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完整word版)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1)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3)第一节教育概述 (3)第二节教育的发展 (4)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5)第二章教育的功能 (7)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 (7)第二节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7)第三章教育的目的 (8)第一节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功能 (8)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确立 (8)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8)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9)第一节教师 (9)第二节学生 (10)第三节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 (10)第四节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10)第五章课程 (11)第一节课程概述 (11)第二节课程改革 (12)第三节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13)第六章、课堂教学 (15)第一节教学 (15)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17)第三节教学策略 (17)第七章、学校德育 (18)第一节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 (18)第三节德育过程 (19)第三节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19)第四节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19)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20)第一节班级概述 (20)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与原则 (20)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21)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21)第一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21)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21)第二节心理发展理论 (22)第三节心理发展与教育 (23)第四节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24)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24)第一节学习概述 (24)第二节学习理论 (25)第三章学习迁移、记忆和遗忘 (29)第一节学习迁移 (29)第二节记忆 (30)第三节遗忘 (31)第四章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32)第一节学习策略 (32)第二节知识 (33)第三节技能 (34)第四节问题解决 (34)第五节品德 (35)第五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36)第一节学习动机 (36)第二节归因 (37)第三节注意 (37)第六章个别差异与教育 (38)第一节人格差异 (38)第二节认知差异 (38)第三节学困生 (39)第七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9)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39)第二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 (40)第三部分教育法学 (41)第一章法与教育法 (41)第一节法的概述 (41)第二节教育法与教育法规 (42)第二章教育法律关系 (43)第一节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其特征、类型 (43)第二节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43)第三节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43)第四节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和义务 (43)第三章教育法律规范 (44)第一节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及其类型 (44)第二节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 (44)第三节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 (45)第四章教育法制过程 (45)第一节教育立法 (45)第二节教育法规实施 (45)第三节教育行政执法 (46)第四节法律制裁 (46)第五章教育法律责任 (47)第一节教育法律责任概述 (47)第二节侵权责任 (47)第六章学生权利及其维护 (48)第一节学生权利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48)第二节学生伤害事故 (48)第七章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 (48)第一节教师权利的含义及其性质 (48)第二节教师权利的内容 (48)第三节教师权利的维护 (49)第八章教育法律救济 (49)第一节法律救济概述 (49)第二节教育行政申诉制度 (49)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49)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49)第二章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50)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50)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1.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学:有三种含义①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②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③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第一章)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花的实践活动。

3、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叫教育的对象。

4、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题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5、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的,他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①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②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④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⑤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第二章1、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组织形式。

2、学制:即现代学校教育,是要求打破传统的学校体系,同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

3、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说1.教育:教育是必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术、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看法的活动。

它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照必定的社会要求,依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朝着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交流作用的全部事物的总和,包含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教育功能:赐教育者在教育教课活动中经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六艺:是两周各级各种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详细指礼、乐、射、御、书、数。

7.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含“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露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色,包含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0.教育问题:是指反应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本质矛盾和理论疑难。

11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定的联系,包含教育内部诸因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拥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定趋向。

12 .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

这类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嘲讽;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频频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看法;第三步称为助产术,指引学生自己进行考虑,自己得出结论。

13.白板说:洛克反对天分看法,提出了“白板说”他以为人的心灵本来就像一块内板,没有全部特征,没有任何看法,天分的智力人人同等。

全部思想、看法都是后天获取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取的。

1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所有人生过程中,不停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色向踊跃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学制: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上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能够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反之,稳定性就差。

有效学习: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育法规: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法规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

人生全程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全程。

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在分析本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系列学习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班级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教育申诉制度:是指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公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它旨在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认知、技能、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过程,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和术语。

本文将解释一些与教育相关的重要名词。

一、教育教育是一种系统性的社会活动,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和影响个体的学习和发展,培养其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教育可以在正式的教育机构(如学校)中进行,也可以在非正式的教育环境中进行(如家庭和社区)。

二、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阅读、观察、实践和交流等方式进行。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和反思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教学是指教育者(如老师)通过组织和引导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可以包括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培养品格和价值观等。

一个好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教育情感。

四、课程课程是一套组织和安排学习活动的计划。

它包括学习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

一个好的课程应该合理安排学习的进程,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五、评估评估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的评估和判断。

评估可以包括测验、考试、作业、项目等。

它的目的是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六、学习者学习者是指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活动的个体。

学习者可以是儿童、青少年或成年人,每个学习者具有不同的特点、需求和学习风格。

七、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角色,他们负责组织和引导学习过程,并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关系。

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教育情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指政府或教育机构制定和实施的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教育政策的目的是提供公平、高质量的教育机会,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教育学基础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1、教育结构: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

即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它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主要包括:教育层次结构、教育类型结构、办学形式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结构。

就各级教育内部而言,又有各自的教育类型结构、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设臵结构。

合理的教育结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

调整教育结构是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3.国家主义教育:指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家主义派的教育主张。

代表人物为曾倚、李璜等。

主张教育是国家主权之一,是国家的事业。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自尊。

发展国华、陶铸国期、拥护国权。

组织国家教育协会,出版了《醒狮》周刊、《国家与教育》等书。

最早明确提出“国家主义教育”名词者可能是1906年《新民丛报》上的一篇翻译文章。

主张以国家主义为教育的根本宗旨,这是国家主义派的共识。

国家主义教育学派的著名教育思想家、著名教授余家菊从1922年起,开始研究国家主义教育,并撰写文章宣传国家主义教育。

浙江省教师招考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浙江省教师招考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1、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已经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2、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3、发展:通常是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的过程。

4、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5、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6、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7、地方课程: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8、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9、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而变化。

狭义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10、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11、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12、品德: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

13、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14、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综合知识归纳一、名词解释1、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遵循的要求。

2、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个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3、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从事有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教育法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苏格拉底法(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

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

它主要有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6、学生主体性:对于学生主体性这个根本概念,不同的教育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结构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

有的学者则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

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一般认为,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7、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老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8、成就动机:是个人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9、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10、教育国家化: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

11、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教育是指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活动。

这里将对教育相关的基础知识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教育领域的概念。

一、课程课程是指学校或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和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各种学科、课时分配、教学资源以及评价方式等。

课程的设计应根据学生年龄、兴趣、能力和社会需求等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教学法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不同的教学法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学生群体。

常见的教学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实验法等。

教学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来确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习者差异学习者差异是指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背景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

教育者需要充分理解学习者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四、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指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性的评价活动,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教育评估可以包括定期考试、作业评定、学科竞赛、综合评价等多种形式。

通过评估,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和指导,为教师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五、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进行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教育改革可以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六、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指政府对教育领域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教育政策涉及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经费投入、教师培训及福利、教育公平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政策的制定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

七、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指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研究和总结。

教育理论可以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

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并促进教育改革。

八、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是一级课程。

4、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5、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7、形成性评价:是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而划分的一种评价形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8、教育目的:是对手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0、德育:即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11、意志:人自觉地明确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2、课程: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决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是指有相对稳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场所与设备,以及有相对规范化教育内容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已经形成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的教育,学制是这种教育的典型表征。

4、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5、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6、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7、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要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8、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9、教育现代化------既在观念、制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有相对稳定的指标,它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0、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完整word版)《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推荐文档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4、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

它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认识,也是驾驶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所持有的价值认识与情感认同。

5、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6、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7、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8、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9、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10、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

11、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盒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第一章1. 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第四章1.广义的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2.狭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第五章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第六章1.课程: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它是人类知识的基本成果,间接经验具体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

3.直接经验是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

第七章1.教学: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就是教学。

第八章1.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教育基础知识 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 名词解释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法国社会学家力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4、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5、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6、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8、教育的民主化收件是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心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9、教育多元化的特征有: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是多元化;教育文化环境的多元化。

10、孔子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2。

论教育作用:论教育的社会功能;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3.论教育目标4。

论教育内容5.论教育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即学思并重、温故知新。

11、墨家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作用 2.论强力而行: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12、道家的教育思想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

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教循自然原则,一切任其自然,便是好的教育。

13、《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1.论教育的功能 2.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3. 论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14、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1 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媒介:教育媒介是指建构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的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3学校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学校: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机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4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

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5课程:课程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哥们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完整word版)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完整word版)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 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

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

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在小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形态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能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 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3. 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4. 教育媒介: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5.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

6.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7.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8. 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人类思维对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归纳。

9.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0. 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向人们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也叫“产婆术”或“苏格拉底发”,后人将这种发放概括为四个部分。

即挖苦、“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11. 教育国家化:是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制度,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12. 〔国家〕教育目的:即指教育预期到达的目标,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应了教育在人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完整word版)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52.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53.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54.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9、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10、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
11、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盒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64.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65.观查法——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考察的一种方法。
66.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谈话、问卷、观察等特定的调查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可靠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达到掌握教育实情、解决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
43、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
44、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44、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的判定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教育学:有三种含义①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②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③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第一章)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花的实践活动。

3、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叫教育的对象。

4、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题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5、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的,他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①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②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④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⑤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第二章1、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组织形式。

2、学制:即现代学校教育,是要求打破传统的学校体系,同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

3、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4、学校管理:是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5、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6、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

第三章1、儿童的个体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2、学生主体性:有的学者从结构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

有的学者则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

第四章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教师素质的使命,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

2、教师资格: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素。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

3、教师聘任制度: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响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4、教育机智:就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时间,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文化:是指教师在学校中的文化角色及他们的人际关系问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第五章1、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者总的要求,特别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3、人的全面发展: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面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①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②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4、教育活动:广义指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狭义指学校教育所专门从事的活动。

第六章1、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2、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3、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指挥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4、智力:是一种又天赋、策略与知识等因素合成的综合能力。

第七章1、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课程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2、课程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简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4、教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会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各个范畴。

第八章1、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它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2、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3、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4、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5、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指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7、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8、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9、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九章1、教学方法: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知道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3、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象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最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

4、非指导教学法:这是由罗杰斯的“非直到性治疗”演变过来的,是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只重视态度,主要是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

5、暗示教学法:是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6、发现学习: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在课程中应当学习的是基本结构,也就是每门学科最具有根本性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而基本结构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的,要通过学生的发现学习去构造。

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应到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而后得到学习结果。

7、范例教学:是必须改革教材,充实根本性、基础性和本质性的内容,使学生得以借助精选的教材,通过与范例的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范例教学基本特征有三个: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第十章1、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

通过集体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培养自主、自立、自治的能力,学习民主精神和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是学生集体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2、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

这里的班具有“群”与“组”的含义,级具有“层次”与“等级”的含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班级在教育学中的含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第十一章1、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见解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主要包括: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班级中展开以心理发展和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为其他教师以及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2、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由咨询者向咨询对象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以使后者克服当前的心理困扰,并提高自身应付挫折的能力。

3、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普提出的,它首先教会患者某中自我放松的技术,然后帮助患者把焦虑和引起焦虑的刺激划分成严重程度不同的等级,再引导患者逐步地学习用放松反应代替焦虑反应,当患者开始能够做到对严重程度较低的刺激不再感到焦虑时,会得到肯定鼓励,然后再练习适应等严重的刺激,直到焦虑症状完全消失。

4、行为契约:咨询者运用强化影响儿童的行为时,订立契约或协议是一项较好的方法:即把和学生商定的行为计划相应的奖励条件写成书面文字并签署姓名。

第十二章1、考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如期中、期末考试。

2、教育评价: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又称为学生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