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黄州的几种咏花诗赏析

合集下载

独笑深林谁敢侮-说苏轼黄州咏花诗

独笑深林谁敢侮-说苏轼黄州咏花诗

年无事” 较安定 的环境里顺 利发展 的历 史状 况, 反映了各种矛盾激化、 朝廷政争给人 民带来灾难 和痛苦 的社 会 现 实 。苏 轼诗 歌 创作 的最 大 特 征 , 就是摆脱束缚, 发抒 自由, 独行其意 , 有冲决一 } 刀
生面, 成一代之大观 。今试平心读之 , 大概才恩横 溢, 触处生春 , 胸中书卷繁富 , 又足 以供 其左旋右 抽, 无不 如志 其 尤 不可 及 者 , 生健 笔 一枝 , 天 爽 如哀梨 , 快如并剪 , 有必达之隐 , 无难显之情 , 此其 所 以继 李杜 后 为 一大 家 也 。 ( 甄北 诗 话 》 ”《 卷五 )
第1 7卷
第 2期
乐 L 师范 学 院 学 报 U
J u , fL s a e c esC l g o m ' o e hn T a h r ol e d e
V0I1 _ 7N0 2
2O O 2年 4月
Ap . 0 2 r 20
独 笑深 I i 敢侮 I谁
— —
说苏轼 黄州咏花诗
所 言甚 确 。北 宋 的 “ 门 六 君 子 ” 南 宋 的 范 成 苏 ,
收 稿 日期 :0 1 I 2 20 一l 一1
作者简介 : 张志烈( 9 6一) 男. 13 , 四川戈学中文 系教授 , 博士 生导师


维普资讯
大、 陆游 , 金代的元好 问等人的诗论和创作 , 无不 受其影响。到清代还 出现研究苏诗学 习苏诗的热
张 志 烈
( 四川 大学 中文 系, 四川 成都 6 06 ) 10 4
摘 要: 本文是对 苏轼黄州时期 咏花诗的审美解读 。黄州贬谪 是苏轼人 生旅途 中的非常重要 时期 。他 的感慨 , 的 他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点绛唇 素香丁香》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点绛唇 素香丁香》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这首词是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

①定惠院:在湖北黄冈县东南。

②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

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

③幽人:幽居之从,苏轼自谓。

④飘渺:即缥渺,陷约、记远的样子。

⑤省:明白。

1、词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词句是,。

2、这首词写出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3、你认为本词哪些词或句子用得好?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1、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2、孤独、寂寞、凄清3、言之有理即可。

如:“缺”、“疏”、“断”几个字写出了幽独凄清的心境。

【问题】(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

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

(2分)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杨柳岸晓风残月(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6分)答: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点(孤独)各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作者心境2分【问题】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3分)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柄”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作者苏轼)宋词赏析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作者苏轼)宋词赏析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作者:苏轼)宋词赏析【作品介绍】《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作者是苏轼,也题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被选入《全宋词》。

这首词写于作者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

全词咏柳,是作者少有的婉约词作,也是北宋时期咏物的名篇。

【相关阅读】《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原文】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作者:宋;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1.这首词大约是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时所作。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章质夫: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

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

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而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写诗或词。

2.从教:任凭。

3.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4.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5.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6.“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7.落红:落花。

缀:连结。

【翻译】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

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

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闲。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只恐夜深花睡去——苏轼《海棠》赏析(含译文)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只恐夜深花睡去——苏轼《海棠》赏析(含译文)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只恐夜深花睡去——苏轼《海棠》赏析(含译文)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⑴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鉴赏】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苏东坡黄州的几种咏花诗赏析

苏东坡黄州的几种咏花诗赏析
元丰三 年二月东 坡既来 黄州 ,寓居定
吟苑 纵 横

- … …~ 一 … …… … 一
……一 …

惠 院 ,见 东边 小 山上有 海 棠 一株 ,便 赋七 忍触”。怅 惘之情 ,言不尽意 。
言 古诗 一 首 。诗 题 很长 :《寓 居定 惠 院之
同是 元 丰 三 年二 月 ,苏东 坡 还 写 了
显 自然 高雅 。接下来 的八句 写海 棠的姿态 自开 自落 。才华横溢 的诗人 ,空有抱 负 ,无
及 内在精 神 。她艳 丽 的姿 态不是 媚俗 ,而 人 重用 ,贬居 这偏僻 的陋邦 ,情何 以堪 。此
是 “朱 唇得酒 晕生脸 ”。她 的精神 却不怕 乃 以花 自喻 ,借花抒情 。
“林深雾 暗晓光迟 ”。她 在雨 中显得凄怆 ,
昌 的时候再写 出其 中的诗句吧 。
对 眼前细雨朦 胧 中牡 丹形 色味 的描写 艳灵 动 ;更 有诗人 对 明 日雨过 天 晴后 花儿
环 境 ,“江城地 瘴 蕃草 木 ,只 有名 花 苦 幽 情 态 的想像 描写 ,还有后 日风起 花谢 ,诗
此 诗 写 于北宋 神 宗元 丰 三年 (公 元 1080年 )正月苏东坡 被贬来 黄州途 中 ,在 麻城境 内关 山 ,看 到春寒料 峭的荒草 中, 竟然 开放着灿烂 的梅 花 ,诗人 既伤 感又有 一 丝欣慰 和希望 。他将个人 的遭 际与复杂 情 怀寄托于梅花形 象之 中 ,有感而 作 ,托
笔 者试就《苏东坡黄 州名篇 赏析》(饶 晓明 、方 星移 、朱靖 华 、饶 学 刚等著 ,华 中 师 范大学 出版社 ,2010—07)中所 收录 的东 坡 咏花 名篇 ,简要赏析 。
《梅花诗 二首》其一 :“春来 幽谷水潺 潺 ,的喋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 风吹石裂 ,半 随飞雪 度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 慰深幽 , 开 自无 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 三百 曲 ,不辞 相送到 黄州。”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咏杨柳,上阕主要写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全词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作品原文: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作品注释:⑴水龙吟:词牌名。

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

《清真集》入“越调”。

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

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⑵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章质夫:即章楶(jié),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

⑶从教:任凭。

⑷无情有思(sì):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⑸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⑹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⑺“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⑻落红:落花。

缀:连结。

⑼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⑽春色:代指杨花。

作品译文: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苏轼被贬至黄州之前赏花的作品

苏轼被贬至黄州之前赏花的作品

一、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曾在国子监学习。

后来,他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考中进士,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然而,由于苏轼不满当时朝政操纵,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

在黄州贬官期间,苏轼以文学创作和赏花为乐,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二、苏轼在黄州赏花的情景及心情抒发在黄州期间,苏轼常常借赏花来排遣自己的闲暇时光。

据史料记载,苏轼在黄州期间写下了许多关于赏花的诗文。

在他的诗作中,对赏花时的情景和心情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并通过赏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他的赏花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三、苏轼在黄州赏花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意义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赏花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平,而且在艺术表现和意义深远上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他通过对赏花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世间万象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这些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苏轼在黄州赏花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赏花作品,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赏花的描绘和对情感思想的抒发,创造了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源泉,而且对后世文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五、结语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赏花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珍贵遗产。

他以婉约细腻的笔触,通过对赏花情景的描绘和对情感思想的表达,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华和文学魅力,体现了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学的宝库,而且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六、苏轼黄州期间的赏花作品代表作品苏轼在黄州期间所作的赏花作品中,有一些代表作品至今仍被后人传诵。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前赤壁赋(赤壁前赋)》和《昭阳殿赋》。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全诗翻译赏析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全诗翻译赏析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苏轼《水龙吟》全诗翻译赏析【原文】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从没有人怜惜任它飘落满地。

抛家离舍倚路傍,仔细思量却是,貌似无情也有愁思。

萦绕离恨的柔肠频受折磨,娇媚的眼睛困倦,似睁非睁,似闭非闭。

梦魂随风飘飞千万里,去追寻情郎的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起。

不怨恨这杨花已经飞尽,恨只恨西园百花凋落难连缀。

拂晓一阵风雨后,哪能再见杨花的踪迹?早化成一池浮萍细碎。

若把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为尘土,一分落入池水里。

细细看那不是杨花,点点都是离人的眼泪。

【赏析一】此词为借柳絮拟人抒情的咏物之作。

咏物词,贵在既出物之形态,而又别有所寄,即应在不即不离之间。

苏轼这首词,明咏杨花,暗咏思妇,更隐然寄托了身世坎坷沦落的寂寞幽怨。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最工。

上阕起句似花还似非花,以写意的笔致写出柳絮的特性与命运:柳絮名为杨花,暮春时与群芳一起飘落,成为撩人一景,但群芳有人爱惜,柳絮却是任其坠落。

这一传神描写既写出杨花的特点,而又隐含思妇的处境,为写人言情留下了许多空间。

非花一词,更是提醒读者词作并非着力于描花,而更注目于咏怀。

抛家以下,写杨花飘落,如弃妇无归。

以拟人手法将杨花喻为伤春思妇,又以女性情态描摹柳絮的盈盈之态,浪迹天涯的无情杨花有了人之情思,柔肠百结的思妇更萦损之态。

花人合一,相互辉映,凄凉欲绝。

梦随数句,杨花纷纷坠地时而随风上扬飘舞不定的姿态,恰似思妇随郎君心意决绝,却被莺呼起只剩空虚怅惘。

思妇之神,杨花之魂,尽皆表达得出神入化。

下阕将无限幽恨一笔荡开,转而以落红难缀之恨引出落花飘零以衬杨花,由笔传情,更深沉地写出杨花委尘的无限悲恨。

赏花古诗 苏轼

赏花古诗 苏轼

赏花古诗苏轼海棠苏轼东风袅袅和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这首绝句写下于元丰三年(公元年),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前两句写下环境,后两句写下快乐花掉心事。

为题“海棠”,而文字描述却对海棠不搞描写,这就是一处曲笔。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来之态,曲枝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崇光”就是指正在快速增长的春光,着一“和泛” 字,活写下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花开造势。

次句两端写下海棠,“香雾空蒙”写下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着开去,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抬起回廊那边回去了,照亮这海棠花;表明夜已浅,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以从中念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靠近海岸,不突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记游定惠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记游定惠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记游定惠院原文翻译及赏析记游定惠院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记游定惠院[宋代]苏轼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

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

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

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晚乃步出城东,鬻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

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

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

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移种雪堂之西。

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

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译文黄州定惠院东边的柯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繁茂。

每年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客人前去饮酒赏花,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树之下了。

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几个好友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

主人虽然是个商贾,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

园子里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

花白而形圆,好似成串的珍珠,香气和颜色皆不平凡。

这种树不讨人喜欢,主人本来想过一阵砍去,也是因为我的缘故,没有被砍掉。

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尚姓人家休息。

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好像江浙一带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

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

到了晚上,徒步来到城东,买了一个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浸泡瓜和李子,于是沿着小沟,走进了姓何与姓韩人家的竹园。

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苏轼黄州诗词论析一.《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我一生都在忙着笑,但我的旧事业变得可笑。

长江一带,鱼美,笋香连山。

客不妨外,诗人以曹浪水为例。

只可惜没有任何帮助,但还是要管家压酒袋的费用。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口'字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因写诗而招致'乌台诗案',另一方面又指作官谋求生计。

年轻时生活忙碌,而到了年老的时候却要'转荒唐'之业。

壮年时心怀伟大理想,于宋仁宗嘉佑二年考中进士,原想着与子由一同为国家效力,未料落入宦海,遇人不淑,才能未得发挥极致。

首句以强大的落差,心表时光飞逝、心中惆怅之感。

颔联描写黄州的风景及美食。

长江环绕着黄州城,江中鱼儿肥美;山中竹笋遍地,诗人于此可以享受黄州美味。

东坡是正月抵达黄州的,这时,冬天刚过,春天即将来临,诗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象吃山中竹笋了。

'美''香'二字,从视觉转移到味觉,有一种渐入佳境之感。

这正如诗人当时的处境,最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冬去春来,万物都会生长,蓬勃壮大。

眼前景即是心中意,这正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自适于山水自然,享受世间美味。

后四句也是诗人自嘲。

颈联以祸为福,身为'逐客',本该是悲凉忧伤的,但是'不妨''例作'二词显示出这样的境遇似乎是人生的另一种归宿,人们不必大惊小怪。

尾联写自己无功却还要接受官家的俸禄,具有惭愧之意。

黄州是长江边上的一个贫穷小镇,在汉口下面大约50英里。

虽然穷,但风景独好。

东坡初到黄州,内心自然有些悲凉,但面对这一片山水,人生又有何起伏?尽情享受大自然。

二.寒食雨二首——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

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

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导读:一、海棠作者: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赏析此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

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

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

“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

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

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原文翻译与赏析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

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

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

细细看,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赏析一】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

词家一向以咏物为难,张炎《词源》曰:《水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

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赏析二】《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咏杨柳,上阕主要写杨花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下阕与上阕神,这首词约作于公元1081年,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

章质夫的柳花词已经以其摹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

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

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两不能别。

词的上半阙意在写物,描写杨花的随风飘零和若即若离。

词的第一句便道出了杨花的本质,似花又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其飘零。

第二句赋予杨花以人的情感,离家本是无情之举,但它傍路又露难舍之意,道是无情却有情。

第三句采用拟人的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

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压倒古今的名作。

【赏析四】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因为说的是杨花,似花还似非花这句,就显出味道来了,形态象花,实质不是花。

苏轼黄州诗中梅花意象分析

苏轼黄州诗中梅花意象分析

苏轼黄州诗中梅花意象分析
苏轼的黄州诗中,梅花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常被用来表达坚韧、刚毅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以下是对苏轼黄州诗中梅花意象的分析:
1. 坚韧与生命力:梅花是寒冷季节中盛开的花朵,能承受低温、坚持生存。

苏轼通过描绘梅花来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生活的态度。

2. 忍受孤独与寂寞:梅花在寒冷季节开放,往往没有其他花朵作伴。

这象征着坚韧不屈的品质,同时也暗示了孤独与寂寞。

苏轼可能通过梅花来表达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孤独感和内心力量。

3. 不受境遇影响的纯净美:梅花虽然在困境中开放,但它依然能展示出独特的美丽。

苏轼常用梅花来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不受外界低劣环境的干扰。

总之,苏轼黄州诗中的梅花意象代表了坚韧、生命力、忍受孤独与寂寞,以及纯净的美丽。

这些意象反映了苏轼个人追求高洁品质的态度和对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

苏东坡海棠诗词

苏东坡海棠诗词

苏东坡海棠诗词苏轼《海棠》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原文】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鉴赏】《王直方诗话》记载:东坡谪黄州,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而独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

对于这株幽居独处的海棠,横遭贬谪的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一到黄州,便目其为知己,并数次小酌花下,为之赋诗。

这首七绝也当是咏此海棠。

诗的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也兼顾侧面渲染。

“袅袅”,微风吹拂。

“崇光”,此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

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蒙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在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寄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一句,似借用了唐明皇、杨贵妃的一段故事。

施注《苏诗》引《明皇杂录》:唐明皇登沉香亭,要召见杨贵妃,而她酒醉未醒。

等到高力士和侍女把她扶来后,她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拜见。

明皇笑道:“岂是妃子醉耶?真海棠睡未足耳。

”明皇是以人喻花,而苏轼这里是以花喻人。

在诗人的想象中,面前的这株海棠说不定会像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他特意点燃高烛,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

古人作诗,常有痴语。

人花对话,怕花睡去,这当然只是诗人的想象,是痴语。

这种痴语是从李商隐“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化出,较李诗更有情致。

诗人叹良辰之易逝,伤盛时之不再,其深情绵邈之致在这两句中充分显现。

虽然用了典故,却使人不觉,原因在于运化入妙,情景真切。

这首绝句,由于造语之工,想象之妙,感情之真诚,构思之别致,所以历来脍炙人口。

早在南宋时期,它便和东坡的另一首作于元丰三年的七古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起,为人们广泛传诵。

如果把这首绝句和其他几首作于黄州的“海棠”诗结合起来读,或许理解会更加深刻。

梅花二首苏轼赏析

梅花二首苏轼赏析

梅花二首苏轼赏析梅花二首,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的作品,这组诗主要描写梅花的品质,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原文:梅花二首作者:苏轼其一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梅花二首阅读答案:(1)简要分析《其一》如何描写梅花的。

说明《其一》中梅花有着怎样的特点。

(2)《其二》“开自无聊落更愁”句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试做分析。

(3)《梅花二首》中梅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衬托手法。

以“草”“棘”的枯败衬梅花的夺目;以狂风暴雪之恶衬梅花的坚强。

特点:野梅超群脱俗、卓然不凡、坚强不屈。

(2)用梅花的开则无所依赖,落则满腔愁情,喻指作者贬谪途中的孤寂落寞。

(3)对梅花同情、尊敬与赏识,诗人孤寂与痛楚,坚强与通达。

梅花二首拼音:其一chūn lái yōu gǔ shuǐ chán chán ,zhuó shuò méi huā cǎo jí jiān 。

yī yè dōng fēng chuī shí liè ,bàn suí fēi xuě dù guān shān 。

其二hé rén bǎ jiǔ wèi shēn yōu ?kāi zì wú liáo luò gèng chóu 。

xìng yǒu qīng xī sān bǎi qǔ ,bú cí xiàng sòng dào huáng zhōu 。

梅花二首翻译:无梅花二首背景:苏轼赴黄州途中所作的《梅花二首》,写得非常凄苦,读之,催人泪下。

独笑深林谁敢侮 --说苏轼黄州咏花诗

独笑深林谁敢侮 --说苏轼黄州咏花诗

独笑深林谁敢侮 --说苏轼黄州咏花诗
张志烈
【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17)002
【摘要】本文是对苏轼黄州时期咏花诗的审美解读.黄州贬谪是苏轼人生旅途中的非常重要时期.他的感慨,他的人格操守,他的内在精神,通过咏梅花、海棠、老枳等得以寄寓.文章从三方面对其黄州咏花诗予以赏解,指出咏梅诗是其精神格调的映射;咏海棠诗是其灵魂道德的投影;咏老枳诗是其美学情趣的展现.由此也能看出苏轼对诗品与人品、物与我等关系的深刻理解.
【总页数】6页(P15-20)
【作者】张志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02
【相关文献】
1.天涯流落俱可念——苏轼黄州咏海棠诗赏析 [J], 陈鹏举;
2.病中花——记苏轼“涉病诗”中的咏花篇 [J], 李卉
3.病中花--记苏轼“涉病诗”中的咏花篇 [J], 李卉;
4.苏轼咏花诗之生命情思探寻 [J], 李卉
5.苏轼咏花诗之生命情思探寻 [J], 李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仙苏27苏轼笔下的百花,唯海棠,见黄州

仙苏27苏轼笔下的百花,唯海棠,见黄州

仙苏27苏轼笔下的百花,唯海棠,见黄州仙苏27 苏轼笔下的百花,唯海棠,见黄州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苏轼一生中写过很多花,牡丹、梅花、桃花、菊花、槐花、芦花、荷花、桂花、梨花、杨花、石榴花……对了,还有海棠花。

百花之中,海棠花绝不是苏轼的最爱。

苏轼对桃花的氛围感格外敏感,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又如“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后来到了惠州,还有“净眼见桃花,纷纷堕红雨。

”尤其,桃花的另一层深意,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偶像陶渊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那个传说中的桃花源,他总有葆有一丝期待。

“桃花满庭下,流水在户外。

却笑逃秦人,有畏非真契。

”苏轼对梅花的热爱亦不容让,诗词中多次咏梅,不过平心而论,咏梅意境的巅峰,出自王安石的那一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牡丹,虽为百花之王,但苏轼对其花品似乎不以为然,“坐遣牡丹成俗物,丰肌弱骨不成妍。

”他首仕杭州时,当时的两任杭守均为牡丹专家,耳濡目染间,亦多有诗作留存。

海棠,对于苏轼却有特别的符号意义。

纵览苏轼一生,无论是专写此花,还是笔墨提及,不过寥寥几首,而这些诗词,几乎全部都是在黄州时期所作。

为什么来到黄州前、离开黄州后,苏轼对海棠都没有那么热衷,唯独在黄州时,如此偏爱此花?至少我们知道,苏轼初到黄州时,每日开解这具孤独、寂寞、颓唐灵魂的,就是海棠花。

元丰三年春,苏轼初到黄州暂居于定惠院时,在定惠院东侧的小山上,有一株繁茂异常的海棠花。

从那时起,每年春天,苏轼都会邀请朋友到此置酒赏花踏青,年年如此,从未缺席。

大概就是从那时起,苏轼似乎在潜意识里,将海棠与黄州的关系固化了,提到海棠,就会想到黄州,无论欢愉或悲戚,海棠总不会缺席。

直到苏轼离开黄州时,为本地相好的官伎赠诗,仍要提一句“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字如其人,而笔下之字,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书家对于字意的理解。

《寒食帖》的第四句“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中,苏轼对于“海棠”二字的笔墨呈现,正如他在《记游定惠院》中所述“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黄州的几种咏花诗赏析
作者:郭杏芳
来源:《东坡赤壁诗词》2018年第03期
又是一年飞花季,花开花谢永循环。

九百三十年前的黄州,大文豪苏东坡贬居此地,此时的他虽身贫心苦,却写出了大量的诗文词赋,除著名的“两赋一词”外,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东坡黄州诗中有不少是托物抒怀的咏花诗,写得最多的是梅花,其次是牡丹和海棠。

这几种花被诗人高看,既是他的偏好,情有独钟,也是他的心性所属,是品格的寄托。

笔者试就《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饶晓明、方星移、朱靖华、饶学刚等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7)中所收录的东坡咏花名篇,简要赏析。

《梅花诗二首》其一:“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此诗写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苏东坡被贬来黄州途中,在麻城境内关山,看到春寒料峭的荒草中,竟然开放着灿烂的梅花,诗人既伤感又有一丝欣慰和希望。

他将个人的遭际与复杂情怀寄托于梅花形象之中,有感而作,托物抒情。

尽管他次年所作诗中有“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之说,但笔者认为,诗人在凄苦中亦有坚强和乐观。

这从诗句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

梅花被誉为“四君子”之首,东坡写梅实为心有所感,借梅自况。

诗人笔下的梅,生于偏僻之地的“幽谷”之中,且在环境荒寂的“草棘间”,气候环境俱恶劣,梅花好像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坚强乐观的,在荒草间一如既往地“的皪”开放,此时与被贬之人“半随飞雪度关山”,人与花相怜相惜,物我相融。

梅花的生长环境荒凉寂寞,无人珍重,似乎与此时的诗人处境相似;而梅花一任灿烂开放的坚强乐观,也如诗人的品格一样,给人力量和信心。

所以,尽管有“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即使有这样孤寂落寞的感叹,最后诗人却庆幸有清溪与飘零的梅花相伴、相送到黄州,让他在落寞无助中感到欣慰,看到希望。

诗人将自身的孤寂无助,用拟人化手法,寄寓到对梅花的环境和情状的描写之中,用梅花的坚强、洒脱慰藉自己的心胸,表现自身的坚强和乐观。

元丰三年二月东坡既来黄州,寓居定惠院,见东边小山上有海棠一株,便赋七言古诗一首。

诗题很长:《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这好像是诗前小序,后人将之作了题名。

全诗有28句,在此就不照录,只在需要的时候再写出其中的诗句吧。

此诗较长却层次清晰:前六句写生长环境,“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在诗人看来,这好像是“造物有深意”,要“遣佳人在空谷”。

这“佳人”“嫣然一笑竹篱间”,与漫山粗俗的桃李相比,更显自然高雅。

接下来的八句写海棠的姿态及内在精神。

她艳丽的姿态不是媚
俗,而是“朱唇得酒晕生脸”。

她的精神却不怕“林深雾暗晓光迟”。

她在雨中显得凄怆,在月下无人之时却“更清淑”。

这就是她的风韵,楚楚动人。

海棠幽独却不减其娇艳,生于竹篱间也不减其高雅,与诗人的品格何其相似。

诗的前十四句写海棠,后十四句却笔锋一转,由海棠写到诗人自己,他的身世之感、命运之感。

刚来黄州不久,心境和处境都不妙,“先生食饱无一事”“拄杖敲门看修竹”。

这处境与海棠一样幽独,无人欣赏,命运何其相似。

看到海棠让诗人感到好像是“忽逢绝艳照衰朽”,惊艳海棠的“绝艳”,感叹自己的“衰朽”。

于是,诗人展开绝妙的想象,“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那么,是谁好事移来的呢?诗人再发挥美妙的想像,推测“寸根千里不易得,衔子飞来定鸿鹄”。

诗人从西蜀远赴京城,本以为考取功名可以为社稷、為苍生大展鸿图,谁知被人陷害而入囹圄,得脱牢笼却被贬此地。

飘零而不能自主的身世,与海棠好似“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怎能不令人感慨!诗人说“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诗行如此,东坡与海棠,恰有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慨叹。

所以,诗人最后吟出“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怅惘之情,言不尽意。

同是元丰三年二月,苏东坡还写了《雨中看牡丹三首》。

诗人在雨中观赏了黄州天庆观的牡丹,一连赋诗三首,写出了他对牡丹的欣赏和爱怜。

这三首诗不仅有对眼前细雨朦胧中牡丹形色味的描写,娇艳灵动;更有诗人对明日雨过天晴后花儿情态的想像描写,还有后日风起花谢,诗人的不忍和怜惜。

诗人描写生动,想像丰富,怜惜之情也是诗人的身世境遇的感叹。

国色天香的牡丹无人欣赏,在风雨中自开自落。

才华横溢的诗人,空有抱负,无人重用,贬居这偏僻的陋邦,情何以堪。

此乃以花自喻,借花抒情。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东坡在黄州生活了三年,也是他创作丰收的一年,创作出现高峰的一年。

躬耕东坡,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着落;禅修养炼,心态平和,思想得到解放,精神焕发出新的面貌。

这一年,他写了《红梅三首》,托物咏志,含蓄蕴藉,物我交融。

这三首红梅诗,不是作者看到梅花而写,而是他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的《红梅》诗后有感而作。

第一首诗尾联“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是千古名句。

东坡认为,老诗人石延年虽然《红梅》诗写得好,但他“不知梅格在”,只简单地与桃杏相比,这是只看到了梅花艳如桃杏的表象。

为了趋时,红梅“故作”“桃杏色”,她的本性“尚馀孤瘦雪霜姿”,美姿丰神,形神兼备才可见“梅格”。

正因为红梅有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的特性,而且不争春却报春的独特性,才被诗人所看重。

东坡先生以梅花自喻,就是要借“梅格”来抒发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不随波逐流的傲骨。

这三首诗,不光有东坡一贯的拟人手法,还有抒情和议论,状物、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梅花独特的风格特性与东坡自己不同流俗、超脱自许的品性也相暗合。

这《红梅三首》似乎更坚定了东坡的心志,确定了他的人生态度,虽遭打击也不动摇自己的做人原则,不会同流合污。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东坡又作一首七言古诗《和秦太虚梅花》。

秦太虚(秦观)的诗《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同参廖赋》,本是和诗,苏东坡次韵再和,他于赏诗、咏梅中流露出自己深沉的感喟。

全诗十六句,前四句赞美秦观的诗写得好,“西湖处士骨应枯,只有
此诗君压倒。

东坡先生心已灰,为爱君诗被花恼。

”东坡先生说“西湖处士”(北宋诗人林逋,以咏梅诗著称,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称“咏梅绝唱”)“骨应枯”,死很久了,他的咏梅诗现在才被你超过,东坡先生我本来心如死灰了,现在却被你的诗撩起想去看梅花。

接下四句就写他黄昏骑马赏花,“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清冷境界显梅之高洁,诗人的雅兴也显梅之闲雅。

然后四句联想到十年前孤山山下的赏花,东坡先生又用拟人和想像,写出他的梅花情缘。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诗人感到好似梅花有情追随他从杭州一路到了黄州,可是十年过去,物是人非,不得不让人感慨“佳人老”了。

他命运多舛,身心俱疲,似乎有负良辰美景。

最后四句“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

不知风雨卷春归,收拾馀香还畀昊”。

春会归去,不如收拾梅花馀香飞还到浩渺的天空中去。

借物抒怀,感慨沉痛,感情浓郁。

元丰七年春,苏东坡又赋《海棠》诗一首:“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黄庭坚书写过苏东坡的《海棠》诗,并在《跋所书苏轼海棠诗》中称其“殆古今绝唱”。

这个评价,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来说一点不为过。

在春风轻轻地吹拂下,海棠花泛出高贵华美的光泽,夜深人静之时,东坡先生无以入眠而赏花,在香雾空濛月转廊西之时,诗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爱惜之情,溢于言表。

这海棠同样寄寓了东坡先生的情感和他的华贵光彩和洒脱风姿。

如果说,梅花自高洁,海棠自高雅,牡丹自高贵,那么,东坡先生爱这几种花也就有所寄托,是有寓意的,高洁、高雅、高贵的品质,用来形容东坡先生,也恰如其分。

(作者郭杏芳,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学报执行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