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翻译——翻译中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PPT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4.女性主义翻译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本意义 阐释的不同,并由此提出“性别译者’的概念,使性别分析范畴 在翻译领域里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她们认为,女性特有的语言感 知力、经验和内心情感有时不是男性能够觉察到的,或是根本不 想察觉,或是潜意识中不知不觉陷人了男性中心的思维陷阱中, 从而对女性作品或女性主义作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阐释,所以应 该有女性来翻译这类作品。这种理论主张无疑也给翻译领域注入 了新的元素和角度。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3.女性主义翻译打破传统的“作者/原文-译者/译文”的两元 对立模式,认为译文是原文的后续的生命(afterlife),提倡原文译文的共生共荣。原文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神话,译文也 不再是机械的摹仿和拷贝,而是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它得以 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为原文开启了一 个更加广阔的,料想不到的存续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1.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家都坚持翻译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为 其性别身份建构创造条件。(Simon, 1996: 8)女性主义翻译理 论并非来源于文本内部的翻译问题的讨论,而是源于一种文化研 究对翻译现象的关注,它的理论主张与其说是翻译理论,还不如 说是一种文化策略或政治实践。其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生产评 判好译文的标准和规则,而是通过译文的生产,在知识的传播、 转移中建构女性主体的身份诗学。
2.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加写前言与注脚在弗洛图看来是女性主义翻译中的常规 操作,这一技巧包括解释原文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勾 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旨在凸显译者的 女人身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女性主义身份及其在意义 的创造中作为一个积极参与者的作用。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1)Sex versus gender(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翻译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王宁说过:“因为翻译研究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的能动性阐释的张力”。
•翻译的生理性别也就是结构主义者所关注的表面上的语言转换,翻译的社会性别是文化。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1)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认为, 原作和译作的关系是平等的, 翻译不是机械性的语言转换, 而是涉及文化干预和操控的创造性活动。
加拿大批评家谢丽·西蒙(Sherry Simon)说道:“译者和女人在他们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低于男人”。
(2)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翻译过分强调译者消极被动的一面,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任何文本都带有作者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来自于文本的创作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
在此基础上,他们力求以女性的方式翻译原作,从而让翻译的主体也就是女性不再卑微而又隐形,而能够被看到。
这就是所谓的“妇占”(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极力倡导重写的翻译策略。
他们有意识的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凸显女性的痕迹,弗洛图(Louise von Flotow)归纳出三种重写策略:1.增补(supplementing);2.加前言或脚注;3.劫持(hijacking)。
2. 女性主义翻译误区:1)仅从译者的生理性别来判断译者翻译成果的优劣.“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
该理论给翻译界的印象似乎已经被定义为建构一种完全与传统父权制下的翻译完全对立的翻译理想,而女性译者可以成功地翻译男性作者的作品,而男性译者也可以成功地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
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就是要揭示和批判这种 终使女性显现在语言之中。
既将翻译又将女性逐入社会底层和他(她)者处境的状况。女
四、结语
性主义译论者为了在译文中彰显女性,为女性争得话语权,
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探索了
特别强调“判逆”。如《圣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理论的影响。女性主义从性别
(一)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翻译主体
意象就是“不忠的美人”。此外,在斯坦纳的《通天塔之后》中,
译者主体性是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基础,女性主义译者质 翻译过程被描述为“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显而
疑长期以来把翻译置于性别化的低等位置的字眼,主张重新 易见,在这个隐喻中,男性是主体,占主导地位,然而女性是
中,勒雯对安方特德作品进行了改写、操纵和“叛逆”。
翻译策略,以使女性显现于译文之中。
三、女性主义翻译观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三)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翻译观对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们对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旨在揭示翻
一系列翻译理论基本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
译领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长久以来,关于翻译的一个典型
文化派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推动力。本文旨在探索女性主 公然提倡操纵—“女性主义译者肯定其关键作用,以没完没
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理论的影响,以便增强对女性主义翻译 了的反复阅读和反复写作为乐,炫耀她对文本操纵的迹象。”
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翻译实践
传统译论将原作和译作看作对立的两元,认为原作占主
女性主义者从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派理论中 导地位,译作是派生的,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析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析摘要: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在上世纪70 年代开始便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然而与国内文艺理论界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广泛介绍和深入研究相比,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介绍明显滞后,与当前国内深入讨论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情形也无法相提并论,实质性的深入研究更是罕见。
传统翻译研究的理论重点在文本内部,即研究怎么译的问题,误认为这就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全部,这一点至上世纪50 年代之前中西皆没有大的改变。
50 年代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始萌芽,至70 年代获得理论上的大突破。
“等值”、“忠实”、“源文本意”的真理性开始动摇并逐渐被彻底解构。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妇女从质疑并反叛男性中心论出发,“识别并批判那些将妇女和翻译一并降至社会和文学阶梯底层的一团概念,翻译理论和实践不可避免地要去探寻存在于文本实践中的权力关系,这些权力关系反映了存在于更大文化语境中的权力结构。
探讨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并试图动摇那些维持这种联系的权威结构。
”(simon,1996:1)与文学理论界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大量引入和富有创新性的研究而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国内的介绍并不多见,仅散见于一些论文集中,对其理论的批判性研究成果更是缺乏,显然这一理论并没有引起国内译界的应有重视。
本文希望能比较详尽地将这一理论的最新动态介绍到国内译学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促进国内译学界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90-03一、理论背景女性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得益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自身的发展和西方诸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这两个研究领域在诸多所关心的问题上存在着相似之处。
西方后现代的转向在理论、艺术和科学的众多领域产生了影响,翻译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后现代转向之令人兴奋和激动在于它包含了一种经验、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冲突,即与已为人们所接受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斗争并且提供观察、写作和生活的新方式。
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
radical. They take the subversion of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based on structuralism as their ultimate goal, which consequently left an exeuse to a variety of criticism.
Demerits
Non-feminist crities believe that feminist theory is narrowly
partisan, with their arguments "too emotional, sectarian, idealistic and subjective", and therefore it can not be true academic researeh.
translation study, and researchers began to issue some
academic essays, Wang Xiaoyuan, Meng Xiangzhen, Liao
Qiyi, Yan Jianhua, Liu Yaru, Liu Yong, Mu Lei, Jiang Xiaohua, to name only a few.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earches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e
most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are those of feminist researchers such as Luise von Flotow, Lori Chamberlain, Sherry Simon, Tina Krontiris and so on.
翻译中的性别意识: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简爱》四个中译本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翻译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而译者的性别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则 是一个鲜少被探讨的话题。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这种影响显得尤为明显。本 次演示以《简爱》的三个中译本为例,探讨了译者性别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中的女性声音和性别立场。女 性主义译者强调原文中的性别意识形态,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 系。这种理论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分析《简爱》三个中译本的性别问题提 供了理论基础。
三、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
用了女性主义色彩的元素,强调了女性的地位和作用。
三、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
而其他三个版本虽然在女性主义的表达上不及宋海萍版,但也都有所体现。 例如,祝庆英、宋兆霖版在词汇选择上虽然没有大量使用女性主义色彩的词汇, 但在一些关键句子的翻译上,却充分展现了女性主义的立场。例如在翻译简·爱 对罗切斯特的经典
3、李霁野的《简爱自传》
3、李霁野的《简爱自传》
李霁野是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翻译家和作家,他的《简爱自传》于19351936年。在性别问题的处理上,李霁野的翻译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他对简的描 述更加细致和准确,也更多地呈现了原文中的女性主义主题。然而,在描绘罗切 斯特的角色时,李霁野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男性形象的束缚。
四、结论
四、结论
总的来说,《简爱》三个中译本的性别问题体现出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尽管 如此,这些译本仍然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这部世界文学经典的机会。通过 对比和分析这三个译本,我们可以看到译者性别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 如何被翻译者所
四、结论
理解和处理。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应当更加注重原文中的性 别问题,尽可能地保留和传达原文中的女性声音和性别立场。
性别与翻译——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及其在国内的现状
性别与翻译——论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发布时间:2010-03-19 浏览次数: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性别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的结合在西方的发展状况,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发表、出版的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的文章和书籍,讨论了性别与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作者认为,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还主要处在梳理和介绍阶段,中国译论研究者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运用于中国的情境中,进一步发展、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研究还不多。
而在中国的翻译实践中,作者认为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体现了其性别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性别视角,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评论,女译者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ory and critic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oint study of gender and translation in China by combing all the papers and books on translation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published in China. The author finds that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introducing wester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only a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to apply the theory to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The author also finds that the Chinese female translators with gender consciousness have shown their gender awareness in their translation.Key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gendered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critics, female translators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其他论文文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精品源自生物科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风起云涌。
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发展。
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
由此,女性主义翻译观应运而生。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两千多年来,翻译领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如,把翻译比作“不忠的美人”。
翻译被置于与女性相同的地位。
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女性。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处于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受父权压制的结果。
父权中心制统治下的翻译研究移植了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使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也被视为从属、派生的部分,进而被女性化和边缘化。
女性与翻译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上找到了相似点和类比的基础,从而引发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徐翠波,2011,p.60)。
二、理论主张女性主义和翻译都是对语言的一种批判性理解,当二者结合起来时,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的视角,它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其主要观点包括:(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强调叛逆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译文的共生共荣。
这首先表现在翻译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得它得以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
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译文是原作的后续的生命 (afterlife),译文为原作开启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提出“性别译者”(feminist translator)的概念,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中的不同,从而丰富了原文文本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并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翻译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翻译与性别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
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正是这次转向后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一个日益突出的发展方向。
这里的“性别”,指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概念。
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社会、文化因素后天塑造而成。
“性别”在语言中可以理解为自然的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和社会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语言的性别差异很早就为语言学家所注意。
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起,语言学家们开始对语言和性别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他们借用社会学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调查分析人的性别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分析表明,性别因素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女性无论从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更注意语言的文雅、含蓄和委婉。
同时,夸张修饰语的应用和语调的变换,也显示出女性语言中含有较多的情感因素。
传统的翻译观建立在原作/复制、作者/译者等二元对立基础上,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拆解了二元对立,认为原作与译作、作者与译者等概念存在于一个连续体中,翻译和其他形式的写作一样,都是有意义的流动性的创造。
因此,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翻译是生产(production)而非再生产,是为体现女性而在女性文本中的重写,是和女性主义写作一样的背叛、交换、诠释、发明、转换和创造。
有性别意识的批评者通过研究大量译文,发现了女性主义作品在翻译中的变形。
例如,通过研究波伏娃《第二性》的英译本,女性主义批评者发现《第二性》的译者按自己的兴趣对原文进行了剪裁,使波伏娃在译文中被扭曲。
毋容置疑,译者性别的确会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
女性译者更偏向于选择女作者的作品进行翻译,在翻译她们的作品时也能更加投入。
女性翻译主义(全文)
女性翻译主义一、引言女性主义思潮发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liberlfeminism),以社会性别论,或社会性别差异论(gendertheory)为其理论基石(鲍晓兰,1995:1-18)。
女性主义在其进展过程中受到了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等现代理论的影响,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这些影响折射到了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观是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其理论功用主要为女性服务,即在翻译中尽量“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人”(Simon,1996:20)。
意义问题自20世纪以来,一直是人文科学所关注的热点之一。
其中,关于意义的生成、确立、解读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多元性等问题的探讨与翻译研究紧密相关(刘云虹,20XX)。
而在对翻译文本中意义的阐释过程中,现代阐释学与接受美学为意义的多层次、多角度彰显提供了理论立足点。
而本文重点探讨现代阐释学中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接受美学中姚斯的“读者中心论”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并对其理论指导下文本意义话语空间的有力拓展。
二、当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是,坚决反对在文学作品中将女性置于社会下层,并将翻译附属于文学的哲学传统。
为此,女性主义必须探讨翻译是如何被“女性化”的过程,解构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以及构成其哲学基础的性别逻辑,因此对翻译的性别角色,对规定性的“忠实”伦理以及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质疑。
女性主义认为原作在地位上等同译作,语言反映性别卑视的现实,并且强化了性别卑视,翻译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涉及到文化干涉和协调的制造性活动(张景华,20XX)。
女性主义翻译观主要代表人物有L.Flotow,S.Simon,G.Spivk,L.Chmberlin,B.Godrd,S.Lotbinier e-Hwood等。
她们的观点主要有:(1)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卑视;(2)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3)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蒋骁华,20XX)。
英译汉方法研究——以《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为例
第33卷 第2期 天中学刊 Vol. 33 No. 22018年4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pr. 2018收稿日期:2017-10-25作者简介:姬洋(1990―),男,河南确山人,硕士研究生。
英译汉方法研究——以《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为例姬洋(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就《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一书的翻译来讲,要准确翻译原著,又要符合目标语的特点,必须采用正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包括句式的转换、形合与意合、倒装、增译、减译、词性转换、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语句拆分等,同时还要兼顾语言文化与语言习惯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句子;篇章;英译汉;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18)02–0131–05 《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一书是由加拿大学者路易斯 · 冯 · 弗洛图编著的一本学术性著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性别角色的跨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的表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翻译这些表达等。
通过总结《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一书的序言、第一章、第二章的翻译实践,笔者对翻译策略和方法提出管窥之见,以见教于方家。
Toury 在讨论翻译中的规范时指出,译者在翻译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在译文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做出抉择[1]。
充分性强调译文要遵照源语言的规范,确保对原文信息的忠实;可接受性强调译文要遵照目标语言的规范,首先考虑读者的需求。
纽马克指出,翻译文本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即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呼唤型文本[2]。
纽马克在研究了几乎所有语言功能、翻译文本类型之后,提出了8种翻译方法,按照从强调源语到强调译入语的次序,依次排列为逐字对译、字面翻译、忠实翻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习用翻译、自由翻译、编译改译。
其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翻译实践中最为常用的翻译方法。
带有性别标签的翻译_评费拉德_翻译与性别_的一书
第四章是重新讨论、审视与女性主义相关的翻译批评的研 究,即翻译的重新阐释与改写。费拉德从对波伏娃的《第二性》 (The Second Sex)的英译本(Parshle 译)的研究评论着手,指出 具有性别意识的翻译批评早已存在。另一个例示是在女权主 义者的压力影响下对《圣经》的再阐释和再翻译。她们创造了 一术语“包容两性的语言(Inclusive Language)”,即用一些中性 或复数名词来替换以前译本中的具有性别偏见和父权意识的 词汇或说法。[1:53]费拉德还以女诗人萨福(Sappho)的散文诗和 拉贝(Labé)的十四行诗为例,比较了“前女权主义(pre-femi⁃ nist)”和“后女权主义(post-feminist)”不同政治气候下的多个
该书由七个章节组成:性别和翻译研究结合的历史背景; 性别与翻译行为的关系,女权思想与女权作品对当代翻译实践 的影响;翻译行为中的性别意识将促使重新界定对译者“身份” 的理解;重新讨论、审视翻译批评作品;讨论性别与翻译研究相 结合后的新矛盾;展望性别与翻译研究未来的研究角度、发展 方向和结束语。该书针对那些具有强烈“性别意识”的译者对 文本(过分)操纵的事例进行探讨,提出“若将女性主义思想与’ 政治正确观’的政治影响都附加到语言上,性别就必定会成为 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问题(Given the political weight that both femi⁃ nist thinkers and the‘political correctness’reaction have assigned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女权运动对之后30年内的学术与文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权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普及和蔓延,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也是在同一时期,翻译研究逐渐被接纳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由此,文化间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和表达,以及通过翻译将这些表达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成为翻译工作者、关注女性发展、研究女权运动的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背景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1)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
20世纪,席卷欧美并波及世界其它地区的女性主义运动,使人们尤其是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父权性质,发现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进而要求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
随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切入点,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突破一系列传统范畴和价值尺度,致力于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文化中从属的根源,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
她们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她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在语言消除性别歧视之后,她们敏锐的视角很快延伸到翻译领域。
(2)女性与翻译隐喻2000多年来,中西文化中,女性形象一直被歪曲。
同样,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可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译者、译文都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
翻译常被比喻为女性,而且比喻中常带有对女性的歧视。
德莱顿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奴隶只能在别人的庄园里劳动,给葡萄追肥整枝,然而酿的酒却属于别人。
巴托认为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者忠实地再现和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逾越仆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不能进行任何修改和删减。
法国的梅那日称一些不顾原文风格、随意增改原文的翻译为“不忠的美人”;随后贝尔特朗也说到,“翻译好比美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丽”。
性别与翻译的隐喻Gender and the metaphorics of translation
• Texts, as well as languages (mother tongue) are figured in feminine terms. • The translator‘s relationship to this mother figure is outlined in some of the same terms that we have already seen– fidelity and chastity– and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remains the same: how to regulate legitimate sexual (authorial)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progeny (后裔). • Representative example depicting translation as a problem of fidelity to ―mother tongue‖– Schleiermacher • Translator (father) true to mother/language • Otherwise produce legitimate offspring • bastard
• “不忠的美人”是法国翻译家吉尔•梅纳日的名喻。张伯伦 分析了其中隐含的一个“忠实契约”:对妇女而言,她们 必须忠于自己的丈夫;对翻译而言,译作必须忠于原作。 这反映了在婚姻和翻译活动中不公正的“双重标准”:不 忠的妻子和译作会公开受到谴责和审判,而丈夫和原作者 永远不会承担这种罪名。这种观点无疑沿袭了父权系统的 规则,即父系血统是使后代身份合法化的唯一权 威。
particularly to the original‘s author (male), deposed and replaced by the author (male) of the translation; • ② A (male) author– translator’ s relation to his (female) mother-tongue, the language in to which something is being translated. (Female) language must be protected against vilification.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用大写的 M 指示原文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
《圣经》翻译中在呼语 Brothers 的前面补 上
Sisters,即属“增补”。
2.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加写前言与注脚在弗洛图看来是女性主义翻译中的常规
操作,这一技巧包括解释原文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勾
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旨在凸显译者的
从而对女性作品或女性主义作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阐释,所以应
该有女性来翻译这类作品。这种理论主张无疑也给翻译领域注入
了新的元素和角度。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主要致力于:
l)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2)从语言上对原文本进行解构,消除男性主义中心。消除翻译研 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 3)分析翻译作品中不同性别的语言的处理及其意识形态。
苏 姗 妮
·
德
·
洛
特
宾
尼
尔
·
哈
伍
德
Susanne·De·Lotbiniere · Harwood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激进派代表人
物,拒绝翻译男性作者作品,如若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也会将
其中的阳性词汇主观地改为女性主义词汇。代表作有《双语人》
The Body Bilingual.提出:“要使翻译实践深受女性主义意识的影
女人身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女性主义身份及其在意义
的创造中作为一个积极参与者的作用。
3.劫持(hijacking)
女性主义译者往往对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女性主义意 图的文本进行挪用。比如在原文采用全称阳性词的 地方,在译文中却变成了包含阳性和阴性一起的词。
如 hystory 从希腊语词根 hyst“子宫” +story 创造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0—12
作者简介:赵博(1980—),男,辽宁大连人。
吉林大学英美文学博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性别与翻译
———翻译中的女性主义
赵
博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家开始关注女性与翻译的关系。
在以巴斯内特为首的众多翻译家的倡导下,
西方翻译理论家们从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和差异理念出发,探讨差异和翻译的不等值因素,这些因素长期以来被翻译界所忽略或被否定,而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眼里却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本文主要通过对两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的翻译理论的剖析,以此说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于当代翻译理论发展的推动和影响。
关键词:性别与翻译;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差异理念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08—02
在世界范围内,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继精神分析、形式主义、新批评、接受美学、符号学、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之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理论叩响了翻译研究的大门。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历史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作用。
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女性译者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的载体,主张翻译采用女性主义话语策略,使翻译活动为女性译者提供话语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运用一系列翻译策略如增补、劫持以及加写前言和脚注的手
段,
以及从翻译与性别隐喻、译者的身份建构、身体翻译以及翻译作为女性和他者的象征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揭示了翻译与女性的关系。
一、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feminism ),亦称女权主义。
女权主
义一词是由日文转译成中文的称谓,
西方人称为女性主义,日文称为女权主义。
但日文翻译成女权主
义之后,不仅忽略了占主要部分的女性主义批评,而且令那些向来有性别歧视的人作为笑柄或谈
资。
”[1]早期的女性主义者认为,男女应该同工同酬,享有同等机会和权利,但当代西方妇女运动已经超越了争取男女平权的阶段,转向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
及历史传统。
“换句话说,在整个审视批评的过程
中,女性的‘性别’色彩得到强化,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从这样的角度看,
用‘女性主义’来取代以前‘女权主义’的译法是合乎时宜的。
”[2]
概括地讲,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起源于19世纪末,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浪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与当时如火如荼的女权主义运动直接相关;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与20世纪末的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同性恋主义、后殖民主义及酷儿理论思潮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多元性和包容性。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完成一种破旧立新的话语变革。
二、西蒙的女性主义翻译观
语言的性别因素到底重不重要?女性身份或意识对翻译到底有没有影响?男性与女性差异究竟是先天的,
还是后天的?“从时间上看,强调女性差异有三个阶段:(1)本质主义阶段:即认为在本质上存
在一个“女性的现实性”,与父权相对;(2)差异的存在是历史上通过语言和文化环境形成的建构主义模式,女性的现实性是通过社会产生的;(3)受德里达“异延”的概念和福柯的知识谱系范畴的影响,认为女性的差异是由种族、阶级和民族等文化压力形成的。
身份或认同可以理解为话语和历史的定位。
生
8
01
理性别差异及社会性别是一面透视镜,通过它可以看到各种序列的差异:民族的、种族的、阶级的,等等。
“在不同的地域,通过文化实践活动,主体的身份可以被建构。
”[3]
“极端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作者的文本体现了女性欲望和女性特点,只有女性才了解女性,才合适翻译女性作品。
同理,她们认为男性的阳刚之气只有男性翻译才好。
另一观点认为,女性主义翻译观应该超越作者和译者的生理性别,作为作者的男性和女性都被赋予同样的创造力,作为译者无论男女,他们同样被传统所束缚,而边缘化。
淡化男女身份有利于男女的平等身份。
”[4]因此,翻译风格与男性保持一致,还是坚持女性独特性,这两种翻译观在女性主义思潮中同样得到反映。
三、女性主义翻译实验
弗洛托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充分吸收了当代种种理论思潮来建构自己的译论,从当代的“怪异”理论(Queer Studies)分析身体表征所蕴含的性别政治和同性欲望,到福柯的权利与话语对性欲和身体所承载的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从新马克思主义围绕“消费化的身体”分析了消费文化既抵制又迎合的特点,并利用矛盾心态,到后殖民主义女性思潮。
[5]在此基础上,弗洛托强化了性别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探索女性身体在翻译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解开了围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种种神话,阐释了围绕女性翻译、女性批评的历史渊源。
弗洛托通过一些令人发省的提问,把女性译者的角色、作用、女性译者主体性以及性别意识、性别语言、权利与话语等方面的问题,统统置于女性翻译研究的视野。
她认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性别中涉及女性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对女性来说是一种社会建构。
”[6]西蒙·波伏娃的经典名言:“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而是社会的产物。
”[7]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个人生而为男为女,并没有天生的性别认同,个人是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性别认同的,在经过社会的建构之后,才成长为男人和女人。
性别是与社会交互影响的产物,换言之,社会性别是社会和符号的创造物。
四、结语
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及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学派对西方翻译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她们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看待作者、文本、译者和读者,给翻译研究带来全新的启迪。
女性不是单一的自我,不是等待定义,然后被这个定义僵化的本质。
相反,女性是自由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体现。
在跨文化交际中,女性、差异性、他者不仅将继续成为翻译研究的话语主题,而且还可能为我们建立译者主体性、女性翻译策略以及其他翻译模式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淳、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谢莉·西蒙.翻译的性别[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穆雷.翻译研究中的性别视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6]路易斯·弗洛托.翻译与性别[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Gender and Translation
———Feminism in Translation
ZHAO Bo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Dalian116052,China)
Abstract:At the end of1980s,more and more translation theorists began to pay their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and translation.Under the initiation of Bassnett and other translators,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began to make a study on the ine-quality between discrepancy and translation from discourse theory and discrepancy concept of feminism,which were neglected or negated in translation field,but which were the positive power in the mind of feminism translation theorists.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make a descrip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feminism translation conce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two feminism translation theorists.
Key words:gender and translation;feminism;discourse theory;discrepancy
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