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砂仁中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3)

砂仁中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3)

砂仁中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砂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砂仁酚类、砂仁醚类、砂仁烯酮类等化合物。

这些成分具有多种药理
作用,包括抗菌、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抗过
敏等作用。

研究发现,砂仁中的化学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可以
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
杆菌等常见致病菌。

砂仁还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乙
肝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的复制。

此外,砂仁中的化学成分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
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伤。

砂仁中的砂仁
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
症状。

砂仁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砂仁中的某些成分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此外,砂仁还具有一定的抗血栓和抗过敏作用。

虽然砂仁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目前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特别是砂仁中化学成分的具体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的研究

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的研究

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的研究研究方案: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其抗病毒活性成分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深入研究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机制,本研究将采取以下步骤:1. 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筛选中药中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成分,并探究其作用机制,为抗病毒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实验设计:选择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常见病毒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

根据已有文献和临床应用经验,筛选出具备抗病毒活性的中药材,并提取相应的活性成分。

3. 方案实施情况:按照实验设计,选取对病毒具有显著杀灭效果的中药材进行进一步研究。

利用各种方法如萃取、溶解和过滤等工艺,从中药材中提取活性成分。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分析这些成分对病毒的抗性。

包括测定抗病毒活性、测定中药成分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测定细胞内信号途径的调节作用等。

4. 数据采集和分析:实验过程中,记录下各个实验样本的相关数据,包括样本来源、提取方法、浓度等。

获取到的抗病毒活性数据将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通过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5. 结论: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通过整理和分析采集到的数据,我们可以确定中药材中的抗病毒活性成分,并揭示其作用机制。

这些成果对于寻找新型抗病毒药物和开发中药新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总结: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的研究是目前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制定全面的研究方案,实施实验,采集和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这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理学特性,为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

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研究报告

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研究报告

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研究报告
抗艾滋病毒中草药的研究报告
摘要:
艾滋病毒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毒,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此,寻找抗艾滋病毒的新途径是非常重要的。

中草药因其天然、低毒性、多组分的特点,被广泛地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

本研究旨在评估一些中草药对抗艾滋病毒的功效。

方法:
首先,我们收集了一些中草药,并进行了分析和筛选,选择出具有抗病毒潜力的草药。

接下来,我们使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来评估选定的草药对抗艾滋病毒的效果。

进行细胞实验时,我们使用HIV感染的细胞系,观察草药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

进行动物实验时,我们选择了小鼠作为模型,给予草药治疗,并观察其对病毒感染和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

结果:
经过筛选,我们选择出了10种中草药,分别是X草、Y草、Z草等。

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其中有3种草药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这些草药在小鼠模型中也具有抗病毒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些草药能够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增强其对病毒的抵抗力。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一些中草药具有抗艾滋病毒的潜力,并能够增强宿主的免疫系统。

这些中草药可能成为开发新的抗艾滋病
毒药物的候选物。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并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为艾滋病毒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关键词:艾滋病毒,中草药,抗病毒,免疫功能,安全性,有效性。

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

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

黄柏 、 苓 、 蒜等 能提 高免 疫细 胞 的吞噬作 用 ; 腥草 、 猪 大 鱼 黄 连、 穿心 莲 、 青 叶 、 菊 花 、 皮 、 黄 、 银 花 等 可 提 高 白 细 大 野 丹 大 金 胞的吞噬功能 : 五加 、 芪 、 参 、 仲 、 连 、 柏 、 草 、 刺 黄 党 杜 黄 黄 甘 灵 芝 、 苓 、 蒿 、 参 等 可提 高 单 核 细 胞 的吞 噬作 用 ; 虎 汤 对 茯 青 丹 白
面。

中枢 免 疫 器 官 和 脾 脏 、 巴结 等 外 周 免 疫 器 官 , 们 的发 育状 淋 它
况 直接 影 响 机 体 的 免 疫 力 ,许 多 抗 病 毒 中 药 都 含 有 丰 富 的 营 养 成 分 , 很 好 地 促 进 机 体 免 疫 器官 的发 育 , 加 免 疫 器 官 的 能 增 重 量 . 其 具 备 良好 的 抵 抗 病 原 微 生 物感 染 的 物 质 基 础 。 使 增 强 免 疫 细 胞 能 力 免 疫 细 胞 数 量 庞 大 , 布 广 泛 , 了 分 除 血 液 中 的 嗜 中 性 白细 胞 外 ,还 包 括 分 布 在 某 些 器 官 组 织 中 的
现 代 药 理 学 研 究 发 现 , 多 中药 不 仅 可 以 直 接 杀 灭 病 毒 , 许 还 可 以 阻 止病 毒 对 宿 主 细 胞 的 吸 附 和 穿 人 ,抑 制 病 毒 在 宿 主
细 胞 内 复制 , 断 病 毒 从 感 染 细 胞 向 未感 染 细 胞 的侵 染 , 而 阻 从
液 中 的 单 核 细 胞 等 , 些 细 胞 都 具 有 强 大 的 吞 噬 、 化 病 原 体 这 消 的 作 用 . 机 体 非 特 异 性 免 疫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能 参 与 细 胞 是 还

抗病毒中药研究进展

抗病毒中药研究进展
(3)甘草 日本科学家曾经研究发现,甘草对艾滋病病毒有较强的抑制增殖
作用,抑制率高达98%。俄罗斯也曾利用甘草提取的甘草酸研制出减 缓艾滋病病毒增殖的新药。我国各种联合抗病毒疗法,即“鸡尾酒疗 法”目前开展的并不普遍。但是在应用中西药物,尤其是以传统中医 中药的方法治疗爱滋病患者、改善病人生命最后阶段生活质量上积累 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在相对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联合抗 病毒疗法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对爱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
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具有明显的保肝 作用,能迅速降低谷丙转氨酶,提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对乙 肝病毒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经研究发现,苦参碱是对乙、丙型肝炎 病毒均有效的药物。苦参素具有明确的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抗 心律失常,抗病毒,抗寄生虫等药理作用,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 治疗,适应症同干扰素,治疗效果与干扰素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无 干扰素的副作用。
对HBV的治疗,尚没有一种特效的药物能够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而 从中草药中可分离得到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肝炎药物。从中草药中分离 有效成分作为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结构改造,是防治慢性肝炎药物研究 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1/5/21
4
用于乙肝治疗的几种中药
(1)苦参素 苦参素是由苦参及苦豆子中提取的,其中的有效成分苦参碱可减
(5)大黄 用大黄提取液进行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研究。结果表明,药液对
HSV-1和HSV-2的有效浓度分别为50μg·mL-1和20μg·mL-1 ,说明大黄 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HSV感染的药物。且大黄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低, 临床常以煎剂口服,故可作为全身抗HSV感染的治疗用药。实验证实, 大黄不能保护细胞免受病毒的攻击,不能直接杀灭病毒,提示其抗病 毒的作用是在病毒进入细胞后的某个环节产生,故不宜作为预防用药。

新疆紫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新疆紫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DOI: 10.3969/j.issn.1673-713X.2019.06.013·综述·新疆紫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徐景怡,吴硕,李玉环,于莲紫草是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 (Royle) Johnst 或内蒙古紫草Arnebia guttata Bunge 的干燥根,为常用中药之一,最早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

其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活血、解毒等功能[1]。

新疆紫草也被称为软紫草,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包括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2],本文主要对其抗病毒活性进行综述。

1 化学成分研究已报道从新疆紫草分离出多种化学成分,包括萘醌类、单萜苯醌类、苯酚类、多糖类以及酚酸类等物质[2-3]。

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萘醌类化合物,包含紫草素类和阿卡宁类,两者化学结构为R 和S 型光学异构体(图1),目前已分离鉴定的紫草素类化合物包括去氧紫草素、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乙酰紫草素、紫草素、丙酰紫草素、异丁酰紫草素、异戊酰紫草素、β-乙酰氧基-异戊酰紫草素、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阿卡宁类化合物包括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β-乙酰氧基异戊酰阿卡宁、乙酰阿卡宁、β-羟基异戊酰阿卡宁。

紫草素类化合物母核阿卡宁类化合物母核图 1紫草素类化合物和阿卡宁类化合物化学结构2 抗病毒作用2.1 抗人乳头瘤病毒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具有致癌性。

现今临床上尚未有可治疗的药物。

符惠燕等[4]进行分极性段提取紫草,通过荧光定量PCR 测定各提取物对分离的尖锐湿疣疣体标本中HPV-DNA 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只有紫草水提取物能使HPV-DNA 呈阴性,最低有效浓度为0.2 g/ml,而其他部分提取物作用后的PCR 扩增呈阳性。

因此,紫草的水提取物具有显著抗HPV 作用。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甘草药理作用的理解,也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我们将重点关注甘草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理活性,以及甘草酸、甘草次酸等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

通过系统回顾和综合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幅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药理活性研究的全面画卷,为推动甘草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二、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

其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苷等。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肝损伤等作用。

甘草次酸则是甘草酸的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苷则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

甘草的药理作用广泛,涉及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

其活性成分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例如,甘草酸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对于肝炎、胃溃疡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甘草苷则可以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肿瘤细胞增殖,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还具有与其他药物协同作用的特点,能够增强其他药物的疗效,减少副作用。

因此,甘草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药理活性的深入研究对于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涉及多个治疗领域。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夏枯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草本植物,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广泛而深远。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和生物学领域的进步,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包括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在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夏枯草的药理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概述夏枯草的传统药用价值和现代研究的重要性,然后详细介绍其主要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最后讨论这些研究成果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二、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夏枯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甾体类、三萜类及其苷类、挥发油类以及微量元素等。

这些化学成分赋予了夏枯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是夏枯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包括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

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活性,对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苯丙素类化合物也是夏枯草中的重要成分,主要包括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感染具有积极作用。

夏枯草还含有多种甾体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如β-蜕皮激素、熊果酸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疲劳、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改善人体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成分外,夏枯草中还含有挥发油类成分,主要包括萜烯类、醇类、酮类等。

这些挥发油类成分赋予了夏枯草特殊的香气和味道,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炎等。

另外,夏枯草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铁、锌、铜、锰等。

这些微量元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价值。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

未来随着对夏枯草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关于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新发现,为夏枯草的应用和开发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清热解毒类中药抗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清热解毒类中药抗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清热解毒类中药抗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摘要:因为病毒对于人体的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当前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抗病毒药物进行研究。

病毒从性质上进行分析,实际上是一种病原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传播,并且一旦发病,就会产生高死亡率,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来说将会造成极大的威胁。

中药是一种天然性物质,可以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所以在近些年的研究工作中,研究工作者将重点都放在了关于中药抗病毒的研究工作中,从而可以在临床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筛选抗病毒中药提供必要的依据。

关键词:清热解毒药;抗病毒;单味药;有效成分在中医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清热解毒药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采用清热解毒药物后,由实火所引起的病症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并且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

在治疗病毒性肝炎以及乙型脑炎等疾病中,清热解毒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效果,为缓解患者病症的痛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清热解毒药物除了在抗病毒方面效果显著外,在抗内毒素以及对免疫力进行调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无论是在药理研究中,还是在临床实践中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清热解毒药抗病毒实验研究进展在当前的研究工作中,抗病毒药研究较多的种类为板蓝根、连翘、鱼腥草以及野菊花等,这些中药成分对于治疗抗病毒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抗病毒中,所涉及的种类也是相当丰富的,因此本文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1.1单味药或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以板蓝根为例,其在抗流感病毒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在板蓝根的单体成分中,鼠肺适应株具有最佳的抗病毒效果,在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时,IC50的含量为10g·L-1,但是并没有显著的效果,相反,靛蓝在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时,IC50可达0.1g·L-1,可知在板蓝根中,成分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通过对不同种类的流感病毒进行分析时,得出其具有抑制作用的结论。

通过化学的手段对提取物进行分析时,在水提物S-03中包含了较多的糖类成分,由此又分离出了最新的化合物,即双糖化合物。

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

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

长久以来,由 微 生 物 感 染 引 起 的 疾 病 曾 一 直 困 扰 着 人 类, 自 1929年人类首次发现青霉素开始,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被发现 并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然 而由于病毒结构的特殊性,时至今日仍然缺乏特异性的抗病毒 药物。面对不断涌现的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新病毒种类,我们 迫切地需要研制 出 疗 效 肯 定、具 有 针 对 性、安 全 风 险 低 的 新 型 药物。中药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效果,近年在 国际上也掀起了研究中药制剂抗病毒的热潮。本课题组针对 目前常见病毒种类及中药疗效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2 乙型肝炎病毒
到目前为止乙型肝炎病毒仍然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 安全的全球性问 题,目 前 对 于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缺 乏 特 异 性 疗 法, 临床上主要应用的干扰素以及核苷类药物存在副作用大、应答 率低的缺点,因此亟需研发新型低毒性的抗 HBV药物。目前 发现的有效抗病 毒 单 味 中 药 主 要 有 黄 芩、苦 味 叶 下 珠、赛 菊 宁 黄质、姜黄属、绿茶多酚、刺槐、虎杖、红背叶根等。赛菊宁黄质 为台湾柳杉中提 取 的 一 种 活 性 成 分,一 项 研 究 表 明 [8],赛 菊 宁 黄质能够抑制肝癌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与表达,主要机 制是抑制 HBsAg核心启动因子转录复合物的形成。苦味叶下 珠属大戟科油柑 属,具 有 利 水 解 毒、平 肝 清 热 等 功 效。 近 年 研 究[9]表明苦味叶下珠可体外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 RNA转录, 也能够通过减少转录因子 C/EBP与乙型肝炎病毒 DNA的结 合,特异性抑制 HBVEnhI的活性。吴莹等[10]发现经叶下珠提 取物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伴急性肝炎的小鼠模型,其病毒 的表达与复制受到明显抑制,经叶下珠处理过的 HepG2细胞 中的乙型肝炎病毒 DNA释放量也明显减少。苦参中含有苦参 碱和氧化苦参碱,能够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实验表明[11]氧化苦参碱能抑制 HBV的 DNA复制。黄芪的主 要活性成分包含 黄 芪 总 苷、黄 芪 多 糖,能 够 通 过 调 节 慢 性 乙 型 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发挥保肝作用。吴晓蔓等[12]将等量黄芪药 液分别作用于健康受试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单个 核细胞,于 48小时后收集上清液,结果显示黄芪能明显提高慢 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体内的 Th1类细胞因子的表达 水平,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Th1类细胞因子上升水平显著高于 健康受试者组。表明黄芪能够通过上调 Th1类细胞因子水平 参与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效用。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麻黄,作为传统中药材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得到了更为详尽和深入的探索。

本文旨在综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提取方法、药理活性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麻黄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黄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等,并探讨这些成分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还将对麻黄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麻黄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为传统中药材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贡献。

二、麻黄的化学成分麻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木质素类和多糖等。

这些成分不仅赋予了麻黄独特的药理活性,也是其药效发挥的物质基础。

生物碱类是麻黄中最为突出的一类化学成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

这两种生物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升高血压、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是治疗哮喘、感冒等疾病的有效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在麻黄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其中,麻黄黄酮和去甲麻黄黄酮是较为重要的黄酮类成分,对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麻黄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木质素类和多糖类成分。

这些成分虽然含量较低,但也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菌等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麻黄的化学成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不仅为麻黄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麻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麻黄中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揭示和应用。

三、麻黄的药理活性麻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植物,其药理活性一直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点。

中药有效成分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进展
. 究 了不 同剂量 的 3 多糖对 小 鼠免 疫 功能 的影响 ,结 果证实 3 种 种 25 生 物碱 类 柯 萨奇 B 病 毒是 引起 病 毒性 心 肌炎 最 常见 的病 因。 参 系列 生 3 苦 植物 多糖均能 增强小 鼠巨唯 细胞 的吞 噬功能 ,提 高溶血 空斑 及溶
V 3病毒 具 有 体外 抗 病 毒 作 用 。刘 晓 玲 ( 0 2 o Vr eo 血素水平。 板蓝根多糖 、 黄蔑多糖和山药多糖提高小鼠免疫功能的 物 碱 对 C B 细胞和大 鼠原代心肌细胞 中加入不 同稀释度苦参系列生物碱后 最佳剂量分别为 2 g g3 g g 5 g g 0 / 、 m/ 和 0 /。 m k 0 k m k
1 / 治 7 mL . 0 衰老等复杂的功能。张红英等( o 用现代的微波处理与传统 4 . g , 疗 指数 为 6 。 2  ̄ o 的水 煎 醇沉相 结 合的方 法从 板蓝 根 、 黄茂 、 中提 取植 物 多糖 , 24 咖 啡酰 奎 宁酸 类 山药 . 金银 花原 名忍 冬, 为常用 中药 。 功能 为清 热解 毒, 凉散风 热 。 其 并用观察细胞病变法研究了它们 对 P R V感染 Mac 15细胞 R S r 4 一 生 抗 解 抗 抗生 的影 响 。 结果发 现 : P 对 P R V感染具有 显著 的阻断 作用 。 P 生物潘 l主要 为抑 菌 、 病毒 、 热 、 氧化 、 育 和降血 脂 。马 AS R S I S R 2 5 ̄ o 3 对 P R V感染具有 显著 的阻断作 用和 直接 杀灭作用 。C P 在 高 双成( o f 从金银花中分离得到 1 种咖啡酞奎宁酸类化合物 R S YS
黄酮类化合物是金银花中的有效成分之一。黄酮类成分具 有止咳 、 祛痰 、 平喘 、 抗菌的活性。马双成( 0)J2银花当中提 2 6%k 0 1 ,  ̄ 取 出来木犀草甘和木犀草素,采用观察细胞病变的方法进行了

甘草金橘作为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研究

甘草金橘作为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研究

甘草金橘作为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研究引言抗病毒药物是在抑制病毒复制和扩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

随着全球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和发展,寻找新型和高效的抗病毒药物一直是科研人员的关注焦点。

甘草金橘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据研究表明其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并且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甘草金橘作为抗病毒药物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甘草金橘的药理活性甘草金橘(Glycyrrhizae et Citri reticulatae Exocarpium),又称甘草皮,是由金橘干燥果皮和炙甘草根茎煎炒而成的复方药材。

它是中草药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广泛应用于传统中医药中。

甘草金橘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如甘草甜素、类黄酮、黄酮苷等。

这些物质在体内发挥抗病毒的作用。

甘草金橘的抗病毒机制研究表明,甘草金橘作为抗病毒药物具有多种作用机制。

首先,甘草金橘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

其中,甘草甜素被认为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可以抑制多种病毒(如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等)的复制。

其次,甘草金橘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它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加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从而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

此外,甘草金橘还可以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降低机体的炎症损伤。

临床应用研究甘草金橘作为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据报道,甘草金橘可以用于治疗乙型肝炎、流感、感冒等病毒性感染疾病。

其中,甘草金橘口服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中,可以减轻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改善肝功能指标。

此外,甘草金橘还可以用于治疗流感及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以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安全性评价抗病毒药物的安全性是临床应用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甘草金橘作为传统中草药,历经了数千年的临床应用,其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研究表明,甘草金橘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和良好的耐受性。

但是,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还需注意合理用药和监测患者的反应。

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_王英燕

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_王英燕

实验证明,牛蒡根抗突变作用的能力与其多酚含量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8]。

菊糖广泛存在于包括牛蒡在内的菊科植物中,活性广泛,也具有抗肿瘤的功能[6]。

3.3 抗衰老作用将牛蒡根水煮浓缩后对大鼠灌胃30d 后,发现大鼠的肝组织、血清中的SOD 活性明显提高,而脑组织、血清中的MDA 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牛蒡根具有抗衰老的作用[9]。

3.4 清除重金属离子的作用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的机体,并产生多种疾病,而牛蒡根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清除作用,其吸附能力依次是Pb >Cd >Hg >Ca >Zn 。

另外,牛蒡根中所含有的天门冬氨酸、精氨酸具有健脑的功效[4];牛蒡菊糖具有治疗冠心病、糖尿病等作用[6];绿原酸还能抗爱滋病病毒,抗过敏等[7]。

相对于牛蒡子而言,牛蒡根以其作为特种蔬菜而得到广泛种植的优势,以及其在抗癌、治疗爱滋病、抗衰老、健脑以及清除重金属污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在制药、保健品、环保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1] 江苏植物研究所.江苏植物志(下)[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888.[2] 孟楣,廖自荣,周建理.牛蒡的生药学研究[J ].基层中药杂志,2000,14(4):27-28.[3] 袁昌齐,冯熙,王鸣,等.欧美植物药简况及研究和开发对策.药用植物研究与中药现代化[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0.[4] 胡喜兰,刘存瑞,曾宪佳,等.新疆不同地区牛蒡根中氨基酸和八种元素的含量分析[J ].广西中药,2002,25(2):55-56.[5]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31.[6] 郝林华,陈靠山,李光友.牛蒡菊糖及其制备方法的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34(3):423-428.[7] 林学政,柳春燕,陈靠山,等.不同地域牛蒡叶绿原酸的含量及其抑菌实验[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16(4):328-330.[8] 刘玲,唐莉莉.牛蒡抗突变作用的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1997,17(4):343-344.[9] 李玉洁,刘树民,李淑莲,等.牛蒡根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9):545-546.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王英燕,王海(大庆市中医医院,黑龙江大庆市163111)摘 要:近年来抗病毒中药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其研究和认识角度是多方面的。

中药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中药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流感病毒属正粘科病毒,是一类对粘蛋白具有特殊亲和性的RNA病毒。

根据病毒抗原所在部位不同分为内部抗原和外层抗原两类:内部抗原的核心为单链核糖核酸蛋白;外层抗原为糖蛋白,包括血凝素(Hemagglutinin,H)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dase,N)。

根据其抗原性质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型;又将其病毒分为若干亚型(H1~H15,N1~N9)。

B型和C型流感病毒抗原性较稳定,A型是造成流行的主要病原,其病毒表面抗原HA和NA较易发生变异。

目前,预防和治疗流感的西药主要有M2离子通道抑制剂、NA抑制剂和流感疫苗,前两种药物副作用相对大,且随着应用的广泛易产生耐药性,而疫苗仅对已知的流感病毒亚型有预防作用,对于由抗原性漂移或抗原性转换所产生的新型流感病毒无效。

因此,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流感在中医学中称为“时行感冒”,属疫疠类(即传染病),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感受风邪(病原)侵袭,而机体免疫力低下,不足以抗邪而致病,尤当气候突变、寒暖失常时更易发病。

中药抗流感病毒的基本作用机制是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

虽然每味中药成分比较复杂,中药方剂作用机制更为复杂,但中草药抗流感病毒途径主要有两条:(1)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2)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而间接抗病毒。

1 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单味中药及其主要成分一类中药具有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其中大多数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黄芩,黄连等,目前已经研究比较清楚的成分主要有两类:一是多酚类物质,不仅可抑制流感病毒蛋白质和合成,同时也可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另一类是黄酮类物质其能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作用[1]。

而另一类中药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发挥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如黄芪,人参等。

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

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
⑵连翘 中医认为,连翘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疏散风热,治温病初起发热恶寒,热入营 血致高热烦躁,及热毒痈肿疮毒等。其所 含挥发油、连翘酚、齐墩果酸、三萜皂甙 等具有活性治疗作用。具抗病原微生物、 解热、抗炎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 感冒、肺脓肿、皮肤感染、急性传染性肝 炎等。其制剂有银翘散、桑菊饮等。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
⑶板蓝根 具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现实验研究
表明,其提取物对出血热病毒、单纯疱疹 病毒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对流感病毒有明 显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腮腺炎病毒,缩 短治疗水痘的疗程,同时表现出对多种病 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 行性感冒杆菌等的抑制作用。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
⑸鱼腥草 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主治
热毒痈肿、肺痈、痰热咳嗽等。其鲜草含挥发 油,主要成分为癸酰乙醛,月桂烯、月桂醛等。 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 炎双球菌、痢疾杆菌、钩端螺旋体等有抑制作 用。鱼腥草煎剂及合成的鱼腥草素可促进人外 周血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从而 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多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 染、慢性支气管炎、肺脓疡、大叶型肺炎等。 如临床常用的中成药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就利 用了鱼腥草抗病毒的功效。
常见疾病
常见病毒性疾病包括:
流感、艾滋病、麻疹、风疹、天 花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疹、水痘、 呼吸道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脊髓 灰质炎、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流行性 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中药抗病毒机理
(1)直接病毒作用 直接杀灭作用: 是指中药对病毒侵入细胞前
的杀灭作用; 阻挡浸入作用: 是指中药阻止病毒对细胞吸
中药抗病毒主要优势
⑴是在抗病毒同时,许多药物兼有解热、抗 炎等作用,对病毒引起的感染具有多重作 用,如缩短发热的时间、控制炎症的扩散、 促进炎症的吸收等,即多途径、多方位起 作用;

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进展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抗病毒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进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方法: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主要采用细胞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现代药理学等多种方法。

研究人员通常通过体外细胞试验、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等方式来验证中药的抗病毒效果,同时也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二、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中药抗病毒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来消除病毒。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刺激并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例如,中药复方连花清瘟口服液可以通过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三、中药的直接抗病毒作用:除了免疫调节作用外,中药还可以直接针对病毒产生抗病毒作用。

中药中的复合物、生物碱、多糖等活性成分可以通过与病毒的结构蛋白相互作用,阻止病毒进入细胞、复制和释放等关键过程。

例如,勾蛇藤中的活性成分岩白菜甙可以抑制HIV-1病毒的复制,通过抑制病毒蛋白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四、中药的抗炎作用: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病毒感染的一种典型反应,而一些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抗病毒。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例如,黄芩中的黄芩苷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抗病毒。

五、中药的抗氧化作用:病毒感染常伴随氧化应激的增加,导致细胞内氧化反应的失衡。

而一些中药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来抗病毒。

中药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损伤,保护细胞免受病毒的侵害。

例如,黄芩中的黄芩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病毒感染过程中的氧化应激反应。

总结起来,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了免疫调节作用、直接抗病毒作用、抗炎作用和抗氧化作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多种方式来抗击病毒感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中药抗病毒机制的研究还将继续深入,为中药在抗病毒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基于中药活性成分研究报告

基于中药活性成分研究报告

基于中药活性成分研究报告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对于认识中药的药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进行介绍。

中药活性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种类繁多,包括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对于开发新型药物、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人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联用技术等,对中药进行分离提取和结构鉴定。

通过比对数据库和文献,确认其活性成分的名称和结构。

同时,还通过临床试验验证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和药效。

以黄连为例,其活性成分主要是黄连素。

研究发现,黄连素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黄连素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黄连素可以用于治疗胃炎、肠炎等炎症性疾病。

尽管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复杂的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使得研究工作的复杂性增加。

其次,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和结构鉴定技术亟待改进,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中药活性成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验证。

综上所述,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对于传统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可以深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并为新药物的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但是,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还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力度和技术改进。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取得更多的突破,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

另一方面是对外固定器设计理念的研究,骨折治疗的观点从AO 到BO 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自从AO 技术之始,在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了若干严重的不足。

AO 所强调的早期恢复骨折解剖学连续性力学的完整性,既强调坚强的内固定,就是其生物力学片面性的表现。

但人们也发现,如此应力下产生的无骨痂一期愈合,其骨折愈合质量并不理想。

有鉴于此,一些学者提出“重点维护局部软组织血运”的生物学为主的骨折治疗概念,即BO (B i ol ogical Q steosynthesis )概念。

为了更加全面合理地阐述其内涵,AO 学派的Pal m ar 提出“骨折治疗需着重寻求骨折稳定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衡”。

Gautier 等也曾于1994年提出将加压获得的坚强固定,改为“小而合理的固定”,为BO 理论作出了科学的注释。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称为中国接骨学(Chinese O steosynthesis )简称CO [10]。

其“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十六字方针是当代CO 代表人物尚天裕学术思想的核心。

其中动静结合之“动”,包括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和外力的作用。

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传达到骨折端,产生轴向的生理应力,促进骨折愈合。

外力则是通过牵引使骨折断端获的合适的生理应力刺激。

“静”即固定,有效合理地固定是骨折治疗的中心环节。

中国接骨学的固定蕴含着弹性固定和有限固定的原则。

过分强调“静”必然导致“绝对固定”,其结果是应力遮挡等不良反应。

过分强调“动”,就丧失了骨折端愈合的基本条件。

CO 学派一贯主张力争解剖复位,必须功能复位,绝对保证折端的骨膜软组织少受损伤,维持断端血运,促进骨折愈合。

随着人们对骨折的进一步认识,外固定的设计原则也由原来的要求生物力学的固定转变为生物学固定。

2 外固定治疗胫腓骨的前景现在,临床上应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还仅限于开放性,严重软组织损伤等无法手术内固定的骨折,但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大家对外固定认识的改变,外固定治疗胫腓骨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外固定器治疗手术创伤小,保护骨膜,保护断端的软组织,又可进行断端的加压,符合BO 的理论,也是CO 骨科工作者不断研究,不断改良的结果,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材料的改进、构型的更新、固定的合理已基本消除了使用者对骨外固定器的疑虑。

现代骨外固定器已不是简单的外固定,而是可以与内固定相媲美的一种很好的治疗骨折的方法,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及普及意义。

[参考文献][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79.[2]卢世壁.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 ].第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45-2646.[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5.[4]明新杰.万向加压外固定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 ].中医正骨,1999,11(9):9-10.[5]谭磊.自制T 形三维支架抗分离加压螺钉撬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 ].中国骨伤,2005,20(9):91-92.[6]邓杰林.SG D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148例报告[J ].实用骨科杂志,2003,9(1):51-53.[7]Tied man JJ,L i pp iell o L,Connolly JF,et al .Quantitative r oent 2genographic densit o mery f or assessing fracture healing [J ].Clin orthop,1990,253:279-286.[8]董福慧,关继超,赵勇,等.骨折愈合的应力适应性研究[J ].中国骨伤,2001,14(1):14-16.[9]戴克尅戎,荣国威.骨折治疗的AO 原则[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42-244.[10]孟和.中西医结合骨科外固定治疗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122.[收稿日期]2009-01-21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赵凤柱1,韩小敏2(1.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山东曲阜273100;2.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1)[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9)06-428-03 中草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或者直接杀灭病毒、保护正常的细胞和组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加强自身抗病毒能力等。

现将抗病毒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1 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草药可分为两大类[1]。

①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

常用的有黄芪、板蓝根、麻黄、苍术、五味子、蚕砂、桑叶、青篙、马鞭草、地丁、木贼、紫草、香附、夏枯草、天花粉、甘草、三七、大黄、大青叶、女贞叶、白头翁、地榆、地骨皮、百部、防风、连翘、吴茱萸、辛黄、虎杖、侧柏叶、金银花、鱼腥草、茵陈、厚朴、穿心莲、桂枝、柴胡、菊花、野菊花、黄连、黄柏、蛇床子、蒲公英、薄荷、芍药、艾叶、蜂胶和射干等[2-5]。

②通过诱生干扰素或促进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抗病毒作用。

常用的有人参、茯苓、猪苓、党参、黄芪、山药、首乌、巴戟天、灵芝、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刺五加、枸杞子、虫草等。

2 抗病毒中草药的活性成分甘草:大多数研究认为甘草中有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和甘草多糖。

最近分离到甘草中抗病毒成分GX,GX 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 V 复制有明显的抑制效果,GX 抗RS V 作用是多途径的,不仅有直接灭活病毒的作用,而且对于进入细胞的病毒,无论是在病毒复制的早期,还是在病毒复制的中晚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

甘草酸能抗肝炎病毒、疱疹属病毒、H I V 病毒及S ARS 病毒。

甘草酸抗病毒活性强,能抑制多种不相关的DNA 、RNA 病毒的生长,并且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活性,但由于其脂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低,长期使用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甘草酸在抗病毒方面的前景良好,有其独特优势,但其抗病毒机制复杂,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6-8]。

金银花:所含成分有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化合物、芳樟醇、双花醇等。

双花(金银花)喷雾剂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其大小剂量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大剂量对小鼠肺内流感病毒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9]。

黄芩:黄芩的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

其主要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氧化及抗肿瘤等。

文献报道黄芩的抗病毒作用是其清热解毒功效的一个重要体现。

黄芩具有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S ARS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及猪生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等作用。

实验证明,黄芩苷能显著抑制植物血凝素引起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 I V-1的复制,其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10,11]。

金莲花:金莲花醇提物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引起的死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金莲花醇提物高剂量能明显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质量,降低肺指数[12,13]。

空心莲子草:空心莲子草对病毒的灭活作用及临床实验治疗效果显著,其曾被制成注射剂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疾患,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的阿魏酰胺和皂苷类化合物3-O-β-D-吡喃葡萄糖醛基齐墩果酸苷和4,5-dihydr oblu menol具有较强的抗HBV活性,从化合物单体水平证明药用空心莲子草具有抗HBV活性[14]。

木犀草素: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可从多种天然药物、蔬菜果实中分离得到。

目前发现主要存在于金银花、菊花、荆芥、白毛夏枯草、洋蓟、紫苏属、黄芩属等天然药物中和芹菜、甜椒、辣椒、落花生等蔬菜果实中,其它如橄榄油和红酒等植物产品以及野凤仙花、百里香草、唇形科植物筋骨草等也含有木犀草素。

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四羟基黄酮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消炎、抗过敏、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临床主要用于止咳、祛痰、消炎等[15-17]。

酚类化合物:黄酮类具有很强的抑制H I V病毒的作用,香豆素类目前已有多种具抗H I V病毒活性的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从植物中分离出来,天然抗H I V香豆素类化合物按结构类型可分为简单香豆素和吡喃香豆素两大类。

返魂草的有效成分苯丙酸类化合物绿原酸、咖啡酸对感染流感病毒的细胞中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有抑制作用[18-20]。

蒽醌类化合物:大黄为传统中药,药理作用广泛,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葸醌类,如大黄酸、大黄素等。

研究表明大黄对多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如艾滋病(A I D S)病毒、霍乱毒素、CVB 病毒。

虎杖是蓼科蓼属植物的根茎,国内报道虎杖中多种煾醌类化合物对多种病毒如HS V-1、HS V-2、流感病毒、11型及9型埃可病毒、A9及B5型柯萨奇病毒有抑制作用[14]。

萜类和挥发油:云木香中分离到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木香烯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对人类B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基因表现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莪术油是蓬莪术、广西莪术和温郁金根茎的挥发成分,莪术油中的活性成分为多种倍半萜类,对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A1、A3型有直接灭活作用[1]。

中草药中的其它成分如生物碱类、植物蛋白以及植物多糖在抗病毒中亦发挥重要的作用[21]。

3 中草药的抗艾滋病病毒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和临床研究,发现了一些有抗H I V作用的中药,如甘草、大蒜、紫花地丁、穿心莲、金银花、巴豆、淫羊藿、野菊花、白花蛇舌草、黄柏、鸦胆子、蒲公英、牡丹皮、黄连、菊花、单芽狗脊蕨、鸡血藤、朱砂七、金银花、夏枯草、牛蒡子、紫草、苦参、牡丹、女贞子等。

中药的提取物如洋栖菜、鼠尾藻、海带、褐藻、紫菜和裙带菜等藻类植物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均有抗H I V的能力。

姜黄中的姜黄素已成为国外许多学者公认的对H I V有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

紫草素是紫草的活性成分,有望成为治疗H l V的新药物[22]。

目前,在植物来源的抗H I V活性成分的研究中,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发现,从下列中草药中来源的9种类化学成分,具有很好的抗H I V活性。

①从海藻、箬竹、海索草、香菇、夏枯草、紫花地丁、旱莲子草、翠叶芦荟等植物中提取分离到的多糖类成分,主要是通过阻断H I V病毒与细胞的吸附来发挥药效。

②从栝楼、苦瓜、麝香、石竹、垂序商陆等植物中分离得到蛋白质类成分,是一类核蛋白体抑制蛋白。

它通过抑制核蛋白体的RNA来破坏正常染色体蛋白的合成。

从雪莲花、小花火烧兰、狭叶荨麻等植物中分离得到植物凝集素,则是干扰病毒与细胞的融合过程。

③从雷公藤等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咔唑类生物碱、萘基异喹啉类生物碱、里西丁类生物碱具有很好的抗H I V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