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清代文言小说
聊斋志异冤狱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冤狱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fec5f0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c.png)
聊斋志异冤狱原文及翻译
摘要:
1.介绍《聊斋志异》和《冤狱》
2.朱生求媒婆遇到邻人之妻
3.朱生和媒婆开玩笑说想要娶邻人之妻
4.媒婆开玩笑回应要朱生杀了邻人之夫
5.朱生答应并杀了邻人之夫
6.邻人之妻被捕,受尽折磨,诬陷朱生
7.朱生被捕,受尽折磨,但始终不承认
8.县令怀疑邻妇与朱生有私情,对其进行拷打
9.邻妇诬陷朱生,朱生始终不承认
10.案件最终没有结论,朱生被释放
正文:
《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中讲述了许多神怪鬼魂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民间传说色彩。
在《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为《冤狱》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因为玩笑而引起的冤案。
故事的主人公朱生,是阳谷县的一位年轻书生,他性格轻佻豁达,喜欢开玩笑。
因为妻子去世,他去找媒婆帮忙再找一位妻子。
在路上,他遇到了媒婆邻居的妻子,从眼角偷看到她很美,就开玩笑地对媒婆说:刚刚看到了您的邻居,很年轻美貌,您为我求配偶的话,她就可以。
媒婆也开玩笑说:请您杀了她的丈夫,我就为您谋求这件事。
朱生笑着说:好。
过了一个多月,邻居出门讨债,在野外被人杀了。
县令怀疑是朱生所为,将他抓捕审讯。
朱生受尽折磨,但始终不承认自己杀了邻人之夫。
县令又怀疑邻妇与朱生有私情,对她进行拷打。
邻妇受不住折磨,诬陷朱生。
朱生仍然坚称自己无辜,最终案件没有结论,朱生被释放。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因为玩笑而引起的冤案,表现了古代社会司法制度的不公和严刑逼供的残酷。
五通 聊斋志异篇目
![五通 聊斋志异篇目](https://img.taocdn.com/s3/m/fdc69a3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7.png)
五通聊斋志异篇目五通聊斋志异篇目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五通聊斋志异篇目正篇讲述了淫邪之神“五通”为害江南妇人,后被万生铲除的故事。
原文:五通聊斋志异篇目南有五通,犹北之有狐也。
然北方狐祟,尚百计驱遣之;至于江浙五通,民家有美妇,辄被淫占,父母兄弟,皆莫敢息,为害尤烈。
有赵弘者,吴之典商也。
妻阎氏,颇风格。
一夜,有丈夫岸然自外入,按剑四顾,婢媪尽奔。
阎欲出,丈夫横阻之,曰:“勿相畏,我五通神四郎也。
我爱汝,不为汝祸。
”因抱腰如举婴儿,置床上,裙带自脱,遂狎之。
而伟岸甚不可堪,迷惘中呻楚欲绝。
四郎亦怜惜,不尽其器。
既而下床,曰:“我五日当复来。
”乃去。
弘于门外设典肆,是夜婢奔告之,弘知其五通,不敢问。
质明视妻,惫不起,心甚羞之,戒家人勿播。
妇三四日始就平复,而惧其复至。
婢媪不敢宿内室,悉避外舍;惟妇对烛含愁以伺之。
无何,四郎偕两人入,皆少年蕴藉。
有僮列肴酒,与妇共饮。
妇羞缩低头,强之饮亦不饮;心惕惕然,恐更番为淫,则命合尽矣。
三人互相劝酬,或呼大兄,或呼三弟。
饮至中夜,上座二客并起,曰:“今日四郎以美人见招,会当邀二郎、五郎醵酒为贺。
”遂辞而去。
四郎挽妇入帏,妇哀免;四郎强合之,血液流离,昏不知人,四郎始去。
妇奄卧床榻,不胜羞愤,思欲自尽,而投缳则带自绝,屡试皆然,苦不得死。
幸四郎不常至,约妇痊可始一来。
积两三月,一家俱不聊生。
有会稽万生者,赵之表弟,刚猛善射。
一日过赵,时已暮,赵以客舍为家人所集,遂导客宿内院。
万久不寐,闻庭中有人行声,伏窗窥之,见一男子入妇室。
疑之,捉刀而潜视之,见男子与阎氏并肩坐,肴陈几上矣。
忿火中腾,奔而入。
男子惊起。
急觅剑;刀已中颅,颅裂而踣。
视之,则一小马,大如驴。
愕问妇;妇具道之,且曰:“诸神将至,为之奈何!”万摇手,禁勿声。
灭烛取弓矢,伏暗中。
未几,有四五人自空飞堕。
万急发一矢,首者殪。
三人吼怒,拔剑搜射者。
万握刃依扉后,寂不少动。
一人入,剁颈亦殪。
仍倚扉后,久之无声,乃出,叩关告赵。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解读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f8516d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c.png)
• 1.初唐:《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游仙 窟》
• 清人冯镇峦评点说:“余谓此篇即聊斋自作小 传,故言之痛心。”
对《聊斋》批判科举弊端的评价
• 泄愤、补恨,作者态度冲突。
• 泄愤:在中国小说史上,蒲松龄是第一 个较全面反映科举题材、揭批得真实有 力的作家。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 补恨:让真才子中第得志。作者还没有 生疏到科举制度的反动本质,故不能从 根本上否认,对科举制度的抨击只限于 揭露其弊端,有不彻底性。
几分庄重,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 此中味道,谁能解得开?谁能解得开,谁能解得开?
• 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 • 几分庄重,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
此中味道,谁能解得开?谁能解得开? 谁能解得开,谁能解得开?
五、《聊斋志异》的思想局限
• 记录怪异,宣扬迷信。如 《尸变》《宅妖》 • 因果报应、地狱轮回,宿命论布满全书。 • 《画壁》《绩女》宣扬佛教的色空观念。 • 封建伦理,《珊瑚》《邵女》《金姑夫》 • 一些色情描写有损作品的光芒。 • 以上内容都减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三)《聊斋志异》的版本
1. 铸雪斋抄本: 2. 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抄本,十二
卷。存474篇。乾隆十六年(1751)历城 张 希杰依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的本子。 3. 2. 青柯亭本: 4. 乾隆三十一年(1766),经赵起杲、鲍 廷博据抄本编成十六卷本刊刻行世,即一 般通行本的底本。存431篇。
• 中国文言小说概况 •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头盛行,消失大量志
中国历史故事-蒲松龄《聊斋志异》简介 蒲松龄的《除日祭穷神文》原文
![中国历史故事-蒲松龄《聊斋志异》简介 蒲松龄的《除日祭穷神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8cbfbb34b52acfc789ebc9a9.png)
中国历史故事-蒲松龄《聊斋志异》简介蒲松龄的《除日祭穷神文》原文《聊斋志异》是中国著名的志怪小说集,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这本书是蒲松龄在科举不第,久试无果,生活穷困潦倒时创作的。
蒲松龄十九岁就以三试第一的骄傲成绩考中了秀才,可是后来他连续四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中举,到了后来为了生计,只得放弃了继续科考的道路。
古时候的文人,从读书开始,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谋求一个功名,所谓学以致用,说的是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国家。
而蒲松龄在科举考试的时候,便开始创作《聊斋志异》这本书,他放弃了科举也没有放弃这本书,甚至一直写到他老。
据说因为创作《聊斋志异》,甚至影响到了蒲松龄的科举考试。
当时蒲松龄有一个好友,名叫张笃庆,他发现蒲松龄因为写《聊斋志异》而分去了大部分精力,以致不能好好准备科举考试,因此作了一首诗劝他。
诗里有一句“聊斋且莫竞谈空”,意思就是让他不要写书了,赶紧准备科举考试吧!但是蒲松龄并没有放弃,仍然坚持创作《聊斋》。
蒲松龄创造《聊斋志异》,还有一个故事。
据说蒲松龄为了收集到足够的故事,便在路边摆了一个摊子,凡是能讲出他需要的好故事的人,可以免费喝茶(也有说是烟草的)。
虽然后来学者有考证证实,这个故事并不是真的,毕竟蒲松龄家里穷成那样,哪儿有闲钱干这事儿呀!但是也足够说明他在创作《聊斋志异》方面,所付出的精力。
关于蒲松龄创作素材的由来,小编猜测,一部分是从旁人处听来的,一部分应该就是自己的想象了。
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是明末清初,国家的交替,奇闻怪事必定不少。
而他自己也常常去找自己的朋友,收集他们的故事。
另外一部分,你看蒲松龄创作的许多小说,都是讲的书生和美颜的女妖之间的故事。
穷困的书生在屋里读书,美颜的女妖上门,仿佛贤惠的妻子,一夜春风,处处照拂。
《聊斋志异》全书共有8卷,共计491篇。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聊斋志异名著知识点
![聊斋志异名著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4d8a39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0.png)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汇集了众多鬼怪故事,以奇异、幻异、荒诞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懑和不满,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1. 作者蒲松龄: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他通过创作《聊斋志异》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懑和不满,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民间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2. 鬼怪故事的主题:在《聊斋志异》中,鬼怪故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故事大多表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生死、命运等主题,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创作风格: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采用了奇幻、幻异、荒诞的创作手法,通过描绘各种奇异的鬼怪形象,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对人性的理解。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4. 社会背景:蒲松龄生活在清朝初年,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社会底层民众生活困苦,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
这些社会背景在《聊斋志异》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5. 艺术成就:《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它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汇集了众多优秀的鬼怪故事,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其次,它的语言优美、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此外,它的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6. 文化影响:《聊斋志异》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之,《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它通过鬼怪故事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对人性的理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它的文化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聊斋志异冤狱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冤狱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52a522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9.png)
聊斋志异冤狱原文及翻译摘要:一、聊斋志异简介二、《冤狱》原文概述三、《冤狱》翻译四、故事寓意及启示正文:一、聊斋志异简介《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491 篇故事。
书中所记载的故事多以妖怪、鬼魂、精灵等为主角,以奇、异、神、幻等为特点,融合了现实生活和神话传说的元素,展现了丰富的人生百态和官场世态。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
二、《冤狱》原文概述《冤狱》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阳谷县令审理一桩杀人案的过程。
故事开始,阳谷县令接到报案,称有人在野外被杀。
县令迅速展开调查,将疑点集中在死者的邻居朱生身上。
尽管朱生坚决否认杀人,但县令仍然将他拘捕,并对他施加酷刑。
最终,在严刑逼供下,朱生被迫承认自己杀了人。
此时,死者的妻子却主动站出来说明真相,原来是一名讨债人杀了她的丈夫,而朱生只是恰好路过现场。
县令意识到错判,但为了保全面子,他拒不承认错误,还将朱生和死者的妻子定罪。
三、《冤狱》翻译原文:阳谷县令,性刚愎。
有盗某乙,赃盈千。
被捕急,诡言:“昨夜宿某家,被盗。
”县令信之,驰往验之。
翻译:阳谷县的县令,性格固执。
有一个名叫某乙的盗贼,盗窃的财物价值上千。
在被追捕得急迫时,他谎称:“昨夜在某家住宿,财物被盗。
”县令相信了他的话,急忙前往查看。
原文:比至,乙已在其中,反诬县令诬良。
县令不能自明,执乙归。
翻译:等到达那里时,某乙已经在那里,反而诬陷县令陷害好人。
县令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便将某乙逮捕归案。
原文:邑人朱生者,佻达善谑。
适过其门,见妇啼,问之,曰:“为夫所冤。
”翻译:当地有一个名叫朱生的人,轻佻豁达,喜欢开玩笑。
他正好路过那里,看到那位妇女在哭泣,便问她原因,她说:“我的丈夫被冤枉了。
”原文:朱生代为讼冤,县令怒,刑讯之。
生供言:“杀某乙者,真盗也。
”翻译:朱生为她丈夫辩护,县令大怒,对朱生用刑。
窦氏蒲松龄文言文
![窦氏蒲松龄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1aa57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d.png)
《窦氏》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狐狸精幻化成美女的故事,她与一个贫穷的书生相爱并最终结为夫妻。
然而,这个故事也暗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以下是《窦氏》的原文:南三复,晋阳世家也。
有别墅,去所居十余里,每驰骑日一诣之。
适遇雨,中途有小村,见一农人家,门内宽敞,因投止焉。
近村人固皆威重南。
少顷,主人出邀,跼蹐甚恭,入其舍斗如。
客既坐,主人始操篲,殷勤泛扫;既而泼蜜为茶。
命之坐,始敢坐。
问其姓名,自言:廷章,姓窦。
未几,进酒烹雏,给奉周至。
有笄女行炙,时止户外,稍稍露其半体,年十五六,端妙无比,南心动。
雨歇既归,系念綦切。
越日,具粟帛往酬,借此阶进。
是后常一过窦,时携肴酒,相与留连。
女渐稔,不甚避忌,辄奔走其前。
睨之,则低鬟微笑。
南益惑焉,无三日不往者。
一日值窦不在,坐良久,女出应客。
南捉臂狎之,女惭急,峻拒曰:奴虽贫,要嫁,何贵倨凌人也!时南失偶,便揖之曰:倘获怜眷,定不他娶。
女要誓;南指矢天日,以坚永约,女乃允之。
自此为始,瞰窦他出,即过缱绻。
女促之曰:桑中之约,不可长也。
日在帡幪之下,倘肯赐以姻好,父母必以为荣,当无不谐。
宜速为计!南诺之。
转念农家岂堪匹偶,姑假其词以因循之。
会媒来议婚于大家,初尚踌躇,既闻貌美财丰,志遂决。
女以体孕,催并益急,南遂绝迹不往。
无何,女临蓐,产一男。
父怒搒女,女以情告,且言:南要我矣。
窦乃释女,使人问南,南立即不承。
窦乃弃儿。
益扑女。
女暗哀邻妇,告南以苦,南亦置之。
女夜亡,视弃儿犹活,遂抱以奔南。
款关而告阍者曰:但得主人一言,我可不死。
彼即不念我,宁不念儿耶?阍人具以达南,南戒勿入。
女倚户悲啼,五更始不复闻。
至明视之,女抱儿坐僵矣。
窦忿,讼之上官,悉以南不义,欲罪南。
南惧,以千金行赂得免。
此康熙十一年事,南已久卒。
惟窦氏在耳。
异史氏曰:始乱之而终成之,非德也,况誓于初而绝于后乎?挞于室,听之;哭于门,仍听之:抑何其忍!而所以报之者,亦比李十郎惨矣!。
聊斋志异是什么类型小说
![聊斋志异是什么类型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4d92c4154afe04a1b171dedd.png)
聊斋志异是什么类型小说
文言短篇小说集。
将古代小说中“志怪”“传奇”和“人情”融为一体,吸收了古代白话小说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简洁而优雅的文言风格,艺术造诣在历代文言小说之上,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最高峰。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什么类型小说
聊斋志异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亦称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县人。
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
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
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加翻译
![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加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1df6b1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f.png)
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加翻译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加翻译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加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蒲松龄,字留仙,有《聊斋志异》传世。
初,蒲留仙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瓷坛,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边,下陈芦席,坐于上,烟茗皆置身畔。
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觅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偶闻一奇事,先听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寒暑,乃成。
附上翻译:蒲松龄,字留仙。
他有一本《聊斋志异》流传于世。
他最初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每天临近早上时,带一个大壶,里面有浓茶,准备一包香烟放在行人道的旁边,下面铺着席子,他坐在上面,香烟和大壶都放在身边。
他看到有人走过,一定竭力拉住跟他谈话,搜集奇奇怪怪的故事随便他晓得什么渴了就让他喝茶,有时用烟来献给他,必须让他讲完才行。
偶然听说一件奇怪的事,先去听完这见事,最后把它加工一下。
就这样经过了二十多个年,终于完成了这本书。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山东淄川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
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
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
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
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
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
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
酒虫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二十三【清代】蒲松龄
![酒虫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二十三【清代】蒲松龄](https://img.taocdn.com/s3/m/93c1575225c52cc58bd6befd.png)
THANK YOU!
• 刘某从此厌恶酒如同仇人,身体渐渐地瘦下去,家境也日渐贫困,最后竟连饭都吃不上 了。 [2]
• 异史氏说:每天喝一石酒,并不会损失他的财富;每天连一斗酒都不喝,反而更加贫穷:人的 饮食难道都是有定数的吗?有人说:这酒虫是刘某的福星而不是刘某的病根,那个僧人只是想 要得到那个酒虫而欺骗了他。是这样吗?不是这样吗?
聊斋故事
酒虫 聊斋志异 卷二十三
清代 蒲松龄
原文
• 长山刘氏,体肥嗜饮。每独酌,辄尽一瓮。负郭田三百亩,辄半种黍;而家豪 富,不以饮为累也。一番僧见之,谓其身有异疾。刘答言:“无。”僧曰: “君饮尝不醉否?”曰:“有之。”曰:“此酒虫也。”刘愕然,便求医疗。 曰:“易耳。”问:“需何药?”俱言不须。但令于日中俯卧,絷手足;去首 半尺许,置良酝一器。移时,燥渴,思饮为极。酒香入鼻,馋火上炽,而苦不 得饮。忽觉咽中暴痒,哇有物出,直堕酒中。解缚视之,赤肉长三寸许,蠕动 如游鱼,口眼悉备。刘惊谢。酬以金,不受,但乞其虫。问:“将何用?”曰: “此酒之精,瓮中贮水,入虫搅之,即成佳酿。”刘使试之,果然。刘自是恶 酒如仇。体渐瘦,家亦日贫,后饮食至不能给。
• 异史氏曰:“日尽一石,无损其富;不饮一斗,适以益贫:岂饮啄固有数乎? 或言:‘虫是刘之福,非刘之病,僧愚之以成其术。’然欤否欤?”
•
注释
• [1]长山:今山东省旧县名。一九五六年并入邹平县。 • [2〕负郭田:靠近城郭的田地,指膏腴之田。《史记·苏秦列传》:“使 吾有
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 [3]番僧:西域来的僧人。番,旧时对西方边境各族的称呼。 • [4]去:距离。 • [5]哇:吐。 • [6]石、斗:都是量酒的计量单位,十斗为石。《史记·滑稽列传》:“臣 饮一
聊斋志异文言文
![聊斋志异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5e845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1.png)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小说集,收录了许多富有奇幻色彩的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篇文言文
《画皮》的原文:
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独奔,甚艰于步;急走趁之,遂相衔缀。
行可数里,遇人弗救;即闻女言。
试泄其固,阴气森然,寒风惨烈。
生惧欲奔,忽见路侧一庙,趋投之。
不知是何神,见庙门前一蓬发垢面女郎,向之蹙踊哀啼,细
视亦认得之。
惊欲并语,奔而倚其门。
女寻觅入,得构次,
阖立促谈。
女曰:“妾邢氏,小字阿珍,常与夫旦暮处此,
弗何使人忘之即久?心窃怪之。
”生曰:“此大荒之径,夫
人何由习之?”女曰:“吾本某家子也。
其家失火,夫妇并焚;婢仆何存?夫安得不死?我而焚也:特舍我身未尝暂离耳。
今见官人盛似其夫,好我故生官人耳。
”生大惧曰:
“君言及此,我且死矣!”女曰:“不然;其夙业耳,三日
后必当复生。
”生喜谢曰:“卿见怜已甚!但不幸早寡与卿
何益?”女笑曰:“傻郎!痴愿!亡者有知,或念别离,则
妾早已嫁矣!安能与君相终始哉?”生固请一见九年之好。
女曰:“何必相见相识?然君信宿之顾可耳。
”遂出门匆匆
竟去。
移时太仆马至。
还睹女郎。
生目送之喜笑而反。
径入
款歇马息恨不得故地重游坐与美并。
时晚寒甚遂结伴投宿于
主家。
饮数巡晚者已归使婢佯醉俯眠。
这只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故事,整部作品包含了丰富
的文言文作品和故事情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https://img.taocdn.com/s3/m/2f3eb1f67fd5360cbb1adb23.png)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人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
它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有力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山东淄川人。
他生长在书香继世的家庭,19岁参加县、府、道三级考试连获第一,名震乡里。
但此后他应考举人,几十年未中,怀才不遇。
在他30岁时,曾到江苏宝应做了短暂时间的幕宾(秘书),得以熟悉江南风俗,了解官府内情,接触思想开放的女性,为创作积累了素材。
蒲松龄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孔孟的仁政思想是他在《聊斋》中抨击赃官酷吏的标准,而儒家的道德观念则是他讽谕世态的准绳。
《聊斋》是在广泛搜集传说的基础上写成,但其大量代表作品却是蒲松龄的艺术创造。
作者不仅常使篇幅增长数倍,主题、品格、面貌也焕然一新。
《聊斋》的文体分为笔记和短篇小说两种,前者承继笔记小说传统,是传闻的记录,篇幅短小;后者承传奇小说传统,多作者创作,篇幅漫长。
其主要题材主要分为五类:一歌颂爱情类,以青年男女婚恋情爱为主题,女主角多非生人,与之相恋的书生也多是情种,篇篇都是发于人性的爱的赞歌;二是揭露社会黑暗面类,以种种神奇意象揭示其贪赃虐民本质,入骨三分;三是暴露科场弊端类,揭露了科场的种种劣迹,展示当中昏庸腐败的考官、精神扭曲的考生等;四是讽喻世情,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对不良世风极尽嘲讽,分为高度寓言化类、纪实类、以奇幻意象渲染某种癖性类和以写实手法表现恶劣世情类四种;五是异闻笔记类,有鬼怪异闻和现实异闻两类,除保持了传说原貌,记录民俗外,还有许多富于思想与艺术的成分。
《聊斋》将深刻的历史事实,融汇于千奇百怪的鬼狐故事之中,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它是神话与现实结合的艺术,种种神异形象多是显示现实本质的艺术手段;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美情作品大都富有神奇幻异的色彩,拥有众多出奇特异的人物;它讲求构思艺术,意象新奇,变化无穷,又情节曲折,山重水复;它语言精妙,高超的描摹艺术在文言小说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既继承与发展了笔记小说和传奇小说文体,使其在内容题材和艺术形式上大有发展,又模仿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创造了“异史氏曰”,评议人物,讽谕世风,在体例创新上贡献突出。
狐妾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七【清代】蒲松龄
![狐妾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七【清代】蒲松龄](https://img.taocdn.com/s3/m/db91a771e45c3b3566ec8b3c.png)
注释
•
[1]莱芜:今山东省莱芜县。清代属泰安府。
•
[2]汾州:明清府名。治所在今山西汾阳县。
•
[3]无弃葑菲:意谓不要因舍妹寒贱而舍弃其一德之长。葑菲借指 其妹,本《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蔓菁。菲,萝卜。下体,指葑、菲的块根。采葑菲之叶而不用其块根,比喻男子重 貌而不重德。
月始被剿平。事详王士《香祖笔记》四、《清史稿·世祖本纪》。
•
[36]汾州没为贼窟:据《世祖本纪》,姜部陷汾州在一六四八年四月。九月收复。
•
[37]仲子:次子,即上文的“二公子”。
•
[38]官僚:汾州长吏及其下属。
•
[39]公出:因公外出。
译文
•
山东莱芜的刘洞九,在山西汾州做官。一天,他独自坐在府中,听到庭院有说笑声越来越近。他抬头一看,进来四个女子,一个四十来岁,一个年约三十,另一个约二十四五岁,最后是个没有束发的少女。她
们都站到桌前,相视而笑。刘公早知官府里有很多狐,因此就不理她们。过了一会,少女拿出一条红纱巾,开玩笑般地扔到刘公的脸上。刘公拾起来扔到窗下,仍不答理她们。四个女子一笑走了。
•
一天,年纪最大的那个女子来到刘公的房中,对他说:“我妹妹与您有缘分,请不要嫌弃她。”刘公随便答应了一声,女子就走了。转眼工夫,她领着一个丫鬟拥着少女走来,让少女与刘公并肩坐下,说:
• 越数日,夫人遣二仆如汾。途中一仆曰:“闻狐夫人犒赏优厚,此去得 赏金,可买一裘。”女在署已知之,向刘曰:“家中人将至。可恨伧奴无礼[20],必报之。”明日,仆甫入城,头大 痛,至署,抱首号呼。共拟进医药。 刘笑曰:“勿须疗,时至当自瘥。”众疑其获罪小君。仆自思:初来未解装, 罪何由得?无所告诉,漫膝行而哀之。帘中语曰:“尔谓夫人,则亦已 耳[21], 何谓‘狐’也?”仆乃悟,叩不已。又曰:“既欲得裘,何得复无礼?”已 而曰:“汝愈矣。”言已,仆病若失。仆拜欲出,忽自帘中掷一裹出,曰:“此一羔羊裘也,可将去。” 仆解视,得五金。刘问家中消息,仆言:都无 事,惟夜失藏酒一。稽其时日,即取酒夜也。群惮其神,呼之“圣仙”。刘 为绘小像。
婴宁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三【清代】蒲松龄
![婴宁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三【清代】蒲松龄](https://img.taocdn.com/s3/m/680abe25650e52ea55189880.png)
“存之何意?”曰:“以示相爱不忘也。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疾,自分化为异物65;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66?待兄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
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67,爱何待言。”生曰:“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68,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
•
•
未几,婢子具饭,雏尾盈握52。媪劝餐已,婢来敛具53。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
叱叱54,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也。年已十六,呆痴裁如
女正色,矢不复笑98。母曰:“人罔不笑,但须有时。”而女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然竟日未尝有戚容99。一夕,对生零涕。异之。女哽咽曰:“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或
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100,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101。”生诺之,然虑坟冢迷
伫听间31,一女郎由东而西,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审视之,即上元途中所遇也。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欲呼姨氏,而顾从无还往32,惧有讹误。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
盈盈望断,并忘饥渴33。时见女子露半面来窥,似讶其不去者34。忽一老妪扶杖出,顾生曰:“何处郎君,闻自辰刻便来35,以至于今,意将何为?得毋饥耶36?”生急起揖之,答云:“将以盼亲37。”媪聋聩不闻。又大言之38。乃
书痴 《聊斋志异》篇目
![书痴 《聊斋志异》篇目](https://img.taocdn.com/s3/m/240c213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6d.png)
《书痴》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原文彭城郎玉柱[1],其先世官至太守,居官廉,得俸不治生产,积书盈屋。
至玉柱,尤痴:家苦贫,无物不鬻,惟父藏书,一卷不忍置[2]。
父在时,曾书《劝学篇》[3],粘其座右[4],郎日讽诵;又幛以素纱,惟恐磨灭。
非为干禄[5],实信书中真有金粟[6]。
昼夜研读,无问寒暑。
年二十馀,不求婚配,冀卷中丽人自至。
见宾亲不知温凉[7],三数语后,则诵声大作,客逡巡自去。
每文宗临试[8],辄首拔之[9],而苦不得售[10]。
一日,方读,忽大风飘卷去。
急逐之,踏地陷足;探之,穴有腐草;掘之,乃古人窖粟,朽败已成粪土。
虽不可食,而益信“千锺”之说不妄[11],读益力。
一日,梯登高架,于乱卷中得金辇径尺[12],大喜,以为“金屋” 之验[13]。
出以示人,则镀金而非真金。
心窃怨古人之诳己也。
居无何,有父同年,观察是道[14],性好佛。
或劝郎献辇为佛龛[15]。
观察大悦,赠金三百、马二匹。
郎喜,以为金屋、车马皆有验[16],因益刻苦。
然行年已三十矣。
或劝其娶,曰:“‘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何忧无美妻乎?”又读二三年,迄无效,人咸揶揄之。
时民间讹言:天上织女私逃。
或戏郎:“天孙窃奔[17],盖为君也。
”郎知其戏,置不辨。
一夕,读《汉书》至八卷,卷将半,见纱剪美人夹藏其中[18]。
骇曰:“书中颜如玉,其以此应之耶?”心怅然自失。
而细视美人,眉目如生;背隐隐有细字云:“织女。
”大异之。
日置卷上,反复瞻玩,至忘食寝。
一日,方注目间,美人忽折腰起,坐卷上微笑。
郎惊绝,伏拜案下。
既起,已盈尺矣。
益骇,又叩之。
下几亭亭[19],宛然绝代之姝。
拜问:“何神?”美人笑曰:“妾颜氏,字如玉,君固相知已久。
日垂青盼[20],脱不一至[21],恐千载下无复有笃信古人者。
”郎喜,遂与寝处。
然枕席间亲爱倍至,而不知为人[22]。
每读,必使女坐其侧。
女戒勿读,不听。
女曰:“君所以不能腾达者,徒以读耳。
试观春秋榜上[23],读如君者几人?若不听,妾行去矣。
《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一篇
![《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09008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6.png)
《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一篇《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鬼怪小说之一。
其中的《罗刹海市》一篇,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神秘的海市,让人入迷。
故事中,主人公梁某在迷雾中误入了罗刹海市,这座市场充斥着各类罗刹(魔鬼、妖怪)和恶鬼。
这里有毛发如铁、足有十层,可吞食人类的灵兽;有面容狰狞、吸食人心血的蛤蜊;还有形态各异、令人骇然的鬼怪。
走进这个市场,主人公感到非常不安,仿佛置身于地狱之中。
在市场里,各种鬼怪忙碌地买卖着各类灵魂、骨头和法器。
他们争相炫耀自己的商品,引来了众多买家。
这里没有普通的交易行,取而代之的是残酷又奇特的交换方式。
梁某目睹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交易场面,心生不安。
在经历了一番惊险后,梁某终于明白了自己如何进入了罗刹海市。
他遵循神秘女子的指引,找到出口,成功逃离了这个鬼域,回到了人间。
回望罗刹海市,他感到一阵寒意,知道自己幸运地逃出了魔爪。
《罗刹海市》这篇小说虽然只有短短几千字,却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题材,更通过鬼怪和妖灵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的险恶环境。
这一故事启示着我们人类要保持警醒,学会辨别是非,避免陷入罪恶和诱惑的陷阱。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面对未知的恶势力和邪恶,我们需要保持勇气和智慧,及时逃离险境。
《罗刹海市》不仅仅是一篇鬼怪小说,更是一篇警示人们不应贪图暂时的享受而失去自己的灵魂的文学佳作。
它给了读者们思考人性的机会,引发人们对恶势力的深入思考。
《罗刹海市》的故事内容生动、全面,通过细腻写实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它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给读者在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正义之间作出正确抉择的引导。
总而言之,《罗刹海市》作为《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不仅经典独特、令人叹为观止,更有其强烈的指导意义。
读者在享受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思想启示,对社会现象有所触动。
这无疑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和阅读的文学杰作。
狼(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狼(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a823022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19.png)
谢谢观看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暴,杀狼亦可用也 。
注释
译文
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一间夜里耕作的农民搭建的临时居住的草棚,他就 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 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户) 用尽全力吹了很长时间,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绑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 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
原文
狼三则一屠暮1行,为2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3焉。狼自苫20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 可去4,顾6无计7可以5死9之19。惟有小刀不盈10寸,遂8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11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 不甚动,方17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12牛,股14直不能屈15,口张不得合。遂负16之以归。非屠,乌18能作此 谋也!
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户身上;那么屠户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 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 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 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 生活的受写了不少著作, 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第二章节
第一章节
第三章节
鸲鹆聊斋志异译文
![鸲鹆聊斋志异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c6d377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3.png)
鸲鹆聊斋志异译文《鸲鹆》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
小编来给大家介绍《鸲鹆》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王汾滨言:其乡有养八哥者[1],教以语言,甚狎[2],出游必与之俱,相将数年矣。
一日,将过绛州[3],而资斧已罄,其人愁苦无策。
鸟云:“何不售我?送我王邸[4],当得善价,不愁归路无资也。
”其人云:“我安忍。
”鸟言:“不妨。
主人得价疾行,待我城西二十里大树下。
”其人从之。
携至城,相问答,观者渐众。
有中贵见之[5],闻诸王。
王召入,欲买之。
其人曰:“小人相依为命,不愿卖。
”王问鸟:“汝愿住否?”言:“愿住。
”王喜。
鸟又言:“给价十金,勿多予。
”王益喜,立畀十金[6]。
其人故作懊恨状而去。
王与鸟言,应对便捷。
呼肉啖之。
食已,鸟曰:“臣要浴。
”王命金盆贮水,开笼令浴。
浴已,飞檐间,梳翎抖羽,尚与王喋喋不休。
顷之,羽燥,翩跹而起[7],操晋声曰:“臣去呀!”顾盼已失所在。
王及内侍,仰面咨嗟。
急觅其人,则已渺矣,后有往秦中者[8],见其人携鸟在西安市上。
毕载积先生记[9]。
【注释】[1]八哥:也称“鸟”、“八八儿”,为鸲鹆(qúyù渠玉)的别名。
形似乌鸦,能学人说话。
[2]狎习:习熟。
[3]绛州:明代州名,治所在今山西省新绛县。
[4]王邸:疑指设于绛州之明代灵丘郡王府。
据《明史·诸王世表》二:明太祖十三子朱桂(封代王)之六子朱逊烇,于永乐二十二(1424)年封灵丘郡王,天顺五年(1454)别城于绛州,共传七代,至隆庆三年(1570年)因罪除爵。
[5]中贵:指灵丘王府宦官。
[6]畀(bì毕):给予。
[7]翩跹:轻举貌。
[8]秦中:今陕西省地区。
[9]毕载积:毕际有,字载积,号存吾,淄川西铺人。
明户部尚书毕自严子。
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拔贡生,十三年任山西稷山知县,十八年升江南通州知州。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https://img.taocdn.com/s3/m/198279d16137ee06eff918a1.png)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创作背景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十分有利。
他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把满腔孤奋斗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
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先生生活对他的创作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毕际有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恰当的机会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
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聊斋志异》作了一定准备。
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为他在《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
此外,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异事。
他不仅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而且直接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
这是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艺术成就《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博采中国历代文言短篇小说以及史传文学艺术精华,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造奇设幻,描绘鬼狐世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说:“聊斋志异虽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中国小说史略》)。
《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一篇
![《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e3e09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6.png)
《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一篇
摘要:
一、简介《聊斋志异》和《罗刹海市》的背景
二、故事的主要情节
三、故事中的角色分析
四、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五、总结全文
正文: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以鬼神怪异为主题,描绘了各种奇闻异事。
其中的《罗刹海市》一篇,讲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市故事。
故事讲述了商人的儿子马骥,随船队出海经商,途中遭遇飓风,被吹到了一个名为罗刹海市的海岛。
在这个海市中,生活着许多丑陋的居民,他们见到马骥这位美男子,都把他当作妖怪,纷纷躲避。
马骥在这个奇特的海市中,经历了种种奇遇,最后因为自己的美貌而获得了居民们的尊敬和爱戴。
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马骥、罗刹海市的居民以及马骥的父亲。
其中,马骥是故事的主人公,他的美貌和独特的经历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
罗刹海市的居民们虽然丑陋,但他们的恐惧和躲避,衬托出马骥的美貌和与众不同。
而马骥的父亲则是故事的背景角色,他的劝告和期待,推动了马骥的成长和经历。
《罗刹海市》这个故事的主题是美与丑的对比和转换。
通过马骥的美貌和
罗刹海市居民的丑陋,展示了美与丑的极端对比。
而马骥在故事中的经历,也体现了美与丑之间的转换,他因为美貌而遭受躲避,最后却因为美貌获得了尊敬和爱戴。
整个故事寓意深刻,表达了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相互转换和依存关系。
总结全文,《罗刹海市》这个故事以美与丑的对比和转换为主题,通过马骥的经历,展示了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0
二是传奇体,即洋洋洒洒、长达千言的一些名篇,如 《促织》、《婴宁》、《娇娜》,这是《聊斋志异》中的 精华。
由此可见《聊斋志异》这部书,前前后后写了近四十年。
.
5
四、《聊斋志异》的素材来源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有一些是“从唐人传奇 转化而出者(如《凤阳士人》、《续黄粱》等)” 。 这个意见一般都同意,但另外有一些传说,便有争论, 像清人邹弢的《三借庐笔谈》卷六《蒲留仙》条说: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 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 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 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 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馀寒暑,此书方告蒇, 故笔法超绝。
.
3
二、蒲松龄的生平及个性对创作的影响
蒲松龄的生平见教材
另外,蒲氏在《聊斋志异·自志》中写到他的 写作目的、经过及感慨:
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
爪郎吟而成癖。……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
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
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
益伙。……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
今天我们常见的是所谓“三会本”,它提供了最完整的 《聊斋志异》全部作品和前人评语。“三会”的意思是“会校、 会注、会评”,即集合了各种版本的校勘,各家的注释及各家 的评点于一身的本子。三会本由张友鹤汇集各本而成,全书收 小说491篇。1989年朱其铠主编的《新注全本聊斋志异》则收 494篇,另有附录4篇,较三会本尤多。
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
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
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4
三、《聊斋志异》成书的过程
蒲松龄的儿子蒲箬所写的《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 导柳泉公行述》说:
如《志异》八卷,渔搜闻见,抒写襟怀,积数年 而成,总以为学士大夫之针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据考证,《聊斋志异》写作年分最早的作品是卷二的 《地震》。文中说:“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文对烛饮。”这里把地震发生的 时刻(戌刻)记载下来,不像是事后的追忆。康熙七年即公 元1668年,当时蒲松龄二十九岁。《聊斋志异》中明确写出 撰作年月最晚的一个作品,是卷八的《夏雪》,记载的是康 熙46年丁亥七月苏州大雪的事。丁亥是公元1707年,当时蒲 松龄已是68岁。
2.抄本:主要介绍三种,即乾隆16年历年张氏铸雪斋抄本(现藏 北京大学图书馆),乾隆黄炎熙选抄本,及60年代在山东发现的旧 抄本廿四卷本。各种抄本中,另有藏山东博物馆的康熙抄本亦很可 贵,虽是残本,但时代肯定较早(文中避康熙讳,不避雍正、乾隆 讳,可见是康熙间抄本)。有可能是根据手稿本录的,使我们有可 能窥见手稿本四分之三的原貌。其它的抄本也各有价值。
.
8
3.刻本:乾隆三十一年赵起杲青柯亭刻本(藏山东图书馆等 处)及乾隆三十二年王金范刻本(藏浙江省图书馆等处)。青 柯亭本是现存最早的刻本,收文四百廿五篇,篇目虽不算完整, 但重要的篇章,都已囊括在内了,以后又一再翻刻,所以在 《聊斋》一书的传播上,有很大的作用。
最早见于光绪十七年四家合评三色套印《聊斋志异》本, 所收的是王金范、何守奇、但明伦和冯镇峦四人的评语。在这 些研究《聊斋》的文人中,但明伦和冯镇峦是成绩较好、影响 较大的两个人。
.
9
六、《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1、内容
通常备受称颂的《聊斋》名篇,大多是长篇传奇一类的作 品。其实《聊斋志异》近500篇作品中,并不全是长篇,大致可 分为三类:
一种是短书,即六朝志怪类的简短文字,如《夏雪》;
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苏州大雪。百姓皇骇,共祷诸大王之庙。 大王忽附人而言曰:“如今称老爷者皆增一大字;其以我神为 小,消不得一大字耶?”众悚然,齐呼“大老爷”,雪立止。 由此观之,神亦喜谄。
.
2
清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共二十卷,反映当时 文言笔记小说兴盛的一斑。该书约成于康熙40年,所收 的作品传奇、志怪、佚事兼备,数量超过百篇。作者来 源广泛,其中不少是知名之士。 它的盛行一时反映出 当时文言小说的流行,这对《聊斋志异》的创作无疑也 有较大的影响。
另外,蒲松龄的故乡山东,“从秦汉以来就是所谓 ‘神仙方士’的发祥地,具有浪漫主义的传统。” 这 里自明代就流传着许多“狐狸成精,能变男女以惑人” 的故事。蒲松龄一直生活在这个浪漫的环境里,自然听 到不少神奇古怪的狐鬼花妖的故事,这也从另一方面对 他创作《聊斋志异》有一定启发。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文言小说的高峰
.
1
一、《聊斋志异》的写作背景
唐传奇后,文言小说基本上没有再发展; 由宋至明这一段的文言小说无甚特色,少有 佳作。但到了明代后,传奇小说呈现出兴盛 的势头:
(明)嘉靖间,唐人小说乃复出,书贾 往往刺取《太平广记》中文,杂以他书,刻 为丛集,真伪错杂,而颇盛行。文人虽素与 小说无缘者,亦每为异人侠客童奴以至虎狗 虫蚁作传,置之集中。尽传奇风韵,明末实 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
3、实用的普及读物如《日用俗字》、《农桑经》等, 是为一般平民农夫创作的。
蒲松龄的著作除了小说《聊斋志异》外,其它的 都经路大荒整理,已编辑成《蒲松龄集》,并于1960 年出版。
.
7
(二)《聊斋志异》的版本:
《聊斋志异》的版本很多,初步统计超过六十种。概括来说, 可分为稿本、抄本及刻本三类。
1.稿本:现在所能看到原稿大概是全书之半,共四百页二百三十 七篇,由辽宁省图书馆珍藏,另一半据说藏旧苏俄科学院远东分院 图书馆。这是研究《聊斋志异》的第一手材料。从原稿中我们可以 了解作者构思小说的过程和修改作品的情况,同时也可以作为校正 其它各种刊本讹夺的根据。
鲁迅对此不以为然,他说:“至谓作者搜采异闻,
乃设烟茗于门前,邀田夫野老,强之谈说以为粉本,
则不过委巷之谈而已。” .
6
五、蒲松龄的著作和《聊斋志异》的版本
(一) 蒲松龄是多产作家,各种作品数量甚多。
1、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及实用文字皆有创作,是 写作上的多面手。
2、白话文著作中除小说外,还有俚曲、戏曲,说明他 对通俗文学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