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发表时间:2011-10-09T08:26:31.803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下供稿作者:李彦芝

[导读] 孙绍振教授的小说解读方法以及他对于小说方面的知识介绍都是小说阅读的重要钥匙。

◎李彦芝

(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西卜沙中心完小,青海泽库县 8115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70-02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站在一个高台上,既知道创作的方法,也知道审美的方法,还知道解读的方法,这样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地引领着学生走进教材多彩世界。

关键词:孙绍振;还原分析;解读方法;

孙绍振教授的小说解读方法以及他对于小说方面的知识介绍都是小说阅读的重要钥匙。要用好孙教授的“还原-分析法”,最关键的是要会提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矛盾。因此,我们还是要总结孙教授如何寻找矛盾,提出问题。

一、基本技能

1.明确提问题的要求。

孙绍振教授在解读星新一的《保修》一文开头就强调,解读文章,就是要从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来,找出深刻理解文本的途径。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一般的表面的肤浅的,而是涉及文章特征的问题。

2.了解小说流派特征。

例如,孙教授在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就分析这篇小说可以把它归入现代派之列。“在现代派小说家看来,小说并不是人生的真实的反映,而是作家对于人生的一种想像和意义的探索。这种人生的探索不仅仅是在内涵方面,而且是在形式方面。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性描写,并不是所有小说必须遵循的神圣规范,相反,任何规范都是艺术形式发展的桎梏,对人生的探索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也必须冲破经典的形式规范。”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再来解读余华的小说,就轻松多了。

3.了解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

为了补充相关知识,我又读了孙教授的另一本书《文学性讲演录》,如“这是小说的特点,人物之间可以没有情节,甚至可以没什么性格,但不能没有感情的差距,否则就成散文了。”“在小说形象中,感情层次之间的差距是一种心理差距,并不是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差距。相反,人际关系差距越小,感情的心理差距就越大,形象就比较生动。”“小说的基本规律就是人物的心理距离要拉开,才能产生错位,才能暴露人的心理和秘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情节呢?不仅要有情感的多层次性,而且要有统一性、因果性。”“要构成动人的情节,关键不在于寻求因果性,而在于寻求什么样的因果。如果是纯粹理性的因果,那么,它与艺术的关系不大。如果要成为艺术品,则必须寻求不同于理性因果的情感因果。”“小说家在设计情节因果时,必须严格遵循情感因果规律,而不能只根据理性的科学因果规律。”“小说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性格,好的情节不是一般的因果,而是性格的因果。”

二、常用的方法

1.与现实作比较发现矛盾。

如解读《最后一片叶子》:“在现实生活中,得了肺炎的人的生命主要是由生理和病理情况决定的,而在这篇小说里,却是由一种精神,一种对于生命的信念来决定的。”由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这里,可以感到作者所要强调的是:人如果丧失了对于生命的信念,就注定要死亡;反过来,只要坚持生命的信念,就可以战胜死亡。”

又如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车子上的苹果抢光了,车子的轮胎都卸走了,‘我’为了保卫苹果被打伤了,鼻子挂在脸上,司机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从现实主义的情节因果逻辑来说,缺乏合理性。然而余华不是现实主义的作家,他有意向传统情节的因果性挑战,开玩笑,在小说结尾,他并没有承担给读者揭示谜底的责任,相反,他好像无缘无故地让这个司机跳到了拖拉机上,把自己的背包抢走。在车子里还朝‘我’哈哈大笑。这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孙教授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是一种扭曲的逻辑。然而这样的歪曲逻辑,启发读者想起许多深刻的悖谬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为什么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你却感觉不到痛?为什么自己的一大车子东西被抢了而无动于衷,却把别人的一个小背包抢走呢?”

2.进行情节假设深挖文本。

例如解读《黑珍珠》时,讲到那个孩子面临第一重挑战是大海的凶险。孙教授作了这样的假设:“如果这种凶险仅仅是限于海上风浪,这就可能太一般化了,太没有特点,太老套了,也太没有深度了。”提出这样的假设,我们就可以比较一下作者对这个情节是如何处理的。

又如解读《最后一片叶子》分析到这篇小说因强调信念决定生命,使得这篇小说充满诗意,但是却不能用写诗的办法来写小说,因为信念是抽象的,如果让病人直接讲出来,读者很难感受得到。接着孙教授解读道:“为此作者在构造情节时,又设计了相当独特的关节,把生命的信念集中到一个可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上去。”紧接着他就进行了情节的假设了:“如果仅仅是可感,比如留恋、舍不得情人送的礼物之类,也并不是不可以,但是,这样就可能比较俗气了,落入俗套。”有了这样的假设,那么作家的情节设计---叶子,就显得特别的富有意味,特别值得研究。

3.与故事原型作比较发现矛盾。

例如解读鲁迅的《铸剑》,孙教授将古书《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和《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中的故事原型作了叙述,并将其与小说进行比较,发现:“小说的第一个部分就是原来故事里所没有的,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个帽子呢?”

4.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发现问题。

如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如果用传统现实主义的‘细节的真实性’原则去追究,恐怕是要作出否定的判决的。然而文学欣赏不能用同一个尺度,特别是不能光从读者熟悉的尺度去评判作家的创造。一旦在你面前的出现了与你原有尺度不合,或者与你的心理预期有冲突的作品时,与其匆匆忙忙地判决,不如先审视一下:作家为什么不走那条驾轻就熟的老路?”孙教授解读作品时,总是能这样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充分的文学鉴赏知识,是没法提出这样的问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