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地理学

1、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土壤发生学的创始人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一

个独立的具有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形成过程是由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通称五大成土因素。

2、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积

3、土体构型:在土培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构型。

4.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湿度和空气)的能力。

5.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6、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7、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其中对土壤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是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德国科学家李比希,提出了“归还学说”)、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德国地质学家法鲁,在深入研究土壤矿物形成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土壤改良、耕作和施肥的措施。)、土壤形态发生学派(奥地利土壤学家库比纳,首次将土壤薄片显微观察方法引入土壤学研究,创建了土壤微形态学体系,并用来鉴别分类土壤)。

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在1883年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他创立的土壤发生学派和土壤地带性学说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土壤学家的工人,并已成为现代土壤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随后前苏联学者威廉斯、波雷诺夫、柯夫达等进一步集成和发展了土壤发生学理论,提出了同意的土壤形成过程学说。至20世纪中期,一些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植被与土壤》《气候与土壤》《母岩、地形和土壤的关系》《土壤学原理》,这些成果也极大的推动了世界各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

没过土壤诊断学派的发展:美国土壤学家希拉各德与马伯特是没过现代土壤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前者与道库恰耶夫同时发表了土壤形成的地学概念,后者讲俄国土壤发生学派的主要理论引进美国,并以图昂剖面机器性状为研究核心,创建了没过第一个土壤分类系统。没过土壤学家詹尼,在1941年发表了《土壤形成因素》专著,认为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的主道作用并不到处都是一样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主导因素不同。自20世纪中期以来,没过土壤学姐讲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运用与土壤调查制图、土壤分类、对土壤组成、形态、和属性进行了定量化、标准化的系统研究。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已经称为世界土壤学界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壤分类体系。

中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两千年前《尚书·禹贡篇》记载了中国各地土壤特征,并根据土壤颜色、质地和结构等划分突然类型。中国近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历史较短且进展缓慢。1906年北师大开始土壤学教学,之后开展了零星的土壤调查与研究。至1930年以后受欧美土壤学理论的影响,开展了中国境内较大范围的土壤调查研究,并变灰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土壤图,出版了土壤学演剧专刊及专著。

至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体系,并出版了《中国土壤》,这是中国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研究的总结性著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界积极学习并消化吸收国际土壤学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突然地理学研究的特色。

8、土壤矿物划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盐类)

9、土壤质地(土壤的机械组成):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有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

占的相对比例或者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或者土壤的机械组成

10、土壤质地的适应性:砂土:砂土由于土壤颗粒是以砂粒占优势,土壤中大孔隙多而主管孔隙少,因此,

砂土的同期性,透水性强,而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弱。砂土的热容量小,故土壤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和寒冻威胁。由于砂土通气良好,土壤的有机质分解快而不易积累,砂土的肥力相对贫瘠。但它又有易耕作,适宜性强,供肥快等优点。对砂土施肥必须“少吃多餐”,多施有机肥,以免造成过多养分

流失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并加重农业面源对地表水体的污染。黏土:黏土由于土粒微小,土壤中的非毛管孔隙少,毛管孔隙多,毛管作用力强,土壤透水通气性差;但保水蓄水及保肥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积累,故土壤养分含量丰富;黏土的热容量大,温度变化迟缓,特别是春季升温慢影响幼苗生长,有“冷性土”之称。同时黏土不易耕作、其地表易形成超渗径流,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壤土:壤土由于土壤中沙砾、粉粒和黏粒含量比较适中,壤土既具有一定数量的非毛管孔隙,又有适量的毛管孔隙,兼顾砂土和黏土的优点。

11、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的一类有机

高分子化合物。

12、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集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

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牌类方式称为土壤结构。

13、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在土壤团粒之间为非毛管孔隙,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而在土壤团粒

内部则为毛管孔隙,是土壤具有良好吸水、蓄水与保肥性能,有效解决了土壤透水性与蓄水性的矛盾;

由于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较好的解决了土壤水分与空气同时存在的矛盾,因而就能够较好的调节土壤的导热性,热容量状况,使土壤温度变化较为稳定和适度;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都比较丰富,这是因为团粒结构表面的有机质在好气微生物作用下,有利于养分的释放和供应;

同时,在团粒结构内部的有机质则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过程相对缓慢,这有利于养分的保存;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其黏着性、黏结性和可塑性均较小,这也有利于耕作。

14、土壤的物理特性: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土壤磁性,土壤颜色

15、土壤的空气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有效孔隙的数量、土体中生物化学反应速度和气体交换速

率。

16、土壤中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有效水。

17、土壤水分有效性综合示意图p81

18、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

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单位是mol/kg。

19、土壤盐基饱和度:在土壤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公式为:交换性盐基离子

总量/阳离子交换量。

20、土壤对酸碱性的缓冲性能:是指所具有的抵抗在外界化学因子作用下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即当

减少或增加土壤溶液中H+的浓度时,其pH并不随之相应的上升或降低。影响:

21、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土壤肥力,即土壤在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方面的功能;调节水体和

溶质流动的能力;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能力;能够储存并使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进行再循环;是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物质基础。22、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称涂鸦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成土因素的时空分异与土壤演化。

23、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p121

24、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植物在土壤有机质积累中的作用;植物对于土壤矿质养分及性状的影

响p134

25、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解复杂有机质促使其矿质化及营养元素的释放,这样使土壤中有

限的养分投入到无限的地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之中;合成土壤腐殖质,如实验观察表明,复杂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气碳链的侧链变短、甲氧基消失、苯环被氧化酶分裂开,使得有机化合物更趋亲水性。同时,氨基酸和蛋白质中的氮素被结合在上述有机物中,并经过聚合形成神色的土壤腐殖质;

加速无机物的转化;还能加速土壤中碳酸钙的溶解淋溶及Fe、Mn的转化速度。

26、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土壤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生物积累过程

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和统一。母质与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规定和影响着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过程的强度和性质;拇指与气候(水分、热量)之间的物质交换,决定了土壤地球化学过程的进程。土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