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职前教育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师职前教育的想法
摘要
目前教师职前教育与就业相脱节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构建适合学校市场的培养模式是众多培养院校的难题;如何通过改进培养制度、创新培养模式来适应基础教育的要求,适应学校市场的需求也是当前教师职前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教师;教师职前教育
(一)教师职前教育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所需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数量上看,中小学师资需求在总体上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从质量上看,学校师资质量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稳定、深入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但是学院教师教育课程难以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要求,无差别的、固定的、单一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基础教育对师资不同层次的需求。
解决上述难题,关键在于整合组织机构合作培养,使得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相一致,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就业方向与准教师的个性选择三个方面的要求。
(二)教师职前教育的基础
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专业化的第一阶段,它是奠定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理念的基础阶段,也是专门培养制度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职前教育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教师职前教育分为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纵向(如低、中、高三个年级阶段)之间和横向各方面(如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之间是各具特色又相互衔接和配合的关系。因此,没有培养过程、方法的教师教育,没有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没有共性与个性并存的教师教育,很难保证教师教育职前教育的质量。教育是以培养完整的人或达到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目标应注重人的发展,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课程结构要均衡、一致。教师职前教育要传授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精神,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新的时代赋予教师教育应具备开放性、专业性和终身性的特征,教师教育要求教师培养过程由职前培养走向终身发展、教师培养的渠道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教师形象。
(三)教师职前教育研究的目的
教师职前教育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参照国内外相关经验,分析当前教师需求不均衡现状,在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前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实证调查并分析我国教师职前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试图为我国教师职前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通过探索教师职前教育的组织管理体制、培养模式创新、教育实习新模式、多元就业途径,从而促进培养院校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四)教师职前教育的基本概念
1.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是指教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所接受的教育及专业有关的学习,既包括教师职前教育,也包括教师在职的各种继续教育与培训。
2.教师职前教育模式
教师职前教育模式是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形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要素的组合。
(五)教师职前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国际竞争力的日益加剧,各国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专业人才主要是学校教育培养的结果,而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教师,因此,教师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的培养通过教师教育来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要求教师教育由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两部分构成,其中教师职前教育占主体地位,由此可见,教师职前教育对培养专业化教师起决定性作用,不可替代。对于任何学校而言,课程都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其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一部分,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师范生,就必须重视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
教师职前教育模式创新是教师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由之路,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点。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是培养教师的重要课程,有较强的专业性,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相关课程。同时,它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保障。通过对校相关教师和新入职教师的调查,从就业现状和入职后反馈两个角度进一步了解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的现行效果,为我国教师职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对教师职前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分析,就是根据当前基础教育背景和实际状况,分析教师职前教育中难以适应社会要求的具体问题,提出教师职前教育一体化解决社会、学校与师范生之间的适应问题。
(六)教师职前教育的方法
如何把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点,是当前培养高校创新教师职前教育模式的难题与重点。其解决的关键在于将双方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素养要求与专业发展衔接对应,从而形成一体化的互动发展。当前国内多所高校以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为契机,实现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互动发展,为教师职前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贵的实践支持:一方面,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互动合作关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结合了大学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经验,以此获得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以中小学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师范生在中小学进行连续不断的实习,通过观摩教学、参与备课、班主任管理、实习记录等实习形式把握教育实践的内在逻辑,初步发挥对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获得了实践经验的环境。再者,大学教师通过与中小学教师互动沟通交流,能够切实解决中小学的实际状况、需要与问题,促进大学教师改进课程安排,完善与重组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教学方法的知识和关于教学环境的知识。
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所掌握的知识的性质、特点有所不同。依据师范生掌握知识的顺序、把握程度、学习特点的变化以及各个阶段的培养重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师范生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运用和理论提升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通过不断的“理论——实践——反思——理论”的学习过程,使师范生的教师知识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完善。
通过学习各个阶段的教材教法、教育心理学,见习各个阶段的教育情境,关
注各个阶段学生的认知差异和心理差异,适应纵向阶段上的一体化教学;通过跨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与交流,有利于扩大师范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完成不同学科的认知整合,适应学科之间横向上的一体化教学;通过“学徒式”教育实践和针对性教学技能培训,真正把师范生培养成为“技术型准教师”。
另外,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智慧型知识是教育智慧形成的基础与前提,教师职前教育中重点关注智慧型教师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教师教育得到协调全面的发展,从另一层面上会促进整个基础教育的质的转变和提高。教育智慧既包括理性智慧,即建立在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的基础上;又包括实践智慧,即在个体经验感悟、教学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教学智慧。
教师专业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知识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师范生学习的特殊性。它既要求师范生具备宽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组织与内容,展现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能力;又要求师范生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在具体学科的认知特点,掌握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实施具体学科在不同阶段的有效教学。双重的学习任务无疑加大师范生的学习压力,可能出现学习不适的症状。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法、参观法、案例法等方法向师范生展示如何在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真实情境中教学,带领师范生总结中小学课堂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洞察,在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领会实践中的智慧。师范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反思,组织、管理与整合,促进教师思维的优化、教师知识的领会、实践智慧的养成。
介于教师职前教育的现状和社会的迫切需求,积极推进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前培养是当务之急,综合考察各种方法达到有效提高教师技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