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 论文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它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有效的实践方法。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信息论强调信息的传递、编码和解码,这在教育中体现为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与理解。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时,需要将复杂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而学生则需要通过解码来获取和理解这些信息。
控制论关注的是系统的控制与调节,在教育传播中,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改进教学内容。
系统论则将教育传播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只有当整个系统协调运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心理学领域,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也为教育传播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记忆、注意力等方面,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生是如何加工和存储知识的。
教师可以依据这些理论,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通过刺激和反应来塑造行为,在教育中,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方式来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抑制不良行为。
此外,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也是教育传播学的重要基础。
例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有了这些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传播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方面,教育传播学发挥着关键作用。
教育传播学 南国农
教育传播学: 南国农导言教育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传播现象和过程的学科,旨在探究教育信息如何通过传播媒介在社会中传递和影响。
南国农是教育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将会介绍南国农的背景和理论要点,并探讨其在教育传播学中的应用。
南国农的背景南国农(Ng, Sin-Yee,1955年生)是中国香港教育传播学的著名学者,他从事传媒研究及教育传播研究二十多年,广为人知。
他曾任教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研究专长为传媒教育以及传播学的社会影响等。
南国农在教育传播学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是“认知消息理论”。
南国农的认知消息理论南国农的认知消息理论是他在研究教育传播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根据南国农的理论,认知消息是指通过传媒传播的信息在接受者的认知处理中经历的三个阶段,即感知、理解和记忆。
这三个阶段在教育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信息接收者对所传递的教育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感知阶段感知阶段是信息接收者对教育传播信息进行感知和注意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接收者会对传播信息进行选择性地感知,即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关注点对信息进行筛选。
南国农认为,感知阶段的成功关键在于吸引接收者的注意力,提高信息的关注度。
理解阶段理解阶段是信息接收者对教育传播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接收者会根据自身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理解和解读。
南国农提出,在传播教育信息时,需要注重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信息的清晰度,以促进接收者对信息的准确理解。
记忆阶段记忆阶段是信息接收者对教育传播信息进行记忆和保留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接收者会将接收到的信息存储在记忆中,以便后续的回忆和运用。
南国农认为,记忆阶段的关键在于信息的重复和强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媒介传达相同的教育信息,以提高信息的记忆度。
南国农理论在教育传播学中的应用南国农的认知消息理论在教育传播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教育媒介和教育广告等领域。
首先,南国农的理论为教育媒介的设计和制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论教育传播理论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
LIBERAL ARTS FANS2019年第36期教育教学614论教育传播理论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闫思潼(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摘 要】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技术学存在明显的关联,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发挥其理论优势,为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从教育传播理论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现状入手深入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其重要性,并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合理的理论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传播理论;教育技术学;地位作用【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6-0014-02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尤其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教育深化改革的推进,促使教育研究者不断创新教育理论,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但在实际的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灵活应用教育传播理论,正确把握教学方向,从整体上提升教学 水平。
一、教育传播理论概述教育传播理论属于理论的集合体,包含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符号、教育传播结果导向以及教育传播体理论等。
通过对教育传播理论的内容深入分析,可以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保证在教育技术学习过程中可以合理优化教学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明确的指导,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当前的需求。
与此同时,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涉及的元素较多,导致该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进而需要深入的研究,将不同的元素进行融合,明确各元素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构建完善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创新发展,发挥出理论指导的优势[1]。
二、教育传播理论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现状实际上,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
但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构建教学模式时通常未能发挥教育传播理论的指导作用,导致技术学呈现出非良性状态。
尤其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传播理论在发展中呈现出上升趋势,其理论逐渐成熟,促使二者相互融合发展,以满足当前的需求。
传播学毕业论文
传播学毕业论⽂传播学⼜称传学、传意学等,是通过汇集各种观点和⽅法论来研究各种传播活动的学科。
毕业论⽂,按⼀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等教育⾃学考试本科及研究⽣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集中进⾏科学研究训练⽽要求学⽣在毕业前总结性独⽴作业、撰写的论⽂。
传播学毕业论⽂1 选题⼀:移动直播 参考⽅向:移动直播技术升级、秀场直播模式分析、移动直播内容产业分析、传统媒体移动直播试⽔ xx是视频直播的元年,看看各⼤互联⽹公司、媒体在布局直播时的⼒度就知道了。
直播实在是个太⼤的主题,虽然不能⽅⽅⾯⾯都进⾏研究,但你⾄少可以将关注点聚焦在某⼀具体领域,⽐如以《华盛顿邮报》为例分析媒体转型中的直播运⽤,再⽐如Facebook等互联⽹巨头的社交直播等等。
选题⼆:VR虚拟现实+内容 参考⽅向:数字媒体VR报道实践、VR纪录⽚的⽣产与分发、国内媒体VR新闻创新案例与应⽤前景 当今科技界聊的最多的话题,⼤概不是直播就是VR。
VR真是⼀盘超⼤的棋,各个巨头纷纷⼊局,不管是VR硬件设备,还是VR内容⽣产似乎总有⽆穷的潜⼒等待挖掘,Facebook的⼩扎更是全⼒“押宝”VR。
那你能研究些啥呢?数字化媒体如何运⽤VR进⾏多元化新闻报道呈现形式?VR内容⽣产的现状、前景与忧虑?更酷的同学是不是还可以学习美国⼤学⽣做个VR毕设?期待你们的脑洞! 选题三:资讯短视频 参考⽅向:国内短视频创业综述、青年⽤户短视频消费习惯调查、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特征 有没有发现⼀夜之间,短视频⽕了,⽹红、垂直⾏业、社交巨头...⼊局者甚多。
媒体⼈转型投⾝短视频内容创业,更让⼤家对短视频领域充满好奇。
短视频为什么这么⽕?为什么这么多媒体⼈将创业⽬标置于此?短视频是如何带来⼤规模流量的?互联⽹、媒体巨头⼜是如何布局短视频⼤棋的?……多看看相关研究,你或许会有更多灵感。
选题四:突发新闻报道 参考⽅向:外媒如何利⽤社交媒体报道突发、直播在突发报道中的作⽤、突发报道中的社交信源核实⽅法论 近⼏个⽉国际国内突发新闻不断,⾯对这样的突发新闻,媒体作何反应?如何报道?运⽤什么先进⼯具来提⾼报道效率?社交媒体如何聚合消息?发挥何种作⽤?成为“报道主⼒”后⼜对这个传播版图有着怎样的影响?……当下全新的传播环境中,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好问题。
教育学的教育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比较
教育传播学小论文院系:教师教育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姓名:陈佳茹学号:2012123024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的特点比较在传播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五要素,它们分别是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
无论是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还是教育传播若想实现任何一种传播过程,这五个基本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我们对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的特点进行总结比较的过程中,自然要围绕这五个基本要素来开展。
一.传播着与受传者的特点比较二.人际传播:①传播者与受传者一般是固定而明确的。
传播着与受传者多为互相认识的人或间接认识的人,相互有所了解,彼此知晓。
诸如二人谈话、书信往来、打电话、手机短信等人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②人际传播的传播着与受传者双方共同负责、传收角色可随时交替。
在传播过程中对讯息的发出、接收和评价都由两个共同承担。
例如亲有谈心、同学聊天讨论。
在传播过程中均扮演传播者与受传者。
传授机会是均等的。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具有专业性、职业化的特点。
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一些机构和技术通过媒介向大众传播,这是大众传播专业化特点。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担负着大众传播信息的采集、编辑、导演、发行等工作。
因此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必须经过专门职业教育、专门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的专业人员(如: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摄影师、播音员等)或有这些人员所组成的社会团体、集团和机构。
(如:报社、电台等)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不是固定的。
大众传播的受传者是社会上的普通大众。
不是集中的社会团体或组织,而是数量众多、范围广泛、分散的、隐匿的、流动的人群。
大众传播的受众数量巨大。
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各个地区,其数量和规模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传播类型的受众。
大众传播的受众广泛分布社会各个阶层,其成员之间有不同的社会职能。
受众之间彼此分散、互不见面、相互是匿名的,并且范围根据信息变化而随时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教育传播作为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以传播的方式传达和分享教育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过程。
教育传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促进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全面发展。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理解教育传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教育传播的本质和特点,进一步优化教育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一、教育传播的特点1. 双向性教育传播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包括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播。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传达知识和信息,而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和作业等方式,也在与教师和同学之间进行着双向交流。
这种双向的传播方式,促进了教育的互动性和个性化发展。
2. 教育性教育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因此教育传播内容和形式都是围绕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展开的。
教育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和知识,都是具有教育性和指导性的,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成长。
3. 适应性教育传播需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渠道进行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速度都不同,教育传播要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个性化传播。
二、传播学视角下的教育传播1. 信息传播教育传播首先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
教育传播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和渠道,向学生传达教育知识、信息和技能。
教师通过讲课、布置作业、发放教材等方式,传达各种学科知识和教育信息。
而学生也通过阅读书籍、参加课外活动、上网学习等方式,获取和接受来自外部的教育信息。
2. 感染力传播除了传递信息,教育传播还包括情感、价值观和行为的传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递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塑造。
教育传播要有感染力,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从内心认同和接受所传达的教育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3. 互动传播教育传播是一种互动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密切的互动和交流。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表达,留给学生充分的参与和表达空间。
试论教育传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
试论教育传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论文摘要:通过介绍教育传播环境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其基本功能,阐述教育传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论述教育传播环境评价的标准。
提出教育传播环境评价标准的原则和对其进行优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教育传播环境评价标准重要途径Abstrac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efinition,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factors and the basic function of education, expounds the role of students'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expounds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pread. Education proposed the principle of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standard transmission and to optimize the important way.Keyword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pread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standard正文1.1、引言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
教学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个体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教育传播环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强有力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主体密切相关的一切要素——教师、学校、课程、教育活动、师生及同学之间的关系等,构成了学生的教育环境。
1.2、教育传播环境的内涵2.1教育传播环境的念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传播学方面论文优秀范文
传播学方面论文优秀范文传播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赖以信息交流的手段,只要有人类生活,就会有传播活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学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传播学方面论文篇1刍议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摘要】案例教学在国外备受推崇,但在国内却尚未普及,在高校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中,更是少有使用。
加大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充分合理的运用案例库,是传播学教学的一条新途径。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传播学教学中案例库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新的案例库建设及运用的方式。
【关键词】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传播学是近年来全国高校新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
传播学建立在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基础之上,由于具有信息科学的学科渊源,传播学与普通的人文科学不同,有着自然科学的逻辑性和实用性。
而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相比,传播学又具有无可比拟的思辨特性。
因此,传播学的教学既不能像人文科学只有理论讲解,也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以实验为主,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建设科学的案例库并合理利用就是一种有效方式。
一、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尚未普及,教学效果也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在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中,还很少有高校真正使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案例库建设的落后。
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是当务之急。
这是由传播学学科特性所决定的。
传播学是将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单纯的理论讲解无法准确的阐释这门学科的精髓,同时,传播学中有大量的统计学知识的运用,必须放在具体的案例中才能说明数据的意义。
这是由传播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所决定的。
在我国,传播学课程基本都开设在新闻传播学专业,招生对象是文科生,普遍思辨性有余而逻辑性不足。
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在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过程中,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得出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具有很大的针对性。
案例库的使用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大有帮助。
教育学论文范文(5篇)
教育学论文范文(5篇)第1篇:教育学论文范文教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体系不仅是对教育现实的表达,更是话语主体对教育的感受和要求的言说。
在教育学话语范式中隐含着话语主体对教育的价值追求,这种内隐的价值追求就是教育学话语范式的价值取向。
其具有以下特点:工具化价值取向。
无论是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还是作为传递和保存人类经验、技术和文化的手段,“教育”在当前的教育学话语中都无法摆脱其工具的角色,教育被视为满足人类目的的条件。
教育学更多关注的是教育要达到的目的而非教育本身。
教育帮助人类实现其目的的能力成为衡量其合法性的主要指标。
教育学话语主体对“教育”的这种界定使当前的教育学呈现出浓厚的工具化价值取向。
科学化价值取向。
在上述关于“教育”的界定中潘懋元提到“本质属性”、王道俊提到“质的规定性”或“本质”、吴宗璜提到“根本特性”和“本质”。
在这些话语主体的言说中教育学呈现出明显的科学化价值取向,他们将教育视为一个可认知的客体,努力探求其本质和规律,以求更好的控制和利用教育。
媚俗化价值取向。
话语主体往往将教育学局限于当下的生活,而关于人的生活的批判、反思和超越被大部分话语主体忽视了。
这种教育学以当下世俗的需求为目的,努力满足于世俗,教育学话语范式成为现实世俗的传声筒和风向标。
这种教育学话语范式忽视了整个生命的需求,表现出媚俗化的病象,其所指导的教育必然是复制的而非超越的。
通过对教育学话语的内容、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当前的教育学是静态的、僵化的、近视的。
它只局限于当下狭小的时空。
然而,“教育乃是永恒的事业,教育需要指向所有的时间,即不仅仅指向现在和未来,还需要指向过去。
当下必须指向未来,却总是植根于过去”。
二、现代性对教育学话语范式的制约当前的教育学是在现代化的境遇中诞生的,现代性中蕴藏着教育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因其世俗主义、国家主义以及科学主义的三种价值观对教育学话语范式特质产生制约。
这三种价值观衍生出各种异化的教育学话语范式,从而将教育学局限于狭窄而短暂的时空,进而设计出异化的教育制度和理念,生产出以现代性为主导的教育。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它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策略。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首先,传播学的理论为其提供了重要支撑。
比如,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型,强调了信息的发送、传递、接收和反馈过程,这一模型在教育中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是如何从教师传递给学生,以及学生的反馈如何影响教学的调整。
符号学理论也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符号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中无处不在,从语言文字到图像、动作等。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符号的特点和功能,以更有效地传达教学内容,学生也需要学会解读和运用这些符号来获取知识。
此外,心理学的理论在教育传播学中不可或缺。
认知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何感知、注意、记忆和思考。
例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整合和理解,教师需要根据这一特点来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社会学的观点。
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在教育场景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实践应用方面,教育传播学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传播理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结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媒体。
例如,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像或视频来辅助讲解,增强信息的传递效果。
在远程教学中,教育传播学的作用更加凸显。
通过网络平台,教学信息得以跨越时空传递给学生。
但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如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如何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优化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都是重要的传播方式。
清晰、生动的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而恰当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符号则能够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其中,传播学中的信息论为教育传播学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持。
信息论强调信息的传递、编码、解码以及噪声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在教育情境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就是信息源,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编码,学生接收并解码这些信息。
然而,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干扰因素,如同类知识的混淆、学习环境的嘈杂等,这些都属于“噪声”,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接收和理解。
符号学理论在教育传播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包括语言、图像、手势等多种形式。
在教育中,教师运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知识和思想,学生则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来获取意义。
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符号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清晰、准确且具有普遍性的符号,并注意解释符号的含义,以减少误解。
另外,传播模式理论对于理解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香农韦弗模式揭示了信息传播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源、编码、信道、解码、信宿和噪声等。
这一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教育传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教学内容的编码是否恰当、传播渠道是否畅通、学生的解码能力如何等。
教育传播学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可以指导教师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确定要传递的信息。
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并将其进行有效的编码,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例如,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实例、比喻等方式进行编码;对于复杂的知识体系,可以采用图表、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呈现。
同时,教师还要考虑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如课堂讲授、在线教学、小组讨论等,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高效地传递给学生。
传播学毕业论文4000字
传播学毕业论文4000字传播学是一门年轻的穿插性社会科学,由于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核心语法尚未确立,学科身份遭遇合法性危机。
下面是为大家的传播学毕业论文,欢送参考~一、双语教学法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科中的必然性-新闻传播学科很多课程都要务施行双语授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闻访和写作过程电所涉及到的概念、术语、新闻学原理等内容均出自于西方,在教学中假设使用中文教材授课,就必需要将其翻译成为中文,由于中文和英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经翻译的教材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很容易使学生在理解时产生误解,最终影响和干扰教学效果。
有学者认为,在当前这个经济快速开展的信息时代,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根本理论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和掌握当前关于新闻学方面的信息以及文化。
目前国内开展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在双语教学中多应用的是国外教材,和国内传统教材比拟,原版教材更为标准尤其在英语表达上更加标准,可读性比拟强,表达更为明晰,内容也比拟丰富,可提供更新的关于新闻传播学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国外新闻传播学,继而进一步为其打入国际传媒市场打好根底。
二、在新闻传播学科中施行和应用双语教学法的相关对策双语教学法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科,不仅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同时还应满足施行双语教学的目的。
也就是说,施行双语教学不可一刀切,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下面,笔者就新闻传播学科中双语教学的施行以及应用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一)合理选用教材目前,教材是影响高等院校双语教学施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国外教材在编写上和国内现行教材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原版教材不管是在内容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均和国内高校学生英语程度不相符合,因此在选择适宜的英语原版教材时困难较大。
双语教学所用教材应为原版教材,该教材必需要具备先进性以及代表性。
由于国外原版教材知识内容比拟新,层次清楚,所注重的是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应用,而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开展阶段,适用于国内高等教育的原版教材还比拟少;此外,国外原版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缺乏和缺陷,比方某些内容过于繁杂,或者内容和国内同种类型教材相比拟简单;再加上教材内容在编写形式以及思路上均和中文教材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假设处理不合理,很容易使后续课程教学以及学习受到影响。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教育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的过程。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对于理解教育传播非常有帮助。
从传播学的视角,可以对教育传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传播学强调的是双向交流和互动。
传统的教育传播往往是一种单向的传递模式,教师以传授的角色向学生传达知识。
但现代的教育传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传播学强调信息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接受者也应该被视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传播者。
教育传播者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传播中,提供渠道和机会,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共同构建知识和共享经验。
传播学强调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媒介是教育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是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媒介不仅是信息的载体,还对信息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传播者应该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媒介,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
传播学还强调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传统的教育传播往往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教育信息在媒介上呈现,被目标受众接受或拒绝。
但现代的教育传播应该更加关注受众的需求和反馈,通过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来形成有效的教育传播。
传播学强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传播学认为,教育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还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会影响教育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效果。
教育传播者应该针对不同的受众构建适合其社会和文化特点的教育传播模式。
传播学还强调了媒介和受众之间的适应过程。
教育传播者应该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和反馈,了解其需求和意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传播学还强调教育传播的效果评估。
教育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受众的行为、信念或态度。
传播学强调对教育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和研究。
教育传播者应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教育传播的效果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传播学可以为我们理解教育传播提供重要的视角和工具。
关于传播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传播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人类的所有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信息交流,以信息交流为首要目的的新闻活动是人们洞察生存环境和社会现象的多维视角,也是一种文化行为。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传播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1浅析视频直播模式下的新闻生产方式在社交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始渗透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给新闻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视频直播是通过互联网对某一事件、话题、人物等实时制作和同步播出相关影像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种比文字和图片更生动的传播模式,视频直播的经历了最早的游戏直播、秀场直播、体育直播到热点突发事件直播的发展历程,通过用户和用户之间、用户和传播者之间的实时互动,形成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和网络社交形态。
这种以实时化、社交化为特征的互联网应用正在改变新闻现场的定义和新闻叙事的方式,充分认识和理解视频直播模式中的新闻生产和传播特点,有助推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
一、新闻视频直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新模式媒介融合环境下视频直播的出现,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者通过实时播出的多媒体格式的声像和影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身临其境的新闻视觉体验,这种新的新闻形态可以称为视频直播新闻。
与以往互联网上的图文报道以及短视频新闻不同的是,视频直播新闻展现出连续性的且有现场感的新闻场景。
视频直播新闻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4G网络的普及,网络视频播放更加流畅,根据最新CNNIC显示,截止2015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04亿,伴随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流量成本的下降,每个智能终端用户都可以便捷地观看网络视频直播。
VR以及全景视频等新技术的出现也为视频直播新闻带来发展契机。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旨在研究教育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和效果,为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详细探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1、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的诸多理论为教育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例如,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强调了信息的发送、传递、接收和反馈过程,这对于理解教育信息的传播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为分析教育传播中的要素和过程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2、学习理论教育传播学与学习理论密切相关。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在教育传播中,通过设计有效的刺激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反应。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这启示教育传播要关注信息的呈现方式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主张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主动建构知识,教育传播应创造丰富的学习情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建构。
3、教育技术理论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理论为教育传播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方法指导。
例如,教学设计理论帮助规划教育传播的过程,选择合适的媒体和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学习理论研究如何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呈现信息,提高学习效果,为教育传播中的媒体选择和运用提供依据。
二、教育传播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在教学设计中,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帮助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设计教学评价。
例如,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选择直观形象的图像、生动有趣的动画或深入浅出的文字来传递知识。
在课程开发中,运用教育传播学原理规划课程结构、组织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以清晰、有序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
2、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传播效果。
教育传播学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
试析我国教育传播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圆圆 。圈 -一 一_ .- 圆圈 圈● ●. - 一一
一
-
I
-
一
.
.
一
-
~
由 于 教 育 传 播 学 开 始 仅 仅 从 教 育 的 媒体 着 眼 , 为 一种 作
- .
、
辅助手段 在教学 中应 用( 为幻灯 、 因 电影等媒体 的声 像信息 是通 过 用 电的 设 备 表 现 出来 的 ) ,且 国 内最 早 对 这 一 现 象 进 行研 究 的 又 集 中 在 电化 教 育 领 域 , 以人 们 经 常 把 它 等 同于 所
试 析 我 国教 育传 播 学发 展 面 临 的
挑 战与对策
方八 容
(1福 建 师 范 大 学教 科 院 福 建 福 州 3 0 0 2福 建 省教 科 所 福 建 福 州 3 () ) . 50 7 5)) (7 {
摘 要 : 自2 纪八十年代教育传播学科在我 国创立 , 0世 至今 已有近 3) 的时间。这期 间, (年 经历 了忽冷 忽热 的发展过 程, 面临着一些主要 问题 , 比如对该 学科 的重视 不够 , 理论研 究创 新 不足 , 实践 与教 学 脱 节 等 。针 对 这 些 问题 , 者认 为 需 笔 要 加 快 建 立 一批 专业 的研 究 队 伍 ,整 合 资 源 以 搭 建 研 究 平 台; 大力运 用新 媒体创 新教 学方式 , 用新媒 体提 高传播效 利 果 ; 强 多 学科 领 域 的 交 流 与 协 作 。不 断进 行 理 论 创 新 与 实 加
电 化 教 育 , 是 不准 确 的 。 随 着 教 育 技 术 学 的 内 涵 和 外 延 的 这
的信 息化 、 统 化 。 系 上 个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我 国 的 教 育 传 播 学 开 始 萌 芽 和 发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优化教育过程、提升教育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实践指导。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为其奠定了重要基石。
比如,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源、编码、信道、解码和信宿等。
这一模式让我们明白,在教育中,教师作为信源,需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编码,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如课堂讲解、在线课程等),学生作为信宿,要进行正确的解码和理解。
再比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为我们分析教育传播过程提供了全面的框架。
它让我们思考教育传播中的主体(教师)、内容(教学材料)、渠道(教学方法和手段)、对象(学生)以及最终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心理学方面,认知学习理论对教育传播学有着深远影响。
例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
这启示我们在教育传播中,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育传播者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建构。
教育传播学的实践应用十分广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地理知识时,通过播放有关自然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理环境的特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在线教育是教育传播学实践应用的又一重要领域。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指一种以传递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文化为目的的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涉及到教育机构、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及其传递方式等多个方面,其中,传播学作为研究人类及其群体之间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对于教育传播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从传播学角度解析教育传播的目的。
传播学认为,每个传播行为都以一定的目的为基础。
教育传播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智慧,并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为自身和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教育传播是以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塑造为核心的传播过程。
其次,传播学理论可以解释教育传播的传递方式。
传播学认为,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媒介、双向传播、非正式传播等渠道来实现。
教育传播的传递方式主要有传统的教师授课、电子化的网络教育、现场辅导、社交媒体等。
不同的传递方式可能会对受众产生不同的影响。
传播学可以通过实践和研究,揭示教育传播的最佳传递方式和效果。
而教育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传播者和接受者。
传播学分析可以更深入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
教育者作为教育传播的主体,扮演着传授知识和相关信息以及引导学生与环境互动的重要职责。
而学生则是教育传播的接受者,在接受教育者的授课或指导过程中,与教育内容互动共创知识。
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响应习惯以及情感状态等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传播对学生的影响。
此外,传播学对教育传播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见解。
传播学认为,文化和社会环境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它们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教育传播必须考虑到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在此背景下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从而更好地与学生互动,顺应时代发展。
总而言之,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为我们揭示教育传播背后的因素,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传播的目的、传递方式、传播者与接受者角色、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教育传播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需要因材施教、因环境而异,因此,对教育传播的全面理解有助于我们实现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育。
教育传播理论的建立与发展论文
教育传播理论的建立与发展论文[摘要] 30年前,宣伟伯、余也鲁来华宣讲“教育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尔后多方面支持培养教育传播的人才。
30年后,教育传播已在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壤上成长、开花、结果。
谢谢宣伟伯,谢谢余也鲁![关键词] 传播;教育传播;宣伟伯;余也鲁一、宣伟伯、余也鲁来华南师范大学讲学的经过1978年,我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后,国家多次组织省、部级领导干部出国参观考察。
1979年,教育部组织广东、湖南、山西等11个省、市近20名教育厅、局领导到香港考察电化教育。
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局长林川同志担任考察团团长,共参观教育机构与大中小学12天。
整个考察过程中,林川同志都在思考与关注一个问题——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当在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和传播系参观时,系主任余也鲁教授介绍传播理论、媒介与教育的关系时,林川顿觉找到了答案,传播理论就是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林川同志出访回到广东后,马上找到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校长潘炯华和电教中心负责人李运林、李克东,要求他们安排出访香港中文大学,并邀请余教授来华南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
1980年,潘及二李获批准访问香港,拜会了余也鲁,并代林川同志发出邀请,请余也鲁到广州作学术报告,如图1所示。
余教授欣然接受了邀请,并提出他会到美国邀他的老师宣伟伯一起来,因此得有一些准备的时间。
之后,余教授多次往返美国夏威夷,与70多岁高龄的宣伟伯认真准备来中国作的学术报告。
经过两年的准备,1982年4月中旬,宣伟伯、余也鲁一行终于成功来华。
广东省政府安排他们住在当时的中南局接待宾馆——东山宾馆,接着在华南师范大学安排了为期七天的“教育传播”学术报告,如图2所示。
参加学术活动的有来自全国大中小学与教育机构300多人,我国一批老一辈电化教育专家,如南国农、肖树滋、廖泰初和周君达等都参加了活动的全过程,如图3所示。
七天中的七个报告均印发有中文的讲稿,由宣伟伯和余也鲁主讲,并配有录像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效果很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
《教育传播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教育传播的现状和发展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软件学院
专业:教育技术学
年级:09级
学号: 222009321032011 姓名:刘跃飞
成绩:
二零一二年六月四日
标题:教育传播的现状和发展
姓名:刘跃飞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软件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随着新世纪的发展,社会节奏加快,教育学出现了一个分支——教育传播学。
本文针对当代社会,讲述了教育传播的现状以及将来的发展,论述了教育传播目前面临的问题,应当如何解决,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教育技术又当何去何从。
关键词:新世纪教育技术问题现状发展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的实践范围日益扩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教育传播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其沟通和传播的思想、手段与工具亦不例外地在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正在发生着改变,现代教育传播活动日益多元化和全方位化。
——转自《教育传播学教程》第一章,绪论,奚晓霞正文:
一、我国教育传播的现状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重媒体研究,研究的重心在于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与效能,研究方法注重对比研究,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重过程研究,研究的重心在于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研究方法注重系统研究,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传播学、系统论的结合。
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重优化研究,研究的重心在于教育传播过程的优化设计,研究方法注重个案研究和评估,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认知学习理论、教学过程优化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
我国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既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又更多地结合实际融入了中国的特点和元素。
一直以来,教育传播学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教育技术领域,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教育传播学的看法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情况。
教育传播学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繁荣发展随即陷入低谷,但是教育技术界一直视教育传播学理论为其基础理论,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一直以来是该专业学术界所呼吁和倡导的。
二、我国教育传播存在的问题
其一,理论体系建构相对滞后,理论研究的持续性不足,理论知道教与学的研究就更显薄弱。
纵观教育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主要问题之一是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严重滞后,理论研究的持续性不强,没有形
成学科强有力的基础。
其二,教育传播学理论研究相对重视,但缺乏深入性、系统性。
在我国的教育传播研究中,对教育传播的基本理论研究相对于其他研究还是颇为重视的,这也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发展前期正常的现象。
但是我国的教育传播研究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没有体现出作为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地位和作用。
其三,传播学界对教育传播研究相对缺失,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两个学科的互动和合作偏少。
国内学者中以传播学作为学科背景的较少,大多属于教育技术的学科背景。
传播学界对教育传播的研究相对缺失,而且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两个学科的学者合作很少。
其四,教育学界专门就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较少。
从期刊论文分布情况来看,教育界的一些研究较为关注大众传播领域,有跟着市场打转之嫌,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偏少。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教育技术界主要的任务是开发技术,再加上网络技术的挑战,教育技术界顾及不到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这也造成对教育传播学的忽视。
而目前,研究也大都专注于技术、认知、技术哲学等领域。
其五,学者过多专注于学科的界定划分,没有凸显教育传播学的地位。
就目前的教育传播学研究现状来看,很多学者过多专注学科界定划分,却略显争执不前。
基于某种教学媒体的单一教育传播现象研究有所重视,而理论层面研究太少。
而且缺乏研究的持久性、深入性和系统性,未能形成良好的氛围,致使我国的教育传播学研究多停留在表面,没有体现其作为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地位。
在广大从事教育
传播活动的一线人员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较少,地位凸显不够。
同时,再加上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教育传播史学研究的缺失,使得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大而空,显得枝叶不全、纵深度小,指导教育传播活动的较力不足。
其六,传统与现实的建构、融合缺失。
一方面,许多学者呼吁构建适合我国特色的教育传播学,但是从我国传统文化汲取相关教育传播理念的研究太少,造成了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有学无史”的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更加强调大众教育、公众教育、终生教育,这些特点就要求研究者不能仅以教学媒体论中的那种眼光看待问题,大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目前,对传统大众媒体以及新媒体的教育传播功能、效果、不足等研究偏少,传统与现代的构建、融合缺失。
三、加强我国教育传播的对策
我国教育传播学的研究现在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又潜藏着不容忽略的危机。
基于当前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推进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组建研究团队。
目前,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处于弱势阶段,各高校、尤其是有教育技术和传播学专业的学校,要组织力量,由相关专家带头,组建良好的研究团队,围绕前沿性的特定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二是要整合研究资源。
当前,教育传播学研究的资源分散,平台
不大,没法形成合力,必须进行整合,建议由相关政府机构、教育组织、社会组织、期刊报纸等分工协调、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共同搭建好教育传播学研究平台。
三是要加强交流合作。
目前,教育传播学的研究主要在教育技术界,传播学界和其他学界加人不多,这必然影响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各个学界加强交流、沟通与合作,努力形成既有纵深探讨,又有广博研究,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研究的生活活泼、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四是要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是当前困扰着教育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学科的长足发展,所以,必须通过移植和引进等有效的方法,促进教育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五是要加强实践探索。
一方面,是要强化教育传播学基本理论指导学科实践,充分发挥理论的作用,使学科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鼓励一线教师大胆深入开展学科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创造出更多的成果,不断丰富教育传播学理论;而且,还要引导和激励广大教育传播学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加强合作,增进理解,共同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共同进步。
四、教育传播学发展的新趋势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内容涉及教育传播的系统、过程和模式、教育传播内容、教育传播媒体、教育传播效果、教育传播与教育环境的关系等多方面,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主要基于一些传播学中典型的大众传
播模式。
正事出于这种思路,以至于很多的教育传播学研究者花费大量的精力研究传播模式,显然把这些大众传播模式应用于教育领域必然会产生某些不适应的问题,毕竟大众传播的目的与教育传播的目的不同,对媒体的选择,对传播内容理解、掌握的程度和产生的效果要求是不一致的。
传者和受者在教育传播系统中对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二者自身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如果用某种规则来使之完全适应,这显然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组成了一个大的教育传播环境,这些因素相互交融影响着教育传播环境,导致一个效果产生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很难判定一个效果产生的真正原因。
由此可见,教育传播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在教学中简单地研究各个方面,整个系统就不能优化发展,显然就不能更好地实现服务于教育这一目标。
同时如果其理论不能产生实际的成果,就会阻碍教育传播学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我认为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要走整合发展的道路。
教育传播学自身整合发展。
从教育传播学系统组成的四元模型来看,在教学环境中,教育者、学习者、学习材料和教育传播媒体经过传播的准备、教育传播的实施、教育传播作用于学生心理、教育传播的调整等相互作用的几个环节就能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如何获得最佳效果呢?从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得知,系统中整体产生的作用大于系统各部分产生的作用之和,所以在研究教育传播学时,我们不能只是孤立地研究各个环节和要素,而是更要重视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体研究,使各要素协调发展,才能产生促进教学的最大合力。
结语:
总之,在我国,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是一门非常年轻的科学。
教育即是传播,教育传播学作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为解决在教育变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达到优化的教学必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我们振兴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奚晓霞.吴敬花.教育传播学教程.2009(1).
[2] 李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教育传播学的创立.中国电化教育.1996(3).
[3] 阿伦娜.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1995年-2000年教育技术文献综述.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4] 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3).
[5]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李运林.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电化教育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