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概论学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各论》课件

《经络腧穴各论》课件
行。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腧穴概念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穴与经络的关系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腧穴通过经络系统与人体各部发生联系,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

脏腑病变可使某些相应的腧穴出现异常反应,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能够治疗相应病症。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经穴多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奇穴——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二、腧穴的命名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

故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一)天象地理(二)人事物象类(三)形态功能类第二节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一、腧穴的作用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方面。

(一)诊断反映病症望诊协助诊断切寸口脉 / 人迎脉切诊三部九候脉切俞募 / 四末针法、灸法接受刺激:刺激方法按摩、腧穴刺激法(二)治疗邻近作用防治疾病远道作用整体作用特殊作用二、腧穴的主治规律所属经络与其有直接关系“经络所通,主治所及”所在部位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P19-21)第三节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一、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经 络 腧 穴 学 概 论

经 络 腧 穴 学 概 论

经络腧穴学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理论学说。

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尤其与针灸学的关系甚为密切。

针灸临床治疗中的辨证分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为依据。

所以,深人研究经络学说对针灸和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们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指经脉,是直行的主干,有如路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纵行于头身四肢,较大,在里。

《医学入门》说:“脉直行者为经。

”络,指络脉,是经脉分出的旁支,较经脉细小,在表,其走向横斜,反复分支,纵横交错,形如网络,遍布全身,有联络功用,故名“络脉”。

正如《灵枢·脉度》所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脉和络脉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担负着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和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重要功能。

其中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再加上络脉的联络功能,从而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分肉腠理和五官九窍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运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等作用保证了人体各部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了全身各部之间的沟通联系与和谐统一。

反之,经络气血运行一旦失常就会有各种疾病及其相应的病候发生,临床诊断中分经辨证即多以病痛的部位和特征为重要依据。

而针灸也是通过腧穴刺激,使经络气血运行恢复常度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可见,经络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

到《内经》成书时代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以后又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引申和发展而逐步趋于完整。

针灸学-02经络腧穴学总论课件

针灸学-02经络腧穴学总论课件
《灵枢.经脉》云:“经络者,所以 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6
经络腧穴学总论
4、经络的发现
A、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现象的归纳 B、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C、解剖生理知识的综合 D、气功锻炼中“行气”现象的总结 E、病候诊断和治疗的综合
7
经络腧穴学总论
体表反应点
指前人在临床实 践中诊察到某一内脏或 某一部位有病时,有时 会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 现压痛等感觉,或在皮 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 变化等表现。
(3)手指同身寸法
足三里( S36 )
足阳明胃经 犊鼻穴下
3寸,胫骨前 嵴外一横指
犊鼻
屈膝,在 髌骨下方, 髌韧带外侧 凹陷中取穴
(4)简便取穴法
合谷
在第一、二 掌骨之间,约当 第二掌骨桡侧之 中点取穴
44
经络腧穴学总论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是指患病时, 在身体上暂时出现的压痛点或反应点。
“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 若里当其处,不问空穴,即得便快,或痛处,是 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45
经络腧穴学总论
3、腧穴的命名
46
经络腧穴学总论
4、腧穴的作用
• 近治作用 • 远治作用 • 特殊作用
28
经络腧穴学总论
2)任脉
循行 起于胞中,下出会
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 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
行至下颌,环绕口唇,沿 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基本功能
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 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
29
经络腧穴学总论
3) 冲脉
循行:起于胞中,下
出会阴后,从气街步起 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 上行。散布于胸中,再 向上行,经喉,环绕口 唇,至目眶下。

经络腧穴学 第一章 经络概述

经络腧穴学 第一章 经络概述
2.作用:
①经络诊法(诊断) ②分经辨证 ③循经取穴(针灸治疗) ④药物归经(药物使用)
附:进针法 针具刺入皮下的方法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针管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适宜于短 针的进针,骨骼和血管旁的穴位
(2)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适用于长 针的进针,及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十二正经
经脉 奇经八脉

络 系
络脉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 孙络
浮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一、 十二经脉
• 名称与分布规律 • 走向和交接规律 • 表里关系 • 流注次序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手足、阴阳、脏腑
手经 足经
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阳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2.作用:
①十二经络脉沟通了表里经,加强了表里经之间 的联系。
②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 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 身组织。
3.分布特点: ①十二经络脉均从本经肘膝以下的络穴分 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②任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后散布于头,左 右别走足太阳经; ③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上篇 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 经络概述
•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康复专业的基
础课。
• 主要研究:
1、经络与腧穴的概念和发展史;
2、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与脏腑 的关系、病候、生理功能、对临床 的指导意义;
3、腧穴的分类、定位、主治、刺 灸法等。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腧穴学总论通用课件

经络腧穴学总论通用课件
循行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这十二条经 脉在人体上按照特定的路径循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循环体系。
主治
十二经脉主治各自所属脏腑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主治肺系病证,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大肠病证等。同 时,十二经脉还主治各自循行经过部位的病证,如足阳明胃经主治头面、口齿、鼻咽部病证等。
拔罐疗法:在经络腧穴上拔罐,以形成负压,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效 果。
敷贴疗法:将药物敷贴在经络腧穴上,通过皮肤 吸收药物成分,以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调理的目 的。
刮痧疗法:用刮痧板在经络腧穴上进行刮拭,以 疏通经络,驱邪外出,治疗感冒、中暑等病症。
综上所述,经络腧穴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不仅在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还在其他疗法中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价值。
组成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腧穴三络气血输 注的部位。
功能
经络系统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 里上下的作用。它能够将人体各个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 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主治
03
腧穴理论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分类
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作用和特性,可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等三类。经穴 主要分布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奇穴则不在经脉上,但具有特殊治疗作用,阿是 穴则是根据压痛点取穴。
命名
腧穴的命名多与其所在部位、形态、气血流注、功能主治等因素有关,如“足 三里”表示该穴位位于足部,可治疗脾胃疾病,“合谷”则表示该穴位位于手 掌合拢时的凹陷处,可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36页精选文档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36页精选文档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04.12.2019
课件
28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法 二、体表标志法 三、手指比量法 四、简便取穴法
31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 固定标志 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脐、 部分骨节凸起或凹陷、肌肉纹理
2. 活动标志
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出现的空
隙、凹陷、皱纹等—咬肌 、耳屏与下颌关
节之间 04.12.2019
课件
32
三、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
1.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屈曲时,中节掌 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 寸。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04.12.2019
课件
12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前头、口、齿、鼻病 侧头、胁肋病 后头、肩胛、神志病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
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04.12.2019
课件
1
腧穴
概念
腧 —— 通 “输”;简作“俞”—— 输注、转输—— 经气

(康复)经络腧穴概论(83页)

(康复)经络腧穴概论(83页)


手太阴 肺经
手厥阴 心包经
手少阴 足太阴 足厥阴 心经 脾经 肝经
足少阴 肾经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走向规律
头(面)
《灵枢• 逆顺肥瘦》
手三阳经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手三阴经

足三阳经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腹
足三阴经

2.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 端交接;
((三三))连联属属体系体系
1.十二经筋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肉系统。 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
2.十二皮部 全身皮肤按十二经脉划分为十二个部分。 反映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
3. 五脏六腑
十二正经
(一)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 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 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 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 腑。
能治疗所在部位 及 其邻近器官
的病症
百会穴→头痛
近治作用
中脘穴→胃 痛
肾腧穴→腰痛
阿是穴→以痛为输
1.解剖标志取穴法
两眉之间
两乳之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2.骨度分寸法
以骨节为标志,将

人体各部分规定按一 度
定的尺寸进行取穴
分 寸
的方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2.骨度分寸定位法 头部: 前发际→后发际:12寸 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
从头走脚
下关
起穴:承泣
颊车
→胸腹→下肢

经络腧穴学概论(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学概论(腧穴总论)

“腧”、“输”、“俞” 的异同
古代,三字音义相通,有转输输注含义,通用; 近代,“腧”、“输”、“俞”在应用时则各有所指: “腧”标明与人体形肉有关,腧穴是所有穴位总称; “输”特指五输穴,又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 穴中的第三个穴位;
“俞”专指背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穴
位。
一、腧穴的分类
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
《千金翼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天象地理类 ——法天则地,取象比拟
日月 上星 璇玑 太乙 后溪 支沟 少海 曲池
日月 星辰 天象地理 大小 水流
山谷
丘陵
交通 要冲
承山 合谷 大陵 梁丘 气冲 水道 关冲 内关
(二)人事物象类 ——法天则地,取象比拟
手 阳 明 大 肠 经
合:曲池 经:阳溪 输:三间 荥:二间 井:商阳
五输穴的主治特点
小结与思考—
1.本讲主 要内容
2.本讲思 考题
腧穴的诊断、治 疗作用及主治规 律
1.临床选穴应考 虑腧穴的什么作 用? 2.腧穴分经与分 部主治规律之间 有何区别?
特定穴的定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
五输穴 原穴 络穴 郄穴 八脉交会穴
下合穴 背俞穴 募穴 八会穴 交会穴
1.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 温(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 凹陷、丘疹 、脱屑)、色(发白、红,瘀点、 瘀斑)。
一、腧穴的作用
2.反应特点 五脏病——背俞穴、募穴、原穴、夹脊穴、阿是穴 (脊柱两侧) 六腑病——募穴、下合穴、郄穴、夹脊穴、阿是穴 (脊柱两侧) 外经病——局部穴、阿是穴 表里经病——表里经穴 3.现代方法——近年来,应用声、光、电、磁、热 等物理学方法,对腧穴进行探查以协助诊断方面有 新的发展,如经络穴位测定仪、生命信息诊断仪等。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第一章 经络概论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第一章 经络概论
(1)四肢部:四肢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手足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手足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以大指向前、小指向后的体位描述,手三阴经分布于上肢的内侧,其中,上肢内侧面前缘及大指桡侧端为手太阴,上肢内侧面中间及中指桡侧端为手厥阴,上肢内侧面后缘及小指桡侧端为手少阴;手三阳经分布于上肢的外侧,其中,分布于次指桡侧端至上肢外侧面前缘为手阳明,无名指尺侧端至上肢外侧面中间为手少阳,小指尺侧端至上肢外侧后缘为手太阳。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互相配合,进行有机的整体活动,使人体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保持协调统一。人体的这种整体联系和整体活动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十二经脉及经别重在人体体表与脏腑,以及脏腑间的联系;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重于体表与体表,以及体表与脏腑问的联系;十二经脉通过奇经八脉,加强了经与经之间的联系;十二经的标本、气街和四海,则加强了人体前后腹背和头身上下的分段联系。经络系统是以头身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全身,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人体各部的活动保持着完整和统一。
上篇经络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经,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含义,就是直行主线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深而在里,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浅而在表,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学说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是针灸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理论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对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1/17/2020
(4) 络脉
概念:
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加之躯干 部的任脉(身前)督脉(身后)各一条络脉, 及脾之大络(身侧),总称十五络脉。
功用:
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
34
经络腧穴学总论
1/17/2020
十五络穴
手太阴肺经之络 手少阴心经之络 手厥阴心包经之络 足太阴脾经之络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之络 任脉之络 鸠尾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之络 通里 手太阳小肠经之络 内关 手少阳三焦之络 公孙 足阳明胃经之络 大钟 足太阳膀胱经之络 蠡沟 足少阳胆经之络 督脉之络 长强 脾之大络
偏历 支正 外关 丰隆 飞扬 光明 大包
21
经络腧穴学总论
1/17/2020
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腹 足
22
经络腧穴学总论

1/17/2020
D、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23
经络腧穴学总论
1/17/2020
E、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腧穴学总论
目的和要求
(一)经络学总论 1、掌握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了解经络的发现及形成发展。 3、熟悉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分布规律、表里络属。 4、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及相接规律。 5、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及作用,掌握任、督二脉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上篇: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的繁体字为“脈”,或写作“衇”,二者皆从 “派”,即指河流的分支。
《管子·水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 流者也。”
《张家山汉简脉书》(c. 180 BC):“脉者,渎 矣。”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东 西 南 北 东北 西南 西北 东南
经络概念的出现,体现了认识上的飞跃。用阴阳 对人体进行了具体的划分:手足,脏腑,上下, 表里(内外),胸背(前后),这样再看人体就 不是原来的人体了,而是符号,阴阳的符号。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 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很难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脏腑----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 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膀胱经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 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 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 外侧。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 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
熟悉的相关临床理论
A.肝开窍于目:
肝血虚肝阴虚见目涩、干燥、迎风流泪;肝经湿热见目 痒痛、分泌物多等。石斛夜光丸、龙胆泻肝汤
B.木土关系: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肝胃不和,肝脾不和。 柴胡疏肝散,平胃散,逍遥散。
C.肝阳上亢:面红目赤、巅顶疼痛、脉弦数。
D.湿热下注:阴囊湿疹。 E.小柴胡汤证。 如果离开经络理论、经络循行很难直观解释,对中医理论
经络(meridian; channel)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者径也,为 直行的主干;络者联络也,为经脉的分支。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 各部的通道,是人体的调控系统。
经络犹如网络(network),纵横交错,遍布周 身。
经络与河流的相似性
人体经脉与自然河流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十分 相似。经络中的气血上下内外循环流动,濡养周 身;河水灌溉土地,滋养万物。
2.气血精微的通道
气血津液是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脏腑生理 活动、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体现 就是气机的升降出入,并伴随的津液精微,这 就是生命的特征。气机的通道就是经络,病理 表现就是临床上常见气滞、气郁、气盛、血热、 血虚等 。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节之交,三百 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 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
绪言
一.经络的含义以及人体生理构架中的地位 和意义
二.经络理论的起源 三.经络理论的发展
一.经络的含义以及人体生理构架中 的地位和意义
经络: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以及全身各部 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A.通道 B.功能气化系统 经络概念反映了中国哲学对自然界和人认识的特
二.经络的起源:
古人是如何认识经络现象的? 针刺、按摩的感应:古人在生活及医疗实践中,偶然发现
许多有治疗作用的点,并且还会体验到感觉传导,随着经 验的积累,人们将主治作用相似的点连接起来,就是古文 献所记载的经络线。 气动的“行气”:古称导引、行气,气功意念激发经气沿 一定线路传导,特别是任、督二脉,即“小周天”。 对疾病症候的观察: 某些病症沿着一定 路径分布,如“心 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 (《灵枢·藏气法时论》)。 穴位主治:实践中发现,有些穴位不但主治局部病变,还 能治疗远隔部位的病症。 解剖知识:《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十二经之多
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 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 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 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 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 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其信然乎。
以肝经为例
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 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 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 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 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 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 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 傍人事以养五脏。
头为诸阳之会,足腹为阴,风邪为阳邪袭 上位,寒湿为阴邪从下来 。
经络理论的重要性
灵枢·经脉第十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 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别第十一:“夫十二经脉者,人之 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 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 易,上之所难也。”
点,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特征的认识。
是针灸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 成部分。
桥梁通道作用
1.皮肉筋骨脉、官窍与脏腑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夫心藏
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 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 焉。”
3.邪气外侵的通路
外感六淫,内生痰湿瘀,如何一步一步侵 入人体
《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夫邪之 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 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 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 极于五脏之次也。”
4.天人相应
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