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2024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02 课程结构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安 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03 实验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30%,以培养学 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02
基本原理与方法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
误差来源与分类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识别与处理方法
准确度与精密度
概念、评价方法及提高措施
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
色谱法技术及应用
气相色谱法
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将待测物质在固定相上进行分离和分 析,如气相色谱仪测量挥发性有机物。
薄层色谱法
在薄层板上进行色谱分离和分析的方法,如薄层色谱扫描仪 测量各种化合物。
液相色谱法
以液体作为流动相,通过固定相上的吸附、分配、离子交换 等作用将待测物质分离和分析,如液相色谱仪测量高沸点、 热不稳定和极性化合物。
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
实验结果评价与报告撰写
1 2 3
结果评价 根据实验目的和分析方法的要求,对实验结果进 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数据的处理、图 表绘制和结果解释等,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 趋势。
报告撰写 按照学术规范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 目的、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以便于 交流和发表。
样品制备
根据分析方法的要求,对 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 粉碎、筛分、干燥等,以 便于后续的分析操作。
实验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实验安全
01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确保实
验过程的安全。
实验操作
02
按照实验步骤和规范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导致实验结果不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化学现象的解释和应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本文将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细致的拟定和分析,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分析技术和仪器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基础1.1 分析化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 精密天平的使用和误差分析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2.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2.1 样品制备和前处理2.2 化学平衡与反应动力学2.3 分离与富集技术3. 分析方法与仪器3.1 光谱分析技术3.1.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1.2 红外光谱分析3.1.3 质谱分析技术3.2 色谱分析技术3.2.1 气相色谱法3.2.2 液相色谱法3.2.3 离子色谱法3.3 电化学分析技术3.3.1 电解池和电解过程 3.3.2 电极和电流分析法3.3.3 电位滴定法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1 实验设计和指导原则4.2 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4.3 分析报告撰写要点五、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与学习1.1 讲授分析化学基础理论1.2 示例分析过程和实例分析1.3 提供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目2. 实验教学2.1 实验操作的演示与指导2.2 学生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2.3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评定3. 课堂讨论与互动3.1 学生发表课上或课后作业的讲解与探讨 3.2 学生提问和教师解答3.3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六、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参与讨论等)占总评成绩的50%。

2.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

3. 成绩评价标准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学术报告撰写能力等。

《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公共课).

《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公共课).

《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公共课)课程名称(中文)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性质分析化学实验部分课程属性公共基础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分析化学实验》学时学分:总学时72 总学分 4.5 实验学时28 实验学分 1.5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二学期先修课程普通化学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存在形式、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的科学,是研究化学现象和生命现象的必备工具,被称为科学研究的科学和科技工作者的眼睛,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核心科学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在变革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高等农业院校单独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理论课程包括分析化学导论、分析结果的误差和处理、滴定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吸收光谱法和分离分析法,以准确的量的概念介绍常用分析方法的分析原理、分析条件、分析仪器、方法特点、适用范围和典型应用。

实验课程包括称量操作、容量操作、滴定操作、酸度计离子计操作、光度分析操作、分离分析操作和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电位分析、光度分析及分离分析方法综合实验及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综合的分析能力、灵活的应用能力、独立的科研能力,并培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本课程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实验,根据课程性质和要求将课程内容分为演示实验、操作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四个层次。

演示实验是学生通过观摩教师演讲或实验录像学习实验知识和实验方法。

操作实验是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操作技术和操作规范。

综合实验是给出实验原理、内容和方法并提出注意事项等,由学生完成实际样品的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任务。

设计实验是给出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和拟定操作步骤、按教师认可方案进行实验。

基本要求是: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原理、构造、计量性能和操作规范及常规维护方法;掌握各种重要分析方法的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能够顺利完成分析实验并得到可靠的分析结果,基本达到分析结果准确度要求;能够结合专业查阅相关文献,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正确选择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设计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和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素养,学会正确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撰写实验报告,合理解释实验结果,并能处理实验中的一般事故。

《分析化学B》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B》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B》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分析化学B》是化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分析化学的延伸和深化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能够熟练进行常用分析方法的应用与探讨,并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

二、教学目标1.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方法的分类与应用等;2.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静态与动态平衡、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等;3.学会分析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样品的制备与处理、分析方法的选择与优化等;4.能够熟练运用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5.能够独立进行分析实验设计与实施,并准确分析结果和数据处理;6.能够熟练使用分析仪器和设备,并能进行仪器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分析化学发展及方法分类-分析化学的历史发展-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与应用2.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化学计量学基础-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3.分析化学实验操作与技术-样品的制备与处理技术-分析方法的选择与优化-分析实验的设计与操作4.分析仪器和设备-基本分析仪器的原理和应用-分析仪器的维护和故障排除技术5.分析结果与数据处理-分析结果的统计分析-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方法1.授课结合实验: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2.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分析化学实验实践,并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处理实验数据。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1.教材:《分析化学B》,主编XXX,出版社:XXX。

2.参考书目:六、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30%):包括课堂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情况等。

2.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40%):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形成性评价:通过定期的小测验和课堂回答问题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在现代科学教育中,分析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分析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制定一份全面且科学的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分析化学教学大纲的制定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化学实验的技巧;2. 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分析化学实验;3.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验室安全意识。

三、教学内容安排1. 基础知识1.1 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与意义1.2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3 分析化学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安全知识2. 分析方法2.1 传统分析方法(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2.2 仪器分析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2.3 分析化学中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3. 分析实验操作技术3.1 实验室基本操作规范3.2 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操作技巧3.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本知识,概念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教学:通过安排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

五、考核评价1. 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报告的写作和实验操作技术的评估。

2. 理论考核:包括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经典的分析化学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丰富全面。

2. 教学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

3. 教师团队: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具有丰富的分析化学教学经验。

七、教学评价与改进1. 定期评估教学效果,听取学生的反馈,并针对问题进行及时的教学改进。

2. 加强与实际应用领域的联系,开展实践课程,提高教学的实际应用性。

八、总结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可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学时:54 学分:3 课程类型:必修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表征和测量的科学,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测量有关组分的含量。

它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分析化学是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准确树立量的概念,正确进行有关的计算,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细致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基本操作和技能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或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及教学基本要求分析化学课程由于课时的减少和内容的调整,现在主要侧重于化学分析定量部分的教学。

安排了十一章相关内容,包括绪论、滴定分析法概论、误差理论、四种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等。

重点讲授误差理论、四种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等。

教学中注重理论和实验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或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掌握: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组分分析和结构分析。

理解:分析化学的重要性。

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2分析方法的分类§1-3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重点: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难点:分析化学的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基本要求:掌握: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的含义以及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有效数字的意义,数字修约规则及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初步掌握:算术平均值、绝对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的计算,应用t分布表计算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可疑值的取舍方法—Q检验法。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药学>专业(中专)<药物制剂>专业(中专)<医药商品经营>专业(中专)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科学。

本课程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准确树立量的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1、明确分析化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了解分析化学在生产实际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2、了解分析天平的构造和原理,正确掌握分析天平的称量技术。

3、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误差表征,初步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4、熟悉电离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沉淀平衡和质子理论。

掌握这些理论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5、掌握各种分析方法;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正确掌握分析操作。

6、了解仪器分析在分析工作中的意义,熟练常用的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的分析仪器的使用。

7、具有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分析方法的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绪论一、教学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与作用,分析化学的分类及其发展史。

会用不同的分类标准 , 将分析化学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别;懂得样品分析的一般程序。

教学内容:1、分析化学的目的、任务和作用。

2、分析方法的分类。

3、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4、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三、教学建议:结合分析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药物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来讲述绪论。

第二章分析天平与称量一、教学要求:1、了解各类分析天平的构造原理,熟悉使用分析天平的性能和注意事项。

2、掌握分析天平的称量方法,了解其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

3、了解灵敏度、稳定性、示值变动性和不等臂性的概念。

4、熟悉实验室规则。

二、教学内容:1、分析天平的分类,原理和构造。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和分析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授课和实验操作,学生将学习分析化学基本理论、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实验操作技巧,在实验中培养科学实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1)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2)掌握常见的分析方法和技术;(3)理解实验操作中的原理和要点。

2.实践目标(1)学习使用常见的分析仪器设备,如pH计、天平、分光光度计等;(2)掌握溶液制备、分离和测定的基本操作;(3)培养良好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1.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和原理(1)分析化学概述(2)分析化学基本方程式(3)分析化学的误差和精密度2.常见的分析方法和技术(1)酸碱滴定法(2)氧化还原滴定法(3)浊度法(4)物质定量法(5)光度法(6)原子吸收光谱法(7)色谱法3.实验操作技巧(1)实验室安全和操作规范(2)实验设备的正确使用(3)实验前的准备工作(4)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5)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解释实验中的操作步骤和原理。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实验操作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常见的分析实验,并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巧。

3.实验数据分析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并解释实验现象和规律。

五、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学生每次实验完成后需提交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和结论等。

2.实验技能考核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包括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等。

3.理论知识考试对学生的分析化学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包括基本理论、常见方法和技术的原理等。

六、教学资源1.教材2.实验室设备包括各种分析仪器设备,如pH计、天平、分光光度计等。

3.实验试剂和样品提供各种常见的化学试剂和样品,用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大纲旨在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

二、课程目标1.认识和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熟悉常用的分析仪器设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技术;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4.掌握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1.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分析化学的定义和分类(2)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技术(3)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评价2.常用的分析仪器设备和实验技术(1)光谱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等)(2)电化学分析法(电位滴定法、电化学方法等)(3)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4)质谱分析法(质量光谱、质谱法等)3.分析化学实验技术(1)标准曲线的建立和应用(2)样品测定和数据处理(3)实验安全与仪器操作规范4.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应用(1)环境监测与分析(2)生物医药分析(3)食品安全与质量监测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实验技术;3.讨论和互动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实验经验和思考问题;4.案例分析和实践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撰写实践报告。

五、评估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参与度、实验报告和课堂作业等;2.期中考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进行考核;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占24学时,实验教学占12学时。

七、教材和参考书目主教材:《分析化学教程》参考书目:1. 《分析化学基础》2. 《分析化学导论》3. 《现代分析化学》总结:此份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重要要素。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900030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应用化学专业必修3. 课程目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掌握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其今后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误差的表征及初步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3了解定量分析中常用分离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4了解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

5具有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分析方法的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4. 学时与学分学时为64,学分为4.5. 建议先修课程无机化学高等数学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计划学时:1基本要求: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2.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基本内容:1.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2.分析化学方法的类别。

第二章定性分析计划学时:3基本要求:1.掌握定性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及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重要性,了解鉴定反映的灵敏性和选择新的意义。

2.掌握灵敏度的表示方法及计算方法。

3.了解分别分析和系统分析的特点。

4.熟悉常见阳离子的分析特性。

5.理解组试剂的作用,掌握阳离子分组的条件。

6.掌握阳离子的系统分析原理。

7.掌握常见阳离子的主要鉴定反映。

教学重点及难点:阳离子的系统分析原理基本内容:1.定性分析的任务与方法。

2.定性分析对鉴定反应的要求。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化-0301-基适用对象:药学(理科基地)专业一、前言《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的科学。

其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及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

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分析,主要讲授经典化学分析的内容及部分电化学分析法。

第二部分为仪器分析,主要讲授色谱分析和光谱分析。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

熟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各类分析方法所使用的仪器。

培养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和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从事各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

总学时为196,其中化学分析总学时为98,其中讲课40学时,实验课56学时,自学2学时;仪器分析总学时为98,其中讲课50学时,实验44学时,自学4学时。

学分8.5。

教材选用李发美主编《分析化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

实验教材选用李发美主编《分析化学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

本课程是药学(理科基地)专业的必修课。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部分化学分析第一章绪论(1学时)[基本内容]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定性、定量分析,结构分析;无机与有机分析;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例行分析与仲裁分析)分析化学的变革与进展(分析化学的变革;分析化学的活跃领域;化学计量学;联用技术;分析化学专家系统与智能化分析仪器)。

分析化学文献(参考书;分析化学理论书籍;手册;杂志)。

[基本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基本内容、发展趋势以及在药学有关各专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4学时)[基本内容]与误差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准确度与精密度)误差的传递;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数据统计处理基本知识。

[基本要求]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表示方法;测量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实验英文名称: Analytic Chemistry Experiments课程编号: A081530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课程属性: 独立设课适用专业: 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 42;课程总学分: 1.5;实验课总学时: 42 ;实验课总学分: 1.5(化学专业)。

课程总学时: 42;课程总学分: 1.5;实验课总学时: 42 ;实验课总学分: 1.5(应用化学专业)。

开设学期: 第二学期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二、课程简介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师范学校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即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又是与分析化学理论课紧密配合的课程。

分析化学实验主要内容为定量分析实验, 重点学习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的实验原理及基本操作技能。

本课程需完成10个实验项目, 大纲共安排实验项目12个:基本操作实验2个、验证实验8个、综合实验2个。

12个实验中必做实验8个, 选做实验4个,选做实验由学生任选其中2个实验合计组成10个实验。

在授课结束后对实验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进行考核, 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全部内容。

合计42学时。

三、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 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 树立“量”的概念, 加深分析化学〈定量〉理论部分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为了完成本实验教学任务, 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 必须写好实验预习报告, 明确各个实验的原理和实验内容, 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在实验中做到心中有数。

学会正确合理的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掌握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基本仪器的使用,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34 学分:2适用对象:理工科类各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化学考核要求:闭卷考试,总评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朱灵峰主编,《分析化学》(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等编,《分析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彭崇慧等编,《定量分析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傅献彩主编,《大学化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分析化学是学习农业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许多专业基础课如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学、肥料学、水化学等,以及饲料分析、食品分析、果蔬加工贮藏等专业课都要用到许多分析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专业科学研究中,分析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分析化学包括无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定性分析的任务是解决物质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定量分析的任务是在已知物质组成的基础上,测定各组分的含量。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定量分析。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在学习普通化学四大平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这些原理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

掌握各类分析方法的原理、特点和相关的计算;了解分析化学中各类误差的来源及其规律,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科研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章 节课 程 内 容学 时绪 论绪 论1 1定量分析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52滴定分析概论23酸碱滴定分析法64配位滴定分析法65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66沉淀滴定分析法28吸光光度分析法6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辅助授课。

五、教学内容绪 论1、基本内容:一.分析化学的任务二.分析化学的应用三.分析方法的分类:1. 根据分析任务的不同: 结构分析和成分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2. 根据分析对象的不同: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3. 根据试样用量和操作规模的大小不同: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 微量分析; 超微量分析(痕量分析) 4. 根据测定原理的不同: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四.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采样 —— 试样的分解 —— 测定 —— 分析结果的计算、处理及评价五.分析化学的进展和发展趋势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分析化学的性质和任务,明确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了解分析化学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第一章 定量分析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1、基本内容:第一节 定量分析的误差一.误差的种类和来源:1.系统误差:方法误差、试剂误差、仪器误差、操作误差2.偶然误差二.准确度与误差三.精密度与偏差四.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五.分析结果的评价第二节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一.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1.对照试验2.空白试验3.校准仪器4.减小测量误差二.减少偶然误差的方法:平行测定第三节 有限次分析数据的处理一.置信区间和置信度二.可疑值的取舍:1. 4法2. Q值检验法3. 格鲁布斯检验法*三.显著性检验第四节 有效数字一.有效数字的定义二.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三.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四.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定量分析中误差的来源及减少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和表示形式、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熟练掌握有效数字的意义和正确的使用。

3、教学重点难点: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和表示形式、可疑值的取舍、有效数字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第二章 滴定分析概论1、基本内容:第一节 滴定分析概述第二节 滴定分析的方法和滴定方式一.滴定分析的方法:1.酸碱滴定分析法2.配位滴定分析法3.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4.沉淀滴定分析法二.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三.滴定方式:1.直接滴定2.返滴定3.置换滴定4.间接滴定第三节 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一.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物质的量浓度:c(B)2.滴定度:T( T s 或T s/x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1.直接配制法2.间接配制法第四节 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滴定分析的方式、方法,掌握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滴定误差、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等概念。

熟练掌握滴定分析计算中“等物质的量”原则及物质的量浓度与滴定度的换算。

3、教学重点难点: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滴定误差、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等概念;滴定分析计算中“等物质的量”原则及物质的量浓度与滴定度的换算。

第三章 酸碱滴定分析法1、基本内容:第一节 酸碱平衡一.相关概念:型体;分析浓度;平衡浓度二.质子条件和质子等衡式1. 质子条件2. 质子等衡式三.酸碱溶液酸(碱)度的计算:1. 一元强酸(碱)溶液2. 一元弱酸(碱)溶液3. 多元弱酸(碱)溶液4. 两性物质溶液第二节 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二.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变色点: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pH = pK + 12.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点:pH = pK3. 影响变色范围的因素三.常用的酸碱指示剂1. 单一指示剂2. 混合指示剂第三节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1. 一元酸(碱)的滴定2. 多元酸的滴定3. 多元碱的滴定4. 酸碱滴定分析中CO2的影响第四节 酸碱滴定分析的应用一.混合碱的测定(双指示剂法)二.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滴定分析的重点。

主要根据质子理论熟练掌握溶液pH值的计算、滴定曲线、指示剂的选择。

溶液pH值的计算中重点掌握一元弱酸溶液pH值的计算:利用质子等衡式及平衡关系推导出计算溶液pH值的精确公式,重点明确近似公式及最简公式的应用。

其它一元弱碱及多元弱酸、弱碱等处理方法相似。

滴定曲线和指示剂选择重点掌握强酸强碱和强碱弱酸滴定突跃范围,影响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及指示剂选择原则。

在学习酸碱滴定法时,始终贯穿误差观点,即根据测定要求的准确度考虑能否进行准确滴定及如何完成滴定。

3、教学重点难点:溶液pH值的计算、滴定曲线的研究内容和滴定突跃范围、影响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及指示剂选择原则。

第四章 配位滴定分析法1、基本内容:第一节 配位滴定法概述一.配位滴定法概述二.乙二胺四乙酸(EDTA)及其配合物1. EDTA的性质2. EDTA与金属离子所形成配合物的特点第二节 配位平衡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二.影响配位离解平衡的主要因素1. 酸度对配位平衡的影响2. 配位效应对配位平衡的影响三.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第三节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一.EDTA滴定曲线(pM~V)二.配位反应的完全程度三.配位滴定所允许的最高酸度和酸效应曲线第四节 金属指示剂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1. 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2. 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二.金属指示剂在使用时存在的问题1. 封闭现象2. 僵化现象3. 氧化变质现象三.常用的金属指示剂1. 铬黑T2. 钙指示剂第五节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一.利用酸效应 — 控制溶液酸度二.利用掩蔽效应 — 降低干扰离子的浓度第六节 配位滴定分析的应用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二.水质硬度的测定2、教学基本要求:从配位平衡理论出发,重点掌握EDTA配位滴定的原理,金属指示剂的作用,酸效应系数及控制溶液pH的重要意义,并掌握用条件稳定常数来判断滴定的可能性。

3、教学重点难点:条件稳定常数、EDTA配位滴定的原理,金属指示剂的原理,酸效应系数及控制溶液pH的重要意义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1、基本内容:第一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述一.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二.条件电势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四.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五.氧化还原滴定的分类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和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二.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1. 氧化还原指示剂①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变色原理②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变色点:③常用的氧化还原指示剂2. 自身指示剂3. 特殊指示剂(专属指示剂)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及应用一.高锰酸钾法二.重铬酸钾法三.碘量法2、教学基本要求: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入手要求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程度、反应速率在氧化还原滴定中的应用;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绘制、曲线突跃范围的确定及指示剂的选择,熟练掌握条件电势概念及能斯特方程。

至于氧化还原滴定的各类分析方法,主要掌握它们的基本原理、方法特点及应用范围。

3、教学重点难点:条件电势概念;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绘制;曲线突跃范围的确定及指示剂的选择;氧化还原滴定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特点及应用范围。

第六章 沉淀滴定分析法1、基本内容:第一节 沉淀滴定分析法概述第二节 沉淀滴定曲线一.沉淀滴定曲线的绘制二.影响滴定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第三节 银量法滴定终点的确定一.莫尔(Mohr)法二.佛尔哈德(Volhard)法三.法扬司(Volhard)法第四节 沉淀滴定分析的应用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沉淀滴定分析法的原则和滴定曲线的绘制方法;重点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三种沉淀滴定方法的原理、滴定条件和适用范围;了解沉淀滴定分析的应用。

3、教学重点难点:沉淀滴定分析法的原理;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三种沉淀滴定方法的原理、滴定条件和适用范围*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本章不予讲授,不做要求,安排学生自学。

第八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1、基本内容:第一节 吸光光度分析概述第二节 吸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一.光的基本性质二.物质的颜色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三.光吸收曲线第三节 吸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定律一.朗伯—比耳定律二.吸光度、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第四节 吸光光度分析方法及仪器一.目视比色法二.光电比色法三.分光光度法第五节 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一.显色反应二.显色条件的选择1.溶液的酸度2.显色剂的用量3.显色温度4.显色时间5.溶剂的影响第六节 光度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光度测量误差1.偏离朗伯—比耳定律所引起的误差2.仪器测量误差二.测量条件的选择1.选择适当的入射光波长2.控制合适的吸光度读数范围3.选择适当的参比溶液第七节 吸光光度分析的应用一. 示差吸光光度法二. 多组分的测定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吸光光度分析法的特点、基本原理、测定方法和计算方法;理解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光吸收曲线;掌握显色反应条件和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各部件的作用及仪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3、教学重点难点:吸光光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光吸收曲线;显色反应条件和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各部件的作用及仪器的工作原理;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第九章 电位分析法(本章结合实验安排学生自学,不做要求)1、基本内容:第一节 电位分析法概述第二节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一.测定依据二.电极的种类三.电池电动势的测量第三节 直接电位法测溶液pH值一.玻璃电极1. 玻璃电极的结构2. 玻璃电极的作用原理二.溶液pH值的电位测定法三. 酸度计第四节 离子选择性电极一.什么是离子选择性电极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测量原理三.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第五节 电位滴定法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pH值的电位测定法、离子选择电极的原理及应用,了解电位滴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