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医院与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习题与答案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管理和维护,防止其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损害,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长期保存的行为。
2. 修复技术:修复技术是指在文物保护过程中,针对文物病害或损伤采取的一种恢复原状或改善现状的专业技术手段,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多种方法。
3. 病害分析:病害分析是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文物表面及内部各种病害现象的观察、记录、检测和研究,确定病害类型、程度及其成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依据。
4. 文物稳定性:文物稳定性是指文物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干预下保持原有形态、结构和材质性能的能力,它是评价文物保护效果和预测文物未来状况的重要指标。
5. 微环境控制:微环境控制是在文物保护中,为了减缓文物劣化速度而对其周围小范围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因素进行严格调控的技术措施。
二、填空题:1. 文物保护工作的首要原则是__________。
答案:最小干预原则2. 文物修复工作中常采用的无损检测技术有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以及_______等。
答案:超声波探测(或其他无损检测技术)3. 文物材质的_________变化是导致文物病害的重要原因。
答案:物理化学性质4. 在潮湿环境下,金属文物易发生的典型病害是_______。
答案:锈蚀5. 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可实现对文物进行________和永久保存。
答案:精确复制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文物病害?A.陶瓷开裂B.壁画褪色C.青铜器自然氧化生成绿锈D.纸质文献霉变答案:C.青铜器自然氧化生成绿锈(注:这并非一定是病害,要看具体情况,有时自然形成的锈层反而是文物历史信息的一部分)2. 在文物保护领域,“预防性保护”主要指的是:A.对已受损文物的修复B.对文物可能出现病害提前采取的防护措施C.对文物进行定期监测D.对文物进行科学研究答案:B.对文物可能出现病害提前采取的防护措施3. 对于脆弱易碎的文物,在提取时应首选何种方式?A.机械提取B.手工轻轻提取C.使用化学品软化后提取D.火烤后提取答案:B.手工轻轻提取4. 在文物保护修复中,对于木质文物常用的加固材料是:A.环氧树脂B.聚氨酯C.醋酸纤维素D.虫胶清漆答案:D.虫胶清漆5. 关于文物脱盐处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脱盐是去除文物中过量盐分的过程B.脱盐可以有效防止文物进一步腐蚀C.所有类型的盐都可以通过同一方式进行脱盐处理D.脱盐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湿度和时间答案:C.所有类型的盐都可以通过同一方式进行脱盐处理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常见的技术手段?A.脱酸处理B.生物防治C.数字化扫描D.表面清洗E.化学加固答案:ABCDE2. 对于纸质文物,可能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A.除酸B.脱水C.修复破损部位D.环境湿度调控E.进行杀菌消毒处理答案:ABCDE3. 在金属文物修复中,以下哪些步骤可能会被采用?A.除锈B.焊接补缺C.电化学防腐D.封护处理E.原位展示答案:ABCD4. 关于文物保存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温湿度控制对各类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B.光照强度过高可能导致有机质文物褪色C.空气质量中的有害气体可加速某些文物的腐蚀D.微环境控制只针对特定类型文物E.震动和噪音也会对文物造成潜在损害答案:ABCE5.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A.最小干预原则B.可逆性原则C.预防性保护原则D.科学性原则E.历史性原则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文物修复过程中,只要能恢复文物原貌,可以不考虑使用材料和技术的可逆性。
文物修复过程以及修复档案的记录
文物修复过程以及修复档案的记录作者:张莎黄乐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4期摘要: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一套清代刻本《星轺日记》,经前期预研究后采取了消毒杀虫、清洗、修补等技术手段进行了保护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文物达到了展陈的要求。
修复中使用AI人工智能记录修复过程,为开展相关修复档案记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星轺日记》;纸质文物;古籍修复;修复档案纸质文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真实地記载了人类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是研究历史、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同时纸质文物又非常脆弱,随着时间的流逝,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为因素等影响,大部分纸质文物不可避免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
如何延长其使用寿命,需要每一位纸质文物修复工作者具备专业性、责任心及耐心。
一件纸质文物的修复,其流程包括价值评估、现状调查,病害评测、方案编制,保护修复实施、效果评估,档案建立、预防性保护等活动。
修复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严谨、细致地对待。
本文以清刻本《星轺日记》为例,对整个修复过程进行简略介绍,并详细介绍修复档案的建立过程,以供同行老师参考指正。
1 修复前的调查与评估1.1 文物基本信息调查《星轺日记》长16.5厘米,宽10厘米,共十四册,整套厚度13厘米。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浙江海盐县沈炳垣撰。
该古籍原已装帧,现部分书页有破洞,装订线断落,封面封底破损严重,部分书签破损严重,存在较严重的病害,需重新修复。
病害调查,存在字迹模糊、残缺、污渍、水渍、断线、褶皱、脱落等病害。
1.2 分析检测研究根据《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0025-2010)》的要求,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照度和本体的pH值、写印色料的溶解性、色度等进行检测。
(1)保存环境温湿度检测。
库房条件相对完善,储存于精密空调房,基本能够达到温湿度的保存要求。
(2)对纸质文物所处的文物柜进行紫外光照度测量。
《古陶瓷修复》课件——2.3 保护修复流程
四、编写保护修复档案
四、编写保护修复档案
提供科学、真实信息
等待二次修复
除了给文物治病,还要给文物写 病例,也就是说要建立完善的保
护修复档案,保护修复档案是文 知 物修复的过程的如实反映,为以 识 后的科学研究提供更真实、有效 点
、具体的信息,给未来进行的二 次修复参考。
本节主要学习内容:陶瓷器文物保护修复的流程。 修复文物就是修复历史,作为一名文物医生,面对的不是一件件 失去实用价值的冰冷陶瓷文物,而应该是有历史温度的物质文化遗产。 课
保护修复流程
2016年12月29日,国内最大的文物保护科技机构——故宫文物医院正 式挂牌揭幕。文物生病了,就和我们去医院就诊一样,也需要治病的场所, 故宫文物医院就是文物治病的场所。其实,我们保护修复的过程不就是在给 文物治病,我们到医院看病要挂号、问诊、检查、治疗。那么,如果我们把 文物比作一个病人,是否也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学习陶瓷文物的保护修复流程。
问 题
✦陶瓷文物修复需要哪些操作流程?
导
入
文物的保护修复流程
基本信息
病害调查
支
重
撑
要
修复技术路线
编写保护修复档案
文物基本信息 文物价值评估 保护环境评估
病害检测 病害现状描述
清洗 加固 粘接 补配 打磨 上色
一、文物的基本信息
一、文物的基本信息
涉及文物基本信息、文物价值评估以及保护环境评
估,详细包括文物的名称、编号、来源、年代、尺寸、
堂 让一件件文物在我们手中获得新生,让这些历经百年千年的文物,延 小
结 年益寿,让文化遗产能够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用双手“挽 回时光”。
故宫文物医院
______________公益天下编者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和修复有了巨大的变化和长足的进步,负责具体工作的部门,也由上世纪70年代的“修复厂”发展为修缮品类齐全、实验仪器先进的“文保科技部”,并在全院形成多部门合作、多学科融合的文物保护研究体系。
曾主管文物科技的宋纪蓉副院长撰写的《故宫文物医院》一文,回顾了20世纪中期以来文保科技部的发展,阐述了故宫博物院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修缮项目,着重论述了近年来现代分析检测加入文物保护工作后取得的多项学术成果。
▲故宫文物医院.1978年我考入西北大学化学系,四年后毕业留校。
2006年从工作二十多年的大学校园来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
这座皇家四合院环境幽静、内涵丰厚、启迪思索。
作为建在古代皇宫里的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不但收藏了186余万件套文物,同时还保存了许多中国古代特有的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手工技艺,如古字画装裱与修复、青铜器修复与复制、古书画临摹复制、古钟表修复、宝玉石雕刻与镶嵌、囊匣制作、传世漆器与木器修复技艺等,其中前四项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技艺,有的可追溯至数百年前,有的历史甚至更为悠久,是经过世代相传,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形成的,有着完整的工艺技术流程。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还建有现代分析检测和科学研究实验室,为各类文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诊断依据,确保文物在故宫文物医院益59■■公益天下寿延年。
故宫文物医院的基础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设置古物馆并制定相关文物修复规定,组织人员从事文物修复工作。
1931年,古物馆设立裱画室,聘用技工,从事书画、钟表、木器修复,以配合文物陈列的需要。
1951年,故宫博物院保管部增设修整组,制定了办事细则。
1954年,故宫博物院开始扩充修整组,陆续从上海、北京调入一批修复技艺名家,并不断补充年轻力量加入文物修复组。
到1956年底,修整组的文物修复工种己达12个,人员近50人。
1957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修复委员会,研究文物修复方法,明确文物修复要求,规范修复工作,提升文物修复技术。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研究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研究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研究一、引言馆藏文物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修复馆藏文物,建设和管理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的意义、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意义1. 确保文物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追溯性: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了文物的出土情况、修复方法、修复过程以及修复结果等相关信息。
这些档案能够确保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追溯性,以便对修复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2. 提供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不仅包含了修复过程的详细记录,还包括了文物的历史背景、文物价值等重要信息。
这些档案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文物。
3. 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际间的文物保护工作密切相关。
拥有完善的修复档案系统可以促进国际间的文物保护交流与合作,增强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三、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现状目前,我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 散乱的档案储存方式:很多博物馆的文物修复档案以纸质形式存储,并且没有统一的数字化系统。
这种储存方式存在着档案易丢失、难以管理和使用不便等问题。
2. 缺乏规范的档案记录和分类方法:不同博物馆在修复档案的记录和分类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档案信息的统一性和可比性较差。
3. 档案的保密性不足:由于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涉及到文物的真实价值和修复技术等敏感信息,因此没有足够的保密措施,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四、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的发展方向为了提高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 提升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各博物馆应加强档案数字化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档案系统,将文物修复档案纳入其中。
这样可以提高档案的存储安全性、信息的检索性和利用价值。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是指对于一些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管理这些文物,所建立的记录档案。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庙、古石刻、古砖雕、古画像、古碑刻、古塔、古桥等等。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结构、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等等。
2.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结构、文物保存情况、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描述。
3.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情况: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描述。
4.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情况: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项目、修缮过程、修缮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描述。
5.文物保护单位的社会影响: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社会影响、文化价值、历史意义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描述。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的建立,对于保护和管理文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和描述,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文物,使之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利用。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 1 -。
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
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一、数据结构设计1.文物信息模块:包括文物名称、年代、分类、材质、尺寸等基本信息。
2.文物修复档案模块:包括修复人员、修复时间、修复方法、修复效果等修复相关信息。
3.修复材料模块:包括修复所用的材料名称、用途、特点等信息。
4.文物图片模块:用于保存文物的照片,以便于查看和比对修复前后的效果。
二、系统功能设计1.文物信息管理功能:包括添加、修改和删除文物信息,以及通过关键词文物信息。
2.文物修复档案管理功能:包括创建、修改和删除文物修复档案,以及通过文物名称或修复时间档案。
3.修复材料管理功能:包括添加、修改和删除修复材料信息,以及通过材料名称材料信息。
4.文物修复效果比对功能:可以比对文物修复前后的图片,以便修复人员和管理人员评估修复效果。
5.报表生成功能: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生成文物信息统计报表和修复档案统计报表,提供数据参考依据。
三、系统实现1.前端界面:采用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设计,包括文物列表、修复档案列表、材料信息列表等。
2. 后端开发:采用Web开发技术,搭建服务器和数据库,并实现相关的API接口。
3.数据库设计:根据系统需要设计合理的数据库结构,包括文物表、修复档案表、材料表等。
4.集成管控系统:将本系统与现有的文物管理系统、保护修复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和互通。
四、系统优势1.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系统化管理文物信息和修复档案,减少繁琐的手工操作和人为错误。
2.提高修复质量:通过修复效果的比对功能,及时评估修复质量,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优化。
3.提高数据共享性:通过集成管控系统,实现与其他相关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互通,提高信息利用率和工作协同效率。
4.提高信息安全性:通过权限管理和数据备份等措施,保障文物信息和修复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总结: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可以提高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文物信息的安全和完整。
文物修复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文物修复工作,确保文物修复档案的完整、准确和系统,提高文物修复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文物修复工作的单位、个人和文物修复项目。
第三条文物修复档案是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记录,是文物修复质量评估、文物鉴定、文物修复技术研究和文物修复工作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档案管理职责第四条文物修复档案管理实行归口管理,由文物修复项目负责单位或个人指定专人负责。
第五条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 热爱文物修复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2. 掌握文物修复基本知识和技能;3. 熟悉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六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1. 负责文物修复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2. 对文物修复过程进行记录,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 定期检查档案保管情况,确保档案安全;4. 对外提供档案查询服务,确保档案的利用率。
第三章档案收集与整理第七条文物修复档案收集范围:1. 文物修复项目申报材料;2. 文物修复方案及实施记录;3. 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技术资料;4. 文物修复前后对比照片;5. 文物修复报告及验收资料;6. 其他与文物修复相关的资料。
第八条文物修复档案整理要求:1. 按照时间顺序、类别、项目进行分类;2. 对每份档案进行编号,确保档案的唯一性;3. 对档案内容进行简要概述,方便查阅;4. 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确保档案的长期保存。
第四章档案保管与利用第九条文物修复档案保管要求:1. 保管环境应符合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2. 档案应分类存放,保持整洁、有序;3. 对易损、易腐、易燃的档案采取特殊保管措施;4. 对重要档案进行异地备份,确保档案安全。
第十条文物修复档案利用要求:1. 查阅档案需经档案管理人员批准;2. 查阅档案时,应遵守档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档案内容;3. 查阅档案应做好记录,包括查阅时间、查阅人、查阅内容等;4. 对查阅档案产生的资料,应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丢弃。
文物修复科 具体工作
文物修复科是专门负责修复、保护和研究文物的机构。
他们的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修复科的主要任务是对受损、老化或遭到破坏的文物进行修复和
保护。
他们会运用各种专业技术和方法,例如清洁、填补缺失部分、加固结构等,来修复文物的原貌和完整性。
2.材料分析与研究:修复文物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文物修复科会使用各种
科学手段,如显微镜、化学分析仪器等,来检测文物中的材料成分、年代、制作工艺等信息,以指导修复和保护的工作。
3.文物保管与登记:文物修复科也负责文物的保管和登记工作。
他们要制定详细的文物记
录和档案,确保文物的安全保存,并跟踪文物的流向和状态。
4.紧急救援和抢救:在自然灾害、盗窃或其他紧急情况下,文物修复科可能需要参与紧急
救援和抢救工作。
他们会采取措施来尽快保护文物免受进一步的破坏,并确保其安全转移或修复。
5.研究和学术交流:文物修复科也积极参与文物研究和学术交流。
他们会进行深入的研究,
探索文物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并与其他学者、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
文物修复科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文物保护原理、化学、物理、材料科学、艺术史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同时,他们还需要有耐心、细致和良好的观察力,以及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浅谈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建立
浅谈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建立摘要:在传统的文物储藏工作中,很多文物都因为储藏不当,遭受病害而逐渐腐坏,甚至面目全非,导致文物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其中所蕴含的大量历史信息也遭到了破坏。
只有及时对文物采取保护手段,才能保留文物的价值与意义。
当前,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储藏文物的工作方式上缺乏一定的经验,对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也亟需提升。
为此,要尽快完善文物保护修复中的档案管理细则,使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标准更加详细,使我国文物保护修复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符合技术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立1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重要意义由于历史悠久,文物受到自然和人为等多种因素的破坏,需要保护和修复。
文物保护与修复档案不仅保存了文物的基本信息,而且还以文字、图表、图像等形式记录了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具体过程。
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有助于了解文物的原貌,了解以往修复的细节,方便新的修复,为科学修复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文物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体现了先进的绘画、镶嵌、漆器等技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因此,在研究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之前,建立一个完整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故宫博物院有各种各样的文物。
作为文物修复的主要部门,文化、自然保护和科学技术部每年修复数百件文物,并为文物保护和修复制作了大量档案。
阐述了文化、自然保护和科学技术部建立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档案体系。
这些档案的书写和管理不仅是文物保护和修复的需要,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途径。
2文物档案修复中存在的问题2.1文物工作者保护和恢复档案的意识相对薄弱在我国早期文物保护与修复过程中,文物修复人员对文物修复工作的了解不够透彻,档案意识相对薄弱,导致许多文物保护与修复档案缺乏。
由于信息资料不够全面,阻碍了今后的维修工作。
近几十年来,我国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刚刚起步。
国家和政府的重视,要求文物工作者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提高文物修复水平,学习专业修复知识,确保档案记录质量。
0010-2008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的文本内容和记录所使用的材料、档案的书写、存档及记录格式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文物收藏单位对所保存的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记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1821-2002 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 11822-2008 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 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WW/T 0009-2007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3 术语和定义WW/T 0009-2007 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馆藏金属文物metal colletions主要指博物馆等收藏单位收藏的出土或传世金属质地文物,如铜器。
铁器,金银器等。
3.2病害disease金属文物因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造成的损害。
主要表现为腐蚀现象。
3.3修复restoration为使馆藏金属文物恢复其本来形貌而采取的补配、粘结、整形、作色等工艺过程。
4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文本内容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的文本内容包括: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文物保存现状、文物检测分析、文物保护修复记录、文物保护修复验收等项。
4.1 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4.1.1 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的内容包括:文物名称、收藏单位、文物登录号、文物来源、文物时代、文物材质、文物级别、方案设计单位、保护修复单位、方案名称及编号、批准单位及文号、提取日期、提取经办人、返还日期、返还经办人、备注。
4.1.2 记录格式按附录A中的表A.1。
4.2 文物保存现状4.2.1 文物保存环境应描述文物保护修复前的保存环境及条件,包括库房、展厅、展柜等的温度、湿度,照度,空气质量等因素。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范本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中的相关术语、文本内容、记录格式、记录用文字、记录信息源及记录方法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档案记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821-20xx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11822-20xx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18894-20xx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WW/T0026-20xx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馆藏纸质文物paper collection由收藏机构所收藏的,由纸及写印色料所构成的文物,包括书籍、报刊、档案、图纸、地图、碑贴、拓片、纸币、文书、邮票等。
纸质文物病害diseases of paper collection纸质文物因物理、化学、生物及人为等因素造成的损害。
4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内容概述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包括: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文物保存现状、文物检测分析、文物保护修复过程记录、文物保护修复验收等。
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包括:a)文物名称、收藏单位、登录号、年代、来源、类别和级别;b)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单位、保护修复单位、方案名称及编号、批准单位及文号、文物提取日期、返还日期、提取经办人和返还经办人等。
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基本信息按照附录A中的表填写。
文物保存现状文物原保存环境记录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前保存环境的条件与状况,包括温湿度条件、采光照明条件、保存形式、保存建筑物情况等。
外形尺寸计量单位以厘米(cm)为常用单位。
记录方法记录的有效数字宜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质量以克〔g)为常用单位。
记录方法记录的有效数字可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文物保护部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
文物保护部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各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部门。
文物保护部门负责对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工作,以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责、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以及文物保护部门所面临的挑战。
一、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责文物保护部门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国家文物遗产进行保护、修复和管理。
具体的职责包括:1. 文物保护计划:文物保护部门根据文物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制定文物保护计划,确定保护的优先级和措施。
2. 文物调查与登记:文物保护部门负责对全国范围内的文物进行调查与登记,确保文物资源的全面、准确的掌握。
3. 文物保护法规制定:文物保护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来规范文物保护的工作,保障文物的安全和完整性。
4.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文物保护部门需要研发和掌握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技术,保证文物修复的质量和效果。
5. 文物展览与宣传:文物保护部门负责策划和组织文物展览活动,向公众传达文物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保护国家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具有以下重要性: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可以保护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传承国家的文化传统。
2. 促进旅游和经济发展:文物保护与修复可以为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很多国家的文物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利益。
3. 提升国家形象: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能够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4. 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文物是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通过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三、文物保护部门面临的挑战然而,文物保护部门在保护与修复工作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 自然灾害与环境破坏: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如地震、风雨侵蚀等。
医院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医院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和完善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促进医院文化建设和可连续发展,依据《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管理规定,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医院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在医院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或其他文化价值,代表着医院历史和文化特点的实物、图书资料、文献档案、器物陈设、艺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的全部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文物保护管理第四条文物保护管理应遵从以下原则:1.敬重历史和文化价值,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实性;2.维护文物的安全和环境条件,防止损毁和流失;3.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推动文物的呈现、研究和教育活动。
第五条医院文物的保护责任:1.确保医院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2.保护医院文物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3.定期开展文物鉴定和评估工作,订立文物修缮计划;4.加强与文物保护机构的合作和沟通;5.鼓舞开展医院文物的展览和宣传活动。
第六条医院文物的管理措施:1.设立文物管理部门,明确文物管理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权限;2.建立认真的文物档案和登记台账,记录文物的来源、属性等信息;3.订立文物保管、修缮、移动和呈现的操作规范;4.定期开展文物保护培训,提升文物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5.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文物的安全性;6.定期进行文物的清点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七条医院文物禁止以下行为:1.未经批准私自转让、出售或处理医院文物;2.未经批准私自修缮、移动或拆除医院文物;3.擅自向外借出或呈现医院文物,未经批准进行文物的拓印、复制或摄影;4.损坏、污染或破坏医院文物;5.未经批准私自进入文物仓库或保管区。
第八条医院文物修缮管理:1.医院文物修缮应依法进行,不得随便转变文物的原状;2.修缮方案应经过专业人员评估和批准;3.修缮期间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文物的安全;4.修缮后的文物应进行鉴定和备案,并及时进行登记。
馆藏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档案
馆藏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档案馆藏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档案1. 引言馆藏陶质文物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材质脆弱,这些文物经常面临损坏和破损的问题。
保护和修复这些陶质文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制定详细的方案和措施来保证其长期保存和展示。
本文将深入探讨馆藏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档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一个高质量、全面和深入的方案档案。
2. 馆藏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档案的重要性馆藏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档案是一个记录文物修复过程和结果的详细文件。
它不仅可以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南,还可以作为后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依据。
2.1 档案的内容和组织馆藏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档案应该包含文物的详细描述、损伤分析和修复方案。
其中,文物的描述应该包括尺寸、材质、年代和风格等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征和背景。
损伤分析应该详细记录文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例如开裂、脱落和变形等。
修复方案应该明确列出修复的目标和方法,并说明预期的结果和效果。
2.2 方案的全面性和深入性馆藏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档案应该是全面和深入的,从多个角度来考虑文物的现状和问题,并提供多种修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可以从材料保护、结构强化和外观修复等方面进行考虑,以确保修复方案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2.3 档案的灵活性和更新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的状况可能发生变化,修复方案也可能需要调整和更新。
馆藏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档案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情况和需求。
当文物发生新的损伤或修复技术有所突破时,档案可以随时进行更新和完善。
3. 制定高质量、全面和深入的方案档案要制定一个高质量、全面和深入的馆藏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档案,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3.1 文物保护原则在制定方案之前,需要明确文物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这包括保持文物的原始性和完整性、恢复文物的功能和历史意义、保护文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等。
只有明确了保护原则,才能制定出符合文物特点和需求的修复方案。
文物档案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018-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物档案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张加坤(新平县文物管理所,云南新平653499)摘要:文物档案是文物真实的记录,是珍贵文化遗产的载体,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反映,保护好文物至关重要。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文物档案是该工作开展的依据,是文物保护工作高效开展的保障。
本文就文物档案在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文物档案;文物保护;作用中图分类号:G275.9;K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204-02一、引言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具有较大的考究价值。
然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各项活动对文物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加强文物的保护具有紧迫性。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文物档案的作用是巨大的。
文物档案是考据研究、文物检测、文物展示等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记录,这些记录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因此,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就必须重视起文物档案管理二、文物档案的特点分析(一)文物档案的专业性文物档案是文物的真实反映,通过文字、图片、实物、视频等形式来记录与文物相关的工作。
而文物相关工作专业性强,文物与历史、政治、地理、美术等专业相关,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文物档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文物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来记录、存储、归档和保存①。
(二)文物档案的服务性文物档案是在文物相关工作中形成的,是文物相关工作的真实反映和记录,具有直接的服务性。
文物档案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基本的查询和阅读服务,根据文物档案记录的内容,工作人员可以了解文物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保护。
(三)文物档案的科学性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下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基本历史状况。
而文物档案是文物发掘、普查等工作的原始记录。
建立文物档案,可以更好地研究我国历史发展进程,进而挖掘出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文物部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
文物部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是一座国家文化的重要瑰宝,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珍贵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物,文物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文物保护与修复既是捍卫国家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和呵护。
本文将探讨文物部门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方面的重要工作。
一、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文物保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不仅仅因为文物是国家的重要资产,更因为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积淀的见证。
通过文物的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增强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
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是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通过不断地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我们可以保护历史遗迹的真实性,防止历史记忆的丢失。
同时,文物的完整性是文物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物被后世所珍藏的重要原因。
因此,文物保护工作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艺术的尊重。
二、文物保护的挑战与困境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首先,文物的保护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不同类型的文物需要不同的保护方法和技术手段,如何在保护过程中综合应用各种技术手段,是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其次,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指导,同时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和物资。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像建设项目的冲突、经济资源的匮乏等,文物保护工作往往面临着经费紧缺的困境。
另外,文物保护工作还面临着非物质性的挑战。
由于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经济利益的冲击,文物保护往往会受到非物质性因素的干扰,比如人们对于文物保护意识的缺乏、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
三、文物修复的重要性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容易受到时间和环境的侵蚀,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
文物修复的目的是恢复文物的原貌,延续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其得以传承与展示。
文物修复工作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他们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WWT+0012-2008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WW A16备案号:25935-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WW/T 0012—2008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Specification for recording of conservationand restoration archives of ancient stone collection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文本内容 (1)4.1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 (1)4.2文物保存现状 (2)4.3文物检测分析 (2)4.4文物保护修复记录 (2)4.5文物保护修复验收 (2)5 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形式 (3)5.1纸质文本 (3)5.2电子文档 (3)6 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书写 (3)6.1书写内容 (3)6.2书写方式 (3)6.3书写文字 (3)6.4数字的书写 (4)6.5术语及计量单位书写 (4)6.6图形及符号书写 (4)6.7书写修改……………………………………………………………………………………….47 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存档 (4)8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封面格式 (4)附录A(规范性附录)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表 (5)附录B(规范性附录)文物保存现状表 (6)附录C(规范性附录)文物检测分析表 (7)附录D(规范性附录)文物保护修复记录表 (8)附录E(规范性附录)文物保护修复验收表 (9)附录F(规范性附录)封面 (10)前 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萍、马涛、齐扬、周伟强。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的文本内容和记录格式、记录用文字、记录信息源、记录方法和规则。
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意义为加强对医院内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推动医院内文化建设,特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的全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包含但不限于古建筑、文化遗址、文物藏品、文化艺术品等。
第三条基本原则1.保护第一原则:将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加强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研究和宣传。
2.综合管理原则: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各级别、各部门协同搭配,形成合力。
3.安全保护原则:加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安全保护管理,确保其不受损失和破坏。
4.修缮维护原则:实行科学修缮和合理维护,保持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原有风貌和特点。
5.公众参加原则:鼓舞公众参加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民众的文化骄傲感和责任意识。
第二章文物和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分类第四条文物范围1.医院内的古建筑、文化遗址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遗址。
2.医院内的文物藏品,包含书画、器物、典籍、瓷器等各类文物。
3.医院内的文化艺术品,包含雕塑、装置艺术作品等。
第五条文化遗产的分类依据其特点和价值,医院内的文化遗产可分为以下几类:1.国家级文化遗产:具有紧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由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文物和建筑遗址。
2.省级文化遗产:具有紧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由省级文物局认定的文物和建筑遗址。
3.市级文化遗产:具有紧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由市级文物局认定的文物和建筑遗址。
4.科研级文化遗产:具有紧要科研价值的文物和文化遗产。
第三章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第六条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职责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医院内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包含但不限于:1.研究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编制文物档案和研究报告。
2.订立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修缮方案,组织实施修缮工作。
3.进行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安全监测和防护工作。
4.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展览工作,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和认得。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研究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研究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研究文物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的骄傲和瑰宝。
对于馆藏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档案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的目的是记录和保留文物的修复过程和技术,以及文物的价值与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探讨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首先,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文物修复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
馆藏文物的修复过程中,修复人员需要仔细研究文物的材质、结构和历史背景,运用各种手段和技术来修复或保护文物。
这些修复过程都需要被记录下来,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参考。
修复档案不仅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宝贵的资料,还可以为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的依据。
然而,当前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有些文物修复过程中的临时记录往往没有完整的收集和整理,导致后续的档案建设工作出现断层和遗失。
此外,一些修复档案中的技术手法和修复材料没有明确的说明,缺乏有效的说明和记载。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文物修复档案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为了改进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一个专门的文物修复档案部门,负责文物修复工作的档案整理和管理。
该部门需要有专业的人员,熟悉文物修复的知识和技术,能够有效地记录和保留修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其次,制定一套档案标准和规范,明确修复档案需要包括的内容和格式。
这样可以确保修复档案的一致性和可读性。
最后,加强与相关机构和专家的合作,积极收集文物修复的新技术和材料,及时更新修复档案,使其能够反映最新的修复成果和进展。
总之,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当前的档案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建立专门的档案部门、制定档案标准和规范以及加强合作,我们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档案的完整性和可读性,为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更好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物医院的基础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在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里曾是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的宫殿,占地7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医院就座落在皇宫的一个四合院里,称文保科技部,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故宫博物院院藏各类文物的保护研究、修复和复制,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国宝在这里获得了抢救性保护。
文保科技部现有古书画装裱与修复、青铜器修复与复制、古钟表修复、古书画临摹复制、宝玉石雕刻与镶嵌、传世漆器与木器修复、囊匣制作等工作室和分析检测实验室。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当今的文物医院。
(一)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保存并传承了古书画的装裱与修复、青铜器的修复与复制、古钟表的修复、古书画临摹复制、宝玉石的雕刻与镶嵌、传世漆器与木器的修复、囊匣的制作等技术。
这些技术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有的历史甚至更为悠久。
它们经过世代相传,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工艺流程,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
这些技术是具有故宫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古书画装裱修复技术故宫保存的“古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在2008年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南朝宋至今已近1600年,由此可见古书画装裱技术漫长的历史。
在隋代,由于丝织品和造纸技术更加成熟,为著名书画家和大量名作的产生创作了客观条件,同时也就促进了书画装裱技术的发展。
在当时的京城,观文殿后设有二台,东称妙楷台,藏自古法书。
西称宝迹台,收自古名画。
隋炀帝即位后,又将内府所藏书画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品使用红琉璃轴,中品使用绀琉璃轴,下品使用漆轴作为装饰,并派诸葛颖、江总等监制装背。
隋代的书画装裱是从两晋南北朝向唐代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
历唐至宋,书画装裱进入鼎盛时期。
《高宗翰墨》记载:“本朝自建隆以后,平定僭伪,其间书法名迹,皆归秘府,先帝又加采访……,命蔡京、梁师成、黄冕辈,编类真赝,纸书绢素,备成卷帙,皆用皂鸾鹊木绵褫,白玉珊瑚为轴,秘在内府,用大观、政和、宣和印章。
”由于朝野均重视装裱,故设置官职,“装背”就成为宋代“文思院”的六种待诏之一。
明清时期,书画装裱基本形成以北方为中心的“京裱”和分别以苏杭、扬州为中心的“苏裱”、“扬裱”流派。
清宫造办处专设“裱作”一项,汇集南北高手从事宫廷收藏书画的装裱与修复工作。
民国时期,宫中高手散落民间,中国的书画修复业形成了以北京琉璃厂的玉池山房、大树斋和上海的汲古阁、刘定芝装池等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解放后,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将包括刘定芝装池、玉池山房等裱画铺在内的全国书画装裱修复高手请到故宫博物院,专门负责装裱修复故宫收藏的书画文物。
他们是:张耀选、杨文彬、孙承枝、江绍大、张有年等。
这些修复高手们先后修复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展子虔《游春图》、韩滉《五牛图》、马和之《唐风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一系列国宝级文物。
2.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技术传统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技术也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
从《吕氏春秋?审已篇》和《韩非子?说林》的记载中可知,这种技术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史料中还能看到汉代方士新垣平向汉武帝进献仿周代青铜器事发被革职的记载;故宫现藏唐代仿西周青铜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宋代、元代仿制古代青铜器成为风尚,杭州、苏州等地出现了颇有名气的仿古青铜器作坊;明代万历年间,仿古青铜器制作分为南北两派,金陵的甘文堂、苏州的蔡家和北京的施家成为代表;清代与明代相比,仿器不仅精细,而且数量更多。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内有专门机构负责征召各地能工巧匠仿制、修复青铜器,青铜器修复、复制技术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形成了一套工艺规范的传统手工技艺。
明清时期,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技术分为北京派、潍坊派、苏州派、西安派等不同的流派。
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源于北京派的“古铜张”,而“古铜张”的修复技术现在被认为源于清宫造办处的于氏。
于氏原在内务府造办处专门修复宫廷珍藏的青铜器。
清光绪年间(19世纪末),于氏离开紫禁城成为北京民间青铜器修复业的创业者。
1952年,“古铜张派”第三代传人赵振茂来到故宫博物院,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并将这项传统工艺又带回了紫禁城。
当时的专家还包括长期从事青铜器修复复制的赵同仁、李会生、孟海泉及景德泉、古德旺、张聚如等人。
几十年来,这些专家修复、复制各类青铜器文物上千件,为我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第一批进入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年龄的增长,如何传承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全国文物修复行业的突出问题。
1972年,国家文物局委托故宫举办文物修复培训班。
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承接了青铜器修复的培训任务,先后为湖北、湖南、广东、辽宁、重庆、广西、新疆、陕西、甘肃、山东、云南、北京、江苏、山西等十几个省市培养了青铜器修复工作者,将京派传统修复技艺传授到全国各地。
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整形、拼接、补配、粘接(焊接)、加固、作旧等工序,有时还会涉及到去锈、烫蜡(表面封护)等工作。
每项技术都有自己的操作规范,都要根据青铜器的具体损坏情况选择应用。
传统青铜器复制技术包括制作模具、翻模铸造、錾刻花纹、打磨作旧等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技术难度。
从古铜张传人进入故宫后,故宫博物院通过“师承制”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掌握传统修复和复制技术的专家,先后修复了包括班簋、立鹤方壶、齐史祖辛觯、司母辛鼎、二祀邲其卣、马踏飞燕等一大批国宝级文物,复制了格伯鬲、兽面纹觚、兽面纹瓿、鸢祖辛卣、西周牛尊、西周荣簋等一系列重要文物。
3.古钟表修复技术欧洲的钟表在明代就已经传入中国,受到皇室的喜爱。
在清代的康乾盛世时期,京城皇宫已经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深受清代帝王喜爱的钟表成为皇家室内陈设、装饰的重要器物。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宫设立造办处,专门承制各种御用器物。
皇帝出于对钟表的喜爱,在造办处下成立了做钟处,征召全国的能工巧匠与在清宫供职的外国匠师一同肩负起御制钟的制作、改制和维修的职责。
做钟处曾经制造了多件御制钟表,同时对清宫钟表不断地进行修复和日常维护。
到宣统三年(1911年)溥仪退位,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后,紫禁城内作为内务府下属机构的做钟处仍未被裁撤。
逊清皇室时期(1911年—1924年),原做钟处的工匠依旧留在紫禁城中从事清宫钟表的修复与维护。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原做钟处的工匠仍留在故宫修复钟表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建立了古钟表修复工作室。
这些工匠继续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古钟表的修复工作,同时把这门技艺加以传承。
通过师徒的传承,培养了一批技术精湛的钟表修复专家。
故宫古钟表修复技术已延续了300多年,这一技术源于清宫造办处做钟处,其主要来源有三:一是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他们是御制钟的主要设计者和机械加工的技术指导。
如法国人沙如玉在雍正六年七月二十五日(1728年8月30日)抵华,在法国人巴多明推荐下,第二年春天被召入京。
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初九日,首领太监赵进忠传怡亲王谕:“著西洋人沙如玉在造办处做自鸣钟活计。
钦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多处记载了西洋人沙如玉制作钟表的情况。
二是做钟太监,他们是宫中最早向西方传教士学习自鸣钟机械结构和维修的技术人员。
三是因广钟闻名一时的广州做钟技师。
这些能工巧匠在做钟处共同工作,技术上不断融合,形成了故宫现有的古代钟表修复技术。
故宫现有的古代钟表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结构调查、拆卸、清洗、去污、除锈、烘干、栽尖、补齿、焊接、铆合、锉磨、组装、倒齿、备劲、跑弦、合夹板、核对分针、核对时针、换套针、调试等技术环节。
故宫博物院自建院以来,已利用古代钟表修复技术修复铜镀金象驮转花钟、铜镀金象驮水法塔式音乐钟、铜镀金葫芦式转花广钟、紫檀楼嵌珐琅转仙人钟、铜镀金四象驮乐箱帕跑人犀牛转花钟、木楼式时刻更钟、铜镀金鸵鸟驮亭式表、铜镀金嵌珐琅人物亭式转水法钟、铜镀金嵌料石升降塔钟、铜镀金牛驮水法亭式钟、四柱亭式无发条坠力钟、铜镀金镂空套冠架式钟、铜镀金八仙水法转花钟、铜镀金转花走人镜表、铜镀金嵌料花四象驮转花转水法钟等等。
4.古代书画临摹复制技术长期以来,临摹古代书画珍本成为传承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传承中国古代书画技法的重要手段。
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3世纪,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仅创作了很多名画,而且还临摹了许多绘画作品;公元5世纪,南朝刘宋时期的画家刘绍祖是个“善于传写”的摹画高手;公元6世纪,南齐谢赫撰写的画论《古画品录》中有六法之一的“传移模写”;唐初,皇家设立掌理秘书图籍的官署“集贤院”,这里曾大规模地进行研究和临摹古书画的工作;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因爱好古人书画,遍临晋唐名迹可以乱真;宋代以后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书画临摹的风尚也随之更加普遍。
特别是明清以来,临摹书画之风更盛。
出现了“湖南造”、“河南造”、“广东造”、“苏州片”、“扬州皮匠刀”等派别。
民国初期,上海地区集中了一批专以临摹传世名画的书画临摹高手,成员主要有谭敬、汤安、金仲鱼、郑竹友、胡经等。
他们制作古书画时分工合作,或绘画,或写字,或摹刻印章,或装裱作旧,所摹作品惟妙惟肖。
与此同时,北京、天津画坛也出现了一批绘画高手,其中包括“湖社画会”的陈临斋和著名女画家冯忠莲(陈少梅之妻),以及专门临摹书法印章的金禹民。
故宫博物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吸收了上海、北京等地的一批掌握古代书画临摹技术的专家,如金仲鱼、郑竹友、冯忠莲、金禹民、陈临斋等。
冯仲莲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赵佶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金仲鱼摹《赵佶听琴图卷》、《郭熙窠石平远图卷》、《崔白寒雀图卷》,陈临斋摹《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胡環卓歇图卷》、《王渊花竹锦鸡图轴》等作品都极具代表性,其中很多摹本已经被作为文物进行收藏。
古书画临摹技术主要包括勾稿、落墨、着色、做旧、题款及印章的摹制。
摹制过程中完全使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所摹作品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原件。
延续并发展了1700多年的古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技术,保存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技法和临摹技术,复制了诸多国宝级古书画文物,保存并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故宫博物院,其他门类的文物修复传统工艺技术也有着类似的传承脉络,目前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传统工艺技术的门类在中国是最全的。
为了保护这些传统工艺技术,故宫博物院从上世纪就开始吸收有着较好知识结构的年轻人,让他们学习文物修复传统工艺技术并从事文物修复工作。
通过老师傅的传授,已形成了几十人的专家队伍,使故宫保存的这些传统工艺技术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为了更好地保护、修复故宫收藏的文物,上世纪80年代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文保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