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合集下载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及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性研究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及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性研究

第46卷第4期2021年4月Vol.46No.4Apr.2021环境科学与管理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文章编号:1674-6139(2021)04-0029-04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及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性研究李晓亮1,王红梅$,罗兰彳,吴健芳$,李宇婷$(1•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100012;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健康中心匕京100012;3.湘潭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中关于承载力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与国土空间规划land&space planning(简称LSP)的衔接尚存在一定差距。

文章分析了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承载力估算技术,认为空间单元风险约束性指标是二者的重要衔接点。

进一步的分析认为,与传统的环境总量控制理念不同,LSP双评价是基于敏感保护目标来设定空间约束指标,更能体现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特点。

文章提出适用于LSP的环境承载力的技术流程框架,并建议加強开展关于空间风险约束性指标的研究。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LSP);环境保护规划;环境承载力;空间单元风险约束性指标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Capacity and Its Supportfor Landspace PlanningLi Xiaoliang1,Wang Hongmei2,Luo Lan3,Wu Jian£ang2,Li Yuting2(1.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Beijing100012,China;2.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Center,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Beijing100012,China;3.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411105,China)Abstract: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canying capacity l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ning has made progresses.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gap in connection with land&space planning(LSP).This paper proposed that spatial unit risk constraint index might be an important link for both after surveying the technology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atmosphere,water and soil.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different t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pollutant emission environmental amount control,the double e-valualion of LSP is based on the sensitive protection target,and accordingly to set the space constraint index,which highlights on the 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This paper proposes a technical process framework fo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LSP,and suggests to streng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thods for spatial risk restrictive index.Key words:land&space planning(LSP);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ning;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spatial unit risk constraint index收稿日期:2021-02-19基金项目:科技部大气专项大气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和行业政策研究(2018YFC0213704)作者简介:李晓亮(1982-),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行业环境政策、绿色金融等研究工作。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区域发展策略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区域发展策略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区域发展策略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们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脆弱性在不断地向人们敲响警钟。

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我们必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策略。

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评估资源是指我们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能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未来代际间的资源利用权和利益,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完整。

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就是通过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量化评估资源可供开采和利用的潜力。

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地貌条件、土壤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等。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从而为合理利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针对某一地区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情况,可以评估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二、环境容量评估与保护策略环境容量指的是自然环境在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后,仍然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的能力。

环境容量评估通过对环境要素的测量和分析,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来评估环境容量的大小。

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以实现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利用。

环境保护策略可以从源头控制、污染治理、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入手。

例如,对于大气环境保护,可以制定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对于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可以加强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管理,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减少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三、区域发展策略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容量评估的结果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区域发展策略,以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发展策略应该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平衡点。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资源禀赋,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对策.docx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对策.docx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对策一、引言“承载力”原本是物理概念,被引入到生物学与生态学之后,其含义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以存活的最大数量,主要是从理论上研究生物种群数量增长极限,包括粮食制约下的人口总量等问题,如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的《人口原理》对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以经济社会为承载客体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开始出现。

20世纪60、70年代全球性资源环境危机爆发,承载力研究逐步被应用于经济社会活动中,主要研究资源环境制约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承载力考虑的因素也由自然资源环境因素拓展至文化、社会等因素。

近二三十年来,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为核心的人地关系逐步成为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研究的主要命题,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成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特别是在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成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科学基础[1],也是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由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等多个维度构成。

每个维度的承载力又由多个要素构成,如资源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多种要素。

一般可以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以单维或单要素为主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二是面向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与集成评价。

此外,与国外以理论研究为主不同,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具有较好的决策与应用出口,在实践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面向应用实践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作为一项极其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作,理应受到更大的重视。

1、资源环境承载力单维(单要素)研究从资源环境要素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看,可分为基于土地、水、矿产、能源等支撑要素的资源承载力研究和基于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环境容量的环境承载力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综述及研究进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综述及研究进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综述及研究进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综述及研究进展1. 引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衡量特定区域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关键作用。

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

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

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民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不断拓展,城市环境承载能力面临巨大压力。

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特征城市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城市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支撑的城市居民生存、发展和繁衍的能力。

城市环境承载力包括自然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和人文环境承载力四个方面,其中自然环境承载力特征为生态、红线、重要性、不可逆性;经济环境承载力特征为可持续、风险、发展;社会环境承载力特征为分布、反馈、感知;人文环境承载力特征为文化、历史、科技。

二、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以便对城市环境状况进行发展预测和生态优化。

目前常用的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主要包括AHP法、熵权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AHP法是一种层次分析方法,它可以将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体系划分为多个层次,通过特征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对城市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

熵权法是一种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对城市环境指标权重的计算,实现对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的详细表达。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因素决策方法,它可以将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体系划分为不同层次,基于层次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数据降维和变量衡量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对城市环境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方法,它可以将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问题转化为模糊语言描述,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三、城市环境承载力提升的策略和措施城市环境承载能力提升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核心在于通过优化城市环境因素,创造适合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

具体来讲,城市环境承载力提升的策略和措施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恢复和保护、低碳生活和生产、城市生态规划和建设、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区治理和参与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主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tablemainevaluationindexsystem作者分类指标单项指标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利用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弹性力气候条件水文及生物生态质量人类活动潜力科技水平生活质量及教育水平系统交流经济类指标人均gdp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社会人口类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资源环境类指标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人均水资源量万元gdp工业废水量万元gdp业so2排放量工业固废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品值经济因素总量结构耗能人口因素规模就业收入资源因素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环境治理大气质量自然资源承载力资源数量资源敏感度时空承载力资源价格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稳定性污染治理社会环境承载力社会心理承载力社会文化承载力发展潜力经济环境承载力基础设施建设承载力服务设施承载力确定权重的方法通常有主观权重法客观权重法及主客观权重相结合的方法
资源环境 承载力是用 以描述在一定状态下 ,一定时期 内资源环境 系 统约束 人类 活动的 自然属性 ,反应了资源 、环境与人类经 济活动之 间的 柑互影 响关 系,为经 济与环 境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它 描述 了特 定 状态 和时期 内资源环境系统约束人类活动的 自然属性 ,从本 质上反应 了 资源 、环 境 与 人类 经 济 活 动 之 间 的 相 互 影 响 关 系 ,其 核 心 是 回 答 人 地 关 系如何协调 发展的问题。据 《 美 国新 闻与世界报道 》,2 0 1 3年中 国占世 界 GD P的 比重为 1 2 % ,然而我 国的能源 消耗 占比情况却 为 :煤炭 消耗 量 占全球 的 5 0 % ( 3 7 .5亿吨标 准煤 )其 中进 口 3 .3亿 吨 ,进 口铁 矿 石8 . 2亿 吨 ,消 耗 石 油 5 .1 4亿 吨 ( 世 界第二 ) ,其 中 进 口石 油 2 .8 9 亿吨 ,天然 气进 口总 量为 5 3 0亿立 方 米。可 见我 国经 济发 展是 以高 投 入 、高 消耗 、高排放 为代 价 ,导致资源和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 届 三 中全 会 通过 的 《 中 共 中 央 关 于 全 面 深 化 改 革 若 干 重 大 问题 的决 定 》 明确 提 H J :“ 建 立 资源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监 测 预 警 机 制 ,对 水 土 资 源 、环境容量 和海 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 限制性 措施 ”,同时将 生态 文明 纳入社会 主义现代 化建设 “ 五位一 体 ” 的总 体布 局。 因此 ,资 源环境 对经济社会 发展的承载能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1 . 资 源环 境 承 载 力 的 研 究 起 源 与 进 展 “ 承载力 ” (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是从 丁程地 质领域 里转 借过 来 的概 念 ,其 本 意 是 指地 基 的 强 度 对 建 筑 物 负 重 的 能 力 ,现 已演 变 为 对 发 展 的 限制 程 度 进 行 描述 的 最 常 用 概念 之 一 在 生 态 学 中一 般 被 定 义 为 “ 某 一 生境 ( h a b i t a t ) 所 能 支持 的 某 一 物 种 的 最 大 数 量 ”,它 所 包 含 的 极 限 思 想与 “ 公地 ” ( t h e c o mm o n s )及 其潜在的过度利用联 系在 一起 ,最早 出 现 于亚 里 士 多 德 的 一 些 著 作 中 。 Ma l t h u s是 第 一 个 重 视 环 境 因素 对 人 口 规模影 响的学者 ,他提 出 了一 个著 名 的预 言 :人 口增 长若 超越 食物 供 应 ,会 导致 人均 占有食物的减少 。马尔萨斯预言 的提 出,拉开 了早 期承 载 力 研 究 的序 幕 。 美 国学 者 Wi l l i a m( 1 9 4 0 ) 首 次 提 出土 地 承载 力 的 概念 ,认 为 土 地 为 人类提供饮食住所 的能力 决定于土地的生产潜力 。他指 出土地 限制着 向人们提供 的粮食 、衣 着 、住 所 的能 力 以及 环境 对 生物 潜 力 的程 度。 1 9 5 3年 ,O d u m在 《 生态学原理》 ( F u n d a me n t l a o f E c o l o g y ) 中,将 承载 力 概 念 与对 数 增 长 方 程 特 别 是 其 中 的 常 数 K相 联 系 ,赋予 承 载 力 概 念 比 较精确 的数 学形式 J 。2 0世纪 6 o、7 O年代 , 自然资 源耗竭 和环境 恶化 等全球性 问题 的爆 发 ,引起 资源 与环 境 承载 力相 关 研究 的广泛 开 展。 1 9 8 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 了 《 我 们共 同的未来》,提 出可持 续 发 展 概 念 ,为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力 研 究 奠 定 了 理 论 基 础 。 2 O世 纪 末 期 以 来 , 随着 区域 人 口 、 资 源 、环 境 与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矛 盾 的不 断加 剧 ,资源环 境承 载力概 念 已涉 及 到资 源环 境领 域 的方方 面 面,以人 口、资源 、环境 与发展 ( P R E D) 为核心 的人地 关 系 ( Ma n— N a t u r e R e l a t i o n )研究再次成为资源 环境科 学 综合 研究 的一 个重 要科 学 命题 和关键政策问题 ,与可持续发展 的资源环境基础评 价密切相 关的资 源环 境 承载 力 研 究 广 泛 开 展 。 综 观 国 内外 承 载 力 研 究 发 展 历 程 , 承 载 力 概念从 最初 提出至今已有上 百年历史 ,随着可持续发 展理念 的引入 ,其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夏军王中根左其亭) 时间:2007-04-06 15:37:43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放大缩小打印摘要: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多因素关联分析理论,提出一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分析方法。

内容包括:(1)建立指标体系和多级关联评价模型,量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2)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测度函数,量化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质量(3)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分析模型。

通过模型调整人口数量和GDP,在保持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前提下,在满足水资源量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得到适宜研究区生态环境的人口数量和GDP。

将模型应用到海河流域,以1998年为现状年,考虑到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用水效率的提高,设计出6种情景方案。

结果表明,提高海河流域的可供水能力(如南水北调工程等)和用水效率,是解决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生态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海河流域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04)06-0786-091 引言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满足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准则和标准下,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在保证一定的社会福利水平要求下,利用当地(和调入)的水资源和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其他资源与环境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所能够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及社会经济规模。

生态环境承载力决定着一个流域(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如果在一定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流域(或区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匮竭,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当前海河流域所面临的水生态环境危机[1-3],正是生态环境超载的反映。

海河流域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何恢复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如何实现海河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其中关键的一步是要定量研究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寻找治理的措施。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资源环境约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地区或某系统在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可以容纳的资源和环境的限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在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时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包括自然因素,还考虑了社会、经济等因素对环境影响的综合因素。

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和关键。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应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指标。

生态指标主要包括土壤侵蚀、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等指标;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向型经济等指标;社会指标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教育水平、生活质量等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需要不断地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

四、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指标体系的完善密切相关。

粗糙集-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降低隶属度的位次,从而计算出综合评估值。

现代统计学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也被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和研究的对象而定。

五、应用案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应用。

中国丰都县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该县生态环境状况较为好,但也存在一些环境承载能力低下的区间。

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表明,该城市的能源、水、土地和交通等方面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都存在一定的限制。

马来西亚森林覆盖率下降的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也是重要的分析方法。

六、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环境科学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应用案例等方面都呈现出较为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第一章绪论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评估和优化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系统阐述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理论与方法2.1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区域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区域所能保障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数量和生产力水平。

它是一个动态、复杂、相互影响的系统,包括资源环境质量、生态平衡、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

2.2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方法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指标法、模糊数学法、神经网络法等。

其中,综合指标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第三章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实践3.1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案例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例,通过综合指标法进行了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资源总体承载能力较高,但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不足。

3.2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优化措施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可以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制定一系列优化措施,如优化环境资源利用结构、加强污染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第四章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的应用前景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一方面,它可以为政府制定科学的环保和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依据;另一方面,它可以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的环保决策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结论本文系统阐述了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的相关内容,介绍了评估方法和实践案例,并展望了它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不断关注和认识,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的重要性将愈加凸显。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尤显重要。

本文将对这个话题进行探讨。

1. 什么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指对某个特定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以研究该区域能够承载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并在这个背景下确定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目标。

这个评估包括对当地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政策、技术以及其他因素的研究,以及对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析。

此外,这个评估还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确保资源和环境的长期利用和保护。

2. 为什么需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没有评估的情况下,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是被放任自流的,这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还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可以帮助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保持平衡,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从而确保长期性、可持续性和公平性的发展。

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是多样的,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

其中一个主要的方法是利用指标体系,在考虑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一组权衡指标,来量化和比较不同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就业、收入、捕捞量、水资源量、土壤质量等。

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衡量和分析不同区域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另一个方法是利用模型技术和最优化理论,以特定的目标为基础建立模型,来研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佳方案。

比如说,利用生态系统服务模型,可以模拟个体和物种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以更好地评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此外,还有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方法,可以对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进行空间分析,更好地评估它们的承载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与预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与预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与预测一、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不可持续的地步。

这种不良的开发和利用方式,不仅会让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还会在未来对后代子孙的生活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因此,评估与预测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和生产发展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资源,能够接受并保持一定发展程度的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同时维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功能的最大值。

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方法1.资源洼地法该方法以建立经济-growing-up水平、社会保障、人口托底和生态安全指标为基础,采用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综合考虑区域个体和总体发展的各项剥夺决策影响。

2.系统动力学方法该方法以生态系统的动态特性为基础,采用宏观和微观体系的结构分析、环境因子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剖析和评估。

3.模糊隶属度法该方法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为基础,采用精密般滑动板凸轮楔形角度测量仪(ANP)、模糊多层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环境和经济的关系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价。

4.动态协调分析法该方法基于复杂系统的理论,从系统的架构、运行、动态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综合考虑地理、气象、土壤、水文、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对系统中的关键性因素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预测方法1.时间序列分析法该方法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规律和特点,运用 ARIMA模型,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长期和短期趋势进行预测,揭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

2.神经网络模型该方法在模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时,采用神经网络模型,以前期的样本数据为依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学习,预测出未来的走势,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政府或企事业单位进行经济决策。

环境承载力及其研究进展

环境承载力及其研究进展

环境承载力及其研究进展摘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对环境承载力理论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可以为环境规划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环境承载力的起源,接着综合论述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点,最后介绍了环境承载力目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叙述。

关键字环境承载力本质研究进展环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来开展,继续高速发展经济,然而这必将会加剧经济的发展与环境间的矛盾。

为了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覆辙,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应在经济发展之初,从总体上做好环境规划,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出合理的安排。

为此,应该研究环境对人们活动的承受能力,使人们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不超过环境对人们活动的承受能力,这就要求对环境承载力理论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为环境规划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换言之,环境承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比较客观的判断依据。

在可持续发展己深入人心的今天,这无疑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 环境承载力的起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是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其理论雏形源自于环境容量的概念[1]。

1968年,日本学者首先把电工学中的电容量的概念引入到环境科学中,提出了环境容量的概念,目的是为制定某一区域环境的污染物控制总量提供可量化的依据。

到70年代,该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领域。

由于环境要素中的水体、大气、土壤都制订有各自的环境标准,这些标准是限制污染物在水体、大气、土壤中达到最大的限量。

因此把水体、大气、土壤的某区域环境可能达到这个限度的量值,作为该区域的环境容量。

目前,国内外学者给予环境容量的定义非常多,归纳起来,这些定义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类[2]:①环境容量是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与相应的环境标准浓度的比值;②环境容量是环境的自净同化能力;③环境容量是指不危害环境的最大纳污能力;④环境容量是环境标准与本底值确定的基本环境容量和自净同化能力确定的变动环境容量之和。

浅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

浅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

浅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作者:邱红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12期【摘要】资源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而资源环境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刚性约束条件。

针对资源环境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展望,运用PRS模型方法分析资源环境所承受的压力、状态及社会响应。

讨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存在的问题,介绍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并提出今后研究的趋势方向。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承载力现状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一国或一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它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1] 。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而同时资源、环境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刚性约束条件。

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也日渐深入。

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舒适生活的同时,必须把经济发展的代价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现状PRS模型即“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在此将其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来理清资源环境的现状[2]。

“压力”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开发与消耗,近些年来资源消耗强度的增大使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降低,资源的减少、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资源环境产生许多矛盾与挑战。

“状态”指不尽完善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不合理开发的存在都使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响应”指人们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研究并针对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建议、相关部门重视资源环境的开发与保护。

通过PRS 模型,我们了解到资源环境问题形势严峻,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也势必走向成熟。

我国的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承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与技术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与技术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与技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源环境问题显然成为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特别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农业生产等活动的不断扩张,许多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科学地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对于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实施有效的环保政策意义重大。

以下从方法与技术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目前,在承载力评估研究领域,除了具备统计和模型分析技能、熟悉GIS分析软件及数据管理的技术人员外,还需要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基础的支撑。

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地处学、生态学、气象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

基于这些领域知识,承载力评估通常采用物质流分析、区域经济模型、生态系统评估等多种数据分析模型,如ASTM E1459-07规范, ISO 21917等标准。

物质流分析是指评估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金钱价值,它主要是通过统计相关的群体数据及地域信息,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等进行物流分析,分析每个区域的人均可用资源、环境质量、污染排放量等。

而区域经济模型则是评估区域宏观经济决策的影响力和生态构成,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模拟出不同的资源利用方案,并与模拟中对应的环境指标进行比较,以达到最优化的资源利用方式。

生态系统评估则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全要素和系统角度考虑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价草地、森林、水库和工业区等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获取生态系统运作的相应指标,从而评估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除了以上分析方法,现有技术还涉及到了GIS技术。

它充当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数据的管理者和整饬者,对空间数据逻辑实现及其有效表达是调查、分析和模型开发的支撑条件和基础。

在GIS技术的支撑下,可以有效评估区域内不同的土地、水域、生态系统复合所形成的资源和环境状态,推出该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的研究进展李川,董先锋,吴若静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8)E-mail:lcwhy54321@摘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量化方法。

本文介绍了不同学者对水环境承载力基本概念的不同提法,论述了水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趋势中图分类号:P641.81.引言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破坏已成为全球性的严峻问题。

水不仅是最宝贵的自然环境,而且又是区域内重要的环境因素。

水环境承载力是在人们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被提出来的,它体现了在维持一定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水环境所能永远承载的人类活动的强烈程度。

自90年代中期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基础课题被提出后,已迅速成为当前水科学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综述了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的主要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新的发展趋势。

2.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水环境承载力(Wate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WECC)是承载力概念与水环境领域的自然结合,属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范畴。

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与水环境承载力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却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如水域纳污能力计算分析、水环境容量研究、水环境价值与效益核算等等,但对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各要素的内涵、特征、变化关系和定量化表征等问题,尚未见有较为系统的成果[1]。

关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达成普遍共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崔凤军[2],何少苓[3],郭怀成[4]等认为:水环境承载力可以理解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水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展望

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展望

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展望摘要:目前,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应用于国土空间开发、产业规划、灾后重建、资源环境监测及预警等领域。

未来仍需在完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尺度及动态变化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此深化综合自然地理理论及实践研究,为区域资源、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研究提供支撑。

关键词: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1我国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概述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处理好资源环境、经济发展。

可以说,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求,这也是区域发展必经之路。

因此,把协调性当做测度标准的方法和理论现已广泛应用在区域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两者关系的研究中,比如,协调发展度模型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

同时,还有一些专家运用EKC、DEA、IPAT模型以及比较研究方法对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近几年来,脱钩这一理念已经被引进到农业政策领域中,良好的应用效果使得这一概念的应用范围逐渐广泛,已经延伸到资源环境领域,经过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得到了深入的验证和应用。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脱钩理论更适用于经济发展和耕地变化、能源消费、环境压力之间关系的研究。

但是,对于区域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空间研究还非常少。

2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三个要素系统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是人地关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前沿及热点内容。

近年来,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体现在:①建立了综合、广泛的评价指标体系;②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与人地关系的调适;③综合研究方法的应用;④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研究的关注及尝试。

2.1自然资源要素系统它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

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供给,经济发展要大量消耗这些资源,发展越快,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就面临越严峻的考验。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趋势及建议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趋势及建议

mj mj
0
e
G/N G0/ N 0
-
m
e ∑Kk k= 1
Pk Pk0
)
( 5)
其中, H 为经济- 环境协调度值; G0、G 分
别为参考年与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N 0、N 分
别为参考年与当年某区域的总人口; Mj 0、M i 分
别为某种资源的储存量与开采量; mj 为某种不
可再生资源的当年消耗量; P 0、P 分别为某种
力值, 即:
CCE i = max di subj ect t o ci = f i( d1, d2 ……, dm) ≤ ci*
( 3)
式中: CCE i 为初始环境承载力的第 i 个分
量: di 为发展变量集中第 i 个发展因子; ci 为限
制变量集中第 i 个限制因子; ci * 为第 i 个限制 因子 ci 的限度值; f i 为第 i 个限制因子与所有
污染物的允许浓度 ( 国家标准) 与当年实际浓
度; a、b、K等均为权系数, 并且 a+ b= 1. 由
于H
的取值范围较大,
因此利用公式 h=
P 2
arct g
H m

H
的值映射到
[-
1,
1]
中,
相应的
协调度分级标准如表 1.
协调度修正值 h 结 论
- 1. 0≤h≤- 0. 7 极不协调
表 1 协调度分级标准表
偏相关系数来研 究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
响: ¹ 首先计算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偏相关系数
RX iX j , 若存在偏相关关系, 则进行下一步; º
若两类相互关系密切的人类活动 i , j 对环境造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一、引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地区所能使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可持续利用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

因此,对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的方法(一)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中最常用的框架之一。

该框架将环境问题分为三个部分:压力因素、环境状态和政策响应。

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分析,可以有效评估系统的环境承载力。

(二)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种可以研究复杂系统演化的动态数学模型。

该模型可以非常清晰地分析和控制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准确地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使决策较为准确和科学。

(三)生态足迹模型生态足迹模型衡量一个地区使用自然资源的大小,与其自然资源再生的速度相比较,以此评估其可持续性。

该模型通过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来评价经济发展,并将其与生态资源的恢复速度进行比较。

(四)多指标综合评价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将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最终得出总体评价结果。

该方法适用于综合分析多维度的问题,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三、案例研究本文以中国宁夏区域为例,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进行案例研究。

(一)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通过对宁夏区域的压力因素、环境状态和政策响应进行研究,分析出该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为紧张,存在着较大的生态压力。

该地区的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政策体系。

(二)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建立宁夏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型,可以清晰地预测该地区未来发展的趋势。

然而,在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前,需要首先分析该地区的环境和资源状况,以准确预测未来。

(三)生态足迹模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宁夏的生态状况,可以得出该地区的生态压力指数较高。

为了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调整政策是必要的,比如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效益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环境承载力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逐渐 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所重视.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构成体系和计算模型进 [ 1- 5] 行研究 , 并对具 体景区景点的旅游环境承载 力做了计算
[1, 4]
. 但是, 旅游活动在景点景区的旅
游环境承力之内, 并不代表整个城市和地区是在 旅游环境承载力之内 . 即整个城市的旅游环境承 载力不等于各个景区景点承载力的简单之和. 要 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地评估城市旅 游环境承载力是必要的.
探究城市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导读:城市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群的环境承载力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地 区区域环境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生态建设与环境承载 力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 录
一、理论篇 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经济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1 福建省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清流县为例 5 海河流域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10 环境承载力分析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15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19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岛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李淑娟 22 基于时间维度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研究 26 泸沽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40 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46 煤炭开采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山西省为例吴见 49 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 53 山东省水生态环境承载力探讨 58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 63 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65 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 71 二、发展篇 我国省级主体功能区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77 乌海鄂托克乌斯太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84 乌鲁木齐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各区县差异分析 89 乌鲁木齐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各区县差异分析王松茂 95 武汉市环境承载力研究 101 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107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112 物元模型在综合评价旅游环境承载力中的应用 116 西北干旱区域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20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124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邱鹏 128 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132 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 137 厦门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标体系评价 140 小城镇环境承载力评价以江苏省铜山县为例 143
1
研究方法
成本和收益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理论, 生产者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 不仅要考虑物质技术关系, 还要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成本又称生产 费用 , 是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 ; 收 益则是出售产品所得到的收益. 旅游产业同样存 在成本和收益, 旅游产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即是实
收稿日期 : 2006 - 03 - 05
关键词: 旅游经济理论; 利润最大化; 城市旅游环境; 经济 学模型; 隶属函数; 承载力评估 中图分类号: F 590. 1 文献标识码: A
0


现了旅游产业对社会环境资源的最佳利用状态, 因此, 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出发探讨旅游环境承 载力理论与计算模型 . 1. 1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理论 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 称之为短期 边际成本. MC 为边际成本 ( Marginal Cost) , TC 为总成本 ( T ot al Cost) , Q 为增加的产 量, 则 MC = TC Q . 边际收益是指厂商每增加 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 以 MR 为边际收 益( Marginal Revenue) , TR ( Total Revenue) 为总收 益, Q 为增加的销售量, 则 MR = TR Q . 任何 企业的经营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润 , 追求企业利 润的最大化.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对企业的收 [ 6] 益、 成本与利润的关系作以分析: Pf = R - C 式中 : P f 为利润; R 为收益; C 为成本. Pf 、 R、 C都 为产量 Q 的函数, 同在等式两边对 Q 求导 , 得 dP f dR dC = dQ d Q dQ 要求利润最大化, 只要满足利润曲线的斜率为零,
第 32 卷
第3期
大 连 海 事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Vol. 32 No. 3 Aug 2006
2006 年 8 月
文章编号 : 1006 - 7736( 2006) 03 - 0018 - 03
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经济学模型建f d R dC = = 0 dQ dQ dQ 得 dR d Q = d C d Q . 而 dR TR dC = = MR , = dQ Q dQ TC = MC Q
基金项目 :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 2005225) . 作者简介 : 王 辉 ( 1975- ) , 女 , 辽宁葫芦岛人 , 博士研究生 ; E -mail: wanghui1126@ hotmail. com.
第3期 即 dPf d Q = 0. 由

辉 , 等: 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经济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MR = 旅游业总收益
王 辉 , 林建国 , 周佳明
1, 2 1 2
( 1. 大连海事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 大连 2. 辽宁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116029)
摘要 : 科学衡量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状态是城市旅游业可 持续发展 的有力判 据. 从经济 学理论利 润最大 化
原则出发 , 利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关系结合 模糊数学制定隶属 函数 , 建立城市 旅游环境承 载力状态 评估 模型 , 对某市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了评估 , 结果与城市旅游 质量呈正 相关 , 相 关系数达 0. 6021, 具 有一定的 合 理性 . 模型可用于对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 , 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