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恢复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生植物恢复技术
植物是构成河流生态系统的最基本元素之一,从河流中心向两岸依次分布着水生-湿生-中生植物,一般都具有需水量高、要求肥力强、耐水淹的生态学特性,同高地植物有明显的区别(徐化成,1996)。Swanson 等(1991)认为河岸带植被多数情况下呈斑块状分布,由河边向两侧,大致形成一个演替序列,植物种总数呈抛物线状分布。国内对于河流植物群落特征的研究也开展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对自然河流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方面。江明喜,蔡庆华(2000)对长江三峡地区干流河岸植物群落进行了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等级划分的研究。刘晓燕等(2004)对北京白河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生物量、生活型及区系特征等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艾训儒,熊彪(2006)对洪家河流域天然植物群落主林层优势种重要值、生活型谱以及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进行了初步分析。吴彩芸,夏宜平(2005)对杭州水景绿化使用的水生植物及其配置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初步探讨了不同种类的应用特点和不同水体环境中的生态配置模式。王准(2002)对上海河道的新型护岸绿化种植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河道和护岸形式提出适宜的种植方法以及可选用的绿化植物。孙兆义、孙守琢研究了多种适宜河岸种植耐水淹的灌木柳品种,它们不仅具有很好的固堤护岸的功能,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蔡建国等(2006)对浙江省河道植物进行了调查,植物种类丰富,其中中生植物693种,湿生植物210种,水生植物130种。并根据河道植物的适应性、群落亲和度、功能性和景观性原则,筛选出95种作为浙江省河道生态整治的推荐植物。王伟等(2004)对上海地区湿生维管束植物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车生泉等(1997)调查了上海地区的水生观赏植物资源,并研究和评定了其中有栽培利用价值且尚未应用的种类,这都为河道绿化植物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Selfeft于1938年提出近自然河道治理的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德国已经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理论,明确河道的整治要植物化和生命化,从而使植物首先作为一种措施应用到河道治理当中。
4.2.1.1水生植物类型
大型水生植物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是不同分类群植物通过长期适应水环境而形成的趋同性适应类型,主要包括两大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高等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aquatic vascular plant)具有发达的机械组织,植物个体比较高大。通常具有4种生活型(l ife-form):挺水(emergent)、漂浮(free-drifting)、浮叶((floating-leaved)和沉水(sub mergent)(表4)。
表4 常见水生植物生活型分类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life form of common aquatic plants) 生活型特点常见植物种类
挺水植物植株高大,上部挺出水面,根
或地茎生长于泥中
鱼腥草,芦苇,菖蒲,菰,泽泻,蓼,梭鱼草,鸢尾,千屈菜,莲花等
浮叶植物植株或叶片漂浮于水面上,根
或地茎生长与泥中
睡莲,菱等
漂浮植物植株或茎叶漂浮在水面,根系
悬于水中
凤眼莲,萍类等
沉水植物全部植株或茎叶沉没在水下,
根系扎根在泥土中
苦草,黑藻,眼子菜,竹叶眼子菜,菹草等
4.2.1.2水生植物恢复的重要作用
(1)对河流水体净化的影响
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并且吸收水体及底泥中的N、P,将它们同化为自身生长所需的物质(葡萄糖)及结构组成物质(蛋白质和核酸),同时向水体释放满足自身呼吸消耗外多余的氧气,使得植物根际区域形成有利于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微环境,促进水体污染物转化,从而实现净化污染水体和生态修复的目的。
A.水生植物对水体溶解氧的影响
水体中氧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和释放、进水中挟带的氧及水面大气的复氧作用而获得。德国学者Kickuth根区法(the root zone method)理论指出,生长在湿地中的挺水植物通过叶吸收和茎秆的运输作用将空气中的氧转运到根部,再经过植物的根部表面组织扩散,在根须周围形成好氧区,即说明植物具有向根部输氧的能力。还有研究认为,湿地植物通气组织发达,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部分可从气腔进入根部,供给根部呼吸的需要,多余的氧再传到根外。Polprasert认为凤眼莲通过绿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输送到茎、根及水体中,供微生物呼吸用。李科德等发现芦苇在光合作用产氧过程中,还同时向根区及水体供氧,使芦苇床内水体溶解氧的变化曲线出现明显的高峰值。
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一方面可以满足自身呼吸作用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向水体供氧,且随光合作用增强,水体溶解氧量增加。王传海等发现种有苦草的水体中溶解氧浓度明显高于无植物的水体;卢晓明等发现在栽种睡莲、梭鱼草等水生植物密度较高的净化槽中黑臭河水DO值较高。在睡莲、梭鱼草处理黑臭河水的过程中,随着光照强度增加,植物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升高,光合作用增强,光合代谢重要产物可溶性蛋白(SP)含
量升高,净化槽中河水DO浓度升高(河水中剩余DO浓度是植物光合作用增氧和污染物微生物降解耗氧等的平衡结果,如夏季在梭鱼草净化槽中,梭鱼草数量为设计量的1/4、1/2、1/1时,植物槽中河水的DO浓度较相比没有植物的对照槽约增加了0.87mg/L、0.93mg/L、1.12 mg/L)。
水生植物在其根区附近形成有氧环境,同时根系可作为微生物附着的良好界面,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光合作用越强,净光合速率越高,根区微生物越丰富,对污染水体的净化和生态修复作用更明显。卢晓明等研究发现睡莲、梭鱼草的根区泌氧与黑臭河水的净化效果及植物根区微生物种群结构动态三者之间存在关联性。在光照较强,净光合速率较高时段,植物根区泌氧量升高,根区微生物的种群丰度较高,净水效果较好。
然而,李宝林等研究发现凤眼莲覆盖水体表面时反而降低了溶解氧含量。王庆安等以芦苇、凤眼莲、菖蒲、浮萍等为研究对象,发现芦苇进行光合作用时氧增不明显,向根区水体供氧能力不明显;而凤眼莲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对水体溶解氧无贡献作用,部分覆盖时的氧增行为可理解为由浮游植物的光合增氧和水体大气复氧产生,菖蒲植株水面以上部分光合作用产氧时向根部水体根层区输氧进而引起氧增的作用不明显。浮萍光合作用时引起水体氧增的作用较弱。
种有苦草等沉水植物的水体DO升高,主要因为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产氧所至,其氧气的分泌途径,是叶片直接分泌还是根部分泌,或两者共同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浮叶及漂浮植物分泌氧的途径也不是很明了,有待研究;而种有挺水植物的水体DO增加,是否是因为根部泌氧所致可通过将根部暗处理,即将靠近根部部位以下密封在装有水的密闭不透光的容器中,通过测量实验前后水体溶解氧变化和设置无水生植物的完全密闭的对照组中溶解氧浓度比较得出结论。或者通过研究水生植物根部好氧菌的种类和数量推断出根部是否泌氧。
B.水生植物恢复对水体N、P去除的影响
污染水体中氮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去除:一部分经微生物作用还原成分子态氮,释放入大气;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另一部分以离子状态与底泥发生交换,残留于底泥或者以氨的形式直接挥发。污水中磷的主要去除机制是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综合作用。
雒维国等通过测定芦苇光合作用及蒸腾作用特性随气象和水力条件的变化确定湿地相
应的脱氮效率。采用相关系数法分析芦苇光合及蒸腾特性与脱氮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芦苇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对湿地脱氮效果影响较大,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增加,湿地DO浓度上升,脱氮能力得到提高。黄娟等研究了人工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特性及其与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关系,发现植物净光合速率Pn与湿地TN去除率显著正相关。而与TP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