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的总结超级完整
局部解剖学 重点 总结
颈浅层及甲状腺周围1. 颈部分区(见图2)舌骨上区 颏下三角颈前区 下颌下三角舌骨下区 颈动脉三角固有颈部 肌三角胸锁乳突肌区颈部 颈外侧区 枕三角锁骨上三角项部2. 浅层结构结构层次:皮肤 颈浅筋膜 (颈阔肌) 颈筋膜浅静脉 颈前静脉:穿入胸骨上间隙,汇入颈外静脉末端或锁骨下静脉 颈外静脉:锁骨上方穿颈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 颈阔肌 枕小神经:勾绕副神经深面的 颈丛皮支 耳大神经浅筋膜内 神经 颈横神经:横过胸锁乳突肌表面锁骨上神经面神经:颈支:支配颈阔肌淋巴:颈外侧浅淋巴结3. 封套筋膜(浅层)气管前筋膜:包裹咽喉、食管气管颈部、甲状腺、甲状旁腺 颈筋膜 内脏筋膜(中层) 颊咽筋膜椎前筋膜(深层):覆盖臂丛、颈交感干、膈神经、锁骨下动、静脉4. 筋膜间隙:胸骨上间隙:封套筋膜在胸骨柄上缘分为深浅两层,向下分别附于胸骨柄前后缘,两层之间为胸骨上间隙,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等。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和气管颈部之间,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
咽后间隙:位于颊咽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
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
5.颈前区① 颏下三角:由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围成的三角区。
浅面——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深面——下颌舌骨肌及其筋膜② 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
图2 颈部三角注:颈前区和颈外侧区边界 颈前区:内侧界——颈前正中线 外侧界——胸锁乳突肌前缘 上界——下颌骨下缘 颈外侧区:内侧界——胸锁乳突肌后缘 外侧界——斜方肌前缘 下界——锁骨中1/3上缘浅面——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封套筋膜深面——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咽中缩肌内容:下颌下腺、面动脉、舌动脉、舌下神经、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③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浅面——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封套筋膜;深面——椎前筋膜内容: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以及部分颈深淋巴结。
(完整word版)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
1.腋腔及顶,底,四壁?腋腔:当上肢外展时,肩下方呈穹窿状的皮肤凹陷称为腋窗,其深部呈四棱椎体形的腔隙。
顶:是腋腔的上口,向上通颈外侧区,由锁骨中3分之1段,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
底:皮肤,浅筋膜,腋筋膜。
四壁:前壁: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
后壁: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肩胛骨。
内侧壁:上四位肋骨及其肋间肌组成。
外侧壁:结节间沟,肱二头肌两个头及喙肱肌。
2.肌腔隙的边界和内容?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外侧界:髂骨。
内侧界:髂耻弓。
内容:髂腰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3.血管腔隙的边界和内容?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界:耻骨梳韧带。
内侧界:腔隙韧带。
外侧界:髂耻弓。
内容:股动脉,股静脉,股环及腹股沟深淋巴结。
4.股环的边界?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界:耻骨梳韧带。
内侧界:腔隙韧带。
外侧界:借纤维隔与股静脉分开。
5.上颌动脉分几段,每一段的分支有哪些?分三段。
第一段:自起点到翼外肌下缘。
分支:下牙槽动脉,脑膜中动脉。
第二段:翼外肌浅面或深面的一段。
分支:颊动脉。
第三段:自翼外肌上缘进入冀腭窝以后的一段。
分支:上牙槽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
6.腕管的组成和内容。
组成: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组成。
内容:指浅屈肌腱及腱鞘,拇长屈肌腱及腱鞘,正中神经。
7.下颌下三角的边界和内容。
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下缘围成,又称二腹肌三角。
内容:下颌下腺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结,面血管,舌下神经,舌血管,舌神经。
8.气管颈部的层次由浅入深依次是什么?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9.椎动脉三角的边界和内容。
下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
外侧界:前斜角肌内侧。
内侧界:颈长肌外侧缘。
尖: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
内容:椎动脉,椎静脉,颈动脉鞘及交感干等。
10.二腹肌后腹浅面和深面通过的结构各有哪些?浅面:面神经颈支,面动脉和下颌后动脉的前支。
深面:面动脉,舌下神经,舌动脉,舌静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颈交感干。
局解考试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神经点 :颈丛皮支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时,位置表浅且相对集中,常为颈部手术阻滞麻醉的穿针点。
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形成的潜在性间隙. 纵膈: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组织的总称.心包腔:浆膜性心包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相移行,两层之间的间隙称心包腔。
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颈动脉鞘: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心包斜窦:在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间隙。
肘后三角:肘关节屈曲呈直角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3点构成等腰三角形。
胆囊三角:肝总管、胆囊管其上方的肝下面之间共同围成一三角区,称为胆囊三角心包横窦:位于左肺静脉,右肺静脉,下腔静脉,左心房后壁和心包后壁之间的间隙。
椎动脉三角: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1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锁胸筋膜:为胸部筋膜深层,张于喙突、锁骨下肌、胸小肌上缘之间,有头静脉、肩峰动脉、胸外侧神经及淋巴管穿过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区域称肾区。
肝门:肝脏面正中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长约5cm,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为肝门。
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股鞘,股管:股鞘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于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约3-4CM。
股鞘内有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鞘腔分为三部分:外侧部容纳股动脉,中间部分窝纳股静脉,内侧部称股管(二)简答题1、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和内容:境界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
近年局部解剖学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近年局部解剖学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1、小腿前骨筋膜鞘容纳小腿前群肌、胫前血管和腓深神经。
(T 下肢 2)2、脊柱区的第一层肌包括斜方肌、_____和腹外斜肌后部_。
(背阔肌脊柱区 2)3、试述十二指肠的分部及降部的毗邻关系。
(十二指肠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4部分。
降部起自十二指肠上曲,沿第2腰椎右侧垂直下行,至第3腰椎下缘处急转向左移行为水平部。
降部内侧紧贴胰头、胰管和胆总管,外侧与结肠右曲相邻,前方有横结肠及其系膜跨过,分上、下两段,分别与肝右叶、小肠袢相邻,后方邻右肾门、肾血管和右输尿管的起始部。
胆总管与胰管穿入降部汇合成肝胰(VATer)壶腹并开口于后内侧壁的十二指肠大乳头。
腹部 1)4、肝(ACD 腹部 2)A.为人体最大的消化腺B.完全被腹膜覆盖,C.有分泌胆汁的功能D.除接受肝动脉外,还接受肝门静脉的血液E.上面借冠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5、腹股沟内侧窝(C 腹部 2)A.在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下方B.前方对向股环C.在腹股沟三角内,前方对着皮下环D.疝囊由此突出形成腹股沟斜疝E.无上述情况6、穿经腮腺的纵行结构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和____。
(耳颞神经头部 2)/7、直肠后隙(ABDE 盆部与会阴 2)A.位于能前筋膜和直肠筋膜之间B.向下可达盆膈C.与腹膜后隙不通D.两侧与骨盆直肠隙相膈E.属盆筋膜间隙8、肾内的静脉有广泛吻合,无节段性。
(T 腹部 3)9、肘窝是如何构成的?通过哪些结构?(肘窝的上界是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外侧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浅面依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及肱二头肌腱膜,深面为肱肌和旋后肌,再后方为肘关节囊。
肘窝内有肱二头肌腱、肱血管、桡血管、尺血管、正中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和肘深淋巴结等。
上肢 2)10、黄韧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连于相邻椎弓板之间。
黄韧带参与围成椎管的后壁和神经根管的后外侧壁。
(完整版)局部解剖重点最终版
(完整版)局部解剖重点最终版局解知识点总结:1.肱动脉的体表投影;肱动脉的3个分支:肱动脉的体表投影:上肢外展90度,手掌向上,由锁骨中点至肘前横纹终点远侧2cm 处的连线,为腋动脉和肱动脉的体表投影。
两者以大圆肌下缘为界,大圆肌下缘以上为腋动脉,以下为肱动脉。
肱动脉的3个分支:(1)肱深动脉:在大圆肌下缘的稍下方起于肱动脉后内壁,与桡神经一起经肱三头肌内侧头和外侧头之间转入臂后区的桡神经沟中。
(2)尺侧下副动脉:在肱深动脉起点稍下方自肱动脉发出,伴随尺神经穿过内侧肌间隔行向内上髁背侧面,与尺侧返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吻合。
(3)尺侧上副动脉:在肱骨内上髁上方约5厘米处起于肱动脉,分布于内上髁的前,后面,参加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上肢动脉的主干: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掌浅弓、掌深弓大隐静脉在隐静脉裂孔附近的五条属支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注意上肢的深静脉和浅静脉都有哪些,怎么走形!2.腹部的体表标志1.肋弓下缘:8-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缘和第11-12浮肋构成,用于腹部分区、肝脾测量和胆囊定位2.剑突:胸骨下端软骨,肝脏测量标志3.腹上角:两侧肋弓至剑突根部的交角,判断体型及肝脏测量。
4.脐:腹部中心,投影至3-4腰椎之间,为腹部四分区法的标志,易有脐疝发生。
5.髂前上棘:髂棘前方突出点,腹部九分区法标志,骨髓穿刺部位6.腹直肌外缘:位于锁骨中线处,用于手术切口和胆囊点定位。
7.腹中线:腹部四分区法的垂直线,易有白线疝。
8.腹股沟韧带:寻找股动脉、股静脉的标志,常为腹股沟疝的通过部位和所在。
9.耻骨联合: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
10.肋脊角: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是检查肾脏压、叩痛的位置。
3.腹部的分区(一)四区法:即十字型法,以脐为中心划一水平线和一垂直线,两线相交,把腹部分成四区(二)九区法井字型分区,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成九个区,上水平线又称肋线,为两侧肋缘最低点(相当于第十肋骨)的连线;下水平线又称髂棘线,为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左、右两条垂直是在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上所作的垂直线。
近年局部解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近年局部解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1、脑膜中动脉穿耳颞神经两根之间垂直上行,经卵圆孔入颅中窝。
(F 头部 1)2、简述面部浅层的血管和特点。
(分布于面部浅层的血管为面动脉及主要分支、面静脉及主要属支:面动脉自颈外动脉发出,穿下颌下三角,在咬肌止点前缘绕下颌骨下缘向上内经口角和鼻翼外侧上行至内眦,改称内眦动脉。
其主要分支有下、上唇动脉,鼻外侧动脉,以及终支内眦动脉。
面动脉在下颌骨下缘与咬肌交界处可触及其搏动,并为压迫止血点。
面静脉伴面动脉自内眦静脉向外下至下颌骨下缘到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前支汇合后注入颈内静脉。
面静脉起始处通过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交通。
面静脉无瓣膜,表情肌收缩时可导致血流逆流入海绵窦。
颈部 3)3、A.桡骨粗隆B.肩峰C.三角肌粗隆D.肱骨内上髁E.桡骨茎突1.触摸桡动脉的标志是(E|D 上肢 1)2.触摸尺神经的标志是4、硬膜外隙(B 脊柱区1)A.又称硬膜下隙B.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C.内含脂肪和椎外静脉丛D.上端与颅内相通E.有脊神经后支通过5、肠系膜上动脉向右发出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中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向左发出约12~18条空肠动脉和___________。
(回肠动脉腹部 1)6、腮腺导管(ABD 头部 1)A.长5~6cmB.管腔直径约C.位于颧弓下4cmD.与面横动脉伴行E.与面神经颧支伴行7、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外动脉、颈内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共同构成“腮腺床”。
(F 头部 2)8、胸膜腔(A 胸部2)A.由脏、壁胸膜共同围成的密闭窄隙B.由壁胸膜相互返折而成C.可通过呼吸与外界相通D.左、右胸膜腔经气管相通E.其内有左、右肺和少量液体9、.试述输尿管行径、分段、狭窄及临床意义。
(输尿管是位于腹膜后隙内的细长肌性管道,长25~30Cm.上端起自肾盂,下端终止于膀胱。
输尿管可分为腹部、盆部和壁内部3部。
输尿管第一段(腹部)在肾盂下端起始后,在腹后壁腹膜深方沿腰大肌前面下降,至小骨盆缘跨越髂血管前面进入盆腔;第二段(盆部)自髂血管交叉处起,输尿管沿盆腔侧壁行向下至膀胱底;第三段(壁内段)自入膀胱到输尿管口的一段。
近年局部解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超全)
近年局部解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超全)1、在男性,浅层会阴肌包括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和尿道膜部括约肌。
(F 盆部与会阴 2)2、腹股沟三角由腹股沟韧带、腹壁下动脉和腹直肌外侧缘围成,其由浅入深的层次是皮肤、CAmper筋膜、SCArpA筋膜、腹外斜肌腱膜、由腹内斜肌和__________形成的腹横肌腱膜、联合腱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和腹膜壁层。
(腱膜腹部 2)3、腓骨颈骨折易损伤何神经?可能出现什么症状?(腓骨颈骨折易损伤腓总神经。
腓总神经在腘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出后,沿股二头肌向外行至腓骨头下方绕腓骨颈,在此处神经紧贴骨面而行,故腓骨颈骨折时易损伤腓总神经。
由于腓总神经支配小腿前、外侧群肌,神经损伤后可引起小腿前、外侧群肌瘫痪。
因小腿后群肌作用相对增强,故可表现为足下垂并轻度内翻,即马蹄内翻足。
小腿前外侧区皮肤和足背皮肤感觉障碍。
下肢 3)4、帽状腱膜(ABCD 头部 1)A.前连枕额肌额腹B.后连枕额肌枕腹C.参与构成头皮D.横向断裂时,伤口裂开较大E.与骨缝愈合,不易活动5、.炎症可向上纵隔蔓延的间隙是(B 颈部 1)A.胸骨上间隙B.气管前间隙C.咽后间隙D.椎前间隙E.A+B6、.关于脑垂体的毗邻,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头部 3)A.前外侧有神经管B.前方是鞍背C.后方有鞍结节D.基底部邻接筛窦E.位于颞骨的垂体窝内7、A.肝B.脾C.肾D.胰E.十二指肠降部(腹部 2)1.属于腹膜内位的器官是(B)2.属于腹膜间位的器官是(A)3.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的器官是(A)4.位于左季肋区的器官是(B)8、海绵窦内侧壁通过的结构为展神经、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
(F 头部 1)9、.什么是封套筋膜?试述其前、后、上、下的附着及形成的结构。
(封套筋膜即颈筋膜浅层,包绕整个颈部。
其上、下分别附着于头颅和颈胸交界处的骨面,向后附着于项韧带及第7颈椎棘突,向前在颈前正中线处两侧汇合。
其形成的结构主要有斜方肌鞘、胸锁乳突肌鞘、下颌下腺鞘和腮腺鞘。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总结+分区超级整理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总结+分区超级整理局部解剖学笔记整理层次结构类一,额顶枕区:(冠状面至脑实质)1、皮肤,2、浅筋膜,3、帽状腱膜(1,2,3合称头皮),4、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5、颅骨外膜,6、颅骨外板,7、板障,8、内板,9、硬膜外腔,10、硬脑膜,11、硬膜下隙,12、蛛网膜,13、蛛网膜下腔,14、软膜,15、脑实质二,颞区:1、皮肤,2、浅筋膜,3、颞浅筋膜,4、颞深筋膜,5、颞肌,6、颅骨外膜,7(后同额顶枕区)三,手掌掌心部:1、皮肤,2、浅筋膜,3、掌腱膜,4、掌浅弓及其分支,5、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分支,6、四条指浅屈肌肌腱及腱鞘,7、指深屈肌肌腱及腱鞘(7的桡侧:四条蚓状肌发出到达2345指背腱膜),8、掌中隔,9、掌中间隙,鱼际间隙,10、外侧骨间伸肌肌腱及内侧骨间伸肌及肌腱,11、掌深弓,12、指间掌侧肌3块,指间背侧肌4块,13、掌骨四,腮腺咬肌区:1、皮肤,2、浅筋膜,3、腮腺鞘(颈封筋膜向上延续及咬肌筋膜构成),4、腮腺浅部,5、峡部,6、下颌支,7、深部五,阴囊及睾丸的被膜:1、皮肤,2、浅筋膜(肉膜,有平滑肌),3、精索外筋膜,4、提睾肌,5、精索内筋膜,6、睾丸固有鞘膜的壁层,腔隙,内脏层(腹膜形成的结构),7、白膜六,腹壁:1、皮肤,2、浅筋膜(脐以上一层,脐以下分两层,浅层脂肪层camper筋膜和深层的膜层scarpa 膜层),3、腹外斜肌及腱膜,4、腹内斜肌,5、腹横肌,6、腹横筋膜,7、腹外筋膜,8、壁腹膜七,胸壁:1、皮肤,2、浅筋膜,3、深筋膜浅层,4、胸大肌,5、深筋膜深层,6、胸小肌,7、肋及肋间隙,8、胸内筋膜,9、壁胸膜床类:组织器官深面的结构一,腮腺床:由三组结构组成:1、颈内血管(a v),2、起于茎突(乳突后内侧)的茎突舌骨肌,茎突舌肌,茎突咽肌,3、后四对脑神经: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二,胃床:胃后壁,膈,脾,左肾上腺,左肾,胰,横结肠鞘类一,腮腺鞘:腮腺咬肌筋膜在腮腺前缘分成深浅两层包被腮腺形成。
局部解剖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局部解剖学总结名词解释:1、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及海绵窦交通。
假设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2、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4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3、腮腺咬肌筋膜4、海绵窦:位于垂体及蝶鞍两侧的双层硬脑膜之间的间隙。
窦内有结缔组织小梁,呈海绵状,血流缓慢,易产生血栓。
5、神经点:是颈丛皮质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6、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与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其前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7、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在颈部大血管与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起自颅底,下续连纵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与迷走神经等8、颈动脉三角:9、胸膜顶:是覆盖肺尖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缩股内侧上缘2-3cm。
10、椎动脉三角11、乳房后隙:乳房及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乳房后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与淋巴管。
因此乳房可轻度移动。
乳腺癌时,乳房可被固定在胸大肌上12、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与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
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13、乳房悬韧带:乳房结缔组织中有许多纤维束,两端附着于皮肤与胸肌筋膜。
14、胸锁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与胸小肌之间的筋膜。
穿经锁胸筋膜的构造:头静脉、胸外侧神经、胸肩峰动脉、淋巴管。
15、胸膜隐窝:16、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呈半环形,是肋胸膜反折成膈胸膜处形成的间隙。
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容量大,积液常积聚于此。
17、肺段18、食管下三角19、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与心浅丛。
该三角是心脏手术时寻找动脉导管的部位。
20、心包:为一闭合的纤维浆膜囊,分为内外两层。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
一头部1、穿过腮腺的结构及位置关系:纵行的(颈外动脉、颞浅动脉、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横行(上颌动脉静脉、面横动脉静脉、面神经分支)上述结构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及其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
2腮腺咬肌区的结构: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
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Ⅹ~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
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
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
3、甲状腺的动静脉神经:甲状腺的动脉有甲状腺上动脉、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最下动脉静脉为同名静脉甲状腺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甲状腺次全切层次: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甲状腺动脉与喉的神经:喉上神经内支与甲状腺上动脉发出的喉上动脉伴行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喉上神经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行前下方,在距甲状腺上极0.5-1.0厘米处离开动脉弯向内侧,发出肌支支配环甲肌及咽下缩肌。
当甲状腺上动脉结扎,应紧贴甲状腺上极,勿伤外支,而影响发声。
左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右喉返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喉返神经入喉前经过环甲关节后方,故甲状软骨下角可作为寻找喉返神经的标志。
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远离甲状腺下极,以免伤及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
小儿颈部较短,气管比成人短小且活动性大,小儿胸腺,主动脉弓,左头臂静脉可在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手术应注意不宜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
4、胸骨角的意义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侧方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骨的体表标志。
.是上、下纵隔的分界平面;后方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和主动脉弓的起端和止端;.支气管分叉,气管杈在此平面出现;、食管与此平面以下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形成食管第二狭窄。
5、锁胸筋膜:锁胸筋膜:胸壁深筋膜深层位于胸大肌深面,上端附于锁骨,向下包裹锁骨下肌和胸小肌,在胸小肌下缘与浅层汇合,并与腋筋膜相续。
局部解剖学期末考试重点
1.额顶枕区软组织层次:软组织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2.头皮: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3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合称为头皮.3.额顶枕区皮下组织前组(de)神经血管:有滑车上神经和滑车上动、静脉,眶上神经和眶上动、静脉.4.颅顶部危险区(腱膜下间隙)(颅顶危险区):额顶枕区最疏松(de)一层是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头皮撕脱或出血多见于此层.腱膜下间隙内有静脉网借导静脉与板障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内感染,故临床上称此层为颅顶部(de)“危险区”.5.海绵窦:为一对重要(de)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de)两侧,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6.穿过海绵窦(de)结构:海绵窦外侧壁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窦腔内有展神经和颈内动脉通过.7.颈外静脉(de)走行和注入:颈外静脉沿胸锁乳突肌浅面斜行下行,汇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当上腔静脉血回心受阻时,可致颈外静脉扩张.8.颈丛皮支:颈丛皮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浅出,此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de)部位.9.面神经颈支:面神经颈支自腮腺下缘行向前下,支配颈阔肌.10.颈筋膜层次:颈筋膜是位于浅筋膜和颈阔肌深面(de)深筋膜,由浅入深分为封套筋膜、气管前筋膜和椎前筋膜.11.封套筋膜包裹(de)结构:斜方肌、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前腹、下颌下腺、腮腺.12.气管前筋膜:位于舌骨下肌群深面.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de)筋膜是气管前筋膜,甲状腺悬韧带来源于气管前筋膜(甲状腺鞘).13.颈部筋膜间隙:胸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咽后间隙、椎前间..14.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等.15.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和颊咽筋膜之间.咽后间隙向两侧延伸为咽旁间隙,向下通后纵隔.16.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脓肿可沿锁骨下血管和臂丛向外下扩散至腋窝,脓肿破溃后,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隔.17.下颌下三角(de)构成和内容: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其内容有下颌下腺、面动脉、舌动脉、舌下神经、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下颌下淋巴结.18.颈动脉三角(de)组成和内容: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前缘、二腹肌后腹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内容有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副神经及颈深淋巴结.18.甲状腺前方(de)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19.甲状腺后方(de)毗邻:甲状腺肿大时,如向后内侧压迫喉与气管、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可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以及声音嘶哑.如向后外方压迫交感干时,可出现Horner综合症,即患侧面部潮红、无汗、瞳孔缩小、眼裂变窄、上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20.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甲状腺下动脉起自迷走神经,与喉返神经交叉.21.喉上神经外支:与甲状腺上动脉伴行,支配环甲肌及咽下缩肌.22.喉返神经:起自迷走神经.左侧绕主动脉弓、右侧绕右锁骨下动脉向上返行,走行在食管、气管之间(de)沟(旁沟)内.23.甲状腺切除术需结扎(de)血管和注意避免损伤(de)神经:㈠需结扎(de)血管:甲状腺上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甲状腺下动脉起自甲状颈干,甲状腺最下动脉起自头臂干或主动脉弓;甲状腺上静脉注入颈内静脉,甲状腺中静脉注入颈内静脉,甲状腺下静脉注入头臂静脉.㈡注意事项:紧贴甲状腺上极结扎甲状腺上动脉,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远离甲状腺下极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以免损伤喉返神经.注意甲状腺最下动脉.24.甲状旁腺(de)位置和作用:㈠位置:甲状旁腺上、下各一对,位于甲状腺侧叶(de)后面,真假被膜之间.上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侧叶上、中1/3交界处(de)后方,下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侧叶下1/3(de)后方..㈡作用:甲状旁腺(de)功能是调节钙磷代谢,甲状腺手术必须保留甲状旁腺.要小心作囊内切除术,避免误将甲状旁腺切除,引起血钙降低、手足抽搐、肢体疼痛与痉挛.25.气管颈部(de)毗邻,小儿气管切开术(de)注意点:㈠气管颈部前方(气管切开手术层次)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其内(de)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和气管前间隙.平第2-4气管软骨前方有甲状腺峡,峡(de)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及可能存在甲状腺最下动脉.气管颈部上端两侧为甲状腺侧叶,气管后方食管,在气管食管旁沟内喉返神经上行.气管后外侧有颈交感干和颈动脉鞘等.㈡气管切开术注意事项:仰卧位,头部保持正中并尽量后仰(使气管前移接近皮肤),在第3~5气管软骨处作纵切口,不可偏离中线(避免伤及外侧(de)颈总动脉),不可切得太深(避免伤及后方(de)食管).幼儿(de)胸腺、左头臂静脉和主动脉弓等,常会高出颈静脉切迹达气管颈部前面.故对幼儿进行气管切开术时,应注意不宜低于第5气管软骨,以免伤及上述结构.26.颈动脉鞘: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形成(de),内容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颈动脉鞘内各结构(de)位置关系是:颈总动脉在内侧,颈内动脉在外侧,迷走神经在后方.27.锁骨下动脉(de)分段分支:第1段位于前斜角肌内侧,分支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和肋颈干;第2段位于前斜角肌后方;第3段位于前斜角肌外侧.28.斜角肌间隙: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第1肋围成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29.胸部(de)上界:以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肩峰和第7颈椎棘突(de)连线与颈部分界.30.胸骨角:胸骨角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平主动脉弓主动脉弓起止处、气管杈、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和第4胸椎体下缘.31.乳房(de)结构特点和意义:㈠结构:(1)乳腺叶和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乳房脓肿切开引流时应作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输乳管.(2)乳房结缔组织中有许多纤维束,两端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称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㈡意义:乳腺癌时,纤维组织增生,乳房悬韧带变短,皮肤形成许多小凹陷.32.乳房(de)淋巴回流途径:(1)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de)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2)上部(de)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3)内侧部(de)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4)深部(de)淋巴管注入胸肌间淋巴结;(5)内侧部(de)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6)内下部(de)淋巴管与与腹壁、膈下和肝(de)淋巴管交通.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时,最容易侵犯腋淋巴结(de)胸肌淋巴结,因为乳房大部分(de)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33.肋间神经走形特点:肋间后血管和肋间神经(de)主干沿肋沟前行.在肋沟处,肋间血管神经(de)排列顺序自上而下为肋间后静脉、肋间后动脉和肋间神经.由于肋间神经位置最低靠近肋间隙,容易受损伤引起肋间神经痛.34.胸膜腔穿刺进针部位及其解剖学依据,穿刺层次:㈠胸膜腔穿刺常在肩胛线外侧或腋后线第7、8肋间隙中部进针,或在肩胛线内侧第7、8肋间隙下部(下位肋骨上缘)进针,以免损伤肋间血管神经.因为在肩胛线外侧或腋后线,肋间隙上、下缘分别有肋间血管神经上、下支走行;在肩胛线内侧,只是肋间隙上缘(上位肋骨下缘)有肋间血管神经主干走行.㈡穿刺层次:由浅入深穿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肋间肌、胸内筋膜、壁胸膜,到达胸膜腔.35.膈(de)形态、分部,三个裂孔(de)名称和通过内容:㈠膈(de)腱性部称中心腱,周围是肌性部,肌性部分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㈡三裂孔:前方是腔静脉孔,平第8胸椎,通过下腔静脉和右膈神经;中间是食管裂孔,平第10胸椎,通过食管、迷走神经、胃左血管(de)食管支和来自肝后部(de)淋巴管;后方是主动脉裂孔,平第12胸椎,通过主动脉、胸导管和胸壁(de)淋巴管.膈(de)三个裂孔位于最前方(de)是“腔静脉孔”.36.作心包腔穿刺和心内注射应选择(de)进针部位: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4胸肋关节高度靠拢,上段和下段彼此分开,形成上、下两个三角形无胸膜覆盖区,上区称胸腺区,下区称心包区(心包裸区).心包前壁在胸膜围成(de)心包区直接与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邻,因此常在“左剑肋角”做心包穿刺,以免损伤胸膜和肺.心(de)毗邻关系大致与心包相同,临床上常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作心内注射,以免损伤胸膜和肺.37.肺根(de)毗邻:肺根(de)前方有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肺根(de)后方有迷走神经,肺根(de)下方有肺韧带,右肺根上方有奇静脉弓勾绕,左肺根上方有主动脉弓跨过.38.肺门(de)位置和结构:肺纵隔面中部称肺门,为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de)出入部位.39.肺上、下界(de)体表投影:肺尖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3厘米.肺下界在锁骨中线、腋中线和肩胛线分别与第6、8、10肋相交,在接近后正中线平第10胸椎棘突.40.纵隔(de)定义、境界和分区:㈠定义: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de)器官和组织(de)总称.㈡境界:纵隔(de)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上为胸廓上口,下为膈.㈢分区:纵隔分区(de)四分法,即以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de)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de)前、后壁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41.纵隔各区包含(de)器官和结构:①上纵隔(de)前层有胸腺、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中层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后层有气管、食管、胸导管.②前纵隔有胸腺下部、纵隔前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③中纵隔有心包、心、出入心(de)大血管根部和膈神经等.④后纵隔有食管、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和交感干等.42.:动脉导管三角(手术中动脉导管(de)标志)(de)构成:由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围成,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是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de)标志.43.心包和心包腔(de)构成:㈠心包分为外层(de)纤维心包和内部(de)浆膜心包,浆膜心包壁层衬于纤维心包内面,脏层紧贴心和大血管根部表面.㈡浆膜心包脏壁两层在大血管根部反折移行,围成心包腔.43.心包横窦(de)定义和意义:㈠定义:是心包腔(de)一个间隙,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de)间隙.㈡意义:心和大血管手术时,可在心包横窦处钳夹升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血流.44.心包斜窦:是心包腔(de)一个间隙,位于左肺静脉、右肺静脉、下腔静脉、左心房后壁和心包后壁之间.45.食管胸部(前方和后方)(de)毗邻:食管前方主要有气管、气管杈、左主支气管、右肺动脉、心包和左心房.食管后方主要有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46.腹股沟区(疝好发部位)(de)境界和结构特点:腹股沟区又称髂区,上界为经过髂前上棘(de)水平线,内侧界为腹直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股沟韧带.该区结构特点为:①腹外斜肌在此区移行为较薄(de)腹外斜肌腱膜;②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及其腱膜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狭窄间隙(腹股沟管);③站立时,腹股沟区所承受(de)压力比平卧时高三倍.因此,腹股沟区为腹前外侧壁(de)一个薄弱区,是疝(de)好发部位.47.腹壁正中切口(de)层次和意义:㈠层次:由浅至深为6层:皮肤、浅筋膜、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㈡意义:该切口优点是层次简单,伤及血管神经少,操作简便切开迅速;缺点是血运较差,缺乏肌肉保护,因而愈合能力较差,有发生切口裂开或切口疝(de)可能.48.阑尾手术切口部位、腹壁层次:㈠切口部位: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de)中、外1/3交界处,作与腹外斜肌纤维方向一致(de)切口.㈡腹壁层次:由浅入深依次切开: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及其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49.腹部浅筋膜(de)分层:脐平面以下(de)浅筋膜分两层,浅层为脂肪层称Camper筋膜;深层为膜性层称Scarpa筋膜.Scarpa筋膜向内下与阴囊肉膜和会阴浅筋膜相续,因此,Scarpa筋膜深面(de)间隙与会阴浅隙相通.当前尿道(尿道球部)损伤时,尿液可经会阴浅隙蔓延到同侧(de)腹前外侧壁.50.腹壁浅筋膜(de)血管:浅动脉:①外侧部来自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和腰动脉(de)分支;②内侧部来自腹壁上、下动脉(de)分支;③下部来自股动脉(de)分支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浅静脉:①在脐平面以上胸腹壁静脉经胸外侧静脉汇入腋静脉;在脐平面以下经②腹壁浅静脉和③旋髂浅静脉汇入大隐静脉.51.腹前外侧壁(de)肌: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52.腹外斜肌腱膜形成(de)结构: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腹股沟管浅环、反转韧带.53.腹股沟斜疝、直疝与腹壁下动脉(鉴别斜、直疝(de)标志)(de)关系:腹股沟管深环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腔内容物从腹壁下动脉外侧(de)深环突出进入精索内,再出浅环至阴囊形成腹股沟斜疝.腹股沟三角位于腹壁下动脉内,腹腔内容物从腹壁下动脉内侧(de)腹股沟三角突出到精索后方,再出浅环形成腹股沟直疝.因此,腹壁下动脉是手术中鉴别斜疝和直疝(de)重要标志.54.腹直肌鞘(de)构成和结构特点:是包裹腹直肌和锥状肌(de)纤维组织,鞘分前、后二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组成.在脐以下约4~5cm处,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转向腹直肌(de)前方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鞘后层(de)下缘呈一凹向下(de)游离缘称“弓状线”.弓状线以上腹直肌后面邻接腹直肌鞘后层,弓状线以下腹直肌后面紧贴腹横筋膜.55.腹股沟管(de)位置、通过内容及构成:㈠位置: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㈡通过内容: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㈢构成:腹股沟管(de)构成有两口四壁:内口称深环或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是腹横筋膜随精索向外突出而成(de)孔.外口称浅环或皮下环,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为腹外斜肌腱膜(de)三角形裂隙.前壁由腹外斜肌腱膜构成,后壁由腹横筋膜和联合腱构成,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de)游离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56.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de)境界、意义、层次:㈠境界:腹股沟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㈡意义:此三角区是腹前外侧壁(de)又一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由此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㈢层次: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及浅环、联合腱、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腹股沟内侧窝(de)壁腹膜.57.胃(de)动脉(de)来源、走行和分布,胃次全切除术时应保留及保护(de)动脉:①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干,在肝胃韧带内沿胃小弯向右走行,分布于食管下部和胃小弯附近胃壁;②胃右动脉起于肝固有动脉,在肝胃韧带内沿胃小弯向左走行,分布于胃小弯附近胃壁;③胃网膜右动脉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在胃结肠韧带内沿胃大弯左行,分布于胃壁和大网膜;④胃网膜左动脉发自脾动脉末端,经胃脾韧带至胃结肠韧带沿胃大弯右行,分布于胃壁和大网膜;⑤胃短动脉源自脾动脉,经胃脾韧带至胃底,分布于胃底;⑥胃后动脉出现率约72%,是脾动脉(de)分支,经胃膈韧带至胃底后壁,分布于胃底后壁.58.胃大部切除术需要结扎(de)血管必须保留及保护(de)血管:㈠结扎(de)血管①在胃结肠韧带内逐个结扎并切断胃网膜左右动、静脉(de)胃壁支,保留胃网膜左右动、静脉;切开胃结肠韧带时应勿损伤后方(de)中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走在横结肠系膜内.②在肝胃韧带内分离、钳夹、结扎和切断胃右动脉;③在胃左动脉发出第1胃壁支(de)远侧结扎胃左动脉,即保留胃左动脉(de)第1胃壁支.㈡必须保留和保护(de)血管有:胃网膜左血管、胃网膜右血管、中结肠动脉、胃左动脉(de)第1胃壁支、胃后血管和胃短血管.59.十二指肠上部(de)毗邻:上方为小网膜和网膜孔,上方为小网膜和网膜孔,下方为胰头和胰颈,前(上)方为肝方叶和胆囊,后方有胆总管、胃十二指肠动脉、肝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走行.60.肝(de)韧带有:①肝胃韧带,②肝十二指肠韧带,③镰状韧带,④右三角韧带,⑤冠状韧带,⑥左三角韧带.61.腹膜腔(de)间隙((de)位置)、通连:腹膜腔(de)间隙包括结肠上区(de)间隙和结肠下区(de)间隙.(1)结肠上区(de)间隙(膈下间隙)有:①右肝上间隙;②左肝上前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③右肝下间隙(包含肝肾隐窝),向下通右结肠旁沟;④左肝下前间隙和左肝下后间隙,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经网膜孔通大腹膜腔.(2)结肠下区(de)间隙有:①右肠系膜窦,周围近乎封闭.②左肠系膜窦,向下通盆腔;③右结肠旁沟,上通肝肾隐窝,下通右髂窝和盆腔;④左结肠旁沟沟,向下通盆腔.62.肝门(de)定义和结构:肝脏面(de)横沟称肝门或第一肝门,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63.第二肝门:在肝膈面腔静脉沟(de)上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64.胆囊三角(Calot三角)和胆囊动脉: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三者组成,是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de)标志.胆囊动脉常发自肝固有动脉.65.胆总管分段:胆总管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十二指肠壁段四段,胆总管切开探查在十二指肠上段进行.66.肝胰壶腹是胆总管和胰管汇合而成(de),开口于十二指肠后内侧壁(de)下端.67.脾(de)韧带:有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脾切除时,应结扎脾血管,保护胃脾韧带中(de)血管,切断所有脾(de)韧带,才能游离脾.68.肝门静脉高压时,肝门静脉系与腔静脉系之间常见(de)吻合途径:①食管静脉丛;②直肠静脉丛;③脐周静脉网.69.阑尾(de)多见(de)位置依次为①回肠前部,②盆位,③盲肠后位,④回肠后位,⑤盲肠下位.70.阑尾炎穿孔时,易扩散(de)部位和预防措施:平卧位时,右髂窝(de)阑尾脓液可经右结肠旁沟向上蔓延至肝肾隐窝(平卧时腹膜腔最低部位),引起膈下脓肿.预防措施应采取半卧位,使脓液向下流入盆腔.71.边缘动脉:是肠系膜上下动脉(de)各结肠支(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相互吻合,在近结肠边缘形成(de)动脉弓.72.腹膜后隙:腹膜后隙位于腹后壁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内有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重要结构.73.肾后面(de)毗邻及其临床意义:肾后面在第12肋以上与膈和胸膜腔相邻,肾手术时要注意保护胸膜以免导致气胸.在第12肋以下毗邻结构除肋下血管神经外,有腰大肌及其前方(de)生殖股神经、腰方肌及其前方(de)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肾周炎或脓肿时,腰大肌受到刺激可发生痉挛,引起患侧下肢屈曲.74.肝肾隐窝:右肝下间隙后份为肝肾隐窝,在平卧时为腹膜腔最低点,常有积液.75.网膜囊:胃和小网膜后方为左肝下后间隙间隙,即网膜囊,网膜囊经网膜孔通大腹膜腔.76.盆膈(de)定义、作用、通过内容:盆膈由肛提肌和尾骨肌及覆盖其上下面(de)筋膜构成,封闭骨盆下口(de)大部分.盆膈有支持和固定盆内脏器(de)作用,盆膈中央有直肠通过.77.耻骨后隙:耻骨后隙又称膀胱前隙,位于耻骨联合与膀胱之间,耻骨上腹膜外引流、膀胱及子宫下部等手术,均通过此间隙进行,此时应避免伤及腹膜. 78.直肠后隙:直肠后隙又称骶前间隙,位于直肠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向上通腹膜后隙.直肠后隙(de)炎症或积脓,向上可沿腹膜后隙蔓延.临床上通过直肠后隙作腹膜后隙空气造影.79.直肠前方毗邻:男性直肠前面与①直肠膀胱陷凹、②膀胱底、③精囊、④输精管壶腹和⑤前列腺等毗邻;女性直肠前面与①直肠子宫陷凹、②子宫、③阴道穹后部和④阴道相邻.80.维持子宫正常位置(de)韧带:有子宫阔韧带、子宫主韧带、子宫圆韧带和骶子宫韧带.81.子宫动脉:发自髂内动脉,在距子宫颈外侧约2cm处,越过输尿管(de)前上方.82.会阴:会阴是指封闭骨盆下口(de)全部软组织(de)总称.以两侧坐骨结节之间(de)连线将会阴分为前后两个三角区,前方分尿生殖区,后方为肛区.83.与直肠子宫陷凹相邻(de)结构:直肠、子宫、阴道穹后部.84.肛直肠环:肛门外括约肌(de)浅部和深部、直肠下份(de)纵行肌、肛门内括约肌及肛提肌等共同构成一围绕肛管(de)强大肌环称肛直肠环,此环对肛管起着极重要(de)括约作用,手术时慎勿损伤,若手术损伤将导致大便失禁.85.坐骨直肠窝(de)位置、构成及临床意义:㈠位置:坐骨直肠窝位于肛管两侧,为尖朝上底朝下(de)锥形间隙.㈡构成:其构成有四壁一尖一底:内侧壁为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尾骨肌及盆膈下筋膜;外侧壁为坐骨结节、闭孔内肌及其筋膜;前壁为会阴浅横肌及尿生殖膈;后壁为臀大肌和骶结节韧带;窝尖由盆膈下筋膜与闭孔筋膜汇合而成;窝底为肛门两侧(de)皮肤和浅筋膜.㈢意义:坐骨直肠窝内有大量(de)脂肪组织,窝内脂肪(de)血供欠佳,又邻直肠和肛管,感染时容易形成脓肿或瘘管.86.阴部管:位于坐骨直肠窝(de)外侧壁,内有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和阴部神经.会阴手术时,常在坐骨结节与肛门连线中点进针进行阴部神经阻滞.87.尿生殖区(de)筋膜:由浅入深为会阴浅筋膜、尿生殖膈下筋膜、尿生殖膈上筋膜.88.会阴浅隙(de)定义、通过内容:会阴浅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为会阴浅隙,会阴浅隙向前上方与阴囊肉膜深面(de)间隙、阴茎浅筋膜深面(de)间隙和腹前壁Scapa筋膜深面(de)间隙相通连.会阴浅隙内有尿道球部通过,尿道球部(前尿道)损伤,尿液即进入会阴浅隙,并外渗到阴囊、阴茎和腹前壁.89.会阴深隙:位于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为会阴深隙,会阴深隙为一密闭(de)间隙.会阴深隙内有尿道膜部通过,尿道膜部(后尿道)损伤,尿液即进入会阴深隙,因会阴深隙为一密闭(de)间隙,不会出现尿外渗.90.尿生殖膈:尿道括约肌和会阴深横肌与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尿生殖膈.91.会阴中心腱:女性会阴中心腱位于肛门与阴道前庭后端之间,附着于此腱(de)肌有肛门外括约肌、球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尿道阴道括约肌和肛提肌.会阴中心腱具有加固盆底承托盆内脏器(de)作用,分娩时要注意保护.92.胸腰筋膜(de)位置形成和包绕(de)肌:第12肋与髂嵴之间(de)深筋膜增厚并分为前、中、后三层,称为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后层位于竖脊肌(de)后面,中。
局部解剖学知识要点整理
《局部解剖学》期末复习概要头部一、额顶枕区(P86-88)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头皮”1、层次帽状腱膜及颅顶肌(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腱膜下间隙)颅骨外膜2、头部皮肤特点:厚,致密,腺体、血管丰富3、浅筋膜血管神经分布:前组:滑车上神经和动静脉、眶上神经和动静脉后组: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外侧组: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4、帽状腱膜:连接枕额肌额腹和枕腹5、腱膜下间隙:连接疏松,移动度大二、面部浅层结构(P77-78)1、皮肤和浅筋膜:薄,疏松,富有弹性,有颊脂体,腺体、血供丰富,好发囊肿和疖肿2、血管:面动脉、面静脉(无瓣膜,与颅内海绵窦相通)3、神经支配:面神经支配面肌(表情肌)运动,三叉神经支配感觉三、“危险三角”(P77)指口裂以上两侧口角至鼻根的三角形区域。
因该处面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且静脉内无瓣膜,若面部感染处理不当(如挤压化脓处),可导致细菌栓子进入海绵窦,造成颅内继发感染。
四、面神经颅外分段(P81)1、面神经的路程:穿出茎乳孔—(第1段)—进入腮腺被覆盖(第2段)——出腮腺(第3段)2、各段特点:第1段:显露面神经主干第2段:在腮腺内分支,腮腺肿大可压迫面神经第3段:分成5组分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五、腮腺咬肌区(P80-82)1、内容:腮腺、咬肌、腮腺导管、腮腺淋巴结、血管神经等2、“腮腺床”由腮腺附近的肌肉(茎突诸肌)、血管(颈内动静脉)和神经(舌咽、迷走、舌下和副神经)构成。
3、穿过腮腺的结构:(由浅入深)面神经、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耳颞神经颈部ZOU&邹一、颈深筋膜的层次及筋膜间隙(P105)1、层次:封套筋膜、内脏筋膜、椎前筋膜2、筋膜间隙:胸骨上间隙、锁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咽后间隙、椎前间隙二、下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和肌三角的境界、层次和内容(P108)1、下颌下三角境界:下颌骨体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围成层次:浅面: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深面: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咽中缩肌内容:下颌下腺、面动、静脉、下颌下淋巴结、舌神经、舌下神经2、颈动脉三角境界:胸锁乳突肌前缘上部,二腹肌后腹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层次:浅层:皮肤、浅筋膜(包括颈阔肌)、颈筋膜浅层深层:椎前筋膜(其内侧是咽侧壁和其筋膜)内容: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颈深淋巴结二腹肌后腹3、肌三角境界: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层次:浅层: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深层:椎前筋膜内容: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及其相关的血管神经三、胸锁乳突肌区的境界及内容1.境界:胸锁乳突肌所覆盖的区域2.内容:颈袢、颈动脉鞘、颈丛、颈交感干四、甲状腺的血管、甲状腺的动脉与候的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P111)1、甲状腺的血管:动脉:成对的甲状腺上动脉、甲状腺下动脉、和1支甲状腺最下动脉静脉:甲状腺上静脉、甲状腺中静脉、甲状腺下静脉(第4甲状腺静脉出现几率不恒定,注:甲状腺动静脉不全同名,亦不全伴行)2、甲状腺的动脉与候的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P112—P114)后内侧邻近喉与气管、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由于内容较多,请自行看书并结合图形理解)胸部一.胸壁的层次p132-1341.皮肤浅层结构 2.浅筋膜肋间动脉前皮支3.浅血管及神经肋间静脉前皮支肋间神经前皮支胸大肌筋膜胸小肌筋膜1.深筋膜锁胸筋膜胸大肌2. 肌层胸小肌深层结构前锯肌肋间外肌3.肋间隙肋间内肌肋间血管神经沿肋沟走行4.胸内筋膜肋间最内肌二.乳房的淋巴回流方向及其临床意义P1351.乳房淋巴回流分5条途径1)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诸如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主要)2)乳房内侧部的了淋巴结流入胸骨淋巴结并与对侧乳房淋巴管吻合3)乳房上部淋巴管流入腋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4)乳房下部淋巴结诸如隔上淋巴结并与腹前壁上部隔下及肝淋巴结吻合5)乳房深部淋巴管穿胸大肌和胸小肌注入胸肌间淋巴结或尖淋巴结2.临床意义:当乳腺累及淋巴管时导致所收集范围的淋巴结回流受阻发生淋巴水肿,使具备皮肤呈点状凹陷的“橘皮样”变,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版)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版)20XX临床医学考试复习重点局解参考资料面神经五分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颈深筋膜浅层向上延续,在腮腺后缘分浅深两层,包被腮腺形成腮腺鞘。
【1】浅层致密,深层薄弱【2】鞘与腮腺结合紧密。
发出许多间隔,分隔成许多小叶。
【3】临床特点:腮腺脓肿不易透过浅层,而易向深层穿透形成咽旁脓肿。
腮腺床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舌咽N、迷走N、副N、舌下N相邻共同形成腮腺床。
层次结构(1)皮肤 (2)浅筋膜(3)帽状腱膜及枕额肌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5)颅骨外膜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前组(内外侧两组) 内:滑车上A/V、滑车上N 外:眶上A/V、眶上N 外侧组:耳前组颞浅A 、颞浅V 、耳颞N 外侧组:耳后组耳后A、耳后V 、枕小N 后组 :枕A 、枕V 、枕大N头皮的血管和神经意义:1.神经分布重叠,局部麻醉时应扩大神经阻滞的范围2.头皮单纯切开时应作放射状切口3.取皮瓣时其蒂应在下方,以保留蒂内血管神经主干,利于皮瓣成活和保留感觉功能20XX临床医学考试复习重点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特点: 1.范围较广,移动性较大 2.结构疏松,头皮撕脱伤多发生在此3.此层积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4.借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和颅内硬脑膜窦相通。
是颅顶部的“危险区”海绵窦上壁向内与鞍膈相移行;下部以薄骨板与蝶窦相隔;外侧壁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内侧壁在上部与垂体相邻,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翼点:是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颈部1.浅层上下:附于头颈、胸交界后:附于项韧带、C7棘突前:前正中延续,紧贴于舌骨。
两侧:包绕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形成肌鞘。
2.中层分二层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
中层向前下部覆盖气管,即气管前筋膜;后上方覆盖颊肌和咽缩肌,称颊咽筋膜。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总结+分区超级整理
局部解剖学笔记整理层次结构类一,额顶枕区:(冠状面至脑实质)1、皮肤,2、浅筋膜,3、帽状腱膜(1,2,3合称头皮),4、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5、颅骨外膜,6、颅骨外板,7、板障,8、内板,9、硬膜外腔,10、硬脑膜,11、硬膜下隙,12、蛛网膜,13、蛛网膜下腔,14、软膜,15、脑实质二,颞区:1、皮肤,2、浅筋膜,3、颞浅筋膜,4、颞深筋膜,5、颞肌,6、颅骨外膜,7(后同额顶枕区)三,手掌掌心部:1、皮肤,2、浅筋膜,3、掌腱膜,4、掌浅弓及其分支,5、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分支,6、四条指浅屈肌肌腱及腱鞘,7、指深屈肌肌腱及腱鞘(7的桡侧:四条蚓状肌发出到达2345指背腱膜),8、掌中隔,9、掌中间隙,鱼际间隙,10、外侧骨间伸肌肌腱及内侧骨间伸肌及肌腱,11、掌深弓,12、指间掌侧肌3块,指间背侧肌4块,13、掌骨四,腮腺咬肌区:1、皮肤,2、浅筋膜,3、腮腺鞘(颈封筋膜向上延续及咬肌筋膜构成),4、腮腺浅部,5、峡部,6、下颌支,7、深部五,阴囊及睾丸的被膜:1、皮肤,2、浅筋膜(肉膜,有平滑肌),3、精索外筋膜,4、提睾肌,5、精索内筋膜,6、睾丸固有鞘膜的壁层,腔隙,内脏层(腹膜形成的结构),7、白膜六,腹壁:1、皮肤,2、浅筋膜(脐以上一层,脐以下分两层,浅层脂肪层camper筋膜和深层的膜层scarpa 膜层),3、腹外斜肌及腱膜,4、腹内斜肌,5、腹横肌,6、腹横筋膜,7、腹外筋膜,8、壁腹膜七,胸壁:1、皮肤,2、浅筋膜,3、深筋膜浅层,4、胸大肌,5、深筋膜深层,6、胸小肌,7、肋及肋间隙,8、胸内筋膜,9、壁胸膜床类:组织器官深面的结构一,腮腺床:由三组结构组成:1、颈内血管(a v),2、起于茎突(乳突后内侧)的茎突舌骨肌,茎突舌肌,茎突咽肌,3、后四对脑神经: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二,胃床:胃后壁,膈,脾,左肾上腺,左肾,胰,横结肠鞘类一,腮腺鞘:腮腺咬肌筋膜在腮腺前缘分成深浅两层包被腮腺形成。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总结超级完整之欧阳法创编
第一章头颈部一、名词解释1、头皮:颅顶的额顶枕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三层紧密附着,组成“头皮”。
2、面部“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
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3、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内动脉和静脉、第四—第七脑神经共同组成的腮腺床。
4、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
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5、下颌管:位于下颌体内,由下颌孔到颏孔的骨性管道,内有下牙槽动脉、静脉、神经。
6、颈动脉鞘:颈部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向两侧延续,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
7、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体下缘围成。
三角内有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血管、舌血管、舌下神经和舌神经。
8、甲状腺假被膜:包裹甲状腺的气管前筋膜,即甲状腺鞘。
9、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10、颈袢:上根:自舌下神经发出,为来自第1颈神经前支的纤维,沿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下降。
下根:由颈丛的第2、3颈神经前支纤维组成,在颈内静脉内侧下行。
上下根在颈内静脉的后内侧或前外侧联合成颈袢。
11、肌三角:底为颈深筋膜深层,顶为颈深筋膜浅层。
三角内含有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以及气管前筋膜和位于其深部的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等结构。
12、气管前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形成气管前间隙。
13、颞下颌关节:由下颌窝、关节结节、下颌头、关节盘、关节囊及韧带组成。
它是颌面部唯一既稳定又灵活的联合关节,参与完成咀嚼、吞咽、语言及表情等功能。
14、翼点:位于颞窝前下部,为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汇合处,多呈“H”形,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位。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总结超级完整
第一章头颈部一、名词解释1、头皮:颅顶的额顶枕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三层紧密附着,组成“头皮”。
2、面部“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
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3、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内动脉和静脉、第四—第七脑神经共同组成的腮腺床。
4、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
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5、下颌管:位于下颌体内,由下颌孔到颏孔的骨性管道,内有下牙槽动脉、静脉、神经。
6、颈动脉鞘:颈部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向两侧延续,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
7、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体下缘围成。
三角内有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血管、舌血管、舌下神经和舌神经。
8、甲状腺假被膜:包裹甲状腺的气管前筋膜,即甲状腺鞘。
9、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10、颈袢:上根:自舌下神经发出,为来自第1颈神经前支的纤维,沿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下降。
下根:由颈丛的第2、3颈神经前支纤维组成,在颈内静脉内侧下行。
上下根在颈内静脉的后内侧或前外侧联合成颈袢。
11、肌三角:底为颈深筋膜深层,顶为颈深筋膜浅层。
三角内含有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以及气管前筋膜和位于其深部的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等结构。
12、气管前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形成气管前间隙。
13、颞下颌关节:由下颌窝、关节结节、下颌头、关节盘、关节囊及韧带组成。
它是颌面部唯一既稳定又灵活的联合关节,参与完成咀嚼、吞咽、语言及表情等功能。
14、翼点:位于颞窝前下部,为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汇合处,多呈“H”形,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位。
局部解剖重点知识汇总
局部解剖重点汇总(终结版)第一章头部额顶枕层次头皮的概念危险三角的概念腮腺1腮腺床2 穿经结构:纵横面神经的分支腮腺导管的开口颈部甲状腺1手术层次2与喉N关系3 毗邻4 动脉气管1切开部位及层次2 毗邻筋膜间隙颈动脉鞘斜角肌间隙胸部胸壁:穿刺层次1标志2部位3勿损伤结构气胸:液胸:肋间神经排列顺序乳房1位置2切排(前脓肿沿乳头放射性切开,后脓肿弧形)3淋巴回流(5)胸膜窦胸膜反折线体表投影下界肺跟的排列顺序(上到下、前到后)纵膈1分部(四分法)2 上纵膈 1层次2主A毗邻3 A导管三角(重点)3 心包窦的定义及组成4 食管的狭窄与前毗邻腹部分区(九分法)层次及常用手术切口腹股沟管1围成2精索的被膜及来源构成斜疝和直疝的区分标准海氏三角结肠上区肝 1隔下间隙,2肝门、蒂 3 GILSSON系统十二指肠1分部 2 十二指肠悬韧带胃 1位置,胃床 A韧带2 淋巴3 大部分切除手术肝外胆道1组成 2 肝十二直肠韧带内三大结构的排列顺序3 胆总管分段4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及三角胰位置胰头的毗邻脾位置及韧带结肠下区空肠回肠的比较系膜三角、系膜根的概念结肠:分部特点(带,袋,垂)缘动脉的概念阑尾(重)体表投影结扎A静脉回流常见位置腹后壁及腹膜后隙脊柱两侧的层次后正中线的层次(进入椎管的层次)蛛网下腔硬膜下隙腹膜后隙的概念腰上三角(内容),肾的位置毗邻(后) 被膜肾门、窦、蒂(排列关系)输尿管三狭窄及寻找标志体表投影第五章盆部盆隔的组成盆筋膜间隙膀胱三角围成及意义直肠指检横劈子宫位置韧带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关系(“桥下有水”)输卵管的分部第六章会阴肛管齿状线肛直肠环坐骨直肠窝的名解阴部管的位置及内容会阴浅隙的内容会阴深隙的内容尿生殖隔的名解男女尿道的特点第七章上肢腋腔的围成及内容腋腔顶的围成:淋巴结的分群腋鞘(颈腋管)的名解桡N管(肱骨肌管)的名解三边孔的围成及内容四边孔的围成及内容肘腔的围成及内容:腕管的围成及内容:尺(桡)囊(填空)间隙(填空)1掌中2 鱼际指髓间隙第八章下肢浅静脉的行程与临床梨状肌上孔穿经结构及位置关系(3)梨状肌下孔穿经结构及位置关系(8)坐骨小孔穿经结构肌腔间隙的血管间隙股三角的内容与围成收肌管的内容与围成腘窝的内容与围成踝管的内容与围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头颈部一、名词解释1、头皮:颅顶的额顶枕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三层紧密附着,组成“头皮”。
2、面部“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
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3、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内动脉和静脉、第四一第七脑神经共同组成的腮腺床。
4、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
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5、下颌管:位于下颌体内,由下颌孔到颏孔的骨性管道,内有下牙槽动脉、静脉、神经。
6、颈动脉鞘:颈部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向两侧延续,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
7、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体下缘围成。
三角内有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血管、舌血管、舌下神经和舌神经。
8、甲状腺假被膜:包裹甲状腺的气管前筋膜,即甲状腺鞘。
9、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10、颈袢:上根:自舌下神经发出,为来自第1颈神经前支的纤维,沿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下降。
下根:由颈丛的第2、3颈神经前支纤维组成,在颈内静脉内侧下行。
上下根在颈内静脉的后内侧或前外侧联合成颈袢。
11、肌三角:底为颈深筋膜深层,顶为颈深筋膜浅层。
三角内含有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以及气管前筋膜和位于其深部的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等结构。
12、气管前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形成气管前间隙。
13、颞下颌关节:由下颌窝、关节结节、下颌头、关节盘、关节囊及韧带组成。
它是颌面部唯一既稳定又灵活的联合关节,参与完成咀嚼、吞咽、语言及表情等功能。
14、翼点:位于颞窝前下部,为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汇合处,多呈" H”形,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位。
15、颅顶“危险区”:即腱膜下间隙,是指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
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
此间隙内的静脉通过导静脉与颅内静脉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向颅内扩散。
二、填空题1、腮腺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分(浅部)(深部)和(峡部)。
2、腮腺管的体表投影(相当于自鼻翼与口角间的中点至耳屏间切迹连线的中1/3段)3、面神经的五个分支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支)(颈支)。
5、通过眶上孔的神经是(眶上神经),通过眶下孔的神经是(眶下神经),通过颏孔的是(颏神经)。
6、颈深筋膜由浅入深分为(封套筋膜)、(气管前筋膜)、(椎前筋膜)。
7、颈深筋膜中层的后上部覆盖颊肌外面和咽缩肌后面称(颊咽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形成(咽后间隙)。
8、颈动脉鞘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
9、肌三角由(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下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内容物有(副神经外支)(腹神经周围淋巴结)(颈丛皮支)。
10、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11、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第一肋上缘)组成。
通行结构有(锁骨下动脉)(臂丛)。
12、锁骨下动脉的分支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肋颈干)。
13、枕下神经是第(1 )颈神经的后支,枕大神经是第(2)颈神经后支。
14、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甲状腺下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的甲状颈干)15、左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右喉返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易损伤右侧。
16、颈袢是由(舌下神经的颈袢上根)和(第2、3颈神经的颈袢下根)组成。
三、问答题1、颅顶软组织共分几层?各层有何结构特点?答:颅顶软组织在额顶枕区,由浅入深可分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等5层。
1)皮肤: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汗腺、皮脂腺以及丰富的血管、淋巴管。
2)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连接,将脂肪分隔成无数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
3)帽状腱膜和枕额肌:厚而坚韧,前、后分别于枕额肌的额、枕腹相连,两侧续于颞筋膜浅层。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是头皮和颅骨外骨膜之间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
此间隙范围大, 出血易广泛蔓延,炎症可经此层的静脉交通扩散到颅内,故称此层为颅顶部的“危险区”5)颅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借少量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容易剥离。
2、上颌动脉分段与每段分支答:第一段:自起点到翼外肌下缘,分支:下牙槽动脉、脑膜中动脉。
第二段:翼外肌浅面或下头深面,分支:颊动脉第三段:从翼外肌两头之间进入翼腭窝以后,分支:上牙槽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
3、气管颈部的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答: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颈静脉弓及舌骨下肌群--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间隙。
4、甲状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答:形态:甲状腺呈“ H ”形,分为左、右两侧叶及甲状腺峡。
位置:两侧叶位于喉和气管颈部上段的外侧,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前方。
毗邻:甲状腺的前面由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和舌骨下肌群遮盖;左右两侧叶的后内侧紧邻喉与气管颈部、咽与食管颈部以及喉返神经;后外侧临颈动脉鞘和颈交感干。
甲状腺肿大时可能向后内侧压迫喉与气管,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向后外侧压迫颈交感干,出现Horner综合征。
5、甲状腺手术时,结扎甲状腺血管时应注意什么?|答:1)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甲状腺上级,避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
2)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级,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3)甲状腺最下动脉:出现率6%-13%,此动脉变异多,气管切开术或甲状腺切除术时应加注意。
4)甲状腺上静脉:伴随甲状腺上动脉,注入颈内静脉。
5)甲状腺中静脉:手术分离甲状腺和颈动脉鞘时,应先结扎此静脉,以免损伤。
6)甲状腺下静脉:起自甲状腺下缘,汇入头臂静脉。
两侧甲状腺下静脉在气管颈部前方常吻合成丛,低位气管切开时易造成出血。
6、椎动脉三角边界及内容:答:内界:颈长肌外界:前斜角肌下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内容:椎动脉、椎静脉、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和颈胸神经节等。
|7、二腹肌后腹浅面和深面通过的结构有哪些?答:浅面:面神经、面静脉、下颌后静脉前支深面:面动脉、舌下神经、舌动脉、舌静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颈交感干。
8、颈部的筋膜间隙有哪些?其位置通向如何?答:1)胸骨上间隙:颈深筋膜浅层沿颈正中线向下分为两层,两层筋膜间的间隙称为胸骨上间隙,其内主要有连接左、右颈前静脉的颈静脉弓通过。
2 )气管前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形成气管前间隙。
3)咽后间隙:颊咽筋膜与颈深筋膜深层之间形成咽后间隙。
4)椎前间隙:颈深筋膜与脊柱颈部之间形成椎前间隙。
患颈椎结核时,脓液多积于此。
9、穿经腮腺的血管、神经有哪些?其层次关系如何?答:穿经腮腺的血管神经,纵行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及耳颞神经。
横行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的分支。
它们的层次关系,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
第二章上肢一、名词解释1、解剖学“鼻烟壶”:位于腕后区外侧部,当拇指充分后伸时明显。
其桡侧界为拇短伸肌健,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
窝内有桡动脉通过,可触及其搏动。
2、锁胸筋膜:附着在锁骨及其下方的锁骨下肌下缘、胸小肌上缘以及喙突之间的深筋膜,称锁胸筋膜。
有胸肩峰血管、胸外侧神经和头静脉穿过。
3、三边孔:位于腋窝后壁,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
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4、四边孔:位于腋窝后壁,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
内有腋神经及旋肱后血管通过。
5、腋鞘:由颈深筋膜的椎前筋膜向下外方延续,包绕臂丛及腋血管构成,亦称为颈腋管。
颈部椎前间隙脓肿,可沿锁骨下血管和腋鞘蔓延到腋腔内,形成腋腔脓肿。
6、腋窝:腋区位于肩关节的下方,臂上部与胸前外侧壁上外侧部之间。
上肢外展时,肩下方呈穹窿状的皮肤凹陷称为腋窝。
7、肌腱袖(肩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与肩关节囊附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在临床上称此腱板为肌腱袖。
当肩关节扭伤或脱位时,可致肌腱袖撕裂。
8、肱骨肌管(桡神经管):在臂后面,由肱三头肌的三头与肱骨桡神经沟共同构成一个自内上向外下旋绕肱骨干中份后外侧面的管道。
管内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
9、喙突:位于锁骨外侧1/3段下方的锁骨下窝内,在锁骨中、夕卜1/3交界处下方约2.5cm处可触及,其内下方有腋血管和臂丛经过。
10、肘窝:是肘前区略呈三角形的浅窝,其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外侧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顶为肘前区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底由肱肌与旋后肌构成。
内容:肱二头肌肌腱位于中央,其内侧为肱动脉及其分成的桡、尺动脉以及伴行静脉,最内侧为正中神经。
11、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围成。
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以及正中神经通过。
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引起腕管综合征。
12、听诊三角:位于肩胛骨的脊柱缘、斜方肌外下缘和背阔肌上缘之间。
该区胸壁最薄,易听清肺部呼吸音。
13、腰上三角:位于下后锯肌下缘、竖脊肌外侧缘和腹内斜肌后缘之间,表面有背阔肌覆盖,底面为腹横肌腱膜。
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通过。
不仅是腰疝好发区,也是腹膜后间隙脓肿穿破的部位。
14、枕下三角:其上内界为头后大直肌,上外界为头上斜肌,下外侧界为头下斜肌。
三角内由椎动脉横行,头部过度旋转或枕下肌痉挛可压迫椎动脉,使脑供血不足。
15、腰下三角:位于腹外斜肌后缘、背阔肌起始部前缘和髂嵴之间。
表面无肌层覆盖,为腹后壁薄弱区,是腰疝的好发部位。
16、胸腰筋膜:即腰背部深筋膜,可分为浅、中、深三层。
浅层最厚,位于竖脊肌表面;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深层较薄,位于腰方肌的前面。
17、脊肋角: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侧缘的交角处称脊肋角或肾角。
肾有疾患时该区常有叩击痛。
肾位于该角深部,是肾囊封闭常用的进针部位,也是经腰部的肾手术切口处。
18、斜角肌间隙:在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之间,形成的三角形裂隙。
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临床上将麻药注入此间隙,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二、填空题1、臂丛外侧束分支有(肌皮神经)、(胸外侧神经),内侧束分支有(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胸内侧神经),内外侧束共同组成(正中神经),后束分支有(腋神经)、(桡神经)、(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