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热量平衡

合集下载

第3讲:热量平衡

第3讲:热量平衡

地表热量差额的解释
• 当Qd为:
– 正值时,地面通过湍流热交换、蒸发耗热和土壤热交换等方式把 热量传递给周围大气和土壤内部
– 负值时,地面从大气和土壤内部获得热量以达到本身的热量平衡
• 根据不同下垫面,LE 和A可作相应的修改,例如:
– 在陆地土壤中的平均水平温度梯度很小,水平输送量F 接近于0, A 等于垂直交换量H – 在海洋水平和垂直热交换量都很明显,因此,A = F + H – 对于蒸发接近于零的沙漠地区来说,潜热LE = 0。 – 对全年平均来说﹐不论那种下垫面,垂直交换H 都等于0
– = 地面或大气的相对辐射系数,一般取值0.95 – = 斯蒂芬-布尔兹曼常数,等于5.16 W cm-2度-4
–T0 = 地面或大气温度(绝对温度K)
地气系统释放到空间的长波辐射量(1月份)
全球辐射差额随纬度的变化
年平均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随 纬度的变化。低纬度地区吸收 的短波辐射大于损失的长波辐 射(净辐射为正),高纬度地 区相反。
IPCC,2007
1955-2005年全球海洋热容量变化
• 在1961年到2003年期间 ,0-3000米海洋层已吸收 约14.1×1022J的热量,等 于地球表面平均每平米加 热0.2W • 1993-2003年,0-700米海 洋层的相应变暖速度要高 一些,约为 0.5±0.18Wm–2 • 相对于1961-2003年, 1993-2003年的变暖速度 较高,但是在2004-2005 年,与2003年相比,出现 了一些冷却情况
• 方程: B = S + D + G – Rk – Rg - U
• 设短波、长波的反射率为、’,则:
B = (S + D)(1- ) + G (1- ’) - U (S + D)为到达地面的总辐射 (Qd), G (1- ’) 是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

节能的热力学原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III-火用损失和平衡方程式

节能的热力学原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III-火用损失和平衡方程式

E X ,Q E X ,W E X , L E X ,U
㶲损失: 其中,
E X , L E X ,Q E X ,U E X ,W
E X ,Q
2
Hale Waihona Puke 1 T0 1 T
Q
E X ,Wu Wu W p0 V2 V1
E X ,U U 2 U1 T0 ( S 2 S1 ) p0 (V2 V1 )
EX ,L
1 TH TL 1 T0 Q T0 Q TH TL TL TH
在相同传热温差条件下,高温的㶲损失比低温的 要小; 如果要求㶲损失不超过某一定值,那么温度水平 高(锅炉)的情况允许使用较大温差;反之,温度 水平低(低温换热量)的情况只允许使用较小的传 热温差。
入-(出+损)=增量
闭口系㶲平衡方程及㶲损失
以汽缸里的气体作为研究对象, 热力学第一定律: 系统所得的㶲量: 从热源得到的热量㶲EX,Q 输出的㶲: 对外所做的有用功EX,W 系统㶲的增量:内能㶲的增量△EX,U 设㶲损为EX,L
1 2 W
Q U W
Q
㶲的一般关系式:入- (出+损) =增量 根据㶲平衡方程:
这一点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因为传递一定 热量时,换热器的面积与冷、热流体的传热温差 成反比,故而低温换热器比高温换热器的传热面 积大。
换热器的㶲平衡方程和㶲损失
EX ,L
1 TH TL 1 T0 Q T0 Q TH TL TL TH

TH和TL一般随热量传递而变化,需通过积分求解 传递一定热量的㶲损失,计算困难;

㶲损失:(1)冷、热流体温差传热; (2)工质粘性 摩擦阻力。

化工过程设计 第三章 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1)

化工过程设计  第三章 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1)

各流股组份数一览表
HAC 24%
11 循环流 进料 HAC 30% H2O 69.8% H2SO4 0.2% 萃 取 塔 4
流股号 1 2 3
组份数 3 3 3 4 2 2 2 2
1
2
12
3
混合器1
4
5 6 7 8 9 10 11 12
E 7% HAC H2O H2SO4 混合器2
溶 剂 回 收 塔
7(2) E 99% H2O 1%
附加关系式数
自由度
9(4)
(2)溶剂提馏塔及整体的自由度分析
11(2) 循环流
HAC 24%
进料 HAC 30% 1(3) H2O 69.8% H2SO4 0.2% 混合器1 2(3)
萃 取 塔
3(3) 12(2) 溶 剂 回 收 塔 产品流 HAC 99% H2O 1% 产 品 精 馏 塔
独立MB方程数
已知流股变量数 已知其它关系式数 自由度 2、具体MB计算(略)
在开始下一节讲授之前,大家先考虑一个精馏塔的MB问题。 例题:有人提出了一个无反应的单精馏塔流程的方案,试做其MB计算:
100 C3 i-C4 i-C5 C5 kmol/h 0.20 0.30 0.20 0.30
2 1 精 馏 塔 3
MB与HB计算是化工工艺设计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计算内容。
一、化工流程(过程)中MB、HB、EB三者之间的关系 1、MB与HB之间的关系 MB有可能能单独(不依赖HB而独立)求解; HB一般不能单独求解; (间壁式换热器除外) 当MB不能独立求解时,它就必须与HB联合起来,求解CB。 2、EB与HB之间的关系 流程压力水平不高,而且压力变化也不大,系统能量只考虑其热 焓,而忽略其动能、势能等机械能,在这种情况下:

化工原理---传热.第三讲-2016.5.12 (1)

化工原理---传热.第三讲-2016.5.12 (1)
(2)高温换热器中,逆流时t2和T1集中在一端,采用
并流,可降低该处壁温,延长换热器使用寿命。 34
小结
LMTD法------对数平均温差法
Q KStm
Q qm,hcp,h T1 T2 Q qm,ccp,c t2 t1
1 Ko
1
o

Rso

bdo
dm
Rsi
15
2. 总传热系数
当两侧对流传热系数相差较大时,K近似等
于 i ,o 中小者。
欲提高K值,强化传热,最有效的办法是减
小控制热阻。
有人曾作过实验,数据如下:
0(w/m2.K) i(w/m2.K) K(w/m2.K)
5000
40
39.7
10000 40
39.8
5000
80
78.8
例5-5?
16
2. 总传热系数
2)K的实验查定
Q KStm
3)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 在有关传热手册和专著中载有某些情况下
K 的经验数值,可供设计参考。
17
列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K的经验数据
流体种类
水—气体 水—水 水—煤油 水—有机溶剂 气体—气体 饱和水蒸气—水 饱和水蒸气—气体 饱和水蒸气—油 饱和水蒸气—沸腾油
dQ
w
w
w
w

T t
1
b
1
1
b
1




dS dS dS
ii
m
oo
dS dS dS
ii
m
oo
上式两边均除以 dSO
dQ
T t

dS o

热量和热平衡

热量和热平衡

热量和热平衡热量是物体所具有的能够转移热能的性质,是一种能量形式。

热平衡则指的是热量在物体之间传递达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本文将从热量的概念、单位和测量以及热平衡的原理和条件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热量的概念热量是物体内部分子之间的能量传递。

当物体的温度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时,热量会从物体的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直到物体和环境的温度达到一致,即达到热平衡。

二、热量的单位和测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也可以用卡路里(cal)来表示。

一焦耳等于4.18卡路里。

热量的测量可以通过热量计来进行,热量计是一种用于测量热量变化的仪器。

三、热平衡的原理和条件热平衡的原理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当两个物体之间达到热平衡时,它们之间的热量转移停止,两个物体的温度相等。

热平衡的条件包括接触面积大、导热性好、没有热源或热汇等。

四、热量传递的方式热量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传递,即传导、对流和辐射。

1. 传导:指的是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

传导的速度取决于物体的导热性和温度梯度。

2. 对流:指的是热量通过流体(气体或液体)的运动传递。

对流的速度取决于流体的速度和温差。

3. 辐射:指的是热量通过电磁波辐射传递,不需要介质。

辐射的速度取决于物体的温度和表面特性。

五、热平衡与能量守恒热平衡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体现。

能量守恒表明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而是在各个物体之间互相转移。

热平衡的达成需要物体之间相互交换热量,从而使热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六、热量与生活的关系热量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使用电热器、空调、冰箱等家电设备时,大量使用了热量的传递原理。

此外,在烹饪、加热、制冷等过程中,都需要考虑热平衡和热量传递的相关知识。

结论热量和热平衡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

了解热量的概念、单位和测量以及热平衡的原理和条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合理利用和控制热量的传递,我们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营养与能量平衡

营养与能量平衡

第三章 营养与能量平衡
三、体力活动
中国将一般男性的体力劳动分为五级(因女性无极重体力劳动,分为四 级)
(1)极轻体力劳动
身体主要处于坐位的工作(办公室、开会、读书和装配或修理钟表 等)
(2)轻体力劳动
站立为主的工作(商店售货员、实验室工作和教师讲课)
(3)中等体力劳动
如重型机械操作、拖拉机驾驶、汽车驾驶和一般农用劳动等。
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散发能量都需要消耗能量,因摄食 而引起的能量的额外消耗就称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也就是食物在整个消 化过程中能量消耗的结果。
第三章 营养与能量平衡
蛋白质的食物动力作用最强,相当于蛋白质本身所产生热能的 30%,持续时间也较长,有的可达10~12h。
碳水化合物约为其本身所产生热能的5%~6% 脂肪约为4%~5%。 一般情况下,成人摄入的普通混合膳食中,每日由于食物特殊动 力作用所引起的额外增加的能量消耗约为627~836kJ,相当于基础 代谢的10%。
维持生命最基本活动所必需的能量需要。 指在清晨而又极端安静的情况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和环境温 度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而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测量条件:机体处于清醒、空腹(进餐后12~14h)、静卧状态,环境温度 18 ~25℃时所需能量的消耗。
第三章 营养与能量平衡
1.基础代谢率(BMR)
(4)重体力劳动
如非机械化农业劳动、半机械化搬运工作,炼钢和体育活动等。
(5)极重体力劳动
如非机械化的装卸工作、采矿、木和开垦土地。
第三章 营养与能量平衡
※影响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因素
(1)肌肉越发达者,活动能量消耗越多; (2)体重越重者,能量消耗越多; (3)劳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能量消耗越多; (4)与工作的熟练程度有关。

热工基础专业知识讲座

热工基础专业知识讲座

2、 Δ>0 实际干燥过程:
干燥过程方程: Δ=l(I1-I2) 因为Δ>0 所以I2<I1
即:I2=I1-Δ/l=I1-Δ(x2-x1) 若Δ已知,则I2仅与H2有关
设该直线方程为: I=I1-Δ(x-x1)(1) ——干燥过程方程线
则该直线与t2线交点即为所求废气状态点C1。
问题:怎样拟定干燥过程方程旳直线:I=I1-Δ(x-x1)(1)
I
B
A t0
x0=x1
φ0 x
3) 拟定理论干燥过程旳状态参数(C点 ) I20=I1 =112kJ/kg干空气, I20线与t2=60℃相交点得到C点
C点旳x20=0.0202 kg水蒸气/kg干空气
I
B
t1
I20=I1
C
t2
φ0
A
t0 I0
x
x0=x1
x20
4) 拟定特殊状态点(C1点 ) 由实际干燥过程方程: I=I1+Δ(x-x1)
1)理论干燥过程(Δ=0)
湿物料1 Gw1W1
湿物料2 GW2 W2
干燥介质
t1 x1 I1φ1
干燥器 理论干燥过程
废气
t2 x02 I02 φ2
求解环节:
1、理论干燥过程旳求解(Δ=0): 1) 由t1、 x1拟定状态点 B,从而拟定I1 2) 理论干燥过程 为等I过程,所以
I20=I1 ,由t2、I20拟定废气状态点 C, 即为所求状态点旳其他参数.
G
w1
(1
1 1
v1 v2
)
G
w1
(
v1 v2 1 v2
)
mw
G
(G w1 G w2

人体能量平衡

人体能量平衡
维持体温、心跳、呼吸、各组织器官和细胞的基本功能
《烹饪营养卫生学》
基础代谢率概念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就是指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单 位时间内单位体表面积的能量消耗,可用 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或每公斤体重) 的能量消耗来表示 单位是:kJ/(m2.h)、kJ/(kg.h),也 可用MJ/d形式来表示。
能量供给及其食物来源应该遵循:


1、遵循能量平衡,供给量等于需要量 2、三大生热营养素的比例应该合理 成人: 碳水化物占总能量供给量的55%~65% 脂肪占总能量供给量的20%~25% 蛋白质占总能量供给量的10%~15% 3、对不同人群应有针对性 4、能量的食物来源应该合理
《烹饪营养卫生学》
例:男性,20岁,体重60kg,试计算总 能量消耗量。 怎样计算来 的??? ① 按表先计算BMR: BMR=1597(kcal/d) ② 从表1-12查得:大学生为中活动水 平,男性PAL为1.78。 ③ 总能量消耗量=0.95×1597×1.78 =2700(kcal/d)
《烹饪营养卫生学》
《烹饪营养卫生学》
2、 基础代谢的计算
●直接用公式计算
男BEE=66+13.7×体重(kg)+5.0×身长(cm)-6.8×年龄(y)
女BEE=65.5+9.5×体重(kg)+1.8×身长(cm)-4.7×年龄(y)
●简单的方法
成人男性按每公斤体重每小时1kcal(4.18kJ)
女性按0.95kcal(3.97kJ),和体重相乘直接计算
《烹饪营养卫生学》
PAR=单项职业活动的每分钟能量消耗量/每分钟基础代谢能量消耗量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 体液调节及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讲解部分)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 体液调节及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讲解部分)

栏目索引
3.实验结论:小肠黏膜在盐酸的作用下分泌的某种化学物质促进胰腺分泌 胰液,这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① 促胰液素 。 二、内分泌腺及相应激素、靶细胞总结
1.下丘脑
2.垂体 3.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4.胰岛
几乎全身各种细胞。
栏目索引
5.性腺
促进生殖器官等发
育及生殖细胞生成 说明: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② 靶器官和靶细胞 。 (1)如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原因是该器官细胞上有胰高血糖素 的受体。
4.作为神经中枢: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 枢等。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同时也受大脑皮层的调控。下丘脑的部分 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的功能。 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三种模型
栏目索引
栏目索引
方法二 动物激素功能的实验探究
方法技巧
一、常用的三种处理方法 1.切除法:切除相应腺体。适用于个体较大的动物。 2.饲喂法:在饲料中添加激素。只适用于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小分子激 素,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不能用饲喂法。 3.注射法:向动物体内注射某激素。适用于各种激素。
栏目索引
(2)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所以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
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四、体液调节
1.概念:③ 激素 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热量收支平衡

热量收支平衡

热量收支平衡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热量的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的状态。

这种平衡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在地球科学中,热量收支平衡尤为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地球表面温度的维持和气候变化。

地球表面的热量收支平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太阳辐射: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是热量的主要来源。

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一部分被反射回太空,一部分被大气和地表吸收。

2. 地表辐射: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能量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这是地球向太空散热的主要方式。

3. 大气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会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各个方向散发热量,包括向地表的反向辐射。

4. 感热和潜热交换: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还包括感热(热传导和对流)和潜热(蒸发和凝结)过程。

5. 海洋热量输送:海洋通过洋流在全球范围内输送热量,这对于调节地球表面温度具有重要作用。

在理想情况下,如果热量收支平衡,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保持相对稳定。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使得大气对地表辐射的吸收增强,导致更多的热量被保留在地球系统中,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热量收支平衡,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在海洋表层,热量收支平衡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以及海洋内部的热能分布和流动。

海洋表层的热量收支不平衡是海洋热学和海洋气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气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通风工程讲义3

通风工程讲义3

VENTILATION ENGINEERING
通风工程
局部通风
一,通风方式 二,建筑防排烟 三,空气过滤器 四,洁净度等级 五,除尘及净化 六,强制条文
局部排风罩计算:
密闭罩
L L1 L2
m3/s
L1为物料下落时带入罩内的诱导空气量 L2为从孔口或不严密缝隙处吸入的空气量
VENTILATION ENGINEERING
VENTILATION ENGINEERING
通风工程
自然通风
一,通风方式 二,建筑防排烟 三,空气过滤器 四,洁净度等级 五,除尘及净化 六,强制条文
设计原则:
夏季工作地点温度与室外温度差规定。 进风面宜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 夏季室外进风口下缘距室内地面高度不应大于1.2m。 严寒地区冬季自然通风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内地面不宜 小于4m。 民用建筑的厨房、厕所、盥洗室和浴室宜采用自然通风 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室内散热量大于23w/m2和其他 地区室内散热量大于35w/m2及不允许天窗空口气流倒灌 时,应采用避风天窗。
VENTILATION ENGINEERING
通风工程
局部通风
一,通风方式 二,建筑防排烟 三,空气过滤器 四,洁净度等级 五,除尘及净化 六,强制条文
局部排风罩计算:
吹吸式排风罩 ACGIH推荐法: 排风口高度 排风量 吹风量
H B tg 0.18B
A L2 1800~ 2750
通风工程
自然通风
一,通风方式 二,建筑防排烟 三,空气过滤器 四,洁净度等级 五,除尘及净化 六,强制条文
空气动力阴影区:
由于气流的冲击作用,在建筑物的迎风面将形成一个滞留 区,这里静压高于大气压,处于正压状态;气流绕流时, 在建筑物顶部和后侧将形成弯曲的循环气流,这两个区域 的静压均低于大气压,形成负压区,成为空气动力阴影区。 空气动力阴影区覆盖建筑物下风向各个表面,并延伸一定 距离,直至气流尾流区。

能量及能量平衡的调节讲课文档

能量及能量平衡的调节讲课文档
第十九页,共51页。
造成肥胖的主要因素?
控制体重的有效方法?
何种膳食类型最容易导致肥胖?
第二十页,共51页。
第二十一页,共51页。
能量平衡机制涉及生化 内分泌、生理、神经和 行为水平上的相互作用
细胞能量感受器:AMPK可开启关闭和调节能量代谢
饥饿
血糖降低
ATP减少AMP增多
激活下游靶蛋白酶
AMPK活化
肥胖症
第十八页,共51页。
死亡率
BMI≥35kg/m2者的死亡危险显著升高
合并症
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肝胆疾病疾病 阻塞性睡眠窒息 静脉栓塞 恶性肿瘤
骨骼肌肉疾病
心理问题
健康保障及其他支出
全世界超重的成人超过10亿,肥胖者至少有3亿。 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 为2亿和6000多万。
第十三页,共51页。
糖多脂肪少:
1.食物体积最大,不耐饿; 3.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2.增加B族维生素需要 4.胃癌的可能诱因
脂肪多糖少:
1.肥胖; 2.冠心病; 3.糖尿病; 4.某些肿瘤
.蛋白质过多与过少:
过多:肝肾负担加重,不经济 过少:影响生长发育、疾病恢复
第十四页,共51页。
100

影响因素:在外就餐比例的升高、食物分量增大、含糖饮 料消费的增加及零食的增加。我国与动物性食品、脂肪等 高能量食品摄入明显增加相关。
2.体力活动减少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成人和儿童的体
重增长与看电视时间或静坐行为相关。
1989~1996,肥胖患病率升高,同时参加休闲运动人比 例逐年增加,无活动者从32%减少到16%。
第三页,共51页。

2022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选修3_3第3讲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课件新人教版

2022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选修3_3第3讲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课件新人教版

【解析】选 B、C、D。对一定质量的气体,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 可知, ΔU=800 J+(-200 J)=600 J,ΔU 为正表示内能增加了 600 J,对气体来 说,分子间距较大,分子势能为零,内能等于所有分子动能的和,内能增加, 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温度升高,且体积减小,选项 A、E 正确,故选 B、 C、D。
2.(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多选)(2021·桂林模拟)如图是密闭的汽缸,外 力推动活塞 P 压缩气体,对汽缸内气体做功 800 J,同时气体向外界放热 200 J,则关于汽缸内气体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600 J B.温度升高,内能减少 200 J C.温度降低,内能增加 600 J D.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00 J E.气体分子对器壁的压强增大
pV 外界做的功,A 错误;气体在 a→b 过程中,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T =C 可 知 Ta=Tb,所以ΔUab=0,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可知 Qab=-Wab,气 体在 b→c 过程中,温度升高,所以ΔUbc>0,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ΔUbc= Qbc+Wbc,即 Qbc=ΔUbc-Wbc,结合 Wab=Wbc<0 可得 Qbc>Qab>0,即 b→c 过程气体 吸收的热量大于 a→b 过程吸收的热量,B 错误;气体在 c→a 过程中,
第3讲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再现】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1.内容:一个热力学系统的_内__能__增__量__等于外界向它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
它所做的功的和。
2.表达式:ΔU=Q+W。 3.符号法则:
符号 + -
W 外界对物体做功 物体对外界做功

热力学第三定律教学教案

热力学第三定律教学教案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加深对热力学第三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课堂小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以评估学生对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能力。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评价结果,指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热力学第三定律的知识点
讲授法:讲授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目的: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热力学第三定律的理解和掌握实施步骤: a. 准备案例材料,明确讨论主题 b.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积极参与 c. 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形成共识a. 准备案例材料,明确讨论主题b.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积极参与c. 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形成共识注意事项: a. 案例材料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 b. 教师应对讨论过程进行把控,避免偏离主题 c. 总结阶段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讨论效果a. 案例材料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b. 教师应对讨论过程进行把控,避免偏离主题c. 总结阶段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讨论效果
起源:热力学第三定律的提出和发展历程
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定义和表述
应用案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应用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原理和应用,加深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热力学第三定律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热力学第三定律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意义:揭示了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性,是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应用价值:在制冷技术、热力学计算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第四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四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基础小题】
返回
1.判断正误
(1)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
活动
(√)
(2)神经调节不受激素调节影响
(×)
(3)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迅速而准确
(×)
(4)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
(5)体液调节作用范围比较广泛,因为激素可作用于各种组织
细胞
(×)
(6)寒冷刺激使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升高促进产热,属于体液
返回
解析: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可以完成图中H过程,A正确;胰 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脏细胞中肝糖原的分 解,进而提高血糖浓度,是通过图中“D→F”来实现的, 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人在寒冷的条件下的体温调节为神 经—体液调节,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F”来实 现,C错误;司机见红灯停车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内 外刺激→A→B”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__反__射__弧___ _体__液___运输
区别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_较__缓__慢__ _较__广__泛__
作用时间
_短__暂___
比较长
返回
(2)联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②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举例
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以反 神经调节
射弧为结构基础来完成
各种反射活动
体液中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 体液调节

第2章第3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第2章第3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空气的垂直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4)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是___高__低__纬__度__间__的__热__量__差__异______。
思考 3.你能说说“城市热岛”是怎么回事吗? 答案:“城市热岛”是由于城市人口多,生产生活排放的废 热多,气温比郊区高,形成“热岛”,产生“热岛环流”。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 __高__气__压__区___流向_低__气__压__区___的力。该力___垂__直___于等压线, 并由_高__压___指向__低__压___。
点处在______陆___地_____(陆地或海洋)。
等压面
海 拔 升 高 气 压 降 低
B
等压面
A
C
下一页步
热力环流形成的探索



B
A
C
12、 、太冷阳热光不照均射对大空地气,的各上地升获或得下太沉阳运光动热有是何一影样响吗 ??为什么?
下一步
热力环流形成的探索






B
A
C
345: :AB这6C地:样两空同,地气一A空上B高气C升度三下,的地沉将气气,会压压又使不还会其一是使近样一其地会样近面使吗地、空?面高气等、空如压高的何面空气流还的压动是气发?水压生平发什的生么吗什变?么化变?化?
无选择性
散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 的蓝光最 易被散射
选择性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大气的温室效应








射向宇宙空间

热平衡方程-中考物理专题归纳练习

热平衡方程-中考物理专题归纳练习
(2)若这些热量全部被质量为200kg,温度为15℃的水吸收,则水升高50℃;
(3)这些热量能让该公交车匀速行驶300s。
【解析】(1)0.3kg的氢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mq=0.3kg×1.4×108J/kg=4.2×107J;
【答案】6×103;2.5×10﹣4.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吸热公式、燃料燃烧放热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因条件已给出,难度不大.知道菜油的质量、比热容和菜油的初温和末温,利用吸热公式求菜油吸收的热量;知道效率,利用效率公式可以求出天然气放出的热量,根据公式Q=Vq求出体积.菜油吸收的热量:
Q吸=c菜油m(t﹣t0)=2×103J/(kg•℃)×0.02kg×(170℃﹣20℃)=6000J;
(2)2m3的可燃冰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Q放=Vq=2m3×1.4×1010J/m3=2.8×1010J,
由η= ×100%可得,水吸收的热量:
Q吸=ηQ放=60%×2.8×1010J=1.68×1010J,
由Q吸=cm(t﹣t0)可得,加热水的质量:
m= = =4×104kg.
8.(2018绥化)菜油最适宜的烹饪温度在150℃至180℃之间.用天然气将质量为0.02kg的菜油从室温20℃加热到170℃,天然气燃烧释放出的热量有60%被菜油吸收.则菜油吸收了J热量,燃烧了m3的天然气.(取c菜油=2.0×103J/(kg•℃),天然气的热值为4×107J/m3)
【答案】升华;2.8×1010;4×104.
【解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知道可燃冰的质量和热值,根据Q放=mq求出完全燃烧释放热量的计算,根据η= ×100%求出水吸收的热量,再根据Q吸=cm(t﹣t0)求出加热水的质量.

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 自然地理 第五章水圈与水体运动 第3讲 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 自然地理 第五章水圈与水体运动 第3讲 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太平洋的台风次数将比往年平均次数多
真题示例
[2023·北京卷]暴雨引发的洪水挟带泥沙进入湖泊后,
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
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据此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
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 1. 由图可知( C )
A.距今1 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
B.距今3 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
调动运用知识 厄尔尼诺现象
对点训练
1. 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海浩”现象发生在( B )
A.水汽输送环节
B.蒸发环节
C.大气降水环节
D.径流环节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海浩”现象是附近海面水汽上升后迅速凝结为小冰晶,属于海水 蒸发环节,B正确;水汽输送一般是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实现,“海浩”现象不属于水汽 输送环节,A错误;“海浩”现象出现时水汽凝结形成的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并不属于降水 环节,C错误;“海浩”现象出现在海面上,径流一般指陆地上的径流,D错误。故选B。
归纳提升
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水热交换的形式
项目 海洋→大气 大气→海洋
水的交换方式 蒸发 降水
热量(能量)的交换方式 潜热、长波辐射 风力使海水运动
注: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热力的,大气对海洋的作用是动力的。
(2)影响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3)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尼诺 我国受夏季风影响减弱,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东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 现象 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高温、干旱天气
我国南方地区易发生低温、洪涝灾害。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我国南 方地区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续表
项目
影响
拉尼娜现象盛行年份,赤道东太平洋水温降低,西太平洋水温升高,导致太平 拉尼

名师金典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课件:必修3-第1单元-第3讲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关系

名师金典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课件:必修3-第1单元-第3讲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关系

性激素含量过多时,④⑤过程的抑制作用加强,使睾丸分泌

的雄性激素的量减少;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 能

本 素释放激素增多,进而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
多,最终使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增加产热

量;水平衡调节过程中抗利尿激素是由A(下丘脑)合成后, 关
垂体后叶释放的,该激素通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
突 破
(2)促进②分解的物质是 胰高血糖素 ,产生该激素的 课
细胞是胰岛A细胞,它与胰岛素的关系是 拮抗作用 。
时 限
(3)促进③合成的激素是 胰岛素 ,产生该激素的细胞
时 检
是 胰岛B细胞 。

菜单
名师金典·新课标高考总复习·生物
2.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反馈调节(如图) 提 能 固 本
通 关



固 本
1.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通 关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菜单
名师金典·新课标高考总复习·生物
提 能
固 本
2.联系
(1)许多内分泌腺受 中枢神经系统 直接或间接调节,体
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3)某糖尿病患者体内,图中n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含量过

破 高,葡萄糖随尿液流失,则n代表__________,由


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

中考物理专题热平衡方程含解析

中考物理专题热平衡方程含解析

专题15 热平衡方程一、热平衡方程1.对于一个与外界没有热交换的系统,一个物体放热,另一个物体吸热,且Q吸= Q放当物体温度相同时,热交换停止。

据此我们可以列出热平衡方程。

(1)高温物体放热公式:Q放=c1m1(t01-t)(2)低温物体吸热公式:Q吸=c2m2(t-t02)2.热平衡方程思想拓展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混合达到热平衡时,高温物体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的热量。

这时Q放=c1m1(t01-t),Q吸=c2m2(t-t02)。

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等于另外物体吸收的热量。

这时Q放=qm1,或者Q放=qV,Q吸=cm2(t-t0)。

电热器通电流放出的热量等于另外物体吸收的热量,这时Q放=I2Rt(焦耳定律公式),Q吸=cm(t-t0)。

利用热平衡方程可以求解很多问题,有时结合比例式,解题更简单。

3.比热容(1)定义:我们把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所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符号:c。

(2)公式:Q cm t =⋅∆(3)常用单位:焦耳/(千克· ℃)(4)符号:J/(kg · ℃)(5)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6)同种物质来讲,比热容是一个确定的数值(相等的),跟物体质量的大小,温度改变的多少,物体的形状、体积、位置等无关,它仅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对不同物质来讲,比热容一般是不相同的。

(7)记住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等。

4.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1)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公式为:Q放=mq。

专题学啥(2)气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公式也可为:Q放=qV。

推导过程如下:说明:①中的公式对固体、液体、气体、均适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地层气温的垂直梯度
近地层(50-100m)气温的垂直梯度
• 垂直梯度> 0,即温度随高度增加,近地层大气处
于稳定状态,湍流热通量方向由大气指向下垫面, P < 0;污染物不易扩散,易造成严重污染天气 • 垂直梯度< 0,近地层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湍 流热通量方向由下垫面指向大气,P > 0 • 垂直梯度= 0,近地层大气处于中性层节状态,P =0
A=F+H
L=(2500-2.4 t)×103(焦耳/千克)
在方程中未考虑:
• 地面上冰雪融解时消耗的热量或者水冻结时放出的热量; 就长年平均情况看,与方程中主要项目比都是相当小的, 但在中高纬度地区的春季融雪期,则必须考虑所消耗的 融解热对该地区热量平衡的影响 • 因降水(水滴的温度不等于下垫面的温度)而引起的热 量交换和植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热量等。该项通常比热 量平衡的主要项目小得多,可以不考虑它们的作用。
平均而言,每年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约30%由地球和大 气反射和散射回太空,其中三分之二是云反射的,其余 部分则被地面反射和被各种大气成分所散射。
地气系统的有效辐射
• Qf = (大气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 逸散 到大气外的地表长波辐射,取决于地表和大 气温度: • 即,长波辐射(U) = T04
来源: 《科学》杂志(科学 美国人中文版)
全球变暖使大气水汽(蒸发潜热)增加
• 自1976年以来,陆地和 海洋表面的比湿(水汽 含量)普遍增加,这与 温度偏高具有密切联系 • 自1988年到2004年,全 球海洋上空整层水汽以 每十年1.2±0.3%(95% 置信度)的速度增长 • 现有资料证实近20年来 全球对流层上层的比湿 增加
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指单位面积下垫面活动层 (即没有明显温度季节变化深度以上)起向上直到
大气上界整个气柱的热量收支相等时的状况。
就整个地球,地气系统的能量呈准平衡状态
• 就整个地球来说,地-气系统的热状况随时间并没有明显变化, 整个系统辐射能的收入和支出,处于一种准平衡状态 • 对于不同纬度带而言,辐射收支情况不同。例如,北半球在北纬 35°以南范围内的全年辐射差额为正,35 °以北范围内为负。 要使各纬度带呈能量平衡,则低纬度地带所净得的辐射能量必须
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方程
Qd = LE + P + A Qd:地表辐射差额(热量)
L:蒸发潜热;E:水汽蒸发或凝结量
P:地面与大气之间的湍流热通量 (显热/感热通量)
H
A:地面与其下层(土壤或水)之间 的热通量,包括垂直交换量H 和水 平输送量F
蒸发潜热:在温度(t)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使单位质量的液态水全部蒸发,变为水 汽所需消耗的热量:
– 白天:B = Q(1- ) – F – 夜间: B = - F (因为夜间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为0)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总量
Qd = ·Q + D :大气透过率 Q:某纬度上每日 的天文太阳辐射 总量(见) D:天空散射辐射
不同太阳光谱在大气中被吸收情况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年总量
各种下垫面的反射率
– = 地面或大气的相对辐射系数,一般取值0.95 – = 斯蒂芬-布尔兹曼常数,等于5.16 W cm-2度-4
–T0 = 地面或大气温度(绝对温度K)
地气系统释放到空间的长波辐射量(1月份)
全球辐射差额随纬度的变化
年平均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随 纬度的变化。低纬度地区吸收 的短波辐射大于损失的长波辐 射(净辐射为正),高纬度地 区相反。
• 白天:地面获得正值辐射,通过
蒸发、湍流交换、土壤热交换等
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和土壤深 层。各分量在中午前后达到极大
– ρ为某时刻日地距离与平均日地距离的比值;
– 为地理纬度;δ为太阳赤纬(地球赤道面与太阳-地球中心连线之 间的夹角,在+23 °26′与-23 °26′ 之间)
• 主要决定于2个指标:地理纬度和太阳赤纬(季节)
MJ/m2
天文辐射总量随纬度的变化
地-气系统的反射率
• 反射率:
– 从非发光体表面反射的辐射与入射到该表面的总辐射之比,它
是表征物体表面反射能力的物理量。
– 绝对黑体的反射率为0,纯白物体的反射率为1,实际物体的反 射率介于0与1之间,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 整个地-气系统的反射率约为30%,即约有30%的太阳辐
射能被反射回太空:其中三分之二是云反射的,其余部 分则被地面反射和被各种大气成分所散射。
全球太阳辐射的30%被反射,70%被地气系统吸收
湍流交换产生的热通量(感热/显热,sensible heat flux)
T P aC p K H Z
a:空气密度(1大气压下:1290g/m3)
Cp:空气定压比热( 1大气压下:1.0048J/g· ℃) KH:热量湍流系数,受距离地面高度、下垫面 粗糙度和大气层节等因素影响
T Z
地表热量差额的解释
• 当Qd为:
– 正值时,地面通过湍流热交换、蒸发耗热和土壤热交换等方式把 热量传递给周围大气和土壤内部
– 负值时,地面从大气和土壤内部获得热量以达到本身的热量平衡
• 根据不同下垫面,LE 和A可作相应的修改,例如:
– 在陆地土壤中的平均水平温度梯度很小,水平输送量F 接近于0, A 等于垂直交换量H – 在海洋水平和垂直热交换量都很明显,因此,A = F + H – 对于蒸发接近于零的沙漠地区来说,潜热LE = 0。 – 对全年平均来说﹐不论那种下垫面,垂直交换H 都等于0
受下垫面的物理性质,即颜色、粗糙度、土壤湿度等影响
反射率还受太 阳高度角的影 响,随时间发 生变化
地面辐射差额时空变化特征
• 辐射差额的日变化特征:辐射差额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以前,最小值出现在傍晚,一天有两次通过零点,一 次在日出后,一次在日落前(太阳高度角约10~15度)
• 辐射差额年变化特征:辐射差额夏季为正,最大为6 月,即接受的太阳辐射大于长波辐射;最小值在12月
太 阳 辐 射 量Βιβλιοθήκη 长 波 辐 射 逸 散 量
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大气外层:
问题:各层收支平衡吗?
343 W m-2
大气层:
地表层:
343 W m-2
大气层 吸收:19+ 4+106+7+24 =160 释放:40+20+100 =160
地面:46+100=115+7+24
能量失衡 气溶胶增加的反射不及 温室气体吸纳热辐射的 抵消作用,其结果是造 成了众所周知的毯子变 厚效应(大气热焓量增 加),它们使更多的热 量返回到地面,而不是 让其逸入太空,因此地 球辐射到太空中的能量 较之于从太阳吸收的能 量要少。其多余的能量, 大约为每平方米1瓦使地 球逐渐变暖,让冰融化。
IPCC,2007
1955-2005年全球海洋热容量变化
• 在1961年到2003年期间 ,0-3000米海洋层已吸收 约14.1×1022J的热量,等 于地球表面平均每平米加 热0.2W • 1993-2003年,0-700米海 洋层的相应变暖速度要高 一些,约为 0.5±0.18Wm–2 • 相对于1961-2003年, 1993-2003年的变暖速度 较高,但是在2004-2005 年,与2003年相比,出现 了一些冷却情况
IPCC,2007
全球变暖与地球系统中不同组分内能/热焓量变化
• 兰柱是指1961年至2003 年;紫柱是指1993年至 2003年。 • 正的内能变化意思是储 存的能量有所增加 • 即海洋中的热容量、冰 或海冰数量减少而带来 的潜热、大陆中的热容 量(不包括永冻层变化而 带来的潜热)、大气中的 潜热和感热及潜能和动 能)。 • 所有误差估值均为90% 的信度区间。
潜热交换产生的热通量(latent heat flux)
q LE L a K w Z
a: 空气密度
L: 蒸发潜热 Kw: 水汽湍流系数 q : 近地层空气比湿的垂直梯度 Z
近地层空气比湿的垂直梯度
• 垂直梯度> 0,湿度随高度增加,下垫面因 水汽凝结而获得热量,LE < 0 • 垂直梯度< 0,近地层湿度随高度降低,下 垫面因水汽蒸发而失去热量, LE > 0 • 垂直梯度= 0,下垫面无蒸发也无凝结, LE =0
Qds=(1-α) • Q-Qf
• • • • Qds = 辐射平衡、净辐射 α = 地-气系统的反射率 Q =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天文太阳辐射 Qf = 逸散辐射,即通过大气上界向太空放出的 长波辐射
天文太阳辐射总量
• 某纬度上每日的天文太阳辐射总量( Q)可用下式表示:
– T为一昼夜时间;ω0为日没时的时角,ω为太阳时角 – I0为太阳常数[1.96(±0.01)卡/(厘米2‧分)或1367(±7)瓦/米2];
• 方程: B = S + D + G – Rk – Rg - U
• 设短波、长波的反射率为、’,则:
B = (S + D)(1- ) + G (1- ’) - U (S + D)为到达地面的总辐射 (Qd), G (1- ’) 是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
• 设F = G (1- ’) – U,即地面长波辐射差额,方程可简化为:
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以各种形式输送到高纬度地带和极地去
• 在陆地上,水圈的水平热通量F = 0;全球平均,热焓量的变化量 Hs = 0 。对于整个地球来说,蒸发(E) = 降水(r) ,而且大气的
水平热通量Fa = 0,所以整个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具有非常简单
的形式,即Qds = 0
地气系统反射 的太阳辐射
• 辐射差额随纬度变化特征:大致在纬度39度,地面辐 射差额为零;超过39度小于零,即接受的太阳短波辐 射小于长波辐射;小于39大于零,即接受的太阳短波 辐射大于长波辐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