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_教案教学设计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有的人》的朗读和理解。
2. 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3. 探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词语的读音和理解。
3.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旨。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4. 分析课文:(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探讨社会现象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思考社会现象。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小学语文《有的人》的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有的人》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造句。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对比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有的人》的主题和内容简介课文《有的人》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展现了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课文通过对比和分析,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2.2 生字词的讲解和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
通过练习和游戏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问题或情景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
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回答问题。
3.3 生字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通过练习和游戏等方式学习生字词。
3.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第四章: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要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并练习造句。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课文,进行朗读和理解的学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有的人》的课文文本,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易读性。
6.2 多媒体教学资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韵律和节奏,感受文学美感。
7.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有的人》优秀教案(通用10篇)
《有的人》优秀教案《有的人》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的人》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的人》优秀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指导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能力训练点1.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该涛融情于诗、融理于诗的特点,说一说该诗的情与理。
(三)德育渗透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学法引导1、标题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2、分句读,分段读、对照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讲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
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对比的手法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二)难点深刻理解诗歌丰富的思想性。
(三)疑点诗歌未三节能否去掉?这三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四)解决办法重点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解决,对于难点和疑点,在学习时教师应进行方法的引导与适当的点拨。
四、课时按排1课时五、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没计1.教师分层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正反复朗读的训练中读出诗歌的情。
1.教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明确诗歌中的理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反复朗渎,体会诗歌爱憎分明的感情。
2.学习对比手法,体会对比的好处。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中所寓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
但这首涛又非一般的悼卓念性文章,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进行对比,歌颂了鲁迅先生以及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有的人》教案设计篇一[设计理念][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1、理解两种人的含义[教学流程]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师:同学们,深情地呼唤他!(幻灯出示鲁迅图片)师: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它勾起了同学们怎样的记忆?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
(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师:为什么你的眼里饱含泪水?心里在想些什么?师导或接:(来给鲁迅送葬的人这么多,鲁迅这株野草烧尽了,迎来的却是到处青青的野草!)是呀!“鲁迅死了,他还活在我们的心中!”(课件出示)师导: 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二、读准诗歌,理顺思路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自由的诵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以评促读)师:你还想展示哪里?师:看一看、听一听朗读家是如何诵读的?(课件播放2023年新诗会沙桐诵诵的《有的人》)师:同学们,你似乎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师问:臧克家记录了哪两类人?三、拨反为正,积蓄情感师:哪些诗句刻画了反动派的丑陋面目?生:找出来读一读。
师:指导读好师:用你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师:你喜欢这样的人吗?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吗?师引读:a 骑在人民头上的——(生读完“人民把他摔垮”后,接臧克家在《三谈“有的人”》中说到曾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修改,原句是:人民把他摔倒)(课件出示)生品词:师引读:b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c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师:你看到了他们怎样的下场?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仅是不喜欢,那简直就是恨呀!是呀!这些人就是行尸走肉,他们没有了人道,没有人亲情,没有了民族…… (课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生:齐读四、走进鲁迅,对比烘托师:同学们,仅仅就是你恨吗?还有谁恨?生:(人民、鲁迅)师:毛主席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有的人》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有的人》优秀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深情祝福。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3)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识别。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有的人》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诗歌的解析、修辞手法的介绍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有的人》。
(2)了解诗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讨论其独特之处。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请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评价:(1)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展示,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人民、爱国主题的诗歌,如《我爱这土地》、《我的中国梦》等。
《有的人》教学设计(通用7篇)
《有的⼈》教学设计(通⽤7篇) 作为⼀名默默奉献的教育⼯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是店铺为⼤家收集的《有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有的⼈》教学设计篇1 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2.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法的运⽤,体会这种⽤法的好处。
3.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民的⼈将获得永⽣,与⼈民为敌的⼈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树⽴正确的⼈⽣观,明⽩⾃⼰要做⼀个对社会有⽤的⼈。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的含义 教学流程 ⼀、轻叩鲁迅,引⼊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幻灯出⽰鲁迅图⽚) 师:对,他就是鲁迅!⼀个多么响亮的名字!通过本组前⾯⼏篇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这个中国伟⼤的⾰命者、思想家、⽂学家已经有了较深刻地认识,接下来让我们看⼀段影像资料。
(课件播放《鲁迅》电影⽚尾葬礼部分) 师:看了这段影像资料,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说:(送葬的⼈多,鲁迅得到了许多⼈的尊敬和热爱……) 师:下⾯请⼤家再来读这段⼀遍,体会⼈民对鲁迅的尊敬和热爱。
(课件出⽰⽂段) 师导接:是呀!“鲁迅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中!” 1949年10⽉19⽇,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臧克家参加了⾸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民鞠躬尽瘁的⼀⽣,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这⾸短诗。
⽣:齐读诗题两遍 ⼆、听范读,理顺思路 1.⾃读诗歌。
师:下⾯请同学们⼀起⾛进诗歌——齐读⼀遍。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节读⼀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为什么?(注意表扬:他读得很有感情,你点评得也很到位,掌声送给他们。
) 2.听范读。
师:下⾯请⼤家来看⼀看、听⼀听朗诵家沙桐和长潇是如何诵读的这⾸诗歌的? (课件播放2009年新诗会沙桐和长潇朗诵的《有的⼈》) 过渡:听了两位朗诵家的朗诵后,你是否有⼀种被感染了的感受呢?下⾯就请⼤家好好地学习这⾸⼀诗吧,好好体会鲁迅伟⼤的⼈⽣。
课文《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和表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有的人》,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有的人》。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写作练习的成果。
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人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培养学生的乐观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对课文主题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有的人》。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背景及课文主题。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有的人》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有的人》优秀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作者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2)诗歌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如《我爱这土地》。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本课《有的人》。
2. 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分组朗读,比赛谁读得更有感情。
3. 理解诗歌:(1)学生自主思考,诗歌主题是什么?(2)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
(3)教师总结,揭示诗歌主题思想。
4. 分析诗歌:(1)学生自主发现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
(3)教师讲解诗歌结构特点。
5. 欣赏诗歌:(1)学生闭眼聆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歌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体会。
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有的人》。
(2)写一篇关于《有的人》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了诗歌《有的人》的内容。
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培养了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板书设计:《有的人》优秀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有的人》教案设计
《有的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学习对比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两类人的形象及其代表的不同意义。
(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2、难点(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理解“有的人”的深刻含义。
(2)体会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提问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2、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成就,引出课题《有的人》。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学生交流初读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诗歌1、再读诗歌,思考:诗中提到了哪两类人?2、小组讨论,结合诗句分析这两类人的特点。
3、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句诗的含义。
4、分析对比手法(1)找出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如:“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2)讨论对比手法的作用,体会其鲜明地突出了两类人的不同形象。
(四)品读诗歌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重音。
2、分小组朗读比赛,互相评价。
(五)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些“有的人”?2、交流讨论,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六)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
2、总结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
2、仿照诗歌的形式,写一段自己对“有的人”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
《有的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2. 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表达的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 使用情感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有的人》诗歌。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相关资料: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相关诗歌的分析资料。
教案内容: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词语分析:分析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5.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修辞手法。
6. 情感引导: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短文。
9.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情感引导,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3. 小组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介绍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总结修辞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总结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在诗歌中的意义。
《有的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苏教版《有的人》教案篇一一、复习导入师:我们从课外阅读当中知道了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乐观、幽默……师: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有很多人纪念他。
今天,我们就走进——有的人。
二、析题1、出示课题(小黑板)师:(念)师:这题目有什么不一样?生:没有主语师:是吗?生:题目下方有一个“纪念鲁迅有感”师:这个是什么?生:小标题师:同意吗?(生摇头)师:小标题是怎么样的?生:小标题概括故事内容、时间的。
师:不知道吧,那我告诉你们,这个是副标题。
(板书),齐读,那题目就是正标题,这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补充。
我们什么时候碰到过?生:写读后感的时候。
师:对,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会在题目下方写上读哪篇文章有感。
(再读课题)师:读的时候,正、副标题要有所区别。
(又读课题)三、研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师:翻开课文,看学习提示,谁能最快找到有关这篇课文的学习信息。
生:结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师:你是读了这句话,那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生:读这篇课文我们有三个任务:一、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二、结合对鲁迅的了解,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师:你有了自己的想法,真好。
师:学习这篇文章有三个任务是:生:(齐读学习提示)师:这一段不仅告诉我们学习任务,还告诉我们什么?师(引导):怎么理解这首诗?生:只要结合对鲁迅的一些了解。
师;对,这个是学习方法。
第三个任务是——生齐读三,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师:还得到什么信息?生:这首诗的作者是……师:遇到问题了(板书:臧藏)师:这个“臧”与“藏”读音有联系吗?可能读什么?生:zàng 生:cáng师:怎么办?生:查字典师:谁找到了?(师走到那位学生旁边)你怎么查到的?(陈果熠)生:我是一下翻到zàng的音,找到的,它念zāng。
师:哦,刚才我为什么叫你们猜测一下?我们用什么规律来猜测的?生:形声字师:对,形声字。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感受作者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和评价。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文本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分析作者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有的人》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和评价,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深入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5. 总结: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课文《有的人》的理解和感受的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人物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3. 利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2.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述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回家后写的文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小学语文《有的人》的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有的人》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
2. 课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有的人》。
2. 生词和短语的注释。
3. 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解释和例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有的人》。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1)给出生词和短语的注释。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找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3)对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练习。
3. 修辞手法的学习:(1)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找出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3)对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和练习。
4. 阅读理解的学习:(1)给出阅读理解题目。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回答阅读理解题目。
(3)对阅读理解题目进行讲解和练习。
5. 总结和反思:(1)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引导学生反思课文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生词短语和修辞手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4.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有的人教案(优秀9篇)
有的人教案(优秀9篇)《有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3、理解对比的写法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教学设想:1、计划学习两课时2、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第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一三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臧克家:祥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D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
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起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有的人》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的人》教学设计(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的人》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参照“教学设计(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
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
《有的人》教案设计范文
《有的人》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意义。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2)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有的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2)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有的人》的价值和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有的人》。
2. 写一篇关于《有的人》的读后感。
3. 创作一首以“有的人”为主题的诗歌。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诗歌鉴赏能力。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2)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表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崇敬之情,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2. 朗读与背诵: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3. 理解与分析: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有的人》。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收集其他有关革命先烈的诗歌或故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或选择正确答案。
b.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c.针对课文主题,进行简答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
4.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角色扮演、仿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劳动都有价值,消除歧视和偏见。
2.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由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它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刻道理。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的人》,去感受鲁迅先生的思想光芒。”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如鲁迅先生的画像、旧社会的劳动者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背景。
3.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有的人’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他们又有怎样的特点?”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详细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结合实例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同学们,课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具表现力。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通过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一、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熏染而不是解析。
纠缠于字里行间,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谈论不休,会导致诗歌意境的破碎。
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文字就离不开诵读、欣赏和适度的品悟。
学生对诗歌亲近的欲望应该是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激发的。
所以我对本诗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多读,从多读中悟诗情、悟诗意,悟写法;然后再读写结合,大胆创造,写一写诗歌,学以致用,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材内容分析《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
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
《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
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感情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体会对比手法,并真切感受到做人的真谛,能试着以仿写诗歌的形式去表达出来。
三、学习情况分析与学生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诗歌,而且通过自学第六组《轻扣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对于诗的格式形式已有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已积累了六年级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验,对于诗歌的内容不难把握。
四、教法、学法分析1.从入题开始,让学生走进历史去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促进理解课文内容。
2、多层次的指导学生去读诗;分句读,分段读、对照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及写作特点。
4、读写结合,提升情感认识。
五、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感情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②.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③、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①.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在读中悟诗情,悟诗义,悟写法;②.读写结合,深入升华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②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采取多中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3、仿照诗歌形式,采用对比手法写一首对人生看法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仿照诗歌形式,采用对比手法写一首对人生看法的诗歌。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思想及突破策略:“重点”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解决,对于“难点”,在学习时教师应用适当方法的引导与适当的点拨。
如对照,适当拓展知识等方法。
六、教学环境(媒体)与资源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录音视频七、教学过程流程图(可选)㈠导入新课,了解背景→㈡指导朗读,初识文本→㈢自由朗读,初步感知→㈣探究发现,走进文本→㈤体会写法,深挖主题→㈥拓展认识,深化情感→㈦仿写诗歌,成就理想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计划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㈠、导入新课,了解背景5分钟①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你知道这是谁写的吗?(鲁迅)②对于鲁迅,你了解的都有哪些呢?③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2年了,72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
④介绍时代景,出示课件(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
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一首诗。
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学生齐读。
自由谈一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
指名读背景介绍为新授课作铺垫二、初识文本、指导朗读。
10分钟(一)听一听:看视频,听课文录音,谈体会。
1.看视频听朗读录音听完录音,你觉得朗读的那个人,朗读得怎么样?你从中听出了什么?(二)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思考:⑴、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找出文中的诗句,用——画出来。
⑵、诗人对这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描述?请找出相应的诗句,用~~~~~~标示出来。
3、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爱与憎。
4、指名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同学们评议(三)再读诗歌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想想从中读出了什么?朗读要求:①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②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③分男女声部,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学生初读,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然后设计朗读、自由朗读学生边读边想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由听到读,由模仿到自主,由顺读再到重新组合诗序读。
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
5分钟小组合作议一议。
1.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说说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内容,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等等。
2、教师引导,深入内容:①同学们对两类人物已有了自己鲜明的认识,请我们用一些词语送给这两种人;②人们对这两种人又是什么态度呢?也请同学们用词语来概括(请各小组就某一方面将自己要送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讨论、合作、交流。
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积极主动地用词语表达出来学生概括、补充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提升对主题的认识四、体会写法:深挖主题6分钟1、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
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为什么?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把对应的成语用直线连接起来: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②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③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①我为人人,鞠躬尽瘁。
②虽生犹死,行尸走肉③虽死犹生,永垂不朽。
2、作者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目的?学生回答完毕之后共同连线。
指名回答老师的问题巩固理解诗文的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所要表达的情感五、拓展认识,深华情感4分钟①、谈一谈在历史或现实中,既有流芳百世的英雄,也有遗臭万年的奸臣,你能联系具体人物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吗?②、补充相关历史名人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知道的两类人物学生齐读拓展加强学生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认识六、仿写诗歌,成就理想10分钟引导:你在日常生活中曾有过对人生的思考吗?请联系生活感受,仿照本诗的对比写法,写一写你对人生的看法或是对读了本诗后的感想。
学生动笔写作读写结合,体验人生的价值九、板书设计20*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死了,活着;活着,死了;死的是躯体,不死的是精神十、教学反思读与写结合,让诗“活”起来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有的人》教学反思反思一下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状况,应该说,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编排对现代诗歌的淡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3—6年级的现代诗歌几乎都是二类课文,是主张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积累积累就可以的。
这种淡化导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它的教法,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会读和理解意思为目的实施教学的。
我以为,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
反思自己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本课的教学,是重在让学生去读诗,从读中去悟,去想,去拓展,然后再读写结合,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
课堂对于学生的读是这样安排的:由听到读,由模仿到自主,由顺读再到重新组合诗序读。
每次读的要求也不一样:首先安排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最后到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
课堂上,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
再拓展回顾到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人或是遗臭万年的人,更一步加深对这两种人物的认识,提升孩子们的人生价值观。
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最后,仿写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跨越时空和今天的生活对接,轻轻地在学生心中画出一道是非对错的分界线。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量让这首诗歌变得柔软,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少一些教化,多一些欣赏。
尽量用老师释放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从而让诗“活”起来,然后动口、动手,说一说,写一写,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爱诗歌、学写诗歌的热情,而且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亲近诗歌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