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药理学: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
体)相互作用规律和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化学物质)在生物体
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

3.首过效应:口服给药后,药物经胃肠道和肝脏代谢分解,使进入
体循环的药量降低。

4.血脑屏障:是位于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三者之间的屏障,
它可限制某些物质由血进入脑组织。

5.再分布: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然后再向分布容
积大的组织转移。

6.房室模型:该数学模型视身体为一个系统,按动力学特点分若干
房室。

房室为假设空间,与解剖部位或生理功能无关,转运速率相同的部位均视为同一房室。

7.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血浆中药物浓度为纵坐标,
得到反映血药浓度动态变化的曲线。

8.半衰期t1/2: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时间。

9.消除率Cl:单位时间内多少体积血浆中药物从体内被清除。

10.表观分布容积V d:体内药量与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比值
11.A UC: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所得曲线下面
积。

是计算生物利用度的基础数值。

(药物吸收程度)
12.生物利用度: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到吸收进入体内循环的速
度和程度。

13.稳态血药浓度c ss:用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平衡时的血药浓度。

(坪
浓度)。

14.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
是使动因素。

15.药理效应: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继发性改变,是机体
反应的具体表现,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16.局部作用: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17.全身作用:药物经吸收入血,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后再发挥作用
(吸收作用)。

18.治疗作用:患者用药后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有利于改
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9.对因治疗:用药后消除了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0.对症治疗:用药后改善了患者疾病的症状。

21.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22.药源性疾病: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较难恢复。

23.副作用:治疗剂量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24.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机体的反
应。

25.变态反应:药物(或者药物的杂质)作为抗原或者半抗原刺激机
体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的反应。

26.后遗反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仍残
存的药理效应。

27.继发反应:由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治疗矛盾)
28.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抑制,不敏感菌过
量增殖,而引起的新的感染。

29.停药反应: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反跳
反应)。

30.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反
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31.药物不良事件: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但
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32.量效关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
或减少时,其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两者间有相关性。

33.效价强度: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的比较,是
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剂量或浓度。

34.效能: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其效应强度随之增
加,但效应增至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能再上升,此效应为一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35.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弱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可用数量和最大反应
的百分率表示。

36.质反应:药理效应不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
化,而为反应的性质变化。

37.L D50:可引起实验动物死亡一半的药物剂量。

(半数致死量)
38.E D50:指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
的浓度或剂量。

(半数有效量)
39.最小有效量:药物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

(阈剂量)
40.最小有效浓度:指引起药物效应的最低药物浓度。

(阈浓度)
41.治疗指数:以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42.安全界限: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43.药物作用的靶点:药物与机体结合的部位。

44.受体:能够与药物结合产生相互作用,发动细胞反应的大分子或
者大分子复合物。

45.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6.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活
受体而产生效应。

47.部分激动药:在受体占领时仅能产生较小的反应。

48.负性激动药:引起与原来的激动药相反的生理效应。

49.拮抗药: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α=0),故不
能产生效应,但由于占据了一定数量受体,反而可拮抗激动剂的作用。

50.快速耐受性:少数药物在短时间内应用几次后很快产生耐受,称
为快速耐受性。

51.交叉耐受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又对另一药物的敏感性
也降低,称为交叉耐受性。

52.耐药性: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称耐
药性或抗药性。

(抗药性)
53.多药耐药:由一种药物诱发,而同时对其他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
完全不同的药物产生交叉耐药,致使化疗失败。

54.身体依赖性:药物的生理反应,是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适
应状态,中断用药后可产生一种强烈的躯体方面的损害。

(生理依赖性)
55.精神依赖性:由于生理依赖而使人产生一种周期性连续性的用药
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满足或避免不适感,也称成瘾。

(心理依赖性)
56.药物相互作用: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甲药作用受
到乙药影响而发生明显的改变。

57.协同作用:两药同时或先后使用,可使原有的药效增强,称为协
同作用。

58.拮抗作用:联合用药使原有的效应减弱,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效
应之和。

59.化学治疗:对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
药物治疗。

60.化疗药物:包括抗病原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和抗恶性肿瘤药。

61.抗菌药: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菌能力的化学物质,包括抗生素和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62.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
物质。

63.抗菌谱: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64.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65.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66.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供
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67.抑菌药: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能力的药物。

68.杀菌药: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又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69.化疗指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一般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
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来表示。

70.抗菌后效应(PAE):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
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

71.耐药性:在常规剂量下,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导
致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72.固有(天然)耐药性: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

73.获得耐药性:多由质粒介导,也可由染色体介导,当微生物接触
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从而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