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方式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
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摘要:民办高校是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加快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能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下面,将先粗略探讨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再详细阐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对策,旨在打造办学效益、经济效益双赢局面。
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对策民办高校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严重缺少经验丰富、高职称的教师,进而降低了高校教学质量。
加之,因民办高校资金不足,不够重视开展教师教学培训,使教师始终处于自行摸索的状态,难以显著提高教学能力。
同时,因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影响了整体教学能力。
针对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况,为提高教学效果,要积极探索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培训体系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刚入职的教师,要积极开展入职培训。
入职培训中,先进行校本研修,再分类培训,后进行到岗实训。
其中,在校本研修入职培训中,应重视让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本校教育的发展,提升教师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认同。
接着,对教师开展专业能力培训,以师德、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行为培训内容为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针对在职教师,应积极开展在岗培训,以校内培训、实践教育、讲习班、校外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其中,在校内培训活动中,可积极组织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等专题培训。
具体培训中,可先向广大教师灌输信息化教育基本理论。
包括现代媒体教学法、现代教学设计原理等,再训练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
包括投影、幻灯片、电影等传统教学媒体的应用和视频、动画、图像、多媒体课件等的应用,并有针对性地训练教师信息搜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选择能力、网络课件开发能力等。
如此,能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针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培训时,还可专门成立一个讲习班,通过为期60天的讲习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讲习班成立过程中,可积极开办业务提升讲座。
吉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现状及提升对策实证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1期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学会2022年度高教科研项目 吉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提升对策研究 (JGJX2022B58)㊂作者简介:李鹏翔(1994-),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光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市场营销㊂吉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现状及提升对策实证研究李鹏翔(长春光华学院,吉林长春130033)摘㊀要: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是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㊂本文对吉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归属感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探析其归属感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㊂研究发现,管理制度不健全㊁相关政策不完善㊁成长空间狭窄㊁教师自身局限性以及工作环境不理想是其归属感缺失的主要原因㊂因此,需完善政策方案,保障教师权益;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模式;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扩展成长空间;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改善工作环境㊂关键词:归属感;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1.0321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国内外研究现状Sargent(2002)的研究表明,教师如果缺乏归属感,将失去认真进行教学活动的动力,甚至产生消极情绪㊂Hudson(2013)设计了衡量教师和大学之间关系的高校教师组织归属感问卷㊂大部分民办高校没有一套完善的青年教师培训机制,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使用,忽视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㊂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低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教师对学校的发展,大多保持中立态度,缺乏职业生涯的规划,教研工作量较为繁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㊂目前,关于 教师归属感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办高校教师㊁中小学青年教师㊁乡村青年教师等群体,极少有从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层面切入,探讨其归属感问题㊂学者们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缺失原因探析,集中于政策环境和管理制度等外部环境,忽略了青年教师自身的因素㊂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调查吉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现状,探析其归属感缺失原因,进而提出吉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提升的对策及建议㊂2㊀实证研究2.1㊀量表及问卷设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问卷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特征信息;第二部分是吉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问卷,主要借鉴周芳兰(2012)设计的归属感量表㊂第三部分是吉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影响因素问卷,主要参考张浩然(2018)归属感影响因素问卷设计而成㊂所有测量项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测量㊂2.2㊀数据收集问卷调查对象为吉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采用实地发放问卷和线上发放问卷两种方式,最终获得242份有效问卷㊂运用SPSS23.0的频率统计对获得样本的性别㊁年龄㊁教龄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女性占总人数的71.1%,男性占28.9%㊂年龄集中分布在35岁及以下,其中30岁及以下占比41.7%,31-35岁占比36.8%㊂在教龄方面,5年及以内为52.9%,5年以上为47.1%㊂在职称方面,集中于助教和讲师,其中助教占比35.5%,讲师占比35.5%㊂2.3㊀信度和效度分析本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包含8个变量,32个测量项,借助SPSS23.0进行信度分析,本研究各变量的Cronbachᶄs α数值均高于0.8,说明问卷内部一致性比较高,内部信度是理想的,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1㊀信度分析变量测量题项数Cronbach s Alpha身份归属感情感归属感精神归属感管理制度政策环境成长空间教师自身工作环境444444440.9160.9130.9460.9430.9220.9230.9330.906㊃89㊃2024年第1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表2㊀效度分析维度KMOBartlettᶄs球形检验近似卡方df Sig.归属感0.9633109.054660.000影响因素0.9605119.9421900.000㊀㊀如表2所示,调查数据的KMO值分别为0.963和0.960,表明该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ᶄs球形检验结果表明,近似卡方值分别为3109.054和5119.942,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00㊁0.000(P<0.05),因此拒绝Bartlettᶄs球形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吉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量表整体效度较好㊂2.4㊀相关性分析将归属感与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管理制度㊁政策环境㊁成长环境㊁教师自身和工作环境与青年教师身份归属感㊁情感归属感和精神归属感在0.01级别上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各影响因素与身份归属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1㊁0.767㊁0.735㊁0.782和0.644㊂各影响因素与情感归属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1㊁0.806㊁0.779㊁0.778和0.712,可见各影响因素与青年教师情感归属感之间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㊂各影响因素与精神归属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8㊁0.826㊁0.760㊁0.782和0.730,可见各影响因素与青年教师精神归属感之间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㊂2.5㊀回归分析使用SPSS23.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身份归属感作为因变量,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管理制度和教师自身两个自变量的Sig值分别为0.000㊁0.000,小于0.01,说明管理制度和教师自身对吉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身份归属感在0.01的水平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㊂以情感归属感作因变量,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管理制度㊁政策环境㊁工作环境自变量的Sig 值分别为0.000㊁0.005㊁0.006,小于0.01,说明管理制度㊁政策环境㊁工作环境与吉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情感归属感在0.01的水平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㊂以精神归属感作因变量,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管理制度㊁政策环境㊁工作环境自变量的Sig值分别为0.000㊁0.000㊁0.000,小于0.01,说明管理制度㊁政策环境㊁工作环境与吉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精神归属感在0.01的水平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㊂3㊀吉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缺失成因探析3.1㊀管理制度不健全在调查中,有32.2%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很少觉得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方式是人性化的;有36.8%的教师很少觉得在关于教师切身利益问题的决策上,学校会听取教师代表的看法;有29.8%的教师很少觉得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奖励机制;有29.3%的教师很少觉得学校的相关制度比较合理㊂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往往忽视青年教师的实际需要,采取较为硬性的规定,缺乏柔性的人性化管理制度㊂民办高校内部自上而下并没有形成较成熟的决策机制,包括校长在内的各级别领导班子调整频繁,学校的制度经常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导致了青年教师归属感的缺失㊂3.2㊀相关政策不完善调查结果显示,有35.1%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民办高校相关法律较健全;有38%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地方政府重视本地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32.6%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措施符合实际需求;有37.2%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国家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各项补助政策落实比较到位㊂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民办教育的规范化,制定了一些法律政策,但由于责任落实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或者政策仅停留在会议和文件层面,没有实际执行,这导致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的普遍缺失㊂3.3㊀成长空间狭窄调查结果显示,24.4%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28.9%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学校组织关于青年教师的特色活动;29.8%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学校给予青年教师自我提升的空间;30.6%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学校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㊂青年教师入职后,往往有比较强烈的想提升个人科研和教学能力的需求,很多民办高校没有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㊁科研经费投入㊁课程培训等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导致青年教师自身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成长速度较缓慢,综合能力很难得到全面的提升㊂吉林省民办高校没有对青年教师培养给予足够重视,使得青年教师缺乏归属感㊂3.4㊀教师自身局限性29.3%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自己目前的教育教学成果是令人满意的;32.2%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个人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的教育理念比较契合;27.3%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自己的教学工作具有挑战性;31.4%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现阶段在学校当老师比较契合㊂很多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刚入职的时候,带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很多理想无法实现,随之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㊂此外,民办㊃99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1期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定位比较模糊,往往面对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压力㊁复杂的人际关系㊁学生与领导的评价㊁社会和家长的看法等,这使青年教师常常处于焦灼不安的状态,很难建立归属感㊂3.5㊀工作环境不理想调查结果显示,18.6%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被领导重视和信任;23.1%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与同事们相处融洽;23.1%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学校的建筑布局合理;22.7%的青年教师很少觉得学校为其提供了较好的办公环境㊂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通常自尊心比较强,自我定位也较高,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重视,而青年教师往往是容易被领导忽视的群体,这种较大的心理落差,使青年教师产生挫败感以及失衡感㊂此外,高校教师群体中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使青年教师容易产生被遗忘的孤单感,影响其归属感的建立㊂4㊀吉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提升对策及建议4.1㊀以人为本,优化管理模式首先,民办高校领导需充分关注青年教师的情感需求,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与青年教师的沟通,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听取青年教师的意见与想法,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关怀㊂其次,民办高校需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完善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青年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设计科学的考核指标,充分考虑岗位的不同,既能体现指标的共性,也能展示合理的差异性;建立全方位的考评体系,能正确评价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㊁专业能力㊁发展潜力,发挥绩效考核结果对教师的导向和激励作用㊂4.2㊀完善政策方案,保障教师权益虽然国家制定了一些保障民办教师权益的政策法规,但在具体实施的进程中,经常出现执行不到位等现象,有效的监管机制是保障政策得到落实的关键㊂首先,当地政府需结合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调研当今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需求,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相关法律制度,让民办高校教师享有相应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㊂其次,当地政府需要建立操作性更强,更加系统性,并能与吉林省地区特色相结合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保障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合法权益㊂最后,政府需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政策倾斜,尤其是财政政策和信任支持㊂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建设教育基金㊁专项基金㊁财政拨款等方式,促进吉林省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㊂4.3㊀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扩展成长空间首先,学校需要针对青年教师开展有效果的培训㊂其次,学校需增加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开阔青年教师的思维和视野,丰富其专业知识储备,提升其教研能力㊂再次,吉林省民办学校也应加强海内外优秀博士和一流学者的引进力度,在青年教师中选拔重点培养对象,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㊁海外进修等方式,全面提升其能力㊂最后,吉林省民办高校需加强带头人的培育和引进工作,带头人是影响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为青年教师配备拥有丰富教研经验和良好师德师风的导师,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㊂4.4㊀提升教师素质,改善工作环境首先,学校需提高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频率,培养青年教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对学校产生归属感㊂其次,青年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够正确的对自己教学能力㊁价值观念㊁思想态度等方面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㊂第三,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需通过不断学习,提升其对自我职业的认同和对教师职业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的认识,不断打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及时了解前沿的科研信息,不断提升科研水平㊂最后,对于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需要及时转换自身角色,尽快融入到集体,青年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民办高校的特点,清楚民办高校学生的成长阶段和心理特征,做好相应的心理预期,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尽快适应工作环境㊂参考文献[1]Hudson B K.Non-tenure-track faculty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sense of belonging[D].Montana State Univer-sity-Bozeman,College of Education,Health&Human De-velopment,2013.[2]Sargent J,Williams R A,Hagerty B,et al.Sense of belonging as a buffer against depressive symptom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Nurses Association,2002,8(4): 120-129.[3]黄春丽,杨静,俎文红.陕西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价值工程,2012(17):237-238.[4]范伟,祁占勇.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现实困顿与政策支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09):6-14.㊃001㊃。
“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研究引言在当前教育领域,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青年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培养和成长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高、培养效果不明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该模式通过设立业务性专业轨和技术性专业轨,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培养途径,有利于优化青年教师的成长环境,提高培养效果。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培养高素质青年教师势在必行。
探索“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和效果,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就此展开探讨,旨在为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具体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新型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及效果。
通过研究“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目的,可以为相关教育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和方法,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
通过对“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探讨,还可以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教育系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目的,以推动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完善,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在于探索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和引导青年教师的成长。
青年教师作为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和成长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青年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提升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青年教师2024年培养实施方案
青年教师2024年培养实施方案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培养未来栋梁的责任。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养,本文制定了一份2024年的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方案,旨在激励青年教师积极进取,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能力。
一、培养目标1.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教育智慧。
2. 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理念。
通过严格的道德教育和理论指导,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
3. 培养青年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研究项目和课题,加强青年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4. 培养青年教师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和师资培训,培养青年教师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使其在教育管理和教育组织方面有所突破。
二、培养内容1. 教学培训(1)定期举办多形式的教学培训班,涵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法、评价与反思等方面。
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和教育专家授课,提供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
(2)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课堂观摩和交流讨论,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比赛和学术研讨会,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增加他们的教育经验。
2. 专业素养培养(1)开设教育理论课程,深入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引导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价值观。
(2)组织参观学习和实地考察,让青年教师亲身体验教育实践,了解全国各地的教育现状和教育改革成果。
(3)聘请教育专家为青年教师进行理论指导和学术交流,启发他们的思维,提升专业素养。
3. 创新研究项目(1)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创新研究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精神和实践能力。
项目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促使青年教师主动深入研究和探索。
(2)设立创新研究奖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在教育领域做出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提升他们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摘要】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入手,探讨了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首先分析了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特点,接着探讨了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压力、社会认可度不足、职业发展路径模糊以及工作与家庭矛盾等因素对职业心理问题的影响。
最后提出了如何解决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建议,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文旨在引起人们对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关注,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和教师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问题、工作环境、压力、社会认可度、职业发展、工作与家庭矛盾、解决方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办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师队伍日益壮大。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所面临的职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教师个人的工作状态和生活质量,也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
通过分析其心理问题的成因,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学校管理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来说,也能够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优化教师工作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究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的职业心理问题成因,为其提供合理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支持措施,促进其更好地适应教育工作,实现个人和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分析: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职业心理问题对教育教学质量、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对于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的职业心理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案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成因,从而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经验。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揭示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为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自身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职业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方案
职业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方案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院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
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尽快成为各学科的骨干力量,带动我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使我院能尽快造就一支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我院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结合当前学院实际,特制定如下培养方案。
一、强化岗前培训制度,切实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水平凡我院新进青年教师,必须在学院统安排下,参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岗前培训班(包括由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教师理论知识培训”,学院新教师上岗培训),圆满完成岗前培训任务,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教师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培训;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培训;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培训;教学实践环节、教学过程、教学技能、过好教学关的培训。
岗前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典型报告、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实践或讲评等形式。
其中,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实践或讲评主要由新教师所在系部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
岗前培训工作由院人事处统布置安排。
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的考核结果记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职务聘任的依据之一。
凡没有经过岗前培训的教师一律不得认定教师资格和晋升职称。
二、实行上课前试讲制度,使学院教学力量得到保证青年教师到岗后,应根据各系安排的授课任务,认真备课。
在正式上课前,由各系部安排,系主任参加,在教研室内部进行时讲,让中、老教师就试讲情况提出具体参考建议。
试讲过程应做好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员、试讲人、试讲过程及内容,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情况,具体建议等。
对试讲合格者,由相关系部、教务处、人事处保存备案。
三、新教师只有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和试讲合格后,方可申请开课。
积极倡导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科研关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是我院的优良传统。
新时期,随着我院青年教师数量的急剧增长,实行导师制度详见《XX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条例》,积极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广大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科研的重要举措之一。
“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深入分析了该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和效果评价。
首先介绍了双轨制教师培养模式的概念和特点,然后探讨了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探索,以及对教师培养的效果评价。
同时提出了改进策略,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并总结出该模式在教育实践中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教育领域提供更多关于青年教师培养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双轨制教师培养模式、青年教师、探索研究、教育改革、效果评价、改进策略、启示、未来研究、教育模式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如何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培养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教师,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1.2 研究意义”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创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深化对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探索青年教师培养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研究“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还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双轨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推广情况,深入了解该模式对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通过对“双轨制”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总结,旨在为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机构和教师个人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推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入职培训方案(精选7篇)
教师入职培训方案(精选7篇)教师入职培训方案篇1近几年,学校新进了大批青年教师任教,他们是学校师资队伍的有生力量,肩负着学校未来发展的重任。
面对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状况,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势在必行。
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的,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坚持校本培训,为了落实学校的发展规划,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特制定《青年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教师终身学习的思想,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多层次、多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按照教师队伍群体的不同特点和层面来进行培训,使培训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三、培养目标1、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2、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研究能力。
3、提升、锻炼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促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4、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型青年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
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请教育专家、先进人物到校辅导讲座,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充分认识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之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教师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培训内容1.师德培训不断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重点是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事业感,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对《教师法》和学校制定的“加强教师师德规范”实施意见学习,使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树立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意识和责任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完善教师人格,培养教师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帮助教师树立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认识,要求各级公开课必须使用课件,要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独立制课件。
加强“计算机新技术”每学期培训一次,促进教师更好的.掌握现代教育和办公技术手段。
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
确保各项政策真正落实落地,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各地区、部门、单位应结合中央及河南省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精神,对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进行修改完善;应进一步督促高校、科研院所切实履行法人主体责任,尽快修订完善科研经费管理配套制度,确保下放的管理权限“接得住、管得好”。
(三)进一步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应进一步健全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制定相关实施细则,让科研单位开展工作有据可依。
同时,科研单位要从单位实际出发,建立自身适用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将绩效管理贯穿项目日常管理的始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改进,使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VV易伟V张静“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对于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择郑州科技学院作为案例,并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该校在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过程中的现状及挑战。
同时,从培养与认定、评价与激励的角度展开研究,为教师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有效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良性发展。
一、研究背景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这份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举措。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双师双能型”教师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等三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
在这种背景下,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民办高校在新一轮的行业调整和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2023年,河南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了职业类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管理办法。
高校新进教师培养培训计划
高校新进教师培养培训计划一、导言高校新进教师是当今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水平、师德师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为了提高新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师,需要对新进教师进行培养培训。
本文将以高校新进教师培养培训计划为主题,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高校提供一份科学的新进教师培养培训计划。
二、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新进教师培养培训的目标是要求新进教师能够熟练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正确地理解教育教学观念,具备良好的师德和师风,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 具体目标(1)掌握专业知识新进教师要求熟悉和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够全面准确地传授知识。
(2)提高教学能力新进教师要求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良好的师德师风新进教师要求具备良好的师德和师风,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4)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新进教师要求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培养内容1. 专业知识(1)基础知识的学习新进教师需要深入系统地学习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加深自己的专业基础。
(2)研究前沿知识新进教师需要关注自己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新的研究成果。
2. 教学能力(1)教学方法新进教师需要系统地学习教学方法,掌握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2)教学设计新进教师需要学会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 师德师风(1)规范教师行为新进教师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教师行为,维护师德和师风。
(2)注意个人修养新进教师需要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 参与教育教学改革(1)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新进教师需要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了解改革的方向。
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实施方案
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实施方案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实施方案1. 引言高校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举措。
设计和实施一套科学、系统的培训方案对于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基于该需求,探讨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的实施方案,以及对该方案的观点和理解。
2. 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2.1 个性化新入职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因此培训方案应该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设计,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2.2 渐进性培训方案应该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基础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开始,逐步引导新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3 实践结合培训方案应该注重教学实践的结合,帮助新教师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促进其在实践中提高。
2.4 持续性培训方案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持续跟进新教师在工作中的表现,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3. 实施方案的内容3.1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训方案应该包括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介绍和讨论,帮助新教师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并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3.2 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培训方案应该教授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培养新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案编写能力。
3.3 教学评价与反思培训方案应该引导新教师了解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并教授评价方法与工具。
培训方案还应该鼓励新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我评价和改进能力。
3.4 专业发展与学术研究培训方案应该引导新教师了解和参与学术研究,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其专业发展。
4. 观点和理解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的实施方案是为了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这些方案应该基于个性化、渐进性、实践结合和持续性的原则进行设计。
培训方案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理念和方法、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与反思,以及专业发展与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培训方案也应该注重培养新教师的教育情操和责任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职业道德。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研究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逐渐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研究两个方面探讨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面,民办高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
1.优质师资要想打造出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确保有一流的师资力量。
民办高校在引进教师方面,一般会给予更多的自主权,通过灵活的引才政策和更高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
而且,民办高校薪酬结构相对灵活,可以采用绩效考核等方式来激励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2.实践教学民办高校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参与丰富的实习项目,了解行业动态和就业前景,学以致用,积累实践经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尝试了很多新颖的方法,以期在学生培养上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比如说,在人才培养中,引入国际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此外,还注重开发课程、学科融合、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推进学科专业和教学研究的创新。
二、创新研究民办高校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创新,注重学术研究和教育研究的落地实施,充分利用校外的社会资源,开发研究项目,培育人才,构建学术研究成果向社会转化的通道和机制。
1.学术研究如今,民办高校注重国际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领先学者的研究项目和学术会议。
在学术研究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2.教育研究民办高校重视教育研究,鼓励教师参与重大教育研究课题,同时也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活动。
许多民办高校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机构,不断运用研究成果推动学校开展工作。
三、结语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研究方面的创新,分别从教师、学生和机构三个方面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教师培训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探索
教师培训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探索1. 问题的现状现今社会,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存在着一些教师培训机制上的问题。
第一,传统的培训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第二,培训内容与学校实际需求不相符,导致教师应用能力欠缺。
第三,培训效果缺乏评估机制,无法及时调整和改进。
2. 改革的动因教师培训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学校教育需求。
改革目的在于实现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3. 提高培训多样性针对传统培训方式单一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创新的方式和途径。
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选择。
同时,组织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等形式也能有效拓宽培训的多样性。
4. 联动教师与学校需求教师培训的内容应该与学校的实际需求相一致。
可以建立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良好沟通平台,了解学校的优先培训需求,并据此开展培训计划。
这种联动机制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5. 建立评估机制为了及时了解培训成效,我们需要建立教师培训的评估机制。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员反馈等方式,收集培训效果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评估结果可作为调整和改进培训策略的依据。
6. 教师培训资源的整合教师培训机制的改革还需要整合教育资源。
可以通过拓展合作伙伴关系,与教育相关机构合作举办培训班,共享教育资源。
同时,也可以开发和分享教师培训教材、课件等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培训效果。
7.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与创新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教师培训师的选择和培养力度,注重其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
同时,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师的激励机制,使其积极参与培训工作。
8. 强调教师个人能力提升教师作为培训的受益者,应该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
他们可以参与教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互动和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
9. 培训与实际教学的结合教师培训机制的改革还需要与实际教学的需求结合起来。
培养青年教师的步骤和途径及成效
培养青年教师的步骤和途径及成效培养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培养青年教师的步骤和途径以及成效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青年教师的步骤1.选拔与招聘为了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培训机构需要进行选拔与招聘工作。
在选拔环节,可以通过面试、教学观察和能力测试等方式,全面评估候选人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只有经过严格选拔的青年教师才能进入培养阶段。
2.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经验和个人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培训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指导和学术研究等内容,旨在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3.师资培训与指导青年教师在入职后,可以参加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和指导活动。
师资培训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训,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指导活动可以由资深教师或教育专家担任,通过观摩授课、教学反馈和指导咨询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实践与反思培养青年教师需要注重实践环节。
学校可以安排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实践,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教学实践结束后,青年教师应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培养青年教师的途径1.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可以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训。
这些机构可以开设各类教育培训课程,如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学术交流与合作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来拓宽视野和提高专业素养。
他们可以参加学术研讨会、教学研讨班等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经验。
此外,与其他学校或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和项目实践,也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
3.学校内部资源学校作为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应充分利用内部资源来培养青年教师。
学校可以组织内部培训课程、教学观摩和教研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浅析民办高校新进教师职业道德内化途径
浅析民办高校新进教师职业道德内化途径收稿日期:2018-10-17作者简介:王志纯(1982-),女,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教务员。
通讯作者:周密,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教师,教授,研究方向:变分不等式理论、不动点理论、非线性分析、高等教育管理。
教师这个职业从来不只是单一的知识传授,更会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推动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也有重要意义。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校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民办高校新进教师数量不断扩充的情况下,怎么让他们在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内化行业道德标准,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个问题。
一、影响民办高校新进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因素民办高校新进师资主要来源为应届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也有部分社会各行业精英。
除了短暂的教师资格认证培训外,进入岗位之前很少经历过完整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因此新进教师对职业道德认识不完整,需要不断地在执教过程中学习内化。
在这一过程中,影响民办高校新进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因素有以下特点。
1.民办高校对新进教师缺乏培养经验和培训机制,影响新进教师职业道德观的建立。
虽然公立高校的新进教师和民办高校一样都缺乏职业培养的过程,但由于公立高校办学经验相对丰富,绝大多数学校有一套新进教师培养机制。
民办高校大多办学时间较短,由于办学经验的限制,对公立学校的经验既需要借鉴也不能完全照搬,因此新进教师的培养处于探索阶段。
2.民办高校新进教师工作任务较重,缺少学习实践,影响教师在观摩中感受职业道德的熏陶。
和公立高校充足的师资不同,民办高校的师资相对紧缺,不少新进教师一进校就承担了较重的教学任务。
新进教师本身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教学活动,因此民办高校的新进教师难有时间观摩前辈的教学,汲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学习他们的职业风采。
3.职业认同感低是影响民办高校新进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个人因素。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目的、社会价值以及其他因素的看法。
民办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体系建设初探——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
民办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体系建设初探——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令倩倩民办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体系建设正迎来重大政策机遇,但同时面临着许多难题与困境。
以需求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坚持思维、内容、形式创新,初步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办高校辅导员人才培养之路。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体系建设的政策机遇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壮大及其对自身长远发展的考虑,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成为不少民办高校的共识。
而从国家层面,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人才培养也已成为新世纪中央最为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一,因此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具体体现在:第一,2004到2013年,教育部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称“中央16号文”)指引下,初步构建起适应当下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
2004年的中央16号文,首次明确了“辅导员”岗位职责、考核办法、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2005-2006年,教育部陆续颁发16号文配套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拉开了全面实施“高校辅导员人才培养工程”的序幕;2006年至今,教育部通过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建立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推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人才培养逐步走上讲科学、有规划、分层次、全覆盖的轨道。
第二,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辅导员队伍培养提供了专业化、职业化的基本规范和依据。
该标准第一次把“辅导员”视作一个独立的职业,系统规范辅导员职业的定义、职业等级、工作范畴和能力标准,并给出详尽的该职业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基本培训要求。
它为各地各高校建立健全专业、职业化的辅导员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和核心依据。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建设存在的问题中央16号文颁布至今的十年里,我国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方式改革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23T16:37:57.057Z 来源:《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6期作者:刘彦平谢健
[导读] 笔者作为民办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在教师培训工作实践和兄弟院校调查中发现。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051430;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1430
摘要:民办高校研习营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是指以一个批次入职青年教师组成延续一定时间的临时性集体,集知识学习、经验授受、实践体验和理论反思等多种研习方法为一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其显著特征的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方式。
关键词:青年教师培训教学实践体验教学反思
一、民办高校研习营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方式的提出
笔者作为民办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在教师培训工作实践和兄弟院校调查中发现,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对青年教师进校后入职培训方式和内容等,存在许多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从培训内容上看,民办高校培训形成了两大板块:一是高等教育法规和理论,主要是4门课程构成,即教育法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第二大板块主要是本院校的校情教育,包括学校历史文化、人事政策、科研政策、教学规范等。
从培训方式方法上看,大多数民办高校都采用集中时间和地点举办理论讲座和经验报告会等。
可以将这些体系或做法,称之为“传统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方式)”。
实事求是地分析,传统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青年教师入职后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碰到的所有问题,但四门法规和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充实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知识、增强专业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自信心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校情教育使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了解学校历史文化、学校现状和未来发展、教学管理制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操作性价值。
因此,对传统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方式的功能和贡献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但传统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方式某些固有的弊端越来越不适应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形势的发展,笔者将其归纳为三个主要问题。
1.培训时间紧与培训内容多的矛盾十分突出。
一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从过去的一个受教育的大学生转变为教书育人的人师,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各高校为新入职青年教师培训选择了多门入职课程。
然而,传统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通常都不会安排较长的时间,这就造成了时间和内容的严重失衡。
2.培训形式单一,尤其缺乏实践的介入。
当前,高等教育崇奉的一个理念和做法,就是把实践引入教学。
然而,传统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却背离了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形式单一。
3.缺乏受训者的反馈和反思。
现代教育理念特别主张学习者主体性作用的体现和发挥。
对学生如此,对即将进入教师行列的青年教师的培训更应该坚持和体现这一理念。
但是,传统的青年教师入职培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基本上是“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
上述弊端的存在,必然影响青年教师入职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近年来,高校负责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机构一直在积极探索祛除弊端的措施、创新师资培训方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提出民办高校研习营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方式。
二、民办高校研习营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方式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民办高校研习营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是指以一个批次入职青年教师组成延续一定时间的临时性集体,集知识学习、经验授受、岗位实践体验和理论反思等多种研习方法为一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其显著特征的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方式。
之所以将这种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方式冠之以“研习营”,是因为这种培训方式虽然是一种临时性的学习组织,但它较之传统的培训方式延续的时间较长、成员之间的黏性较强、交往更为密切和深入,在组织形式上与冬令营、夏令营有可类比之处。
这种把教学实践引入培训过程的新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相较于传统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方式,有以下几个具体特点。
1.延长和扩展了营员入职培训的时间和空间。
传统的青年教师入职培训通常为2~3天的时间,受训人员基本是集中在某一个地点,密集地组织听课、学习和讨论。
而研习营培训方式则将整个培训时间确定为一个学期左右,营员不仅在培训初期时集中研习一段时间,而且在集中学习后分配到各个教学单位,仍然保持研习营营员的身份,其所在的教学工作岗位和场所仍拥有研习营、研习空间的性质,其基本教学活动仍是研习营培训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研习营培训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2.集中学习研讨与分散自学相结合。
传统的培训活动通常集中在2~3天的时间里,采用大水漫灌式的集中学习方式,而由于研习营时空的延长和拓展,就使营员集中学习研讨与分散自学相结合有了实现的可能。
3.注重培训对象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双重获取。
传统的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比较注重对他们间接经验的传授。
而研习营突出了营员直接经验的获取,把研习营的培训活动延伸到实际教学环节,引导和指导营员把学到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他人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从中直接获得对教学工作的体验和感悟。
4.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反思。
研习营不仅强调理论学习,还强调实践体验,更强调营员的阶段性理性反思。
研习营即通过理论学习,让营员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进入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工作;实践一定阶段后,组织营员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升华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初步规律性认识,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研习营培训效果,为营员未来的从教之路奠定学术研究基础。
5.增强研习营黏度,培养研习营学员归属感。
采取必要策略,让研习营员通过研习营培训对自己进入人民教师行列之初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可以举办开营式和闭营式,邀请学校领导讲话,学员表决心、谈感受,颁发学员证、结业证等,通过这些必要的具有仪式价值的活动,使营员对研习营产生庄严感,从而珍惜研习营的培训机会;
三、民办高校研习营青年教师入职培训须重点抓好的环节
研习营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活动包括是由多项活动、多个环节构成的,如开营和闭营仪式、集中学习、组织讨论、参观见习、教学体验、理论反思、专家组考核等等。
对于组织者来说,既要全面兼顾,又应重点突出,重点抓好以下三项活动或环节。
1.集中学习。
集中学习是研习营对传统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方式的继承。
研习营则是将集中学习视为培训的一种手段,且不是“一次性”地使用,而是贯穿整个培训过程,分研习营初期、研习营中期、研习营末期。
2.实践体验。
实践体验是在营员初期集中学习相关理论结束后,按照拟就职的专业岗位,分配到相应的教学单位,担负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指定的导师指导下,实际体会教学过程。
实践体验环节是研习营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对传统青年教师入职培训的突破和创新。
3.专家组考核。
在研习营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活动结束之前,聘请校外专家和校内督导组对营员逐个逐项的考核。
考核的内容可分为理
论考试和技能考试两部分。
理论考试为集中学习的内容,技能考试为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
考核的方法,理论考核以试卷为主,技能考核的方法以模拟课堂为主。
考核结果:采用总分后三位淘汰的方法。
对考核通过的青年入职教师在研习营闭营式上颁发“××××届研习营教师上岗证书”,考核未通过者下学期提供一次申请补习的机会。
四、讨论与建议
民办高校“研习营”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方式的提出,必然打破旧有的、习惯的、熟悉的教师培训方式,形成新的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套路、机制。
而新的套路、机制的运行必然会碰到许多以前未曾碰到过的矛盾和问题,这就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多挑战,需要组织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笔者愿与各位同行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