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合集下载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

网络舆情1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及相关责任部门应对不力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及相关公共事务管理部门认识到网络舆情服务的重要性。

2010年,我国的网民人数突破了4亿大关,网络舆情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一批提供网络舆情监测、整合、研判服务的专业机构应时而生。

1.1 网络舆情服务机构可分四类目前,市场上的网络舆情服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成立,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

第二类依托主流媒体,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第三类背靠高校或学术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

这类机构具有学术传统,善于将网络舆情的变化和特点归纳、梳理,总结一般规律。

第四类则由政府部门自身成立,主要监测群众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反馈。

后三类机构都和政府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联系,这和中国网络舆情服务行业的兴起背景有重要的关系。

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矛盾集中,传统的民意表达渠道不够畅通。

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舆情监测也就成为了了解民意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网络舆情服务行业从发展之初就承担着反映真实民意,为政府实施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参考的责任。

1.2 网络舆情服务≠“监测”+“删帖”一般大众对于网络舆情监测行业和机构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网络舆情服务,重在“监测”。

其实,网络舆情服务重要的不在于数据的抓取和搜集,更重要的是在一件事情发生后,对网络民意的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应对,提出科学的咨询和建议,这才是网络舆情服务机构的核心价值所在。

网络舆情监测、整合是高度人机合一的工作,如果只通过机械地抓取数据来获得信息,必然容易造成误判。

汉语的表达方式复杂多样,网络上还存在一些片面的个人意见、情绪化的表达,这些都必须通过人为分析加以筛选。

第二个误区,就是将网络舆情监测误认为“网络监控”。

互联网新媒体中的热点话题分析与舆情预测

互联网新媒体中的热点话题分析与舆情预测

互联网新媒体中的热点话题分析与舆情预测互联网新媒体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反映社会热点话题和舆情的重要平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分析和预测互联网新媒体的热点话题和舆情,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一、热点话题的发现和分析在互联网新媒体中,热点话题是指当前社会上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

这些话题常常跟当前时事、社会现象、科技创新和文化娱乐等方面有关。

热点话题的发现和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 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热点话题发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输入相关关键词,比如疫情、政治、经济、文化等,可以获取到一些当前的热门话题。

在搜索结果中,可以通过筛选、排序、统计等方式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2.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热点话题的传播和交流平台。

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等社交媒体账号,可以获取到最新的热门话题,并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进行参与和交流。

在社交媒体中,还可以通过热门话题标签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3. 数据分析工具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帮助分析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和舆情。

通过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分析等方式,可以获取当前的热点话题及其相关的情感、观点、趋势等信息。

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媒体、政府等机构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态度,从而更好地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应对措施。

二、舆情预测的技术手段舆情预测是基于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挖掘、辅助决策等技术手段,通过对公共舆情数据的分析和判断,来预测和预警社会舆情的趋势和变化。

舆情预测的技术手段包括以下几种:1. 大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是舆情预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通过对海量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挖掘,可以从中发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获得舆情的发展趋势、热点话题的变化等信息。

2.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舆情分析和预测的重要技术基础。

通过对文字信息的自动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取关键词、情感倾向、观点偏向等相关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热点话题的分析和舆情的预测。

社会突发热点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分析

社会突发热点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分析

社会突发热点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分析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平台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

社会突发热点事件时的网络舆情演化,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趋势。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几个不同类型的热点事件,探讨其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以及背后的原因。

事件一:疫情爆发与网络舆情2020年初,武汉市爆发了新冠病毒疫情,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蔓延。

这次突发事件不仅对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引发了海量的网络舆情。

从疫情初期,网络上便开始出现大量的关于疫情的讨论和信息。

疫情的传播和舆情的演化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更多的事件和信息披露,引发更多的舆情讨论和热议。

在疫情初期,网络舆情呈现出很大的恐慌和焦虑情绪。

大量民众开始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发表关于疫情的情况、疾病治疗方案、预防方法等各种信息。

同时,一些谣言和不实消息也开始在网络上面蔓延,导致恐慌心理更加加剧。

随着政府和专家的不断披露真实信息,民众对疫情的认识逐渐得到了纠正,对政府的措施和防疫工作也产生了积极评价和支持的情绪。

事件二:涉疫谣言的传播随着疫情的发展,涉及疫情的谣言和不实消息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蔓延。

谣言的存在引起了巨大的舆情关注,政府也开始加大打击谣言的力度,引导民众要理性看待信息、科学相信防疫措施。

舆情演化的核心节点是真实信息的披露和反驳谣言的行动。

政府和专家要及时披露真相,以减轻民众的恐慌。

而公众要科学理性对待信息,避免轻信谣言。

事件三:以美股为代表的金融市场的震荡在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美国的股市走势非常不平稳,市场基本处于波动中。

这场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大量的关注和热议。

一些装备良好的机构投资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少人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自己的言论。

网络舆情中出现的情绪有好、坏、喜、忧,甚至出现了诸如自嘲、巴掌脸等各种表达。

事实上,网络舆情的情绪和当时股市中的波动情绪非常类似。

市场的震荡浪潮在网络上的热议不但加剧了市场情绪的波动,也再次展现了网络舆情和大众情绪的密切关系。

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的普及,网络舆情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议题。

面对庞大的网络社群以及信息传播的高速度,人们需要深入了解并采取有效策略应对网络舆情。

本文将就网络舆情的分析和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网络舆情的分析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等网络平台广泛传播的各种公众意见和情绪。

分析网络舆情对于正确理解公众的情绪和态度,并进行相应的应对非常重要。

首先,要进行网络舆情的关联分析。

网络舆情具有高度传播速度和广泛特点,在分析时需要考虑到不同观点和事件之间的关联关系,了解一个事件或观点背后的真实情况。

通过关联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网络舆情的脉络和趋势。

其次,要进行情感分析。

网络舆情中充斥着各种情感表达,包括正面、负面和中性等。

情感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公众态度和舆论导向,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最后,要进行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网络舆情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上升下降趋势以及相关性,可以了解公众关注的焦点、热点和痛点,为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当面对网络舆情时,组织和个人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维护自身形象和公众声誉。

首先,要及时响应。

快速响应是应对网络舆情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当网络舆情出现时,组织和个人应第一时间作出积极回应,表明态度和立场,以避免情况进一步扩大和严重影响声誉。

其次,要抢占话语权。

在网络舆情中,舆论导向往往是由少数观点引导的。

因此,组织和个人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应尽量争取赢得舆论话语权,通过主动发声、发布权威信息等方式,引导公众的关注和思考。

另外,要善于借助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为应对网络舆情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工具。

组织和个人可以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正面信息、回应公众质疑,以及与公众进行互动,增强公众参与感和满意度。

此外,要积极传播正能量。

在网络舆情中,负面信息往往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和传播。

因此,组织和个人应该积极传播正能量,发表正面言论,传递正面信息,引导公众回归理性,并树立积极的社会形象。

社会热点事件中微博舆情特征分析

社会热点事件中微博舆情特征分析

|RADIO &TV JOURNAL 2020.06据CNNIC 发布的第44次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普及率超过总人口一半。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中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1.39万亿元,社交软件为活跃用户应用领域TOP1。

网络社交平台移动性、互动性、碎片化、发布便捷的产品特征,恰好契合当今用户的偏好和接收方式,满足自媒体时代下广大网民的互联网社交和内容消费需要。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开表达意见的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聚合民意,使舆论迅速发酵,微博逐渐成为公众叙事、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

研究当前微博舆情的特征,对于把控我国舆论格局、社交平台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舆情舆情是指民意的状况,即民众对于公共生活中各种热点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意见或情绪,这种情绪既可能是公开表达出来的,也可能是潜藏在心底的。

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这一渠道来传播其情绪或意见的总体状况。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交流互动的共享性、时间空间的开放性等。

网络舆情有利有弊,既能拓宽公众发表意见的渠道,又因其匿名性、突发性的特点易导致舆情危机。

把握网络舆情能全面获知公众意愿及诉求,反映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二、微博中社会热点事件回顾及产生原因(一)2019年国内微博平台社会热点事件回顾根据微博中社会热点事件所针对的问题,可以将其分类为曝光型、抗争型、公共安全型、娱乐型,如表所示。

(二)微博中社会热点事件产生原因1.片面信息容易导致舆情反转微博所传播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特征,所以微博发布的内容往往是一些事件琐碎的细节或片段,每条微博表达信息是有限的,但每个事件都在动态地向前发展、变化,后续的演变、结果能否被及时发布、告知受众,都不能被保证,因此受众往往只能接受到部分事实,断章取义和片面信息被广泛传播便成为了可能。

网络舆情分析的关键指标与工具介绍

网络舆情分析的关键指标与工具介绍

网络舆情分析的关键指标与工具介绍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平台之一。

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分析也日益重要起来。

本文将介绍网络舆情分析的关键指标和工具,并分析其在舆情管理中的作用。

一、关键指标1. 舆情热度指数舆情热度指数反映了一条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程度和关注程度。

一般通过计算信息的浏览量、转发量、评论量等指标来评估其热度。

舆情热度指数可以帮助舆情分析师了解社会关注度,及时发现重要舆情事件。

2. 舆情情感指数舆情情感指数是用来评估舆情信息的情感倾向的指标。

根据信息中蕴含的情感色彩,通过情感分析算法来判断信息的情感倾向。

舆情情感指数有助于了解公众对某一事件、产品或者品牌的情感态度,从而指导舆情处理和公关策略的制定。

3. 舆情关键词分析舆情关键词分析是通过对舆情信息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者主题的关注点和热点。

通过词频分析和关键词云图,可以直观地显示公众关注的焦点,为舆情处理提供有力的参考。

4. 舆情传播路径分析舆情传播路径分析是通过追踪和分析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轨迹,了解信息传递的路径和关键节点。

通过粉丝网络分析和信息传播图谱,可以揭示信息扩散的路径和传播的规律,为舆情危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工具介绍1. 舆情监测工具舆情监测工具是用来收集、整理和分析网络上的舆情信息的工具。

它可以自动地抓取各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并进行关键词分析、情感分析等处理。

知名的舆情监测工具有新浪微博舆情监测、百度指数等。

2. 情感分析工具情感分析工具是用来判断信息情感倾向的工具。

它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文本中的情感进行准确分类。

常用的情感分析工具有哈工大情感分析系统、腾讯AI情感分析等。

3. 社交网络分析工具社交网络分析工具是用来分析网络上个体之间的关系和信息传播路径的工具。

它可以构建粉丝网络、关系图谱等,并分析网络中的节点重要性和信息流向。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旨在深入剖析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网络舆情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首先对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概述,明确研究背景与意义。

接着,从网络舆情的生成与传播机制、主要类型、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网络舆情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网络舆情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展望网络舆情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通过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学术界和实践界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促进网络舆情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舆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现象或话题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的总和。

它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了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复杂性和动态性。

网络舆情的定义涉及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网络”,即信息传播的平台和渠道,二是“舆情”,即公众的意见和情绪。

传播速度快:网络舆情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旦某一事件或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便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互动性强: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公众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发表观点、分享信息,形成多元化的舆论表达。

影响力大:网络舆情能够对社会事件和公共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难以控制:由于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加之互联网环境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控制变得异常困难。

舆情反转数据分析报告(3篇)

舆情反转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社会舆论环境日益复杂,舆情反转现象频繁发生,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造成了一定影响。

为深入分析舆情反转现象,本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网络数据,对舆情反转的特点、原因及影响进行探讨,旨在为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方法1. 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了国内主流新闻网站、社交媒体平台以及搜索引擎等渠道,收集了2019年至2021年间具有代表性的舆情反转案例。

2.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舆情反转案例的时间分布、涉及领域、反转原因等。

3.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舆情反转的特点和规律。

三、舆情反转特点1. 时间分布不均:舆情反转案例在一年四季中均有发生,但主要集中在夏季和冬季,尤其在节假日和重大事件发生后。

2. 涉及领域广泛:舆情反转案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其中政治领域案例占比最高。

3. 反转原因多样:舆情反转原因主要包括虚假信息、恶意攻击、误读误解、情绪化表达等。

4. 舆情反转周期较短:从舆情发酵到反转,通常在1-3天内完成。

5. 反转力度大:舆情反转往往导致舆论风向发生180度大转弯,对当事人和社会造成较大影响。

四、舆情反转原因分析1. 虚假信息:虚假信息是导致舆情反转的主要原因之一。

部分媒体和网民为了追求点击率,散布不实信息,误导公众。

2. 恶意攻击:部分网民出于个人恩怨或政治目的,恶意攻击他人,导致舆情反转。

3. 误读误解:由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断章取义、误解误读,导致舆情反转。

4. 情绪化表达:部分网民在表达观点时过于情绪化,忽视事实真相,导致舆情反转。

5. 舆论引导不足:在舆情发酵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媒体引导不足,导致舆情失控。

五、舆情反转影响分析1. 社会影响:舆情反转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2. 政府形象:舆情反转可能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影响政府公信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技巧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技巧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技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已成为信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产生的迅猛速度和广泛影响,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挑战。

为了更好地综合治理网络舆情,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技巧。

一、信息收集与整理1. 多渠道收集信息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广泛,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新闻平台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

在收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只获取单一渠道的信息,要广泛获取各方观点,以准确把握舆情态势。

2. 信息筛选与整理在收集到大量信息后,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理。

首先,根据舆情事件的关键词进行筛选,选择与事件相关的信息。

其次,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将相同主题或观点的信息划分到一起,以便进一步进行分析与研判。

二、情感分析与舆情态势判断1. 情感词频统计情感分析是分析网络舆情中情感倾向的一项重要技巧。

可以通过统计关键词周围的情感词频来判断舆情事件的正面、负面或中性情绪。

根据情感词频的多少,可以初步判断舆情事件的情感态势。

2. 舆情态势研判在对舆情事件的情感分析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分析,来对舆情态势进行研判。

同时要关注评论和转发的数量,以及关键人物或机构的态度和表态,从而全面了解舆情事件的发展趋势。

三、舆情回应与危机管理1. 及时回应舆情当发现网络舆情事件时,组织或个人应及时回应。

可以通过发布正式声明、进行媒体宣传或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相关言论等方式进行回应。

回应要及时、准确、透明,以避免舆情进一步扩大和负面影响的产生。

2. 危机管理当网络舆情事件发展为危机时,需要进行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包括事件信息披露、舆论引导、事件调查等。

在危机管理中,要注意及时与公众沟通,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危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和负面影响。

四、定期评估与优化1. 定期评估舆情状况综合治理网络舆情需要定期评估舆情状况,了解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通过定期评估,可以及时调整治理策略,防范潜在的舆情风险。

热点网络舆情分析与预测

热点网络舆情分析与预测

热点网络舆情分析与预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已经越来越依赖网络获取信息。

然而随着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我们也面临了舆情的集中爆发。

对于一些涉及到政治、社会问题的话题,一旦引发争议,就会迅速扩散到社会各个角落,甚至引起一些社会动荡事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预测,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

一、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网络舆情分析是指分析互联网上的文本信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为进一步的决策提供参考。

网络舆情分析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文本挖掘文本挖掘是指从非结构化文本中自动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通过文本挖掘,我们可以了解用户对某些话题的态度和看法,以及这些话题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2、情感分析情感分析是指分析和识别文本中表述情感的程度和类别。

通过情感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用户对某些话题的情感倾向,以及这些话题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3、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是指通过分析社会网络中的节点、边和群体等信息,从而揭示社会交往网络的结构、特点和演化规律。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用户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参与话题的方式和程度。

二、网络舆情预测的方法网络舆情预测是对互联网上的话题和事件,利用各种方法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危机,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网络舆情预测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时序分析时序分析是指利用历史数据和统计方法,分析互联网上的话题和事件的趋势和周期性,预测其未来的走向和可能出现的风险。

时序分析需要考察多个相关因素,例如时间、地域、用户特征等,以发现可能的规律和趋势。

2、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指让计算机透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找到隐藏的模式和规律,并用此模型预测未来的走向。

机器学习所建立的模型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和预测性能,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高效、准确的决策支持。

3、社交网络分析社交网络分析是指利用社交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借助图论、统计学等方法进行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特征分析、传播规律分析等,预测互联网话题和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风险。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方法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方法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舆情的形成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给企业、政府、机构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全面、准确地监测和分析网络舆情,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什么是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世界中形成,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一种特殊舆情现象。

这种舆情现象所涉及到的范畴极广,除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以外,还涵盖了很多非正式表达方式。

比如,在社交媒体中,大量的用户评论、点赞、转发等行为都可以构成网络舆情。

二、网络舆情监测的目标与意义网络舆情监测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对网络中产生的舆情进行搜集、分类、分析和预警的过程。

网络舆情监测的目标是发现和解读潜在的社会热点和危机事件,从而帮助相关企业、机构和政府制定应对策略,并改进舆论宣传工作和公共关系。

网络舆情监测的意义在于:1. 可以及时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评价,预测社会趋势和预警风险事件。

2. 可以为政府、企业、机构等提供迅速、准确的信息支持,有利于调整政策,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和社会信用度。

3. 可以引导公众表达意见,促进信息公开和民主参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网络舆情监测的方法网络舆情监测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中涉及到的问题很多。

其中主要涉及到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分析。

在数据搜集方面,既有自动化的单点监测,也有人工多点监测。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涉及到词频统计、情感分析、话题聚类等技术。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网络舆情监测的方法:1. 关键词监测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设置与监测目标有关的关键词来搜集相应的信息。

在搜集的过程中,既可采用自动化的网络爬虫来搜集数据,也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搜集。

此外,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技术进行分析和归纳。

2. 社交媒体监测法社交媒体的兴起,为网络舆情的监测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社交媒体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公众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可以实现舆情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2023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精选5篇,网络舆情形势分析

2023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精选5篇,网络舆情形势分析

2023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精选5篇,网络舆情形势分析2023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精选5篇,网络舆情形势分析网络舆情的载体包括门户网站、新闻网站、贴吧、论坛、博客、微博等。

1.2.1突发性上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需要政府时刻监控,才能快速作出反应。

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

然而,对于网络舆情,传统的“黄金24小时”法则渐显无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黄金4小时”法则,即在突发事件出现后,政府要在4小时内理清事实真相,完成各部门协调工作和信息披露文书。

1.2.2广泛性随着网络舆论对公权的审判泛化,任何领域都可能成为舆情敏感领域,如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食品安全、征地拆迁等。

据统计,20xx年的舆情关涉主体中,中央、地方政府机构及官员占了77%。

这表明,政府及官员的行为时刻被社会公众“围观”,其行为或言论很容易引起整个网络空间共同反应。

由于政府管理的范围、领域较广,需要定期监测,才能及时发现苗头,制定应对策略,以避免在公开回应时考虑不周,在网络舆情中陷入被动境地。

1.2.3难辨性网络技术web2.0的发展,使得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者,而网络信息的自由,导致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既有反映真实情况和民意的消息,也夹带着许多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和非法内容,如造谣诽谤、恶意炒作等。

同时,相关主体操控网络舆情向职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许多网络舆情事件中,有组织地推进舆情传播的行为隐约可见。

舆情分析需要从海量庞杂信息中采撷精粹,帮政府相关部门读网,还原社会真实的矛盾构成。

2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重要性2.1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中国的公共舆论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党和政府的治国理政。

20xx年6月1日,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社会舆情分析报告

社会舆情分析报告

社会舆情分析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加速,社会舆情对于社会稳定和公众意见的引导越发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最近一段时间内的社会舆情进行分析,了解公众对某一特定事件或话题的关注程度和态度,并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

二、舆情背景针对本次舆情分析的特定事件/话题进行介绍,如事件的起因、相关方的主要行动等。

说明该事件/话题在媒体和社交网络上的持续关注度,并提供相关统计数据,如话题的热度指数、转发量、评论数量等。

三、舆情分析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舆情进行整体分析和深入挖掘。

1. 舆情关键词分析通过分析社交媒体平台上与该事件/话题相关的关键词,可以把握公众的关注焦点和热点。

在这里,我们列举了一些热门关键词,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2. 情感分析社会舆情往往伴随着情感色彩,通过对用户评论和转发内容的情感分析,可以了解公众对事件/话题的情感倾向。

在本次舆情分析中,我们通过情感分类和情感倾向分析,给出了公众情感的整体趋势和分布。

3. 用户画像分析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具有不同的属性和角色,通过用户画像分析,可以了解公众群体的特点和关注点。

我们选取了一些典型的用户群体,包括年龄、性别、地域等进行分析,并对其参与度和影响力进行评估。

四、舆情影响评估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对社会舆情对社会和相关方的影响进行评估。

1. 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舆情事件的发酵和传播可能会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通过分析事件/话题的热度和社会情绪的激烈程度,可以评估其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影响。

2. 对相关方的影响社会舆情往往涉及多个相关方,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等。

通过对舆情主体的行动和态度进行分析,可以评估舆情对相关方的影响程度和可能的后果。

五、应对策略建议基于社会舆情分析的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相关方应对舆情事件,并减少对社会和相关方的负面影响。

这些建议包括危机公关策略、舆情引导和信息发布等方面。

六、总结通过对社会舆情的分析,我们对公众对特定事件/话题的关注度和态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月度网络舆情总结

月度网络舆情总结

月度网络舆情总结1. 引言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媒体(包括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等)传播的关于特定话题的舆论信息。

它反映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点和态度,对于企业、政府、组织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最近一个月的网络舆情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帮助读者了解舆情动态以及相关事件的影响。

2. 事件概述2.1 事件一事件一的内容。

2.2 事件二事件二的内容。

2.3 事件三事件三的内容。

3. 舆情分析通过对事件一、事件二和事件三等网络舆情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3.1 舆情关注度和热度根据数据统计,事件一的舆情关注度最高,热度持续较长时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事件二的舆情关注度次之,热度较为集中在某个时间段,而事件三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舆情热度较为平缓。

3.2 舆情情绪分析通过对事件一、事件二和事件三舆情中的情绪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事件一中,大部分观点呈现负面情绪,批评声音较多。

•事件二中,舆情情绪呈现两极分化,既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

•事件三中,舆情情绪以中立为主,少有极端的情绪表达。

3.3 影响力分析通过对不同事件中舆情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事件一的舆情影响力较大,不仅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还被传统媒体关注和报道。

•事件二的影响力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特定群体中。

•事件三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仅在特定圈子内有一定的传播。

4. 总结本文对最近一个月的网络舆情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通过对事件概述、舆情分析等内容的呈现,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该月的网络舆情动态。

同时,分析了舆情关注度和情绪分布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舆情热度和舆情态势的参考。

希望本文的内容对读者有所帮助。

5. 参考文献[1] 引用文献一的信息。

[2] 引用文献二的信息。

[3] 引用文献三的信息。

(注: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情况可能因具体事件而有所变化。

)。

舆情情况总结报告范文

舆情情况总结报告范文

一、报告概述报告时间:2023年1月至2023年3月报告对象:全国范围内各类舆情事件报告目的:全面总结分析近期舆情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舆情应对策略和建议。

二、舆情概况1. 舆情总量据统计,2023年1月至3月,全国范围内共发生各类舆情事件5000余起,其中网络舆情事件占80%,传统媒体舆情事件占20%。

2. 舆情类型(1)社会热点事件:如疫情防控、自然灾害、民生保障等;(2)突发事件:如交通事故、公共安全事件、火灾等;(3)企业舆情:如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企业社会责任等;(4)政府舆情:如政策解读、政务公开、政府形象等。

三、舆情热点事件分析1. 疫情防控舆情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渐稳定,疫情防控舆情逐渐成为焦点。

期间,多地出现疫情防控不力、防疫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引发公众关注和质疑。

2. 突发事件舆情近期,全国多地发生交通事故、火灾等突发事件,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其中,一些事件因救援不及时、善后处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舆情发酵。

3. 企业舆情部分企业因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问题引发消费者不满,成为舆情热点。

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4. 政府舆情政府舆情方面,政策解读、政务公开、政府形象等方面成为关注重点。

一些地方政府在应对舆情时,存在信息发布不及时、回应不充分等问题。

四、舆情应对建议1. 加强舆情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2. 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提高应对效率;3. 加强与媒体、公众的沟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4. 强化责任追究,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处理;5. 提高政府形象,加强政务公开,提升公众满意度。

五、总结2023年1月至3月,全国舆情形势复杂多变。

面对各类舆情事件,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舆情应对,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

本报告为相关部门提供舆情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我国舆情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网络舆情热点分析与事件追溯算法研究

网络舆情热点分析与事件追溯算法研究

网络舆情热点分析与事件追溯算法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热点的产生和传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网络舆情热点指的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引起广泛讨论和关注的事件或话题。

对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媒体以及社会公众而言,了解和追踪网络舆情热点的产生、影响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针对网络舆情热点分析和事件追溯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算法研究方向。

一、网络舆情热点分析算法研究1.1 文本挖掘与情感分析网络舆情热点分析的基础是对海量文章、评论等文本进行挖掘与分析。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高效准确地从大量文本中提取出与舆情热点相关的信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文本挖掘的方法,结合情感分析技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文本进行分类和情感倾向性分析,以识别和追踪舆情热点的相关信息。

1.2 图网络分析网络舆情热点通常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文章、评论、转发链等组成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舆情热点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可以将网络舆情热点表示为一个图网络,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文本或者用户,边代表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图网络分析技术,可以发现舆情热点的核心节点、关键路径和社区结构,从而深入理解舆情热点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1.3 主题模型和话题检测网络舆情涉及的话题种类繁多,如何准确捕捉舆情热点的主题和话题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主题模型和话题检测技术可以从大量文本中自动地发现和提取出隐藏在背后的主题和话题。

通过引入主题模型和话题检测算法,可以对网络舆情热点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和描述,为后续的事件追溯提供重要线索。

二、事件追溯算法研究2.1 时间序列分析网络舆情热点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演化和变化,为了准确把握舆情热点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可以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通过对舆情热点相关指标的时序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和预测事件的发展动态,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2.2 关联规则挖掘网络舆情热点通常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事件和话题组成的,这些事件和话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年度舆情概述总结报告(3篇)

年度舆情概述总结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舆情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对2023年度舆情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旨在总结年度舆情特点,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年度舆情概况1. 舆情总量2023年度,我国网络舆情总量持续增长,各类舆情事件频发。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全年舆情总量约为X亿条,同比增长Y%。

2. 舆情领域(1)政治领域:全国两会、疫情防控、反腐败斗争等政治事件成为舆情热点。

(2)经济领域:房地产、股市、金融风险等经济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3)社会领域:食品安全、教育改革、公共卫生等社会问题引发舆论关注。

(4)文化领域: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网红现象等文化话题成为热点。

(5)国际领域:中美关系、国际形势、海外疫情等国际事件引发舆情波动。

三、年度舆情特点1. 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传播速度加快,热点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影响范围广泛。

2. 舆情舆论场多元化随着网络平台多样化,舆情舆论场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观点和立场交织,舆论引导难度加大。

3. 舆情事件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多数舆情事件涉及公众切身利益,引发公众高度关注,如食品安全、医疗事故等。

4. 舆情事件影响范围扩大舆情事件不仅影响国内,还可能引发国际关注,如海外疫情、国际形势等。

四、年度舆情案例分析1. 案例一:疫情防控舆情2023年,我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相关舆情事件频发。

如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政策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

2. 案例二:房地产舆情受经济下行压力和金融风险影响,房地产领域舆情事件增多,如房价波动、开发商跑路等。

3. 案例三:食品安全舆情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2023年,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引发舆情关注。

五、结论2023年度舆情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舆论场多元化、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影响范围扩大等特点。

相关部门和企业应高度重视舆情工作,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积极应对舆情挑战,维护社会稳定和良好舆论环境。

热点舆情统计报告模板

热点舆情统计报告模板

热点舆情统计报告模板热点舆情统计报告模板一、热点事件概述本次统计报告主要针对最近一个时期内的热点事件进行舆情统计分析。

本次热点事件为XXX。

二、舆情统计数据分析1. 舆情数量统计根据舆情监测数据,本次热点事件共产生舆情数量XXX条。

2. 舆情趋势分析通过对舆情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舆情趋势:(1)舆情数量在事件发生后逐渐上升,并在第X天达到峰值。

(2)舆情趋势呈现波动上升的特点,反映出公众对该事件的持续关注程度。

3. 情绪态势分析根据舆情数据的情绪指数统计,得出以下情绪态势:(1)正面情绪占比为XX%,主要表现为支持事件发生的观点和看法。

(2)负面情绪占比为XX%,主要表现为反对事件发生的观点和看法。

(3)中性情绪占比为XX%,主要表现为中立观点和看法。

4. 关注热点分析通过对舆情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关注热点:(1)事件原因和责任分析;(2)事件影响和后续发展预测;(3)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评价;(4)相关人物或组织的角色和态度。

三、舆情引发的问题和建议根据对舆情数据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以下问题和建议:(1)问题1:对事件的认知和表达存在差异,情绪冲突较为明显。

建议1:加强信息发布和解读,提高公众对事件的正确认知和理解。

(2)问题2:事件影响范围广泛,公众关注度持续较高。

建议2: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增加与公众的互动沟通渠道。

(3)问题3:舆情对相关人物或组织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建议3:加强形象管理,积极回应负面舆情,及时发布正面信息。

四、舆情管理策略根据热点舆情的数据分析和问题建议,制定以下舆情管理策略:(1)积极主动发布信息,增加信息透明度和公开度;(2)加强与公众互动,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和意见征集活动;(3)建立健全危机公关应对机制,及时回应和化解危机事件;(4)加强舆情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舆情管理策略。

五、总结通过本次热点舆情统计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舆情发展趋势和情绪态势,了解公众对事件的关注焦点和关切问题,为舆情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和管理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摘要】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舆情检测分析表明,我国相当多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对于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相当不适应,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亟需构建社会的“安全阀”机制及对民众的精神抚慰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情统计分析民意表达监督机制我们正处在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而民意历来是社会情势的晴雨表。

因此,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以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一年多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北大方正共同开发基于第三代搜索技术的舆情分析平台,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民意,把网络舆情、民意数字化,建立如同股市指数一样的“舆情指数”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舆情、民意的变化法则。

2009年度舆情监测的主要发现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分布,5月份舆情热点事件最多,10月份则平均舆情指数最高。

整体来看,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的M型分布,其中5、6、7三个月的舆情事件个数最多,为第一个高峰期,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热点事件频发与季节变化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度;11月由于“临时性强奸事件”等事件的拉动,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

其余月份基本上维持在20个左右,网络空间处于基本稳定的阶段运行。

全年来看,总体舆情指数可以表现出全年12个自然月网络空间的总体压力值,舆情指数越高表示网络空间的压力越大。

如果说每月的舆情总指数代表了每月的网络空间的压力,那么每个事件的平均指数则说明了事件本身的烈度。

经过平均化计算,全年单月平均舆情指数最高的月度是10、5、6、11等几个月度。

全年所有舆情指数在90分以上的舆情热点事件总计20个。

分别是:“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上海交通管理部门钓鱼执法”、“纸币开手铐死事件”、“河南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杭州飙车案”、“绿坝遭遇杯葛”、“29岁市长事件”、“重庆打黑风暴”、“浙江湖州临时性强奸事件”、“内蒙古豪车女检察长”、“奥巴马女郎蹿红网络”、“甲型H1N1流感肆虐”、“湖北石首群体事件”、“国庆阅兵”、“贵州习水嫖宿幼女案”、“吉林通钢股权调整引发打人致死事件”、“力拓间谍门”、“2009年全国两会”。

以上事件基本上反映出2009年影响力最大的网络热点事件,无论点击率、评论数量和网民情绪共振度都是全年所有热点事件中最为强烈的,因此值得研究和深思。

全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争议”、“官员”、“最牛”、“死亡”等词的频次最高。

为了更好地为舆情预警做必要的准备,我们把全年发生的60分以上的舆情热点事件的新闻源(第一篇新闻报道或者第一个帖子)抓取下来,进行词频分析,结果显示700次以上的词为“争议”、“官员”、“最牛”、“死亡”和“言论”等,主要涉及的是一些争议性话题和负面性新闻信息,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是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说明这些词一旦进入网民视阈,极易刺痛网民“绷得最紧的那根弦”,引起网民的心理共鸣,进而引起网民的意见啸聚,成为网络热点事件。

全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烈度分布:以黄色警戒界别为主。

根据通用的警戒分类方法,我们将舆情指数为90-100分之间的热点事件的警戒级别划分为红色;80-89分之间的划分为橙色;70-79分之间的划分为黄色;60-69分之间的划分为绿色。

达到红色警戒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数量占到全年总数的8.1%,橙色警戒的占到总体30.5%,黄色警戒的比例最大,为35.8%,绿色警戒的为25.6%。

总体来看,全年所有事件的平均舆情指数为77.1,说明2009年全年整体舆情状态是相对祥和的,处在黄色的警戒级别上。

政府部门及个别官员的行为不当是目前网络热点事件集中领域。

从下图可以看出,政府部门行政不当是网络热点事件最为集中的领域,占到总体的1/5,其中主要是公检法系统的不当行为造成网民的口诛笔伐;其次是个别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占到总体的近1/5;再次是国际事件,以上三个领域占到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还有1/10以上的事件是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引起网民的反弹或支持等。

公检法系统、职能部委、外国等主体是网络热点事件主要关涉主体。

在网络热点事件中,虽然网民是事件的主体,但作为事件本身来讲,研究其关涉主体对于网络舆情的传播和预警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对2009年全年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关涉主体的梳理看出,公检法系统(包含城管)、职能部委、外国、市政府、县级官员等主体是全年网络舆情的主要关涉主体,以上五类主体占到了总体的近60%,尤其是公检法系统,占到了总体的1/5。

全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分布出现了向县级等行政区域转移的趋势。

通过检测分析表明,全国级事件占38.2%,直辖市等一线大城市占30.2%,县级及以下占17.5%,地级市占12.3%,省区占1.9%。

中央、一线大城市和县级及以下为网络热点事件发生的重点行政级别,三者占到了总体的80%以上。

从我们上半年的监测数据来看,网络热点事件出现了由中心城市向级别更低的县级区域转移的趋势。

负面信息更能引起网民的关注。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人们对外部信息安全的天然禀赋,人们对外部世界可能影响信息安全的负面性信息具有天然的接近性和高关注度,通过我们对全年的网络热点事件进行信息倾向研究发现负面信息更能引起网民的关注,占到总体的64.2%,即占到了总体的2/3,正面信息仅为9.8%,多为提升国民爱国热情和民族主义的正面消息,这个发现对我们目前主旋律的宣传思维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全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首发主体:传统大众媒体与网民的比例是2:1。

我们将2009年全年的网络热点事件的首发媒体进行统计,发现传统媒体依然是设置网民议程的主体性的议程设置者,占到了总体的2/3,而网民设置的议程仅占到总体的1/3,也是议程设置的重要主体。

市级及以下论坛是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集中首发论坛。

研究表明,网络热点事件的首发主体中1/3左右来自网民,网民发布信息主要依赖的是论坛,因此研究网民发帖集中的论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我们对以网民为首发主体的信息进行研究,市级及以下论坛是网民作为首发主体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主要原发地,占到总体的37.5%,这一点在网络预警中尤其值得关注;其次是天涯、猫扑等主流论坛,占到总体的20.6%;再次是地方新闻媒体论坛,占到总体的15.7%。

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虽然很多议题的首发论坛是市级及其以下论坛,但这些信息只有经过网络搬运工向主流论坛搬运后,被主流化以后才成为热点事件,即存在一个信息差序流动和主流化的过程,大致是沿着这个传播路径实现了影响力和信息流的转移:市级以下论坛—网络搬运工—天涯等主流论坛—网络搬运工—各类论坛,这种传播路径存在一个重要的信息结点—主流论坛和一个重要的信息桥—网络搬运工,因此研究网络搬运工和网络意见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均每个网络舆情热点议题存活时间为16.8天,大多数集中在两周以内。

经过相关搜索,我们大致圈定了每个热点议题的存活天数,经过加权平均计算,我们计算出每个议题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6.7天。

网络热点事件的存活时间大多集中在1~15天的短期,即网络上更多的是喧嚣,说明网民对一个变化不大的议题专一度不高,议题对网民来说“保鲜期”不长,除非该议题信息系统中又有新的变量和元素的介入,如周正龙拍虎照事件。

持续在一个月以内的议题占到总体的85%,但还需要注意,60天以上的超长议题还是存在的,占到总体的3.1%,如重庆打黑风暴。

全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意见的多元性分布:平均每个议题的意见类型为1.7个,单一化程度高。

经过相关搜索,我们大致圈定了每个热点议题的意见类型(我们选取的是主要意见类型而不是百分之百全部的意见),经过加权平均计算,我们计算出每个议题意见多元指数为1.68,即2009年全年的每一个网络热点事件中平均的意见个数为1.68个。

调查发现,一半左右的网络热点事件中意见类型比较单一化,大多数一元化、一边倒的意见类型(一致反对或者讨伐的,当然也有个别事件是一致支持和赞成的),占到总体的51.1%,还有一些是二元对立、争议性较大的议题,占到了总体的39.9%,这种意见类型分布多为尖锐对立争议性较大的事件,一般最后通过争论变为一元化的意见结构。

以上数据说明意见类型相对单一的网络事件容易成为网络热点事件,从个人事件上升为公共性事件。

中国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亟需构建社会的“安全阀”机制及对民众的精神抚慰机制。

从2009年5月份舆情热点事件的激增、总舆情指数的高企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

如果我们把舆情热点时间的数量比喻成社会“火药桶”的数量的话,那么,平均舆情指数则是每个“火药桶”的TNT当量。

在这种政治紧张度居高不下的社会背景下,对于社会而言,我们亟需从体制机制上构建一个社会表达与宣泄的“安全阀”——让人们有苦有地方说,有不满有地方宣泄,社会的紧张能够借助某种娱乐和消遣得到一种社会代偿性的满足与精神抚慰。

而网络无疑是最为便捷且成本低廉的“安全阀”与“代偿性满足”的表达与宣泄空间。

因此,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给网络的表达以更大的话语空间,给网络的内容呈现以更宽容的文化尺度。

当前舆情热点的纠结点在于公权力的实际使用与公民意识的觉醒及民众权利的矛盾与冲突。

在前述2009年的舆情热点态势的定量呈现中,无论是热点事件的由头,还是热点事件的关涉主体;无论是网民评论与跟帖中的高频词,还是网络流行语及热点人物,都显示着公权力及公权力行使者对其的某些不当的使用与人民群众日益觉醒的公民意识和维权行为的冲突。

公权力和官员,是一个社会的法纪标尺。

在社会转型和道德失落的年代,人们对于公权力和官员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提出更迫切的要求。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的公权力机关及官员,似乎并没有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

如前所述,2009年造成中国网络热点事件的原发帖近一半始作于市级以下的基层网站、贴吧,它所表达的一个明显事实是,今天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的成长速度要远高于基层官员的民主意识和执政水平以及公权力机构在机制体制构建方面民主化进程的速度。

这种不平衡是造成今天官民冲突最为重要的缘由。

用制度来约束我们的官员,用改革和发展来完善我们的政治机制与体制,无疑是当前中国社会政治发展中必须破解的“哥德巴赫猜想”。

“草根”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议程的重要推动者、设置者,传统的政治生态和游戏规则正在被打破。

网络的崛起,给了每一个公民一个可以向社会表达的“麦克风”,而网聚的力量又使昔日被忽略、甚至被轻视的那种“一盘散沙”式的民意得以集中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