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卡夫卡小说的创作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小说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研究
08中文4班 0806010179 谭静华
摘要:奥地利小说家弗朗茨·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究竟有何与众不同呢?一直以来中外众多学者从他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方面(包括:自我疗救、焦虑感、犹太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孤独意识、生态意识、恐惧感、直觉主义创作意识、恐惧感、自卑感、中国文化情结。)研究他的作品。
关键词:卡夫卡/人格结构/文化心理
奥地利小说家弗朗茨·卡夫卡被文学界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之一,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卡夫卡的小说是寓言小说,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包蕴其中。卡夫卡的小说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虚无缥缈、光怪陆离的世界,十分荒诞。在卡夫卡的感受中,世界是荒诞的、可怖的、令人痛苦和绝望的。世界上的一切都被一种力量巨大的权威所覆盖。这个权威高高在上,神秘莫测。它使人感到压抑和窒息。这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
卡夫卡小说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那么作为创作主体的卡夫卡,他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究竟有何与众不同呢?这种与众不同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对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何种影响?不可否认,文学创作归根到底是作家的精神活动,如果不研究一个作家特定的文化心理、不了解作家复杂的精神与人格世界,要完整地深入地理解其创作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使一直以来中外众多学者从他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方面研究他的作品。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
一、自我疗救
文学除了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这些功能之外,它还维系着人的精神生存和健康,即具有治疗功能。具有深重的精神创伤、心理挫折感的卡夫卡视写作为自己的全部生命,以写作进行自我疗救,最终确实虽免
于精神上的崩溃,但是却驱不走终生的悲观和消极。某种程度上,文学对于卡夫卡这一个体的治疗功能得到了一定的印证。
二、焦虑感
在卡夫卡的研究中,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受到忽视或者扭曲,从存在论角度观照,女性形象的地位处于主人公与他追求的目标间的中介地位,主人公在追寻本真的存在时,一般须经历孤独感、焦虑感、恐惧感和负罪感几个层面的情感层次。女性形象是主人公焦虑感的情感投射。经由女性的指印,主人公在对虚无的认识方面,在对存在的体悟方面,都受到了启示。
三、犹太情结
作为一个犹太作家,卡夫卡在他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城堡》中表现出了复杂而微妙的犹太情结,这种情结集中表现为主人公K身上所包含的三重苦难:主人公K的遭遇既是作家个人苦难的投影,也是几千年来犹太民族鲸鱼的高度概括,更是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语言。卡夫卡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甚至他对自己的犹太民族的情感也是复杂的,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犹太人的卡夫卡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特殊标记。
作为一个犹太族出身的作家,犹太人的生存境遇像沉重的梦魇进入了卡夫卡的潜意识中。卡夫卡作品中的人物几乎都有孤独感、原罪感等共同心理病症。
四、俄狄浦斯情结
我国关于卡夫卡小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即从对意识形态和生存环境的特征在卡夫卡作品当中的反应的研究向对卡夫卡个人心理历程的探寻的转变。卡夫卡和他父亲曲折复杂的关系对他作品的有决定性作用,卡夫卡从反抗鄙视畏惧父亲到希望得到父亲谅解的过程在文学上的都有反映。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卡夫卡的潜意识和恋母情结在其代表作《变形计》当中的折射进行探索性的分析:(1)作品是作者潜意识的流露。(2)卡夫卡现实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并没有得到满足,而是再次遭到了失败。才会有《变形记》这荒诞离奇而又让人倍感真是的故事。卡夫卡全部创作中的梦魇情结,其原点为《致父亲》中结实的“强权下的恐惧感、窒息感”“颠倒是非的负罪感”和“不正常的自卑
感”。在《致父亲》中作者真切、深刻地揭示出了父权专制的特点和危害。面对超我的道德压力,卡夫卡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了疫情、写作和自我惩罚来暂时转移或缓解他的恋母和仇父心理。由此造成了卡夫卡痛苦的悲剧人生,同时却成就了其作品神奇的悖谬特质。从精神分析观点来看,卡夫卡与俄狄浦斯情节之间有着显然的历史联系和必然的因果关系。俄狄浦斯清洁在卡夫卡身上实现了多层次的演绎和裂变。卡夫卡以他的现代主义创作和个人生活本身,对这种情结给予以表现、深化和思考。恐惧感和飘泊感成为卡夫卡生存意识中最主要的印象,使得他的作品中,恐惧感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无所不在。这种恐惧是对父和“原父”的恐惧。在卡夫卡的意识里,父爱是陌生的,父亲是令人恐惧的,父亲有强大的支配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着世界,摆布人的命运。很多时候,这种来自父亲的恐惧已经转变成生活的本身。生活本身的恐惧是一种天然亦或必然,人只能本能的去躲避,本能地带着恐惧去预防。
五、孤独意识
孤独是卡夫卡的一种生存姿态或生活方式,也是他对抗社会的武器。他的孤独是一种真正内心的孤独。孤独意识浸润着卡夫卡的整个世界,在家庭里、在社会上、在社会中,孤独无时无刻不再缠绕着他,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唯一,而他也在写作中尽情地释放着他的孤独。卡夫卡的孤独你不是与生俱来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成就了他的这种与众不同的孤独。(1)首先,“强大的父权制恐惧下的家庭里的孤独”对他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其次,“特殊的身份地位导致了他社会中的孤独”(3)再次,卡夫卡“独特性格引发了他爱情上的孤独”由于自身的孤独,卡夫卡用写作这一特殊的生存方式来“理解世界,诉说着自己的困惑”;为了写作,卡夫卡也“渴望着它所惧怕的孤独,忍受着孤独与恐惧”“而由时代、民族、家庭、个性所引发的这种孤独意识,也造就了独特、永恒的卡夫卡”另两位研究者就着重从《城堡》这一小说来分析卡夫卡的孤独意识,认为卡夫卡的《城堡》渗透了作者浓厚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的土壤是通过迷宫氛围的营造和K的身份城堡权力的重压和K的追寻的叙述等显露出来的。卡夫卡是文学史上十分
独特的现象,他以自己天才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没有结论的话题。他的作品表面明朗,可谁也无法真正解释清楚这些明朗的文字下的意义,解释得越明确离错误就越近。从他的日记与书信、笔记入手,探讨卡夫卡的创作心理,可以看到,写作是他自言自语式的倾诉,在卡夫卡独特而清苦的一生中,惟有写作,他才有了快乐与慰藉,所以他用心灵写作,倾诉他的心灵。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文坛上茕茕独立的独行者,既害怕孤独,又追求孤独是卡夫卡孤独的悖论特征。卡夫卡独特的个性,强烈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注定了他的孤独;对文学创作异乎寻常的热爱又使他选择了孤独,同时,孤独也铸就了卡夫卡作品的深刻性。卡夫卡由对孤独的被动承受到对孤独的主动追求,表现出伟大作家如何在必然出现的孤独面前站立起来,独立无依地决定自己的本质和价值,从而体现了人的生命意识的伟大性。
六、生态意识
卡夫卡不仅写出了世界的荒诞、残酷,流露出痛苦、焦虑、冷嘲、滑稽的情绪,更多出一份对生态潜意识的关注。在《寓言式叙事下的异样思考——论卡夫卡小说中的生态意识》中作者以卡夫卡的《致科学院的报告》为例,指出卡夫卡(1)“寓言式的叙事方式不仅揭示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体现了卡夫卡对社会的思考”卡夫卡的寓言小说《致科学院的报告》寓意(2)“人与自然冲突与对抗的根源”在于“人类在对待外在于自身的一切时会不择手段地满足自身”并且“最终使得人性中的‘恶’及自身的异化便成为人与自然冲突和对抗的根源”卡夫卡写作《致科学院的报告》体现他(3)“对生态和谐的呼唤”。最后,作者【结论】说:“卡夫卡在其作品中用隐含、象征、语言等方式生动地讲述了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这个道理,结识出高度发展的物质技术文明压抑、窒息、吞噬这人们的心灵,是人类不断地走向异化,卡夫卡从深层席上显现出对生态的潜意识关注,使人们感受到迫在眉睫的生态问题”。
七、恐惧感
卡夫卡的恐惧体现在许多方面,有对父亲的恐惧,对黑暗社会的恐惧,有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恐惧,也有对原罪的恐惧,对性的恐惧,对艺术理想破灭的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