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1《三国至隋唐文化》练习题及答案
1.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开凿于这个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称“南朝四百八十寺”。
北周皇帝却下令灭佛。
这反应了南北朝时其()
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影响力较大
2.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
他们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
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B.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
D.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3.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冠位在僧侣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内容;唐朝好几个皇帝还把道士请入皇宫炼丹。
这些举措()
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
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表明了儒学被统治者摒弃
4.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的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人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
据此可知( )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桃花源记》有着极强的史实依托
D.《桃花源记》可作为史料确证史实
5.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之情
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
6.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涉及饮食烹饪的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等。
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
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的方法
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是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
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7.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由此可知,玄学()
A.崇尚神学迷信
B.吸收了道家的学说
C.倡导学以致用
D.动摇了儒学的传统
8.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人中原,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域外)文化交流日益深人
9.吕思勉说:“崇尚文词之风,亦至魏、晋而始盛。
而其源则实自魏之三祖开之。
”据此可知,“崇尚文词之风”启自()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10.敦煌莫高窟壁画有三大特点,“在内容上,中西方同类神像同在一窟。
在风格上,敦煌式西域风格与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的汉式风格并存……在立体感表现上,印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
从材料可知敦煌莫高窟文化( )
A.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产物
B.是历经数世纪锤炼的结晶
C.使中外文化趋于一致
D.使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扩大
11.李泽厚在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时,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
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拘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
获此评价的诗人应当是( )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白居易
答案C
12.唐宋时期,很多皇帝各种宗教都提倡。
如唐玄宗亲自注释《孝经》《金刚经》《道德经》,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提倡“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上述现象说明( )
A.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
B.理学的社会基础薄弱
C.三教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D.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
13.康有为认为:“自唐以后,尊二王者至矣。
然王之不可及,非徒其笔法之维奇也,盖所取资管议魏问现奇伟丽之书.故体质古朴,意态奇变,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揭示了书法艺术中人的本质精神一任情态性
B.表明了书法在技法层面上的严谨法度
C.“二王”是王羲之、柳公权
D.王羲之的行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
14.北朝著名文学作品《木兰诗》中载:“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妇女地位提升
B.北方战乱不断
C.儒家思想盛行
D.北方经济衰退
15.在《送子天王图》中,吴道子将武将的脸型画得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几乎一致;在千福寺的壁画里,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
这表明吴道子的画作()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绘画的最高成就
16.欧阳询、虞世南、薛樱张旭、怀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岭杜如晦.沈伶期贸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
这反映了唐朝()
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
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
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
17.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人物许多是全裸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人物至多半裸上身;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佛像全穿上了宽袍大袖的衣服。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沿途气候逐渐变得寒冷
B.洛阳地区社会风气最为保守
C.中原地区的经济较之边疆地区更为发达
D.越接近汉文化中心,佛教本土化特点越明显
18.唐朝时,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增多。
由此可知( )
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
B.唐朝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交流
C.开明兼容的政策是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
D.唐朝的对外交流为世界文明作了重要贡献
19.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以盈补虚”与“出人相补”,以此来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成功也具有“作纯理探讨”色彩。
这表明此时期( )
A.科学研究注重总结
B.科学研究重心南移
C.科技指导农业生产
D.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
20.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
(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
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此举
是为了( )
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
B.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
D.维护中央统治权威
21.754年鉴真到达日本首都时,安宿王出城迎接,日本多名高僧相继拜谒鉴真。
不久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并决定把过去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
材料表明()
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
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国
D.只有日本政界认同鉴真地位
22.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玄类西行体现唐太宗“示存异方之教”的宗教政策
B.这条路线被称为“瓷路”,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玄奘开始将佛教传人中国挑战了儒学地位
D.指南针也经此路线传入阿拉伯以及欧洲
23.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第12窟,以乐舞为主要内容,其中奏乐者所持乐器有羌笛、羯鼓等,舞者多祖上身,挂缨珞,赤脚,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对佛教艺术的影响。
这反映出( )
A.云冈石窟艺术形象以乐舞为主
B.佛教艺术在交融中走向本土化
C.汉族文化兼容并包的艺术特征
D.三教思想在文化上的交流融合
24.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此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
放任性情。
这表明当时()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25.阅
25.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经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唐代的习俗、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改变。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的相关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北魏广建佛窟,南朝佛法兴盛,北周武帝灭佛,这些现象都说明当时的佛教影响力较大,故D正确。
A项材料中表现不出来;材料叙述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未涉及到中外文化的冲突,故B也是错误的;材料中也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的矛盾,C错。
2.D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是表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B项史实错误;从材料“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可知,士族
是有精神信仰的,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极盛,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挑战,政治对文化的干预弱化,故D项正确。
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统治者非常重视道教,甚至将道家经典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故选A项;
B、D两项史实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与政府矛盾尖锐,庄园经济发达,这与材料信息相符,说明《桃花源记》有着极强的史实依托,C项正确。
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韩愈恢复原典,复兴传统儒学的决心与责任心,故A正确;韩愈赞美古代先贤,本质是期望复兴早期儒学思想,故B错误;C项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中也未提及韩愈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故D项也是错误的。
6.A由材料“ 涉及饮食烹饪的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做菜肴和点心等”可知,《齐民要术》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方法,故选A项。
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齐民要术》是农学著作,D项
错误。
7.答案B,根据材料“崇尚老庄”“宣扬‘无’是万物产生的根本”可知,玄学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故选B。
8.D唐朝中后期,“ 波斯锦”“胡锦”“番锦"等外来丝织品不断输人中原,内地也能生产“胡式锦”,可见中外(域外)文化交流日益深人,故选D项。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B、C 两项史实错误。
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亦至魏、晋而始,源头应该是实自魏之三祖开之”并结合所学可知,三项均晚于比普早的曹魏政权,故选A 项;B、C.D西晋,排除。
10.A 根据材料“中西方同类神像同在一窟”“印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可知,敦煌莫高窟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产物,故选A项。
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11.解析根据“最强音”“似乎没有任何拘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可知,该诗人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再结合“盛唐”可知,该诗人应是李白,故选C项。
12.D,A项史实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社会基础,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孝经》<金刚经》《道德经》”“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统治者提倡何种宗教,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其注重的是宗教的实用功能,故D项正确。
13.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二王”书法在技法层面上追根溯源、追慕传统的严谨法度。
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二王”是指王義之、王献之,排除C项;草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排除D项。
故选B项。
14.B根据材料“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并结合南北朝历史可知,木兰家中没有青壮年男丁,但其父仍要被征人伍,可见当时北方战乱不断,兵源紧张,故选B项;南北朝时期,妇女地位并未提升,排除A项;C项材料体现不出来;题干无法反
映北方的经济状况,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无论是唐代武士俑还是画家本人的面貌,都不是外来美术风格,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人物神韵意趣的论述,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16.B题干反映出唐朝书法家能赋诗,而诗人可以写得好书法,可见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B项正确。
A、C、D三项在题干中均无从体现,排除。
17.答案:D解析:由材料“全裸”“半裸”“穿上了宽袍大袖的衣服”及三个地名可知,越接近汉文化中心,佛教就越呈现本土化特点,故D项正确。
A项与常识不符,排除;B项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8.B由材料"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增多”可知,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故选B项;A C.D三项材料并未体现。
19.答案:D,解析:圆周率的推算体现不出科学研究注重总结,排除A项。
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根据材料“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具有'作纯理探讨’色彩”可知,此时的科学研究理论性较强,与生产,生活关系不大,有非实用的趋向,D项正确。
20.D材料表明东川节度使奏请禁止私人印刷日历的原因是司天台还未奏颁新历,地方印历就已出现,这损害了中央权威,故选D项。
21.答案:B解析唐朝高僧鉴真受到日本宗教界和政界的热情欢迎,可见鉴真作为佛教文化交流代表在日本受到重视,故选B项;中日开始正式的外交关系是在唐朝之前,排除A项;佛教是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排除C项;“日本多名高僧相继拜谒鉴真”说明鉴真在宗教界也很受重视,排除D项。
22.解析: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这体现了唐太宗的宗教开放政策,故A项正确。
B项史实错误。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故C项错误。
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故D项错误。
答案:A
23.答案B解析:云冈石窟第12窟以乐舞为主要内容,并不代表整个云冈石窟的艺术形象都以乐舞为主,A项错误。
石窟中的人物服饰、乐器带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可见佛教艺术在交融中逐渐本土化,B项正确。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非汤吴而薄周孔”可知,官方意识形态受到挑战,这说明文化上并不是儒学一统天下,即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故本题选A项。
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其在古代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故排除B项;当时只是一些人崇尚“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并不能说明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故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
25.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两个论题,即“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与“唐代文化存在保守倾向”。
针对“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这一论题,可以从唐代文化能够兼收并蓄的原因以及具体史实来
阐述。
针对“唐代文化存在保守倾向”这一论题,可以列举具体史实,从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这一角度进行阐述。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一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
阐述:唐代社会风气开放,佛教在传播中日益本土化,儒学也吸收了佛道中的有益成分得到发展;当时中外交流频繁,唐代的艺术作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常带有异域风情,如《霓裳羽衣舞曲》等。
外国的服饰、食物的传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示例二
论题唐代文化存在保守倾向。
阐述: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土地和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唐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将外来文化因素认同于自身文化,使其“俯就我范”的倾向。
在差异中求-统,而不是在一统中发展差异。
唐代文化在开放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这一文化保守倾向,削弱了异质文化的启示作用及其为唐代文化发展带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