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试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人类认识历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
1、唯物史观的发现从根本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唯心史观的局限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正确的世界观基础。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活决定社会的精神生活。
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必然被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所代替。
(1)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要依靠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
2、剩余价值的发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作了科学的说明,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根据。
剩余价值的发现,提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通过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和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可是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一无所有”的阶级,它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奴隶。
在任何情况下,无产阶级都是现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它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成长,必然要承担着资本主义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伟大历史使命。
(2)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可避免性作了科学的论证,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由于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更不必说自动放弃,因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着眼于对社会现象、历史演进和人类思维等问题的深入剖析与解释,旨在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解决社会问题和人类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批判性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
一、批判性分析批判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方面,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思考和质疑。
批判性分析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多层面、多因素的考察,揭示社会现象背后深层的根本原因和内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批判性分析要求我们针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反思,不被现象表面所迷惑,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提出科学而合理的解决方案。
批判性分析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对事物的理性评审和批判,避免盲从和主观偏见的干扰。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解读和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具备对历史的扎实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三、实践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核心特征之一,它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实践观点要求我们在进行哲学研究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将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实践观点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践不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方法。
只有深入实践、不断实践,才能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指导实践更加有效。
结语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方法是一套科学而实用的研究方法论,它以批判性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核心,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人类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马克思主义观点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观点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马克思主义观点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日渐兴起。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旨在揭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哲学体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实践基础,可以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借鉴。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启示和助推作用。
一、阶级斗争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心理发展也是在阶级斗争的背景下不断进行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面临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机会,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学家需要深入探究不同阶级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为社会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例如,在研究贫困人群的心理状态时,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需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不同阶级的贫困经历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影响。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我们可以将贫困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阶级的贫困经历和心理状态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分化的现实和深层次矛盾。
因此,研究贫困人群的心理状态时,需要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文化生活方式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为贫困人群提供科学而实际的心理干预和帮助。
二、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性的本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合作是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这个角度出发,社会心理学需要深入研究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发展规律。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比以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也使得人们的交往和沟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感知、想象和情感的规律也随之发生了调整。
这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理论可以为理解这种变化提供启示。
社会化过程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源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动态互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运动规律进行深刻而系统的研究。
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社会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每一次社会的演变都是由于这种矛盾的解决而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我们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的变革。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因素构成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种观点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的矛盾斗争和外部的环境作用来推动的。
只有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够更好地改变和发展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我们能够具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矛盾问题。
此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地。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的,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够成为真理。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改变现实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找到适合社会发展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使我们始终保持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以实践为基础,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运动规律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研究。
它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解释了社会的发展规律,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矛盾斗争和统一的规律,同时也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地。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其内涵、原则及实践价值。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基本原理包括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确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1.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权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作为最广大、最革命的阶级,必须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斗争,夺取政权,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实现无产阶级对社会的全面掌握。
2.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倡导通过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种公有制不仅包括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还包括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和收益分配权,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3.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应该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通过国家对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
4. 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主张实现全民参与的社会主义民主,通过民主的决策程序,让广大劳动者直接参与到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深入。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实践探索1. 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第一次实践探索。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
他们通过实行土地革命、实现工人控制厂矿企业等一系列措施,实践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
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的重要实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性实践,最终实施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探究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探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科学思维和实践经验的学说体系,旨在分析和解决社会现象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并探索该学说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社会现实。
马克思主义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冲突的本质。
这些规律包括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剩余价值的产生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其理论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实证性上。
它建立在对历史物质性的观察和分析之上,通过对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综合研究,形成了对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得益于其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即实践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在理论建构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检验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了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
实践是唯一能够改变社会的力量,也是检验真理性的终极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体现在其对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上。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剥削等社会现象的观察,寻找矛盾点并提出解决之道。
马克思主义还秉持人民群众第一的原则,关注劳动人民的权益,通过实践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的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是相辅相成并相互促进的。
科学性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实践性则是检验科学性的标准。
科学性不仅在于理论的正确性,还在于能否指导实践解决社会问题。
实践性不仅需要基于科学观察和思考,还需要理论的指导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互动的具体表现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持续发展和完善。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都通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研究和修改。
实践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科学性驱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它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和核心。
科学技术应该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而不是盲目追求自身发展。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服务于整个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技术观中还强调了人的创造性和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自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是人类社会劳动的结果。
人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的劳动创造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首先,科技进步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研发出更加高效、智能的工具和装备,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科技进步也为生产力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创新,从而掀起了新的生产革命。
科学技术还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它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加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加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首先,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支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鼓励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
其次,需要加强科技研发与产业生产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使科技进步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证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证主义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包含了科学实证主义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证主义观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证主义观的基本概念科学实证主义是指通过科学实证方法来获取真实可靠的知识。
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证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是独特而深刻的。
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要通过实践与现实相联系,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改变世界。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证主义观的特点1.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要以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和探究。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真理,不断推进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2.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证主义观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通过具体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将其普遍性规律应用于实践中,以促进社会的革命和进步。
3. 实证验证: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证验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实证验证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只有经过实践考验的理论才能指导行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证主义观在实践中的意义1. 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证主义观对于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经过严密的科学实证分析,才能准确把握社会运动规律,为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 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证主义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通过科学实证的方法,可以分析和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 推动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证主义观强调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现实,促进社会的革命和进步。
只有实践活动与科学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四、结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证主义观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意义。
借助于科学实证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能够从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认识和理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科学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许多各种不同的便利和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观点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详细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第一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资本主义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为它自己的灭亡准备着条件。
”这句话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是马克思主义中对科学技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生产力的提高则是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力是生产和创造的技术水平,也就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标准。
而科学技术,则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生产中,科技不断的促进和支持产品的流程和制造,从而促进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用科学技术来创造生产力的核心,就谈不上科技和生产力的分裂。
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彼此之间不可或缺。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无法独立于社会的其他方面。
除了科学技术,社会中的政治、法律、文化、道德等受到影响的领域也需要同样的发展。
生产力的提高需要有社会上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物质技术基础,那么科学技术即使再先进,也不会对生产力发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第二章: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全方位的影响。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探讨科学技术怎样影响着社会和历史进程。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深远地塑造我们的社会形态和根本性质。
科技的进步可以帮助增强生产力,但同时也可能扰乱社会稳定性。
这是因为技术进步是一种无情的力量,可能让一些原本稳定的社会结构瞬间崩塌。
因此,人们需要更好的控制技术进步的速度和方向,来保证它们符合人类的需要和利益。
与此同时,理性地运用科学技术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比如,把科技运用于农业生产,为满足人类口腹之欲节约了大量人力和物资。
而社会化的和可持续化的技术采用,也使得社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并减轻了成本负担。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科学性的哲学解析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科学性的哲学解析摘要:近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很多新变化,以前马克思恩格斯眼里资本主义马上就要灭亡的论断越来越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强势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很多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科学性,甚至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否定扩大到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否定。
现在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如何与时俱进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其是否科学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科学实质,最终推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科学性;哲学解析abstruct:recently,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ism, there are many chanes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ies. previously, k.marx and f.enls think the old capitalist reime was on its last les, but they are doin well, now. so many people came to suspect the scientific points of socialist theory of the marxism. what is more, they came to deny the whole marxism. so,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scientific points of the socialist theory of the marxism. now, the important problem is how to develop the socialist view of the marxism. this is the real essence of the socialist view of the marxism.key words:marxism; socialist view; scientific points;philosophic analysis社会主义观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体系,即对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规律的认识,又称“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学说”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科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
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 然界的理论关系”, 是一般生产力。
第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 是“真正的知识”,“ 科学就在于把理性方法 运用于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 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负面效应 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1)科学技术在自然领域的变异 (2)科学技术社会领域的变异 (3)科学技术在人类自身领域的变异
科学异化问题
科学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异化就是对原 初目的的背离。
“异化”概念被认为是马克思《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思想。
科学异化是现代科学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甚至有人提出,科学已经失去了控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 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 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 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 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 结构组成。
科技异化的体现(案例)
富士康“连环跳”
科技使寿命的延长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技术异化。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并没有直接论及 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 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深人考察了资本主义 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 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 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 的影响。-----科技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提出,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时所采用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技术,以最大限度地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首先要求研究者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现象。
研究者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不受个人情感、偏见和利益的干扰,力求深入了解和概括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在研究方法上,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具体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客观数据和事实,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注重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其规律性和趋势性。
二、唯物辩证法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强调唯物辩证法的运用。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是一种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基础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揭示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着眼于矛盾的本质与解决问题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强调全面性和综合性,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和矛盾的复杂性。
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我们需要注重对矛盾的对立面和统一面进行辩证把握,找到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导方面和被主导方面。
这样才能准确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因此,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而是要将其放置在历史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展的历史逻辑和趋势。
在研究方法上,马克思主义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要深入研究社会现象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完美版)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完美版)LT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学期论文)一、社会科学(一)、社会科学的内涵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现象,揭示各种不同社会现象的本质、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们对人类本身的行为所形成的社会活动进行认识之后所建立的知识体系,是以理论形式反映人们对社会存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概言之,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
从学科性质来界定社会科学,根据这样一个立场,我们将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社会科学”概念: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
(二)、社会科学的复杂性1、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远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复杂:(1)、社会现象的不可重复性(2)、自然科学基本上以类事件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则常常以个性事件为对象(3)、社会现象难以模拟和控制(4)、社会现象充满着偶然性、不可测性(5)、社会现象难以量化,具有更大的模糊性2、社会科学认识主体的复杂性。
(1)、自然科学家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研究自然现象的,社会科学家却必须以参与者的身份来研究社会现象。
(2)、对同一社会现象,具有不同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社会科学家就会作出不同的判定和解释。
(3)、对事实作出评价的过程中,其价值观念、伦理观念,其地位、利益甚至其情感、好恶都要产生很大的影响。
3、社会科学理论的复杂性。
(1)、社会科学理论难以公理化(形式逻辑、辩证逻辑)。
(2)、社会科学的真理具有较强的历史性与地域性。
(3)、社会科学真理检验的复杂性。
(三)、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的功能和价值的确定无疑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1、社会历史领域规律性、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的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2、社会科学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统计学意义,它是或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科学”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科学”摘要:本文讨论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科学”。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种由人类创造的、被人类使用的、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知识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
通过研究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社会运动,探讨科学如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辅助,并审视马克思主义如何影响科学实践,以及科学知识如何支持马克思主义斗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规律,社会发展,科学实践,科学知识正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主张社会变革的运动,它的理论体系以揭示人类社会中的基本规律为核心。
科学是指由人类观察、思考和实践创造出来的、能够精确描述客观事物和自然规律并使用这些知识进行解释与预测的知识系统。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解“科学”就是指在客观实践中发现自然规律,认识到自然规律之间的 and 联系,用科学方法来检验客观事物的本质,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的社会运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科学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
只有当我们把这些规律应用到实践中,才能让社会发展走向正确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知识,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意识,即把理论转化为改变客观实践的实用性知识。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反思了科学实践本身,它审视了科学如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辅助,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在当下的社会运动中影响科学实践。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着眼于科学知识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斗争的目标,把科学知识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的宏大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强调了把科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当今,人们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想要解决和应对全球性危机,需要加强科学精神,把科学知识和实践应用到实际问题上来。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重大问题时,科学实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学实践在应对急迫的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面对特定社会现状时,人们要有清醒的科学态度,牢记“解决现实问题的要义是:不要首先改变本来的自然条件,而要同自然条件顺应”这种观点,正确地理解实践,以避免落入反实践的思维定势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必须依赖于实践。
科学研究也必须从实践出发,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理论。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科学研究的结果也必须能够指导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对客观世界的全面认识和科学研究。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事物的现象表面,更要深入研究事物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从而达到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历史观和方法论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科学研究需要深入了解事物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演变过程,从历史中总结规律和经验,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
四、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变革的。
科学研究也需要关注实践问题,紧密结合社会实践,不断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科学研究,使之能够真正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服务。
五、科学与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研究不仅要追求真理和客观性,还要与价值观相统一。
科学研究必须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关注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科学研究要有社会责任感,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将其运用到科学研究中,才能真正做到科学精神的发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浅析论文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浅析论文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浅析论文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浅析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和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而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而技术则是改变世界。
科学和技术以及它们的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关键词: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点;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向来重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的作用,而且在许多著作中都明确表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他们把科学技术纳入了生产力的范畴,并指出科学技术是一般的生产力的论断。
在马克思的的理论观点中,他认为科学技术是一般的生产力,是一种以知识形态存在的,而且不同于物质生产力存在的直接生产力的潜在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化了的知识力量。
科学技术把人们从繁重复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约了人们的体力和时间,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着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都在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进行着无情的批判,但是他们也对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创造出的先进技术表示赞赏,认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的重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表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那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中蕴藏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实践的观点,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提出认识的新问题;提供必要条件: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认识能力),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标准,最终目的。
实践观点的重要性:研究社会科学时,只有尊重实践,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认识和学习符合科学的客观规律(二)认识运动的规律人类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认识的运动循环反复和无限发展。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方法论: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在以认识知道实践,在时间中坚持和发展社会科学,才能得出正确的知识,并且不断创新。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一)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二)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或部分,并通过其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三)任何事物的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系统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方法论: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科学的认识事物的联系,反对一刀切和一风吹,全面、系统的认识和学习,避免“片面主义”错误。
三.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1矛盾的观点: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完整科学体系,其创立的必然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以及对科学技术革命的指导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规律,充分表明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指导科研工作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物质和意识实践科学研究1 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成为了广大无产阶级争取自由和权力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世界无产阶级人民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却鲜为人知。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而我们通常所认识到的应用于政治经济的马克思主义属于后两者的范畴。
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知道人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起着广泛而深刻的重要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
这些基本理论重点的阐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它主要包括世界的物质性,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主观规律和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等一系列内容,并由此引发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历史的无数事例证明这些理论有着严密的逻辑性,是对自然规律最本质的认识,是铁打不动的真理。
世界的物质性,马克思指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而物质是可以被人们通过人类的思维活动去理解去认识,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性就告诉了我们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我们的科学研究是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为我们的理论研究的可行性提供了充足的论据。
这种观点在历史的无数次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从万有引力的发现到生物进化论的提出,再到分子原子的发现一次又一次人们用科学的进步揭穿了无数个被人臆想的有关于人类不可能认识自然的论断。
世界是物质的因而我们可以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
思考题: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2、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4、谈谈你对科学及其判据的理解5、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6、科学共同体的效应分析7、什么是科学问题?科学问题选题的原则有哪些?8、论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
9、科学与艺术的关系10、科技的道德功能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方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现象学方法为例一、现象学方法概述(一)现象学,即显现学。
“现象”即“显现”,指事情自身不断显现(展示)的过程和结果。
现象学就是研究如何将事情如其所是的显现出来的科学,就是探讨事情(的本质、意义)如何显现、显示自身的哲学(方法)。
⊙胡塞尔:事情如何在意识中显现自身。
(悬置存在,直观意识)⊙海德格尔:把事情如其所是地揭示出来。
⊙解释学(语言现象学):通过语言、文本把意义解释出来。
(二)现象学方法1、现象学的基本原则(核心思想):面向事情本身。
通过“还原”、“悬置”而直接面向前认识的事情本身。
即,在最直接显现的事情没有得到澄清之前,不得设定任何间接的东西。
这是自笛卡儿以来所建立的一条为科学奠基的原则,它由康德的批判主义所深化,而在休谟那里则体现为经验实在论。
胡塞尔要建立严格科学的哲学,必须从这一前提出发:“人对事物本身”。
所谓“回到事情本身”,无非是回到直接自明、不可怀疑的东西。
⊙胡塞尔:事情就是意识,就是纯粹意识中的纯粹现象。
胡塞尔在后期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影响非常大,引起了20世纪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而形成各种或隐或显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海德格尔:事情就是存在。
⊙马克思:感性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和现实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最大特点就是实事求是,它反对从本本和道听途说出发,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
2、现象学方法:就是一种将事情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的方法。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进行系统的概述,包括其实践概念的内涵、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以及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方面。
随后,本文将分析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特别是在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理解,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运用,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作为其哲学理论的核心,是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一种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仅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更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主体性活动。
这种活动不仅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更揭示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能动性。
在他看来,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类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这种能动性不仅体现在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上,更体现在人类对于社会的改造上。
通过实践,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世界,更能够改变世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指出了实践的社会性。
他认为,实践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这种社会性不仅体现在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上,更体现在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上。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需要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共同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社会性使得实践活动成为一种集体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揭示了实践的历史性。
他认为,实践是一种历史性的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实践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手段都会有所不同。
这种历史性使得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的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课 程 名 称专 业姓 名 周雨昕学 号指 导 教 师完 成 时 间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序言 (3)一、坚持以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为理论指南 (3)(一)经典作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观问题 (3)(二)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也是一种马克思主义 (3)二、坚持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为基础 (4)(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论证 (4)(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论证着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与否 (4)(三)当前必须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具体的国情为基础 (5)1.什么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5)2.高校辅导员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 (6)3.高校辅导员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途径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
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着重指出以下几点,是十分必要的 (7)参考文献 (8)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摘要](一)马克思主义观的树立之所以十分重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成败.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所树立的正确马克思主义观得益于科学的方法――“三个坚持”即坚持以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为理论指南、坚持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为基础、坚持以与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断斗争为力量源泉.(二)马克思主义观是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重要问题的观点或看法。
高校辅导员必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由当代高校辅导员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目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状况决定的。
向“老祖宗”请教,高校辅导员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学习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向实践学习,利用反面教员的作用,在破中立等是是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一)马克思主义观;科学方法(二)高校辅导员;树立;马克思主义观引言实践是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观正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认识而得出的观点和看法.回顾中国革命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紧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才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观.一、坚持以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为理论指南(一)经典作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观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于世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仅是创立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还在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诸多重要的见解和观点,其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具体情况相结合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见地.中国革命的辉煌成就与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密不可分,而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树立正是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人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他们对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二)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也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实践证明而得出的科学真理,既然是真理其正确性一般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主义观则是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既然是个人的理解其正误就难以确保.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观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这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究对象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以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理论为研究核心的学说,而马克思主义观则是企求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研究中悟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其次是两者性质上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正确性无容置疑的科学真理而马克思主义观则有对有错,但凡正确的认识都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本质和规律而错误的认识则不然.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自我认识这两个方面:首先是运用方面,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石、以马克思主义的要求为规范,通过不断的研究总结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而形成的观点认识.其次是自我认识方面,马克思主义观是读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观点和看法,当然这也包括作者本人的自我认识和看法.鉴于作者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深邃理解和反复论证,一般而言其观点的可信度是相对较强的,其理论价值也是经得起考验的.综合这两方面因素来看,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升华,所以中国共产党正确马克思主义观的树立除了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外还得益于对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入研究.二、坚持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为基础(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召唤着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对中国革命形势的认识和发展需要的探索等实践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形成的,它的正确树立是中国革命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观的认识非但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而且还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像“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及时的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回答.比如,抗日战争阶段我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驱逐外敌实现民族的统一,要依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就必须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核心问题.当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当时的形势和以往的经验后给出了这样的的回答:以农村包围城市、坚持走群众路线.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说明了当时树立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正确的是科学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认识到改革开放和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生产力这一基本原则也就提出了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基本动力这一基本原理为前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论证着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与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在促进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在有力地检验着这一观点的对错.在革命的河流中我们既能看到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对航行着的革命船只所起到的推进作用也能看到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掀起的惊涛骇浪所带来的危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都有力的说明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对发展所起到的引导和推进作用.王明的左倾主义错误和以“左”的路线为指导的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害则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阻碍发展甚至带来灭顶之灾的血的教训.中国革命历程和发展建设的实践将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与否及相应的后果提醒我们应当从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吸取精髓,从片面马克思主义观中吸取教训,以科学的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观,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发展中去.(三)当前必须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具体的国情为基础.当前我们必须对我国基本国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至少要历经上百年的时间才能走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程,且这上百年的时间中将呈现出特征各异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时至今日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进入到了更高的层次的同时也都到了至关重要的阶段――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既能看到经济的不断繁荣也能看到社会矛盾的频发;既能看到由于追求进步而逐渐丰盛起来的物质文明也能看到由于利益熏心而逐渐枯萎的精神文明;既能看到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大批优质人才的涌现而愈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能看到由于资源短缺、环境严重的污染而带来的发展障碍.由此可知,我国现阶段的矛盾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还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要妥善的解决上述矛盾我们就必须在充分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这一基础之上重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两个问题,力争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引使我国的各项发展都在健康的道路上驰骋.1 什么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首先阐明何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也许十分必要。
在我们看来,所谓马克思主义观,一般地说,就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或看法,具体地说,它至少具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内容。
一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这里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发展、本质、特点、结构、体系、功能和命运等等一系列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发生观、发展观、本质观、特征观、结构观、体系观、功能观和命运观等等。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不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说明,从本质上说,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客观规律的说明。
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首要内容。
二是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习、宣传、研究、运用、捍卫、坚持和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宣传观、研究观、运用观、捍卫观、坚持观和发展观等等。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应“怎样做”、“不怎样做”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说明,从本质上说,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规律的说明。
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内容。
以上两方面内容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前一方面,即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看法,是后一方面即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后一方面,则是前一方面在主体方面,实践方面的体现,前一方面归根结底要落实在后一方面上。
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观的整体框架。
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样两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观的其他许多问题,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而且,其解决也都与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有直接的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观是多种多样的。
从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观有正确的与错误的、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两类。
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指的那些能够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包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和看法)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对待马克思主义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或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
与此相反的,则是错误的、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2 高校辅导员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性首先,这是由当代高校辅导员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决定的。
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与当代中国大学生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直接的联系。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对于大学生来说,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多方面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