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字音通假推断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 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 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 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 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1、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 通“早”。
2、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通“雇”,雇佣
3、复之以掌。 通“覆”,覆盖。 4、卒然临之而不惊。 通“猝”,突然。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 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 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 v.雕琢,”加。工玉石 凡形旁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者词
义与 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 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2001北京卷)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
商贩,贸籴粮食。
(2004全国I)
翻译: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阯连接,常
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会意字: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 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 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武从
从止,从戈。 据甲骨文,
人表持示戈两行人进, 表前示后要相动随武。
本义:勇猛; 猛烈。
形声字:
形旁:表 示事物的 类别
晴
声旁: 主要起 标声的
作用
主“义”+标“声”= 形声字
注: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 而不能标明表声字的具体含义。
例如:项、题、颜、颠等字,均以页为义符, 页在这里只表明这些字所表示的事物都是页 (人头)的属类,均与人头有关,并不具体表 示脖子、前额、脸面、头顶的意思。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意义的准确把握,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量的实词意义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断。
(一)推断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汉字形声义的联系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形声义相互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提供了条件。
1.借助字形推断释义。
如“径造庐访成”,“造”的形旁为“辶”旁,联系下文“庐”是处所,前后推断,“制造”“成就”等不合句意,只能是“到,去”之意。
再如“刑天舞干戚”,“戚”从字形上看,含形旁“戈”,由此推知“戚”是一种兵器(斧子)。
又如“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
其中的“箧”应当是与“筐”相关的竹器之类。
2.借助字音推断释义。
通假字是文言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如果从字词的本义上翻译不通时,可以从字音上考察,选择文意上讲得通的同音字来替代,用替代的字推断释义。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影子那样”。
再如“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又如“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的“匈”,借助读音,可知它显然是“胸”的假借字。
3.借助字的本义推知它的引申义、活用义。
当按本义解说不通时,可以试着从其他方面去解释。
如“今观此山,乃绝地也”中的“绝”,由本义可知它在此处的引申义应为“无路可走的地方”、“死地”。
又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中“鄙”词义是“边邑”,但这里显然说不通,此处“鄙”用如动词,应解释为“当作边邑”。
二、利用语法特点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应”该如何解释呢?依据词的结构,句中“应”与“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对”是“回答”之意,所以“应”可当“应答”解释。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精讲
6.利用联想迁移法,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与教材例句不一致的一项
是 ( D)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后汉书·吴汉传》)
·
教材例句:听臣微志(《陈情表》)
听:准许,成全
B.叩之泠然中五声(王世贞·《<宗子相集>序》) 中:符合 教材例句:其·曲中规(《劝学》)
C.入池城,隳踏田,民怨(《资治通鉴》) 隳:毁坏
教材例句:隳·名城,杀豪杰(《过秦论》)
D.厌黎藿,慕膏粱(陆游《绪训》) 厌:满足
·
教材例句: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 “厌黎藿”中的“厌”是 “厌恶”的意思,教材例句中的 “厌”是“满足”的意思。
“轻视”他。
(2)为部民所詈( 辱骂 )
·
[解析] 结合语境“知县周以中巡视乡里,百姓无礼,他非常生气,逮捕了很多
民众”可知,百姓的行为应是“辱骂”。
(3)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怠慢 ) [解析] 从语境看,吴履·察知百姓的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
在周以中看来,这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因此可以借助“形旁”来推断词义。例: ①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 “鸷”,从“鸟”从“执”,凶猛的鸟,可推断“勇鸷”指像鸟一样勇猛。 ②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2021·全国甲卷) “剽掠”中“剽”从“刀”,“掠”从“手”,讲的又是契丹军队的事,因
【对点训练】
3、利用相邻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怨恨 )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专题复习
01
结构分析法
03
通假分析法
05
语法分析法
02
据形索义法
04
联想推断法
06
语境分析法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CONTENTS
04
05
01
03
02
字形
1、丰则贵籴dí ,歉则贱粜tiào 2、冀得一归觐jìn
01
03
02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例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
娶
例2:“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了,根本保卫不了 6.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荒年的春天,自己年幼的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 7.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渡口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8.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 石阶 上山的路全程有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块砌成石阶,那石阶总数有七千多。 9.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 10.可以独飨白粲 càn 食用米 可以独自吃白米饭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而80%以上的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联系尤为密切。
常见形旁多有它的词义指向,如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多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多与兵器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多与人的行为有关,从“禾”者多与五谷有关,从“贝”者多与金钱有关,从“皿”者多与器具有关,从“纟”者多与丝有关,从“宀”者多与房屋有关,从“月”者多与肉有关,从“页”者多与头有关。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推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解析】“带”,象形字,上半部分像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②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解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此句中的“刃”用其本义。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解析】“信”,会意字,一“人”一“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由“真实”引申为“可靠、忠诚”。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解析】“组”,以“纟”为形旁,可以知道词义和丝麻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绳索”。
(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通假的语言现象,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进行推断。
例如: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兰亭集序》)【解析】“趣”,形声字,借助声旁“取”的读音推断其同“趋”,意为“趋向”。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解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
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
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怎样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学法指导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较多,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
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实词该怎么办呢?结合各种已知条件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三种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并理解文言文。
一、字形推断法字形推断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较多,在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大家如果能熟知形旁的表意功能,从字形的结构特征入手,就不难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一般来说,凡是从“贝”旁的字多与“钱”有关。
古时的贝壳被作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所以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如“赐”“赊”“贿”“赈”等;从“玉”旁的字多与玉石珠宝有关,如“琳”“琼”“瑜”“环”等;从“灬”旁的字多与火有关,如“热”“煮”“熏”“煎”等;从“隹”旁的字多与“鸟”有关,如“雀”“雏”“隼”“雕”等;左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山有关,如“陵”“陟”“险”“陡”等;右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地名、城镇有关,如“郭”“邦”“郊”“都”等;从“宀”旁的字多与房子有关,如“家”“安”“宅”“宇”等;从“纟”旁的字多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如“绮”“结”“纤”“纱”等;从“禾”旁的字多与五谷有关,如“种”“稻”“稼”“秧”等。
在学习《劝学》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中的“骐骥”一词。
两个字的形旁均为“马”,故不难推知其与马有关。
在学习《琵琶行》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一曲红绡不知数”中的“绡”。
“绡”从“纟”旁,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结合全文,可以推知该词指的是“生丝织成的薄纱”。
在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中的实词“组”。
“组”的偏旁为“纟”,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而其前又有“系”字,故不难推断出“组”指的是“绳索”。
二、结构推断法结构推断法,即结合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来推断实词的词义。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因果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通过分析“井蛙”与“海”的对比,可以推断出“井蛙”表示的是局限于狭小范围的人或事物。
2. 类比推断法:根据文言文中的类比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俛仰一世也。
”通过类比“相与俛仰”与“夫人”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相与俛仰”表示的是对人的尊敬与敬仰。
3. 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道”表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4. 反义推断法:通过寻找上下文中的反义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蜀将何以待之?”通过对照“蜀将”与“待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待之”表示的是应对、对待的意思。
5. 对比推断法:通过对比上下文中的其他实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通过对比“参差荇菜”与“左右流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左右流之”表示的是水流的方向。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并准确推断出其具体的含义。
高考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
《孔雀东南飞》 ﹙缢:上吊,吊死﹚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缒:用绳子往下吊)
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古代主要指金属)、木、氵、火、土 ——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 、犭、 鸟、虫 ——与动物有关。 辶(走)、彳(行)、(心)、(言) ——与人的行为有关。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段阅读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 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 “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 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 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 谭概》) 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 理由。 “我夫人有娠”(娠:身孕)
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善:友好,与……交好。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逍遥游》到、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07年山东卷)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奇:认为…… 奇异 B.(阮)籍每适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 C.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 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 D.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 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 坐:犯罪
四、字形推断法
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 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
解释下列句中“籴”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2001北京卷)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 商贩,贸籴粮食。 (2004全国I)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 粜(tià ——卖出粮食 o)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练习:解释下列词语
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④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⑤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⑥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①“沐”与“浴”相对,由“弹冠”“振衣”可推知,“沐” 是“洗头”,“浴”是“洗澡” 。 ②“殚”与“竭”相对,是“竭尽”之意。 ③由“忧劳”反义推断可知“逸豫”之意为“安逸享乐”。 ④“穰岁”与“饥岁”相对:丰年 ⑤“牧”与“御”相应:统治,治理 ⑥“治”与“乱”相对:安定,太平
文 言 文 阅 读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解释语段中红色的字: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 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 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 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智其益富。今 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子:女儿 倍:多出一倍
出:休回家 罪:责备
反:“返” 智:认为聪明
关键:找准了词语的对应关系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见”和“被”同义,表被动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选择,选拔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奔驰的快马
4、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 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
“我夫人有娠”(娠:身孕)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果双生一男一女”
弄瓦:生女
⑶联系语境(上下文)巧推断
四、词汇联想推断法
1、根据课内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以解决 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2、依据熟悉的成语中词语的用法,相互 比照,辨其异同。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方法例析(改)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二、句式分析法:根据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 断词义 三、词性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推知词 性进而推断词义 四、联想推断:根据课文知识和成语推断词义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六、音调推断法:根据音同音进或形近推断本 字进而推断词义 七、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 义 八、望“字”生义法:根据字形来推断词义
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
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B、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与“用”对应,被任用) 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 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绐”作何解释? 【推断】结合上下文“项王迷失道”“田 父”“左”“项王陷大泽中”“汉追及之”, 可知“绐”应是“欺骗”义,此处与“丝织 品”无关。
二、句式分析法
(根据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 语言现象很多,在文言文中,位置对称的
(族”字义同“灭”字)
含义相同相近: 求全责备——求, 民殷国富——富, 登峰造极——登, 文过饰非——饰, 扶危济困——扶, 比肩接踵——接, 怜香惜玉——怜, 心驰神往——驰, 以 成 语 为 例
责— 要求 殷—富裕
对人或对人做的事 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造—登上,到达 •文—掩饰
“刻毒”。
例:
阅读一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 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 “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 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 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理解: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学目标培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教学内容与步骤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
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例题: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联想:粜--卖出粮食启示: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再如:(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悬赏捉拿﹚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⑵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例句: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绳索、丝织品"有关。
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璐:美玉﹚结论: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美玉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辶(走)、彳(行)、(心)、(言)"--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身体、隹(zhuī)--鸟雀.二、例题:①金就砺则利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③生而眇者不识日解析:从字形入手①"砺","石"旁。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1. 结合语境呀!就像你看“狐假虎威”这个故事,狐狸说的话和它的行为,结合起来不就能明白“假”是“借助”的意思嘛。
比如“沛公军霸上”,结合前后文就能知道“军”是“驻扎”的意思啦!
2. 联想成语啊!很多文言实词都能和成语联系起来呢。
比如说“不速之客”,那“速”不就是“邀请”的意思咯,像“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中的“爽”,不就和成语意思一样是“差错”嘛!
3. 分析语法呀!从句子的结构去推断实词含义超有用的呢。
像“范增数目项王”,“目”在这里作动词,不就是“用眼睛示意”嘛,这很好理解呀!
4. 利用对称呀!有些句子结构是对称的,对应的字词意思也相似或相反哟。
就好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和“用”不就是一个意思嘛!
5. 借助旧知呀!学过的知识也能帮大忙呢。
比如知道“爱”有“爱惜”的意思,碰到“爱其财而易之以羊”就能明白这里的“爱”也是“爱惜”啦!
6. 参考字形呀!有些字的字形就能透露出意思呢。
像“禾”字旁的字很多和庄稼有关呀,“籍吏民,封府库”中,“籍”不就是登记的意思嘛,和竹片有关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掌握这些方法,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就没那么难啦,要多用多练才能更熟练哟!。
文言文实词辨别含义的方法
练习:
1、廖刚字用中……绍兴元年,盗起旁郡, 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 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 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 去(08全国Ⅱ)
“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贾,消除。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 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 或谓永曰:“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 “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
可以判定这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 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 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 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 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贾”的各种词典义: 1、名词,商人(如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 2、动词,做买卖(如“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3、动词,买(欲勇者,可贾余勇) 4、动词,卖(余勇可贾) 5、动词,谋取(或欲因缘行诈,以贾国利) 6、动词,招致(以宠贾怨,不可谓德)
练习:
1、廖刚字用中……绍兴元年,盗起旁郡, 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 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 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 去(08全国Ⅱ)
“暗暗地、隐蔽地”;
4.微行入古寺”
练习: 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做谓语:赞美 2、庭除甚芜。
3、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 。
4.微行入古寺”
练习: 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做谓语:赞美 2、庭除甚芜。
“除”做主语,台阶 3、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教学目标培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
教学内容与步骤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
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例题: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联想:粜——卖出粮食启示: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再如:(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悬赏捉拿﹚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⑵用“糸”作偏旁的字: 缢绡缒例句: 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绳索、丝织品”有关。
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璐:美玉﹚结论: 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美玉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辶(走)、彳(行)、(心)、(言)”——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身体、隹(zhuī)----鸟雀......二、例题:①金就砺则利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③生而眇者不识日解析:从字形入手①“砺”,“石”旁。
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据上下词意“金”和“利”可知,“砺”:“磨刀石”。
②“昳”,从“日”,有光,联系“形貌”及”丽”,“昳”可以理解为“光彩”。
③“眇”,从“目”从“少”,联系下文“不识日”,可推知为眼盲。
归纳:以形推义,联系语境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
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
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
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
知道了这些。
再联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懈怠”的意思。
再如《赤壁之战》中“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句中的“引”,是会意字,从“弓”“丨”,其本义是拉开弓。
这里若讲成“拉开弓”显然不通。
如果能联系“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这一句(即:一开始交战,曹军的军队失利),其意思就显豁了:像拉开弓一样把军队拉开;但因为是失利,所以不可能向前拉,只能向后拉。
由于“向后拉”,再一联想,当然是“后退”“退却”了。
三、例题:①韦编三绝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以为妙绝⑤佛印绝类弥勒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提示:从语法结构关系(句子成分)分析分析示范:①断绝②主语“群响”;“毕”修饰“绝”,状语;“绝”当是谓语,动词,译为“停止”③“与世隔绝的”④“到了极点”⑤“非常”⑥“渡过”例题①烟涛微茫信难求②楚王贪而信张仪③信义著于四海解析:①修饰谓语“难求”,作状语。
意为“实在”②“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③“信义”是句中主语,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归纳:联系上下文,作语法分析即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字,通过对语法结构的分析,可知它是用来修饰谓语“难求”的,显然是作状语。
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来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字是“的确”“实在”(副词)的意思。
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要求判断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题面C项“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给定的解释是“打柴”。
“樵”固然有“打柴”的意思,但它在句中已作了动词谓语“取”的宾语,而取在这里是“砍”“打”的意思,若再将“樵”释为“打柴”岂不扦格不通了?练习:1、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2000年全国)“樵”作动词“取”的宾语,当为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
(2001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2004湖南)“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应为“应和”。
4、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吏事”当为名词,作宾语,“不”修饰“闲”,表明“闲”为动词,故错。
当通“娴”,意为“娴熟”。
5、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多”当为谓语(可联系“山多石,少土”),“辩”处于宾语位置,不是动词,当解释为名词,“辩才”。
三、例题: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六国论》(“族”字义同“灭”字,“消灭”)4、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精通)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选择、选拔)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谨慎)归纳:联系上下句,作结构推断(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练习: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
“顽鲁”的释义提供了四个选项: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
解析:句中“顽鲁”对“贤俊”,“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自然是“愚昧而蠢笨”了。
2、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解析:“行旅”与“人物”处于对应位置,借助“人物”可推知“行旅”当为名词,故错。
四、例题:人古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联想:第一册《劝学》(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用——因为启示:联想教材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如果平时熟读课文,并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根据课文中类似的例句来解释有关实词的含义,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2001年第11题: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乘”被解释为“巡视”,不合情理。
因为“老弱女子”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像官员们那样去“巡视”。
《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的“乘”是“登上”的意思。
按“登上”之意来解释“乘”,“让老弱女子登上城墙”,与前面故意“令甲卒皆伏”相互呼应,这正是主人公田单用来麻痹敌人的一条计策,与文意完全相符。
练习:1、2004年全国(黑龙江、吉林):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联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凶——庄稼收成不好2、2004年福建: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用事联想:《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信用用事,秦急攻之”用事——掌权,实施变法改革3、2005年湖北: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粗俗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境)鄙:边境五、例题: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不速之客,“招致,招引”“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日薄西山”,“接近”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出类拔萃,超出启示:联想成语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
“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又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第12题,A项“善才绳之”中的“绳”字,该项给定的解释是“捆绑”,这个解释是否正确呢?如果我们能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这个成语中的“绳”指“准绳”这里有“制裁”的意思,便可推测到“善才绳之”中的绳也是这个意思。
便可断定该项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
该题B项“先涕泣不自胜”中的“胜”,解释为“控制”,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一些带“胜”的成语。
如“喜不自胜”“不胜其烦”“不胜枚举”中的“胜”是“尽”的意思,都不是“控制”的意思,由此可推知“控制”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