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恢复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路线
水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水体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体寿命缩短,水质下降,水生物的死亡增加。
开展水生态修复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水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并详细探讨其实施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水质监测和评估进行水生态修复的第一步是对水体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评估。
这包括对水体的水质、营养物质含量、氨氮、溶解氧、PH值等指标进行检测,以确定水体的污染程度和修复要求。
还需要对水体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了解水体受到的外界影响和潜在风险,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第二步:生态系统重建在确定了水体的污染程度和修复要求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生态系统的重建。
这包括引入适量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协同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有机地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还可以通过增加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等方式来提高水体的生物多样性,达到生态平衡。
第三步:生物滤池建设生物滤池是一种可以促进水体生态修复的重要设施。
在生物滤池中,可以通过运用各种生物过滤材料和微生物来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有害物质,同时保持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和氧气供应。
通过建设生物滤池,可以有效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水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的风险。
第四步:植被种植和水体结构调整为了进一步促进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改善,可以在水体周围种植适宜的植被,如水生植物、湿地植物等。
这些植被可以有效地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减少水体中的藻类生长,改善水质。
还可以通过调整水体的结构,如增加水流的曲线度和缓冲区域,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稳定性。
第五步:定期监测和维护水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监测和维护。
定期对水体进行水质监测,了解水质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修复措施。
还需要定期清理生物滤池和维护植被,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通过不断的监测和维护,可以提高水体的生态恢复能力和修复效果,实现水体的持续改善和生态平衡。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改善和恢复受损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促使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得以提升,最终实现水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污染物的排放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对保护和恢复水环境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利用植物吸收、富集和转移污染物的能力,改善水环境的质量。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水生植物修复和陆生植物修复两种方式。
水生植物修复是利用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生长,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和氧合水体,改善水质。
一些具有良好吸附能力和耐污染性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盐等污染物。
陆生植物修复则是通过植物的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减少其对水体的渗透和排放。
常见的修复植物如虎耳草、油菜等,具有良好的耐污染能力和疏水性,在水土界面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治理作用。
二、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技术,通过构建湿地植被和水流动态、模拟湿地生物的生态链条,提高水体的处理效能。
人工湿地技术可以分为浅水湿地和深水湿地两种类型。
浅水湿地一般是指水深在0.2-0.5米之间的湿地,常见的有人工河流、自然湿地的修复和构建,如湿地池塘、浮床湿地等。
浅水湿地利用植物的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对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等进行吸附和降解,同时也是很好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对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深水湿地则是指水深超过0.5米的湿地,在处理水体中重金属和毒物时具有很好的效果,如鱼塘、景观湖泊等。
深水湿地通过植物的生物学功能和水流的动力效应,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吸附于植物表面,或通过植物根系的作用,将污染物固定在根系中。
三、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学功能,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分解,恢复水体的健康。
常用水生态环境修复和恢复技术适用条件与技术性能
修复恢复技常用水生态环境修复和恢复技术适用条件与技术性能术技术功能目标污染物适用性成本成熟度可靠性二次污染和破坏曝气增氧技术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充氧,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净化水质、改善或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
有机污染物在污水截流管道和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前,为解决河道水体的有机污染问题而进行人工充氧;在已治理的河道中设立人工曝气装置作为应对突发性河道污染的应急措施。
设备简单、机动灵活、安全可靠、见效快、操作便利、适应性广,但河流曝气增氧-复氧成本较大。
该技术在国外应用已经非常成熟。
国内除了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小河道治理中使用过外,尚未在大规模河道综合治理中应用。
非常适合于城市景观河道和微污染源水的治理。
对水生态不产生二次污染和破坏。
生态浮床技术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利用植物根系直接吸收和植物根系附着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有效进行水体修复。
总磷、氨氮、有机物等适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原位修复,受植物的季节性影响严重。
投资成本低,运营成本高。
技术相对成熟,国内有一定的应用案例。
技术可靠。
部分植物有造成生物入侵的风险。
引水冲污/换水稀释技术通过加强沉积物-水体界面物质交换,缩短污染物滞留时间,从而降低污染物浓度指标,死水区、非主流区重污染河水得到置换,改善河道水质。
无机和有机污染物适用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通常作为应急措施或者辅助方法。
需要耗费大量优质水资源。
引水工程量较大,费用较高。
在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有所应用,对于污染严重且流动缓慢的河流也可考虑采用。
技术可靠。
没有从根本上去除污染物,增加了河道的水体,对下游会造成一定的冲击,污染物随着水流进入下游,将影响下游的水质和负荷。
底泥疏浚技术去除底泥所含的污染物,消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稀释。
氮、磷、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湖泊和河流外源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否则无法保证疏浚效果的持续,也就无法达到改善水质与水生态的目的;疏浚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局部区域重点疏浚,优先在底泥污染重、释放量大的河段与湖区开展底泥疏浚;需与生态重建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造成了许多水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为了改善水环境和保护水生态系统,水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通过人为的手段对受损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从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本文将探讨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1. 湿地修复技术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具有水土保持、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湿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
湿地修复技术是利用人工手段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目前主要采用植物修复、土壤修复和水体修复等方法。
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湿地修复技术已经成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净化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和生态修复中。
目前,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和植物滤池等方式,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修复已成为一种主要的修复手段。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转化和降解的技术。
目前,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植物共存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藻类修复技术等。
这些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修复,可以有效地改善水环境质量。
随着人们对水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水生态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注重对修复效果的长期监测和评估,以及对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新型的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也将逐渐成为应用的热点。
2. 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技术将逐渐向综合治理发展,通过整合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土壤修复和水利工程等多种修复手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水生态修复体系,实现对污染水体的综合修复和生态重建。
河流治理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治理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我国许多河流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各地开始采用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河流治理工程中的一些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
1. 湿地修复技术湿地作为天然的生态过滤器,具有很强的水质净化能力。
湿地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建设和湿地植物修复两种方式。
人工湿地建设是通过人工手段模拟天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将沉积物和有害物质滞留在湿地中,净化水质。
人工湿地常用的设计包括自然湿地、人工堆肥湿地和人工植物湿地等。
这些人工湿地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实现水质的净化和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植物修复是通过种植湿地植物,利用植物的吸收和净化能力来修复河流生态系统。
常见的湿地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浮床植物修复、湿地植物滤网和湿地植物生态滤池等。
这些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并通过根系微生物的作用将其降解或转化,从而净化水质。
2. 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水生态系统修复是通过恢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实现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常见的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包括湿地复育、岸域植被修复和鱼类种群恢复等。
湿地复育是通过修复湿地的水文条件和生物多样性来恢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
湿地复育主要包括湿地恢复和湿地重建两个方面。
湿地恢复是通过改善湿地的水环境和土壤条件,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重建是通过人工手段重建湿地的生态系统,包括重建湿地植被和人工营建湿地等。
岸域植被修复是通过种植河岸带植物,增加植物根系对水的吸收和土壤固结作用,减缓水土流失和岸滩侵蚀,修复河流岸域生态系统。
岸域植被修复可以有效改善河流的水质,保护河岸,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鱼类种群恢复是通过保护和增加河流中的鱼类数量,促进鱼类的繁殖和生命周期,恢复河流的生态平衡。
鱼类种群恢复包括禁捕禁渔、放流增殖和生境改善三个方面。
禁捕禁渔措施可以保护河流中的鱼类免受过度捕捞的影响。
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
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1.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营养盐、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行净化的方法。
该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物质浓度,改善水质,并且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目前,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
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将生态系统引入水环境治理中的方法,通过构建湿地、水生植物群落等生态系统,利用生物多样性、物种竞争等机制,实现对水环境的净化。
生态修复技术对于城市水环境治理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效果,因此在研究中也备受关注。
二、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1. 多技术联合应用随着城市水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单一的生物修复技术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未来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发展趋势将是多种生物修复技术联合应用,如水生植物与微生物修复技术相结合,以期取长补短,提高治理效果。
2. 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修复技术将会与其他前沿技术相结合,如生物纳米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以提高修复效率、降低成本,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
3. 生态系统恢复与修复尽管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1. 技术研发不足目前,基于生物修复的技术研发尚不够深入,对于一些复杂、难治理的水体污染问题,仍然缺乏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
2. 环境适应性不足一些生物修复技术只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其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不足,从而制约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3. 监管和标准化不健全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的监管和标准化体系相对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技术评价标准和环境监管政策,导致生物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隐患。
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水环境治理方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需要加强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推动其与其他前沿科技的结合,提高治理效果;也要加强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监管和标准化,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水生态修复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改善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水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定义、种类和应用。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定义水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改善和恢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这些方法旨在降低水污染程度、提高水质和水生物多样性。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种类1. 原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是指在受污染水域内直接进行修复的方法。
常见的原位修复技术包括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是通过引入适应于特定环境的生物体,降解或吸收污染物质;植物修复则是利用植物的吸附和转化能力,净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废水;微生物修复则是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降解水中的污染物。
2. 插于层、底修复技术:插于层、底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在水底或水层中加入特定物质或设备,改善水生态系统的方法。
常见的插于层、底修复技术包括水生植物种植、人工鱼礁建设和堤坝修复等。
水生植物种植提供了栖息地和氧气,同时吸收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人工鱼礁建设和堤坝修复则可以增加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和鱼类资源。
三、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实际应用的例子:1. 河流修复:对于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河流,可以通过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等方法,改善水质和修复生态系统。
在河流修复中,可以选择适合特定环境条件的植物和微生物,以降解有机污染物。
同时,还可以修复河流岸边的植被,加强河岸的保护和防护工作。
2. 湖泊修复:许多湖泊面临富营养化和水华等问题,需要水生态修复技术来改善水质和恢复生态系统。
经过合适的处理,可以减少湖泊内的营养物质,控制藻类的生长,从而改善水质。
此外,可以引入适应湖泊环境的鱼类和植物,增加湖泊的生物多样性。
3. 水池修复:城市中的水池通常受到垃圾和废物的污染,需要进行修复和清洁。
通过适当的修复技术,可以清除水池中的废物和重金属,并恢复水生植物的生长。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水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概述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对受损的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其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水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河道疏浚、底泥清淤、人工增氧、生态补水等。
河道疏浚和底泥清淤可以去除河道中的淤泥和污染物,增加河道的行洪能力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人工增氧可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质;生态补水可以增加水体的流量和流速,促进水体的交换和循环。
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除藻、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
化学除藻可以快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藻类,改善水质;化学沉淀可以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和磷等污染物;氧化还原可以改变水体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使其更容易被去除。
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核心,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物质;植物修复是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和代谢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动物修复是利用水生动物的摄食和代谢作用,控制水体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的生长,改善水质。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1、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微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筛选和驯化高效的微生物菌株,提高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和适应性。
同时,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2、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植物的筛选和培育、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作用机制、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等方面。
水生态修复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增长,一些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水体污染,这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解决水体污染的问题变得非常紧迫,也为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什么是水生态修复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是通过仿生技术、生态工程等手段对受损水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改善,以实现水生态系统重建和生态环境恢复的过程。
该技术包括河流修复、湖泊修复、河口与海湾修复等多个应用领域。
技术在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健康的用水环境和资源。
几种常用的水生态修复技术1. 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将湿地植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扮演的功能和效果,通过建设模拟湿地体系来实现的技术。
该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病原体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从而减轻水体污染的程度。
因此,人工湿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城市生态环境、处理污水等领域上。
2.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通过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建立湖泊、河道和海洋重建鱼类的食物链,以实现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该技术可以提高水体的氧化还原能力,使水体有害物质能够被有效地去除,从而达到减轻水污染的目的。
在中国,植物修复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灾后重建、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景观设计以及净水等多个领域。
3. 流域雨水管理系统流域雨水管理系统是一种针对大规模水体污染的综合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采集雨水、促进水的自然滞留,控制雨水流向,加强表层土壤的自然过滤等措施来达到减少水体污染的目的。
在流域雨水管理的过程中,水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也非常重要。
这些测量和分析可能会涉及到采集、测试和分析水的各种参数,包括pH、电导率、溶解氧、温度、化学氧需求量和蓝绿藻等生物学成分的浓度等。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未来发展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特别是在不少城市毗邻其对应河流的情况下。
政府和企业要持续扩大对这些技术的投资,同时,为了实现成功的修复,向社会和公众开展宣传教育、广泛的培训和普及工作是不能不做的,以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提高其参与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积极性。
水产养殖中的生态稳定与恢复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生态稳定与恢复技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渔业需求的增长,水产养殖业逐渐成为满足人类食物需求的重要来源。
然而,过度的养殖活动往往会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水产资源,生态稳定与恢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生态稳定技术1. 土壤和水质改善水产养殖过程中,底泥和养殖废水中的残留物和污染物对水域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增强水体的生态稳定性,可以采取措施改善土壤和水质。
例如,通过定期排除底泥,清除养殖废水中的杂质,保持水质清洁和透明度。
此外,可以利用湿地过滤系统来净化养殖废水,降低营养物质浓度,增加水体的氧含量。
2. 物种多样性保护水产养殖往往会导致野生物种的数量减少和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可以在养殖区域附近建立保护区,促进野生鱼类和其他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此外,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物种组成,确保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均衡发展,减少对野生生物的竞争和影响。
3. 维护生态平衡水产养殖中的肉食鱼类经常需要大量的饲料供应,而饲料的过度投放会引起水体中营养物质的积累,导致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为了维持生态平衡,可以采用生物控制的方法,引入天敌或者竞争物种来控制食物链的发展,减少富营养化对水域生态的危害。
二、生态恢复技术1. 人工鱼礁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活环境变化,许多鱼类的栖息地逐渐减少。
为了恢复和保护鱼类栖息地,人工鱼礁的建设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人工鱼礁不仅提供了合适的栖息地,还为鱼类提供了隐藏和繁殖的场所,促进鱼类的种群恢复。
2. 水生植被恢复水生植被是维持水域生态平衡和稳定的关键因素,但由于人为活动和环境破坏,水生植被逐渐减少。
为了恢复水生植被,可以进行人工种植和保护区建设。
种植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如藻类和浮游植物,以提供养分和栖息地。
此外,建立保护区可以限制人类活动对水生植被的破坏,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3.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体的能力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一种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修复和保护受损水生态系统的一种技术。
随着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许多水生态系统开始出现退化和破坏的现象。
水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恢复和改善水环境,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本文将介绍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水生态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
在了解受损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问题之后,修复工程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
常用的水生态修复方法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三种。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体的活动来恢复和改善水生态系统的一种修复方法。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有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指利用适应力强、生长迅速的水生植物来吸收和净化水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某些特定的微生物来降解有毒物质和污染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动物修复是指引入适应能力强、生态功能明显的动物物种来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
物理修复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修复和改善受损水生态系统的一种修复方法。
常见的物理修复技术有堤坝破砺、水道整治和滩涂复垦等。
堤坝破砺是指通过破坏或调整河道的堤坝结构,使水流畅通,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水道整治是指清除不良的人工构筑物,修复自然河道形态和功能,以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
滩涂复垦是指通过人工填海,形成新的滩涂生态系统,恢复受损的滩涂生态系统。
化学修复是指利用化学物质来修复和改善受损水生态系统的一种修复方法。
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有氧化还原技术、吸附技术和沉淀技术。
氧化还原技术是指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降解污染物,恢复水质。
吸附技术是指利用某些材料的吸附性能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质。
沉淀技术是指通过添加某些沉淀剂,使污染物在水中沉淀下来,降低水中的污染物浓度。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
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恢复和保护措施
通性和物种迁徙。
02
技术与经验共享
加强国际间在水生生物栖息地恢复和保护方面的技术合作和经验分享,
提高各国应对挑战的能力。
03
联合研究与监测
开展跨国联合研究和监测项目,深入了解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生态状况和
保护需求,为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
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对水生生物栖息地的影响,采取措施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保护水生生态系统。
物联网技术
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水生生物栖息地的远程监控和数据采集,提高管理效率和响应速 度。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为栖息 地恢复和保护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06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
01
跨国界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
通过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和恢复跨国界的水生生物栖息地,促进生态连
化状态。
水质恶化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 放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影
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生物多样性下降
栖息地丧失和污染导致水 生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 许多物种面临濒危甚至灭
绝的风险。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水温、水位等发生变化 ,对水生生物栖息地产生深远影响。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的引入可能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对本地物种构成威胁。
清理、植被恢复等保护行动。
公众监督
02
鼓励公众对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形成
社会监督力量,促进保护工作的落实。
合作与共建
03
与相关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共同推进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恢
水生生物保护与栖息地恢复技术研究与实施
水生生物保护与栖息地恢复技术研究与实施水生生物保护与栖息地恢复技术研究与实施水生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各类动植物,包括鱼类、甲壳类、两栖类、水生植物等。
这些生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水体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许多水生生物面临生存困境,因此水生生物保护和栖息地恢复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水生生物保护与栖息地恢复的关键是减少水体污染和恢复水体生态系统。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50%的湖泊和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许多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减少。
为了改善水体质量,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控制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推进水体的生态治理等。
同时,应注重恢复和保护河流和湖泊的自然功能,如修复湿地和河道,恢复湖泊的水流和湿地环境,提高湖泊和河流的水质和栖息地质量。
其次,科学研究是水生生物保护与栖息地恢复的基础和关键。
科学家在研究中探索了许多与水生生物保护和栖息地恢复相关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水下草地”的生态系统,它们能够吸收污染物和提供生物丰富的栖息地。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藻类可以吸收有害物质,帮助净化水体。
这些研究成果为保护水生生物和恢复栖息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另外,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也是水生生物保护与栖息地恢复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限制山区乱砍滥伐、加强水体污染的监管等。
社会组织也在推动公众参与和意识的提高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一些环保组织通过组织公众活动和教育讲座,增强公众对水生生物保护和栖息地恢复的关注,倡导个人和企业的环保行动。
最后,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水生生物和恢复栖息地。
因为水体的流动性和全球性,许多水生生物的栖息地与繁殖地跨越多个国家。
因此,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制定并落实保护和恢复水生生物和栖息地的措施。
例如,跨境保护区的建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协定等,都是各国之间合作的好方式。
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技术简述
(e a t s , hl tes d nep r n n s m i pe e tt ni slo rp a d H w vr te oeg u yo sm ni ) w i u yo x ei t ds t lm nai dm o e . o ee 。h ri s d n c eh t me a y e m o se e f nt
差, 水体 污染越来越严重 , 亟待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对环境进行保护。 从水 生植物的物理 作用、 化感作用和生物化 学作 用 3方面 , 阐述了水生植物 水体修复技术 的修复原理 , 分 析 了该水体修 复技 术在水体修复方面的技 术优 势和限制 因素 , 介绍 了该水体修复技 术
在 实 际 中的 应 用 。
统的比较研究 E3 J. 图书馆论坛 , 0 ,93: —1 2 92 () 87 . 0 6
( 责任编辑 : 邱娅男 )
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专业( 博士 )馆员 , 京工业大学图 , 北 书馆咨询部 , 北京市朝 阳区平乐园 10号 ,0 14 0 10 2 .
Re i w f h t d n S ma t g t l b a y v e o eS u y o e n i Di i r r t c a Li
关键词 : 生植物 ; 水 水体修复 ; 修复机理 ; 限制 因素
中 图分 类 号 : 5 X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随着我 国城市化 、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 生活污水 、 工业废水大
水生植物可有效降低水 的流速与水的动力扰动作用 , 使游离 在根 系周围的细菌黏附于植物根系上 , 有利于稳定沉积植物残体 和悬浮物。水生植物根系上菌类群落的存在还为水中生物的多样 性、 优势种群 的进化创造了条件。相关研究表明 , 在有水生植物存
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恢复受损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水环境治理中,常见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同时还能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常见的水生植物有荷花、睡莲、芦苇、菖蒲等。
通过合理种植这些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质,增加水体的透明度。
例如,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中种植大量的水生植物,能够显著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抑制藻类的生长,从而缓解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
二是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能够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物质。
通过向水体中投放特定的微生物菌剂,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可以加速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过程。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与水生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共同促进水生态系统的修复。
比如,一些微生物可以附着在水生植物的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营养物质,同时植物也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场所。
三是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它由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
污水通过人工湿地时,其中的污染物会被基质过滤、吸附,植物吸收以及微生物分解,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维护简单等优点,适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可以建设人工湿地来处理生活污水,不仅能够有效地净化污水,还能美化环境,增加生态景观。
四是生态浮床技术。
生态浮床是将水生植物种植在浮体上,使其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技术。
浮床上的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同时其茎叶能够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养殖水域生态修复技术
养殖水域生态修复技术养殖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养殖业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对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积极探索和应用各种养殖水域生态修复技术,旨在恢复和维护水域的生态平衡。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养殖水域生态修复技术。
1.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通过引入适宜的水生植物来改善水域环境。
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控制水中藻类繁殖,提高水质透明度,并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常见的水生植物包括芦苇、香蒲等。
在实施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时,需注意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密度,合理布置植物区域,以达到最佳修复效果。
2. 生物增殖技术生物增殖技术是通过引入适宜的水生生物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一些水生生物,如淡水虾、螺蛳等具有较强的食物链调节能力,可以有效控制水中的有害生物和过度繁殖的生物。
同时,适当增加水生动植物的数量也能提高水域的生态多样性。
生物增殖技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并注意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平衡。
3. 水质净化技术养殖水域通常面临着水质污染问题,而水质净化技术能够有效处理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等污染物质,提高水域的水质。
常见的水质净化技术包括生物滤池、植物滤池和人工湿地等。
生物滤池通过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植物滤池通过植物吸收营养物,而人工湿地则通过湿地植物和土壤吸附和分解污染物质。
4. 浮游生物调控技术浮游生物是水域中重要的食物链的组成部分,对养殖水域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养殖水域中过度发展的浮游生物可能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等环境问题。
浮游生物调控技术通过调控水域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常用的浮游生物调控技术包括人工增殖捕食性生物和合理调控投饵量等。
综上所述,养殖水域生态修复技术是解决养殖水域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包括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生物增殖技术、水质净化技术和浮游生物调控技术等。
在实施这些技术时,需全面考虑养殖环境的特点和问题,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操作,以实现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水生植物恢复技术
水生植物恢复技术水生植物恢复技术植物是构成河流生态系统的最基本元素之一,从河流中心向两岸依次分布着水生-湿生-中生植物,一般都具有需水量高、要求肥力强、耐水淹的生态学特性,同高地植物有明显的区别(徐化成,1996)。
Swanson 等(1991)认为河岸带植被多数情况下呈斑块状分布,由河边向两侧,大致形成一个演替序列,植物种总数呈抛物线状分布。
国内对于河流植物群落特征的研究也开展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对自然河流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方面。
江明喜,蔡庆华(2000)对长江三峡地区干流河岸植物群落进行了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等级划分的研究。
刘晓燕等(2004)对北京白河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生物量、生活型及区系特征等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
艾训儒,熊彪(2006)对洪家河流域天然植物群落主林层优势种重要值、生活型谱以及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进行了初步分析。
吴彩芸,夏宜平(2005)对杭州水景绿化使用的水生植物及其配置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初步探讨了不同种类的应用特点和不同水体环境中的生态配置模式。
王准(2002)对上海河道的新型护岸绿化种植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河道和护岸形式提出适宜的种植方法以及可选用的绿化植物。
孙兆义、孙守琢研究了多种适宜河岸种植耐水淹的灌木柳品种,它们不仅具有很好的固堤护岸的功能,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蔡建国等(2006)对浙江省河道植物进行了调查,植物种类丰富,其中中生植物693种,湿生植物210种,水生植物130种。
并根据河道植物的适应性、群落亲和度、功能性和景观性原则,筛选出95种作为浙江省河道生态整治的推荐植物。
王伟等(2004)对上海地区湿生维管束植物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车生泉等(1997)调查了上海地区的水生观赏植物资源,并研究和评定了其中有栽培利用价值且尚未应用的种类,这都为河道绿化植物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Selfeft于1938年提出近自然河道治理的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德国已经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理论,明确河道的整治要植物化和生命化,从而使植物首先作为一种措施应用到河道治理当中。
水生态修复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全球各地的水生态系统正
在遭受着破坏。
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系统的崩溃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水生态修复技术成为了当今环境保护领域中的重要工具。
1.植被恢复技术
植被是水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能够提供
食物和栖息地,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植被恢复技术通过引入水生植物来改善水生态系统的状况。
这些植物可以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同时提高水体的氧气含量。
2.湿地恢复技术
湿地是保护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能够过滤污染物和
有机物质,吸收营养物质和防止洪水。
湿地恢复技术通过整合湖泊、沼泽、河流和海湾等不同生态类型,重建湿地生态系统,以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
3.生物介质反应器技术
生物介质反应器是一种新兴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它利用
生物转化技术,将污染物转化为可利用的生物质。
被污染的水体经过一定的流程处理后,经过筛选后产生较高浓度的生物体,在生物介质反应器中通过一系列生物反应的过程,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碳、氨氮和二氧化碳等有用的产品。
4.微生物修复技术
在水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种,能够
分解和吸收污染物质。
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在不同的水体环境中分离出具有针对性的微生物菌种,然后通过特定的生物工艺,将其应用于污染水体中,以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
总之,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水生态系统、城市水环境等领域,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对于维护全球的
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
水生态修复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挺水植物
英文回答:Key elements of the process include the selection of suitable aquatic plants, the design of scientific plant configura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ound aquatic ecosystems. The choice of aquatic plants is essential, and varieties that are resistant to pollution and drought should be selected, such as arrow root, artemisinin, etc. Sound plant configuration design is essential to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and layout of different types of aquatic plants, depen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and the quality of the water, in order to work together to restore the ecosystem of the water bodies. The final stage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aquatic ecosystems that promote the dposi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aquatic bodie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quatic plants, microbes, etc., toplete aquatic ecosystems.水生态修复工艺流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设计科学的植物配置、建立健全的水生态系统等关键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生植物恢复技术植物是构成河流生态系统的最基本元素之一,从河流中心向两岸依次分布着水生-湿生-中生植物,一般都具有需水量高、要求肥力强、耐水淹的生态学特性,同高地植物有明显的区别(徐化成,1996)。
Swanson 等(1991)认为河岸带植被多数情况下呈斑块状分布,由河边向两侧,大致形成一个演替序列,植物种总数呈抛物线状分布。
国内对于河流植物群落特征的研究也开展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对自然河流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方面。
江明喜,蔡庆华(2000)对长江三峡地区干流河岸植物群落进行了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等级划分的研究。
刘晓燕等(2004)对北京白河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生物量、生活型及区系特征等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
艾训儒,熊彪(2006)对洪家河流域天然植物群落主林层优势种重要值、生活型谱以及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进行了初步分析。
吴彩芸,夏宜平(2005)对杭州水景绿化使用的水生植物及其配置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初步探讨了不同种类的应用特点和不同水体环境中的生态配置模式。
王准(2002)对上海河道的新型护岸绿化种植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河道和护岸形式提出适宜的种植方法以及可选用的绿化植物。
孙兆义、孙守琢研究了多种适宜河岸种植耐水淹的灌木柳品种,它们不仅具有很好的固堤护岸的功能,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蔡建国等(2006)对浙江省河道植物进行了调查,植物种类丰富,其中中生植物693种,湿生植物210种,水生植物130种。
并根据河道植物的适应性、群落亲和度、功能性和景观性原则,筛选出95种作为浙江省河道生态整治的推荐植物。
王伟等(2004)对上海地区湿生维管束植物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车生泉等(1997)调查了上海地区的水生观赏植物资源,并研究和评定了其中有栽培利用价值且尚未应用的种类,这都为河道绿化植物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Selfeft于1938年提出近自然河道治理的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德国已经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理论,明确河道的整治要植物化和生命化,从而使植物首先作为一种措施应用到河道治理当中。
4.2.1.1水生植物类型大型水生植物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是不同分类群植物通过长期适应水环境而形成的趋同性适应类型,主要包括两大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高等藻类。
水生维管束植物(aquatic vascular plant)具有发达的机械组织,植物个体比较高大。
通常具有4种生活型(l ife-form):挺水(emergent)、漂浮(free-drifting)、浮叶((floating-leaved)和沉水(sub mergent)(表4)。
表4 常见水生植物生活型分类(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life form of common aquatic plants) 生活型特点常见植物种类挺水植物植株高大,上部挺出水面,根或地茎生长于泥中鱼腥草,芦苇,菖蒲,菰,泽泻,蓼,梭鱼草,鸢尾,千屈菜,莲花等浮叶植物植株或叶片漂浮于水面上,根或地茎生长与泥中睡莲,菱等漂浮植物植株或茎叶漂浮在水面,根系悬于水中凤眼莲,萍类等沉水植物全部植株或茎叶沉没在水下,根系扎根在泥土中苦草,黑藻,眼子菜,竹叶眼子菜,菹草等4.2.1.2水生植物恢复的重要作用(1)对河流水体净化的影响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并且吸收水体及底泥中的N、P,将它们同化为自身生长所需的物质(葡萄糖)及结构组成物质(蛋白质和核酸),同时向水体释放满足自身呼吸消耗外多余的氧气,使得植物根际区域形成有利于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微环境,促进水体污染物转化,从而实现净化污染水体和生态修复的目的。
A.水生植物对水体溶解氧的影响水体中氧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和释放、进水中挟带的氧及水面大气的复氧作用而获得。
德国学者Kickuth根区法(the root zone method)理论指出,生长在湿地中的挺水植物通过叶吸收和茎秆的运输作用将空气中的氧转运到根部,再经过植物的根部表面组织扩散,在根须周围形成好氧区,即说明植物具有向根部输氧的能力。
还有研究认为,湿地植物通气组织发达,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部分可从气腔进入根部,供给根部呼吸的需要,多余的氧再传到根外。
Polprasert认为凤眼莲通过绿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输送到茎、根及水体中,供微生物呼吸用。
李科德等发现芦苇在光合作用产氧过程中,还同时向根区及水体供氧,使芦苇床内水体溶解氧的变化曲线出现明显的高峰值。
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一方面可以满足自身呼吸作用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向水体供氧,且随光合作用增强,水体溶解氧量增加。
王传海等发现种有苦草的水体中溶解氧浓度明显高于无植物的水体;卢晓明等发现在栽种睡莲、梭鱼草等水生植物密度较高的净化槽中黑臭河水DO值较高。
在睡莲、梭鱼草处理黑臭河水的过程中,随着光照强度增加,植物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升高,光合作用增强,光合代谢重要产物可溶性蛋白(SP)含量升高,净化槽中河水DO浓度升高(河水中剩余DO浓度是植物光合作用增氧和污染物微生物降解耗氧等的平衡结果,如夏季在梭鱼草净化槽中,梭鱼草数量为设计量的1/4、1/2、1/1时,植物槽中河水的DO浓度较相比没有植物的对照槽约增加了0.87mg/L、0.93mg/L、1.12 mg/L)。
水生植物在其根区附近形成有氧环境,同时根系可作为微生物附着的良好界面,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
光合作用越强,净光合速率越高,根区微生物越丰富,对污染水体的净化和生态修复作用更明显。
卢晓明等研究发现睡莲、梭鱼草的根区泌氧与黑臭河水的净化效果及植物根区微生物种群结构动态三者之间存在关联性。
在光照较强,净光合速率较高时段,植物根区泌氧量升高,根区微生物的种群丰度较高,净水效果较好。
然而,李宝林等研究发现凤眼莲覆盖水体表面时反而降低了溶解氧含量。
王庆安等以芦苇、凤眼莲、菖蒲、浮萍等为研究对象,发现芦苇进行光合作用时氧增不明显,向根区水体供氧能力不明显;而凤眼莲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对水体溶解氧无贡献作用,部分覆盖时的氧增行为可理解为由浮游植物的光合增氧和水体大气复氧产生,菖蒲植株水面以上部分光合作用产氧时向根部水体根层区输氧进而引起氧增的作用不明显。
浮萍光合作用时引起水体氧增的作用较弱。
种有苦草等沉水植物的水体DO升高,主要因为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产氧所至,其氧气的分泌途径,是叶片直接分泌还是根部分泌,或两者共同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浮叶及漂浮植物分泌氧的途径也不是很明了,有待研究;而种有挺水植物的水体DO增加,是否是因为根部泌氧所致可通过将根部暗处理,即将靠近根部部位以下密封在装有水的密闭不透光的容器中,通过测量实验前后水体溶解氧变化和设置无水生植物的完全密闭的对照组中溶解氧浓度比较得出结论。
或者通过研究水生植物根部好氧菌的种类和数量推断出根部是否泌氧。
B.水生植物恢复对水体N、P去除的影响污染水体中氮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去除:一部分经微生物作用还原成分子态氮,释放入大气;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另一部分以离子状态与底泥发生交换,残留于底泥或者以氨的形式直接挥发。
污水中磷的主要去除机制是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综合作用。
雒维国等通过测定芦苇光合作用及蒸腾作用特性随气象和水力条件的变化确定湿地相应的脱氮效率。
采用相关系数法分析芦苇光合及蒸腾特性与脱氮效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芦苇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对湿地脱氮效果影响较大,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增加,湿地DO浓度上升,脱氮能力得到提高。
黄娟等研究了人工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特性及其与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关系,发现植物净光合速率Pn与湿地TN去除率显著正相关。
而与TP去除率关系不大;在植物光合特性及其对湿地DO分布和净化效果的影响中也发现芦苇净光合速率Pn与湿地TN、NH4+-N去除率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83。
卢晓明等发现白天随着光照增强,温度升高,植物光合及蒸腾作用逐渐增强,黑臭河水中的溶P、NH4+-N 的去除率也相应增大,另外,P、NH4+-N的去除率与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相关性显著,且与前者的相关性大于后者。
雒维国等还发现植物对氮的转化部分占湿地总氮去除的比例为17.32%,张荣社等也认为湿地中水生植物吸收的氮量约占总去除氮量8%~16%,两者结果相近。
湿地N、P的去除机制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化学的离子交换作用,和生物的细菌分解作用以及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
水生植物脱氮除磷的本质与植物的自身的生长需求有很大的关系,而光合和蒸腾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动力,大量吸收营养元素被水生植物吸收,故水生植物的光合和蒸腾作用与污染水体的净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加上植物根区或根际附近形成局部好氧微环境,根区较远处逐渐形成缺氧及厌氧环境,促进有机物降解和硝化菌的生长,因此水生植物净光合作用Pn越强,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越少,N的去除率越高。
P的去除率与水生植物光合特性与呼吸特性关系不显著,其原因与P的去除机制有关系,湿地中P的去除主要以物理作用去除机制为主,嗜磷菌的降解作用不是主要的去除机制,然而在污染水体中P 的去除机制与水生植物光合和呼吸特性的关系目前研究较少,值得深入研究。
C.水生植物恢复对水体透明度的影响覆盖于湿地中的水生植物,使风速在近土壤或水体表面降低,有利于水体中悬浮物的沉积,降低了沉积物质再悬浮的风险,增加了水体与植物间的接触时间,同时还可以增强底质的稳定和降低水体的浊度。
此外,植物的存在削弱了光线到达水体的强度,阻碍了植物覆盖下的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尤其是在浮萍类植物的湿地系统中比较常见。
植物的存在对基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温带地区的冬季,当枯死的植物残体被雪覆盖后,植物则对基质起到很好的保护膜作用,可以防止基质在冬季冻结,以维持冬季湿地系统仍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植物对基质的水力传导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植物的根在生长时对土壤具有干扰和疏松作用,当根死亡或腐烂后,会留下一些管型的大孔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质的水力传导性。
(2)水生植物恢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结构及其变化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要影响。
水生植物恢复措施主要通过边缘效应、廊道效应和干扰效应影响河流生物多样性。
A.边缘效应:边缘是指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交而形成的狭窄地区。
在景观要素的边缘地带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发现有不同于的物种组成和丰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边缘效应。
由于许多物种适合在边缘环境中生存,在现实中,有许多边缘地区,生物多样性显著的高于斑块内部。
但也有很多观点认为,物种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森林片断化后产生的“边缘效应”,边缘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利弊是不确定的,要根据内部情况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