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仙如国际贸易地理第1章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地理课件
2、人口
世界人口的特点:
人口分布不均; 人口增长过快,区域之间人口增长不平衡; 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城市化率不断增
长); 人口老龄化加快。
3、宗教与风俗
世界上信仰人数多、影响广泛的是基督教、 伊斯兰教和佛教。
宗教对经贸活动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生活实 践和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礼仪形式、爱好与 禁忌、节假日等约定的风气和习惯。
等文字的翻译,要注意不同国家(地区)语言 文字的差异,否则引起误解,影响市场的开拓。
6、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
(1)使国际市场日益统一,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贸易竞争加剧; (2)促进了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3)科学技术是一种“创造性毁灭力量”; (4)使国际分工由二战前的“垂直型”向二战后的“水平型”
(2)气候的差异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从而影响农产品 的价格;
(3)气候的差异影响居民的消费习惯,从而影响消费 品的种类和数量;
(4)气候影响国际贸易中工农业产品的履约时间、产 品的包装、储存和运输;
(5)适宜的气候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3、河流与湖泊
航行功能 灌溉功能 发电功能
转变,从而使国际贸易中原材料等初级产品需求量下降,制成品 尤其是机电产品比重不断上升; (5)促进了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国际间的时空距离,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分类:
海陆兼备的国家,如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 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等。
岛国,如日本、英国、新西兰、冰岛等。 内陆国,如蒙古、哈萨克斯坦、中非、赞比亚等。
二、地形与气候
国际贸易地理(重点部分的PPT全部内容)
国际贸易地理(重点部分的PPT全部内容)第一章绪论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和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
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的基本属性:区域性与综合性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数理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三湾一海”是指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这里是日本乃到全世界港口最集中地区之一,集中了千叶、横滨、川崎、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世界重要港口。
三湾一海地区岸线曲折,水深湾多是建港的优越条件。
地形、气候、水文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山区和平原、沙漠与良田、河流和湖泊、气候类型等方面反映出来。
地形条件的影响:平原广布,所占比例颇高,使发展农牧业有了良好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创造了条件。
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岭,或险恶地形直逼沿海,则必须对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难以展开对外贸易。
山区和平原地区相比,运输业效率差别也很大,在山区修筑一条与平原地区运输能力相同的铁路,造价要高3倍。
山区线路坡度较大,运营时,燃料和费用都成倍增加。
在水平线路上能拉5000吨重的机车,爬0.5%坡时只能拉1400吨重,爬1%坡时,只能拉800吨重。
河流和湖泊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位于热带多雨区的河流,一般水量大,具有较大的航运价值,对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具有国际航运功能的河流主要是莱茵河和多瑙河。
(理解)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对生产事业,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制约着经贸活动。
具体影响例:(节律性和地带性)小麦、玉米、棉花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节风气候区,所以美国、加拿大、中国、乌克兰、法国等位于温带中纬度的国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国际贸易地理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编号:16060082课程名称:国际贸易地理学分:2 总学时:32 实验学时:课内上机学时:先修课程要求:国际贸易适应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参考教材:竺仙如主编. 国际贸易地理(第四版).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8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包括世界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因素分布、特点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当前经济特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国际贸易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航线和港口等。
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实际问题,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课程主要有三大任务:一,文化教育任务。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须的经贸地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二,理论研究任务。
国际贸易地理属边缘性科学,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都有待完善,因此教学和学习过程也是对这门学科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三,实践应用任务。
通过课程学习,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经济贸易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在实践中制定正确的经济贸易发展战略和策略,加快我国对外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本章将介绍世界经济地理面貌的历史变化及其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介绍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
并分析这些因素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确了解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要素,和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世界居民、国家类型和国际关联。
本章介绍世界人口状况、种族与民族的分布、国家类型及国际关联。
重点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国家类型的划分、国际关联的特点、主要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贸易地理教程
国际贸易地理教程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一、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地理师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地理学的对象既地理环境,它是一个包括自然、人文、经济三大环境的复合系统,既涉及自然规律,也涉及经济规律。
地理学有较强的地域性、综合性,其主要内容是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空间结构。
‘名词解释:国际贸易:是指各国(地区)之间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的分工表现,反映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
这种国际间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最大限度的优化组合而使各方获得更大的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一方面,要研究自然、人文、经济三大环境对各国(地区)间贸易活动的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地理更需要遵循经济规律,根据国际贸易有关理论深入研究产生国际贸易地域分工的原因及其规律;关于各国商品和服务活动以及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原因与地理方向;是什么因素决定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
国际贸易属流通领域,在国际贸易利益的驱动下,商品与国际贸易交换带来空间的转移,全世界各国间贸易活动想成国际贸易网络。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地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不仅要论述区域贸易的特征,而且应着重研究区域贸易特征产生的原因,更应深入分析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与特殊规律。
二、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国际贸易地理的理论基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共生论作为现代地理学的核心从地理学方面奠定了国际买一地理的理论基础。
(二)地理环境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简答或多选)1、自然环境与国际贸易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对经济贸易活动的影响及作用随之减弱,自然环境对经贸发展的促进与制约因素作用不是决定性,必须运用综合的观点。
2、人文环境与国际贸易人文地理环境包括人口、民族、教育文化水平、语言、宗教信仰、历史、政治等因素。
3、经济环境与国际贸易经济环境包括一国的经济类型,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一国的生产力要素的地域组合优势。
第一章 国际贸易地理课件
2004年 01 卢森堡 02 挪威 03 瑞士 04 美国 05 日本 06 丹麦 07 冰岛 08 瑞典 09 英国 10 芬兰 109 中国
43,940 43,350 39,880 37,610 34,510 33,750 30,810 28,840 28,350 27,020 1100
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地理分布 1 低纬度气候 2 中纬度气候 3 高纬度气候
二、气候对人类经济贸易活动的影响 1、世界气候类型的多样性。 2、气候的差异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3、气候的差异影响着居民的消费习惯。 4、灾害性气候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正常运 行。 5、气候影响对外贸易中商品的包装、储存 和运输。 6、适宜性气候可成为一种资源,为人类的 经贸活动获得更大的效益。
第三节 水环境与国际贸易
世界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但真正 能利用的水只有2.7%。他们存在于江、 河、湖及冰川高山和地下水中。 亚洲河流总的特点是: 1、山高水长、河流众多,水资源极其丰 富。 2、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欧洲河流特点: 1、河网密布、水量较大。 2、通航里程较长。 非洲河流特点: 1、多峡谷、急流、瀑布水利资源丰富,但 由于高原地形不利于航行。 美洲河流特点: 1、流程长 2、流域面积广 3、水量大。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及学科 属性 第二节 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内容、目的 与要求
第一节 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 象及学科属性
一、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地理就是研究世界上各国家 (包括国家集团)、各地区商品生产的 地域分工和交换的地理分布与地理格局 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简单地说: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是 贸易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商品流 通的规律和特点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3)气候的差异影响着居民的消费习惯。
(4)灾害性气候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正常运行。
(5) 气候影响对外贸易中商品的包装、储存和运 输。
(6) 适宜性气候可成为一种资源,为人类的经贸 活动获得更大的效益。
热带天堂——菲律宾
资源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水资源
世界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但真正能利 用的水只有 2.7% 。它们存在于江、河、湖 及冰川高山和地下水中。 河流和湖泊不但是人类淡水的主要来源, 而且具有航行、灌溉、发电、水产养殖之 利,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对 国际贸易的影响很大。
1、卢旺达
2、埃塞俄比亚 3、刚果 4、塞拉利昂 5、布隆迪 6、几内亚比绍 7、尼日尔 8、厄立特里亚 9、尼泊尔 10、莫桑比克
各种类型国家对世界经济贸易格局 的影响
(1)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由于在政治、经济、军 事上占绝对优势,他们仍然利用自己垄断地位力图 维持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谋取单方面利益。 表现在:
经济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经济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 国内生产总值
2. 人均国民收入
3. 经济周期
产业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 ( 地区 ) 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了它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产业结构的差异造 成了国际贸易中利益分配的不均。 发达国家出口商品多以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品 为主,无形贸易发达,产品附加价值高、成本低、竞 争力强,在国际市场上售价高。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产 业结构落后 , 出口的农矿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 成品,附加价值低,竞争力差,利润薄弱。
面积占世界60%,人口占世界80%,总 体上是资源丰富、位置重要、人口众多 、潜力大。尤其是石油、热带经济作物 及稀有矿物资源非常丰富。
国际贸易地理文档
第一章绪…论导言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地理学的产生第一节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一、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二、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国际贸易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它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
1、国际贸易地理学与国际贸易学之间的关系:⑴国际贸易地理学与国际贸易学之间的联系:国际贸易学的国际分工、国际市场理论、经济地理学的区位论、生产布局理论等同样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⑵国际贸易地理学与国际贸易学的区别: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与特征的科学,其研究的着眼点往往在于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如何促进和制约商品交换的,其落脚点在于寻找并发现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而国际贸易地理学则更侧重于研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空间分布的特征及规律。
2、国际贸易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国际贸易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区别: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商品生产的空间分布,而国际贸易地理学更侧重于分析商品交换的空间分布。
国际贸易地理学由于是边缘性的科学,因此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是其突出特点。
第二节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与方法一、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下述7个方面:(1)影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动物和植物等,它们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
(2)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通过生产力发展历程的分析,正确认识世界贸易中心区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两岸,进而转向亚太地区,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世界经济贸易区域集团化形成和发展的条件,集团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并分析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这三大集团形成的历程、一体化的特征及其影响。
国际贸易地理知识讲述
三、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n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直接影响一个国家 国际贸易中属初级原料商品的构成。
q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气候、 水文等自然条件
n 人文地理环境
q 社会、政治地理环境 q 经济地理环境 q 人口地理环境
第二章
世界居民、国家类型和国际关联
第一节 世界居民
第二节 国际类型和国际关联
n 世界的国家类型
q 当今世界共有230多个行政单位,其中独立国家 190多个。
q 超级大国;经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n 国际关联
q 南北关联;东西关联;南南关联
n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n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一个专门机构,成 立于1945年12月。总部设在华盛顿。该组织 的宗旨是: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便利国际贸易 的扩大与平衡发展,稳定国际汇兑,避免各国 间的货币贬值竞争,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 管制,以及通过贷款调整成员国国际收支的暂 时失调。截至2002年年底,共有186个成员国 或地区。从1980年起,该组织恢复我国的合法 席位。我国是IMF创始国之一。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
n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简称“贸发会议”,总部 设在日内瓦,是联合国在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 的中心机构,成立于1964年12月。
n 贸发会议共有188个成员国。中国是贸发会议 理事会的理事国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
n 1945年12月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起宣告成立,该 行设在美国华盛顿,通常称作世界银行。截至2002年 财政年度末共有185个成员国(或地区),是世界上 最大的政府间金融机构之一。1980年5月,恢复我国 的合法席位,我国参加该行活动。
竺仙如国际贸易地理第1章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1455年 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颁布特权令,授予葡萄牙海 上霸主的地位。 1467年 日本应仁之乱(~1477年),战国时代开始。 战乱之中的失败武士沦为浪人,不断骚扰洗劫我国东南沿 海。倭寇之患由此开始,并越演越烈!! 1480年 大航海时代1代的开始年代 1488年 巴瑟罗缪· 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 1492年 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同年,德国人 马丁· 倍海谟设计出第一台地球仪 1498年 华斯科· 伽马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开辟了印度 达· 航路。 1499年 奥斯曼海军击败威尼斯,开始争夺东地中海地区 的制海权。 1501年 亚美利哥· 维斯普奇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作了详 细考察,确认这是一块新的大陆,但不是印度,后以他的 名字命名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 1502年 大航海时代2代的开始年代。
四、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意义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西欧乃至世界经贸的发展, 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1)扩大了世界市场。 (2)促进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 程,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世界贸易航线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 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 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经纬度位置,是以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与纬线相交的坐 标点表示的位置,又称数理位置。它可以表述地理事物 在地球表面最精确的位置。经纬度位置可以反映地球上 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类经济贸易关系密切。 纬度位置的高低,代表着地球表面温度和降水量的不同, 也表达了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从而直接影响了世 界许多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生产以及贸易的构成和流向。
竺仙如版·国际贸易地理课件
国际贸易地理绪言一、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一)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地理是研究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与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和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属性综合性(1)同经济学的关系密切(2)同地理学及其某些分支学科联系密切(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地域性这一属性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地理格局是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核心与重点。
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世界各国各地区对外贸易的实力对比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贸易结构和战略态势。
二、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任务与内容(一)主要研究内容1.对国际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研究各国家各地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地理环境与交通、信息条件;人口及劳动力条件;社会经济基础。
2.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3.对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地区差异和地区格局的研究(二)基本任务国际贸易地理主要有三大任务:文化教育任务,理论研究任务和实践及应用任务。
三、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方法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传统方法主要包括统计法、图表法、文献资料法、相关分析和类比法及地图法等,现代方法主要是数理方法、系统方法、计算机方法等。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一、自然地理环境(一)地理位置:所谓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相邻的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1.经纬位置:以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交的座标点表示的空间位置叫经纬位置。
经纬位置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纬位置可以影响各国各地区的水分和热量条件,影响了农牧业的生产,从而影响对外贸易中农业生产品的构成和流向。
(2)影响消费市场和商品的包装。
(3)使港口的封冻期长短不一,影响对外贸易运输。
摩尔曼斯克(4)经度位置不同,使各国各地区时间不同。
经度每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2.自然地理位置:以地球表面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事物表示的空间关系,叫自然地理位置。
国际贸易地理(第二版)(PPT课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 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
部分
• 一、地理位置 •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 交通地理位置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
影响亦是很大的。这是因为交通运输条件既是生 产力布局的重要内容与条件之一,又是经济发展 的基础条件。临近或者毗连一些经济发达、经贸 活动频繁的国家与地区,也会使一些国家、地区 得益,促进经济贸易得到一定的发展。
国际贸易地理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 • 第二节 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 第三节 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 第三章 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趋势 • 第一节 世界生产力的演变与发展 •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
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发展政策、社会结构与贸易 习惯、历史基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状况等。
• (二)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 • 进出口商品是对外贸易的物质基础,其结构特点反映了国际间
劳动地域分工和国际市场供需关系。也是各国家、各地区经济 实力、技术水平和商品竞争力大小的标志。
• (三)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地区差异和地区格局的研究 • 研究地区分布、地区差异和全球格局是国际贸易地理的核心与
第二章 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 【学习目标】 • 使学生明确了解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
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诸因素。重点掌 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社会文化环 境的构成要素,和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国贸地理第一章_2023年学习资料
一、地理大发现-一地理大发现的动因-1.贸易危机-15世纪末西欧与远东地区的贸易危机是促成地理大发现的重要 因素。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欧洲与东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一一君士坦丁堡(现伊斯坦布尔),并对 往商人进行烧杀抢掠,-从而切断了欧洲与东方的贸易往来。西欧商人为了继续与东方的贸易,-只能选择由地中海向西 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2018年9月27日星期四-引录
二地理大发现的标志事件-地理大发现是指15世纪-17世纪,欧洲各国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在地理方面的发现。地理 发现有以下几个事件:-发现新航路-1497年7月8日,.葡萄牙人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从具斯玉出发,沿 迪亚士的贮线也绕过好-望角,到送莫桑克,一然后北上,-穿越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发现 大陆-意大利人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奉西班牙国王派遣-婆入南哈凳:望-率船队西行,横渡大西洋,-岛等地 房更上称为发现新大陆”-第一次环球航行-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于1519一1522年横渡大-西 ,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现称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抵达菲律宾群岛。麦哲 伦在此与当地居民的冲突中丧生,其余船员继续西行,穿越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北上,最终返回西班牙, 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2018年9月27日星期四-引录
三地理大发现使区域贸易中心转移-地理大发现使国际贸易运输以海运为主。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重要商路和贸易中 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各城市-如威尼斯等的商业地位逐渐下降,而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加的和塞维利亚、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变成繁荣的商业中心,随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和利物浦、法国的波尔多 南特也发展成-新的贸易中心城市。-2018年9月27日星期四-引录
国际经贸地理 1
国际经贸地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国际经贸地理的基本格局第三章国际大宗商品产销地理格局第四章国际交通运输地理第五章亚洲经济贸易地理第六章美国经济贸易地理第七章欧洲经济贸易地理研究对象: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地理分布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从空间上(横向)。
阐明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空间分布特点,并探索这些特点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即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条件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地理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二是从时间上(纵向)。
揭示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地理分布与格局的演变规律。
主要是阐明生产力发展变化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地理分布与格局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条件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地理分布与格局的影响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土壤、动物、植物等。
自然资源✓可利用的自然条件。
✓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人文地理环境条件:经济地理环境、人口地理环境、政治与文化地理环境等。
经济地理环境: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水平等。
人口地理环境:包括地区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移动、分布等。
政治与文化地理环境:包括政治地理位置、政治事件、国家之间的联系、政府政策、文化特点等。
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经济发展和分布的不同。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世界生产布局的变化。
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73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年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的原因1石油危机爆发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东石油的掠夺性开发和严重依赖;2、“石油危机”爆发的经济根源―国际石油垄断组织长期垄断世界石油价格,进行不等价交换掠夺;3、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政治原因―1973年中东十月战争中,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反对以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的斗争;4、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的政治因素―1979年伊朗政局动荡和国际石油垄断组织对石油的抢购。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及分布的影响1、导致了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使产油国异军突起,成为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2、石油危机触发和加深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助长了西方经济的“滞胀”局面;3、石油危机推动了世界性的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发展,促使世界能源构成及分布逐步发生变化;4、石油危机推动了西方各国加速改变产业结构,进而引起了国际间产业结构及分布的逐步变化。
国际贸易地理课后答案(复旦大学出版社)
国际贸易地理课后习题第一章第一题1.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水平是否取决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劣,会对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从历史上看,地处内陆或荒漠干旱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落后于沿海或有着丰茂水土条件的国家。
绝大多数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地处中纬度、海陆交通便利,尤其是在江河入海口所形成的平坦地域,最有利于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和航运集散地。
在国际贸易成本构成中,运输费用占相当比重。
海洋运输相对于陆路和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而言,具有运量大、运费低的特点。
因此,从一国的江河湖海港口城市,以船舶装载大批货物运往国外港口城市,运费要比翻山越岭的陆路节省许多。
于是,一些靠近国际航线的沿海城市或有入海口的大江大河沿岸中下游城市,便逐渐发展成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
需要指出的是,地理位置的优劣,并非某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省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政治态势的变化,某些地理位置并不优越的国家和地区,也能跃居发达国家的行列。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发达的互联网通讯和高速便捷的航空运输所削减。
由此可见,地理位置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贸易运输成本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有着重要影响,但切不可将其绝对化。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国际空运方式的日益普及,地理位置的优劣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了。
2、为什么说自然资源是世界财富的源泉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答: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与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要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如土地、水体、矿产、动植物等)和无形资源(如阳光、风力、地热、潮汐等)。
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财富与源泉,是当代国际贸易大宗交易的主要标的,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
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 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经纬度位置,是以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与纬线相交的坐 标点表示的位置,又称数理位置。它可以表述地理事物 在地球表面最精确的位置。经纬度位置可以反映地球上 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类经济贸易关系密切。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
在西方首先是腓尼基和伽太基,然后转移到古希腊和古罗 马,贸易中心一直在地中海沿岸。在东方则是我国的殷周 王朝。我国的“丝绸之路 ”。
二、地理大发现以前的世界形势及准备
地理大发现前的世界形势从15世纪开始,当时,东方运 往西方的主要是香料、绸缎、珍珠、宝石等价格昂贵物 品,西方运往东方的则是毛织品、亚麻布、建筑材料、 谷物等低廉物品。所以贸易结果使得欧洲黄金、白银流 向东方,西方商品经济发展深感黄金不足,开始出现黄 金热。尤其是意大利探险家 马可·波罗从中国(1275年) 回到欧洲之后,著书描绘东方的中国黄金遍地,成了西 方人来东方探求黄金的精神动力。
马丁·倍海谟设计出第一台地球仪 1498年 华斯科·达·伽马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开辟了印度
航路。 1499年 奥斯曼海军击败威尼斯,开始争夺东地中海地区
的制海权。 1501年 亚美利哥·维斯普奇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作了详
细考察,确认这是一块新的大陆,但不是印度,后以他的 名字命名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 1502年 大航海时代2代的开始年代。
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生产发展和贸易交往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内陆国家只 有取得通畅的出海口才有发展经济、繁荣贸易的现实可能。 例如:南美洲的玻利维亚;非洲的赞比亚。
交通地理位置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 例如美国是地跨太平洋与大西洋的“两洋国家”。
二、地形、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
1405年~1433年航海家郑和奉明成祖之命七次出使“西 洋”各国,“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借以促使东南亚国 家向明称臣纳贡,向世界宣扬国威。
1415年 葡萄牙占领北非的穆斯林据点休达。
1415年后 葡萄牙亨利王子的远征船队开始非洲西北部的探 索,陆续发现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以及 位于非洲和巴西之间的中途的佛得角及佛得角群岛。
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是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 制约着经贸活动。小麦、玉米、棉花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 气候、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节风气候区,所以位于温带中纬 度的美国、加拿大、等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气候的差异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习惯,因此影响了消费品的种 类与数量。例如,生活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居民,多需要富 含脂肪和热量的食品和羽绒、裘皮等服装;而生活在热带气 候条件下的居民,则多需要清淡食品、防暑药品和降温空调 等设备。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概述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概述
一、地理大发现以前的世界经贸地理格局 二、地理大发现以前的世界形势及准备 三、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的形成 四、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意义
一会,世界近代史开始。
1668年西班牙承认葡萄牙独立。 1688年~1697年 法国与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由英,荷,
奥,西等国组成)之间发生战争。这是英法之间海上争霸战 的开始。丹彼尔发现澳大利亚。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1702年~1713年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英法的第二次交 锋,结果英国取得了海上霸权的明显优势。
2.新大陆的发现。1492年,意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伦布奉 西班牙国王之命,组织了一只包括3只小船的舰队,于8月3 日从巴罗斯(今塞维利亚)出发,11月到达巴哈马群岛的圣 萨尔瓦多岛(华特林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和海地,哥伦布 一直认为这就是印度,并于1493年回到巴罗斯港。此后哥伦 布又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大陆一 些地区。这被人们称之为“新大陆的发现”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直至1858年被英国政府 正式取消。
1602年 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英荷两国矛盾加剧。 17世纪初 荷兰眼镜商人帕理席发明望远镜 1604年 法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 1624年 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宝岛台湾。 1640年 里斯本发生起义,葡萄牙恢复独立。查理一世重开
纬度位置的高低,代表着地球表面温度和降水量的不同, 也表达了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从而直接影响了世 界许多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生产以及贸易的构成和流向。
中纬度地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和巴 比伦;北美洲五大湖地区与大西洋沿岸地区、西欧地区和 亚洲日本的“三湾一海”地区以及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
3.环球航行的成功。完成第一次世界环球航行的是葡萄牙航 海家斐南多·麦哲伦,受西班牙的雇佣麦哲伦于1519年9月, 率领由5只船265人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 绕过南美洲抵达南美南端的今麦哲伦海峡。1521年3月到达 菲律宾群岛,在进攻马克坦岛的战斗中,麦哲伦被当地土人
杀死。但是探险队幸存者继续前进,到达著名的摩鹿加群岛
局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原始社会 晚期因为生产力发展使农业从社会其余野蛮民族中分离出 来的过程。过去曾把畜牧业从其余野蛮民族中分离出来的 过程称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内容。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分离。出现了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当商品交换由偶然性发展 为经常性时,便在适于货物集散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出现固 定的交易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交换地域的进一步扩大,集市就可能演变为城市。世界上 第一批城市大多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如印度河流域, 巴比伦、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的第一批城市。
山区和平原地区相比,运输业效率差别也很大,在山区修 筑一条与平原地区运输能力相同的铁路,造价要高3倍。山 区线路坡度较大,运营时,燃料和费用都成倍增加。在水 平线路上能拉5000吨重的机车,爬0.5%坡时只能拉 1400吨重,爬1%坡时,只能拉800吨重。
河流和湖泊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位于热带多 雨区的河流,一般水量大,具有较大的航运价值,对交通运 输和商业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世界上适宜航行的河流有 长江、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伏尔加河、多瑙河、 莱茵河、圣劳伦斯河等。其中具有国际航运功能的河流主要 是莱茵河和多瑙河。
1455年 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颁布特权令,授予葡萄牙海 上霸主的地位。
1467年 日本应仁之乱(~1477年),战国时代开始。 战乱之中的失败武士沦为浪人,不断骚扰洗劫我国东南沿 海。倭寇之患由此开始,并越演越烈!!
1480年 大航海时代1代的开始年代 1488年 巴瑟罗缪·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 1492年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同年,德国人
三、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的形成
1418年,葡萄牙航海王子恩里克首次派遣船只沿 非洲西海岸南下,并逐渐深入西非和西南非洲,由 此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帷幕。
1.新航路的发现 487~1488年,巴托罗谋·迪亚士战胜了热带赤道
航行的困难,到达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7年, 瓦斯哥·达·伽马奉葡王之命组织了由4只船组成的 探险队,从里斯本出发,于次年到达东非的马林迪, 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到达印度 西海岸的卡里库特,1499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 宝石和象牙等返回里斯本。这是首次绕过好望角航 行到印度的成功,历史上称之为“新航路的发现”。
1713年英西战争结束。英国取得海上霸权。大航海时代进 入尾声。
1730年 英国人西森发明经纬仪,美国人哥德弗莱和英国 人哈德利首创用六分仪在海上进行天文定位测量
1732年 俄皇彼得一世派白令考察俄国东端海域,发现 “白令海峡”。
1756年~1763年 “七年战争”,这是18世纪英法争夺 海洋和殖民霸权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结束,英国取 得了最终胜利,从而确立了其全球的海上霸主的地位,“日 不落帝国”建立!
地理大发现事件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8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欧洲航 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 史中的重大事件。
1298年后 《马可·波罗游记》成书。这本书在欧洲的广泛 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文明与财富的倾慕与贪婪,最终 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1375年 欧洲当时最完备的航海地图-加塔兰地图完成
1768年~1779年 英国的詹姆斯.库克船长进行了3次南 太平洋考察,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纳入英国版图,并且发现 了夏威夷。但库克的功绩在于发现了用橙汁和卷心泡菜来防 治坏血病的方法,从而拯救了大量水手的生命。库克在航海 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1779年2月,库克在与夏威夷 人的冲突中被杀。
一、地理大发现以前的世界经贸地理格
从15世纪中叶起,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当时欧洲最强盛的 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以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之宫廷的 重赏与组织,出现了许多探险队伍,同时这时西方各国 在生产技术方面已有很大进步,指南针已从我国传到欧 洲。航海术的提高促使西班牙多桅快速帆船的出现。火 药的广泛利用,以及“地圆学说”获得更多人的承认等, 都为远洋探航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准备。
1521年4月 麦哲伦到达菲律宾,卷入当地土人的冲突,战 死。其手下继续航行,发现摩鹿加群岛(就是著名的香料群 岛),随后越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
1522年 大航海时代3代的开始年代 1529年 葡西两国签订《度处又划了一条分界线,完成了亚洲地区势力划分。 1532年 葡萄牙贵族马丁·苏沙从法国人手里夺回巴西。 1533年 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灭亡新大陆的“黄金
地形、气候、水文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山区和 平原、沙漠与良田、河流和湖泊、气候类型等方面反映出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