和娶母的愿望———只是稍微改变了呈现方式而已。

”[2]弗洛伊德的恋父或恋母情结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这是有理论依据的,它体现了弗洛伊德对两性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理解。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潜意识或无意识理论既是这个理论的基石,又是这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以此情结为出发点,个体和社会心理的一切现象才能根本解决。

在弗洛伊德所构建的原始情境中,矛盾和斗争的核心并非人与自然的斗争,而是“性”的需要和社会对“性”的需要的压抑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

由于原始父亲的强大,他占有整个部落的女性,儿子们的情欲得不到满足,于是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要去反抗他们的父亲,后为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他们达成了契约,不再以本部落的女性为对象,这样的话禁忌就出现了,经过一系列的演变,产生了最初的文明形式。

而在现代社会中,俄狄浦斯情结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存在,弗洛伊德认为,所谓文明即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即限制“性”需要的满足,使它升华为各种文化形式。

然而这非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万古常新的问题,也就是说俄狄浦斯情结发挥作用和表现的形式与途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二、余华作品所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一)俄狄浦斯情节渊源与余华对五四传统的继承中国自古就是以父亲为主要权威的封建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父亲与儿子的关系成了主要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先秦文学中,最早阐述父子关系的神话是当时后稷的诞生,姜原踩在天地的脚印上受孕而生后稷,后稷出生后受尽苦难,长大后勇武有力,开始向父亲报复,但是最后放弃了反抗的意图,重新承认了自己的儿子身份,并获得了父亲的宽恕和慷慨的帮助。

“后稷诞生的神话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父与子的紧张关系同样存在于中国的神话之中,只是它表现的形式和形态要温和得多,在古希腊神话中,比如《俄狄浦斯王》中,最终是儿子战作家作品80语文学刊语文学刊2010.01胜了父亲,有的甚至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在中国的神话中,父亲却是最终的胜利者,具有不可摧毁的权威性,这正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不同之处。

”[3]这种原始记忆沉淀在以儒家文化为正统文化的主要传统之中,使得俄狄浦斯情结在中国的土壤中得到了畸形的发展。

儒家文化是一种“父系”文化,它强调对父亲绝对敬畏,在各种经典史籍之中,充斥着对父亲的赞美之辞,孔子反复强调“孝”乃是“三年无违父之道”。

而在后世对《周易》的诠释中,也通过卦象的象征,显示父亲的权威,在八卦之中,“乾”代表天,代表阳刚之德;“坤”代表地,代表阴柔之美。

《周易·系辞上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因此孔子强调:“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而在《坤》的《文言》之中,则说:“阴虽有美,会之以从五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6]在父子关系之中,父亲代表天,是乾,是君;儿子、母亲代表地,是坤,是臣。

所以如果说西方民族由于“弑父娶母”的原始记忆而导致普遍的原罪感,那么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中华民族则具有一种原罪感。

五四则是对这种文化的反抗,它导致了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开始意味着“儿子”的诞生。

作为新思想提倡者,陈独秀十分赞美当时的青年,当然这是“进化论”的观点。

他怒斥“忠孝礼义,奴隶之道德”,而强调一种“自主自由之人格”,反对“父为子纲,则子为父附属品,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在鲁迅《狂人日记》中“大哥”的形象实在又被读作“父亲”的象征,他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有一回偶然议论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鲁迅由此总结了封建文化就是“吃人”之文化,或者说是“杀子”文化。

这样,在对“父亲”文化宣战的同时,便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这种反抗父亲,寄托了反封建的五四精神。

五四时期最能体现这种反叛思想的是曹禺的《雷雨》,因为父母的关系是其主要线索。

在《雷雨》中,父亲周朴园不仅是一个专制资本家,更是一个冷酷的家长和父亲。

大儿子周萍从小在父亲严厉管教下,表面上对其父亲周朴园十分佩服,但实际上他对周朴园只是敬畏三分,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话可说,这就使他在无意识之中对父亲产生了强烈的敌对情绪,而对母亲十分渴望,于是和后母繁漪产生了乱伦关系,这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周萍身上的体现,但后来他又爱上自己的亲妹妹,他的爱也是真挚和真诚的,但其本质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继续。

周萍对其母亲的爱已结束,所以这一情结不自觉地投射给一个亲爱的人,这个人就是他的亲生妹妹四凤。

(二)余华《兄弟》对“父亲”形象的颠覆所以余华这种叙述与反抗不是从来就有的。

在余华的《兄弟》中,“父亲”的形象完全是颠覆的,虽然这个“父亲”并未出场,但在开场作者就交代出其形象。

“李光头母亲在世的时候,总是对李光头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这就为李光头父亲的形象打下铺垫。

李光头和宋钢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宋钢比李光头大一岁,比李光头高一头,又忠厚倔强,但他们的性格却有天壤之别,用他们母亲的话说宋钢忠诚善良,说宋钢和他父亲一模一样,这父子俩就像是一根藤上结出来的两个;而李光头和其父亲也是一根藤上结出来的两个瓜。

李光头没有见过他的父亲,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他的父亲就臭气熏天地离开了人世,父亲是怎样死的?母亲不好意思说,儿子问到就说是掉到河里淹死的。

后来李光头在厕所里偷看女人屁股被生擒活捉,他在刘镇臭名昭著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在厕所里偷看女人屁股时不慎掉进屎坑里淹死了,而李光头却被捉住了。

在余华的《兄弟》中,“父亲”形象就再也不是正统的形象了,而是变成了一个像李光头一样的下流的无赖了,所以说余华《兄弟》中的“父亲”形象不再是概念和符号的转变,归根结底来说,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转变。

余华小说后被称为“实验小说”,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和模式的反叛,不再具有主题,在文学观念上放弃了对现实真实的反映,他的叙述更加游戏化和平面化,结构更为散乱和破碎,人物形象趋于符号化。

总之,“父亲”形象打破传统的“父亲”形象,由正统的“父亲”到无赖的“父亲”,显然是俄狄浦斯情结在余华《兄弟》中的体现。

余华变“弑父”为贬低父亲的形象,在无意识之中已将“父亲”杀死了,余华决不允许这样的“父亲”在文中出现,所以在文章开头父亲就死掉了。

之后李光头又有了一个继父,即宋凡平,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正当自己的亲生父亲在厕所里偷看时,由于全神贯注,被宋凡平的突然闯入吓得魂飞魄散,一头栽进泥浆似的粪池中,淹死了,而又是这个男人跳入粪池,拖出了李光头的亲生父亲,而且还埋葬了他。

为什么是宋凡平闯入,我想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作者故意使这两个父亲形象对碰,并发生对比。

宋凡平,总的来说,是个完美的男人,他会打篮球,他的个子高,他的健壮,他的弹跳,他的技术,足以让每个人惊讶不已。

有一次他竟然飞跳起来扣了一个篮,他这一辈子只扣了一个篮,也是这一次扣篮,让隆隆的人声一下子没了,人们目瞪口呆,相互看来看去,仿佛要证实刚才发生的事不是真的。

在宋凡平带着李兰去请假的时候,宋凡平和厂长侃得昏天暗地,具有十分的口才,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和年轻的医生聊天时海阔天空,话题跳来跳去,说的是眉飞色舞,唾沫横飞。

可以说,宋凡平是正统“父亲”的代表,李光头对这个父亲有的不是亲情,而是一种敬畏和尊敬。

李光头和宋凡平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沟通,虽然表面上尊敬宋凡平,但在其潜意识深处,却对他产生敌对情绪,当他俩没打倒三个中学生时,李光头大声对宋钢喊:“他是你爸,不是我爸。

”“根本没有最重要的一招,你爸是在骗我们。

”李光头内心深处还是不会把宋凡平当作父亲,而且因为李光头的无意间一句话害了宋凡平,所以才有后来宋凡平被“红卫兵”活活打死的情景。

作为一部讲述幼年故事的心理自传,《在细雨中呼喊》,不仅写出了童年的令人绝望的生活现实,它更给出了“幼年精神”绝望的反抗。

在余华的叙述中,成人的世界无情地被他进行了无可挽回的倾覆和解构。

显然这是对“父亲”的无情嘲弄,父亲的形象在这里绝无神圣、尊严、慈悲的权威性,相反,却变成一个凶恶而卑鄙或虚伪又狡诈的迫害狂。

孙广才,这个主要的父亲,毫无疑问是个十足的无赖,压迫自己的儿子们是他的拿手好戏,他的大部分精力消耗在寡妇那张已经毫无诗意的床上,他的主要功绩是把贫困的家庭搞得一塌糊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