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医院与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物医院的基础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在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里曾是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的宫殿,占地7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医院就座落在皇宫的一个四合院里,称文保科技部,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故宫博物院院藏各类文物的保护研究、修复和复制,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国宝在这里获得了抢救性保护。文保科技部现有古书画装裱与修复、青铜器修复与复制、古钟表修复、古书画临摹复制、宝玉石雕刻与镶嵌、传世漆器与木器修复、囊匣制作等工作室和分析检测实验室。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当今的文物医院。

(一)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保存并传承了古书画的装裱与修复、青铜器的修复与复制、古钟表的修复、古书画临摹复制、宝玉石的雕刻与镶嵌、传世漆器与木器的修复、囊匣的制作等技术。这些技术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有的历史甚至更为悠久。它们经过世代相传,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工艺流程,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这些技术是具有故宫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古书画装裱修复技术

故宫保存的“古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在2008年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南朝宋至今已近1600年,由此可见古书画装裱技术漫长的历史。

在隋代,由于丝织品和造纸技术更加成熟,为著名书画家和大量名作的产生创作了客观条件,同时也就促进了书画装裱技术的发展。在当时的京城,观文殿后设有二台,东称妙楷台,藏自古法书。西称宝迹台,收自古名画。隋炀帝即位后,又将内府所藏书画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品使用红琉璃轴,中品使用绀琉璃轴,下品使用漆轴作为装饰,并派诸葛颖、江总等监制装背。隋代的书画装裱是从两晋南北朝向唐代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历唐至宋,书画装裱进入鼎盛时期。《高宗翰墨》记载:“本朝自建隆以后,平定僭伪,其间书法名迹,皆归秘府,先帝又加采访……,命蔡京、梁师成、黄冕辈,编类真赝,纸书绢素,备成卷帙,皆用皂鸾鹊木绵褫,白玉珊瑚为轴,秘在内府,用大观、政和、宣和印章。”由于朝野均重视装裱,故设置官职,“装背”就成为宋代“文思院”的六种待诏之一。明清时期,书画装裱基本形成以北方为中心的“京裱”和分别以苏杭、扬州为中心的“苏裱”、“扬裱”流派。清宫造办处专设“裱作”一项,汇集南北

高手从事宫廷收藏书画的装裱与修复工作。民国时期,宫中高手散落民间,中国的书画修复业形成了以北京琉璃厂的玉池山房、大树斋和上海的汲古阁、刘定芝装池等为代表的两大流派。解放后,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将包括刘定芝装池、玉池山房等裱画铺在内的全国书画装裱修复高手请到故宫博物院,专门负责装裱修复故宫收藏的书画文物。他们是:张耀选、杨文彬、孙承枝、江绍大、张有年等。这些修复高手们先后修复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展子虔《游春图》、韩滉《五牛图》、马和之《唐风图》、顾闳中《韩熙

载夜宴图》等一系列国宝级文物。

2.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技术

传统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技术也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从《吕氏春秋?审已篇》和《韩非子?说林》的记载中可知,这种技术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史料中还能看到汉代方士新垣平向汉武帝进献仿周代青铜器事发被革职的记载;故宫现藏唐代仿西周青铜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宋代、元代仿制古代青铜器成为风尚,杭州、苏州等地出现了颇有名气的仿古青铜器作坊;明代万历年间,仿古青铜器制作分为南北两派,金陵的甘文堂、苏州的蔡家和北京的施家成为代表;清代与明代相比,仿器不仅精细,而且数量更多。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内有专门机构负责征召各地能工巧匠仿制、修复青铜器,青铜器修复、复制技术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形成了一套工艺规范的传统手工技艺。

明清时期,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技术分为北京派、潍坊派、苏州派、西安派等不同的流派。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源于北京派的“古铜张”,而“古铜张”的修复技术现在被认为源于清宫造办处的于氏。于氏原在内务府造办处专门修复宫廷珍藏的青铜器。清光绪年间(19世纪末),于氏离开紫禁城成为北京民间青铜器修复业的创业者。1952年,“古铜张派”第三代传人赵振茂来到故宫博物院,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并将这项传统工艺又带回了紫禁城。当时的专家还包括长期从事青铜器修复复制的赵同仁、李会生、孟海泉及景德泉、古德旺、张聚如等人。几十年来,这些专家修复、复制各类青铜器文物上千件,为我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做出重要贡献。随着第一批进入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年龄的增长,如何传承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全国文物修复行业的突出问题。1972年,国家文物局委托故宫举办文物修复培训班。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承接了青铜器修复的培训任务,先后为湖北、湖南、广东、辽宁、重庆、广西、新疆、陕西、甘肃、山

东、云南、北京、江苏、山西等十几个省市培养了青铜器修复工作者,将京派传统修复技艺传授到全国各地。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整形、拼接、补配、粘接(焊接)、加固、作旧等工序,有时还会涉及到去锈、烫蜡(表面封护)等工作。每项技术都有自己的操作规范,都要根据青铜器的具体损坏情况选择应用。传统青铜器复制技术包括制作模具、翻模铸造、錾刻花纹、打磨作旧等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技术难度。从古铜张传人进入故宫后,故宫博物院通过“师承制”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掌握传统修复和复制技术的专家,先后修复了包括班簋、立鹤方壶、齐史祖辛觯、司母辛鼎、二祀邲其卣、马踏飞燕等一大批国宝级文物,复制了格伯鬲、兽面纹觚、兽面纹瓿、鸢祖辛卣、西周牛尊、西周荣簋等一系列重要文物。

3.古钟表修复技术

欧洲的钟表在明代就已经传入中国,受到皇室的喜爱。在清代的康乾盛世时期,京城皇宫已经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深受清代帝王喜爱的钟表成为皇家室内陈设、装饰的重要器物。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宫设立造办处,专门承制各种御用器物。皇帝出于对钟表的喜爱,在造办处下成立了做钟处,征召全国的能工巧匠与在清宫供职的外国匠师一同肩负起御制钟的制作、改制和维修的职责。做钟处曾经制造了多件御制钟表,同时对清宫钟表不断地进行修复和日常维护。到宣统三年(1911年)溥仪退位,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后,紫禁城内作为内务府下属机构的做钟处仍未被裁撤。逊清皇室时期(1911年—1924年),原做钟处的工匠依旧留在紫禁城中从事清宫钟表的修复与维护。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原做钟处的工匠仍留在故宫修复钟表文物。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建立了古钟表修复工作室。这些工匠继续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古钟表的修复工作,同时把这门技艺加以传承。通过师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