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新课标要求树立历史教学新理念(1)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教学理念
浅谈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教学理念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注重知识能力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为了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要求,我们的教师不光要能“授受知识”,还应能够“启迪智慧”,最终达到“润泽生命”的目的。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通过课改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理念1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显示出强大的信息功能,为历史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在课堂中展现出了新的情景。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器官,以多种方式和不同表现手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现象及其规律以。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加大传输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
实践证明,扬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后,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学的直观性、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性等得到了有益的提升,生动活泼的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春意盎然。
如讲述有关革命、战争等内容时,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采用学生表演历史课本剧的方法精彩纷呈的课本剧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仿佛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
这种方式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展示了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个性与能力都得到了挖掘与升华,也可以调动部分对学习历史兴趣不浓的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向“愿学”,“乐学”历史方面转变。
但是历史课本剧比较耗费学生精力,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节课都用。
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树立高中历史新教学理念
教学月刊·中学版5(下)□周百鸣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长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成功都是先进教学理念实践的结果。
一、树立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功能观把学生看作书本知识复印机、考试机器,与实践、经济、科技发展相脱节,这是传统教育功能观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只有树立现代教育功能观,才能跟上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现代教育功能观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和谐统一,关注教育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倡导科学人道主义教育功能,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高中历史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培养和对学习方法、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体验与熏陶。
历史课程学习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为学生和谐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功能观。
二、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学生终身学习奠基人的现代教师观高中历史新课标在内容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新课标要求树立历史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要求树立历史教学新理念第一篇:新课标要求树立历史教学新理念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历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预示着中学历史教学将发生多方面的转变。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从学科本位到综合取向、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三个变化,笔者认为必须树立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主动构建综合能力。
现分述如下。
一、建构主义的历史教学建构主义作为对传统认识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在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上都提出了全新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和教的基本特征就是: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虽然来自学习者个体内部通过新旧经验而建构,但这种内部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学习群体中,通过合作学习、对话协商而完成的。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增长新的知识经验。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学生与学习同伴的对话、合作、互动,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将使历史教学面临四个方面的变化:教学环境的简单化、教学任务的低级化向教学环境的复杂化、教学任务的高级化转变;学生学习过程由被动机械的反应过程向自主探究的生成过程转变;教学的组织形式从“个体学习” 向“合作学习”转变;历史教学的评价内容、方法和功能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主要认知工具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将发生很大改观,学生将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能力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
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摘要:随着课改的推进,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在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理念下进行创新性教学。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该不断进行探索,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本文主要就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创新进行探究,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提升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新课标的引入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长期的应试教学将历史课堂变得呆板枯燥,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基础,在创新型教学课堂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想和能力为目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课堂的高效开展。
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能单纯地以分数为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教学活动带来生机。
本文主要就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创新进行探究,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提升教学效率奠定基础一、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学资源的不充分使用历史教学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并不能做到全面的了解教学资源,比如在运用一些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中,过分依赖设备而忽视了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多媒体教学虽然丰富了教学课堂,但是有些教师过分依赖PPT教学,教学文案上只是简单的文字和图片的堆砌,教师也只是一味地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手法向学生传授,对于文字内容或者图片的历史并没有做到充分理解,从而也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
(二)教学观念落后,目标不清晰,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没有将如何提升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相结合。
当前,一些教学活动并没有清晰的意识,对教学目标掌握不准确,教学大纲模糊。
甚至有些课堂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肤浅,或者教学内容过于难以理解。
这两者都促使学生对于所学历史的掌握不够深厚。
从客观层面而讲,其严重影响历史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文化素养、历史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充分体现思辨性、探究性、参与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以及贯彻全人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一、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核心1.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首要目标。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史实辨析能力、历史问题提出能力、历史资料分析能力、历史论证能力等。
通过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提炼出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培养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能力,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多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案例分析的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以及历史思维能力。
3.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历史问题提出能力和历史观点阐述能力,而非简单地记忆历史事实和知识。
二、强调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1.高中历史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历史文化素养包括对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对历史文化演变的认识等。
2.教师应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3.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
评价应关注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学生对历史文化事件的评价和对历史人物的还原等。
三、鼓励历史观念的形成与提升1.高中历史课程应该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历史观念。
历史观念是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价值判断和立场选择。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尊重多元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文化修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探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文化修养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文化修养。
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熟悉历史的基本概念、事件和人物,并能够理解历史与社会、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在思维层面上,要求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这包括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够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在方法层面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如文献查阅、史料辨析、历史考证等,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情感与价值观层面上,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
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三、注重历史课程的跨学科性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语文、地理、政治、文化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应该运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结合地理学科,介绍战争的地理背景和影响;结合语文学科,学习战争期间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结合政治学科,研究战争对国家政权的影响等。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新课程的推出使得历史教学也迎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思考历史,理解历史,成为了教师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入手,探析如何通过新的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一、历史教学要注重学科内涵,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在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来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原因,进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历史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培养他们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历史调查、历史研究等,来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历史问题,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
在新课程下,历史教学要注重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包含了文化领域的内容,又涉及到地理、政治、经济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培养他们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历史与地理、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政治等学科的融合,设计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形成综合的学科观念和认知能力。
在新课程下,历史教学要注重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
历史学科不仅是一门学科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技能。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形成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历史学习任务,如参观历史遗迹、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等,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实践应用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历史学科知识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为高中历史教育带来了更新的理念与要求,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凝练。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任务。
历史教育应该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每一位个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规律,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感知历史人文情感,提升其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知识的获取与整合能力、历史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历史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能力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质疑、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主动获取、整合和运用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水平。
三、融入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强调融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和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班级、学校或者社区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历史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想品德、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等。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合作、沟通和创新能力。
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国家、民族和社会,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七年级历史+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七年级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基本认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
具体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2.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历史问题,自主搜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作业: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测验: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4.综合评价:结合以上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帮助。
五、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适合七年级学生水平的教材,内容要涵盖新课标要求的所有知识点。
2.教辅材料:准备一些教辅材料,如教学PPT、教案、习题集等,以辅助教学。
3.历史文物和遗址: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物和遗址,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
4.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历史网站、在线博物馆等,自主探究历史问题。
六、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每周安排2-3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教学内容安排:按照新课标要求,合理分配知识点的教学时间,保证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讲解。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也开始针对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旨在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其核心包括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体验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等。
下面将分别对这些理念进行解析和探讨。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中抛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将学生置于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
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化特点,支持多元化的个性化学习,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互动、开放的学习平台。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将各种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进行融合,通过“情境教学”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第二,以问题为导向。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也应该紧跟这一潮流。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切合实际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和拓展性。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三,以体验为基础。
历史教学要追求“活化教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身体体验和社会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史迹参观、博物馆展览、模拟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历史现场,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和深度。
第四,以创新为动力。
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创新,也强调以媒体技术为工具,更好地展示历史知识和历史价值。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手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历史知识模块化、图像化、动态化,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更加具有吸引力。
历史教育中教案备课的新理念与新要求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命运观、时代观、国家观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案备课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
教案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教师精心打造的教学蓝本,为历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如何在历史教育中实现教案备课的新理念与新要求,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新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在历史教育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作为教案备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特性,构建学生体验的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2、强化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历史教育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与认识历史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强化历史意识,让学生每一次历史课都感受到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为此,教师需要在教案备课的阶段,重视历史意识的培养,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教案备课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和感知历史。
3、多元化教学历史教学需要面对的是多元的学生,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获取知识和体验,教师需要在教案备课中将多元化教学贯穿始终,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提高教学品质和效果。
二、新要求:1、关注教学效果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案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并通过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和分析,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2、积极运用ICT技术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师需要积极运用ICT技术来辅助历史课堂教学。
在教案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ICT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互动教学等,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3、注重教师专业素养历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人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在教案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历史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实现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历史新课改 教学新理念
历史新课改教学新理念[摘要]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全面渗透,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必须进行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
目前,各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关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关注新课程改革,特别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改革。
在这种形式下,研究提高历史学科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迫切的时效性,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极其重大。
[关键词]历史课堂;新课改;教学新理念在大力宣传和极力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当今时代,课程改革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历史课程和教学改革中的教育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观念。
历史课改已走上了历史教学新的议事日程,实施历史课改迫在眉睫。
掌握历史知识和灵活应用历史知识最为关键。
1.现在的历史教师在课改上不仅要实施素质教育,还应着力研究和创新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不能沉湎于传统的应试模式,不能怨天忧人历史是永远的副科长期的历史教学似乎成了固定模式,说教与填充,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师既主导又主体,学生袖手旁观,无滋无味。
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新路来,另辟奚径,找方法,找兴趣。
教师兴趣去教,教得轻松,教得自然;学生学得愉快,乐意接收,老师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学生在课内时间接受知识,增长学问,发展素质。
教师讲究教学艺术,不断变化教育模式,优化、创改课堂教学环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深刻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培养,切实做到“减负”不减“质”,增质不超量,变传统型的说教式应试教育为应用型的科学素质教育。
抓好教历史与学历史上的主体与主导,主观与客观,主动与被动,厌倦怠学与积极求知等的协调及合作关系。
兴趣教学,学而不迷,素质教育,育而不乱。
变历史书本里的浩瀚知识为学生所有,为学生所用。
2.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实施课程和教学改革也要因地制宜,依“材”而论讲究教法授其兴趣,从兴趣中去探索,去求知。
让学生愿学、爱学、好学,从会学中去学会历史。
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分析
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分析1. 前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历史学科的教学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改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这种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主要分析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新理念,为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2.1 学生主体学习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主导者,学生只起到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
而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并及时反思和总结。
2.2 以问题为核心新课改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是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问题为核心,深入挖掘历史事件中所包含的问题与矛盾,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去探究历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3 多元化教学新课改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不再仅限于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游戏化教学、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参与式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开拓思路。
3. 实践案例分析3.1 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从中提炼出一系列问题作为学生分析的重点。
比如,老师可以以《丧家糕点》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这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如家族伦理、婚姻制度、地域文化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思考中逐渐了解相关时代背景下的各种文化现象及其根源。
3.2 多元化教学的实践案例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知识。
比如,老师可以采用讲解+游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计与历史相关的游戏题材,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升华、提升,从而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取有关历史的方方面面的知识。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新课标对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要求,旨在推动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并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到的方面:
1.强调历史思维能力: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等。
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融合多元视角:引入多元文化、多元观点,强调历史的多维性。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群体、不同国家在同一历史时期的情况,以及不同历史事件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3.注重历史史诗性和故事性:引入历史叙述中的史诗性和故事性元素,使历史更生动有趣。
这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4.跨学科教学:促进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整合,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地理、文学、艺术等领域联系起来,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5.社会参与和实践: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参与和实践活动,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6.强调信息素养:帮助学生获取、评估和利用各种历史信息,培养信息素养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7.关注全球视野:鼓励学生具备全球视野,理解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培养全球公民意识。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旨在通过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具体实施和教学资源的选择可能因地区和学校而异。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与进步。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为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本文将介绍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并探讨其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1. 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
传统的历史课程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探究和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多元文化和历史视角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文化和历史视角。
历史不仅仅是一种线性的故事,而是多种声音和视角的交织。
历史课程应该涵盖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群体的历史,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尊重不同历史视角的能力。
3. 教学与学习的整合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与学习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而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知识的共同探究者。
教师和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和建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4. 实践与体验的融合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践与体验的融合。
历史课程不仅仅是学习过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的魅力。
教师应通过实地考察、历史文物展览、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场景和文化,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历史思维。
5. 信息和技术的运用新课程标准强调信息和技术的运用。
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信息和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搜索、图书馆查询、社交媒体分享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
6. 追求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追求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和时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方案-用新理念实施历史课堂教学
用新理念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用新理念实施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常说:历史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关键是用新理念实施历史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从审美入手优化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用新理念指导历史教学方向早有人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与概括,正如章士钊曾说:“灭人之国先去其史。
”历史的重要性世人皆知的,可在功利性很强的现代中,大家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影响学生将来在社会层级流动中地位的高利害学科,历史再“可以使人明智”,也只能被打入“冷宫”。
因此,有必要开展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教师们真正领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性,我们重视历史教学,如果思想上、观念上没有大的触动、没有转变,行动上是很难有措施的。
若要提高历史教学的地位;有影响的历史教育学者要多关注历史教学,深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提供切实的帮助。
同时,更要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历史课程新标准,确立为培育民族精神意识,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线;多角度构建历史课程框架;研究性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要实现的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等,最终目的是使每位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灵活机动实施历史教学教学质量提高在于变,而变则通,教学新模式是在中探索出来的。
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静止的、稳定的教学“结构”或“程序”,而是包含着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和运作、教学程序、教学策略、竞选方法和技能、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若干要素,这些要素相互、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同时又呈现着动态开放特征的系统。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
2023年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
2023年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2023年新课程将带来新的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
这些新理念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知识并将其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以下是2023年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1. 历史的角度和方法:历史是一种对过去的研究。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将了解历史的角度和方法。
他们将学会分析事件、人物、文化和社会的历史背景,并深入了解历史的根源和后果。
2. 多元文化:学生需要了解多种文化,并欣赏它们的优点和历史贡献。
在学习历史时,学生将研究多种文化之间的互动,并学习到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3. 关注社会问题:历史教育应该关注社会问题。
通过历史的角度和方法,学生将了解历史上的社会问题,并学会运用历史知识来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
4. 探究和发现:历史教育应该强调探究和发现。
学生将从多个角度和文物中研究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
同时,通过历史探索,学生应该学会发现历史中的不同观点和历史框架的多样性。
5. 发展技能:历史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展技能。
学生将学习如何阅读历史文献、如何写作与历史相关的作品,并学习如何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术。
6. 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历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发展良好的社会道德。
学生将学会尊重历史、尊重不同文化和观点,并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参与社会和谐与发展。
7. 思考和探索:历史教育应该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索。
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反思自己在历史中的角色,并学习尊重历史,尊重个人和集体贡献。
8. 全球化视野:历史教育应该拥有全球化视野。
学生将学习全球性问题并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发展。
这些新理念将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历史知识体系,并加深历史学习的内涵和意义。
学生将培养探究的精神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终身学习者,为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和和谐做出贡献。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为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理念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批判思维和历史素养的培养,形成了多元、开放、探究的基本教学理念,这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生为本的个性发展观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历史领域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科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二、批判思维的培养批判思维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信息、理性对待问题并提出合理观点的重要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历史学习者。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审视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影响及可能的改变,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不同观点和立场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质疑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知识、方法、技巧的掌握,并能够运用并拓展课堂所学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历史教育重视历史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科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同时,历史教育要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模式和方法论意识,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多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开放的教学态度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2019年精选文档
新课程标准下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中小学校。
怎样才能紧跟新形势,把《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呢?为此,本文总结了在新的形势下对教师的新要求,以及在教学方法方面需要做出的相应改变,在教学中我作了一些研究与尝试,从中体会到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生机勃勃的高中历史课堂。
新教材强调知识和技能,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加入一些佐证这些结论的史料,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再是干巴巴的只记住历史结论。
一次听课,老师讲的是《辛亥革命》这一课,老教材直接给我们的结论就是辛亥革命失败了,而新教材对于这一历史史实没有下定论,所以在这一节课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讨,课堂气氛活跃。
有一名同学的发言相当精彩。
他说,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是它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使政治走向民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民主与共和深入人心。
这些话让我记忆犹新。
过去的课本只是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在则不强调对史实的记忆,而是让学生结合史实,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这一小小的改变告诉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在实施过程中,更要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现在则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方式既有基础知识的检验,也有基本能力的考查,还有社会实践的测评。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领导。
面对新课改的情况,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要求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而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要求树立历史教学新理念(1)
'\r\n
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历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预示着中学历史教学将发生多方面的转变。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从学科本位到综合取向、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三个变化,笔者认为必须树立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主动构建综合能力。
现分述如下。
一、建构主义的历史教学
建构主义作为对传统认识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在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上都提出了全新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和教的基本特征就是: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虽然来自学习者个体内部通过新旧而建构,但这种内部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学习群体中,通过合作学习、对话协商而完成的。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增长新的知识经验。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加强学生与学习同伴的对话、合作、互动,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将使历史教学面临四个方面的变化:教学环境的简单化、教学任务的低级化向教学环境的复杂化、教学任务的高级化转变;学生学习过程由被动的反应过程向自主探究的生成过程转变;教学的
形式从“个体学习” 向“合作学习”转变;历史教学的评价内容、方法和功能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在以多媒体
和
通讯为主要认知工具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将发生很大改观,学生将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能力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
只有在建构主义指导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在对历史事件分解的基础上,
各自的生活实际,用各自不同的表述方式去认识历史事物多重的表面现象。
在这种对话、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共享别人的经验,最终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进行理论概括,从而形成对事物完整性的认识。
二、综合取向的历史教学
当前学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趋势日益明显,要使学生具备综合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体现相互渗透的综合取向原则。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挖掘,这种“深挖洞”的教学方式固然使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更加透彻深入,但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人类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多样,我们不可能把有限的时间过多用于”深挖洞”式的教学。
在学科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课程综合化的改革步伐也加快了,义务教育阶段综合课程已经全面铺开,“3+综合”的高考科目改革也有几年。
因而,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深挖洞”式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广积粮”。
综合取向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要注意知识间的相互渗透,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联系、不同事物的相互联系,从而对事物完整性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