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认识其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的风采。
2.掌握贞观之治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3.知道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在贞观年间的特点,把握唐朝盛世的原因。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
-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平,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查阅资料,了解唐太宗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民族关系,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唐太宗在处理外交与民族问题上的策略。
-结合所学,思考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在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并与同学分享你的观点。
3.小组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篇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简短报告,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小组内分工合作,整理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3.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提问、讲述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登基前的经历、登基后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内容:
-政治方面:强调唐太宗的清明政治,整顿吏治,选拔贤能,推行科举制度等。
-军事方面:讲述唐太宗的军事才能,平定突厥、吐谷浑等边疆民族,巩固国家统一。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课件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公开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三、复习反馈1.581年北周外戚________建立了隋朝,他就是________帝。
589年灭掉南方的________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________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________为中心,北抵________,南至________,自北向南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段,连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大水系,全长________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自主梳理(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________统治期间,连年________,多次发动________,其残暴统治引发了________,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________建立了唐王朝,定都________,他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626年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__,他就是唐太宗。
2.用人和纳谏:唐太宗认识到,只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当时________敢于直言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尽量做到__________________,兼收并用。
(三)贞观新政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吸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3)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唐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灭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
两则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认识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复习提问:隋朝统一的原因,大运河的中心点、南北两端的起止点,分为哪四段、哪几大水系?导入新课我们前一节课讲过隋朝统后出现了繁盛的大好局面,那么隋朝到底能否长盛不衰呢?(不会),那么隋朝又是如何灭亡的呢?唐朝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一、隋的灭亡问: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生: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问: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又表现在哪里呢?(学生回答略)我们可以知道隋炀帝的残暴表现在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年年巡幸,穷兵黩武、三征高丽。
正是由于隋的残暴统治,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那么大家知道哪几个农民起义吗?有李密、戳让领导的河南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
除此之外,还有各地方长官、地方割据势力也纷纷起兵,李渊父子,宇文化及。
隋帝国迅速瓦解,中国再出现了群雄割据局面,而唐朝就在这乱世之中建立。
(可补充:从隋朝的灭亡当中我们受到了哪些的启发: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以民为本,做人要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等等)二、唐的建立: 618 李渊长安李渊的爵位是唐国公,故定国号为“唐”,回忆隋朝,为什么要定国号为隋呢?杨坚的爵位是隋国公,所以定国号为“隋”,再比如说汉王刘邦,所以定国号为“汉”强调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唐太宗李世民。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重难点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马周 虚心纳谏:魏徵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新课导引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某某修建一座宫殿。
大臣X 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还不如亡国之群隋炀帝。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X 玄不经意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X 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思考讨论〕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呈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如何评价唐太宗?四、教材精华知识点1 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某某,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绩。
626年,李世民皇们,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年)。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变小能覆舟。
”贞观年间,群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即位之前,就收罗了不少文武人才。
他用人不计资历和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案 华东师大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案华东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案华东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案华东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材料探究贞观之因、感受贞观之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唐玄宗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教学难点:贞观之治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一)探究贞观之因读史使人明智,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唐太宗的话,回答问题。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这句话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能认识到此问题?(3)这句话体现了他具有什么治国思想?(二)感受贞观之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华东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导学案
预学重点
提醒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预学方法环节细节说明
1、在课本中圈画批注。2、阅读课本中的图片获取历史知识信息。
3、背记重点内容知识。4、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5、构建第二课的知识体系。
命题趋势分析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
1、用人原则:。
2、政治特色:。
三、贞观之治:▲★
(1)、原因:
。
(2)、表现:
。
(3)、意义:。
四、合作探究:
1.唐太宗经常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以前学过历史的知识,举出“载舟”、“覆舟”的朝代,概述他们兴亡的故事。
2.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你对哪位皇帝平分最高?
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第2关导学案
课节名称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制作人
本课性质
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备
知
识
清
单
一、唐太宗李世民
1、即位时间:年,改国号为(627——649),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
2、治国措施:重视农业,,精简机构,加强,改善关系,开放对外交流。▲★
3.影响:。
二、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4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前准备通过阅读课文以及上网搜索,让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如何评价唐太宗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资料二、教学课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使学生了解唐王朝建立的过程和建立之后是采取哪些措施治理国家1、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的基本事实2、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导学生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唐王朝的建立过程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的过程。
三、教材分析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视频理解法—使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悬念设置—解决法—优化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五、教学过程唐太宗李世民利用互联网搜索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
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
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
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
知人善任课件展示:在君民关系问题上,唐太宗有一句很形象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大家思考:①唐太宗把“水”和“舟”分别比喻谁?②隋朝属于“水”“载舟”还是“覆舟”?③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事实中总结了什么教训?④从这一教训出发,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⑤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学生一一思考并且回答。
问题: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演示魏征像)这是谁?唐太宗以史为鉴、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风范(设计意图:以谈话法的形式,师生共同探讨,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国的封建制度能否保证每个皇帝都能任用贤臣呢?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国家一直保持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呢?(分小组集体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使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摇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唐太宗为什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历代治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共同点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时所采取的进步性改革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以旧带新,使学生掌握治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及特点。
(2)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使学生掌握以史为据、论从支出的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教学的重点。
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
由于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朝达到全盛。
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2.难点分析: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教学的难点。
本节课涉及对三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初中学生往往用好坏来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评价历史人物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是这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盛唐的历史之前,先要一起回忆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师: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
从唐太宗开始进入繁荣阶段,经过期进入鼎盛时期。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中国封建社会这一极盛时期的历史。
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朝政权摇摇欲坠。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课 教案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记住:隋末农民战争,唐朝建立的时间和开国皇帝,能说出唐太宗在用人和纳谏的主要内容,能列举出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会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通过对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贞观新政等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最终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这一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教学课题第二课唐太宗和贞观乊治执教教师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家;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贞观乊治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乊治乊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互动方式自学感知情景设置:疑惑:大隋朝那么富庶强大,怎么仅用了那么几年就被杨广玩没了呢?思考:我怎么做才能坐稳江山,避免隋炀帝的覆辙呢?自学感知一、唐朝的建立隋朝是怎样灭亡的?唐朝是怎样建立的?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618年李渊定都长安,建立唐朝。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的年号叫什么?他从那一年开始当皇帝的?贞观,626年2、唐太宗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和重用人才,请说出被唐太宗誉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和破歌重用的大臣。
魏征,马周三、贞观新政1、唐太宗和他的智囊团采取了哪些革新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措施(1)、改革赋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和人身依附,发展生产(2)、沿袭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强控制(对三省六部制的职能需要补充解释)(3)、修订法律,编纂《唐律疏议》(严明法纪,减轻刑罚)(4)、完善科举制(教师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
教师导语:隋朝非常富庶,开做了大运河,但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李世民也感到疑惑:怎样才能坐稳江山。
引起学生的思考。
一、学生阅读课文p8页1——3段,时间3分钟,1——2名同学口述。
教师:强调朝代的更替,唐朝的建立和开国皇帝。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两个时期,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两位皇帝的治理成就,展示了唐朝的繁荣与富强。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的描述,也有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两个时期的具体成就和意义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两个时期的成就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两个时期的治理成就,了解唐朝的繁荣与富强。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勤劳、智慧、开放等品质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两个时期的治理成就。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两个时期的成就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史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实。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高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3.案例教学法:通过介绍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
3.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4.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唐朝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通过史料展示两个时期的治理成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深入了解两个时期的成就和意义。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学习目标】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感悟盛唐雄风的深刻内涵。
【自主学习】一、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______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
2、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并能_________。
他鼓励臣下直言,______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_________。
3、用人:他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贞观新政1、原因:(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措施(新政内容):(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_____________制。
三省中,________替皇帝起草政令,________负责审核,最后交由_________执行。
_______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_______________,规定_____________的方式代替服役,使__________逐渐松弛。
(3)法律上:唐朝在_____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 。
(4)文化上: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
唐朝科举分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国力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1.材料一魏征 唐太宗 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是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载舟”和“覆舟”的例子吗?材料二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持三镜,以防己过。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1课时)备课课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课堂练习
2、李世民做皇帝后的年号是( A.贞观 B.开元 C.开皇 D.光武
A
)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 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 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 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贞观新政
吸收隋亡教训
知人善任
贞观之治
虚心纳谏
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 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你对哪个皇帝评分最高?
课堂练习
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 项是( A )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 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第 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目录
唐朝的建立
昭陵六骏
“贞观之治”
探究活动
暴君隋炀帝
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引发 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 将所杀,隋朝灭亡。
隋末农民大起义
骄奢淫逸,赋役 繁重民不聊生 政治腐败 穷兵黩武
农民起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隋朝灭亡(618)
唐朝建立(618)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参考教案1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二、教学重点贞观新政三、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四、板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教学导入中国历史上有个封建帝王被称为“千古一帝”,是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治世”。
今天我们学习师:(多媒体演示课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打开教材,看本课的课题1分钟讲授新课教师演示第一目:唐朝的建立(演示隋炀帝陵)这是谁的陵?可以提供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个历史人物的画像,请学生猜想。
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方法是教师介绍与该图有关的信息,看哪个学生猜得有快又准。
1、这座墓在南方地区2、它位于古城扬州3、它的主人死于非命4、墓主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5、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2~5分钟隋炀帝为什么会死于非命呢?请大家看教材第8页正文第一自然段,说说隋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此处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那一个朝代?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回答问题5~8分钟(演示唐高祖李渊像)这是谁?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玩同样的游戏:1、他原是隋朝太原留守。
2、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也乘机起兵。
3、他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重新统一了全国。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2.通过学习唐太宗的谦虚、勤政、爱民、敬业等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
3.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繁荣昌盛与人民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通过讲述唐太宗的故事,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史实,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3.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的形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其对当代治国理政的启示。
2.分析贞观之治的成功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归纳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3.选择一位你敬佩的历史人物,了解其事迹,结合唐太宗的优良品质,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阐述该历史人物对你的启示。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区一等奖)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识记1.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二)能力培养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提高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在今天现实中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要点本课教学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本课教学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三、自主学习(一)“唐太宗李世民”1.复习回忆:唐朝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_______,建立的时间:_________,首都:__________。
2.结合教材第9页”唐太宗像”,了解唐太宗:________年即皇位,改年号为________________。
3.总结归纳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主要政绩(作为)的具体表现及所起的历史作用:主要政绩(作为)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教材写出唐太宗为政的两大特色,也是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能不能凭课本上和课外得到的相关知识列取出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三)评价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帝王,在位20余年,政治______________,经济________。
物价___________,社会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史称“___________”。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时期。
共同探究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七年级历史下册 1.2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1(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L2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学习目标:
1.识记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和贞观新政的内容。
2.知道唐太宗是一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明君。
3.会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贞观新政
难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三、知识要点梳理(阅读教材,自主完成):
唐王朝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李世民是唐高祖的第二子,于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唐太宗重视纳谏,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余次,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贞观新政
1.实行新政的原因: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
2.新政内容:
(1)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2)政治方面: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在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3)法律方面:唐朝在《》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四、合作展示(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班级展示交流)
1.简介三省六部制(根据课本P10《唐朝三省六部制简表》)。
2.解释何为贞观之治?是怎样出现的?从经济、政治、文化等三方面归纳。
3.结合本课所学事实评价唐太宗。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1。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参考学案2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自主学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一、唐王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626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三、贞观新政(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出现原因:(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革新措施(新政内容):(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制。
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3)法律上: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共同探究】1.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道义时人民就会抛弃他,这话真不错啊。
“有道”:就是实行仁政,不大肆搜刮百姓。
(2)唐太宗的这个认识和隋朝的灭亡有何关系?唐太宗经历了隋朝的灭亡,认识到隋朝正是由于实行暴政才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所以才得出了这样的认识。
(3)为此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虚心纳谏,善于用人,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具体措施: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重难点
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
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马周 虚心纳谏:魏徵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新课导引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
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
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还不如亡国之群隋炀帝。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
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不经意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
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
见,还奖励了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
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
〔思考讨论〕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呈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如何评价唐太宗?
四、教材精华
知识点1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绩。
626年,李世民皇们,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年)。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变小能覆舟。
”贞观年间,群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知人善任
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即位之前,就收罗了不少文武人才。
他用人不计资历和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
他任用富于谋划的房玄龄和善于决断的杜如晦,还有出身贫贱但才华横溢的马周等。
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唐太宗强调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肱”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虚心纳谏
唐太宗自知君主不能遍知天下事,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倾听不听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他唐太宗与 贞观之治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
经常鼓励臣下直言皇帝的过错,自己也虚心采纳改正。
朝廷上下,敢言直谏,蔚然串成风,成为贞观政治的一大特色,这也是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事迹很多,进谏折大臣也很多,以魏徵最为著名。
魏徵先后进谏200多次,是中国历史著名的谏臣。
知识点3 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其在位20余年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蔚县,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
(2)唐太宗虚心纳谏和任用贤人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之一,贞观之治时期是中国古不上国力强盛的时期。
五、课堂检测
例1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之一。
当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
贞观年间在位的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分析本题考查对唐太宗年号的识记能力,“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故选A项。
例2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A.魏徵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张玄素
分析唐太宗时期,魏徵前后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是当时最著名的谏臣。
故正确选项是A。
例3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的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艺术再现了贞观之治的恢弘气象,同时也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心存百姓”的政治情怀。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唐太宗关于君民关系的名言。
(2)唐太宗采取了哪些关心百姓的措施?
(3)唐太宗关心百姓的措施对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有何启示?
分析注意运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分析此题。
【答案】(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2)措施: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
(3)启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发展经济,关注民生,保障人民权益,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例4 房玄龄高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要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意任用贤才
D.提倡节俭
分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
通过阅读材料,能够得出唐太宗重用贤才的结论。
故选C项。
例5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分析理解能力。
A、B‘C三项都是形成贞观之治的原因,婉崇不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故D项是不正确的。
六、学后反思
我小结:
七、体验中考
1.(2014·山东聊城5)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缘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
A.春秋诸侯争霸 B.汉末军阀割据 C.魏晋北民南迁 D.隋朝暴政而亡
2.(2014·山东济南2)小明同学制作了两则读书摘要,
请你判断这些内容与哪位皇帝有关?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元世祖 3.(2015·福建龙岩2)唐太宗开创的治世局面是
A .“开皇之治”
B .“贞观之治”
C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D .“开元盛世”
4.(2015·广东佛山3)有学者评论说:“如果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此观点评价下列哪个朝代的“政治文化”最恰当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唐朝
5.(2015·湖北宜昌市5)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几个难得的治世或盛世局面,其中产生于唐朝初年的是
A .文景之治
B .开皇之治
C .贞观之治
D .康乾盛世
6.(2015·山东省德州市3)认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
覆舟”的封建帝王是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
7.(2015·山东省东营市5)唐太宗说:“白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可见,他特别重视
A.对外交往
B.民族关系
C.任用贤才
D.虚心纳谏
8.(2015·山东省滨州市3)唐朝时期,修建了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长安城。
具体负责长安城工程建设的是六部中的
A.吏部
B.户部
C.刑部
D.工部
9.(2015·四川省成都市4)“贞观之治”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盛世之一。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A .唐太宗
B .唐高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10.(2015·四川省广元市2)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参考答案:
1—5:DCBDC ;6—10:BBD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