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学弈》——语言文字训练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里的“善”表示善于、擅长。这与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里面“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意思是一样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回顾这一句话,加深对这两处“善”字理解的印象。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卓而射之。”这是同时学弈的第二个人的表现。第一个人出现了四字词“专心致志”,我随即让学生把第二个人的表现也用四字词来表述,学生很容易就找出相对应的“三心二意”。

遗憾之处:在教学专心致志时,应该进一步指导,如:再说几个有关专心致志的四字词或句子。

《两小儿辩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文中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他们的理据都充分。学生读文翻译时即能明白,但对于他们的理由为什么都对,可能理解上会比较表面。所以,我在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活中有这样远小近大的例子吗?学生列举的例子有:“站在树底下,树很高大,树阴能把整个人覆盖,但远看,一只手指就能把树遮住了。”“平时看黑板,走前去看,或坐在前面的同学,看到的板书的字会显得大一点,坐得远的学生看到的会显得小一点。”另一个小孩认为“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学生举出的例子有:“冬天开暖气的时候,在房间里会觉得暖,离开了就会觉得冷。”“妈妈在厨房炒菜觉得很热,但我在外面没有丝毫的感觉。”通过举出这些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明确两个孩子说的话都没有错,为后文“孔子不能决也”的理解做好铺垫。

1

14 《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

14.《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 《学弈》 在教学《学弈》时,我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增设了两个激趣点,介绍了两种译文方法。通过文言导入、朗读训练、学生质疑、探究研讨、读书明理等过程,享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一、反复朗读感悟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 1、教师范读引好路子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等形式予以落实,待别是对课文中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比较归纳,弄清他们的不同意思,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

《两小儿辩日》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总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学生自己几乎不能自主学习,所以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一句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词翻译交给学生,希望通过这样使学生课文中存在的疑惑,从来不敢有所怠慢。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生的效果都很难提高。 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从多方面去精心构思,最后决定屏弃串讲的模式,贯彻新课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得到不少听课老师的认同和赞赏,学生自我感觉也相当好。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追求。同时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一点也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佶屈聱牙,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会谈“古”色变。为改变这一现状,实践新课标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感悟作家,走进作品 由于年代久远,那些曾塑造过民族性格且身上承载着太多文化精神的文化大师们在历史的风尘中面目越来越模糊,他们的名字对这些整天埋头于题海战术的中学生而言,有一层历史的隔膜感。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流水作业式地介绍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代表作品、所属流派等,而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记这些文学常识,因而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激情。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同时,接受美学认为,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相融合,才能谈得上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挖掘作家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尤为重要。 如《师说》是传统的背诵篇目,是议论型的文章,学生一开始就望而生畏。在正式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写的《读韩愈》一文,并让学生写阅读笔记,畅谈感受。于是同学们脑海中呈现的韩愈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老夫子,而是变得很丰满。学生感动于他为谏迎佛骨,不顾自身安危,毅然批虎须揭龙鳞,然后义无返顾走向海角天涯;更感动于他到了潮州,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竭尽所能为潮州苍生办实事:办学堂、废奴婢、去鳄鱼、兴水利,最后尽让一方山水都改姓为韩。于是那位长须弓背一步一颤的坚毅身影活在了学生的心中。许多同学对“不朽”有了自己的理解,也更明白了该如何对待生命中的挫折。学生带着对韩愈的理解与感动去读《师说》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走进作品感受韩愈,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较难的文言文,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个成语“穷而后工”,然后本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原则,采用设疑激趣——人生永无挫折就是幸福吗?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们议论纷纷。然后重点介绍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后一再被贬颠沛流离,死于柳州任上的坎坷命运,随后推荐同学阅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柳侯祠》。学生读了之后感慨很深,有的同学说:“原来挫折对人生而言,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有的同学说:“柳宗元是不幸的,被朝廷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挪去,被一贬再贬。但是他的不幸却又是民族的幸运,华夏文明因此而凝聚了高峰性的构建。”带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文章的角色。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 消息二则教案

1 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新闻(1)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 专指消息,是以简洁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 时、客观的报道。

,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 ,用充分的事抵(dǐ)抵抗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教学过程 2. 结果:到21

切数字,不够严谨。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的情况,满含讽刺之意;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预示着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3.不到二十四小时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不到二十四小时”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速度之迅猛,突出了渡江时间很短。 【把握文章主旨】 这则新闻及时地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渡江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快速默读本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 每次教学完《司马光》后,我总是在拓展延伸阶段问:你还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此问题一经抛出,小朋友们便叽叽喳喳地连比带划谈论开了。可,每次在班上汇报交流时,小朋友们的脸上便会被沮丧之情笼罩着。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孩子年纪小,思维较单一,提出的解救方法不成熟,跟司马光的砸缸作比较,还是逊色多了。小朋友能不沮丧吗,连老师也觉得异常扫兴!可怜我就这样悻悻地教了一年又一年。 这学期,我再教《司马光》一文时,大胆作了新的尝试。 师:小朋友,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 生1(边掰着手指头边答):我非常喜欢他。第一:他勇敢,别的小朋友都哭呀,喊呀,他一点都不慌;第二:他聪明,懂得用石头砸破大水缸救出小伙伴。 生2:我觉得司马光是个善良的好孩子,平时肯定很喜欢帮助别人,我喜欢他。 生3:司马光看起来年纪跟我们差不多,却比我们强多了,我真佩服他! 师:老师也跟大家一样喜欢司马光。不过,陈老师相信如果咱班的小朋友当时在场,一定也能想出那么棒的办法来呢。想不想试试,看看自己在困难面前是不是也能跟司马光一样,做到不慌张,能动脑筋想出好办法呢?

在老师鼓励性语言的激励下,小朋友的情缴被调动起来了。我们想试一试老师,你快说吗我们肯定不比司马光差等等的喊声充斥着整个班级。我心中暗自窃喜。) 课件出示: 出示画面:在放学路上,有一位小女孩突然间鼻子出血不止。 画面出现在屏幕上后,小朋友的小嘴巴就没有合拢过,叽叽喳喳地与小伙伴们讨论着,热切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在班上交流,我一边倾听一边暗暗惊叹着:小朋友真是小人鬼大,不可小觑。) 代表1:我赶快把她扶住,让她把头抬高,拿出干净的纸巾帮她擦掉流出的鼻血。 代表2:可这么做鼻血还会流出来吗?有了,让她把中指朝上举,健康课的张老师说这样鼻血就会慢慢地止住了。 代表3:我不同意**的做法让她把头抬高。头一抬高,鼻血不就会流进嘴巴里吗,恶心极了!我倒觉得如果小妹妹的鼻血这时还止不住的话,咱们可得赶紧问清电话号码打电话到她家里,请她的爸爸妈妈马上来接她。 代表4:小妹妹这时肯定是又害怕又难受,我嘛,我是大姐姐了,我得先帮她脱书包拿在手上,再好好的安慰她,行吗? 说到动情处,这几个小朋友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见此情景,我想请几代小朋友上台进行情境表演。没想到这随思随想的环节,很快把本堂课推向了高潮。)

2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授课时间: 2014年8月20、21日备课时间:2014年8月18日 《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采用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让学生读文,直到 读熟,大部分学生能背。第二步,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词的理解意思,再把整句的意思总 结出来。第三步,总结全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第四步,让学生谈谈从中明白了什么 道理或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这样一字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词的翻译交给学生,总希望通 过这样的努力能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不遗留什么疑惑。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生 的效果都很难提高。 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根据教参的建议从多方面构思,最后决定抛弃串讲的方法,采用学校推行的先学后导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 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学生自我感觉也较良好。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我觉得以下几个环 节是比较成功的: 1.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自行完成了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改变了单 一的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而且有的小组学生自己设问,自己指名叫同学回答 问题,学生对此很有兴趣,积极性很高,当然效果也不错。 2.在全部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后,我当堂让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了反馈,提出了一 些字词句让学生回答怎样理解,让学生相互评价,相互修正理解。这样当堂检测,让学生 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纠正,效果明显。 3.把教师传统的串讲变成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复述,既能让学生主动熟悉课文,又能充 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这节课我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串讲,而是在学生基本 理解了重点词句后让学生对课文的故事情节进行复述,对于不足的地方我也没有提示,而 是让学生来补充,有的’学生做得相当不错。这样不是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激 发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吗? 当然,一节课下来,总是有得必有失的。这节课的不足在于: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在课 堂上不能主动从容地质疑讨论,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另外由于这种放开学习我使用得不多,学生在说的时候比较紧张,有点拘谨,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继续提高。 20XX年2月12日第二节语文课,我轻松地教了古文《文言文两则》。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 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道理。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因此我把“读通”文章作为一大 任务。在做文章小结时,我让学生们去寻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创建“古文用语库”,因此,学生积极性很高,从文中归纳出“n”多个古语词:如之、矣、弗若、曰、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时下的中考,文言文阅读日益重视考察课外文章和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达到“活用”的目的,必须在平日“活学”,即要做到让课堂充满生命力,灵活积累文言知识,愉悦快活地进行拓展阅读。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活学活用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逐渐向课外渗透,增设课外文言文语段,其目的是考查学生课内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学生能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尽管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费尽心思、花大气力,可不少学生仍然无法独立阅读理解文言文。由于缺乏积累,没有形成文言语感,他们面对陌生文章时,往往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不会寻求当前情境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要充满活力 “学是为了活学。”要让课堂“活”起来,就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形式。根据教材

的不同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在众多的方法中,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为课文配插图、配乐朗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核舟记》一文作者详尽地介绍了这艘刻在桃核上的小船,线索清晰、有序,非常适合让学生为此配插图。预习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把这艘小船画出来。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画作,并互相评点、修改,找出大家比较共性的问题。虽然画的表现形式各异,但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也认真地研读了课本,有的还发挥了想象力,对课本内容进行了再创造。有的同学由于课文读得不细致,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笑话。比如说:佛印“左臂挂念珠倚之”,有的同学没理解,却把佛印的珠子挂在了脖子上等等。其实画错的地方,正是他们难以理解、容易忽视的地方,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轻而易举地把文章的内容理清了。这种争论、评点也有效的调控学生回到课本中,去寻找证据,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我给学生展示了“核舟图”,并与他们自己的画作进行比较、修改。这节课上得很愉快,下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的互相交流自己的画,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与以往文言文枯燥乏味的感觉完全不同了。 表演体验法适合《唐雎不辱使命》这类情节故事性较

阳关三叠教学反思

阳关三叠教学反思一今天上午第二节课在音乐教室的黑板上我写下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课题,乍一看,有些像上语文课的意味,课题选用的是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的最后一句,其实不然,我是想用这句话引出今天音乐课的主题,让学生沉下心来,抛开浮躁,体味一次真正的情感之旅,对古曲《阳关三叠》的鉴赏。我想用这个课题,最能表达作品的意义,离别的惆怅顿时溢满心中。《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着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同学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情感体验第一步铺垫,体验别离的情绪《送别》的旋律响起来,这是学生们不反感的歌曲之一,也是学生们在合唱比赛中会选择的曲目之一,当学生们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便自然而然的哼唱起来,旋律的悠扬,节奏的平缓,幽幽的离别情绪在教室里铺散开来。学生们进入到情绪里,体验开始了。第二步引出主题,体验时空的别离对于唐诗,学生们不陌生,都能背上几首,在唐诗中,表达离别情绪的有很多,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王昌龄《芙蓉搂送辛渐》中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等等诗句,我开了个头,学生们就帮我举了很多例子,黑板上《送元二使安西》的诗句已经离我们很近了,当学生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今天的主题已经呈现。第三步《阳关三叠》,体验作品的别离在欣赏这首歌之前,我在课下搜集了一些资料,整理成一篇文章,让学生合着《阳关三叠》的二胡曲进行配乐朗诵,在二胡如泣如诉的声音中,学生们也渐入佳境,原来时空并不遥远,音乐的魅力无穷尽。三段基本相同的旋律重复三次,最后一声叹息,这就是三叠,阳关不仅仅是地名,而是别离的代名词,比如断肠声里唱阳关等等阳关的泛指。在二胡声中,学生们和我一起陶醉了,朗诵的学生,可能因为紧张,情感有些不到位,声音太小。第四步;《阳关三叠》,直观体验别离由于我是声乐专业的,遇到歌曲的鉴赏,我总会给学生范唱,直观体验比听碟的效果要更具杀伤力,这已是我课堂的特色了。当我坐到钢琴边时,学生们就笑了,老师又要演唱了,当钢琴上的第一个音响起时,我就倾注了我所有的情感,感动自己就能感动别人。古曲的旋律有别于现代流行歌曲的旋律及韵味,在娓娓到来的旋律中,感情层次的变化犹如水彩画,明和暗的对比,细腻而分明,每一叠中,又分前段和后段,情绪的走向又不十分相同,钢琴的音色和着我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在古曲的曲调中,学生们空前的感受了不一样的离别情绪。当我弹下最后一个音的时候,我感受到了离别的忧伤,相信学生们也和我一样。第五步《阳关三叠》,亲身体验别离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司马光(教案+反思)

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重点)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的收获?(学生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 2.师:同学们都很用心,知道了不少关于司马光的故事。今天,我们又会知道一个关于司马光的什么故事呢?(板书课题:司马光) 3.这篇文章与我们之前学习的课文一样吗?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跟着老师一起来学学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听教师读课文,并试着用铅笔在有停顿的地方画上“/”。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本课生字,教师相机正音。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5.教师明确停顿之处,并领读课文,学生跟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学生根据停顿齐读课文。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2.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文意,对于仍然不能理解的字词做好标记。 3.小组内讨论难理解的字词。 4.师点拨(根据学情,不用逐一解释): 群儿:一群孩子。戏:游戏。一儿:一个小孩。登:爬上。弃:抛弃,放弃。去:离开。持:握,拿,搬起。击: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砸。破之:使之破,就是把缸打破了。水迸:水一下子涌出来了。得活:得以存活。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文章内容,并简要概括。(引导学生讲得通顺,流畅,表情大方) 四、指导书写 1.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书写课后会写字,重点指导“庭、登、众”。 3.学生自由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2.深入课文,感悟司马光的人物形象。背诵课文。(难点)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 2.指名说课文大意,并概括主要内容。(司马光砸缸) 二、深入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1、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例。2002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足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考试题型、难度、比例也几乎形成模式。明白这些,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随着课改的纵深推进,文言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已大大落后于时代要求,严重阻碍着教改的进行。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积极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已踏着时代节拍应运而生。对文言文兴趣培养是每位执教者探讨的课题。那么,如何做到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和教育发达的国家。如果按照鲁讯先生所说的,“要让我们的后代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一代一代的被熏陶下来的”(《我们是怎样教育儿童的》),那么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绝对不能轻视。《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都是我们熟知的古代学校教材,它折射出的古代政治、经济、学术、思想、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我们的后代没有理由遗弃它们,因此,对古文学习兴趣的引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人之师应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1、情境引入是激活学生求知欲的第一要素 我国古代优秀的文章大多产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动人的故事隐藏其中,挖掘出来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引起对文章的注意。如《孔雀东南飞》那曲折的故事情节,凄惨的爱情故事,封建家长式作风干预婚姻而致使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将这些挖掘出来都能打动学生的心房,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注意。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再恰当不过,它道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认知规律 文言文语言简练凝重,和我们有一定的语言差距,需要我们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它的思想内涵。因而诱发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手段。 二、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新闻两则教学反思

新闻两则教学反思 学习《新闻两则》这篇课文中,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很多问题都是引导学生从课文里寻找答案,然后再让学生当堂完成相关练习题,加强理解记忆。 我先让学生通过课下预习解决生字词,课堂上加强训练,当堂完成《检测题》上的基础知识题目;重点讲解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和特点。 我让学生根据课后习题中的有关介绍,引导他们找出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五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补充了新闻特点,并且拿出当日报纸,让他们判断新闻标题和导语等简单知识点。由于是学生自己动脑子找到的知识点,所以当我给他们五分钟时间,找出课文里的六要素、五部分时,大多数学生都兴致高涨,很快就能及时反馈。尤其是当我讲到新闻背景时,很多学生都开始自己查找参考书,寻找相关知识。趁热打铁,我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检测题》中的《课内文段阅读》习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已经激发出来,很多学生都能动手做题。遇到不会的也很少有抄答案现象,而是主动询问同学或老师。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意识到,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一味的用看似高深的知识单纯的炫耀自己的学识,更要从简单入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并不困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少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多说多练,并且多动手加以强化训练,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性。

新闻两则教学反思二: 讲授《新闻两则》时,在落实新闻内容的概括,以及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明确,尤其是导语的解析,以及新闻的语言品味,体会新闻的三大特点的过程中。知识点的落实在课后练习来看基本有效,但品味语言环节用时稍微快了点,学生没有多少时间深下心去思考,有些地方因时间关系,我做了代答,这个方面下次得注意。 因《新闻两则》是放在了战争题材的单元,所以还得落实战争主题。在设计教学时,我引用了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通过这个窗口,让学生充分感受毛泽东的胜利豪情,以及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但因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落实。 在我以往的教学中,也会偶尔出现时间安排不合理的情况,所以我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时间调控的能力。 另外,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所以一定要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老师不要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从而不敢放手,其实学生正是在经常的质疑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的,而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与碰撞,对老师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先生就永远无法体会成功的快乐了。 新闻两则教学反思三:

部编《24 司马光》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公开课)

《24 司马光》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孩子掉进一口装满水的大缸里,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用石头砸破大缸,救了那个孩子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朗读课文,读通、读懂句子,并借助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的沉着,机智,遇事肯动脑筋的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②掌握重点字义,理解课文的意思。③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 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点拨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简单的文言文《司马光》,看看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2.简介司马光。 “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3.学法指导。 同学们,学习古文也要有一定的方法,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学习古文的一般方法,那就是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试着把课文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哪?(指名读、自由读) 4.教师板书易错字,生齐读易错字。 5.再自由读课文。 6.齐读课文。 7.同学们,要想读好古文,还需要注意节奏,要语速适中,停顿恰当。先听老师范读一遍,特别要注意节奏。(配乐范读) 8.好,请同学们自己按照这个要求,试着读一读。 9.谁愿意来读一读?(生评价) 10.谁愿意和他比一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导读: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

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

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反思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反思 发表时间:2017-06-05T14:13:54.767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2月作者:卢婵[导读] 课本中的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的时间冲洗而流传下来的文质兼美的名篇,是文言文中的精品。 西和县第二中学 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其中有相当多的优秀作品,无论在思想认识方面,还是在写作欣赏方面,都能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在我们学习继承这份优秀文化遗产的时候,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机械地认为这些作品已远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可以马马虎虎地去对待。我们应该仔细地去品味,仔细去体会文字背后隐藏的秘密。 课本中的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的时间冲洗而流传下来的文质兼美的名篇,是文言文中的精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是人文思想教育的素材。然而,在现实当中,文言文似乎并未展示出其迷人的魅力。文言文的教和学并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对教师而言,文言文教学难度大,让学生吃透不易,对学生而言,文言文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文言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难以攻克的环节。 高中阶段,文言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同时,作为语文考试中的难点之一的文言文翻译,赋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受重视。经过考点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实词、虚词、句式、文句理解还是语段翻译,无一不是源自课内;历年考点的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不得不承认,我为了应试,曾经采用了“满堂灌”的形式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经常被死死扣住。我繁琐的讲解和文言文阅读阅读资料的详细注释使学生疏于思考,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丧失信心,课堂提问时,便敛声屏气。这种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的教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殆尽。 佶屈聱牙、深奥难懂、堪比天书的文言文教学如何才能逃出这个命运的桎梏呢?“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新高中课文课程标准》其实也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立足于课内,把知识点辐射到课外呢?应当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呢? 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首先,诵读感知文言美,增强情感体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上私塾学习,无非就是先生教学生认字读书,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中慢慢体会其深刻含义。今天文言文教学若要真正走出困境,也应借鉴传统的诵读教学法,从过去重视讲翻译、教语法等转移到指导吟诵、美读上来。老师可以进行准确的范读,让学生在老师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魅力。然后再训练学生读准语音,读准句读,掌握文言文音调、语言、停顿、重音等的诵读技巧。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理解作品的内在含蕴以及艺术魅力,使其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撼,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 其次,“言”“文”合一,共创佳境。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言”的教学是基础,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识,对于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必要的。每次学生预习课文,我总是要求学生把重要的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上,以加强理解。长时间的积累必然对学生文言文功底有质的飞跃。 学生文言能力的提高对于“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他就能自己创造性地阅读文言作品,去品味文言文的魅力,去跨越时空“替古人担忧”,去同屈原李白仙游,细细品味其中的乐趣。“文”的魅力在于能够使学生用心去体会文中人性美、智慧美、文化美,让学生自由地去品味文明的传承、经典的流行。 再次,尊重学生,还学生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参与掌握知识,乃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必要条件。”新课程背景下,要学好文言文,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课上课下发挥出主人翁地位。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可以让学生就文章内容展开讨论交流;也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展示自己的表演天赋,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本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掌舵者,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总而言之,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意思的理解是前提,同时也是一项语文知识和文字材料理解能力互动的综合性练习。学生要在教师的引领下与古人“对话”,通过“对话”感受亲近历史文人的情感,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我研究的基础,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学习文言文的热情,真正感受到文言文教学巨大的魅力。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和反思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和反思 刘静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地品质。 2、学习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教育孩子遇事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4、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1、符合故事内容的动画 2、《司马光砸缸》歌曲 活动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前几天,老师听到一个新闻,据说一个小朋友在池塘边玩耍时,一不小心 掉进了池塘里,幸好有一个大人路过把他给救起来了。真的是好险哪!(教育小朋 友不到河边、池塘边玩耍) 今天,就有一位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水缸里装满了水,这可怎么 办呢?(小朋友们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部动 画片,这个动画里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师:请小朋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二、欣赏动画,初步了解故事的大意 师:知道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吗? 幼:《司马光砸缸》 师:你从这个动画中看到了什么?幼:司马光砸缸救人

过渡语:在这个动画中你们最喜欢哪一段? 三、分段欣赏动画,通过提问巩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 (1)播放开头至一个小朋友掉进了水缸 师:他们在什么地方玩什么游戏?幼:他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 师:这个孩子是怎么掉进水缸里的呢? 幼:…… (2)播放小朋友掉进水缸后至司马光砸缸前 师:这个孩子掉进水缸里了,其他小朋友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幼:幼:有的小朋友哭了,有的小朋友去叫大人了…… (3)播放司马缸砸缸至最后 师:司马光用什么方法救了他呢?幼:他用石头砸破了缸。 师:他是砸在缸的什么地方的?幼:缸的下面部分。 师:在当时谁的办法最好?为什么? 师:你喜欢司马光吗?幼:喜欢。 师:为什么?幼:因为他聪明勇敢…… 师小结:司马光遇到事情沉着勇敢不慌张,开动脑筋想办法帮助别人。司马光从小就聪明勇敢,长大后就成了一位古代的历史学家。我们要向司马光学习,遇事要冷静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 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比赛讲故事吧,看谁讲得最精彩! 四、引导幼儿复述故事 幼儿自由复述故事,教师适当提示。 五、延伸活动:分角色表演故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两则》 教学设计 1新闻两则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 确、简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 1.感受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的气魄,明确人民的力量 是最伟大的。 2.品味两则新闻的话语,体会新闻的特点。 难点 理清两则新闻的思想,体会两则新闻的内在意蕴,尝试 新闻的写作。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合作探究、比较法。 1.毛泽东画像。

2.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照片。 2课时 同学们,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争,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消灭敌人,是正义的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战争,是维护人民正当权益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解放战争的,在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次战役中,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新闻,给正在浴血奋战的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毛泽东(1893-1976年),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在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