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复习要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第一篇:环境监测复习重点环境监测1、饮用水标准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污水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地表水的常见指标有哪些?2、第一类污染物有哪些?3、含氮化合物有哪些存在形态?不同时期分别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别怎么检测?4、含磷化合物的存在形态有哪些?5、BOD、COD和OC的测定原理和环境意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6、常见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7、BOD、COD、DO、OC、PCB、PAH、VOC、SS、TSP、PM10、HPLC、GC、ICP-MS这些常用英文缩写的中英文全称是什么?8、水质监测的断面要如何设置?9、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将水体划分哪几类?10、11、12、13、14、15、16、17、18、19、水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如何采底质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将土壤分成哪几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常见指标有哪些?土壤采样有哪些布点类型?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土壤污染的特点是什么?土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土壤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控制要点有哪些?请解释下列名词的含义:误差、偏差、准确度、精确度、灵敏度。
环境监测的考试题型:不定项选择、填空、计算、简答、案例环境评价1、如何划分水环境评价等级?2、如何进行不同评价等级的水质现状调查?3、常用水质预测模型:稳态模型、一维模型、S-P模型题型至少有:简答、计算,其它不清楚第二篇:《环境监测》复习绪论1、分类: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检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保工作进展。
包括:污染源监督检测和环境质量检测。
2.特定目的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5、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生态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
《生态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生态监测第四版-考试重点复
本文档旨在为生态监测课程的考试提供重点复内容。
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主题和概念,供大家参考和复。
1. 生态监测基础知识
- 生态监测的定义和目的;
- 生态监测的分类和方法;
- 生态监测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 生态监测在环境管理和保护中的作用。
2. 生物多样性监测
-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重要性;
- 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方法和指标;
- 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 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3. 水质监测
- 水质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
- 水质监测的参数和指标;
- 水质监测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 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报告。
4. 大气环境监测
- 大气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大气环境监测的指标和方法;
- 大气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估;-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5. 土壤监测
- 土壤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
- 土壤监测的参数和指标;
- 土壤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 土壤监测数据的解读和应用。
6. 生态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生态监测在环境保护规划和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 生态监测在环境监管和执法中的应用;
- 生态监测在生态修复和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生态监测在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中的应用。
请根据以上的主题和概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并结合实际案例和应用进行加深理解。
希望本文档对您的考试复习有所帮助!。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环境优先污染物: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
(8)2.生化需氧量:指在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118)3.光化学氧化剂:除去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
(181)4.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
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270)5.等效连续声级:用个相同时间声能量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来表示改段时间噪声的声级大小,符号为“Leq”或“LAeq.T”。
(354 )6.凯氏氮、氨态氮:凯氏氮是指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它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109)7.化学需氧量(CODCr/CODMn):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示。
(113)8.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235)9.生物监测:又称“生物测定”。
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的物质的敏感性反应来判断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
(296)10.计权声级: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353)1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或污染程度)。
(1)12.总有机碳: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122)13.二次污染物、第一污染物:一次行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互相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49)14.急性毒性:一次投给实验动物的毒性物质,半数致死量(LD50)小于规定值。
(237)15.指示生物: 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则叫做这一环境特征的指示生物。
19 .TSP、飘尘PM10:总悬浮颗粒物(TSP) 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环境监测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知识归纳总结一、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系统观测和数据收集,以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分析环境变化趋势,并为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环境监测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生态学、气象学、地质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二、环境监测的重要性1. 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环境问题,为制定和调整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健康与安全:环境监测有助于掌握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分布情况,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
3. 资源管理:监测环境中的资源变化状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数据支持。
4. 环境管理:通过监测环境质量,评估环境污染状况,确定环境管理目标和措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监测的要素1. 大气环境监测:包括大气污染物监测、气象观测、大气辐射监测等。
2. 水环境监测:包括水质监测、水量监测、水生态监测等。
3. 土壤环境监测:包括土壤污染物监测、土壤湿度监测、土壤微生物监测等。
4. 噪声环境监测:包括工业噪声监测、交通噪声监测、社会生活噪声监测等。
四、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1. 传统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法、现场测试法、实地调查等。
2. 远程监测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3. 在线监测技术:自动监测系统、传感器网络等。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统计分析、模型模拟、数据可视化等。
五、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大气污染防治法》3. 《水污染防治法》4. 《土壤污染防治法》5. 《噪声污染防治法》六、环境监测的挑战与前景1. 挑战:监测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监测网络的完善、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信度等。
2. 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将更加精准、自动化和智能化,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七、结语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我们应当加强环境监测的研究和实践,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共同构建美丽的蓝天、清澈的水域和绿意盎然的生态环境。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双重含义:质量现状和质量变化趋势。
2.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3.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4.环境标准:环境标准就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例如: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5.环境空气:指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气6.等速采样法:测定烟气、烟尘浓度必须采用等速采样法,即烟气进入采样嘴的速度应与采样点烟气流速相等,否则,过大、过小均会造成测定误差。
7.危险废物:是指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所列的废物或者根据国务院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8.生物监测:利用生物的组分、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称为生物监测9.等效连续声级:用噪声能量按时间平均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影响;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的大小。
填空:1.环境监测的原则: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质量优先原则、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
2.各国环境优先污染物的种数:(1)美国:水体中129种,空气中43种;(2)前苏联:水体中664种,空气中1122种;(3)中国: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3.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平行性、重复性、再现性)、可比性、完整性。
4.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述:⑵数字修约规则:常采用“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规则。
例如:14.3426→14.3;14.2631→14.3;14.2501→14.3;14.2500→14.2。
生态环境监测复习
生态环境监测复习第一章 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2.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3.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根据生态系统的情况,决定管理对策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4.环境监测:是指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
即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和生物监测等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
5.环境监测的内容:物理指标的测定。
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监测。
化学指标的测定。
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
生态系统的监测。
主要监测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
如乱砍滥伐森林或草原和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6.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以分类以下三类:①研究性监测。
主要是研究确定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
1 ②监视性监测,亦称常规监测。
主要是对在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从而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情况,评价治理效果和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
③特定目的的监测。
主要是指污染事故的监测和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
前者为污染事故的判断和处理提供监测服务;后者为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环境监测按其对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①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监测机构通过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的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编报各种环境监测报告和环境质量报告。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二、环境监测的发展1、被动监测环境污染虽然自古就有,但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最初危害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是由化学毒物所造成,因此,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的环境分析就产生了。
2、主动监测随着科学的发展,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不仅是化学因素,还有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所以环境分析只是环境监测的一部分,环境监测的手段除了有化学手段,还有物理、生物等手段。
同时,从点污染的监测发展到面污染及区域性的立体监测。
3、自动监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在地区布设网点或在重点污染源布设监测点,进行在线监测,当污染程度接近或超过环境标准时,可发布指令、通告并采取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监测期末复习.docx
生态环境检测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空气污染指数:是一种反应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和污染程度,具有简明,直观和使用方法的优点。
•■t £i2.生态监测:是在地球的全部或者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 ! i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主要包括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8 生态监测。
I 3. 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岀了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经过优先监测原则选择的污染物,一般为具有较强毒害性的物质。
4. BOD5 :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
5. 指示植物: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能指示生长环境或某些环境条件的植物种、属或群落。
6. 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的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其主要污染物弄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
7. 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
8. 土壤本底值:指土壤没有进样时检测器的信号值,与检测器的类型有关,是无论如何也去不掉的值。
9. 细菌总数:水质参数之一,单位体积水中的细菌总量。
10. 土壤污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
"•环境自净能力:指的是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大气、水流的扩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的能力。
12.生物放大: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rN M [13.污染性生态监测:对农药以及一些重金属污染物等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传I ■■9 ■! «i递及富集的检测!A ■■・■ _ _ _ _ _ _ _ _ _ _ _14. 敏感生物:对环境变化有明显反应的生物。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第一章1、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分)(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2、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特性)根据一个确定的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1)难以降解、(2)在环境中有一定的残留水平、(3)出现频率较高、(4)具有生物累积性、(5)“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6)毒性较大、(7)现代已有检出方法3、环境标准我国环境标准分为:(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4)环境方法标准、(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国家级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第二章(50%以上)1、水体污染监测(1)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之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变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污染物积累,水质不断恶化)(2)水体污染类型:化学、(酸碱、有机物、无机物)、物理、生物(3)设置采样断面: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完整水系污染程度;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质情况而设置。
这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质影响而设置。
控制断面数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口下游雾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
在流经特殊地区(如饮用水源地、风景区等)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
3、环境标准:是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则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
4、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mg/l表示,它是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
5、生化需氧量(BOD):是指由于水中的好氧微生物的繁殖或呼吸作用,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6、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出的污染物扩散到某个地区的室外空间,污染物质的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综合影响而引起某个地区居民中大多数人的不适感,并使健康和福利受到恶劣影响。
7、标准状态:指温度为273k(0℃),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
8、硫酸盐化速率:是指大气中含硫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的速度。
9、固体废弃物:是指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物质。
10. 生态监测:是一种系统收集地球自然资源信息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技术,它能够相对便宜的收集到大范围内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这些数据牵涉到人、动物、植物及地球本身。
11、噪声: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就叫噪声。
12、A计权声级:能够较好地反映人耳对噪声的强度与频率的主观感觉。
二、填空和选择1、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检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定。
2、从信息技术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3、环境监测的对象一般为水、大气、土壤、生物、生态等。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1、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控制污染提供依据;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合理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提供数字依据;5)确定新的污染物质,研究新的监测方法。
2、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检测目的划分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纠纷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检查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3、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1)50年代——被动监测阶段2)70年代——主动监测阶段3)80年代——污染防治监测阶段4、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1)监测手段的综合性: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2)监测对象的综合性:包括空气、水体、土壤、固废、生物等客体。
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3)对监测数据分析的综合性: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必须综合考虑(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长期测定,揭示其变化规律。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为保证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6、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7、环境监测原则1)选择监测对象的原则: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有可靠地分析方法,活动准确数据2)优先检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8、环境优先污染物: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残留高,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定为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这些物质即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以数学方法对危害性大,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进行优先选择而得到。
)9、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或潜在危害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引言环境监测是保障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考试是对环境监测人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考验,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环境监测考试,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重点内容。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环境监测是通过采集、分析和解释环境数据,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变化、识别环境问题、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环境监测的意义在于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确保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
二、环境监测的基本要素环境监测包括环境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解释,主要涉及空气、水、土壤和噪声等方面的监测。
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了解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
2. 监测对象和指标:熟悉各种环境监测对象和指标,如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水中的氨氮含量等。
3. 监测标准与规范:了解环境监测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水质监测规范》等。
三、环境监测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环境监测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常见问题,考试中也常涉及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内容:1. 数据处理与分析:了解环境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如常用的统计方法和专业软件的使用。
2. 污染源识别与评估:掌握常见的污染源识别和评估方法,如污染物溯源和环境影响评价等。
3. 环境监测规划与管理:了解环境监测规划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监测站点的选择和布局等。
四、相关政策法规和最新技术进展环境监测工作必须建立在国家的政策法规基础上,同时也要关注最新的技术进展。
在复习过程中,需要熟悉一些相关政策法规和最新的技术进展,如《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新的监测方法和设备等。
结语环境监测考试是对环境监测人员专业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对保障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复习和准备,结合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相信考生们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知识点
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应项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类型:监视性监测研究性监测特定目的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优先检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地表水监测中的水质分类:l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惜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
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IV类:一般工业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
V类: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大气指标必测项目:SO2 NO2 PM10 CO O3 PM2.5SO2:分光光度法、紫外荧光光谱法、电导法、库仑滴定法和气相色谱法。
NOX:盐酸萘二胺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分析法、原电池库伦滴定法PM10:重量法、压电晶体差频法、光散射法CO:非色散红外吸收法,气象色谱法,定电位电解法、汞置换法O3: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紫外吸收法PM2.5:重量法、β射线吸收法、微量振荡天平法第一类污染物: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
第二类污染物: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
水体污染定义: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
监测时采样位置: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地貌,水体沿岸的城市人口工业布局,污染源及排污情况,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用途,历年水质检测资料断面确定原则:根据水域尺度范围,考虑代表性,可控性及经济性等因素,大量污水排入的居民区,工业区的上下游,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严重水土流失去区,应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一致。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环境监测复习资料在如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环境监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评估环境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环境监测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环境问题。
一、环境监测的定义和目的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进行定量或定性测定、观测、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有三个方面:第一,了解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第二,评估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三,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根据监测的对象和内容,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生物环境监测等。
其中,大气环境监测主要关注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因素;水环境监测主要关注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水质指标;土壤环境监测主要关注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和土壤质地;生物环境监测主要关注生物体中的污染物积累和生物多样性。
三、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两种。
现场监测是指在环境中直接进行观测和测量,如使用气象站、水质监测仪器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实验室分析是指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分析,以获取更详细的数据。
常用的环境监测技术包括气象监测技术、光谱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等。
其中,气象监测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大气中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分析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质谱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生物传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生物体中的污染物积累情况。
四、环境监测的挑战和应对环境监测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监测设备的高成本、数据采集的复杂性、监测结果的不确定性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测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 推动数据共享和开放,促进环境监测数据的交流和利用;3.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规范环境监测的实施和管理;4. 加强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
生态监测复习资料
生态监测复习资料()1.生态监测方法:生态学方法、生理生化方法、毒理学与遗传毒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成分分析法。
2、消失种数=(新见种数+复建种数+上次总种数)—本次总种数3、只适于在清洁水中和活的称为清水生物或寡污生物。
4、多样性指数是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表示生物群落的种数和个体数的数值,以评价环境价质。
5、细菌总数测定方法,测定水中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密度的方法。
6、从监测手段来看,生态监测包括:生物材料监测、指示生物的研究和生物监测器的应用、群落结构调查、生物污染源检测和生物测试。
7、利用水生生物来监测研究水体污染状况的方法较多,如生物群落法、残毒测定法、急性毒性试验、细菌学检验法等。
8、适于生活在污水中的生物称污水生物。
9、细菌总数是检验饮用水、水源水、地表水等污程度的标志。
10、土壤生化指标包括:土壤呼吸作用、土壤氨化作用、土壤硝化作用、土壤反硝化作用。
11、多管发酵法:是根据大肠菌群细菌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以及具备革兰染色阴性、无芽孢、茎杆状等有关特性,通过3个步骤进行检验,以求得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
12、细菌总数: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度培养24小时后,所生长细菌菌落的总数。
13、土壤反硝化作用:是还原硝酸和亚硝酸的释放出氧化氮,一氧化氮,氮气的还原过程。
14、environmental monitoring研究和测定环境质量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必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对外界空气、水、土壤、食物等材料进行测定分析、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的程度。
15、着生生物(periphyton)也称周丛生物,指生长在浸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如水中的石头、棒桩、船身、大型水生植物等)表面上的微型生物群落。
16、黑瓶测氧法:水的白瓶和黑瓶悬挂在采水深度处,曝光24小时,黑瓶中的悬浮植物由于得不到光照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黑瓶中的溶解氧就会减少,而白瓶完全曝露在光下,瓶中的悬游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白瓶中的溶解氧量一般会上升,所以通过黑白瓶间溶解氧量的变化,就可估算出水体的生产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2.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3.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1)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生态环境质量(2)根据生态系统的情况,决定管理对策(3)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4)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5)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4.环境监测:是指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
即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和生物监测等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
5.环境监测的内容:(1)物理指标的测定。
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监测。
(2)化学指标的测定。
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
(3)生态系统的监测。
主要监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
如乱砍滥伐森林或草原和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6.环境监测的分类(1)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以分类以下三类:①研究性监测。
主要是研究确定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
②监视性监测,亦称常规监测。
主要是对在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从而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情况,评价治理效果和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
③特定目的的监测。
主要是指污染事故的监测和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
前者为污染事故的判断和处理提供监测服务;后者为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2)环境监测按其对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①环境质量监测。
由环境监测机构通过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的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编报各种环境监测报告和环境质量报告。
②污染监督监测。
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
(3)还可按污染物存在的空间分类,分为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和土壤监测等。
7.环境监测的三项任务:(1)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系统掌握和提供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
①在全国各个地区科学地分布环境监测站点和网络,按照统一规定的方法和规范,对各个环境要素进行连续地或者定期地监测;②结合污染源监测,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全国、地区和特殊环境区域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和防治污染措施的建议。
(2)污染监督监测方面: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①对污染源进行宏观调查,建立污染源档案;②对污染源进行现场监测;或者核对排污单位测试的数据;③对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的污染治理装置进行验收和监测,为执行各种环境法规、标准,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④对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进行监测,为追究污染者的法律责任以及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3)环境科研和服务监测方面①开展以科研为主要目的的监测,为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开展研究工作;②为社会服务而进行的监测工作等。
第二章1.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站监测的指标:(1)气象要素指标①常规指标: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及其分布、蒸发量、土壤温度梯度,日照和辐射收支。
②选择指标:大气干湿沉降物及其化学组成,林冠径流量及化学组成,林间CO2气体浓度及其动态。
(2)水文要素指标①常规指标:地表径流量及其化学组成(N、P、K、Ca、Mg、Na、S、有机质),地下水位。
②选择指标:泥沙流失量及其颗粒组成和化学成分(N、P、K、Ca、Mg、Na、S、有机质),附近河水化学成分(同上)。
(3)土壤要素指标①常规指标:土壤养分含量及有效态含量(N、P、K、S)pH值,交换性酸及其组成,交换性盐基及其组成,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颗粒组成,团粒结构组成,容重、孔隙度、透水率、饱和水量及凋萎水量。
②选择指标: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矿质全量,土壤CO2释放量及季节动态。
(4)植物要素指标①常规指标:植物种类及组成,指示植物、指示群落、种群密度、覆盖度、生物量、生长量、凋落物量、凋落物的化学组成及分解率以及热量、光能和水分的收支。
②选择指标:珍稀植物及其物候特征,森林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和化学组成。
(5)动物要素指标①常规指标:动物种类,种群密度,生物量及时空变化,能量和物质的收支,热值。
②选择指标:珍稀野生动物的数量及动态,动物灰分、蛋白质、脂肪含量、必需元素。
(6)微生物要素指标①常规指标:种类、分布及其密度和季节动态变化,生物量、热值。
②选择指标:土壤酶类型与活性,呼吸强度,元素含量与总量,固氮菌生物量及其固氮量。
2.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监测内容(15项)(1)植被类型、面积与分布通过对该指标的观测,可以从区域尺度了解植被分布的变化,并借以了解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变化。
由于荒漠和沼泽生态系统对环境的敏感性,该指标对荒漠和沼泽生态系统尤其重要。
(2)生境要素用以了解生物生长环境的必要信息,如土壤状况、水分状况、群落类型等,为解释植物生长状况提供必要信息。
(3)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分层特征(包括生物量)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其种类组成与生物量是反映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关键指标。
(4)凋落物的季节动态与现存量可用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分配状况。
(5)叶面积指数(LAI)用以了解植物生长状况,并估计初级生产力。
(见后)(6)各层优势植物和凋落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用于了解生态系统的元素与能量储存状况。
(7)群落动态与树种更新用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演替趋势。
(8)荒漠植物种子产量与土壤有效种子库是了解荒漠生态系统动态与演替趋势的重要指标。
(9)短命植物生活周期短命植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植物类群之一,可以反映荒漠生态系统的存在状况以及环境的变化。
(10)物候用于了解植物生长发育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反映环境的变化。
(11)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即生态系统内部的植物空间分布信息。
由于荒漠和沼泽生态系统对环境的敏感性,该指标对荒漠和沼泽生态系统尤其重要。
(12)动物种类与数量(包括昆虫、啮齿动物、鸟类、大型野生动物、沼泽底栖动物、家畜等)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其种类组成也是反映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关键指标。
对沼泽生态系统而言,迁徙鸟类常常作为沼泽生态系统保护状况的参照。
因此,沼泽生态系统重点观测迁徙鸟类。
家畜主要在草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观测(宁夏盐池沙漠出现狐狸等)。
(13)大型土壤动物种类与数量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可反映生态系统功能状况。
(14)大型真菌种类与数量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可反映生态系统功能状况。
(15)土壤微生物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反映生态系统功能特征的关键指标。
3.叶面积指数:又叫叶面积系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
即: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
在田间试验中,叶面积指数(LAI)是反映植物群体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大小直接与最终产量高低密切相关。
4.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监测内容(1)农田环境要素。
用以了解作物生长环境,为解释作物生长状况提供必要信息。
(2)农田耕作制度。
包括作物种类组成、复种指数与作物轮作体系、肥料与农药投入情况、灌溉制度等。
是解释作物生长状况和农田长期动态的必要信息。
(3)主要作物生育动态。
作物生育动态可解释作物生长发育与气候、耕作管理的关系,也是气候变化的反映参数。
(4)主要作物叶面积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动态。
反映作物生长状况的关键参数,与地下部分联合,有助于解释作物的物质分配、营养吸收、产量形成机制等。
(5)主要作物根生物量与根系分布。
反映作物生长状况的关键参数,与地上二部分联合,有助于解释作物的物质分配、营养吸收、产量形成机制等。
(6)主要作物收获期植株性状。
性状调查可以用于解释作物的物质分配、产量形成机制等。
(7)作物产量与产值。
作物产量与产值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关键信息之一。
(8)主要作物元素含量与热值。
用于了解作物品质和生态系统的元素与能量储存状况。
(9) 土壤微生物。
反映农田肥力和农田状况。
(10)病虫害记录。
5.生物要素(生物因子):生物有机体不是孤立生存的,在其生存环境中甚至其体内都有其他生物的存在,这些生物便构成了生物因子。
主要因子生长指标——生长量、生物量(乔灌草)植被结构——郁闭度、树冠结构、盖度、透风系数、叶面积指数生产力——地上各层生物量根系6.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始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这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次能量固定。
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
7.生产量和生产力的区分生产量通常用每年每平方米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干重[g/(m2·a)]或每年每平方米所固定的能量值[J/(m2·a)]表示。
所以初级生产量也可称为初级生产力,它们的计算单位是完全一样的,但在强调率的概念时,应当使用生产力。
生产力含有速率的概念,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生物量是指在某一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量,单位是干重 g/m2或 J/m2。
8.生物量的测定方法(1)乔木层生物量测定①收获量测定法可用于陆地生态系统。
定期收割植被,干燥到重量不变,然后以每年每平方米的干物质重量表示。
取样测定干物质的热当量,并将生物量换算为J/(m2·a)。
为了使结果更精确,要在整个生长季中多次取样,并测定各个物种所占的比重。
森林生产量的测定主要用测树学的方法:皆伐实测法、标准木法、随机抽样法、随机抽样法、相关曲线法。
②间接收获法:维度分析法(即通过测定植物的高度(或高度和胸径),利用事先建立的植物各部位(地上部分:树干、枝条、叶片、花果、皮;地下部分:细根、粗根)干重与植物高度(或高度和胸径)之间的相关模型,计算每一个植株各部位的干重。
将各部位的干重相加得到整株植物的干重,把所有植株的干重相加,便得到整个样地乔木层植物的干重)林木根系观测:作物根量测定:①取样法:作物采用根钻法分层取样,清洗土壤杂质,挑选死根和活根,分别测定干重。
②交叉法,求活根根长或用直尺测定根长,再除以土样体积,可得根长密度。
(2)灌木层生物量:普遍采用维度分析法,而较少采用收获法。
(3)草本层生物量:采用收割法。
(4)凋落物观测:按样方取回样品,分器官烘干称重即可。
凋落物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凋落于地面的叶片、枝条、果实等。
森林凋落物的收集与测定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