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建筑文化
道教文化与建筑
道教文化与建筑
建筑不是单一的个体,会受到传统文化,民族伦理观念、心理气 质、宗教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土生土长的宗教往往也是文化的体现,在中国,由东汉时张道陵 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正式创立的道教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宗 教。
组员:余叔宝、崔佳炜、乐斌峰
客家土楼
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 的关系,于是就有着虚实并重, 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格。
一元 二极 三才 八卦
建筑园林
儒家
中和、中正
轴线对称,布局整齐
道家
自然
变化、生动,避免对 称、整齐与秩序
居住与观赏一体 丰富的空间变化
浓郁的艺术气息
回归自然,出世
网师园
山外有山Biblioteka 楼外有楼青山正补墙头缺
寄畅园
一水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
颐和园昆明湖
以福建客家土楼为例,土楼群错落 有致,坐落在山坳之间,与大自然 是和谐统一的,有着崇尚自然的思 想,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有几分 “深山藏古寺”的韵味。是一种天 圆地方的体现。
圆形的穹顶
苍穹
黄土墙
大地
振成楼
?
八卦 前门为巽,后门为乾
八卦
排兵布阵
土楼 抵御自然、社会的危险
一厅 二井 三门 八单元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孝叶f甜孜大署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学忙中请^:谭宫微学科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指导教师:陈生ff伦教授论史菩辩日期—』业£篮JL学位授予日期答辩罨员会主席—』山越L评阅人_2坐乱L—=i—in_圭L丑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7郭洞村水口图2-8雨天潮。
“天井”的设计跟徽商有极大关系,经商之人郭洞村Ti虫T桥总怕财源外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势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日“四水到堂”,图个财不外流的青利。
(图2-9)图2-9天井中的四水剑堂实例二:平遥古城古城罩的民居修建一般以坐北朝南为最理想,『F房建在北端,卦位为“坎”,称7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I古代建筑的台基枋鲁蠼肇基拽曩鼎伤显的现象。
我们在古建筑上可以找出许多经常使用,经久而不变的装饰题材内容。
动物中的龙、风、龟四神兽和狮子、麒麟、鹿、鹤、鸳鸯等,植物中的松、柏、竹、梅、菊、兰、荷等草花树木都是装饰中常见之物。
此外还有文字装饰的大量的几何纹样。
所有这些题材被用作装饰,不仅在于它们的外在形象具有一定的形式美,而且在于它们能够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内涵。
(图4—2)图4-2占代装饰纹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侧面象征表现,它表现为人们追求自然和和谐,在与邪恶斗争中趋吉避凶,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石雕等物上就有龙、风、鱼、鸟等纹墙,以及各种雷纹、云纹、水波纹等。
它寄托了人们避祈福的强烈愿望。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漆器上的纹墙,这反映了人们对吉祥的祈求意念。
道家的长生不老之诀与儒家的阴阳五行之说互相掺台,并揉进了中国古代各种传说,使中国吉祥纹样以独特的观念和形态确立了下来,在传统建筑,雕塑、绘画和民间艺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不断地开拓范围。
秦汉时期的瓦当纹样,代表四方的吉祥纹样: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龙、凤、鱼、鹤、虎、羊、松、竹、梅、菊等吉祥纹样,构成了中国历代吉祥纹样的基础。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建筑风格和构造方式都深受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思想,它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以探讨其在建筑中的具体体现和影响。
一、儒道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和家国情怀,强调社会秩序和家族观念。
在建筑中,这种价值观体现为讲究整体规划、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强调家族的荣耀和传承。
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传统建筑在空间结构上更注重内外有别,分清公私之分,同时还要体现出对传统儒家家族的尊重和忠诚。
道家强调自然和谐,并提倡“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的思想。
在建筑中,这种价值观体现为追求自然、简朴、朴素的设计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追求心灵上的平静、内心的宁静。
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传统建筑的设计更加追求朴素和自然之美,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在建筑形式上,儒家注重礼制,倡导正方形规制的思想,影响了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及建筑形式的规整和端庄。
这一特点表现为传统建筑的型制标准,外廊内室的分布,布局的对称性等。
而道家则推崇自然之美和变通气象的思想,这种影响使得传统建筑的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富有变化和生命力。
在建筑材料上,儒家倡导“大厦千年”的理念,崇尚坚固耐久的材料和结构,考虑建筑的长久耐用。
而道家则注重轻盈简约的材料和结构,追求轻松自然的建筑气质。
这种影响使得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材料在保证稳固性的也注重轻盈和灵动。
二、儒道文化在具体建筑风格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儒道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建筑的整体氛围、布局、装饰和材料等方面。
1. 整体氛围儒家文化的影响使得传统建筑的整体氛围更加庄重端庄,体现出尊重和秩序。
在传统建筑中,往往通过对内部空间的布局和外部建筑风格的设计来塑造一种肃穆的氛围。
而道家文化的影响则使得传统建筑的氛围更加宁静自然,通过空间的灵动和材料的温润来营造一种安静和谐的气氛。
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
C u l t u r e文 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沈文中古代石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之一,集中体现了一个时期桥梁科技、桥梁美学、桥梁艺术和民俗风情的面貌,因此无论是石拱桥还是石梁桥,它们反映的不仅是建筑技术,更大层面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其中道教文化对中国古桥建筑有着深厚的影响。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道”来统摄自然、社会和人生三大层面,追求三者的自然平衡,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
道教文化全面而深入地渗透到国人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风俗民情、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崇尚自然,追求自然。
认为自然的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在于以自然为运,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如果说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审美与情512009-11【文化 C u lt u re 】CHINA RELIGION 感、官能有关),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教强调的则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
一、得道成仙——古桥建筑的宗教寓意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吸收了先秦道家关于“道”、“气”、“玄”等哲学概念,建立起一套宇宙本体论、形神论、生死观和修炼方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
浓厚的道教文化对汉地民俗、文艺、建筑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石桥跨越河流、峡谷、深涧、小溪,因此经常被作为人和神之间的纽带或中介,在民间信仰与巫术中,被视为众神来去升降的必经之路。
道教羽化飞升的神仙传说,有很多与桥密切关联,最常见的是仙人过桥故事。
如张果老骑驴经过赵州桥在桥面留下足迹,铁拐李在桥头行医又从桥上隐去,何仙姑以剑为马,送求药者从天界返回人间于桥上的故事等等。
在许多民间传说里,仙与桥的关联,不仅表现在桥常是众仙出没的所在,还表现在建桥工程往往也是众仙热心指点所成。
道教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
道教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
装饰道教建筑的装饰,鲜明地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和羽化登仙的思想。
如描绘日月星云、山水岩石以寓意光明普照、坚固永生;以扇、鱼、水仙、蝙蝠和鹿作为善、(富)裕、仙、福、禄的表象;用松柏、灵芝、龟、鹤、竹、狮、麒麟和龙凤等分别象征友情、长生、君子、辟邪和祥瑞。
另外还直接以福、禄、寿、喜、吉、天、丰、乐等字变化其形体,用在窗棂门扇裙板及檐头蜀柱、斜撑、雀替、梁枋等建筑构件上,其对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又如八宝图、福寿双全图,这些源自道教思想和神仙故事的图案都远远越出了道教的范围,深入到千家万户的各类建筑构件和日常器具中。
至于八仙和八仙庆寿的道教故事和图案更是家喻户晓。
道教建筑在中国古建筑的园林内,占有很突出的位置,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重要建筑已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思想,解剖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都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在虽然许多宫观已成瓦砾,然而现存的建筑仍透着宏伟和精美,而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
如复真观一座五层高楼中,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转身殿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山巅那座铜铸鎏金的金殿是一件工艺珍品,围绕着它有几大奇观,其中之一为“雷火炼殿”:古时金殿未有避雷设施,雷雨天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景象绚丽万千,而每次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未损,而且灿然如新……凡此种种使人不由得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赞叹。
道教供奉的对象道教:是多神教,信奉的对象分“神”和“仙”两大系列,各自数量极其庞大。
(一)道教:奉祀较常见或较有代表性有“三清”、“四御”、“三元”、日月五星、四方之神等,另外还有许多流行于民间的神也被道教供奉。
道教建筑文化
谢谢大家
道教官观建筑的平面组合布局有两 种形式
• ①第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 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手法,以道教正一派 祖庭上清宫为代表。 • ②第二种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 位置,然后再围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具 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以江西省三清山 丹鼎派建筑为代表。
道教建筑(正一道)中的常见神殿建筑
• (1)山 门 • 道教官观常常建在名山大川风景优美的洞 天福地,进入道教建筑群之前,一般会有 一个前奏,经常以山门(檩星门、风门、天 门)的形式出现。按道教说法,进入山门即 人仙界,山门外属俗界。在道教护卫神中, 有一种专门用于镇守道观山门的天神,它 们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称为 “四象”,亦称“四灵”。
• (4)三清殿 • 是“正一派”道观的主殿,殿内供的是三 清坐像,依道家说法,指的是居于大赤天 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居于清微天玉清境的 元始天尊;居于禹余天上清境的灵宝天尊。 三清殿内的三尊道教坐像,自西而东就是 依照太清、玉清、上清的次序排列的。
• (5)天师殿 • 正一道的天师殿以天师府的天师殿为代表。 由前、中、后三厅组成。正厅中央供奉着 三尊神像,中间是祖天师张道陵,侍立两 边的是他的两位高徒:王长、赵升。
• (6)斗姥殿 • 道观供斗姆神的处所,规模小的称室、阁, 规模大的称殿(宫)。道教信奉的“斗姥”, 又称斗姆。斗指北斗众星,姆即母也,斗 姆即北斗众星之母,故为女神。
• (7)伏魔殿 • 伏魔殿以龙虎山大上清官为代表。由于施耐庵在 《水浒》中的描述使得它成为上清官最具神秘色 彩的地方。伏魔殿为歇山式屋顶,呈四方形,殿 前有一大片草坪。殿中有一口镇妖井,正对镇妖 井后面的墙壁正中,挂着一张道教祖师张道陵的 大幅画像。 • (8)法坛 • 万神集聚的“万法宗坛”为一四合院形制,坐落 在嗣汉天师府西边。正殿为三清殿,供奉着玉清 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东西 殿为灵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文明传承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儒道文化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儒道文化与建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儒道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渊源、相互影响和体现方式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进行浅析。
一、儒道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渊源儒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提倡仁者爱人,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宇宙、生命的本源和本质,主张无为而治、随顺自然。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儒道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筑与风水理念息息相关,儒家的礼义观念直接影响了建筑的规划和布局。
传统建筑的规划通常以古代儒家的“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注重平衡和谐,以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规划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造型等,力图体现出“礼、乐、道、义”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崇尚礼仪和敬畏祖宗,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中,一般都会有“三进五间”的布局,这与儒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礼仪之道,也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之道。
而道家思想的主张则影响了古代建筑材料的选取和施工方式。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随顺自然,这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施工方式中也有所体现。
古代建筑的施工往往力求“依山就势、顺水而形”,遵循自然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以求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又以砖瓦为补充。
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乐、道、义”,而在建筑风格上,也体现了道家的悠然洒脱,稳重内敛。
传统的屋檐和斗拱都展现了丰富的儒家礼仪和道家自然主义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中也能看到儒道文化的痕迹。
传统建筑的装饰中常以中国传统的图案、花纹、神兽为主题,这一主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儒道文化的精髓密不可分。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真实写照,它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
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就包括了儒家和道家的文化。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流派,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布局、装饰艺术和精神内涵等方面,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一、建筑布局和空间布置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在建筑布局和空间布置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强调“礼乐”的思想,主张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
在建筑布局上,会注重进深有序,分门别类。
在宫殿、寺庙等建筑中,往往会有前殿、中殿、后殿等依次排列的布局。
这种布局能够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和秩序观念,传达出一种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
而道家文化则强调自然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界的无为而治。
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也会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布局上更加注重对景观的体现。
在园林式的建筑中,往往会利用周围的山水环境来进行布置,形成“借景造境“的手法,体现出道家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
二、装饰艺术和材料选择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和材料选择上,也能够看到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痕迹。
在儒家文化中,礼仪和孝道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建筑的装饰上也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宫殿和庙宇中,往往会使用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彩绘画来装饰建筑,这些装饰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尊贵和庄重的追求。
而在道家文化中,崇尚自然和谐,建筑的装饰更多的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
在园林建筑中,常常会使用假山、溪流、假山等自然元素作为装饰,以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
在材料选择上,也更加注重对自然材料的利用,如原木、石头、竹子等,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三、精神内涵和文化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儒家和道家文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传承。
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中国传统建筑多会反映出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
传统道家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
传统道家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2010-09-14 10:58:142008年我们受南京句容规划部门委托对茅山风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其中的茅山旅游度假宾馆是茅山景区建筑设计的核心。
我们期望在设计茅山宾馆构思过程中以道家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星级酒店设计理念,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园林资源,通过设计打造一个融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江南园林,茅山自然风光,道家养生观为一体的,有茅山特色的道家文化旅游度假宾馆。
通过对茅山道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道教及道家思想,体验道家建筑空间观和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的养生之道,让现代生活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合流,让道教思想观念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成为我们一种切切实实的的生活方式。
我们希望以此设计来达到茅山宾馆合理流畅的使用功能和美观的建筑造型之外,更希望创作一种文化的建筑凝合体,让我们的建筑成为一种凝固的茅山道家文化,在建筑中包含着道教对于自然、空间、社会的诸多看法,成为茅山道教风景区中最具抽象之美的代表,以一种建筑文化的思维去制造一种根植于人们心中熟悉而又朦胧的道教形象,我们制造的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这种形象中所蕴藏的文化气味,精神底蕴,提炼一种审美之外的本质所具有的生命效果,它被以一种现代建筑的空间及形象叙述着。
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与当地久已存在的各种道教文化进行开放的交流,超越了周边环境的制约,成为茅山地区新空间的统帅,我们的目的是使其成为茅山道教文化的新建筑形象代表。
并希望借此能够找到一条更好的途径,来引导茅山风景区其他配套建筑风格的母题,以茅山宾馆设计为契机将茅山道家思想及道教文化精髓永远流传下去。
·道教传统文化与思想的继承与创新茅山的道教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沉淀,既有丰厚的传统财富,也有沉重的传统包袱。
面对这样一份沉重的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并进行创现代化创新,是我们研究茅山道教建筑并进行茅山宾馆设计时不能回避的难题。
建筑设计的本质即是将特定地域的自然或人文,展示给在此经过,居住并观赏的人,其关键点在于这种建筑的独特文化性。
建筑文化——中国道教文化的特点
中国道教文化的特点摘要:中国建筑通常融文化艺术于一体。
而中国的文化,受宗教影响久远。
其中之一为道教。
道教为本国教派,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渗入中国的文化、信仰、道德取向等方面,与中国建筑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
上可影响封建君主的治国理想,下课可制约引导百姓的生活。
道教的精神也体现在建筑中,尤其在美轮美奂的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中,百姓通过对建筑的解读更加深了对宗教的理解。
文中尝试解读道教文化的主旨及其在中国建筑中的体现,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道教;文化;建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宗教文化尤其是本国教派道教,与其共同发展,内容极其丰富。
由于传统社会以农立国的生产活动和宗法社会的长期存在,使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道教作为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门成熟宗教,是把“道”作为万事万物共同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中国古代哲人思维中的宇宙起源图式。
其中,“道”是一种“无状之状,无像之像”的东西,它先于天地万物而生,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社会、人的本质。
人们想要保持阴阳调和的最高境界,只能依道而行。
道教宣扬人们应向虚无混沌、自然淡泊的境界靠拢,其所强调的“四时依序,五行定位”的观点,实质上流露出人应该向自然环境妥协的主张,希望人们不要有意改变什么,保持“无为”才能做到对“道”的遵循。
在中国始终是政权决定宗教,宗教总是服务于政权,中国历代王朝对宗教的指导思想是利用其为政治服务。
一般来说,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士大夫阶层喜欢阅读宗教经典,思考宗教哲理,在其中追求人生境界和生活情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民众则倾向于在宗教的生活规范和宗教的仪式活动中找寻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求得心理上的安慰。
在中国,政治支配宗教,君权大于神权,君主自命为天子,自称“君权天授”,受天命而行使权力,享有至上的权威,宗教只有依附于皇权,在皇权的扶植和利用下,才能得以传播和发展。
中国道教建筑 ppt课件
PPT课件
5
建筑形式
• 多为我国传统的群体建筑形式,结构 方正,对称严谨
• 以单个建筑组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 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 PPT背景图片:/beijing/
• 有机组合成的群体建筑,一步一步地 向纵深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突出了 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 壮观。
• 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 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 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 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
PPT课件
14
PPT课件
15
PPT课件
16
紫霄宫
• 现存有建筑29栋 ,建筑面积6854 平方米。中轴线上 为五级阶地,由上 而下递建龙虎殿、 碑亭、十方堂、紫 霄大殿、圣文母殿 ,两侧以配房等建 筑分隔为三进院落 ,构成一组殿堂楼 宇、鳞次栉比、主 次分明的建筑群。
PPT课件
3
• 道教的教义:道
•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是虚无的 无的本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超时空的永 恒存在.“道”是唯一的. 从道家学说延伸而 来
• 道教讲究天人合一
PPT课件
4
道教建筑
• 道教建筑分为:宫观又 叫道观;庙宇
• 庙宇指供民间信仰的信 众祭祀、供奉和求庇佑 的地方;道观则指道教 徒们修炼、传道和举行 各种宗教仪式以及生活 的场所,多位于名山大 川附近以及大城市里
中国道教建筑
——武当山古建筑群
PPT课件
1
中 国
道教简介
道
教
建筑形式,结构,
建 筑
道教建筑
规制
建筑文化
武当山古建筑群
紫霄宫
PPT课件
道教建筑设计方案
道教建筑设计方案道教建筑设计方案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与宇宙、人类及道通的宗教学说。
它拥有丰富的艺术和建筑遗产,道教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道教建筑的背景历史、特点和设计方案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种道教建筑设计方案。
道教建筑的背景历史道教和道教建筑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岁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道教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最早起初是宫观寺庙的代名词。
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道教建筑的规模更加宏伟,特色更加鲜明。
尤其是明代,道教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
道教建筑的特点道教建筑注重宇宙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是道家哲学和佛教建筑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注重以和谐祥瑞的建筑风格为主导。
道教建筑通常采用庄严肃穆的氛围,拥有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建筑结构也更加注重建筑的平衡和对称。
另外,道教建筑注重寓意和象征性,讲究色彩的运用,追求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和谐统一。
建筑中的柱子、栏杆和屋顶等元素都有着明确的象征意义,丰富了道教建筑的内涵。
道教建筑设计方案基于以上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的道教建筑设计方案:1. 建筑布局:在整个建筑群的规划上,我们采用正方形的布局,打破传统的庙宇布局,增加建筑的视觉效果。
建筑群的中心是一座主殿,周围辅以四角塔楼,形成一个平衡美丽的格局。
2. 建筑结构:主殿采用三进和大门的结构,进深合理,划分清晰。
主殿的屋顶采用重叠式檐口,增强建筑的层次感。
同时,屋顶上设置金字塔形状的封顶,象征着道教追求的升华境界。
3. 色彩运用:建筑的外墙采用红色和黄色的配色方案,红色象征着热情和力量,黄色象征着祥瑞和富饶。
建筑的内部采用淡黄色的配色,给人一种温馨而神圣的感觉。
4. 雕刻和装饰:在建筑的门窗、栏杆和屋顶等处设置精美的雕刻和装饰,采用传统的道教图案,增加建筑的艺术感和文化内涵。
总结道教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天师府建筑文化
天师府建筑文化*导读:三清宫景愈藏而境界愈大上清宫天师殿道教建筑中的装饰道教创始初期,修道者大多住在深山的茅舍或洞穴之中,建筑比较简陋。
《广弘三清宫景愈藏而境界愈大上清宫天师殿道教建筑中的装饰道教创始初期,修道者大多住在深山的茅舍或洞穴之中,建筑比较简陋。
《广弘明集》中就有描述:张陵谋汉之晨,方兴观舍。
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
治馆之兴,始乎此也。
从这个早期的文献中,可以知道早期的道教建筑和民俗建筑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道教建筑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又是道教哲学思想和信仰的物质化体现。
道教建筑的门类很多,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宫、观、殿、堂、楼、馆、舍、轩、斋等,在道教建筑中都有体现。
道教的建筑物,汉称之为治,到了晋朝叫庐,也有称靖(又作静)的。
到了南北朝时候,南朝称为馆,北朝称为观(个别称寺)。
从唐朝开始改叫观,唐宋以后规模较大者称宫或观,另外,部分主祀民俗神的建筑称为庙。
元明以后,道教衰落,道教建筑在形式上墨守成规,没有大的发展。
道教建筑的供奉、祭祀建筑体系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中国早期的墓葬祭祀活动。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原始先民,相信人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生活,因此在墓葬中埋入随葬品,并逐渐形成了祭祖的习俗。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先民们除在祖先墓地进行祭享活动外,又向象征祖先神灵的神主或庙主(或称牌位)祭祀,在此基础上与道教结合,逐渐形成道教的祭祀建筑。
中国传统的神仙思想。
神仙是道教信奉的另一类神灵。
神仙主要指经过修炼而得道的神人、真人。
他们居住天宫琼楼、仙山洞府之中,有各种神奇本领。
另外,道教供奉一些民间崇拜的俗神,比如门神、灶神、财神等。
神仙和俗神崇拜使道教对下层民众更有吸引力道教建筑成为他们日常生产娱乐和生活风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与神沟通的道教建筑,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祀神之所。
道教建筑的选址特点道教的宗教哲学是以生为乐,而不是以生为苦。
它追求的最高理想是今生的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而不是寄希望于来世的幸福。
江西道教建筑文化研究与分析_以江西龙虎山正一道为例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Sichuan Building Science 第35卷 第6期2009年12月收稿日期:2008203210作者简介:陈牧川(1974-),男,福建长汀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文化、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C0801)E -ma il:charlesc mc@江西道教建筑文化研究与分析———以江西龙虎山正一道为例陈牧川(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摘 要:论述了道教建筑选址和建筑布局的特征,并以正一道祖庭江西龙虎山上清宫和天师府为例,详细论述了道教神殿建筑的种类及文化特征。
关键词:江西;道教建筑;正一道中图分类号:T U -09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933(2009)06-298-03Research about reli gi ous buildi n gs and cultural i n Ji a ngxi provi n ce ———Taoist buildi n gsCHEN M uchuan(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 rchitecture,East China J iaot 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 )Abstract:A rticle discussed the origin of Taoist buildings,and analyzed the layout of taoist buildings .Taking the Shangqi palace and the house of Tianshi in Longhu mountain as the exa mp le,the author discussed kinds and trait of Taoist sanctuary .Key words:J iangxi p r ovince;Taoist buildings;Zhengyi Taois m1 道教建筑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创始初期,修道者大多住在深山的茅舍或洞穴之中,建筑比较简陋。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是一种融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文化。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而道家则注重个体修养、自然和谐,强调自然规律和无为而治。
在传统建筑中,“儒道”文化贯穿始终,体现在规划布局、构造形式、装饰风格等方面。
在传统建筑的规划布局中,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尊卑有序,因此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的规划布局中,常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形式,以突显其尊贵地位。
同时,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在园林、庭院的规划中,常采用“人为自然”的布局,让人置身其中,感受自然之美。
在传统建筑的构造形式中,“儒道”文化也有所体现。
传统建筑中多采用木结构,符合道家的“顺天应时”的理念,即顺应自然规律,采用合适的材料与造型;同时木结构也可体现儒家思想中的秩序规范,通过雕刻、彩绘等手法,显示其尊贵地位。
同时,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也可体现“儒道”文化中的思想,即“物归其类”,榫卯结构的精准拼接,代表着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传统建筑的装饰风格中,“儒道”文化也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传统建筑的装饰常采用屏风、窗棂、花砖、雕刻等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规范秩序,也可以体现道家思想中的自然之美。
同时,传统建筑中的色彩也反映了“儒道”文化的特色,讲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色彩搭配,充分表现了“儒道”文化中的符号意义。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尊卑有序的儒家思想,也表现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道家思想。
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建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建筑文化——道教建筑
建筑文化——道教建筑道教是我国汉民族自已的创立的一种宗教,它的中心思想来自道家,而“道家之源,出于老子”(《魏书释老志》)。
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十分活跃,南方有葛洪、陶弘景、陆修静,北方有寇谦之,都是中心人物。
它的兴衰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生活、习俗、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又是宗教哲学思想和信仰的体现。
1: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古代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谶纬之术黄老思想2: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是“道”,“道”原先是先秦道家的哲学概念,“道“是“神异之物,灵儿有性”, “为一切之族首,万物之父母”。
道教发挥道家的思想,并把道和老子合而为一,于是老子在道教中变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
六朝时又演化出至高无上的元始天尊,产生了三清尊神。
以后道教又逐渐发展并形成了包罗许多天神、地祗、人鬼在内的神仙系统。
3:道教的诸神诸神:三清:道教最高贵的神,依次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三清神像主要供奉在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内,中间是元始天尊,左边是灵宝天尊,右为道德天尊。
四御: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四方之神,八仙。
4:道家仙境一:十洲三岛二:十大洞天三:三十六小洞天四:七十二福地5:道教奉祀建筑的起源源于华夏先民的墓葬祭祀活动。
最初的祭祀是在室外进行,以后便逐渐转向室内祭祀祖先神灵。
源于清寒的神仙思想,作为与神沟通的最初普通建筑,逐渐发展变成祀神之所。
6:道教建筑的种类狭义上是指道教徒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蘸等祝祷祈攘仪式的建筑,包括宫、观、殿、堂、府、庙、楼、馆、舍、轩、斋、廊、阁、阔、门、台、亭、塔、榭、坊、桥,可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祈禳的坛台,修炼调经的静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息的园林建筑五大部分。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其中融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
儒家和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设计和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思想不仅表现在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也贯穿于建筑的宗教信仰、风水理念和装饰艺术等方面。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宗教信仰和装饰艺术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解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一、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的影响1.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传统的中国建筑采用榫卯搭接以及斗拱结构,其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榫卯连接、四合院式布局和斗拱结构等方面。
榫卯连接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建筑连接形式,通过凸凹榫卯使建筑件相互连接。
四合院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常用布局方式,以中庭为中心,四周有厢房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结构。
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是利用拱和梁的组合结构,用以支撑建筑重量和分散压力的一种形式。
2. 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仁政“、“礼乐“,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在建筑结构上体现为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所以中国传统建筑的四合院布局体现了尊重自然和人际关系的精神。
斗拱结构则体现了道家哲学的影响,因为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独特结构,它不但有装饰的作用,还具有承重的功能,让人联想到道家思想中自然力量的调和与平衡。
儒家与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上融贯贯穿于建筑的整体思想和设计中。
1. 中国传统建筑的宗教信仰中国传统建筑受到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影响,其中佛教建筑以寺庙为主,道教建筑以宫观为主,儒家则在家庙和祠堂中体现。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寺庙、宫观以及家庙祠堂等宗教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装饰艺术。
2. 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家族、儿女、敬祖和秩序,因此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家庙和祠堂作为儒家宗教信仰的场所,一般采用四合院式布局,同时在建筑的装饰上也会加入孔子像和壁画,体现出对孔子的尊崇。
古代中国道教文化与寺庙建筑艺术
古代中国道教文化与寺庙建筑艺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之一就是道教文化,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它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要理论基础,以宇宙观和人生观为核心,以自然、神秘和超验为表现形式的中国本土宗教。
而道教寺庙则是道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是道教信仰和文化的场所,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内涵。
道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道教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初期的传播主要是从东汉时期的黄老道与五斗米道,到北周的洞天道领袖于吉,公元三世纪时涌现了众多道士和神仙,形成了炼丹术和道教思想结合的封建皇朝,例如隋朝的道教明师陈摶创立的太清宫,唐朝时期的全真教,五台山的道教山神庙,都是道教文化的典范。
道教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道教文化和宗教文化对古代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寺庙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是遵循着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工艺、神话、哲学和美学,因此,在风格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寺庙建筑在结构中强调道家思想,注重天人合一,建筑风格主要以天元、地元、人元和玄元四个大元素为基础构件,通过布局和设计达成特殊的宗教意义。
最后,道教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与平衡,自然和人类的互动,所以建筑物要注重周围环境与自然的结合,讲究的是一种协调、谐和的系统,并增加了建筑风格的特殊性。
寺庙建筑艺术的类型古代道教寺庙建筑中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道教霞府(或称洞天)、山神庙,另外一类是道观。
其中,道教霞府建筑风格考究,依山而建,将宗教和自然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如会宁庵、西岳庙等。
道观建筑则相对简单,突出了宗教的氛围,展示了道教文化的特色,如青城观、武当山道观等。
建筑形式和艺术特点古代道教寺庙建筑风格多样,具有浓厚的个性,这是因为道教文化本身就极为注重个性化,因此,寺庙建筑在样式上也有很强的独特性。
古代道教寺庙的建筑形式一般分为大殿、观堂、厢房、杂屋、塔亭等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当属大殿,因为大殿是寺庙的宗教核心和最重要的场所,是宗教仪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
中国道教建筑
建筑规制
• 传统的道教大型宫观的建筑规制为,中路宫观前 建影壁,然后是山门、幡杆、钟鼓楼、灵宫殿(有 的背后为戏台)、玉皇殿、四御殿、三清殿,还有 各自的祖师殿,(并有献殿在其前)等。两侧有配 殿、执事房、客堂、斋堂和道士住房等
北 京 白 云 观 平 面 图
建筑文化
• 注重意境、超脱凡尘的道教建筑的选址就非常倾向于人烟 稀少的崇山峻岭,以利于在大自然中修身养道 • 注重意境、超脱凡尘的气氛始终是道教建筑的一大主题, 也是其精髓所在 • 常用自然地貌的跌宕起落、急转变化造成一种藏露结合、 相得益彰的氛围 • 道教建筑讲究布局,在地形和山势的选择上有严格的规矩 。一般来说,它要求宫、观背依山体,面向北斗,就实而 避虚,这是取其“常有观其暾,常无观其妙”的经意。 • 艺术效果:借山势取雄;据险而筑;藏而不露;奇上加奇 ;占坡叠置、据水而旷
建筑形式
• 多为我国传统的群体建筑形式,结构 方正,对称严谨 • 以单个建筑组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 PPT背景图片:/beijing/ 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 • 有机组合成的群体建筑,一步一步地 向纵深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突出了 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 壮观。
2013-12-15
• 紫霄殿的屋顶全 部盖孔雀蓝琉璃 瓦,正脊、垂脊 和戗脊等以黄、 绿两色为主楼空 雕花,装饰丰富 多采华丽,为其 他宗教建筑所少 见。
• 明间后部建 有刻工精致 的石须弥座 神龛,其中 供玉皇大帝 ,左右肋侍 神像,均出 自明人之手 。
谢 谢
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构
• 道观的建筑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 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斗拱除美 观,实用之外,层数的多少也是衡量建筑 等级的标准之一 • 屋檐伸出深远,且向上举折,加上鸱吻、 脊饰,形成优美而多变的曲线,促使沉重 的大屋顶变得透逸典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建筑文化的设计理念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集“无为”、“有与无”、“大象无形”、“柔与静”、“道法自然”等诸多道家的思想于一体。
在聚落环境的选址相地过程中,通过对哲学思维、一般程序、普遍应用和实例分析,可见古代风水之术中所包含的道家建筑文化因子。
在建筑空间中,通过对院落、厅、天井、街道的分析,也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玄、静、反、守常等在建筑中的反映。
道家思想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
道家思想渊源广博,道家的建筑文化主要有以下六大方面:
“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古村落山林文化。
二、空间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建筑文化。
老子的道家文化思想以空间为主,形式为辅,奠定了空间在建筑中的核心主体地位,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瑰丽珍宝。
三、时间与空间统一的建筑文化。
道家的这种建筑文化形成了中华名族特有的“思维”建筑空间特征。
四、有限与无限对立统一的建筑文化。
它形成了由近及远、由有限至无限的建筑空间文化。
五、生命节奏与变化的建筑文化。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节奏与变化的认识,也是一种处世态度。
这种思考方式最终演化为人的性格特征。
六、动与静辩证统一的建筑文化。
运动空间和静止空间互为组织,互相穿插,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互交错,互为因果。
“柔性空间”的出现即具有这种建筑文化的特征。
与儒家建筑文化的“中和”、“中正”之美不同的是,道家建筑文化讲究“自然之美”。
道家以“道”为旨归。
道本无为,道本自然。
山水自然象征“无”、“道”,中国的山水式园林,诸如苏州留园,就是一种体“道”悟“道”的建筑方式。
诸如故宫这样的宫府体现的是儒家的建筑文化,追求对称、整齐与秩序。
而园林则体现道家的建筑文化,追求自然、变化与生动。
江南的园林建筑无疑是道家思想最集中的体现。
它努力避免对称、整齐与秩序,表现出道家无为、自由、逍遥的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