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简介
海防护林建设实施方案

海防护林建设实施方案海防护林是指人工建设的沿海防护林带,通过植被的生态作用和土壤的物理作用来保护海岸线,防止海岸侵蚀和风沙灾害,维护海岸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海防护林建设对于海岸线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制定海防护林建设实施方案时,需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注重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下是一份海防护林建设实施方案,供参考。
一、项目背景海岸线是陆地和海洋的交界处,经常受到海浪、风暴潮、波浪侵蚀等自然力的影响,容易发生土壤侵蚀、海岸线后退、海岸侵蚀等问题。
为了保护海岸线和维护海岸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建设海防护林。
本项目旨在建设一条全长xx公里的海防护林带,通过植被的生态作用和土壤的物理作用,抵御海浪和沙风的侵蚀,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和保障沿海经济发展。
二、项目目标1. 建设完整的海防护林带,形成连续的植被屏障;2. 保护沿海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3. 预防海岸侵蚀和风沙灾害,保护相关设施和土地资源;4. 提高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三、项目内容1. 选址和规划(1)根据沿海地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和植被分布情况,选择适宜的建设区域;(2)综合考虑沿海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
2. 植物种类选择和培育(1)根据沿海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应性强、抗风沙、抗盐碱的植物种类;(2)通过合理的培育和繁殖工作,提供足够的植物苗木供给;(3)注重引进和培育地方优势植物品种,促进地方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3. 林带建设和维护(1)根据规划,按照一定的间距和覆盖面积进行植树造林;(2)选择合适的植树技术和方法,确保植树成活率;(3)定期对海防护林进行修剪和养护,确保植被的健康生长。
4. 管理和监测(1)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任务;(2)加强对海防护林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3)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海防护林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
沿海防护林

沿海防护林:是指以海岸为主在临海乡镇建立的人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综合森林生态防御系统,包括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岸护堤林,护路林,护村护宅林沿海基干林带,由沿海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划定,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并报省、市(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1.在沙岸地段,从海水涨潮的最高限起,向岸上延伸200米2.在泥岸地段,从适于种植红树林或能植树的滩涂起,或从海水涨潮的最高限起向陆地延伸100米3.在岩岸地段,为临海第一座山的临海坡面沿海防护林体系从建设形式、目标、方式、措施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单纯追求生态效益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深入人心,过去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的建设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必须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同时,把经济效益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将三大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2.从营造单一的防护林种向多林种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沿海地区各个地方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在林种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立地条件差、环境恶劣的地方,应以防护林为主;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发展用材林;在立地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发展经济林吗,实行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有些地方结合旅游,还可营造风景林,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前提下,以景观效益为主,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以多林种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护林体系。
3.从单一的乔木树种向乔灌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沿海地区尤其是岩质海岸生态环境差,有时乔木树种适应性差、生长不良,不但不能很好的发挥生态效益,而且经济效益也很低;而灌木树种适应性强、生长快、能迅速覆盖地面,保持水土的能力强,有的还可以提供燃料、饲料、药材等。
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其生态和经济效益更为显著。
4.从单一发展林业向农、林、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农、林、牧各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彼此依存、相互制约的规律,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化,就会使整个生态经济系统失去平衡,由于岩质海岸自然条件十分复杂,要在各个地方单纯发展林业是不可能的,也违反自然规则;单一的农业结构,不但导致掠夺式的经营方式,而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带来生态灾难,阻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健康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初探

益评定标准 。 很多国家 在大力 营造各种防 护林的同 还将原有的一 时, 些林地划归为防护林。 如德国、 瑞士和
收稿 日期 :2 1 - —3 0 1 1 ;修回 日期 : 0 1 4 1 02 2 1- —9 0
11 营林措施 .
根据 “ 适地适树 ”原 则 ,即根据造林地 的生境条件和树 种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进行选用和合理布局配置 , 在 树种选择上 以乡土树种为主 ,同时注意选择 引种 成功的外来树种 ,使沿海 防护 林体 系林种 、树种合理化和多
居环境的作用, 对于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提高沿海地区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具有重要 意义[ 2 前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人 】 。目 工纯林较多、结构不合理、病虫害严重和管理粗放等问题制约 着防护林体系的建设。 如何构建—个健康有效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同时兼顾生态效益,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
Z AN Q n H G i ,XUHu . a a ho c
( co lfF rsr n i—ehooy Z ein Sh o o o et ya dBoT cn lg, hj gA&FU i ri , i a 1 3 0 C ia) a nv sy Ln' e t n3 1 0 , hn
Absr c :De eito r a e o urntstai n o o s lp oetv o et y tm.S g eto swee o e e o c n t c e l c atl ta t s rpin wee m d n c re iu to fc at rtci e frss s se a u g i n r f r d t o sm th at o sa s h p t t efr s wi rto a etc nr 1 o c v oe t t a n lp r e i h i s o to. Keywo d hel y c atl r t tv oe t; y tm o tu to ; oo ia e e tm es r r s: at ; o sa o e i ef r s s se c ns c n e lgc l n f ; a ue h p c s r i c b i s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沿海防护林是指在沿海地区建设具有防护作用的森林体系,以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沿海防护林的建设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
一、背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全球生态环境日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应运而生。
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域,也是我国国土最开放、最容易受到污染和灾害影响的区域。
因此,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对于维护沿海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任务沿海防护林的建设旨在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具体包括以下目标和任务:1.保护海岸线、固定沙丘、防止海水侵袭和风沙侵蚀,保护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2.减轻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提高沿海地区的防灾能力;3.优化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打造观赏、休闲、旅游和生态居住区;4.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体系设计沿海防护林体系的设计应当遵循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注重保护自然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积和空间分布:应根据沿海地区的具体情况,结合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特点,合理规划防护林体系的面积和空间分布。
要注重保护高梯度生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种植树种:应根据地形、土壤、气候等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
要注重保护濒危或珍稀物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保护措施:在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中,应当注重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障种植树种的生长、抗风、抗虫、抗病等能力。
4.管理和维护: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体系,加强对防护林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证防护林体系的功能。
四、实现途径1.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为沿海防护林的建设提供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支持沿海防护林的建设。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估技术方案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估技术方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估技术方案一、引言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构建绿色屏障,抵御海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保护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沿海防护林(发布稿)

B 64DB3302沿海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前言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宁波市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宁波市林业园艺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修鹏、周和锋、陆志敏。
沿海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1 范围宁波市域范围内的泥质海岸、岩质海岸基干林带和丘陵山地、平原农区防护林网、片林建设的设计技术、施工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
本规程适用于宁波市国家、集体(企业)、个人承建的沿海防护林工程项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6000—1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GB/T 15163—2004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 15776—1995 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81—1995 森林抚育技术规程GB/T 18337.1—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 18337.2—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 18337.3—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LY/T 1607—2003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 5141—1999 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试行)DB33/177—2005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等级3 定义3.1海岸基干林带位于最高潮位以上、在自然立地条件下适宜植树的海岸内侧陆地,主要由乔灌木树种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
3.2消浪林位于海岸线以外的潮间带、近海滩涂及河口区域,通常由海滨木槿、柽柳、芦苇等灌木及木质化程度较高的草本植被和湿地构成的林带,是破坏性海浪的“缓冲器”。
3.3丘陵山地防护林在海岸基干林带后侧范围的广大丘陵山地上营建的防护林。
3.4平原农区防护林在海岸基干林带后侧范围广大平原区域营建的防护林,包括农田防护林、各类交通干线道路两测的通道绿化带、各干线河流绿化带、片林、村庄绿化等。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12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它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 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 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 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 国务院以国发( 1978) 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3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 至此, 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 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 北抵国界线, 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 东西长4480公里, 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 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551个县( 旗、市、区) 。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 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 为第一阶段, 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 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 1996-为三期工程; -2020年为第二阶段, 分两期工程。
-为四期工程, -2020年为五期工程; 2021-2050年为4第三阶段, 分三期工程。
2024年海防护林建设实施方案

2024年海防护林建设实施方案
如下: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我国海域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海岸线受到严重侵蚀,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海洋资源受到过度开发。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岸线安全,提升海洋生态保护水平,特制定海防护林建设实施方案。
二、建设目标
1. 建设一批海防护林带,保护海岸线,减少侵蚀,提升防护能力;
2. 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3. 护持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建设内容
1. 选址、规划和设计合适区域,确定海防护林建设地点;
2. 选择适宜树种,进行定植和抚育工作;
3. 强化护栽区域的管理和监测,确保海防护林带的长期稳定运行。
四、建设措施
1. 加强科学研究,确定最适宜的海防护林树种;
2. 制定完善的海防护林建设方案,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
3. 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机构的合作,推动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实际成效。
五、预期成效
1. 保护海岸线,减少海洋侵蚀的损失;
2. 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促进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六、总体要求
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海防护林建设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确保项目如期完成,取得显著成效。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综述

护湿 地为 主要 功 能 的林 农 、 牧 、 渔等 复合 防护林 林 林 体 系。泥 质海 岸地 势平 坦 , 涂广 阔 , 般 以县 域作 滩 一 为沿海 防 护林 体 系 规 划 建 设 范 围 。 由海边 向 内陆 ,
许景伟 , 王卫东 , 王月海
( 山东省林 业科学研究院 , 山东 济南 2  ̄1 5 4)
摘
要: 在总结和 分析 国 内外的科研 成果、 先进技 术和 生产经验基 础上 , 扼要提 出 了沿 海防护 林体 系类型 区划分、
配置与 布局 、 树种 选择 、 营造技 术等技术规 范和要 点 , 为我 国沿海防护林体 系工程建设和 管理提供借 鉴和参考。
应根 据地 下水 位 、 壤 盐 分 含 量 等 生态 因子 的变 化 土
护林 工程 区 的海岸 带 划 分 为 3个类 型 区 和 l 2个 自
然 区( 1 。 表 )
规 律 和土地 利 用状 况 , 进行 沿海 防护 林 体 系 的合 理 布局 。在 临海一 侧 , 建立 前 沿 消 浪 林 带 和灌 草 植 可 物 带 , 内建立基 千林 带 , 向 内为农 田林 网( 向 再 农林 问作 ) 村镇绿 化 及 小 片 用 材林 、 、 经济 林 等 。在 潮 间 带 和潮 上带 要大 搞 封 滩 育林 , 力 封 护 培育 南 方 的 大 红 树林 、 北方 的柽 柳 林 以及 其 他 耐 盐碱 的灌 丛 和 草 甸植 被 。在海 岸 较 宽 的 岸段 , 紧 密结 合 防潮 坝 工 应 程 、 田水 利 工程 及 主要道 路 , 农 建设 多条 沿海基 干林
等 自然灾 害 能力 。
2 1 沙质 海岸 类型 区 .
中国防海林的概况及发展前景

中国防海林的概况及发展前景我国位于太平洋东岸,由于太平洋地区经济的崛起和金融危机的发生,沿海地区就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为此必须加强和太平洋沿岸各国的经济合作。
目前,我国已经在沿海地区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和海南省,以及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然而沿海地区由于地处海陆交替、气候突变地带,很容易受到台风、暴雨、洪涝、风沙等灾害侵袭。
各种自然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国土资源就成为沿海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问题,而营造海防林则是保障生产的重要措施。
我国的海防林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已初见成效。
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还是比较零星迟缓,而且各省的建设和发展又参差不齐,有必要对其作出全面的了解,从而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支持,进一步搞好改造与发展的规划,加强领导,逐步实施,以便把我国东部沿海防林连接成一道新的绿色长城,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既有利于当代,又造福于子孙后辈。
1. 海岸带的自然条件海防林颁于海岸带的范围内,而海岸带的自然条件则是其自下而上的基础。
(1)海岸带的类型按海岸的形态和成分来分,我国的海岸有平原海岸,山地港湾岸及生物海岸三类。
平原海岸曾有“沙岸”之称,系由巨厚而松散的沉积物组成。
这种海岸长2000多km,主要分布于杭州湾以北的苏北、渤海湾西部、松辽平原外缘和华北大平原与大海连接处,在杭州湾以南公有少量分布于河口处。
山地港湾海岸也叫基岩海岸,主要由比较坚硬的基岩组成。
其特点是具有突出的海岬和深入的海湾,岛屿罗列,海岸曲折。
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浙江、福建和广东沿岸以及杭州湾以北的江苏连云港市、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
生物海岸位于我国南方,由于北回归线以南海区,生物生长、繁殖迅速,沿岸的植物和动物群落对海岸轮廓形成景观发生很大影响,这种有生物附加作用的海岸称为生物海岸。
中国林业概况

中国林业概况1.2中国林业概况1.2.1、中国林业的资源现状(1)森林资源概况在当今世界森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依据自己的国情和林业发展情况,积极推行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基本政策,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在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全国森林资源状况根据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全国林业用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量145.54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133.63亿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2%。
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128hm2,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048 m3。
现将我国除台湾、香港和西藏控制线外的森林资源状况介绍如下:1.林业用地资源林业用地面积:25 704.7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5 363.2万hm2,占林业用地的60%;疏林地719.5万hm2,占3%;无林地5 703.7万hm2,占22%。
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12 919.9万hm2,经济林面积2 022.2万hm2,竹林面积421.1万hm2。
2.各类林木蓄积活立木总蓄积量113.1亿m3。
其中森林蓄积量100.9亿m3,占89%;疏林蓄积量1.4 亿m3,占1%;散生木蓄积量7.0 亿m3,占6%;四旁树蓄积量3.8亿m3,占4%。
3.天然林、人工林资源天然林面积10 696.5万hm2,占有林地的70%,其中林分面积10 005.5万hm2,占天然林面积的94%;天然林蓄积量90.7亿m3,占森林蓄积量的90%。
已成林人工林面积4 666.7万hm2,其中林分面积2 914.4万hm2,经济林面积1 621.5万hm2,竹林面积130.8万hm2;人工林蓄积10.1亿m3,占森林蓄积量的10%。
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现状与总体规划

( 福建 ) 2 1 0 0年第 2期
福 建 省 沿海 防护林 体 系建设 工 程 现 状 与 总 体规 划
郭 瑞 华
( 建省林 业调 查规划 院 福 福 州 3 0 0 ) 503
摘
要
对福 建省 沿海 防护林 建设现 状进行 分析 , l 来福 建省 实施 的 沿海防护 林体 系 对 7年
建 设工程 所取 得 的成效进 行 综述 , 同时阐述 了福 建省 沿海 防护林 体 系建设 总 体布 局 和规 划建 设
重 点 。 出 了规 划 期 内全 省 沿海 防护林体 系建设 工程 的建设 内容 与规 模 。 提 关 键词 沿海 防护林 ; 工程建 设 ; 现状 ; 体规划 总 ¥ 2 . 7 72 文献标 识码 B 中图分 类号
生 态 公 益 林 中 : 点 生 态 公 益 林 5 33 0 7 m 占生 态 公 益 林 面 积 的 4 . % , 方 级 生 态 公 益 重 5 3 . h , 66 地
林 6 3 8 . h 占5 . %。按亚林种分 , 3 0 1 m , 3 4 6 防风固沙林 6 9 . 8 m , 3 0 7 h 占防护林 面积 的 8 3 ; 田 0 .% 农
积 1170 08 H 。森林覆盖率 5 .3 。 8 1.h 1 2 85%
有林地中 : 乔木林分 21064 7 m , 3 9 .h 占有林地面积的 7 .% ; 30 经济林 649 17 m , 10 竹林 1 1.h 占2 .%; 156 1O m , 6 0 ; 树林 824 m 。 7 0 .h 占 .% 红 7 .h
・
1 7. 5
林业勘察设计
( 福建) 2 l O O年第 2期
万里海疆崛起绿色长城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卫星照片呈现出的绿色中国版图,让世界为“中国绿”点赞。
作为我国正在建设的十大生态屏障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之一,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为“中国绿”谱写了壮丽诗篇。
北起辽宁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仑河口,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在海陆交界处构筑起1.8万多公里的海疆绿色屏障,守护着沿海区域的生态安全,增进了沿海区域的民生福祉,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万里海疆崛起绿色长城文\丁洪美 薛亮布设“定海神针”建设沿海防护林,是被残酷的自然灾难逼出来的决策,更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决策。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340公里,沿海省(区、市)分布着70%以上的大中城市。
近几十年来,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企业密集、经济发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领域,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陆海交替、气候多变,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风沙海雾、低温干热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沿海地区每年都会造成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
全面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增强沿海地区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已然迫在眉睫。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心沿海地区生态建设,高度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先后就沿海防护林建设作出过重要指示。
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国家领导人又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作出了明确指示。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平潭综合试验区考察时,下车伊始就关心当地防护林建设情况,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对海防林建设的高度重视。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开展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试点。
1991年,我国正式启动实施了全国沿海防护林建设第一期工程,开启了以国家工程为载体、系统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序幕。
在近2万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建设防护林,古今中外都没有先例。
这项工程的顶层设计——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也因此成为了这一绿化壮举的“定海神针”。
中国有几大防护林工程施工

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发展之后,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水土流失、沙漠化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特别是防护林工程的建设。
目前,我国主要有以下几大防护林工程施工:一、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又称“绿色长城”,是我国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的一个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整个工程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途径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约406.9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4%。
自1979年开始实施,历时71年,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规划造林5.35亿亩。
到2050年结束时,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原先的5.05%提升至14.95%。
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工程以防洪、治沙、保持水土为主要目标,规划造林面积达2.8亿亩。
自1988年开始实施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减轻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
三、沿海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在沿海地区建设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
工程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规划造林面积达1.2亿亩。
自1979年开始实施以来,沿海防护林已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保护了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平原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是我国在平原地区实施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
工程以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规划造林面积达1.5亿亩。
自1980年开始实施以来,平原防护林已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改善了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
五、太行山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是我国在太行山地区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规划造林面积达1.1亿亩。
自1980年开始实施以来,太行山防护林已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改善了太行山地区的生态环境。
浙江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浙江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1. 简介浙江省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较长的海岸线。
由于海岸线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多样性,浙江省沿海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防治情况也有很大差别。
其中,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就是为了保护浙江省沿海生态环境和减轻自然灾害对当地居民的影响而开展的一个大规模工程项目。
2. 工程背景浙江省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紧邻太平洋。
在这一地区,自然灾害常发生,其中台风灾害是影响浙江省沿海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除此之外,海上交通运输和渔业等产业也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浙江省沿海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当地居民的安全保障,浙江省政府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该工程旨在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加强沿海防护和防风固沙、固土治水的能力。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在各地区陆续开展了防护林工程建设,形成了一条长达2885公里的防护林体系。
3. 工程建设3.1 工程范围浙江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范围覆盖了全省20个市、县区的2885公里沿海带。
工程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中心带、内带和外带。
其中,中心带为防护林的核心建设区域,将其建设为均势化、高效化、多元化的生态滨海带,起到最主要的防风固沙、保护生态、服务经济的作用;内带和外带则主要是为了延长中心带区域防护的作用。
3.2 工程标准浙江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遵循国家、省有关规划和标准,也参考了国外的防护林建设标准和成功案例。
具体标准如下:•树种选择:采用本地适应的乔灌结合、草木结合的树种,注重引种试验和推广示范;•树龄要求:年轻化,树龄以3-5 年左右的灌木、乔木为主,确保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适应气候、保证生长速度和植树效益;•树高、树径要求:高度以2-10 米为宜;林分密度0.2-0.5 万株/公顷,硬化植物1000-2000 株/公顷;•林带宽度:与海岸线平行,中心带宽度60-80 米,内带宽度50-60 米,外带宽度20-40 米;•林带形式:力求均势化,布局以等半径、等面积组合为主。
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7.05.04
•【文号】林规发〔2017〕38号
•【施行日期】2017.05.04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森林资源
正文
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印发《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
2025年)》的通知
林规发〔2017〕38号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发展改革委,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市林业局、发展改革委:
为进一步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构筑沿海绿色生态屏障,促进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编制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见附件)。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特此通知。
附件: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略)
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7年5月4日。
防护林工程体系

防护林工程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着手建设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的林业生态工程。
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的主要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和台风、盐碱区。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地跨东北、华北、西北,总面积40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42%。
这里是我国沙漠戈壁集中分布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加强这一地区的国土整治,搞好防护林体系工程,对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和振兴地区经济有重要意义。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中国为综合治理江河而首次实施的大规模林业生态工程。
这是关系到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及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对于整个长江流域的国土安危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以海岸线为主线,区别不同的海岸地貌类型,建立一个多林种、多树种、多功能的防护林体系。
该防护林体系是我国经济重点地区,以防风与保护农田为主,绿化万里海疆,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是以县、币为单位,以农田防护网为主体,建设以防护林带、农林间作、田旁植树、成片造林为主要内容的带网片点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简介
一、工程背景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长达18340千米,另有约11159千米的岛屿海岸线,涉及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
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进程最快、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据统计,2004年我国大陆沿海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占到全国的69.3%。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沿海地区也是台风、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受害最严重的地区。
据统计,1990年~1999年间,沿海地区因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34亿元,严重影响着该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关心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万里等同志先后就沿海地区防护林建设做出过重要批示。
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明确指示,要求抓紧编制《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
为落实好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国家林业局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认真分析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以及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在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我局组织编制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年)》。
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抵御重大自然灾害,保护沿海地区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
由于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据统计,1949年~2004年,平均每年台风登陆6.9次,而每次台风登陆都伴有风暴潮的发生,一般每隔3~4年就发生一次特大风暴潮,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台风、风暴潮等灾害除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外,还引起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给国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如海南省文昌市冯坡镇因受风沙侵蚀,在1750年~1950年的200年间,流沙向内陆移动了1600米,造成180公顷的耕地被埋,13个自然村被迫搬迁。
沿海防护林体系是沿海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浪、护岸、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起着其它工程体系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是抵御沿海地区重大自然灾害、切实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和长治久安的需要。
2、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频发的自然灾害,一直是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威胁越来越大。
据统计,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均损失不足1亿元,六十年代近2亿元,七十年代约6亿元,八十年代达数十亿元,而1990年~1999年的10年间,沿海地区因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34亿元。
近年来,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2005年仅“卡努”、“麦莎”等6次台风就造成8478余万人受灾、19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88.78亿元,其中“麦莎”台风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达177.1亿元。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是防御海洋、气象等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沿海地区这个全国经济发展“火车头”的重要措施。
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沿海防护林体系与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海堤相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沿海地区防灾减灾防御体系。
因此,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沿海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3、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障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中央从统筹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高度,做出了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
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科教文化进步、人才资源丰富,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同时,沿海地区具有较好的林业基础,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推动林业产业向高层次发展,建立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是沿海地区实现林业现代化战略举措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
4、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扩大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集中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可以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状况,美化人居环境,强化投资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展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利于履行《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濒危动植物种进出口贸易公约》等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公约;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对外交流和扩大开放。
三、工程简述
(一)体系构成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采取多层次的建设结构,从浅海水域向内陆延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位于海岸线以下的浅海水域、潮间带、近海滩涂,由红树林、柽柳、芦苇等灌草植被和湿地构成的消浪林带;第二层次位于最高潮位以上、在宜林近海岸陆地,主要由乔木组成具有一定宽度的海岸基干林带;第三层次位于海岸基干林带向内陆延伸的广大区域,由宜林荒山荒地、护路林、农田防护林、村镇绿化等构成的纵深防护林。
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统称沿海基干林带,是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也是国务院明确批复的国家特殊保护林带。
(二)体系布局
根据海岸地貌特征、海岸基质类型和防护林体系的主要功能,将工程区划分为沙质海岸为主的台地丘陵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治理类型区、淤泥质海岸为主的平原风、潮、旱、涝、盐、碱治理类型区以及基岩海岸为主的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治理类型区,在三大治理类型区的基础上,根据地域分布状况,划分为12个自然区。
(三)建设宗旨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沿海中心城镇和人口密集区为重点防御区域,以增强抵御海啸、台风、风暴潮等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能力,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改善人居环境,实现防灾减灾,保障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宗旨。
在建设内容上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重点,通过调整沿海地区林业建设布局、充实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巩固建设成果,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配置的沿海防护林网络系统。
在建设机制上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积极性,实行地方政府为主的“五到省”责任制,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工程建设。
(四)规划目标
通过工程建设,在沿海地区基本建成生态功能稳定、防灾减灾效果显著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实现从层次相对单一的基干林带向滨海湿地、基干林带、纵深防护林多层次的综合防护体系方向扩展;从一般的防风固沙等防护功能向包括增强应对台风、风暴潮等重大的突发性生态灾难在内的、相对巩固完善的多功能防灾减灾能力的方向扩展;从传统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向包括乡村绿化在内的良好人居环境和林业现代化的方向扩展。
到2015年,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7.3%,林木覆盖率37.8%,基干林带达标率92.3%,红树林恢复率95.1%,造林成活率85%以上,造林保存率90%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85.0%,村屯绿化率90.0%。
红树林建设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生态防护功能进一步发挥,防灾减灾功能进一步增强,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建
设步入良性循环,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1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连、青岛、宁波、深圳、厦门5个计划单列市中的直接受海洋性灾害危害严重的261个县(市、区,下同),土地总面积为44.7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4.7%。
(六)建设内容和规模
1、以红树林为主的消浪林带建设
规划保护红树林2.47万公顷,营造恢复红树林6.30万公顷。
“十一五”期间,红树林保护面积1.36万公顷,红树林营造面积3.46万公顷。
2、海岸基干林带建设
海岸基干林带建设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林带修复三种方式。
规划营造基干林带38.9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2.45万公顷,封山育林16.54万公顷;规划林带修复33.64万公顷。
“十一五”期间,营造基干林带22.03万公顷,占营造基干林带面积的56.5%;林带修复21.64万公顷,占64.3%。
3、纵深防护林建设
规划营造纵深防护林96.36万公顷,其中宜林荒山荒地造林93.85万公顷,农田防护林1.35万公顷,护路林1.16万公顷;村镇绿化15067.4万株。
“十一五”期间,营造纵深防护林53.25万公顷,村镇绿化8230.3万株。
4、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开展沿海防护林科学研究、科技成果推广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并开展红树林等科技示范建设,规划营造柽柳示范林9万公顷。
(七)规划期
规划期为10年,即2006~2015年。
2006~2010年为规划前期(即“十一五”期间),2011~2015年为规划后期。
(八)投资估算与筹措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投资为99.84亿元。
根据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按照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原则,本次规划所需建设资金分以下两类。
第一类,中央重点投资的建设项目,包括以红树林为主的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示范区建设和科技支撑等;第二类,地方重点投资的建设项目,为纵深防护林。
本规划所需投资以地方投入为主,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到期若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则规划实施期顺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