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优化方案
中医诊疗方案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中医诊疗方案不断优化,疗效显著。
本年度,我单位在中医诊疗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将年度总结如下:二、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情况1. 治疗方案制定本年度,我单位结合临床实践,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制定了以下中医诊疗方案:(1)内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失眠、便秘等。
(2)外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痔疮、乳腺增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3)妇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
(4)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感冒、咳嗽、腹泻、消化不良等。
(5)五官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鼻炎、咽炎、结膜炎、口腔溃疡等。
2. 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方法进行治疗。
(2)针灸治疗:运用针灸、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等治疗方法,调整人体气血,改善局部症状。
(3)推拿按摩:运用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手法,缓解肌肉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食疗与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养生。
三、中医诊疗效果评估1. 治疗效果本年度,我单位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感冒、咳嗽、哮喘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0%、85%、80%。
(2)外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痔疮、乳腺增生、颈椎病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5%、90%、85%。
(3)妇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85%、80%、75%。
(4)儿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感冒、咳嗽、腹泻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5%、90%、85%。
(5)五官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鼻炎、咽炎、结膜炎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0%、85%、80%。
2. 患者满意度本年度,患者对中医诊疗方案的满意度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认为中医治疗副作用小、疗效显著。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1版)诊疗方案优化说明(2011版)一、中风(脑梗死)方案优化1.疾病诊断标准:目前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在脑梗死的治疗上,2010年跟进《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进行部分内容修订。
2.急性期中成药治疗:2010年增加银杏叶滴丸。
3.完善专科特色治疗:在黄角愈风糖浆、通腑排气合剂、安神合剂治疗的基础上,2009年对博心通软胶囊防治动脉硬化的疗效进行初步观察有效。
2010年在方案中增加了博心通软胶囊用于防治动脉硬化,加强中风病二级预防。
二、眩晕病方案优化1.中草药治疗:根据临床观察, 2010年增加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等中成药。
三、痴呆方案优化1.中成药治疗:2010年在口服银杏叶制剂的基础上,增加益脑胶囊、脑得生浓缩丸、培元通脑胶囊等中成药的使用,临床有效。
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中风病是在人体气血虚弱的基础上,多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为病因,以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病机,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风病的范畴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根据有无意识障碍分为中经络(无意识障碍)、中脏腑(有意识障碍)。
脑梗死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
(一)、中医部分1.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5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缓慢,都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都与脑动脉硬化有关,也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④一般发病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底动脉症状和体征。
从转化医学角度谈中风病中医综合方案的转化应用研究_阚保红
素或干预措施组成的,贯穿于中医诊疗过程的始终。目 前文献报道的中风病中医综合方案多为辨证选择口服 中药或中成药、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中 医特色治疗方法的不同组合。 任丽[1]对中医综合疗法 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做了系统评价, 纳入合格随机 对照和半随机对照研究 40 项, 涉及中医综合疗法有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年 2 月第 22 卷第 2 期 JETCM. Feb. 2013,Vol. 22,No.2
·187·
14 d 以内属急性期,以早期救治、早期康复为原则,积 极改善神经功能, 此时方案以辨证选择中药汤剂和中 药注射液为基础,病情平稳后即加用以针灸、推拿和康 复训练为主的中医综合康复方案进行早期康复 ;14 d 后多数患者进入恢复期, 此时方案以辨证选择中药汤 剂和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为主;发病 1~3 个月,则可以中 成药代替汤药并继续中医综合康复以降低病残程度, 防治认知障碍等并发症;进入后遗症期,则以改善生活 质量,预防复发为主。 此为辨病,根据中风病发展的规 律性,择时顺势分阶段治疗,每个阶段治疗侧重点有所 不同,即适时干预。 一项 Meta 分析[2]显示卒中单元是 目 前 所 有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治 疗 中 最 有 效 的 方 法 ,2000 年 出 现 “ 延 伸 卒 中 单 元 ” 的 概 念 [3-4], 即 把 卒 中 单 元 救 治 患者的管理延续到出院后的家庭医疗和社会医疗,形 成卒中患者全程管理的社会系统工程。“中风病中医全 程适时干预方案”是多维度的治疗方案,从急性期至恢 复期、后遗症期关注中风病全程,体现了中风病治疗的 长程性,是为全程干预。 方案包含了多学科的、合作的 和整合的医疗计划,以期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强调 多种方法的结合运用,多元化的人员协作,体现了中风 病治疗的复杂性、持续性和全面性。 1.2 根据中风病证候动态演变,辨证选方用药 辨证 论治是中医的精髓,证候的“候”表示时间序列,即“证” 的动态变化,因此证候是动态的、有时相的[5]。 中风病 证候学研究显示, 从急性期到恢复期存在着证候的动 态演变过程, 例如风证是中风病初发时最重要最常见 的证候,发病后风证出现的概率逐渐下降;血瘀是常贯 穿中风病始终的病理因素; 气虚证多在发病两周后出 现[6-7];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虚实变化明显,1 周左右是证 候变化的拐点,也是调整治疗方案的时机。一方一药的 方法难以体现辨证论治的动态观,应根据证候的变化, 适时调整,据证立法,依法组方。
中风治疗的优化方案
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中风患者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优化中风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中风治疗进行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优化方案1.早期诊断与评估(1)完善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完善的急诊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包括快速接诊、快速检查、快速诊断、快速治疗。
(2)加强病情评估: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等,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影像学检查:进行头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中风类型和病变部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2.早期治疗(1)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应尽早给予溶栓治疗。
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并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剂量。
(2)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溶栓治疗无效或禁忌的患者,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如动脉内取栓术等。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预防血栓形成。
(4)抗凝治疗:对于出血性中风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如肝素、华法林等,预防再出血。
3.康复治疗(1)早期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2)康复评定:定期进行康复评定,评估患者康复效果,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3)家庭康复: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药物治疗(1)改善脑循环药物:如尼莫地平、胞二磷胆碱等,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神经保护药物:如依达拉奉、神经生长因子等,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药治疗,如通络活血、祛风除湿等。
5.心理干预(1)心理疏导: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
(2)认知行为治疗: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优化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优化和疗效。
适用于肢体酸痛、冷痛、麻木、萎缩等症状。
二)口眼歪斜、失语、语謇1.观察患者吞咽、呼吸、语言、面部表情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2.指导患者进行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溃疡、龋齿等并发症的发生。
3.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口腔肌肉锻炼、语音训练、听力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4.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1)针灸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
适用于口眼歪斜、失语、语謇等症状。
2)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3)中药热熨:遵医嘱取穴。
中药籽装入药袋混合均匀,微波加热≥70℃。
放于患处相应的穴位上适时来回或旋转药熨15~30分钟,每日1~2次,达到温和疗效。
适用于口眼歪斜、失语、语謇等症状。
三)肢体肌肉萎缩、关节疼痛1.观察患者肢体肌肉、关节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2.进行肌肉康复训练,包括肌肉力量训练、肌肉协调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
3.进行关节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训练、关节稳定性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
4.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1)拔罐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罐5~10分钟。
适用于肢体萎缩、关节疼痛。
2)中频、低频治疗仪:遵医嘱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穴。
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适用于肢体萎软乏力、麻木,严禁直接刺激痉挛肌肉。
3)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4)中药热熨:遵医嘱取穴。
中药籽装入药袋混合均匀,微波加热≥70℃。
放于患处相应的穴位上适时来回或旋转药熨15~30分钟,每日1~2次,达到温和疗效。
适用于肢体肌肉萎缩、关节疼痛等症状。
四)肢体麻木、萎软、乏力1.观察患者肢体感觉、肌力、肌张力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的中医优化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的中医优化护理方案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的中医优化护理方案1. 概述中风,又称脑梗死,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在现代医学中,中风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然而,在恢复期,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致残率,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医在中风的康复治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疗效。
本方案结合中医理论,提出一套中风恢复期的中医优化护理方案,旨在为中风恢复期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指导。
2. 中医理论指导中医认为,中风恢复期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脑脉瘀阻,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因此,中医优化护理方案应注重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调整阴阳平衡等方面。
3. 中医优化护理方案3.1 生活护理1. 保持室内安静、舒适,温度适中,避免风、寒、湿、燥等外邪侵袭。
2.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体质,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的饮食,注重饮食的色、香、味,以促进患者的食欲。
3.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
3.2 康复护理1. 早期康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包括床上活动、坐姿训练、站姿训练、行走训练等。
2. 功能康复: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如肢体偏瘫、言语障碍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3. 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拔罐、按摩等,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3.3 情志护理1. 倾听患者的主诉,关心患者的疾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康复信心。
3.4 健康教育1.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中风的病因、病机、预防及康复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2. 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
4. 效果评估1. 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
2. 患者的康复程度:通过康复评价量表,评估患者的康复程度。
3. 患者的满意度:通过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优化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本方案适用于中风病(梗死脑)发病2周至6个月处于恢复期患者的护理。
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
(二)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
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三)肝阳上亢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四)痰瘀阻络证:半身不遂,口歪, 舌强语謇或失语, 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半身不遂1.观察四肢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指导协助患者良肢位摆放、肌肉收缩及关节运动,减少或减轻肌肉挛缩及关节畸形。
3.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
如患者不能作主动活动,则应尽早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4.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预防褥疮、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满足患者生活所需。
5、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高危患者提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强调患者不能单独行动和入厕,告知穿防滑鞋,加强巡视,做好交接班。
6.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1)舒筋活络浴袋洗浴:先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入药液中洗浴;或将毛巾浸入药液中同煮15分钟,煮沸后调至保温状态,用长镊子将毛巾捞起,拧至不滴药液为宜,待温度适宜后,再敷于患肢。
(2)中频、低频治疗仪:遵医嘱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2次,每83次30分钟。
适用于肢体萎软乏力、麻木,严禁直接刺激痉挛肌肉。
(3)拔罐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罐5~10分钟。
适用于肢体萎缩、关节疼痛。
(4)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5)穴位拍打:遵医嘱用穴位拍打棒循患肢手阳明大肠经(上肢段)、足阳明胃经(下肢段)轻轻拍打,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在预防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护理研究
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在预防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护理研究摘要: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急性期优化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验证,确定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对预防缺血性气虚血瘀证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缺血性气虚血瘀证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80例。
对照组运用我院常规西医治疗及护理方法预防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观察组按照预先制定的优化中医护理方案进行辨证施护。
结果:两组患者的SDS以及SAS评分观察组的抑郁自我评分、焦虑状态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中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缺血性气虚血瘀证脑卒中患者实施“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优化护理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降低血粘度、预防肿胀、减少DVT的发生。
关键词:优化中医护理方案;脑梗死急性期;下肢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
目前,医学基本公认Vir-chow1856年提出的3个相关因素即: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髙凝状态,若未及时予有效诊断和治疗,会诱发患者肺血栓栓塞、甚至死亡。
我院通过观察并将优化的“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用于缺血性气虚血瘀证脑卒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脑卒中单元所收治的缺血性气虚血瘀证脑卒中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80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4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67.48±7.93)岁;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8.56±9.7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康复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方案优化
康复科诊疗方案及方案优化2010年中风康复诊疗方案中风(stroke)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
其定义为: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大于24小时或死亡。
中风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中风的康复评定1.昏迷和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 GCS﹤8分为昏迷状态,属重度脑损伤;9~12分为中度损伤;13~15分为轻度损伤。
②中国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2.运动功能评定①Brunnstrom六阶段评定:Ⅰ阶段:急性期,发病数日到两周,患侧上下肢呈弛缓性瘫痪。
Ⅱ阶段:发病约两周后,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运动。
Ⅲ阶段:发病两周到五周,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加重。
Ⅳ阶段:共同运动模式减弱,开始出现分离运动,痉挛减弱。
Ⅴ阶段: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轻。
Ⅵ阶段: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③其他功能障碍评定:如感觉、认知、构音、心理等。
二.中风的康复治疗目标:通过PT、OT、ST为主的综合康复措施,最大限度的促进功能障碍的改善,达到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适应症:①病情稳定,合并症和并发症稳定和得到控制。
②有明显的持续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运动、认知等障碍。
③有充分的认知功能可以完成学习活动。
④有充分的交流能力能和治疗师完成交流性活动。
⑤有耐受主动性康复训练的体质。
禁忌症:①病情过于严重或进行性加重中,如深昏迷、颅压过高等。
②伴有严重的合并症,如严重感染、心肌梗死等。
③存在严重的系统性并发症,如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的精神病等。
(一)康复治疗分期: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发病后数日,应以临床抢救为主。
康复措施应早期介入,但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如果患者神知清醒又无进行性卒中表现,可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3.05.16•【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医管便函[2013]59号•【施行日期】2013.05.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医管便函〔2013〕5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中风等13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邴媛媛张恩欣电话:010-******** 5995767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3年5月16日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
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
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中风康复期中医护理的优化策略
中风康复期中医护理的优化策略中风(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
中医护理在中风康复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优化中风康复期的中医护理,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1. 个性化治疗方案:每位中风患者的情况都不同,因此中医护理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质等因素,中医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2.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在中风康复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选用适当的中药和针灸疗法,中医护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并缓解中风患者的症状。
中医药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调整。
3. 饮食调理:中医护理还应重视中风患者的饮食调理。
合理的饮食可以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医护理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建议适当的饮食结构和食物选择,避免或减少对患者康复不利的因素。
4. 康复锻炼:中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锻炼以恢复功能。
中医护理可以结合传统的中医理论和方法,设计适合患者的锻炼方案。
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段,中医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功能。
5. 心理支持:中风患者在康复期往往面临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中医护理可以通过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中医护理师可以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情感,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
综上所述,中风康复期中医护理的优化策略包括个性化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饮食调理、康复锻炼和心理支持。
这些策略旨在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促进中风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中风康复的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康复的中医护理方案一、中风康复中医护理方案的目标1. 促进中风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2. 减轻中风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3. 提高中风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二、中风康复中医护理方案的原则1. 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应注重中风患者的整体状况,强调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平衡。
2. 辨证施护:根据中风患者的病情、体质、病程等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3. 预防为主:中风康复过程中,应注重预防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4. 家庭与社会支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为中风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三、中风康复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1. 生活护理:(1)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光线充足。
(2)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
(3)保持床单位整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4)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病情观察:(1)观察患者意识、面色、气息、舌象、脉象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
(3)观察患者肢体活动度、肌力、肌张力等,评估康复效果。
3. 中医特色护理:(1)中药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调配中药,指导患者按时服用。
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
(2)针灸护理:针灸治疗期间,观察患者针刺反应,如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等。
协助医生进行针灸操作,保证针灸安全。
(3)拔罐护理:拔罐治疗时,观察患者皮肤变化,如充血、瘀血等。
拔罐后及时处理皮肤异常情况。
(4)中医食疗: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制定合适的食疗方案,促进康复。
4. 心理护理:(1)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关爱和支持。
(2)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倾听患者需求,解答患者疑问。
(3)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5. 健康教育:(1)普及中风预防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病意识。
(2)讲解中风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
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
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中风(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部缺血或出血导致的突然性脑功能障碍。
中风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属于急症范畴,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能够提供更全面、综合的治疗手段,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以下是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其优化的详细介绍。
中医方面,中风病属于中风证的范畴,中医将其归类为脑病,常见风痰、瘀血两种证型。
风痰证以中风突然发作、偏瘫、言语不清、舌体红胖等为主要特征;瘀血证以发病急、面部或四肢麻木、舌质紫暗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治疗可采用清热化痰、散寒化瘀等方法,主要药物可选用通窍活络中药,如天麻、川芎、白芷、防风、丹参等,结合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西医方面,中风病的治疗可采取药物治疗、手术和康复治疗等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抗凝血药物和溶栓药物等药物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保护脑细胞免受进一步损伤。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中风的病因,如颈动脉狭窄、动脉瘤等。
康复治疗则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和心理康复等方面,旨在通过训练和康复措施来恢复和改善患者的功能。
中西医结合方案主要是针对中风病的病因、病程和病情进行综合治疗。
具体方案如下:1.急救阶段:在发现中风症状后,需要立即就医,尽快进行急救。
急救包括确认病因、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等。
中医急救可采用清热、化痰、疏风、活血等方剂,如清脑汤、颠茄合剂等,以及经络穴位刺激。
2.中期治疗:中期治疗主要是针对中风引起的脑部功能损害进行治疗。
西医可通过药物治疗,如神经保护剂、脑血管扩张剂等,以及手术治疗,如动脉狭窄、动脉瘤的处理等。
中医可采用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等方法,如艾灸、拔罐、推拿等。
3.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中风病的重要环节,目的是恢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能力。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和心理康复等方面。
中医可采用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手段,以及经络疗法、按摩和音乐疗法等辅助治疗手段。
总的来说,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能够提供更全面、综合的治疗手段,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江华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优化方案
江华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优化方案江华民族中医院中风诊疗方案脑梗塞脑出血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窝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西医相当于急性脑血管病意外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
诊断参照第六版《中医内科学》以及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进行诊断。
治疗辩证论治中经络神志无异常风痰阻络: 主症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
兼症头晕目眩。
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熄风通络方药化痰通络汤陈皮20克、牛膝20克、忍冬藤25克、鸡血藤25克半夏15、白术15克、茯苓15克、胆星15克、天麻20克、丹参30克、香附6克、大黄10克随症加减克全蝎10克、地龙10克、钩藤25克、石决明20克、当归20克、炙甘草15克特色治疗颈动脉灌注射液100ml 0.9氯化钠100ml纳洛酮0.4mgDXM5mg普鲁卡因6支脑复康3支痰热腑实: 2 主症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口舌斜。
兼症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大数。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方药星蒌承气汤玄参15克、麦冬15克瓜蒌20克、胆星15克、大黄10克、芒硝5克随症加减竹沥15克、天竹黄10克、川贝10克、珍珠母20克、石决明15克、地龙15克、丹参30克特色治疗颈动脉灌注射液100ml 0.9氯化钠100ml纳洛酮0.4mgDXM5mg普鲁卡因6支脑复康3支肝阳暴亢: 主症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斜言语不利。
兼症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脉弦或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丹参30克、菊花30克、牛膝20克、地龙15克、全蝎5克天麻20克、钩藤20克、杜仲10克、石决明20克、茯苓15克、夜交藤20克、山桅子15克、益母草20克、桑寄生15克随症加减远志20克、蜈蚣2条夏枯草15克、生龙牡30克静脉用药中成药:可选用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清开灵注射液20-40毫升加入氯化钠注射液中日一次静点等。
市中医院中医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市中医院中医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开展中医医院或康复医院的康复服务和研究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康复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丰富中医康复临床服务技术和方法,加强中医康复服务流程优化和质量管理,推进中医康复医疗服务信息化及规范化建设。
根据《海南省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17年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琼财社[2016]2155号)和《海南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7年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琼财社[2017]31号)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原有康复科建设基础上,通过改造或扩建的方式,整合资源,建设中医康复单元,以中风病为重点病种,并拓展其他疾病的综合康复治疗。
配置一批中医康复设备,提高中医康复技术水平,建设一支康复人才队伍,加强中医康复服务流程优化和质量管理,建设中医康复数据库,提高我院中医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项目承担单位和内容(一)项目承担单位。
三亚市中医院。
(二)项目内容。
1.建设中医康复单元:三亚市中医院康复科成立于2011年,有独立的门诊和病房,病房面积1600平米,床位46张,功能用房面积紧张,康复治疗大厅150平米,其他功能用房不足50平米,病房空间拥挤,远没有达到《康复科建设标准》要求,门诊面积40平米,所有开诊内容都集中在一个房间,没有单独的康复咨询室。
通过呼吁医院改建、扩建等方式,促进中医康复场所规范改造、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和流程改进,整合多学科资源,集中设置相关中医康复技术和人员形成中医康复单元,以中风病为重点病种,并拓展脊髓损伤、项痹、腰腿痛、儿童脑瘫、中风病亚病种、骨折术后、心脏病、肿瘤等疾病的综合康复治疗。
提供便利的综合性、一体化中医康复服务。
坚持中医理论辩证论治的特点,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以改善和促进患者功能障碍恢复为开展工作的归宿点,重点着手于长期优化康复治疗和防治方案、拓展康复使用范围的临床研究。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优化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优化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一旦发生,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护理方案在治疗中风上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优化。
本文将从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中医药治疗的配伍等方面,对中风中医护理方案进行优化。
首先,中风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应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制定,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部位、病变程度等方面的考虑。
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可以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到他们的体力较差、免疫系统较弱的特点,可以适当增加营养摄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中医药治疗的配伍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选择中药方剂时,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适合他们的中药。
例如,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可以选择一些温补阳气的中药,如肉苁蓉、巴戟天等;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可以选择一些滋阴降火的中药,如麦冬、沙参等。
同时,中药的使用应考虑到不同药物的相克、相害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从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另外,中风中医护理方案还应注意到患者的心理健康。
中风患者往往会面临身体的残疾和生活能力的丧失,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在护理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
同时,可以采用一些中医心理疏导的方法,如舒缓手法、针灸、艾灸等,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最后,中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还需要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康复训练。
通过患者的参与和积极参与,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护理意识和习惯,提高自理能力。
同时,加强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按摩、推拿等,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中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包括个性化制定、中医药治疗的配伍、心理健康的关注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康复训练。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中风患者的治疗效果,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脑梗死的中医诊疗规范定义:脑梗死又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种疾病。
包括脑血栓和脑栓塞等。
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
一、诊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暴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 (后下),石决明15g (先煎),黄苓9g,栀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 (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也可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栀子、黄苓。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苓、栀子加丹参12g,桃仁9g, 土元12g 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养血清脑颗粒,每次1包,每日三次。
②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剂:血栓通或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等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风痰瘀阻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方药: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
制半夏15克,天麻20g,钩藤(后下)30g,怀牛膝12g,白附子5g,白蒺藜15g,僵蚕20g,陈皮9g,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胆星9g,生甘草6 克。
或真方白丸子加减。
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g益气扶正;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克,浙贝12克,竹沥12g,天竺黄6克以淸化痰热;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12g,当归20g以活血通络。
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12g,夏枯草9g以清利头目。
中成药:①脑心通4粒3次/日②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剂:血栓通或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
疗效评估:本证候在脑梗死急性期最常见,临床上我科根据此证候特点自拟了熄风化痰通络汤或牵正散加味,以此二方为主,临床进行加减,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3)痰热腑实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化痰通腑方药:方选《验方》星蒌承气汤加减。
胆南星9g,全瓜蒌30g,生大黄9g,芒硝(冲服)9g。
如药后大便通畅,则腑气通,痰热减,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转。
本方使用硝黄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一般控制在9g-15g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以免伤正。
腑气通后应改用清化痰热、活血通络药胆南星9g,全瓜蒌30g,丹参12g,鸡血藤15g,赤芍12g;如头晕重者,可加钩藤(后下)15g,菊花12g,以清利头目;如舌质红而烦躁不安,彻夜不眠者,属痰热内蕴而兼阴虚,可选加鲜生地12g,沙参12g,玄参12g,茯苓9g,夜交藤12g等滋阴安神之品,但不宜过多,否则有碍于涤除痰热。
中成药:①麻仁软胶囊2粒3次/日复方鲜竹沥2支2次/日②醒脑静注射液20- 40ml加入0.9 %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疗效评估:本证候临床比较常见,多见于脑梗死相对较重的患者,星蒌承气汤为国家“七五”攻关课题,临床验证疗效较好,我们根据临床症状变化进行加减,得到满意疗效。
(4)气虚血瘀: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炙黄芪30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桃仁9g,红花12g,地龙15g。
如半身不遂较重者加桑枝15g,穿山甲9g,水蛭3g等药加强活血通络、祛瘀生新;言语不利甚者加菖蒲9g,远志12g化痰开窍;手足肿胀明显者加茯苓12g,泽泻12g,薏仁12g,防已12g等淡渗利湿;如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术12g,山药12g以健脾。
如见肢体痉挛,加木瓜12g,伸筋草15g以柔肝缓急;如舌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青紫加全蝎3g,水蛭3g,鸡血藤15g以破血通络。
中成药:①脑心通,每次4粒,每日三次。
②生脉注射液或参脉注射液20- 60ml0.9 %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疗效评估:本证候一般多见于脑梗死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但临床急性期也不鲜见,在急性期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但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需配合针灸、理疗等康复手段。
(5)气虚痰阻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头晕,头重,纳呆,胸脘满闷,舌质淡,苔薄腻或白腻,脉沉弦或濡弱而滑。
治法:益气化痰通络方药;自拟益气化痰汤。
人参12g,白术12g,法半夏10g,茯苓10g,干姜10g,陈皮9g,石菖蒲9g,胆星9g,生甘草6g。
如舌质淡暗,边有瘀点瘀斑,挟有瘀象者,加川芎12,丹参12,红花12以活血化瘀。
疗效评估:本证候临床较常见,多见于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多兼有血瘀。
临床以肥胖者、喜欢肥甘厚味者多见,也见于长期患有其它疾病,而后出现脑梗死者。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此种证型的患者大多血脂较高,如果急性期病情加重,往往合并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球麻痹症状。
有时恢复困难,需尽早配合针灸、理疗等康复手段。
(6)痰瘀阻络症状:半身不遂或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重,纳呆,心悸,胸闷,气短,恶心欲呕,舌质紫暗或红绛、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沉弦或弦滑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药:桂枝茯苓丸合二陈汤加减。
当归15g,红花12g,丹参12g,川芎12g,法半夏10g,陈皮9g,香附10g,木香9g,石菖蒲9g,胆星9g,生姜9g,生甘草6g。
如伴乏力,舌边有齿痕,脉象弱者,加炙黄芪15g-30g,白术12g益气,气足则血化,气足则痰化。
如瘀象明显者,加水蛭3g,虻虫3g以破血逐瘀。
如痰湿征象明显,加薤白12g,竹沥12g,枳实9g以走窍逐痰,通其经络。
疗效评估:气虚血瘀、气虚痰阻及本证候临床较常见,容易混淆,需认真分析、辨证,临床多见于脑梗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临床多见血脂高、血粘度高的患者。
临床恢复相对较慢,尤其有患肢痉挛时恢复困难,我科配合针灸、理疗等康复手段及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中药药袋热敷,临床有一定的疗效。
下一步我科将对其进行系统临床研究,以其形成系统的治疗方法。
2、中脏腑(有意识障碍)此型多较重,一般梗死面积较大或部位不好,如脑干、小脑等,多伴有脑水肿,可配合脱水、降颅压治疗。
(1)痰热内闭症状:起病急骤,神识昏蒙,鼻鼾痰鸣,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气粗口臭,燥扰不宁,甚至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降。
舌苔褐黄干腻,脉眩滑数。
治法:淸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服)0.6g,石决明(先煎)30g,夏枯草12g,丹皮12g,天竺黄9g,石菖蒲9g,郁金12g,远志9g。
如大便数日不行,可合用星蒌承气汤或大小承气汤以通腑泻热;痰多者加胆星9g,鲜竹沥20g,桑白皮30g淸热化痰。
中成药:①复方鲜竹沥2支3次/日安宫牛黄丸1粒1次/日②醒脑静注射液20- 40ml加入0.9 %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疗效评估:本证候属中脏腑阳闭证,临床病情较重,临床多见于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干梗死,多伴有脑水肿,严重者有脑疝形成,需中西医结合治疗。
(2)痰蒙淸窍症状: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痰声漉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质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
制半夏9g,茯苓9g,陈皮9g,胆南星9g,石菖蒲9g,远志9g,丹参9g,竹茹6g,枳实9g。
如痰声漉漉,舌苔厚腻者加苏子15g,全瓜蒌30g,桑百皮30g以化痰降逆。
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 %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疗效评估:本证候属中脏腑阴闭证,多见于大面积脑栓塞患者,一般病情较重,需中西医结合治疗,一般预后不佳。
(3)元气败脱症状:昏迷不醒,目合口张,呼吸短促或间歇止,肢体软瘫,手撒肢冷、周身冷湿,二便自遗,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血压下降。
闭证中如见脱象,血压呈下降趋势,即应及时兼用救脱方药,否则危殆立至。
方药:参附汤。
生晒参另煎兑服15克,附子先煎半小时9克。
汗出不止:炙黄芪3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克;冷汗肢厥:合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20-6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或参脉注射液60—100ml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
疗效评估:本证候属脑梗死急性期危重证候,随时可能出现心跳呼吸停止,难以救治,本证候出现后应立即采取积极有力的抢救措施,该方对升压固脱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注:如脑梗死病情较重,有脑水肿或颅内压高征象者,应使用脱水剂降颅压,如有抽搐者给予镇静剂治疗,如有呕血或便血者给予止血治疗,可用中药云南白药。
如高热不退者给予冰枕物理降温,中药予以紫雪散口服或鼻伺,每次 1.5g —3g,每日2—3次。
如呃逆不止给予针刺或穴位注射。
总之,如病情急、重时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二、针灸治疗:见中风病针灸治疗方案三、康复治疗:见中风病康复治疗方案四、西医治疗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规范化治疗。
五、护理:参照我科中风病护理常规执行。
六、中医治疗难点分析(一)现状分析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采用单一中药方剂治疗脑梗死的不同阶段,难以达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