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案完美版
《短歌行》教案完美版
《短歌行》教案完美版第一章:《短歌行》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1 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探讨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了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情况。
探讨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身份,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了解曹操的生平与创作探讨曹操的生平经历,了解其政治成就和军事成就。
探讨曹操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其诗歌创作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短歌行》的文学特点2.1 探讨《短歌行》的诗歌形式分析其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语言特点。
探讨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2 分析《短歌行》的诗歌意象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等。
分析诗歌中的人文意象,如“英雄末路当磨折”等。
第三章:《短歌行》的主题与情感3.1 探讨《短歌行》的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战争主题,如英雄末路、战争的残酷等。
分析诗歌中的人生主题,如生命的短暂、人生的无常等。
3.2 分析《短歌行》的情感表达探讨诗歌中的豪情壮志,如曹操对英雄事业的追求。
探讨诗歌中的悲壮情感,如对英雄末路的感慨。
4.1 分析《短歌行》的审美价值探讨诗歌中的意象美、音韵美和情感美。
分析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4.2 探讨《短歌行》的历史影响分析《短歌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探讨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五章:《短歌行》的解读与赏析5.1 解读《短歌行》的诗意分析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相互关系。
5.2 赏析《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魅力。
探讨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第六章:《短歌行》的文化意义与价值6.1 探讨《短歌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分析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兵家思想等。
6.2 分析《短歌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影响探讨诗歌在历史传承中的作用,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发展。
分析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和文化象征,如“江山”、“英雄”等。
短歌行教案(共25篇)
篇1:短歌行教案【目标】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教学重点】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体味忧情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设疑讨论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
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二、知人入诗,了解背景1、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
当年,汝南名士许劭(三国曹魏时名士,喜评人物,)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通用6篇)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通用6篇)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由“说曹操曹操就到”引入对曹操在文学和历史上的评价,《短歌行》中的曹操的形象意义。
二、检查自主阅读:1、了解创作背景。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
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朗诵。
在战场上鼓动群臣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心情?三、合作探究、赏析诗歌:(一)微观入诗,赏析第一节。
1.微观入诗,就是从理解诗意开始;而理解诗意,就是从诵读开始。
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
《短歌行》教案(精选15篇)
《短歌行》教案《短歌行》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歌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短歌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颠覆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1、多朗读,从朗诵中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高中的独立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现在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中曹操的形象,同学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
那位同学知道京剧中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人。
代表的是阴险奸诈的人。
展示《观沧海》的幻灯片。
二、学习文本。
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短歌行》。
1、朗读,先让学生朗读一遍,从朗读中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预设:在让学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小结朗读: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感情把握不到位,这是因为诗歌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对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够到位,那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诗歌,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词?预设回答:忧2、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学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女生读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我们先把这一小节读一下,从中看作者“忧”什么?预设:忧的是人生苦短。
[总结范文]短歌行教案6篇
[总结范文]短歌行教案6篇短歌行教案短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背诵本诗歌。
3.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透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方法:①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②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教学用具:磁带、录音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就应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
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必须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述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1.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2.作者简介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短歌行》教案优秀4篇
《短歌行》教案优秀4篇《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教学方法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二读1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
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
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 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
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 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生1:标题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忧功业未成小结: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解忧,必须求得贤才。
《短歌行》教学设计(最新9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最新9篇)短歌行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教学重点: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2、熟背全诗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二、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
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
女作家蔡琰(字文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生大声自读全诗读时要尽量以“曹操的身份”来朗读2、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3、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的内容4、解题: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短歌行的教案(精选5篇
短歌行的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章《诗海泛舟》中的《短歌行》。
内容包括诗的朗读、理解、鉴赏以及创作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短歌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增强对文学史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和鉴赏《短歌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短歌行》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
2. 课堂讲解:(1)介绍作者曹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逐句解析《短歌行》的诗意和主题。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
4. 例题讲解:讲解《短歌行》中的难点句子,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短歌行》。
(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2. 答案:(1)背诵要求:流利、有感情。
(2)鉴赏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曹操的其他诗作,如《观沧海》、《龟虽寿》等。
(2)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读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短歌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注重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为学生的诗歌学习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的把握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例题讲解的深度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短歌行》的基本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短歌行的教案(精选5篇)
•••••••••••••••••短歌行的教案短歌行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短歌行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短歌行的教案篇1一、教材的理解与分析:1、了解曹操、及其地位与诗作特点。
2、继续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重点揣摩《短歌行》中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政治情怀。
三、教学难点《短歌行》的情感表露。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五、教学流程(一)、导入:展示《三国演义》片头曲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请会唱此曲的同学演唱。
导语:同学们,正如词中所唱,东逝之水,淘尽无数英雄,可是,每当回首历史的时候,却总有一些推动历史车轮的人成为历史长河中最耀眼的浪花,曹操就是其中最亮丽的一朵。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那么客观世界里的曹操具体是什么样呢?(二)、认识客观世界的曹操。
幻灯片展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菁选优秀7篇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菁选优秀7篇《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设计的说明《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
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应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点拨,领悟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发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是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要拥有宽广的胸襟,树立远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揭示诗人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表现手法掌握不好的现状,我们把难点定在探究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上。
教学方法: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②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探究,得出答案③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三、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常山赵子龙于曹营几十万大军中救出吴蜀后主刘禅,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赵云无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正是曹操的这句话我们看到了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义举。
这是小说中曹操爱惜人才的生动体现。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曹操的诗作,看看其内心深处是如何渴求贤士的,感受一下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2、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横扫黄河两岸,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分析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具体教学步骤一、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
“挟天子以令诸侯”。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
有《曹操集》。
二、写作背景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三、文题理解《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
乐府又有《长歌行》。
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
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四、同学有感情朗诵示范朗诵五、整体感知、赏析全篇(一)解构诗句分节鉴赏分解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教案(优秀6篇)
短歌行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预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精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当怎么写教案呢?这次秀丽的我为您带来了短歌行教案(优秀6篇),假如对您有一些参考与挂念,请共享给最好的伴侣。
短歌行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找到本诗的诗眼“忧”,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诗人人物形象和诗歌情感(2)简洁了解建安风骨和歌行体的特点,学习并把握诗歌鉴赏中常用手法:比兴、用典等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新旧学问联想、师生共读、反复吟诵等方式进行文本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带领同学感受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在乱世的豪情壮志和求贤若渴的心情,引导同学树立时不我待、应有担当的人生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曹操的“三忧”(人生苦短,求贤不得,功业难成),体会诗人对时间易逝的感慨,对贤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使用的用典、比兴的手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了解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吗?我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学习过曹操的哪些诗句?《观沧海》《龟虽寿》结合你之前的阅读经受,曹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从名著、电视剧等分析)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简洁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看曹操的真实方法。
”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确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我们必需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当年曹操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解题:1诗歌体裁:歌行体“行”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常与“歌”并称,可配乐唱歌,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
“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依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通常长歌吵闹奔放,短歌低吟短唱,所以我们可以从音律节奏和风格来推断长短歌行。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精选6篇)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短歌行》课文原文篇一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篇二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
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
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优秀9篇)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优秀9篇)短歌行篇一教学设想: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
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课前先发“补充阅读材料”,板书题目、作者)?一、熟悉诗歌1、导入:导语:(指黑板)这个人大家认识吗?我们在初中的课文《青梅煮洒论英雄》中曾和他见过,《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频频见面了。
《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同学们谁会唱这首歌吗?――我会,我给唱唱看好吗?自唱《短歌行》。
(过渡语:遇到古诗文,我们怎样进行学习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说)2、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过渡语:……接着再来解决古诗文中的疑难问题)3、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
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4、叫2个学生个读诗歌。
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
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
(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结合板书,提问: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
《短歌行》教案完美版
《短歌行》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歌行》。
(2)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短歌行》的文学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短歌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曹操的雄才大略和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短歌行》。
(2)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色。
2. 教学难点:(1)分析《短歌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体会曹操的雄才大略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2)介绍《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短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短歌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引导学生感受曹操的雄才大略和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短歌行》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短歌行》。
2. 写一篇关于《短歌行》的文学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曹操的生平和思想,以及诗歌的文学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体会曹操的雄才大略和爱国情怀。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短歌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短歌行》教案完美版
《短歌行》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短歌行》的作者曹操及其时代背景。
分析并欣赏《短歌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深入理解《短歌行》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1.2 教学内容《短歌行》原文朗读与解析。
曹操生平简介及时代背景介绍。
《短歌行》的文学特色分析。
《短歌行》的主题思想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短歌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曹操的生平事迹及其对《短歌行》创作的影响。
《短歌行》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2 教学难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短歌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曹操的政治思想与诗歌创作的关联。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曹操生平、时代背景、《短歌行》的文学特色等。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短歌行》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鉴赏法:分析《短歌行》的艺术价值和修辞手法。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短歌行》原文、注释和译文。
网络资源: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如曹操生平介绍、古诗词鉴赏课程等。
纸质教材:提供《短歌行》的注释、译文和相关论文。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介绍曹操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原文朗读:学生朗读《短歌行》,感受诗歌韵律。
文本解析:分析《短歌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歌行》的主题思想。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4.2 教学步骤第一步:曹操生平简介及时代背景介绍。
第二步:原文朗读与解析,《短歌行》的文学特色分析。
第三步:讨论《短歌行》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四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讨论积极性等。
作业完成情况:对《短歌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短歌行》及古代文学鉴赏知识掌握情况。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
《短歌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短歌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短歌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短歌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贞观盛世”。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
《短歌行》教案完美版
《短歌行》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陶冶情操。
1.2 教学内容1.2.1 诗文背景:介绍《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动机。
1.2.2 诗文内容:讲解诗文的结构、主题、意象、情感等,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1.2.3 诗文鉴赏:组织学生朗读、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内容、修辞手法等。
2.1.2 互动法:组织学生讨论、提问,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2.1.3 实践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提高表达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文本、图片、音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2.2.3 实体教具:如地图、历史书籍等,辅助讲解诗文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3.1 教学过程3.1.1 导入:介绍《短歌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1.2 讲解:分析诗文内容、修辞手法,讲解诗歌的韵律。
3.1.3 互动:组织学生讨论、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3.1.4 实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提高表达能力。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15分钟3.2.3 互动:10分钟3.2.4 实践: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篇进行对比分析,如《将进酒》、《庐山谣》等,探讨诗人的创作风格。
《短歌行》教学设计【精选9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精选9篇】《短歌行》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3、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学习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中诗人之“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课前预习(课前印发资料)(一)看课文注释,给生字注音(幻灯片)譬(pì)如朝露青青子衿(jīn) 呦呦(yōu)鹿鸣何时可掇(duō) 契(qì) 阔谈?(yàn)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二)了解曹操,知人论世(三)曹操“横槊赋诗”的背景(四)解释题目板块二:品析诗歌(怎一个忧字了得)(一)初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2、文章几次写“忧”?分别是什么?(二)品读师生合作,品析诗歌。
在品析诗歌过程中,把握本诗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作者何以写忧呢?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最为精彩的当属用典和比喻。
可分类归纳诗文中用典句及比喻句,可要求学生用如下的表达方式:例句——释义——效果。
解读:引用典故不着痕迹,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成就一番伟业的雄心壮志。
(三)美读1、基本二二节拍。
2、注意节奏与轻重的变化。
3、注意停顿与延长的变化。
板块三:课外延伸结合学习过的《奇妙的对联》的相关知识以及本文,撰写一幅评价曹操的对联。
教学难点:篇二1、背诵全诗。
2、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短歌行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背诵本诗歌。
2、过程与方法: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②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曹操《短歌行》教案(通用10篇)
曹操《短歌行》教案曹操《短歌行》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操《短歌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操《短歌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教学重点: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2、熟背全诗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
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
)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
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
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
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分析曹操的“忧”的内涵,感受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2、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教学重点:理解《短歌行》中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政治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因为性格和志向的不同,每个人喜欢的诗歌类型也各不相同,那我问问大家,初读了曹操的《短歌行》之后,你们喜欢这首诗吗?……答案显然不是唯一的。
不喜欢的同学首先说说你不喜欢的理由:A,诗歌内容晦涩难懂,B,表达的主题不容易理解C,语言短促,没有诗歌的有美感。
……喜欢的同学列举出你喜欢的理由:A,内容慷慨激昂,读来很有气势。
B,化用诗经中的句子,内容丰富C,四言句式,读来铿锵有力十分整齐。
……教师总结:大家的理由都很充分那我也来说说我的感受。
我觉得这首诗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整首诗读来洋溢着一种慷慨激昂,雄浑深远的情感,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深沉发问,还有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胸怀,是那样的大气磅礴,十分豪迈!而其中又不乏细腻婉约的情思,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句缠绵幽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暗自苦恼。
所以这首诗既有豪迈的气势又有婉约的词句,不管是哪种性格的人都会喜欢它。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曹操的《短歌行》,品味这耐人寻味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1、关于题目《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2、关于曹操: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学生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地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让我们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地认识曹操。
教师总结:历史上的曹操形象:A政治家(丞相):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吸纳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
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风骨的领袖,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3、关于创作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 208 )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
当时曹操已经 53 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去日苦多,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
全诗共 32 句,分为四层,每层 8 句。
三、整体感知1,播放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朗诵。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
3,全班同学齐读,看能不能读出作者的那一份慷慨悲壮。
4,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
5,学生找出疑难句子,其他学生解决疑难。
四、品味情感1、我们知道欣赏一首诗歌,最好是能够找出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比如喜、怒、哀、乐、忧、愁等。
同时揣测诗歌大致表达的情感,或者抒发的志向!提问:那我们这首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是什么呢?明确:“忧”。
何以得知?请大家从原诗中找出带“忧”的句子。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提问:那么作者到底“忧”什么呢?大家找出相应的诗句子来回答。
一忧人生短暂,二忧贤才难得,三忧功业未就。
我们这一节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A、理解分析曹操“忧”的内涵,感受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B、同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他的内心情感。
2、品味“人生苦短”的情思提问:诵读前八句,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告诉我们人生短暂的?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朝露”喻人生,说明人生的短暂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了。
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朝露: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特定意义,即生命短促易逝。
)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人大有人在,如庄子: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有人主张人生短暂就该及时行乐,如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镂衣》。
但也有人以积极进取的心态珍惜人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诗汉乐府《长歌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提问:面对人生短暂的忧,曹操不禁也对酒当歌了。
(杜康----借代)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
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
”,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的。
那么感到人生短暂,曹操是否和其他人一样认为还不如及时行乐呢?明确:不是的。
作者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
为什么不够用,这就要联系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了。
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
这种苦闷和感慨,是在对事业和理想执着的追求中产生的,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
它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所以这个“忧”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3、分析“贤才难得”的情思阅读余下的诗句,看看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体现对贤才的渴慕之情?明确:比兴的手法。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很显然这是一首男女相思之词,情人青色的衣领,令我情思悠长。
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
这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那么曹操运用这首诗是想表达对谁的思念呢?是不是曹操也有位红颜知己让他朝思暮想,沉吟至今呢?当然不是,这里的“君”指的是贤才,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我就像思慕情人一样思慕你们贤才啊,这用比兴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活动,诗人不直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符合诗歌含蓄和抒情性的特征。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本是周代朝廷与民间宴请宾客的诗句,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
鹿喜欢群居,每当找到地上的蒿草,便呦呦地呼唤同伴相聚而食。
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用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
诗人运用这四句诗表明只要贤才来投奔我,我曹操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人用明月比喻人才,贤士有如那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能把它摘到手呢?也就是说,我曹操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人才。
贤士不可招致,正是作者“忧从中来”的原因。
“不可断绝”更进一步写出诗人求贤若渴而贤士不至的苦闷。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面对“月明星稀”之夜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乌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笼络人才。
士不北走则南驰,各事其主。
曹操针对这种情况,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来启发他们:你们不要三心二意了,要善于择枝而栖啊,你看,我曹操就是贤主,就是这么地渴望人才,而且会以礼相待你们,你们赶紧到我这来吧。
3.、分析“功业未就”的忧思提问:从哪些诗句中看出作者有成就一番功业的胸怀?明确:“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前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重”,我曹操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不会嫌人才多的,你们放心来吧。
从这里我们又可看出曹操会做思想工作的一面。
俗话说文如其人,在这里,我们可看出作为政治家的曹操的精明之处。
后两句来源于《史记》中周公的故事,诗人巧用这一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
同时,在这里,诗人也是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到这边我们就比较清楚作者真正的忧是什么了。
4、探究诗歌体现的作者志向“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明确:志——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全诗着眼点:忧(人生、人才、功业),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
志之所在,就是诗人忧之所在。
五、课堂小结这首《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有忧,有很深的忧,但他的忧是站在国家高度、英雄角度上的忧。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慷慨悲壮之歌。
六、课堂检测要求学生出一份检测题,把本诗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体现出来,分两组进行,第一组出基础知识题,第二组提出一两个值得深思和探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