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康定锅庄
茶马古道茶文化的形成
茶马古道茶文化的形成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马古道茶文化的形成,一起来看看。
茶马古道茶文化的形成唐宋时期,内地输往藏区的茶叶主要是青藏道。
从明代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川藏川茶道的兴起,促使川藏沿线商业城镇的兴起和西藏和内地的联系,川藏茶道既是一条经济线,也是一条政治线、国防线,使外国势力再也无力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
中国茶叶产于南方、北方和西北高寒地区都不产叶。
四川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种茶、饮茶的发源地。
秦汉以前,只有四川一带饮茶和有茶的商品生产。
到唐代形成了中国盛产茶叶的局面,并从唐代开始,四川绵州、蜀州、邛州等地的茶叶,就从其它地区的茶叶流入西藏地区,开始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出现了茶叶输往西藏的道路。
在唐代,青藏道是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往来的主要交通道。
唐代吐蕃王朝对外扩张,除南线争夺南沼外几乎都是经青海地区,北线争夺河西、陇右、西线争夺安西四镇,东线争夺剑南、唐蕃之间的和亲、问聘等使臣往来,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逻些(今拉萨)。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是经青海入藏。
总之,唐代中原与西藏地区的交通大道是青藏道而不是川藏道。
唐代内地茶叶输往西藏的茶道自然是青藏道。
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区处于分袭状态,青藏道已失去的军事要道和官道的作用。
但自唐代茶叶传入藏区以后,茶叶所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肉食乳饮的畜牧人民皆饮茶成风。
西北各族纷纷在沿边卖马以购买茶叶,而宋朝为了获得战马,便决定在西北开展茶马贸易,出卖茶叶,购买战马。
北宋熙宁以后便在四川设置茶马司,将四川年产3000万斤茶叶的大部分运往甘肃、青海地区设置数以百计的卖茶场和数十个买马场,并规定名山茶只许每年买马不得它用,每年买马达15000匹以上。
从而使青藏道由唐代的军事政治要道成为茶道。
故《西藏志》的作者陈观浔说,唐宋以来,内地差旅主要由青藏道入藏,“往昔以此道为正驿,盖开之最早,唐以来皆由此道”。
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
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作者:李贵平来源:《莫愁·天下男人》2018年第05期前不久,我随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的多位语言学教授去考察藏羌茶马古道。
其间,我抽空“剑走偏锋”,独自在康定一条奇险的茶马古道上行走了近30公里。
大渡河畔的荒芜古道自古以来,川藏古道,高山峻岭,环境恶劣,一群群背夫和马帮用生命铺就了一条逶迤于世界屋脊之上的古道。
马帮和背夫的每一次征程,都可以说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我那次的计划线路是:从四川康定境内的姑咱镇出发,经318国道,再酌情西行到康定的首府炉城镇,全程约27公里。
这是一段散发着浓郁古风的惊险山道,出发前,我似乎嗅到了当年马帮背夫掉落在泥土上的汗水味,听到了他们喘着粗气站立歇息时喝水的咕咚声。
清早6点,我和家住舍联乡的向导顿珠一起出发。
顿珠是个40来岁的黑瘦汉子,嘉绒藏族人。
当时他骑一匹小黄马经过我身边,我招呼他说,能不能雇请他陪我去茶马古道遗迹走一走,他勒住马缰,望望不远处的大渡河,又看看我,犹豫着点头。
我们从位于康定东北60公里的姑咱镇出发。
这是一条沿大渡河南行的崎岖山路,沿途,高高低低遍布野草荆棘的石梯伸向天边。
远远望去,大渡河就像一条淡绿色的飘带蜿蜒于崇山峻岭中,连绵起伏的山峦夹着一大片原野在脚下铺开,我视线的灭点处是康定城以东融入蓝天的木格措雪峰。
这里是黑日村,山峦最高处,应该是在海拔3400米左右。
路上,让我难受的还不是轻微的高原反应,而是脚下三面临山、一面临河的奇险古道。
顿珠说,这是一条很久没人走的泥路,如果下雨根本无法通行。
许多地段都被密密麻麻的灌木丛和葛藤遮掩得看不到路形。
一些起伏陡峭的石灰巖地段,则是当年拓荒者在悬崖边“挖”出的半圆形过道。
过危崖时,再好的老司机也得如履薄冰,全神贯注——过崖时不要朝外看,下面就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
路上,不时有几只野兔噗噗地从草丛里穿过,一边跑一边瞪大眼睛望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
野草石梯中的马蹄印上午十点多,在若吉村一带的山上,我看到石梯边的草丛中,隐约现出几个马蹄印。
茶马古道的文化传播现象研究
文化传播230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茶马古道的文化传播现象研究孙以雪(西藏民族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摘要:茶马古道不仅是古代贸易的通道,还是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西南地区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对我国的文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为进一步了解西南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播机制,拓宽对茶马古道文化的研究范围,为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思路,文章对西南地区茶马古道上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交换传播进行研究。
通过查阅史料、实地考察,发现茶马古道上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以茶文化为主要传播内容,其在各民族的传播中产生了新的形态,促成了典型的文化传播现象;马帮作为其传播渠道,连接了沿线各民族和城市;语言作为其产物,也在茶马古道的文化传播中发挥作用。
研究发现,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沿线各族人民在物质上各取所需,在初步交流之后精神文化得到了强化,从而起到了推动作用,以及传播介质符合各民族价值认同。
文章能据此得出当代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启示:对外文化传播在进行内容选择时,情感认同和质量同样重要;传播的物质载体和文化精髓搭配的力量不容忽视;还要注重传播介质的选择,运用多种交流思维。
关键词:茶马古道;文化传播;民族交流;茶文化;马帮文化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9-0230-03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2022086一、茶马古道文化传播现象概述在茶马古道兴起之前,古道已经存在,马帮古道、盐运古道都是茶马古道的前身。
茶马古道以滇、藏、川三角地带为中心,在交织密布的道路网络中,有两条主要的大道,一条从现在的云南省普洱市等主要产茶区向西至丽江、中甸、德钦,进入藏区的芒康,再从芒康向西经左贡,或北经察雅再经过西藏的芒康,最终到达拉萨;另一条是川藏道,以现在的四川雅安一代产茶区为起点,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最终都经过昌都到达卫藏地区。
论《康定情歌》的艺术特征
论《康定情歌》的艺术特征作者:黄芳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1期(成都大学,四川成都 610106)【摘要】康定县处于川西高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气候相对干燥,温差较大,平均气温15摄氏度。
那里不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而且藏羌文化底蕴深厚,那里的民歌更值得我们去研究。
本文以《康定情歌》为例,对它的现状以及艺术特色作进一步探析,希望通过此文章能让更多的人发现此歌曲的艺术特征及价值。
【关键词】康定情歌;赛马文化;宗教文化;民俗体现【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一、《康定情歌》的简介《康定情歌》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流传于上个世纪中期,诞生在康定县的跑马山。
经研究它最初的作者是四川的刘依若,后来由江定仙老师配伴奏以便演唱,最后,江定仙老师由原来的《跑马溜溜的山上》改名为《康定情歌》,最后他决定这首歌由当时的歌唱家喻宜萱演唱。
《康定情歌》背后有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相传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位在成都读书的学生爱上了康定县姓李的某姑娘,李姑娘漂亮大方,而且她非常能干,后来男方家长强烈反对,还断了该男同学的生活费,最后男同学只能靠着“李大姐”的支持完成了学业,就如歌词中那样“李家溜溜的大姐,会当溜溜的家呦”。
二、《康定情歌》的艺术特征之情歌文化(一)“锅庄”文化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文化有了地域性,康定地区的民歌形成了它独具风格的民族文化。
“锅庄”是在藏汉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随着茶马古道的产生,康定成为了川藏地区的商贸中心,也成了汉藏经济流通的中介。
本文中所说的锅庄文化,并不单指锅庄舞,当然锅庄舞也是锅庄文化的一部分。
“锅庄”在藏语中是“阿佳卡巴”,汉文译过来就是“聪明能干,能说会道的女主人的地方”。
锅庄的经营者或管理者称之为“阿佳”,她们年轻漂亮,里外都是一把好手,这些管理者们是茶马古道贸易繁荣的关键人物,所以当时康定女子是男人们追求的重点对象。
康定与茶马古道
61・
文化・ 文 化 产 业 论 坛
康 定与茶马古道
姜 镇
(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 成阳 7 1 2 O 0 o )
摘 要: 康定是连接藏 区和 内地 的咽喉 , 是 川藏茶 马古道 的中心地 带, 特殊的地理位置 、 繁 盛的茶马贸易和政 策的支持 带动 了康 定的 兴盛 。康定 自唐宋以来, 一直发挥 着汉藏 文化 交流的关键作用 , 为藏 区人 民带来 了茶 叶、 先进的技术 山货 , 同时也是 汉藏 宗教 文化 传播 的交汇地带。 关键词 : 康定 ; 茶 马 古道 ; 兴 盛
1茶 马古道的兴起及其主要路线 之教化 , 人 必宁谧 , 外 因邻接诸 国之衰乱 , 不相侵扰 。边 境安靖 , 阅 “ 茶马古道 ” 最早出现是 在 2 0世纪 9 O年代 的《 滇藏川大三角文 4 0 0年 , 惟其时 中夏 需买 , 蕃人嗜茶 , 互 通有无 , 商业勃 兴。茶马 贸 化探秘》 这本 书由云南大学 出版社出版的。 书中, 几位 老前辈首次提 易 , 成为西陲第一要政 。 ” 慷 定作为连接川与藏区的咽喉地位 , 继 而 出了茶马古道的概念 , 并对这条极其丰富传奇色彩和文化意蕴的道 成为茶马古道 的中心点 。 宋神宗熙 宁六年 ( 1 0 7 3 ) , 在接近康 区的黎 、 路作 了初步的描述和见证 , 是专门而系统的介绍茶马古道的第一本 雅等地 , 开辟了主要茶 马市场 。宋王朝每年 以茶 叶交换 的战马达两 专著 。 万余匹 , 官府 向藏区送茶 叶有百余万斤 。 嘲 元 明清时期 , 国家的统一 , 目前大多数学者公认的茶马古道 大概有 三条 : 第一条就是仅限 中央政府 的强 大 , 西南地 区滇藏茶马古道 的开发 , 原始 的茶马 贸易 于陕西 、 甘肃 、 青海和西藏之间的兴起于唐朝时期的“ 唐蕃古道” 。 第 逐渐转变为内地和藏 区特产的贸易 , 康定县逐渐的兴盛起来 。 二条就是川藏茶马古道 。明清至民国时期 , 川藏茶马古道成为人藏 3 . 3政治原 因 的主要道路 , 而川藏 茶马古道 的运输 中心就是康定县 。第三条就是 康定城的兴盛 与中央政府的支持有不 可分割 的关系 。 宋朝时期 即“ 榷茶制度 ” , “ 川陕 民 , 茶 尽 从 云南至拉萨 的滇藏茶马古道。 此外 , 还有许多支线 , 同时随着 时间 政府对茶实行统 购统销 的官卖制度 , 的推移 , 茶马古 道的线路也在不断的演变。 卖人官 , 更严禁私刑交易 , 全蜀茶尽榷” , 宋熙 宁七年 , 就“ 遣三司干 2康定县的历史沿革 当公事李杞人蜀经画 , 买茶 , 于秦 、 风、 熙、 河 博马” - 引 。川藏茶马古道 促进 了康定城的发展 。元代 时期 , 元赤祖设置碉 门宣慰 司 , 康定 县 , 位于甘孜州东部 。康定县是古牦牛 国的疆域 , 汉以前 , 的兴盛 , 康、 滇、 黔之境 皆夷部 , 百里 内十数 国。汉武帝建元六年 , 设牦牛县 , 碉 门是汉藏 聚居区交界上 的重镇 , 这一宣慰 司的属地跨川 西 、 滇北 明朝时期 , 藏区僧侣利用朝贡 、 纳 刘松时废之 , 三 国时期 , 诸葛亮南征 此地 , 遂命 名为“ 打箭炉” , 唐以 的交通要冲及汉藏茶 马贸易地带 。 土官分治 , 宋太祖玉 斧 、 金河 以西为化外 , 元赤祖重置碉 门 , 明洪武 赋 的机会将藏区的土特产运 至京师 , 换取川茶 、丝绸 和金银珠 宝。 六年征沿边 土官进京封为万户都 护府 , 明永乐 五年征滇 、 征碉茶 马 《 明史 食货 志》 茶马互市 : “ 其通道有 二 , 一出河州 , 一出碉 门, 运来 获马万三千八百匹” 嘲 。1 6 4 4年清 军人关 , 吴 三桂统治 转输粮饷。至康熙 2 9年 , 被藏蕃 昌侧集烈帖据杀土司希拉扎克 , 巴 五千万余斤 , 旋经 四川提 督唐希顺率兵驱剿 , 以土 司之妻滚嘎袭职 , 其子坚黍 德 西南地 区, 在吴 三桂 的支持下茶马互市再次展开 。 清康熙四十五年 , 汉藏之间 的茶马贸易进一步迁移到 了康 巴地 区 昌由木雅移此 , 建石棺寨置土司于此 , 于是更名为锅庄 。雍正 四年 , 泸定铁索桥 的建成 , 西藏叛乱 , 此处为入藏要道 , 川茶易马 日渐繁华『 1 】 。从 康定 县城 的历 的打箭炉 , 运进 和销 出的产品大大增多 , “ 蕃汉咸集 , 交相贸易 , 称 闹 史变革 中我们可 以得 出从他最 初的命名到元 明清 的 E l 益繁荣全部 市 焉 ” 。 繁盛 的茶马贸易带给康定的不仅是经济地位的提升 , 更 是得到 得益于茶马贸易和他中要的地理位置 。 3康定县兴盛的原 因 了官员 的重视和政策的倾斜 , 从而进一步推动 了茶 马贸易的长足发 “ 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对藏 区的茶叶供应 , 仍把川茶分为边茶和腹 茶马古道三条中最重要 的是川藏茶马古道。 川藏茶马古道起源 展 。 于唐 中期 , 在宋 时期得到快速发展 , 繁盛在元明清时期。 古道运输的 茶两种 , 并在打箭炉 、 松潘 、 灌县形成三大边茶 贸易市场 。” 清道光 货物从最开始的茶马贸易逐渐转换 为内地 与藏 区的农 贸、山货 、 茶 年间 的姚莹就 曾这样描述 : “ 汉蕃互 市之所 , 蕃 民数百户 , 大寺 喇嘛 西藏派堪布主之。汉人贸易者数百 , 余 夷役 营兵 而已。内外 叶以及先进科技的交流和宗教文化 的传播路线 。 由于四川雅安 的边 数千 , 惧集茶市 , 同知征其税焉。 ” 姚莹《 康蝤纪行》 这时 , 康定 已成为 茶特有 的性质使得藏人更加喜欢 川茶 , 加上西北地区在宋代时期战 汉蕃 , 火连连 , 茶马贸易的中心就从最开始 的青藏线逐渐 的南移到 了川藏 汉藏等商贾 往来 的要地 , 是南北两路边 茶之 汇总和各种商品的集散 线 和滇藏线上 , 雅安 、 汉源 、 康定 、 大理 、 丽江等地逐渐发展起来 。康 地 。康 定 的兴 盛 也 为 当地 文 化 的 发 展 奠定 了基 础 。 自古以来 ,中原地 区的人们与周边地 区的各族人 民相互交 流。 定 县城 的发展有其特有的历史 、 政治等各方面的原 因。 3 . 1地 理 原 因 从最开始的 自发 陛的沟通到 以后的陆上丝绸之路 ,西南 丝绸 之路 、 康 定县是 “ 三山环抱 , 两水夹城 , 四桥雪 浪 , 温泉遍城” 。它处在 茶马古道 、 海上丝绸之路 。 目前研究康定县城 的著作和论文 比较多 , 西康 札记 》 , 王怀林 的《 打开康 巴之门》 滇、 藏、 川 大三角的 中心位置 , 向东可 到达 四川 , 向西 可到达雪域高 主要 的著作是任 乃强先生 的《 原, 西北可 出甘肃到达大西北 , 向南可到达 云贵地 区。 早在汉代之前 等 , 研究 的方面主要有康定县城的历史 , 锅庄 以及风俗 、 文化等研究 在 以后 的研究 中我们应 藏 区的先民们就 已经横穿康定县城或南下或向东迁移 。 从康定到西 的较多 。康定是我国西部重要 的历史名城 , 藏 的道路虽 也很险峻 , 中间有邦达草原 , 大雪 山 、 野人 区、 澜沧江 的 对其进行更深入更细致 的研究 , 同时也要改进研究方法 , 力 求创新 , 阻挡 , 但道路较为平缓 , 可 以使用骡马运输 。 藏 区的商人带着茶叶入 求真务实 , 更好 的展示康定古城。 藏, 内地 的商人将藏 区的特产带回内地 。 久而久之 , 康定县就成为藏 参考文献 『 1 1 康 定 县 图志 . 民族 文化 宫 复 印 , 1 9 6 1 . 区和内地商贸发展的中心位置 。 3 . 2 历史 原 因 f 2 1 任乃强. 康 藏 式 地 大 纲『 M 1 . 拉 萨: 西 藏 古籍 出版 社 , 2 0 0 0 : 4 6 . 四川雅安的蒙山茶 自唐时期就被作为贡茶 ,一直到清朝末年 。 【 3 ] 王辅仁 , 索文清. 藏族 史要[ M] . 成都 : 四川人 民出版社 , 1 9 8 1 : 2 6 . 宋朝时期 , 吐蕃处 于分裂割据时期 , 朗达玛灭佛之后 , 佛教僧侣逐渐 [ 4 ] 《 宋史 食货 志》 . 的将煮茶 、 喝茶的方法传 向普通 百姓 , 此后 宋王朝政治 中心的南移 [ 5 】 李旭 . 茶马古道——横 断山脉、 喜马拉雅文化 带民族走廊研 究[ M】 . 和对战马的需求 , 使得川藏茶马贸易此时逐渐 的发展起来 。 “ 吐蕃崩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 , 2 0 1 2 : 2 8 , 8 5 . 溃后 , 部落数千家 , 小者百余户 , 各有酋长 , 不相统属。 内受佛教僧伽 [ 6 】 贾大泉. 川茶输藏与汉藏关 系的发展『 J ] . 社会科 学研 究, 1 9 9 4 ( 2 ) .
黑茶情景茶艺设计要领及例证
黑茶情景茶艺设计要领及例证——以雅安边茶为例杨瑞齐桂年*(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摘要:提出了雅安边茶情景茶艺设计要领,并结合雅安边茶的历史文化特性,举例说明了其茶艺设计中主题选择及内容的演绎,为黑茶茶艺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雅安边茶;藏茶;黑茶;茶艺表演如今雅安行销藏区茶叶概念混淆,人们多以藏茶呼之,每每提及,总给人以粗老印象,有难登大雅之误,相关茶艺表演也多展示其民俗性,茶艺师身着艳丽藏民族服饰对其进行简单的煮饮或冲泡展示,久而久之,藏茶(雅安边茶)在人们心中似乎成了一个新兴产物,认为不过是边销粗饮,无甚新奇,更谈不上文化底蕴。
事实上,雅安茶行销边疆历史悠久,汉代及以前不排除茶叶作为土特产在当地部落民族间流通,并由灵关道(今宝兴灵关镇)通向西北。
而传入藏区,最早可追溯到唐文成公主入藏(641年)前后[1]。
随着饮茶习俗在藏区的传播,口感独特,消食去腻的发酵茶(今属黑茶类),成为高原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宋明时期雅安茶作为官方易马、赏番及茶土交流的主要物资,其行销数量之大,地位之重,是其他地区茶叶、茶类难以比拟的。
自唐至清,雅安茶更是汉藏间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纽带,对于加强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乃至汉藏人民间依存关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
就行销路线而言,唐宋时期雅安茶行销边疆以青藏道为主,主要靠牛马驮运。
从明至清,川藏茶马古道逐渐形成,由雅安经康定至昌都入拉萨,再向西经日喀则、亚东等地到境外的不丹、尼泊尔,全长8000余里[3],其间山高路险,气候恶劣,运送茶叶的主要是人力背夫和牦牛驮队。
故在雅安边茶茶艺设计中,应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与历史,突显其历史地位,再现背夫无畏艰险运送茶叶的情景,通过极富感染力的旁白与背景视频的渲染,让观众随着茶艺师的演绎,在一杯茶的时光里,感受这小小边茶中承载的艰辛与和平,对提高人们对雅安边茶的认可度,推动其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杨瑞(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及茶艺设计。
回忆茶马古道,称赞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商业文化--茶马古道》结课论文论文题目:回忆茶马古道,称赞历史人物回忆茶马古道,称赞历史人物摘要回味悠久的历史,茶马古道是不得不说的故事,它在古代贸易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让历史流传的还有那些突出的贡献者,本论文中讲述为茶马古道的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各个历史人物,讲述了他们的努力奋斗的结果,其中有藏族饮茶习俗的开创者文成公主、川藏道茶马贸易推动者朱元璋、丽江纳西族商人赖要彩、丽江“四大家族”之一的“达记”号商人李达三、爱国侨领-著名商人马铸才、喜洲商帮严子珍等,让历史辉煌的是他们,推进历史的也是他们。
关键词:茶马古道历史人物贡献一、茶马古道的背景“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地域称谓,指我国西南地区伴随茶马交易和马帮运输业的发展而形成的陆上商贸通道。
它的开拓,起源于唐代以来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是由藏区和中原王朝各自对茶和马的需求而产生的。
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寒冷、缺氧、干燥,藏民以高热量、高脂肪的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为主食,缺少富含维生素的蔬菜,而茶便于长期保存且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
茶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解渴、提神、消食的功效,既能够化解脂肪,又防止燥热,因此藏民对茶有特别的需要。
正所谓“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和“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说法,但受气候、地域等因素藏区不产茶。
藏区和内地所产的商品各有互补。
藏区产马不产茶,内地产茶不产马。
藏川滇等高原地区出产的良马可满足中原地区对马匹的需求,但因气候地形限制,不出产茶叶,四川云南等地由于地形和气侯开展农耕型生产,是我国茶的主要产区,也可满足藏区对茶的需求,但不产马。
在茶马古道上,虽然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流通的商品是有所变化的。
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贸易应运而生,并在军事战争需求较为迫切的宋代实现了制度化,茶和马成为茶马古道上最主要的两种商品。
川藏茶马古道对泸定岚安兴衰的影响
川藏茶马古道对泸定岚安兴衰的影响凌立;黄惠烽【摘要】泸定县岚安乡历史悠久,它的兴衰变化无不与穿梭其中的川藏茶马古道息息相关.这条川藏茶马古道是藏汉等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走廊,它在历史上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唐朝时岚安名为罗岩州,宋朝时名为岩州,清朝时名为岚州,民国时期才改为岚安.岚安在明朝时已发展成为川藏间繁荣重镇,清朝泸定桥修成后,川藏茶马古道改道烹坝,从此岚州地位日渐轻微,并逐渐沦为孤绝之地.探索川藏古道及穿梭其中的历史重镇,对研究大渡河流域的民族和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8)001【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川藏茶马古道;岚安;兴衰;影响【作者】凌立;黄惠烽【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四川康定 626001;四川民族学院图书馆四川康定62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05岚安历史悠久,它是泸定县开辟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唐代以来的各种文史资料均有记载,只是名称在各朝各代各异。
据《泸定县地名录》记载:“唐朝名罗岩州,明朝名岩州,清嘉庆名岚州,民国时改为岚安” 。
据《新唐书》记载:“雅州西……四百里之外有罗岩、当马、三井……等十七部落……皆羁縻州也,以首领袭刺”。
由此看出,“罗岩州”是唐宋时期在岚安一带设立的羁縻州,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罗岩羁縻州改为岩州安抚使,因此“岩州”之名始于宋代,非明代才有。
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在《岩州在明代》一文中写道“世皆知有黎、雅、碉门(今天全)、河州、打箭炉、化林坪、泰宁(今道孚八美),而不知沈村与岩州也,汉代去今已远,沈村之湮没,尚不足怪,明去今300余年,岩州亦随明史湮没,故老无传其要地者,则可慨矣。
”[1]随历史湮没的除沈村、岩州外,河州、化林坪、泰宁等地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殊不知这些都曾是川康间历经繁华的重镇。
贯穿历史看泸定岚安,其兴衰变化无不与穿梭其中的川藏茶马古道息息相关。
康定老城与茶马古道
康定老城与茶马古道暗盒开放康定老城与茶马古道孙健三/撰文孙明经/摄影《光明日报》(2012年12月30日 10 版)在跑马山巅鸟瞰康定城(拼接照片)。
历史上康定或打箭炉最著名的建筑是名叫“锅庄”的院落,全盛时期康定城中有锅庄48家,最有名的为“包家锅庄”,它集客栈、交易所、信贷所、货站于一身,历史上曾扮演着“打箭炉”与“茶马古道之魂”的角色。
照片中由四座房子、三座房子围成的方形院落即为锅庄。
康定跑马山上极乐顶大勇活佛(左)与师傅大刚法师。
康定东关外“西康茶关”。
每年西康茶关收茶税十一万两白银,成为支撑抗日战争财政的重要财源。
康定藏族女锅庄主酥姬敦白在自家锅庄食堂和女儿一起喝酥油茶吃糌粑。
图中能看到藏马群、已经改装成藏茶的茶包堆、向藏民居住区运输藏茶的牦牛群,以及康定北关的城门楼。
原明正土司在康定最恢宏的宫殿,1939年1月开始成为省立小学。
【编者按】康定城,旧称“打箭炉”,这一地名原本是康定这地方早年藏语地名的音译,意思是“两条河交汇处的商埠”或“两条河交汇处的贾地”,“贾地”就是商贾们做买卖的地方。
康定城在历史上曾是一座商贾重镇。
有康定始有脍炙人口的《康定情歌》。
1939年,孙明经手持摄像机和照相机,历经艰苦,对茶马古道进行了影像考察,留下了大量珍贵照片,我们从中选取一部分,与读者共赏。
1939年的孙明经虽然年仅28岁,却已经有了独立成功拍摄三十多部“国情调查电影”的经历。
他是蔡元培、陈裕光、郭有守、魏学仁等一批学界泰斗们为“结束我国没有电影高等教育专职教师的历史”而刻意挑选,并共同培养打造的我国第一位电影高等教育的专职教师,在今天的电影学术界,孙明经被称为“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的开山宗师”。
此时的康定,不仅是刚刚建省的西康省省会,更是古往今来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贾市”。
所谓“茶马古道”,就是大渡河以东的汉族茶商用茶做货币在打箭炉(康定)和用马做货币的藏族茶商,进行茶马互市的贸易所必经的商贸之道。
缝茶工:茶马古道上康定独有的一个行业
缝茶工:茶马古道上康定独有的一个行业作者:意娜来源:《理财·经论版》 2016年第6期意娜听说过茶马古道的人很多,其中有许多人还能说出每条主要线路的走向和途经地点,不过大概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叫作“缝茶”的行业。
也难怪,它只在康定这一个地方存在过,但即便是康定本地人,大部分也没见过,甚至不知道这个行业曾经有过的默默兴盛。
靠着康定本地的文化专家郭昌平老师用他浑厚又带着川西拖腔和韵味的男中音的讲述,我才知道了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工种。
茶马古道运的茶,是内地种植专门供给藏区饮用的紧压成茶砖的茶叶,称为边茶。
旧称打箭炉的康定城直到清朝顺治时期开始,才逐渐变成茶马互市的场所,而且很快又被朝廷明文规定,成为南路边茶互市的集散中心。
内地的边茶先被运到康定,再分销到藏区,最远运到不丹和尼泊尔。
在清朝末年,它已经成为全国边茶销售最大的市场。
在内地的茶厂里,茶叶饼用竹篾包成16斤的大长条,一路由人力步行背到康定。
但是从康定再往西,海拔陡增,人烟稀少,天寒地冻,语言不通,再用人力背负步行前往就不现实了,改为马牛驮运。
但是竹篾条不可能经得住这一路的颠簸磨损,于是在茶叶运到康定,再次启程进藏之前,就要重新更换包装,用牛皮包裹。
这样,就在康定诞生了一种专门用牛皮重新包装茶叶的缝茶业。
缝茶工,藏语称为“甲朱娃”,他们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初大多都是从汉、藏地区逃荒、乞讨到康定的人。
这行门槛低,只要能吃苦、肯卖力气就成。
据说,历史上康定的缝茶工最多时达到120余人。
缝茶的工具很简单,一把割牛皮的刀,两根功能略有差异的缝牛皮的针。
只是牛皮不等于棉布绸缎,这针不似那绣花的工具,也没有如今皮具加工的省力方式,而是以牛皮条做线,要全靠人力生生扎得动牛皮的十几厘米长的钢家伙。
除了缝茶工,缝茶行业还应运而生了其他配套行业。
一个是皮塘,这在康定城最多的时候有20余家,专做浸泡牛皮的生意。
藏商从关外带来的牛皮都是晒干的,拿到康定以后,要去皮塘浸泡一周左右,直到变得湿润柔软,才能用来缝茶叶包。
新龙:通往“理想国”的旷古秘境
新龙:通往“理想国”的旷古秘境作者:侯朝阳来源:《上海企业》 2018年第11期山势险峻、水流湍急的雅砻江大峡谷,在历史上一直是由川入藏的天然屏障,也是传说中通往雪山“理想国”的一条隐秘通道。
近两年被驴友们奉为“绝美秘境”的新龙,就坐落在雅砻江大峡谷的中段。
这里有高峡深谷、彩林海子、悬臂古桥、石板藏寨,也有锅庄民俗,神奇传说,是一处鲜为人知的旷古秘境。
通往“地之肚脐”的秘道新龙县位于四川甘孜州中部,雅砻江从北至南纵贯全境。
沿317 国道在甘孜县拖坝乡转入217 省道,几公里后,就进入了雅砻江大峡谷。
峡谷幽深,本来太阳是高悬头顶,进入峡谷后如同直接到了黄昏。
有新龙“北大门”之称的石门坎,便位于这一特别幽暗的路段。
宽约5 米的公路如同悬挂在绝壁上,紧贴河道蜿蜒盘旋,急弯处往往令人产生要一头扎进河里的错觉。
20 世纪70 年代以前,这里不通公路,只有一条一尺多宽的羊肠小路,“两马相较劣者下崖”(据《新龙县志》记载,当年若有两马在绝壁窄道上相遇,双方会迅速估算马价,之后把劣马推下悬崖,其主人可以得到对方的赔偿,然后退回家去),是名副其实的绝险之道。
雅砻江在被挤压得很窄的河槽里左腾右挪,拍岸的涛声在森林和峭壁上回荡,江中堆垒着长年累月从两岸峭壁上滚落的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山石;湍急的江水在巨石上飞珠溅玉,在成片的碎石上形成一处处险滩;在雅砻江氤氲水气的滋润下,两岸对峙的高山上生长着鳞皮冷杉、川西云杉、黄果冷杉、高山松、高山栎等。
有一条通往卡瓦洛日神山的崎岖小道,在大峡谷东侧与217 省道交汇。
卡瓦洛日是藏区著名的神山,海拔5992 米,山顶终年积雪,冰川晶莹,银峰逶迤,气势磅礴,深受苯教和藏传佛教信徒崇拜,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探险者和摄影师。
2016 年,在大峡谷西侧的银多乡阿色沟发现一处丹霞地貌,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丹霞奇景,有雪峰、森林、草原映衬,有条件打造成世界级地质公园,因为目前交通异常困难,我们暂时无缘目睹。
掀起灵魂故乡的盖头——以赵敏长篇《康定情人》为例
部致力于灵魂书写的作品 。小说用诗一样的语言叙述康 巴藏族土司制度崩溃前最后的藏区生活景状。马帮云集的
读者想象中失真的现实。赵敏表现出了并非单向的文化态
度和 自己独特的文化立场。 四川藏区向来是茶马古道中枢 , 乃康巴文化的发祥地 ,
锅庄、 情歌缠绵的火塘 、 悍匪出没的草原 、 暖昧 月光下的情
赵敏是 2 0世纪 7 0年代出生的新 生代作家 , 他的长篇 小说《 康定情人》 ( 四川文艺出版社, 2 0 0 5年 1 月第 1 版) 是
一
就此而言 , 《 康定情人》 把我们领进了一个神秘浪漫而又迷
蒙奇 幻的 世界 , 那里 , 天、 地、 人、 物融 为一 体 , 生 命 的密 码不 断编 织历 史的版 图 , 文 明演 进 的 断裂 和 转 型 , 矫正 、 补 充 着
掀 起 灵 魂 故 乡 的 盖 头
掀 起 灵 魂 故 乡 的 盖 头
以 赵 敏 长 篇 《康 定 情 人 》为 例
张德 明
摘
要: 长 篇小说 应 当是 生命 的告 白与宣言 , 是 人 类精 神 家 园的拳拳忧 心 , 它理 当满 怀对 人类 真 实
生命 的关爱 , 成 为维 护人 类灵性 的翅膀 , 揭露 生命 的痛苦 。《 康 定 情人》 通过 一个爱 情故 事 , 写 出一个 民 族 的发展 过程 , 围绕众 多特 殊 的民族 生活 情景进行 生 动直接 的刻 画 , 从历史 、 文化 、 民族 、 心 理 等视 角挖 掘 探 究 了一个 神奇 民族 的 生存 历 史 , 给读 者揭示 出某 些 陌生有趣 甚至 是沉 重迷 离 的生 活真 实。
为中心的爱情故事。在藏文化的浸润之下 , 他笔下的爱情 故事披戴着一层令人惊叹的区别于俗世男女纠缠的神秘和 圣洁。赵敏说他深受《 尘埃落定》 的影响 , 并 由此产生了强 烈的创作冲动, 力图为康定创作一个 品牌化的故事。经典
清代西南边茶贸易中的锅庄
清代西南边茶贸易中的锅庄作者:马存亮来源:《卷宗》2019年第11期摘要:清代以来,随着清政府在康定设关治理,西南民族地区的土司势力开始衰落,内附于中央王朝,中央王朝的控制力、影响力也在不断地加强,西南地区的藏汉贸易也有了新的发展。
在边茶贸易的推动下,土司治下的锅庄也顺应时代的需求渐次蜕变为一种贸易中介组织,充当汉藏贸易的中间人。
它一方面将藏族所需的茶叶和生活用品输入藏区,一方面又将藏区的畜牧产品、药材等销往内地,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架起了藏汉之间的经济桥梁。
关键词:锅庄;边茶贸易;清代西南地区锅庄是一种集货栈、旅店和商业贸易中介为一体的独特的贸易服务行业,曾在汉藏贸易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
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对锅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近年以来,锅庄又重新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从历史、功能、文化等方面指出了锅庄的由来、特点以及锅庄贸易的经济情况和汉藏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取得了较大的喜人成果。
但锅庄在西南地区经济变迁中的职能作用和运作方式的论述较少,有鉴于此,笔者以边茶贸易为中心,对锅庄再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藏族大辞典》记载“锅庄”一词是藏语的音译,即“商人住宿、集货的店铺”,[1]是往来于川藏贸易线上的落脚点。
而据谭英华先生的记载,其认为“锅庄是一种源于土著康人的家庭组织,他在初期具有农民家庭的一切特质,是康区社会结构的核心”[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升级为明正土司治下的服务管理的组织机构。
清政府对西南地区控制的加强,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贸易更加频繁,民间边茶贸易兴起,并逐渐取代了官方的茶马贸易。
而以康定为中心的康藏地区则成为汉藏贸易的转运点和集散地,而作为当地土司治理下的锅庄在负责接待往来的汉藏商人的过程中,锅庄的政治功能逐渐退化,经济功能从中凸显出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变为一种商业中介组织。
锅庄最初以“差务供应”而存在,其经营的对象主要是藏商,主要是接待藏商以及相关的工作。
康定锅庄简述
康定锅庄简述
董春美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康定锅庄并不是舞蹈的锅庄,它是汉藏民族贸易的中介机构,是茶马贸易的产物。
它因“茶马互市”的发展而兴盛,又随茶马互市的沉寂而衰退。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董春美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康定锅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J], 夏毅榕
2.康定锅庄文化遗产价值新阐释 [J], 夏毅榕
3.康定锅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J], 夏毅榕;
4.清季茶马古道"康定锅庄"的文献纪录与研究(上) [J], 焦虎三
5.清季茶马古道"康定锅庄"的文献记录与研究(下) [J], 焦虎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定锅庄的历史与特征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4卷第5期 2005年10月JOURNA L O F KANGD I NG NAT I ONA L I T Y Vo l 114No 15 O ct 12005TEACHERS CO LLEGE康定锅庄的历史与特征林俊华=摘 要>康定锅庄集旅店、货栈、商品中介、衙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康定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曾在汉藏文化交流中产生过重大作用。
康定锅庄产生于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清末开始走向萧条,20世纪50年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康定锅庄;历史;特征=中图分类号>C91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076(2005)05-0010-05作者简介:林俊华(1962)),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处长,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康藏历史与文化。
四川康定,邮编:626001。
锅庄是康定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曾在汉藏文化交流中产生过重大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岁月的流逝,康定锅庄也渐渐在人们头脑之中消失。
以至于当一部以康定锅庄兴衰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5康定情歌6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许多观众都不知道康定锅庄究竟是何物?那么究竟什么是锅庄?锅庄有什么功能?它是如何产生又是怎样灭亡的呢?一、什么是锅庄在康巴文化中,锅庄是一个多义词。
据我所了解到的就有以下几种:用三个石头架设在火塘里支锅代灶、烧水煮饭的生活用具,即/支锅之桩0;在康东九龙等地,人们把男人上门入赘称之为/坐锅庄0;在康定金汤的拉脚沟一带则称有地有房的人家为/锅庄0;多数内地人知道的锅庄则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藏语称之为/卓0。
不过,这些都不是本文所要说的锅庄。
本文所说的锅庄指的是清代在康定地区出现的一种集客栈、货栈、中介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特殊企业。
为什么把这种集客栈、货栈、中介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企业也称着为锅庄呢?传说在清代以前,康定的城市尚未兴起,更没有专门为商旅提供食宿服务的行业和设施。
边茶、锅庄和康定城
今天甘孜州的三大旅游品牌之一便是“康定情歌”,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虽然这首著名歌曲的历史只有短短几十年,但作者却无人知晓。
其实无论康定还是它的前身打箭炉(炉城),这里滋养和酝酿的历史从来就和情歌无关。
是茶叶和商路的碰撞书写了这里的历史,而这些历史从上千年前的唐代至今依旧如从这里通过的茶马古道一样脉络清晰,有迹可寻。
边茶:从唐代便已开始的历史康定城内折多河畔一个小杂货铺门口,一堆杂货最下面,记者发现两捆被竹篾包裹的长条状货物。
“茶”,在老摄影师孙明经拍摄的西康省老照片里,20世纪30年代康定茶庄门口层层堆放着准备输入藏区的边茶,包装正是这个样子。
历史上,输往藏地的茶叶被称为边茶,也就是“输边藏茶”的简称。
过去数百年间,边茶经由从四川、云南延伸到藏区的小道,被藏商和马帮年复一年运到藏地各个城镇和最偏远的牧场,成为藏民不可缺少的饮品。
传统上藏民多食用牛羊肉和奶制品,从没有吃青菜的习惯。
西藏老摄影师陈宗烈先生曾告诉记者,50年代他在拉萨工作时,一同在食堂用餐的藏族同事很奇怪汉人为什么要吃“草”,“他们很骄傲地对我说,我们只吃肉,只有牛才吃草”。
如此,茶叶便成为提供维生素的最重要来源。
今天的藏区,各地随处都可以买到四川雅安等地出产的各种品牌康砖(砖茶)和金尖茶,比重据说占西藏全部茶叶销量的90%。
历史上从隋唐至今,雅安地区极其周边都是边茶的主要生产地。
我们前往康定前曾路过雅安地区的名山县和雅安市,名山正是雅安最著名的茶叶产区。
次仁顿典创办的西藏朗赛茶厂就在名山县。
历史并不悠久的朗赛茶厂规模不算很大,但却是雅安最大的茶厂。
工人们把烘干堆成小山的褐色粗大茶树叶子铲入机器,经多次鞣制加工,成品便是黑色和褐色的砖茶块。
它们用黄色的草纸包裹,贴上茶厂标签,每10块再用竹篾包裹成长条形,便成了在康定看到的边茶。
次仁顿典对记者说,朗赛茶厂是名山县第一家由藏族人投资开办的茶厂,但在他的厂里,全套的茶叶生产主要还是由汉族工人完成。
清季茶马古道“康定锅庄”的文献记录与研究(下)
The Literature Records and Research about "Kangding Guozhuang" on the Ancient Tea-horse Road in the Qing Dynasty
作者: 焦虎三[1,2]
作者机构: [1]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54;[2]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页码: 1-6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清季;茶马古道;锅庄;历史文献
摘要:本文以康定锅庄特征为标准,对清季茶马古道康定锅庄文献记录进行了分类,分析了文献记录的特点。
通过对清季文献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厘正康定锅庄的源始,辨识其发展轨迹,认为康定锅庄发端于明末清初,成型与完善于雍乾时期,清末至民国初年进入其壮大、繁荣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马古道上的康定锅庄王一意(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重庆 400715)[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明清时期茶马古道上的康定锅庄。
论文首先从茶马贸易和康定的兴盛入手分析了康定锅庄的职能转变。
它原本是土司下设的一个部门机构,是土司分封的产物,但后来慢慢演变成为一个集货栈、旅店、饭馆、翻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中介机构;然后论文从文化功能主义的角度分析康定锅庄具体的社会功能和历史文化功能。
[关键词]茶马贸易;康定;锅庄;社会功能康定锅庄是茶马古道川藏线上独有的集货栈、旅店、饭馆、翻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中介机构。
从明朝开始,茶马贸易的中心开始南移,也就是从明朝开始,茶马贸易在川、滇、藏地区盛行起来,这促进了茶马古道川藏线的发展及锅庄——这一特殊行业的产生。
一、茶马古道和康定的兴盛1.茶马古道明朝以前的茶马贸易的中心在西北地区。
但是由于明朝时期对西北的军事行动不断,军事行为又大量地需要马匹,所以茶马贸易的中心南移,主要分布于川、滇、藏地区。
明王朝急需马匹,当时采取的措施有四:“一为征发马,即将藏族地方应向中央王朝交纳的赋税徭役转化为纳马;二为让藏族僧侣头目朝贡时,以马为主要的进贡‘方物’。
三为充分利用藏族群众嗜好喝茶的特点,严格控制茶叶的生产,运输,销售,用茶叶换取藏族的马匹。
四为用食盐、布帛等与藏民交换。
”[1]由此可以看出,有政府的支持,茶马贸易有了盛行的理由,也使茶马古道热闹了起来。
茶马古道主要有两条线路:滇藏线和川藏线。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川藏线。
川藏茶马古道从四川成都出发,经雅安。
泸定、康定到拉萨。
具体来讲,川藏茶马古道按照钟键先生绘制的川藏茶马古道线路图,主线就有两条,都以成都为起点,一条从成都出发,沿途经过邛崃,翻过蒙山,再经过名山、雅安、荥阳、汉源、冷碛镇、磨西镇,过泸定桥道康定,再经八美、道孚、炉霍、甘孜,翻雀儿山,到德格、江达、昌都、类乌齐、丁青、巴青、索线、那曲、当雄、拉萨;另一条也是从成都出发,沿途经过邛崃、翻过蒙山,经过名山、雅安,到天全,再经过岚安、康定、新都桥、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察雅、昌都、洛隆、边坝、嘉黎、工布江达、墨竹工卡、达孜,到达拉萨。
这两条主线有四个交汇点:雅安、康定、昌都、拉萨。
此外,还有若干条支线与这两条主线相连。
[2]2.康定的兴盛康定,明清时称“打箭鈩”,位于茶马古道上。
元明时期仅仅是一个小村庄,明清时茶马贸易中心南移,康定经济、政治发展,才逐步成长为有名的川藏间“边茶”贸易中心。
康定的兴起发展,有历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1)历史原因。
明朝统一中国后,仍然存在一大批元朝残余势力,明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十分注意团结藏族人民。
因此,明朝把茶法、马政视为军国要政。
这一政策倾斜无疑推动了茶马贸易的发展,把茶马贸易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朝时期,茶马贸易进入了极盛时期。
[3]这时,茶马古道川藏线作为茶马贸易的主要路线也繁荣到了极致。
随之带来的是,康定这个川藏线上茶马贸易重镇的兴盛,以及其中心地位的确立。
(2)地理原因。
在茶马古道上,康定的地理位置一直十分特别,也十分重要:川藏线从这里分道。
这样的客观结果就是使得康定成为商品的集散地。
货物在这里汇总,也从这里分流。
川藏线路十分险峻,尤其是从雅安出发到康定这里,“由雅安至康定,途程只有五百余里;有相领飞越岭两大横梗其间地势险恶,道途崎岖,单人独步,尤有坠崖之虞。
”[4]一路都是崇山峻岭,根本无法使用任何的交通工具,只有通过人力。
这就是背夫出现的主要原因。
背夫到了康定后,藏区的人会有人在此接应。
也就是说在茶马古道川藏线上的茶马贸易是分成两个阶段的:一是雅安到康定段,这一段主要是人工背运,由汉族人负责;二是雅安到藏区段,这一段是藏族人负责。
这么看来,康定又成了商品交换交易之地,也是汉族人和藏族人交易的场所。
(3)政治原因。
《民国康定县图志》中提到:“本县为川藏之商埠”,“宣尉使司因此地为入藏要道,川茶易马日渐繁华,于雍正八年置和协参将一员都司干把外委各一员率兵驻守”,“自改土归流万商云集尚为川茶入藏出口商埠,至民国元年西康省驻此犹为繁华”[5]由此看出,康定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茶马贸易的中心。
繁荣的茶马贸易带给康定的不仅是经济地位的提升,更是得到了朝廷官员的重视和政策的倾斜,从而又进一步地推动了茶马贸易的长足发展。
“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对藏区的茶叶供应,仍把川茶分为边茶和腹茶两种,并在打箭炉、松潘、灌县形成三大边茶贸易市场。
”[6]政府为了加强对茶马贸易的控制,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更好地实施“以茶制边”的政策作出了相应的对策。
为了迎合茶马贸易的需要,政府还加强了康定地区的道路开发,改善了当地的交通。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打箭炉设立茶关,在大渡河上建泸定桥,开辟直达打箭炉的‘瓦斯沟路’。
从此后打箭炉就成了西陲重镇。
”[7]道路的完善,使得康定更是便利之地。
正是康定的兴盛为锅庄的演变提供了条件。
二、康定锅庄锅庄原本是土司下设的一个部门机构,是土司分封的产物。
锅庄的主人全都是明正土司的家臣,他们专门负责管理明正土司的土地、服饰、茶叶,呈写文稿、看守城门,接待来往贡使,等等。
正是因为茶马贸易的日益兴盛,以汉藏为主的茶马商人越来越多地汇集在康定,不同语言的差异,不同文化的碰撞,使得康定迫切地需要一个在汉藏商人之间的中介机构。
于是,锅庄职能就在顺应时代需求中慢慢发生了变化,转变成为了一个集货栈、旅店、饭馆、翻译等多项职能为一身的中介机构。
1.锅庄的缘起。
关于锅庄的起源,《民国康定县图志》中指出:“康熙二十九年,被藏番昌测集烈倨杀土司锡拉扎克,四川提督唐希顺率兵驱剿,土司之妻滚噶龚职其子坚参德昌由木雅移此建垒营寨,置土目于此,所差贡侍,名曰锅庄。
”[8]这样看来,锅庄在康定社会是属于上层人士的住房,是和土司有关系的。
《雅州府志》记载:“明正土司,所辖十三家锅庄,头人十三名,共四百六十五户。
”如~~~~~~~~~~~~~~~~~~~~~~~~~~~~~~~~~~~~~~~~~~~~~~~~~~~~~~~~~~~~~~~~~~~~~~~~~~~~~~~~~~~~~~~~~~~~~~~~~~~~~~~~~~~~~~~~~~~~~~~作曲家与同代西方作曲家相比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拥有广阔而丰厚的未开垦的处女地。
新疆更是如此,这里有众多的民族,有丰富的音乐文化宝藏,以前也有一些作曲家积极致力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如丁善德的《新疆舞曲》,石夫的《塔吉克舞曲》等,但是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自己成长起一批作曲家,扎根在新疆这片音乐宝藏里,为新疆的音乐传承做贡献。
让少数民族人民通过他们熟悉的旋律了解西方音乐形式,也让熟知西方音乐形式的人民了解民间音乐的魅力,达到雅俗共赏,从而使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发扬与传承。
只有创作出同民族相关的音乐,才能走向人民,走向人民才能走向世界,跻身世界艺术之林。
总之,如果我们在富有情感、甜美而优雅的民族音乐中,掺进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中的高度艺术性,再在和声学和其他先进的音乐理论和创作经验的帮助下努力加强音乐创作,我相信,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会在全世界获得不容忽视的地位和声誉。
参考文献:[1][苏]西涅尔松著,郝一星,史佳译.哈恰图良自传[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2]鲍元凯.中国风的理想与实践[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1).[3]夏中汤.哈恰图良旋律节奏的写作技法与基本特征[J].音乐研究,1995(3).[4]毛宇宽.循历史轨迹探音乐创作的民族潮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2).作者简介:史玉(1983-),女,新疆石河子人,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收稿日期:2009-11-24219果记载真实,就进一步印证了“锅庄”是一种组织结构的说法。
[9]《康定概况资料辑要》中提到:“昔明正土司盛时,鈩城,如国都,各方土酋纳贡之使,应差之使,与部落茶商,四时幅凑,骡马络绎,珍宝酋萃,凡其大臣所居即为驮商集息之所,称为锅庄。
”[10]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①锅庄的存在和土司有很大的关系。
②锅庄是康定社会中上层人士提供的住所。
③在康定兴盛时期,在锅庄休息居住的客人是来此地进贡、贸易。
锅庄其实是土司制度内部分封的产物,锅庄相当于明正土司的办事机构,锅庄的主人全都是明正土司的家臣,他们专门负责管理明正土司的土地、服饰、茶叶,呈写文稿、看守城门,接待来往贡使,等等。
对于锅庄的解释,《甘孜藏族自治州概况》中提到:“这是解放前康区特有的一种贸易中间机构,专门接待来往客商,堆存货物,交洽生意。
明及清初,‘锅庄’也接待来往贡使。
”[11]这里说明从明清以来,锅庄的功能在发生变化。
锅庄本来应该是明正土司下辖的一种办事机构,也接待前来纳贡、应差的使人。
2.锅庄的演变。
康定成为茶马贸易的中心后,各种物品的交易越来越繁盛了,这些锅庄主就利用自己锅庄的方便,把它作为自己的经贸办事机构,并派有人常驻。
康定锅庄的产生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藏汉民族之间语言不通,进行直接交易有一定困难,因而需要在汉藏民族贸易中有一种中介商人,沟通商业信息和汉藏商之间的贸易。
这样,康定锅庄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也就是成了一种集客栈、货栈、中介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特殊机构,同时又是藏商的代理人。
最初的锅庄只有四家,随着藏商的大量涌入,锅庄业更加繁荣起来,增加到了48家。
最大的有八家,称“八大锅庄”。
年代最久远的是瓦斯碉(包家)、甲绒色(木家)、铁门坎(李家,藏名叫亚巴措)等。
3.康定锅庄的运作。
(1)房屋建筑。
《康定概况资料辑要》上提到:“康定居住可分为二:1碉屋(锅庄);2撬幕。
碉房者砌石为强,架木作楼。
楼之层级,与家之丰富为比例。
其高者可与巴黎建筑相颉顽,惟其宏富壮丽。
轩厂爽翌,不及远甚。
然屋顶亦具平台,室之内部,视主人之好尚。
其雕刻彩画,或简朴或美观,各不一致,惟例必关一佛堂为喇嘛诵经之地筑一小塔,为喇嘛焚经之所。
竖一木竿,悬六字真言之旗,其富贵者,另建一室,罗列祈祷之经,名曰转经阁。
土司及头人等,必有诰封之堂。
画暖阁之门,表示其为官衙也。
有秘密之室,以藏珍贵物品,藏经最为人所尊崇。
写经多用金银水,必关一室为藏经之所,此屋内之大概也。
其屋少有者一院,多十余院,己居其中,使奴环于外卫之,虽强梁不易关人,墙垣以碎石砌成,枪炮不易伤袭,多有籍此负国以抗强敌者,喇嘛司亦属碉房,大者几与市镇等,其最高级之屋,金顶金瓦,辉跃数十里,此碉房之大略也。
”[12]汪壮在《1939年的康定茶马秘史》中 提到:“锅庄与北京的四合院相似,小锅庄只有一个院子,大锅庄有两三个院子。
在顾彼得的回忆中,1939年的康定锅庄是城内规模宏大的建筑,带有一个可容纳牛马的大院落,有一到两个厢房用来存放货物和给带货的西藏商人住,其余的房间则归女主人和她的家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