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受众分析
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受众的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情感和态度等,这些特征受到个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其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 响。
受众的意见领袖和社交影响
意见领袖在受众中具有影响力,他们的意见和行为可以对其他受众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受众的态度和行为是受众分析中的重要方面,它们可以影响受众对内容和传播活动的接受程度。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受众分 析
本章将深入探讨受众分析的重要性以及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包括受众的特征、 行为、态度和心理等,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
受众研究的意义
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可帮助我们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满足受众的需求。
受众的定义和分类
受众可以分为不同的群体,如目标受众、潜在受众和大众受众,每个群体都 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需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是影响其对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偏好和选择的重要因素。
受众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
受众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对其对不同议题和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起着重要作用。
传播学教程部分章节笔记
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是社会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是社会和文化娱乐的提供者。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工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即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具有强大的正面或负面的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在提供的范围内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的分析。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及时了解把握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起“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二)赖特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的信息中包含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行为规范上有重要作用。
第七章 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网络传播 自测题
第七章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网络传播自测题题目一: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作用大众传播是指信息通过大规模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传递给大量受众的过程。
大众传播具有以下特点和作用:1.广泛传播:大众传播可以迅速传递信息,并覆盖大量受众。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可以传播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
2.快速传递:大众传播具有迅速传递信息的特点。
通过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信息可以实时传递给受众,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3.影响受众: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信息可以直接传递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思想、态度和行为。
4.形成舆论:大众传播可以促成舆论的形成。
通过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公众可以形成对某一事物的共识或争议,形成对社会事件的评价和认知。
5.增进交流:大众传播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通过媒体传递信息,人们可以获取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进行交流和互动,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交流和舆论形成的重要平台。
在大众传播的背景下,人们可以获取到丰富多样的信息,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思维,对社会事件和现象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同时,大众传播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习惯,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题目二:组织传播的特点和意义组织传播是指信息在组织内部进行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组织传播具有以下特点和意义:1.内部沟通:组织传播主要是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信息传递。
通过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信息可以快速地传递给组织成员,促进组织内部的交流和协作。
2.传递指令:组织传播常常用于传递组织的指令和决策。
通过组织传播,管理者可以将组织的方针、政策和任务传达给员工,使得员工能够明确组织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3.促进协作:组织传播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的协作和合作。
通过沟通和信息交流,员工之间可以共享信息和经验,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7-大众传播
抵抗 ¡ 流行 ¡ 还是 ¡ 顺风而行 ¡
《传播学基础》-COMMUNICATION
《传播学基础》-COMMUNICATION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观点一:乐观主义的美国之布莱士、法国之塔尔德
请看书本,标记几个关键的时间点事件;
《传播学基础》-COMMUNICATION
《传播学基础》-COMMUNICATION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观点二:怀疑主义的美国之拉扎斯菲尔德、格林、日本之清水几太郎 ?1956年,《电视与美国人的性格》一书 ?满足于肤浅的表面信息的观众; ¡ 退化到一边看电视一边吮手指 ¡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维尔的 ¡ 三功能说 ¡ ?环境监视 ?社会协调 ?社会遗产传承 P.113
赖特的 ¡ 四功能说 ¡ ?环境监视 ?解释和规定 ?社会化功能 ?娱乐大众 P.114
?大众传播到底有哪些社会功能呢?
《传播学基础》-COMMUNICATION
《传播学基础》-COMMUNICATION
?1889年,《美利坚民主国》一书; 1901年, ¡ 舆论与群集 ¡ 一书 ?报刊在合理、理性的舆论形成中的作用; ¡ 观点的公开市场 ¡
本节略讲,记忆时间和这个时间的意义。 报纸: ?事件报道者、讲解员 ?政治主张代言人 ?读者一般意见的 ¡ 测风标 ¡ 读者: ?有理性、知识和教养的人 ?阅读同一份报纸,关心同一件事 ?公正、冷静的思考者
《传播学基础》-COMMUNICATION
《传播学基础》-COMMUNICATION
3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内容
33
第三节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
34
一、定义
B.Berelson认为: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 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 描述的研究方法。(1952)
35
Kerlinger’s definition: Content analysis is a method of studying and analyzing communication in a systematic,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manner for the purpose of measuring variables.
36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是“对于 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 与描述的一种方法”。
37
二、内容分析的总体特点
1、定量性: 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方法,对大量的传播信 息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以求在处理大量信息 材料的基础上,对传播内容有尽可能精确的数 量把握。 2、系统性: 指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进行达到一定数量规模的系 统考查,这样可避免偶然性和片面性结论的出 现。
风格 枯燥的 较有趣的 有趣的 非常有趣的 生动的
9
易读性的启示:
第一,新闻要提倡写短句。 第二,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 第三,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用常见的词。 第四,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10
易读性测量应用的领域:
对新闻等大众传播内容进行测量; 对教科书、宣传小册子进行测量; 对合同书、公文写作进行测量等。
缺点
限于有记载的信息传播 效度问题
45
2、人情味(HI)公式 HI=3.635pw+0.314ps HI=人情味分数;pw=每100字中的人称词数目; ps=每100句子的人称词数目
第七章受众研究
• 认识受众:受众观的变迁 • 受众研究理论 ➢受众的心理机制 ➢使用与满足理论 ➢分众理论
受众是谁?
Audience 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 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具体而言,包括报刊 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戏剧的观众、网 络的浏览者等等,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 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 的人。
选择性接触: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更倾向于“选择” 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 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们的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 变。
意见领袖:在人们作出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联合御敌的受众
李金铨:“媒介与受众之间有些‘东 西’——一些‘缓冲体’或‘过滤器’, 把媒介信息加以解释、扭曲、压制,信息 一旦到达受众身上,已经和原面目不同 了。”
受众调查
受众调查是由研究机构或媒体实施的、了 解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和态度的调查,分为 视听率调查和意向调查。
受众调查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 法、控制试验法、电话访问法、实地观察 法等等。不同的调查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条 件与适用范围,调查人员应该根据受众的 年龄、心理、职业等特征及调查机构自身 的条件来确定最佳的调查方法。
个人差异论
社会分类论
社会关系论
文化规范论
个人差异论
这个理论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从 行为主义的角度来阐述接受对象,讯息包含的刺激性与 受众的个性特征有着特定的相互作用。 • 德弗勒(1975)将这种个人差异分为五种: (1)人们的心理结构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 (2)人们的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的各不相同形成个人差异; (3)人们从不同社会环境所习得的不同立场、价值观、信仰、 态度,造成了心理构造的不同; (4)由不同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人们在个人特性上的不同, 决定人们在理解客观事物方面的差异; (5)由于对客观事件理解不同而形成的稳定见解,又影响人 们对各种信息的选择与解释。
7第七讲 大众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 •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
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传媒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开,造成强大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六、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 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 的环境。
• 特点: a.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等信息符号; b.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结构相互组合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传递的不仅是消息和知识,还包含 着特定的观念、价值,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c.当某类消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具有社会控 制功能。 • 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方面的优势: ➢ 可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信息,在短期内给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 ➢ 信息具有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
意义:“观念纸”转为“新闻纸”,政党经费运营转为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经营。 报纸成为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成了真正意 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电报: 电子媒介的出现
1838-塞缪尔.莫尔斯-第一台实用电报机 1844-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
机构”,使大众淹没于表层信息,丧失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类似于“心理暴力”。
格林: 电视的煽情性和刺激性使美国人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急剧下降。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七章)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因此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主要表现为传播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和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瞭望哨的作用2.社会协调功能-在有分工合作的社会各组织之间进行协调和统一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继承和创新使得社会得到发展(二)赖特的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2.解释与规定-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3.社会化功能-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4.提供娱乐-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占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开创经济行为施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明确地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总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造成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高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带来正统化效果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来自其公开性,用公布反面行为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以强制遵守3.麻醉作用-沉溺于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会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大众传播的诞生施拉姆的观点:15世纪40~50年代-德国古登堡-第一批油印的《圣经》确切的观点: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19世纪30年代-人人都看的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纽约太阳报》《先驱报》特点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大众生活发行量大读者不是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的一般大众广告收入成为报纸经营的主要来源观念纸转为新闻纸/政党经费运营转为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经营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电子媒介的出现1838-塞缪尔?莫尔斯-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电影1895-巴黎-第一家电影院广播-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1920-美-威斯汀豪斯公司-从事标准广播的第一张正式营业执照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德-林格斯-将电视、原子能和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并称为震撼现代社会的三大力量1928-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WGY台-第一部电视剧1941-NBC、CBS-开始商业电视广播美-埃默里-电视的经济力量是惊人的电视媒介发展的革命数字压缩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进入多频道化的时代多媒体技术使电视的表现手段更多彩,传输的信息质量更丰富电脑和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电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卫星传输的普遍采用使电视传播进入了一个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时代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乐观主义期待美-布莱士-《美利坚民主国》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舆论的发展和形成可以分为历史和现实两个阶段历史进程-被动忍受权威指配合统治阶段~舆论自身成为统治力量的时代现实阶段-由分散的、情绪性的和偏颇性的个人印象,结晶为合理的公众意见基于情绪和期待的印象形成阶段单纯地交换或获取信息的消极传播阶段通过讨论和争论而使舆论得到组织化的积极传播阶段形成最终合意和付诸行动的阶段报刊的功能作为事件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法-塔尔德-《舆论与群集》-报刊造就了舆论的主体,公众,是纯粹精神上的集合体美-库利-《社会组织》-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怀疑主义大众传播事业的集中和垄断,使大众传播成为垄断资本和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德-皮尔德-《我们心中的希特勒??BR>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的加剧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大众传播具有麻醉神经的负面作用日-清水几太郎-大众传播是盈利企业,也是宣传机构,也类似于心理暴力美-格林-《电视与美国人的性格》-电视的煽情性和刺激性使美国人退化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人与环境的关系客观环境本身/人对环境的认识/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影响传统社会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客观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二)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符号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有告知性和制约性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产生了分离,形成了不同于环境本身?亩?位肪?BR>大众传播形成信息环境的优势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大众传播的信息的特性-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美-李普曼-《自由与新闻》《舆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人的行为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第七章 大众传播学
“有限效果论”
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 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 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 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 1.基本定义 “有限效果”论的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罗杰斯 和克拉帕。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 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 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 和效果的“有限性”,这就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在 70年代以后,“有限效果”论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传播过程
传播初期
在传播效果研究初期,“子弹论”观点的出现与当时西方流 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也有密切关系。19世纪末 20世纪初是本能心理学盛行时期,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 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的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 制大致相同,是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同的 “反应”。
20世纪晚期,“有限效果论”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原因在于,虽然 这种理论对于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 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多少 有些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那么,大众传播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实 情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以为,“魔弹论”当然有道理,“有限论”同样 有道理,这两种论之间的任何一种论也都有道理(参见《德皇威廉二世 说你有道理》)。任何一种理论出现之后,都会出现一种与之相反的理 论,以及调和两种相反理论的第三种理论,之后又会出现与上述三种理 论相关的各种各样的理论,这种情况刚好符合了中国的道家所说的“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规律。如果我们不能辩证地看待 传媒效果“魔弹论”与“有限论”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将难以看清传 播效果的真相。
传播学教程(7-8章)
传播学教程(7-8章)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即传播对社会起一种“瞭望哨”的功能。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正式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继承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而提出。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反应。
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将人们的视线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事件,社论或评论也是有明确意图的说服活动。
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及行为规范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公共关系学 第七章
权威媒体比普通媒体更有影响力 权威媒体更注重考虑信息有无新闻价值
考虑经济性
最重要是适合
二、新闻和公共广告 (一)新闻公报
也称新闻稿,是公共关系人员向新闻媒
体投送的文字资料 写作上要求尽量符合新闻机构的要求, 省区反复修改的时间
1.确定新闻主题
公关人员要确定组织内部事件是否具有
(一)新闻公报
6.新闻公报的主体部分
围绕5W1H开展
对导语的补充、说明
7.新闻公报的结尾
一般由作者发表评论,提出能发人深思的
结论 客观、主观
(二)公关广告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广告,它不是直接宣
传企业的某种产品,而是推销组织的形 象 1.公关广告与商品广告
都属于付费宣传活动,都需要借助大众传
其他负责人对问题回答有所分工
(4)准备报道提纲和答案重点
提前分发给记者
安插“内部记者”
2.新闻发布会的准备工作
(5)准备好会场
(6)会议主持人做好准备工作
一般有公关部负责人担任,控制会场气氛
(7)准备辅助工具 (8)安排好记者活动
记者的参观、访问、摄影,宴会,外地记
者的食宿交通
(二)策划媒介事件
又叫制造新闻,只有意识、有目的、有
计划地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有效地展 开一系列宣传组织形象的活动,以便引 起新闻媒介的广泛报道 “巴纳姆”事件
策划过程中要注意
选择公众的兴趣点 社会热门话题 形式必须新颖 事先进行充分的舆论准备
充分利用名人效应 公关人员平时应该与各方名人及其周边的人保持良
内容
领导人致辞
配以图片,一把安排在材料首页,强调材料的权
威性
第七章 大众传播1(用)
• 二、电报、电影、广播 • 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 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 的通讯社,它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 展起来的。
•
起源 18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 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 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此时,发 明电报的基本技术条件(电池、铜线、电磁 感应器)也已具备。 • 1837年,英国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 第一个有线电报,且不断加以改进,发报 速度不断提高。这种电报很快在铁路通信 中获得了应用。他们的电报系统的特点是 电文直接指向字母。
• 4.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被施拉姆誉为 “雷达功能”的是 D • A.社会协调功能 B.娱乐功能 • C.文化传递功能 D.环境监测功能 • 5.大众传播多种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 是 A • A.娱乐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 C.文化传递功能 D.环境监测功能
• 6.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被学者称为“整 合功能”的是 C • A.环境监测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 C.社会协调功能 D.娱乐功能 • 7.大众传播具有强烈的 D • A.任意性 B.排他性 C.双向性 D.选择性
•
与此同时,美国人莫尔斯也对电报着了迷。他是一位 画家,凭借了他丰富的想象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实 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在他4l岁那年,他从法国学 画后返回美国的轮船上,医生杰克逊将他引入了电磁学这 个神奇世界。在船上,杰克逊向他展示了"电磁铁",一通 电能吸起铁的器件,一断电铁器就掉下来。还说"不管电 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通过"。这个小玩意儿使莫尔 斯产生了遐想:既然电流可以瞬息通过导线,那能不能用 电流来传递信息呢?为此,他在自己的画本上写下了"电报" 字样,立志要完成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发明。 回美国后,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电报的工作中去。他拜著名的电磁 学家亨利为师,从头开始学习电磁学知识。他买来了各种 各样的实验仪器和电工工具,把画室改为实验室,夜以继 日地埋头苦干。他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绘制了一幅又 一幅草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但得到的是一次又一 次失败。在深深的失望之中好几次他想重操旧业。然而, 每当他拿起画笔看到画本上自己写"电报"字样时,又为当 初立下的誓言所激励,从失望中抬起头来。 他冷静地分 析了失败的原因,认真检查了设计思路,发现必须寻找新 的方法来发送信号。
《传播学》第七章受众分析
• 所谓乌合之众,是说生活在法理社会中的芸芸众生,成分复杂,互不相干, 彼此之间既没有亲情纽带,也没有友情基础,只有冷冰冰的法律和契约关 系,每个人都以孤零零的身份投身社会,心理上不免陷入孤苦伶仃,无依 无靠状态。
• 大众社会中尽管有群体网络,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彼此隔绝、 十分孤独的。所以,乌合之众也被称为“孤独的群体”。
对信息的处理,以及对整个传播过程的决定性作用。 • 鲍尔论述在强调受众作用的同时,也敲响了魔弹论的丧钟。
二、“自助餐厅”
• 传播学研究领域有一种奇特现象,那就是它的不少理论学 说最初都导源于一两句画龙点睛、带有启示性的话语。
• 卢因:把关。
• 科恩:报纸在让人们怎样想上难以奏效,但在使人们想什么 上却非常有效。
三、矫枉未免过正
• 第三,使用与满足论的最大问题还在于它把受众个人同社 会系统相分离,只讲自己对媒介的使用,只谈满足自己的
需要,而根本忽略了受众个人与群体网络的关系。
•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传播研究的当务之急在于揭示媒 介由谁掌握,讯息由谁控制,以及披露权势集团操纵传播 的真正意图。
信息的接受者,而成为信息的寻求者,非常强调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导地 位。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论
• 所谓使用与满足,是指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 需求而言,同传统的媒介传播信息以影响受众的思 路迥异其趣,立足于受众。
一、固执的受众
人类的认识活动有时很像个钟摆,当它朝一边摆到极点的时候,就该朝相反的另一边摆。
三、矫枉未免过正
• 第二,使用与满足论的前提是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讯息,
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根据自己的心意对讯息进行取舍。
• 从广远的社会背景上看,受众其实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因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
1、集权主义(君主独裁式) 发展于:16、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地方
仍被广泛接受并采用
思想源泉: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
主要目的:支持、推进现政府的政策,为国家 服务
媒介使用者:取得皇家特许的人
媒介控制:政府特许、指导、颁发执照,时有 新闻检查
媒介禁忌: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
(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 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是政 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
(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 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 念;
(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论标准评判事实的 真相,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
(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 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二不接受在此之 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二、反思媒介专业主义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社会顺从理论”
大众媒介在强调公众服务的同时,由于商业力 量对媒介的支持作用,导致媒介的内容通常都 是肯定社会现行体制、现存社会结构。
媒介机构中确定的新闻和编辑政策往往会制约 记者和编辑们突破雷区的努力。
约翰·麦克马纳斯:
新闻工作者从来不是独立的专业人士,而是雇 员。雇员为市场服务,必须满足广告客户。
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事业》 ①现代传播媒介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
事件的论述,它还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 ②现代传播媒介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③现代传播媒介要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画面 ④现代传播媒介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 ⑤现代传播媒介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
包括电视、电影制片人,他们确定摄影机应该 指向哪里;包括影片剪辑,他们在剪辑室内确 定影片中应剪掉和保留哪些内容;包括图书管 理员,他们确定应该买些什么书籍;包括教员, 他们确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科书和科教片; 包括负责汇报的官员,他们确定应该把哪些情 况向上级汇报;发至可以包括餐桌旁的丈夫, 他们确定当天在办公室发生的事件中,有哪些 应该告诉妻子。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报刊三种重要的功能: (1)作为时间的报道者和讲解员
(2)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
(3)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
通过功能的发挥,就能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
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20世纪初,法国学者塔尔德的在《舆论与群集》(1901)同 样关注报刊的社会和政治功能。 他对报刊所持的观点:贡献在于造就了舆论的主体――公众 (public)。公众由“有理性、有知识、有教养”的个人组成, 阅读着同一份报纸,关注着同一个公共事件,并能够公正、 冷静地进行思考。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社会组织》(1901)认为舆论实质上 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
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传播平台,它既是个人信息 处理的工具,也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手段, 而大众传播也是它的一个基本功能。随着网络的发展,它作
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属性越来越显著。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于发展过程
互联网传播的特点: 1.传播速度的实时性 2.信息内容的海量性 3.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
要把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科学考察的对象来把握大众传播的本质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定义。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1.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 (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向社 会公众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 动”。
施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
明确地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
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 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总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
《传播学原理》读书报告
《传播学原理》读书报告《传播学原理》这本书包括十八章内容。
前三章主要介绍了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传播学的发展史,基本结构和模式。
四至八章则重要从“大众传播学”入手,分别以“媒介”“中介,载体,表达”“受众”“效果”来分析大众传播。
读过《传播学原理》这本书后,我对其中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并且接合书中的提出了两个问题,想进一步探究一下○1受众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里?虽然“主观”,但是否受其他因素的制约?○2现代社会,受众传播者传播内容的选择上,为什么往往会倾向于“娱乐化”“低俗化”而非以正经的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呢?○3从受众的方面考虑,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的异同?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是传播的对象,出发点,也是传播的目标和归宿点。
然而,“受众对传播的反作用力”却曾一度被忽视。
在早期的大众传播研究中,震慑于方兴未艾的大众媒介的威力,研究者普遍认为,传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占有着传播学五大研究领域的三个方面“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
甚至有学者提出了“魔弹论”或“靶子论”。
将受众比作射击场上孤零零的靶子,并将受众等同于大众,认为这是一群没有组织没有共同价值观的内部疏离的人,对外界的信息只是机械的“刺激—反应”,毫无判断,分析等抵御能力。
就是说媒体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对他产生媒介所预期的效果。
对于初学者的我们,显然发现了“魔弹论”的许多漏洞。
首先,我们知道,传播的难点就在于信源和信宿两端信息的不一致性。
干扰不一致性的因素不仅仅是外界的噪音,还有就是对同样的符号,不同的受者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符号解读,又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进行理解记忆。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怎能“大胆”地“一刀切”,认为受者一律中弹,且受伤程度相同呢?!另外,拥有思考能力的受者本身也存在着差异,这也会造成大众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
所以,传播过程中,要素之一的“受者(信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播过程和效果。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大众传播是指广泛的公众对信息的接收、交流和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集体的、群体性的传播活动,涉及到大量的个体和社群。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将信息、观点和价值观传递给广大的公众。
大众传播的名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媒介:媒介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传递信息、观点和故事。
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也包括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
通过媒介,大众传播可以覆盖广大的公众,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
2. 受众:受众是大众传播的关键要素,它指的是接受信息和影响的大众群体。
受众包括广大的社会大众、特定的群体和个体。
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对于大众传播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受众的兴趣和心理特征。
3. 消息:消息是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它可以是新闻、文化、娱乐等各种形式的信息。
消息可以通过媒介传播给受众,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
消息的内容和质量对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需要具备可靠性、可信度和吸引力。
4. 传播过程:传播过程是大众传播中信息传递和影响发生的过程。
它包括信息的编制、传播和接收,同时还包括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解码和反馈。
传播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参与者,包括媒介机构、传播者和受众。
传播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5. 影响力:大众传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可以改变受众的态度、行为和观点。
影响力是大众传播的目标和效果,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影响,大众传播可以塑造受众的认知和态度。
影响力的大小和程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的可信度、传播者的权威性和受众的心理特征。
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同时也可以塑造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对于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传播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媒体从业者和决策者来说,了解大众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更好地进行传播战略的制定和落实。
《传播学原理》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8《传播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的特性和本质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
本质:极端重要性(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2.传播的定义(三说)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压影响的行为。
信息说:强调传播是信息(符号)的流动。
3.信息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4.传播的划分(16面)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
非社会传播为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亲身传播前三个和大众传播后三个5.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从主观方面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间提高。
从客观方面看,传播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显。
大众传媒发达程度、科学认识的水准。
6.四大奠基人及贡献拉斯韦尔:5w、社会传播概念、内容分析法。
卢因:把关人、群体动力学拉扎斯菲尔德: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实地调查法”霍夫兰:控制实验法、《传播与劝服》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1.传播的模式32.传播的功能2343.传播研究的三个范式(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媒介理论麦克卢汉4+评价第四章大众传播媒介的自由与责任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第六章传播内容的中介载体与表达信息符号第七章受众受众:、受众的界定与类型第八章效果(理论)两级传播理论、魔弹论、创新扩散理论(罗杰斯)、议程设置理论、知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理论、框架理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的特性和本质2.传播的定义(三说)3.信息4.传播的划分(16面)5.传播学诞生的条件6.四大奠基人及贡献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传受信息的行为过程。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施拉姆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众的特点
大众不同于群体 大众不同于群集 大众不同于公众 大众传播的受众的主要特点:多、杂、散、匿 1、规模的巨大性 2、分散性和异质性 3、匿名性 4、流动性 5、无组织性
传播学家克劳斯将受众按规模分为 三个不同的层次
媒介系统依赖的局限性
2、如前所述,媒介系统依赖论将个人与媒介间的关 系特征定义为非对称性,但这种非对称性正在变化, 传播科技的变化使二者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变量而非 常量。个人介入信息生产全过程的能力不断变化, 这使个人与传媒间的依赖关系更为多样化。在新的 媒介环境里,先前假定的非对称关系需要重新考察。
局限:
(1)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对社会条件和所处 环境的制约考虑不够。 (2)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 范围,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和有着传 播需求和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3)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系。 脱离传 播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 触行为。
⑴特定地域范围内接触到传媒的人口,即最大规模的受众 ⑵特定媒体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 ⑶不但解除了媒介内容,并且在态度和行动上也实际接受了 媒介影响的人(有效受众)
受众的类型
①一般性受众与专门性受众; ②根据受传行为分类:潜在受众和实在受众; ③根据受传的自觉程度分类:有意受众和无意受众; ④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 大众 —— 分众
根据有关法律条款和研究,一般认为受众的权利主要有六种
1、选择权 2、知情权 3、表达权 4、反论权 5、监督权 6、隐私权(免知权 )
第二节 受众媒介接触的动机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接触动机的一般分析
1、消遣娱乐 2、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 3、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 4、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
二、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的“使 用与满足理论”
媒介依赖理论的微观层次
就是个人的媒介依赖,即个人在满足基本需求的问题上对媒 介的重要性的感知。 有三种动机促使人们同媒介建立起依赖关系:对知识和信息 的需求,对认同和规范的需求,对娱乐的需求。 媒介依赖的类型和强度因媒介的类型、节目的形态和媒介的 产品而已。 受众的媒介信息依赖程度会影响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影响程度。
三、社会关系论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 接收行为的影响。 1.造成社会成员有选择的大众传播信息接收行为的重要原因, 在于他们的社会关系影响着他们的接收方式。 3.当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为家庭、朋友、熟人和其 他与他有关系的人所改变时,就表明上述的社会影响在产生 作用。 4.个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注意形式和反应形式,反映出他的 社会关系网络。
第五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综述
一、个人差异论
1、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们接触到大相径庭的观点,他们 从环境中习得一系列看法、态度、价值观和信念,这些构成 他们的心理结构,并使他们每个人都与他人不同。 2、人们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 时各自带有自身的倾向性;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 刺激物的挑选,也制约他们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 3、心理结构各不相同社会成员,对大众传播媒介内容接受、 理解、记忆、反应,也不相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受众概述 第二节 受众媒介接触的动机研究 第三节 受众信息接受研究 第四节 受众的媒介参与研究 第五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综述
第六节 受众反馈
第一节 受众概述
主要讲授内容:
一、受众的定义 二、受众的角色 三、受众的特点 四、受众的类型 五、受众类型的影响和制约因素 六、受众的基本权利
二、社会类型论
1.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 选择地接收和解释这些信息的。 2 人们这种有选择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之基础,是社会成员 在阶层分明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3.这种社会结构是由许多社会群体类别组成的;确定社会群 体类别的分类界限的,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资收入 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因素。 4.确定社会群体类别界限的因素,影响人们对于大众媒介信 息的注意和反应形式,从而使各社会群体的内部成员们对大 众传播做出大体一致的反应。
第四节 受众的媒介参与研究
第四节受众的媒介参与研究
1967年,美国学者J·巴伦在《对报纸的参与权利》一文中 指出,为了维护大众传播受众的表现自由,保障他们参与和 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权利,公民对传播媒介的参与权必须在 宪法中得以确认。 受众不仅有“知”的权利,即有权按照个人所能选择的方式 获取或寻求所希望得到的消息,有权知道他所属的政府、社 会的情况,以及一切有利于正当活动的信息;而且有“传” 的权利,有权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 意见,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提出批评和 建议。
三、受众的“媒介依赖理论”
媒介依赖理论(Media Dependency Theory) 是由德弗勒和桑德拉·鲍尔-基洛奇(DeFleur & Ball-Rokeach)在1976年提出的,它把媒介作为 受众——媒介——社会这样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 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这一思想同“使用与 满足”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是, 媒介依赖理论把媒介的传播效果放在了一个更大的 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
选择性记忆 selective retention
是指受众对信息的记忆也是有所选择的,这是受众心理过程 的最末环节。 人们倾向于记住传播内容中与自己观点一致的那些部分,而 忘掉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部分。这一行为往往是出于潜意识 的,它可用以加强而非改变受传者的已有意见。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⑴信息的输入阶段。⑵信息的存储 阶段。⑶信息的输出阶段。
媒介系统依赖的局限性
3、在媒介系统依赖论的概念中,中观层次的动因未 被充分地解释。尽管鲍尔-洛其奇近期将中观的人际 网络引入媒介系统依赖模型,但从整体上看,媒介 系统依赖论仍然聚焦于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所涉及 的个人媒介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
媒介系统依赖的局限性
4、以往的媒介系统依赖研究未能充分寻找到关于个人环境的 实证方法。媒介系统依赖论假设个人在与媒体形成依赖关系 中,个人周围的环境更易影响个人目标的强度和范围,但个 人环境与媒介系统依赖论的关系未被清晰地考察过。对于比 个人环境更为宏观的社会环境这一术语,已经有人考察了媒 介系统依赖关系在特定社会情形下的应用,比如自然灾害、 独断型意识形态的政治环境或者技术恐慌。一些重要的个人 环境在实证研究中还未被考察,比如家庭网络、朋友圈、工 作与组织环境、邻里关系。
⑴习惯作用。⑵易得性。⑶一致性。⑷遵从心理。⑸实用意图。
选择性理解 selective perception
这是受众心理选择过程的核心。 是指受众总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 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从而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 而不是相互冲突。 同样内容的信息对不同的受众来说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甚 至是相反的。 对理解的影响:假定、情绪、文化期待、动机、态度。
第三节 受众信息接受研究
一、受众的选择性因素
美国学者克拉帕指出,受众的选择性因素由三个方面 组成,即选择性接触(注意)、选择性理解(解释)以及 选择性记忆。 1、选择性接触(注意)。要吸引受传者对信息注意, 可以从两个因素入手:功能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 2、选择性理解(解释)。理解的影响因素包括需要、 态度倾向、情绪、习惯等。 3、选择性记忆。
受众类型的影响和制约因素
1、文化传统
被追杀的拉什迪
2、社会经济地位
知沟理论
3、所属群体
伊里调查 群体理论
4、职业和教育程度
5、性别和年龄特征
6、个性特征与心理 性格、兴趣爱好、心理属性
认知期待心理、预设性选择心理、从众性心理
受众的基本权利
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 ⑴传播权即言论自由权。 ⑵知晓权即(广义)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 化信息、保障生活所需要的有用信息的权利; ⑶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 展开活动的权利。
受众的定义(audience)
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是一般意义上 的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也称受传者、接受者。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就是接受信息的人。 广义上的受众: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 狭义上的受众: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接受群体——报刊的读者、 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受众的角色
意义:
(1) 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 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 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 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 (2) 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 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 。 (3) 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 “有限效果论”。
影响媒介依赖程度的因素
1、媒介提供的相关信息的数量和集中程度。 2、社会的稳定程度。
媒介依赖理论的宏观层次
在复杂的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中,社会系统通常会存在强 大的宏观上的媒介依赖。在社会中,媒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进行政治、经济活动和获得娱乐的渠道。而这种集体性的宏 观的依赖就是由所有个人对媒介的微观依赖的总体构成的。 媒介系统对观众和社会系统提出的需求进行回应,同时也依 赖观众和社会系统获得与节目内容和利润相关的资源。
二、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
学者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 1、认识不和谐理论的解释。 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
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2、实用论的解释。 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记住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
信息。 3、可获得性论的解释。 受众成员常常选择那些最易获得、最易吸收的传播内容。
个人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