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片断教学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范文一第1课时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泛读。
出示毛泽东该词手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用以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迹用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自己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老师总结陈述(作为一种意见供学生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竞相行驶。
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风采迸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遒劲有力,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7.再读,把握词的脉络。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6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6篇)高中语文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作者在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3、学习本文在对比映衬中突出景物特点的手法。
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旷达情怀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大自然给予个体生命的深刻感悟。
学习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板书:始得西山宴游记二、检查预习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纠正断句。
三、教师范读四、学生两两组合互读。
五、明确本节课目标:疏通文意。
六、解题师问:本文的标题如何断句?又如何解释呢?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开始发现宴:《说文解字》“宴”,安也。
宴游,即安闲的游览。
记:文体名。
七、知识积累,文意疏通。
实词: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慢慢而游、无远不到、披草而坐、意有所极、觉而起、怪特。
始指异之、缘染溪、斫榛莽、箕踞而遨、若垤若穴、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莫得其涯、引觞满酌、心凝形释、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教师补充:穷:趣:虚词:而、之句式:以为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定后)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学习方法:教师让学生圈画出词句,然后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八、质疑答疑九、齐读课文十、作业: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第二课时一、明确本节课目标:理解情感,学习手法。
二、讨论探究:1、本文的标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那么,有“始得”就有“未得”,有“宴(安)”就有“不安”,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吗?学习方法: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明确:未得(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始指异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然后知吾向之未始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1、欣赏文中的‘水月’意象。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10篇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10篇高中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探讨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进而探求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
2、初步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变现实于幻想而不失其真”的基本特征。
3、通过对小说的整体介绍和对课文节选部分的具体分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习其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小说宏观结构的把握以及节选部分在全书的地位和作用。
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以及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是教学的重难点。
自读,解决基本内容;讨论问题,希望有所深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模仿全书首句造一个句子:多少年后,某某(学生名)诗人、作家、科学家回到了西砚山上,他感慨万端,向我们讲起了他当年在瑞中的学生生活。
分析这个句子:站在现在,预测未来,又从未来回想过去。
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自由地穿梭。
<《百年孤独》的时间关系就是如此,作者来往于时间的长河中,自由自在,也使全书有了迷离的时间感>(小说的开头,是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的倒叙手法。
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贡多的初创时期。
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在我们读过的所有作品的开局中,这个开场白真可以算得上精巧神奇了,在这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藏着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却又凭借着巧妙的时空交错形成了巨大的悬疑。
)2、简介全书内容:西班牙语为世界奉献了两部不朽的巨著——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佰年孤独》。
这两部作品穿越了350年的光阴,隔着那曾被哥伦布征服过的茫茫大西洋遥相对峙。
前者刻画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具有进步意义的人文主义思想;后者虚构了—个叫做马贡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地亚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到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甚至有人认为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令人觉得害怕。
高中语文片段教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片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片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教学事业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片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教学设计的步骤和要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片段教学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片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 介绍片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情景导入、启发式教学、提问法等。
2.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片段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学设计步骤和要点1. 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2. 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练习、总结等环节。
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设计教学评价,检验教学成果。
(四)片段教学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课文片段进行教学设计。
2. 各组进行片段教学展示,其他组进行点评。
3. 教师对学生的片段教学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片段教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片段教学中的不足。
3. 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片段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2. 评价学生片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教学技巧、课堂组织、学生互动等。
3. 评价学生在教学评价环节的参与度和反思能力。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片段教学比赛,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2. 鼓励学生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3. 引导学生关注语文教学发展趋势,为今后的教学事业做好准备。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教辅资料2. 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3. 教学网站、论坛等网络资源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片段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高中语文片段教学教案模板
课题:《荷塘月色》片段教学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荷塘月色》中片段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片段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片段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片段中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荷塘月色》片段。
2. 教师课件或黑板。
3. 学生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及其文学成就。
2. 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对《荷塘月色》的初步了解。
二、阅读片段,理解意境1. 学生朗读课文片段,注意语气、语速和停顿。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片段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荷塘月色的美丽。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片段意境的理解。
三、分析情感,体会作者感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片段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
2. 学生举例说明片段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并补充说明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赏析修辞,学习表现手法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片段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片段中哪些语句运用了修辞手法。
3. 教师讲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片段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2. 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1. 拓展阅读: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2. 写作练习:以“月色下的荷塘”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片段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荷塘月色》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片段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优秀8篇】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语文教学案例【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包身工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包身工教案目标:1. 了解《包身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感、以及故事所要传达的主题。
3. 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包身工》这篇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文本的理解和创作。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以及他们如何推动故事的发展。
2.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文本的理解和创作。
教学准备:1. 课文《包身工》的教材。
2. 学生课本及相关教学辅助资料。
3. PPT演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文《包身工》,让学生忆述一下已经了解的情节,并了解他们对这个课文的想法和感受。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包身工》。
2. 小组讨论,回答一些问题:a. 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b. 故事中发生了哪些主要情节?这些情节如何进一步推动故事的发展?c.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故事里的人物之一,你会如何处理类似的情况?d. 故事的结局对你来说是否令人满意?为什么?三、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15分钟)1. 讨论《包身工》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情感。
学生可以提供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四、主题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包身工》想要传达的主题是什么?他们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来判断。
五、课堂展示和交流(15分钟)1.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进行展示和讨论。
他们可以通过小剧场形式、PPT展示、绘画等方式呈现。
六、小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
2. 提醒学生继续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2. 建议学生写一篇关于《包身工》故事的延续或改编,以展示他们对故事和角色的理解和创造力。
片段教学教案模板高中语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片段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2)培养学生对片段中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对片段内容的主旨把握和情感体会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2)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通过课堂提问、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敏捷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片段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2)鉴赏片段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把握片段的主旨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片段中的复杂句式和修辞手法;(2)深入理解片段的深层含义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片段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播放与片段相关的音乐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片段,完成预习任务;(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片段的初步理解。
3.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2)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2)引导学生分析片段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讲解片段的主旨和情感。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思考片段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3)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课堂练习: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精选篇1)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这篇*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抒情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衬的美丽图景。
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的美文,也是历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
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这篇*,我紧紧扣住单元学习重点,即“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设计了三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线索;第二课时是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美;第三课时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知识目标:*构思巧妙。
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
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一大特色,学习*体会*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比喻的妙处所在。
三、说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4-5段赏析,欣赏荷塘月色的幽美,品味*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2)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教学难点:(1)作者之所以有“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
(2)作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说教法:*属于散文鉴赏单元,侧重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
所谓鉴赏,马克思曾解释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教师应用恰当的教法挖掘、唤醒、鼓舞学生领悟*的美,引导学生进入*的心中景、意中画,使鉴赏成为一种真正的享受。
*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烛之武退秦师片段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片段教学教案一、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文言文,本文记叙了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事件,展现了烛之武的智勇才干。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领悟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3)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领悟烛之武的智勇才干;(3)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烛之武的忠诚和智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了解古代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三、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2.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3. 分析人物形象,领悟烛之武的智勇才干。
四、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2. 深入解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这个人物,回顾已学过的有关烛之武的故事,为学习本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分析烛之武的智勇才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领悟文章主旨。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烛之武的忠诚和智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依据。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题;(3)结合历史背景,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烛之武的智勇才干,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
高中语文课文片段欣赏教案
高中语文课文片段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细致阅读的习惯,能够准确把握文本细节;
2.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发展多元解读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力。
教学内容:
选择适合高中学生的文学作品片段,如古诗文、现代散文等,根据学校课程安排和学生实
际情况进行选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背景资料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理解文本做好铺垫。
自主阅读
-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鼓励他们在阅读中做标记,记录自己的疑问和感悟。
分组讨论
- 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针对文本中的某个片段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集体探讨
-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意见,教师适时引导并总结。
教师点拨
- 教师对文本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欣赏分析
- 引导学生从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欣赏分析,挖掘文本深层次的意义。
实践创作
- 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加深对文学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作业
- 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评价:
-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思考深度和创造性等方面;- 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欣赏的深度。
教学反思:
- 教师在每次教学后应进行反思,总结哪些教学方法有效,哪些需要改进;
-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中片段教学教案
高中片段教学教案【篇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片断设计范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片断设计范例一、称呼的背后——关于《祝福》中“祥林嫂”的称呼的讨论【导言】《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短篇名著。
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
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
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
本课试图以“对祥林嫂的称呼”作为突破口,挖掘作品表现的时代观念。
【实录】师:我有个小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和名,“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请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生(寻找片刻):“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师:找得很好,看到这三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吗?生:为什么人们不叫她自己的名字呢?生:她没有名字,就叫“祥林嫂”。
生: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叫“祥林嫂”了。
师:为什么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得叫“祥林嫂”?(课堂稍有沉默。
)生:中国古代对女人有“三从四德”的要求,出嫁从夫,自然不能继续保留自己的名字。
师:说得很好。
鲁镇的人们是按习惯以丈夫的名字来称呼“祥林嫂”,至于她没出嫁之前姓甚名何,人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你们说,隐藏在这个称呼背后,鲁迅先生想表达什么些什么呢?生:旧时女子地位低下。
师:对,“祥林嫂”的称呼正揭示了旧时女子地位的低下。
关于“祥林嫂”的称呼,你们还有没有别的疑问?生:既然人们习惯按丈夫的名字来称呼女人,为什么“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大家还叫她“祥林嫂”呢?师:按习惯应该叫什么了?生:贺六嫂。
师:是啊,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的生活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再嫁,丧夫,亡子,被逐,经历了极为凄惨的遭遇。
高中语文片段阅读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片段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阅读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片段阅读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片段阅读技巧,如快速浏览、提取关键信息、推断等;3.培养对片段阅读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提高语文阅读素养,包括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片段阅读的概念和特点;片段阅读技巧的掌握;理解和分析片段阅读内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动机。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准备一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片段材料,如新闻报道、故事片段、文化知识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四、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设计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导入引入、技能训练、理解分析和拓展延伸。
阶段一:导入引入(15分钟)1.引入片段阅读的概念:通过展示一些知名书籍、新闻报道等,介绍片段阅读的定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片段阅读对于扩大知识面、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2.提问引导思考: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片段阅读的兴趣,如“你有没有读过什么有趣的片段?”、“你是如何理解这些片段的?”等。
阶段二:技能训练(20分钟)1.介绍片段阅读的技巧:向学生介绍快速浏览的方法,如阅读标题、字号加粗的词语、首尾段等;并结合实例讲解提取关键信息、推断意义等技巧。
2.进行片段阅读练习:将准备好的片段材料分发给学生,让他们按照所学技巧快速浏览、提取关键信息,并回答相关问题。
阶段三:理解分析(30分钟)1.讲解理解分析方法:向学生介绍理解分析片段的技巧,如分析文段结构、推断作者意图等。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根据准备好的片段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片段的理解和分析。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阶段四:拓展延伸(25分钟)1.进行相关拓展:选取一些与片段材料相关的文本,让学生进行阅读,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片段内容。
2.提出延伸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片段内容的拓展性,如“你认为片段中隐含的意义是什么?”、“你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内容吗?”等。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精选)5篇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精选)5篇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教案模板(精选)5篇,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教案模板(精选)篇1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解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
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
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
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课文内容,包括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和主题思想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课文的探索欲望。
2. 学习:讲解课文的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和主题思想,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3. 分析: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解读。
4. 总结: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和归纳,让他们在课堂中得到思想的启发和提升。
5. 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PPT等方式呈现课文的背景信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3. 互动: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同学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让他们在思想和表达上互相促进。
2. 老师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学习成绩的反馈和评价,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通过以上教学模板,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精选5篇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戏剧教学内容,选取《雷雨》作为精讲篇目。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四幕悲剧,讲述了周、鲁两家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悲剧命运。
本节课将重点分析第一幕和第四幕,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幕:周萍、周朴、鲁妈、四儿等人物出场,展现周家家庭矛盾。
2. 第四幕:周萍与四儿重逢,周朴得知真相,众人物命运走向悲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雷雨》的剧情,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会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戏剧的阅读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人性、家庭和社会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剧情发展,体会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戏剧中的人性、家庭和社会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雷雨》的话剧片段,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第一幕,了解剧情。
3. 人物分析:分析周萍、周朴、鲁妈、四儿等人物形象,讨论他们在剧情中的作用。
4. 剧情分析:详细讲解第一幕和第四幕,引导学生关注戏剧中的冲突、高潮和结局。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人物分析的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第四幕中的冲突,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关系图:展现周、鲁两家的复杂关系。
2. 剧情发展脉络:梳理第一幕和第四幕的主要情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结合剧情,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
答案示例:《雷雨》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复杂。
周萍忠诚善良,却因家庭压力走向堕落;周朴自私冷酷,对家人无情;鲁妈善良无私,为女儿付出一切;四儿美丽纯真,却陷入情感纠葛。
通过这些人物,曹禺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模板5篇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模板5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一一、预习目标读懂文章,了解文章大意,解决生僻词语。
二、预习内容(1)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孩子长到十八岁,为人父的杨子在文章中既有自己情感的流露,又对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那作者流露了怎样的心情,又寄予了孩子什么希望呢?(3)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提出了那些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对亲情、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3、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探究一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2、回忆交流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一些感人的片段。
探究二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三看了文章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你对文章当中的那些句子感兴趣?杨子说:“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根据你对“青春”的理解,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学难点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二、作者简介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
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题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片段-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片段逐字稿(展示袁隆平去世消息)同学们,上周六,我们熟悉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去世了,错愕、悲痛、惋惜的情绪笼罩在大家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咱们今天所要一起学习的这篇新闻作品,正与这位伟大而又可爱的老人有关。
(板书“喜看稻菽千重浪”)在昨天下午,我已经把这篇课文发送给了大家,不知道大家的预习情况怎么样呢?(等几秒)可以理解,一方面相对于与刚才我所展示的这则消息,这篇新闻作品好像太长了,有太多的事件、太详细的叙述,大家可能没有耐心去看下去。
这是因为,二者所属的新闻体裁是不一样的。
刚才的那一则是消息,而这一篇是通讯。
(板书“通讯”)这种较长的篇幅,更有利于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完整、详细地报道。
另一方面呢,大家可能觉得,我们对袁隆平先生已经太熟悉了,何必再去看这样一则“旧闻”呢?事实上,这是比较早的一篇对袁隆平进行专门报道的人物通讯。
而且,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在2001年2月19日颁发,而课下注释告诉我们,本文发表于2001年2月22日,时效性虽然较消息弱一些,但还是紧扣当时的热点。
文中写到的许多内容,在当时尚数首次报道,因而,它是具有新闻性的。
(板书“新闻性”)而当新闻变成了旧闻之后,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正文部分。
(幻灯片展示第1段)文章的开头就很有特色,这么精细的描写,在消息中可是非常少见,但在这篇文章中难道也只有这一处吗?(托儿找出6段)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幻灯片展示第6段)这一段特别细致地描写了袁隆平发现这株奇异的稻子的过程,甚至连拍粉笔灰、掖讲义夹这样的动作都写出来了。
而且,这时候的袁隆平还没发现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怎么就会这么激动呢?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种描写的真实性了。
先看第一处,有没有什么可以佐证的呢?哦,我们看到了,原来“我”跟在他身后呢,“我”都看见了。
那这个应该是真的了。
但这就引出了另一个不得了的东西了,(板书“‘我’的显现”)在一篇新闻作品里面,居然出现了“我”,读者仿佛也跟这个“我”一样,突然间有了“在场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片断教学教案【篇一:高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高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2013年2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不是。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佚地,名叫狐的人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2、纠正字音。
③通假字: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秦伯说(“说”同“悦”)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解题: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三、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围郑2、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补充背景: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状语后置句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锦|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
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
“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④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于晋,贰于楚。
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4、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
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讲解第二段。
1、读第二段。
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2、重点讲解: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之:助词,不译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
无能:不能。
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判断句)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⑤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
”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
”(烛之武)答应了。
3、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
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
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郑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4、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三)、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师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①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
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③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
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a何陋之有?b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c菊之爱,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2、“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3、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
(提问)(秦————晋————郑)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6)(秦————晋————郑)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肆其西封东封郑(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
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4、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识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四)、讲解第四段。
——晋师撤离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