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合集下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和创新变得日益重要。

通过实施一系列具体措施,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1.实施学科交叉培养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质的人才,可以实施学科交叉培养。

具体措施包括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跨学科研究的场所和资源等。

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可以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他们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实施学科交叉培养的效果很明显。

首先,可以培养出跨学科的专门人才,适应多学科的实际需求。

其次,学科交叉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更具竞争力。

此外,开展学科交叉培养还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推动学术研究和实践的进步。

2.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课程为单位,而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设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的效果很显著。

一方面,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容易适应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和问题。

另一方面,项目化人才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更能胜任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3.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展调研和需求分析,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和内容。

此外,还可以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计划等,培养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有着显著的效果。

一方面,它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导言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下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对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二、新时代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新时代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快速发展的科技革新和产业调整使人才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高校培养模式和内容需要重新审视。

同时,社会上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三、新时代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创新。

以下是几种可行的方案:1、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新时代下,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高校应该优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育系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社区服务、实践课程、科技创新实验室等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跨学科合作与融合在新时代下,各个行业之间的融合和跨学科合作越来越常见。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专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以培养跨学科的人才。

例如,社会科学学院和理工科学院可以开设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到不同领域进行学习和实践。

3、创新金融和保障机制在当前高校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分辨优秀高校和普通高校的重要标志。

因此,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人才保障机制,包括建立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招聘机制等。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为高校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和发展机会。

4、人才跨界培养新时代下,传统的行业和职业已经难以支撑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因此,新型的人才跨界培养也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

高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在学习常规知识的同时,较多地积累通用技能。

通过多学科课程综合教学,扩大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

四、结论在新时代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必要的。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精选)(一)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精选)(一)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精选)(一)引言: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各个领域和企业头疼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一种精选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各位读者提供启示和思路。

正文:一、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1. 引入在线课程教育2. 组织实践性和项目型学习3. 强调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4. 拓宽学科领域和跨界交流5. 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二、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助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 VR/AR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2. 人工智能辅助个性化学习3. 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和使用4. 大数据分析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5. 云端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三、社会实践与产业合作的结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 学生实习与企业合作2. 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3. 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4.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学科交流平台5. 高校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模式四、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1. 引导学生树立个人发展的规划意识2. 学习兴趣的指导和培养3. 培养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4. 个性化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运用5. 推动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机制建设五、评估机制和培养效果的监测与改进1. 设立全面的学生评估体系2. 定期开展培养效果评估3. 结合行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4. 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5. 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先进技术的应用、社会实践与产业合作、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评估机制和培养效果的监测与改进,这五个方面的探索都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管理一、引言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

因此,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管理两方面进行探讨。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教育、招聘和培训”三位一体的系统。

现在,随着企业对人才结构、技能和职业品质的不断要求,需要有更加全面、灵活和创新的培养模式。

1. 开展课程创新传统教育以课堂和书本为主,缺少实践环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开展课程创新这一方式。

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如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教育体验。

2. 确定知识结构企业需要对不同职位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职位不同的需求,建立不同的知识结构体系。

这一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人才需求,对人才进行精准培养。

3. 建立导师制度导师制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这个制度下,新员工有机会接受更丰富、更全面的职业培训,并由一位有经验的职员指导。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增加培训的实战性,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三、人才管理人才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人才的需求和特点,科学地开展人才管理方案,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1. 建立薪酬激励机制薪酬是员工热情和动力的重要来源。

建立科学的薪酬制度,将员工的薪酬与其业绩、技能、职位等方面相匹配,有利于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2. 制定培训计划不同职位对人才的要求不同。

可以根据员工的能力、工作性质和职位要求等,设计培训计划。

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能力和业绩,减少因业务匮乏而引发的员工不满。

3. 定期进行考核员工的工作状态和业绩是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指标。

定期进行考核,可以及时发现员工的工作问题和困难,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问题。

四、总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应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且注重人才的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出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管理方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积极创新培养模式,培育高技能人才

如何积极创新培养模式,培育高技能人才

如何积极创新培养模式,培育高技能人才古往今来,各类人才成长的模式有两个极端,一是在实践中学,一是在理论中学。

这两种极端的模式在不同的组合下又产生了很多具体形式。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种以理论为主,兼顾实践的培养模式。

我们当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几点:一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且热爱自己的专业。

二是在关键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绝活绝技。

三是具有解决某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包括:善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或在引进项目、设备中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能够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技术革新、双增双节、小改小革上各项成果获奖,经济效益显著;在推广应用和发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四是在传授技术、推广先进操作法、培养、带动高中初级技能人员等方面成绩显著。

五是在国家、省级技能竞赛中取得名次或在市级职业技能竞赛、练兵比武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创新培养模式,提供积极的环境。

深化认识,对高技能人才工作应予以重视。

加强领导,要真正确立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和改进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小组重要议事日程;将高技能人才建设纳入相关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发展规划。

完善培养体系,对高技能人才应用同等培养。

要加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调控力度和培养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与经济效益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

要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完善培训机制,采取自己办班、或联办、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组织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企业建立名师带徒、技师研修、“首席技师”制度。

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技术创新等活动,加快选拔高技能人才。

完善政策措施,对高技能人才应同等激励。

一是要引导企业建立“使用与培养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企业薪酬构成中充分考虑技能水平贡献的因素;二是要建立激励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现状以及创新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指导下,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手段,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以达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能力。

它涵盖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多个方面,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

再次,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分数和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这些问题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1. 更新教育理念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

我们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强化终身教育的观念,让学生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 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增加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注重课程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质。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3. 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如何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

如何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

如何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创新是任何企业和组织都需要的能力。

众所周知,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才。

因此,建立一个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建立这个机制和模式。

1.领导力培养首先,必需培养具有领导力的人才,他们不仅在技术上非常出色,而且能够组织团队,并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

一个有效的培训计划将使这些人才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工具。

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头脑,并有相应的实践经验。

为此,我们可以设立一个创新专业,该专业要求确保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并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以测试他们的技能和判断。

2.团队合作与此同时,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也非常重要。

在现代经济中,团队合作是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创新人才具有最佳的团队合作技能,我们建议在团队合作中添加一些助教,并确保他们在一个有创造性和支持性的环境中开展工作。

3.创新文化在整个企业或组织中建立创新文化,这需要管理团队的全面支持。

在这种环境中,创新是奖励和鼓励,而不是惩罚。

有机会发表创新的想法、试验和研究。

针对这些创新,还可以建立创新项目计划,以便能够在全面的平台上支持和推广创新。

除了创意和文化的支持外,还可以提供各种资金支持选择。

这可以包括创新项目激励基金、其他现有项目流程并立即进行资助等。

4.形成相应的组织架构建立一个有创新头脑、寻求创新和支持创新的机构对于建立一个完整的机制和模式非常重要。

此外,一个创新性的支持架构使各个利益相关者能够参加有创造性的会议、对话和讲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创新过程。

在最终建立的机制中,我们可以采用三个关键要素:人才、合作和文化。

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团队来识别、培养和鼓励创新人才,并使每个成员都可以通过合作实现最佳的创造性表现。

创新文化也必须得到全面的支持和奖励,甚至可以通过资金和其他资源来支持他们的创新成果。

在完整的机制和模式下,我们可以将创新变为一项现实,实现持续的成功。

再小的机构和企业都需要创新人才和创新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从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讲,到现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一、教育平台的多元化随着网络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程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因此,许多大学和高校开始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出了更加多元化、全方位的教育平台。

例如,在线公开课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名校课程的视频,而不必亲身到名校听课;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主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学能力。

同时,也有课程教材等资源的网络共享,还有一些在线学习工具,都成为了人才培养的创新方面。

二、从知识传递到实践能力培养过去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而现在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如,高校里的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的同时,也为工作的未来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育的跨学科化传统的课程是由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师来讲授,有些知识点无法很好地联系起来。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已经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教学方法。

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和因素,能够更加综合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人才培养的定制化现如今,高校会根据市场需求、自身特色等筛选出最优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例如,一些学校会根据专业特点,开发适合该专业的特色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有一些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如创业教育、互联网+教育等,都致力于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和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创新。

教育平台的多元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跨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定制化,都成为了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发展方向。

探讨高校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探讨高校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探讨高校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而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关键。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一、理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应该注重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理论创新;二是学科体系创新。

对于教育理论创新,高校可以参考国际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尤其是应该注重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学习与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估机制等方式引领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

学科体系创新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

要为人才培养设定清晰的学科目标和学科结构,加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注重多元化和多样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实践创新高校人才培养要重视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环节创新;二是实践基地创新。

对于实践环节创新,高校可以引入“双师型”教师模式,将校外实践与校内理论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化的教育。

同时,还可以通过创新项目实践、创新教学案例库等途径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创新实践中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实践基地创新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必要手段。

高校应该积极与各行各业合作,开拓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化的学习机会。

在实践基地内,学生可以接受真实的实践教育,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

三、资源创新高校人才培养还要注重资源创新。

资源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创新;二是社会资源创新。

对于教学资源创新,高校可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利用大数据分析、虚拟实验等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也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社会资源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高校应该积极主动与社会各界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化、贴近实际的学习资源。

四、评价创新高校人才培养还需要注重评价创新。

评价创新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标准创新;二是评价方式创新。

对于评价标准创新,高校应该明确学生培养目标,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评价标准。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建议:
1.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注重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要求。

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专业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培养目标。

2.跨学科的培养方式: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可以开设跨学科的通识课程、组织跨学科的学术竞赛等。

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可以开设实践课程、组织实习实训等。

4.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优势。

例如,可以开设选修课程、组织兴趣小组等。

5.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例如,可以开设国际课程、组织国际学术交流等。

6.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包括考试成绩、实践表现、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表现。

同时,应该注重评价的反馈和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不足,促进其改进和提高。

总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多元化、跨学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个性化、国际化和综合性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同时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更具有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创新。

一、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新时代最具代表性和核心的特征之一,而人才的要素也在于创新。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让每一个人都熟悉并深刻理解创新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采用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锻炼自身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对于未来建设的思考和设计能力,使其在面对难题的时候能够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解决方案。

二、分类培养新时代涵盖着多种领域,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式不同。

因此,我们应该制定分类的人才培养策略,以满足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

比如,在文化艺术领域,可以推进人文艺术的教育,培育独立创新能力的艺术家;在科技领域,应加大科技类学科的推广力度,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具有敏锐洞察力和探究精神的科技人才。

三、项目驱动式培养项目驱动的教育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动力和创造力。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学习与实践,遵循计划和时间节点,自主完成项目的各项要求和任务。

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协作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和经验。

四、深度融合式培养深度融合式人才培养是将传统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这个培养模式中,学生将在传统的学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实践操作,节目将传统的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成为综合能力较为出色的人才。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多种技能,提高创新能力,拓宽职业发展道路。

总结新时代需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应该为此不断地创新。

创新精神、分类培养、项目驱动式培养以及深度融合式培养都是推进人才培养创新的必须措施。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创新和活力,并不断地探索和发现适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一、强化实践能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术理论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参与实际操作,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术。

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实习和项目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熟练应用所学知识。

二、促进跨学科融合传统的学科分类模式导致了学科之间的隔阂,学生只注重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其他学科的了解较少。

然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促进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可以设置跨学科的课程或者开设不同学科合作的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三、培养创新思维传统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灵活思考,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或者组织创新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

四、注重个性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统一化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或者设置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计划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潜力。

五、加强师生互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师生单向传授和接受知识,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和思考。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和实验指导等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一个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点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点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都进行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以下是一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点:1.实践导向: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例如,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和了解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积累实践经验。

2.跨学科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之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

为了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

例如,在工程领域,除了学习传统的工科知识,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电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行业。

3.个性化培养:每个人的兴趣、天赋和潜力不同,因此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个性化培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课程和培养项目。

例如,一些高校和培训机构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进度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

4.国际化视野: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

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和能力。

例如,一些高校和培训机构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

5.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和创业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重要要求。

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例如,一些高校和培训机构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创新型企业的需求。

总之,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导向、跨学科融合、个性化培养、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特色与创新点,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并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所需人才的关键环节,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高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从产学研结合、多元化培养模式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三个方面来讨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产学研结合合理结合产学研,将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高等教育中,学校可以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切合实际。

同时,学校也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多元化培养模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开设社团组织、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项目。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此外,高校还可以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高校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平台。

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创业竞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

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连接创新创业资源,与创业企业、投资机构等建立联系,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总结起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产学研结合、多元化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

在过去,职业院校一直被认为是培养技术人才的场所,但随着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社会认知的提高,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传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为主,重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培训,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陷入知识的死记硬背中,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技术环境,导致毕业生面临就业竞争时缺乏竞争力。

为了应对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职业院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育模式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学生从事工作所必备的能力,职业院校应该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职业院校应该通过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3.拓宽就业渠道。

传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偏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应该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出发,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传统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往往脱离实际,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职业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5.推进教育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职业院校应该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结语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采取的一种创新方法和模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1. 以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给予学生具体的研究课题或项目,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通过研究、实验、实践等方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导师制度:该模式通过为学生配备导师,建立一对一的师生关系,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以及职业发展。

导师制度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3. 课程改革和开放式教学:该模式强调课程的改革和开放,通过引入更加创新和实践性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开展项目合作、实验室开放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4. 产学研结合:该模式主要是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外部单位的合作,将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参与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国际交流与合作:该模式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通过与国外优秀学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法,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这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和学生特点来进行灵活应用,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人才培养上试图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以培养出能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要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高质量的课程设计:通过创新课程设计,为学员提供与时俱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可以采取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课程等方式,引导学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执行力。

2.强化实践环节: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使学员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强调个性化发展:人才培养要注重学员个体差异,鼓励学员发挥个人特长和潜力。

可以推行个性化选课制度,给学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进行深入学习和专业发展。

4.强化导师制度:导师制度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与导师的互动交流,学员可以得到专业领域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传授。

导师可以提供学术指导、职业规划等支持,帮助学员成长为优秀的专业人才。

5.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实现学员与学员、学员与教师、学员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可以设立学术研讨会、企业讲座等平台,鼓励学员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同时也可以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使培养模式更贴近市场需求。

6.强化终身学习观念: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校期间的学习。

要鼓励学员自觉进行职业规划、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动力。

可以提供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机会,帮助学员不断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的背景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注重质量和实践,并与企业、导师和学员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未来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日益发展,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成为了各国取得发展优势的关键。

为此,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一、新模式1. 深度学习模式深度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它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以致用、不断反思和调整来实现深度学习。

这种模式运用了新兴的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跨界教育模式跨界教育模式是以融合知识、跨越领域为特点,将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相互融合,培养出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丰富了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跨越职业和领域边界,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3. 协同育人模式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育人。

这种模式强化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联动协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育人机会。

通过协同育人模式,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方法1. 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我们都知道,教育要脚踏实地。

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需要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去理解理论,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 个性化教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因此,在人才培养中,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这就需要教育机构提供一系列针对性的课程和培训,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

3. 活学活用传统教育机构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知识的应用和体验。

我们应该强调知识的“活学活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感受知识的魅力和创造力。

总之,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我们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这些新的模式和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出更多的跨界、复合型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定制式教育定制式教育是当前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育方法。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评估方法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评估方法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评估方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所谓创新型人才,即指具备创新能力、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缺少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如何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下教育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和人文环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3.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共同合作,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与企业需求和研究院的成果进行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评估方法如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果进行评估,是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检验。

以下是几种评估方法:1. 能力测评能力测评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创新型人才评估方法。

通过对创新能力、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测评,来评估个体的创新能力和潜质。

2. 成果评估成果评估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果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创新成果、创业成果等进行评估,来评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果。

3. 综合评估综合评估是利用多种评估方法进行综合评估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学生的学术成果、实践成果、能力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来判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质。

总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界和企业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通过各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估方法,可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最新5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最新5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最新5篇)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篇一一、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过这样的界定:“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具体到学校层面,“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实质,而教学观念决定着学校、教师的管理行为与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

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现代教育理念,就要求我们将学生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长、成人、成功提供知识、情感和能力准备。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高中教育就不能仅仅将自己的关注点停留在高考所关注的知识与能力上,而需要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立场上,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加强对学生行为方式优化、思维方式更新以及人格养成等方面的教育。

”[1]学生素质、行为、思维与人格的全面进步,是重点特色示范高中责无旁贷担负的重责。

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而重点特色示范高中作为高中教育的前沿阵地,承载着为优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从高中阶段开始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是重点特色示范高中无可推脱的重任。

二、是解决因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差异而带来的问题的需要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天然差异,必然带来各种矛盾。

而在新阶段,这种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随着大批‘90后’大学新生进入高校之后,高中与大学两个教育阶段的严重脱节现象较为突出地凸现出来,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

”[2]如何将这种脱节现象转变为中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天然适应,促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机对接,是有效减少差异、化解矛盾的途径。

具体说来,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学法存在差异这是由中学和大学的学习目标的差异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何谓创新人才?世界各国是如何理解创新人才的?本文拟对创新人才的理念进行国际比较,以期弄清创新人才的内涵。

国内教育界对创新人才内涵的理解虽然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各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并不一致。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

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创造)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

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创造型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个概念与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是并列的。

实际上,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

由此看出,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

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

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

创新人才内涵的国际定义在国外的有关文献中,我们并未发现与“创造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对等的概念。

一些相关的概念如“cre鄄ativemind”、“creativeman”、“criti 鄄calthinking”等,大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特点。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一些,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从国外有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阐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历史,只不过近年来更加突出而已。

在英国,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什么是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按照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

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

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

”至2001年,牛津大学共为英国培养出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首相。

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深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

至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

美国大学教育有着自由教育的传统。

早在20世纪初叶,弗莱克斯纳就提出大学教育应培养社会的精英。

至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批评美国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化和非智力化倾向,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使人成为作为人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

大学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发展人的理性,养成智性美德,实现最高的智慧(睿智)及最高的善,从而培养出“完人”。

美国有许多大学其实都在追求培养创新型人才。

截止到1998年,仅哈佛大学一所学校,就已有35名教师、38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培养创新人才最成功的大学之一。

该校以追求真理为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上以全面发展的人、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强调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受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的人,是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麻省理工学院(MIT)也很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该校规定:“MIT的本科教育扎根于广泛的学科领域,结合这些学科的力量来形成对价值和社会目标的看法。

除了广泛的自由学习的机会之外,还鼓励学生获得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继续学习的兴趣,并成为创造性的智力探索者,能够独立追求学问”;“MIT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21世纪教育发展的报告也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但在教育目的的阐述上仍坚持全人或完人的培养目标。

建立全面、科学的创新人才新理念国内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有一些共同点,即都强调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

但是又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国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的概念,而国外只有创造性思维、创造型人格等外延较窄的概念。

其二,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创新”上,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全面关注不够;国外则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

其三,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差异很大,有的受领导人讲话或政府文件的影响较大,有的受西方心理学的影响较大,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缺乏支持其概念的理论基础。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多是把当代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的产物。

我国在创新人才理念上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对创新人才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偏颇。

如有的把创新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动手能力,而把创新能力与知识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为学生开设几门“创造学”、“创造方法”课程,而把所谓的创新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对立起来。

掌握了所谓的创造知识、创造方法的人未必就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

在对创新人才的理解上,我们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基本认识:1.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而所谓常规人才则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

无论是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艺型人才,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创新人才。

2.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3.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

虽然不能说个性自由发展了人就有创造性,就能成为创新人才,但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

4.无论是创新还是创新人才都是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理解都会有一些异同。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

培育创新精神构建创新文化——来自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的报告编者按:近日,由有关部门组织的100名科技等领域知名专家参加的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顺利结业,取得了圆满成功。

研究班通过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并就如何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座谈。

大家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专家们不仅有高屋建瓴的主张,也有充满真知灼见的建议。

本报摘登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学员在上海浦东考察张一摄贺福初: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家。

1962年出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军队重大专业技术贡献奖。

通过文化创新,使创新型科技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目前,我国科技队伍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可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明显匮乏,这与我国社会文化同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要求不适应密切相关。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苗圃是学校教育,土壤是社会文化。

因此,我们要贯彻自主创新战略,必须把造就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为国家的长线系统工程,从创新文化抓起。

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文化。

文化是孕育人之灵性的胞衣。

要不断催生创新型科技人才,必须拥有相适宜的文化氛围。

要为创新型科技人才营造适宜成长的文化环境,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优秀文化,摒除不良文化心态。

具体来说,就是要使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倡导由“重物轻人”的思想向“人才为本”的思想转变。

认清创新型人才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的规律,大力强化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最主要动力和最重要资源的观念,形成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社会共识。

二是倡导由急功近利的思想向尊重规律的思想转变。

要努力使各级领导养成科学思维,尊重科研规律,认清科学研究需要冰冻三尺的积累,科研成果需要十年一剑的磨砺。

力戒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支持科技人才的不懈探索。

三是倡导由权威至上思想向自由争鸣思想转变。

防止和克服权威和行政垄断、干扰科研的现象,鼓励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标新立异、勇于挑战第一、大胆质疑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使他们不因“经典”存在而压抑创新激情,不以一时成败而迟滞探索步履。

努力形成允许失败、宽容人才、百家争鸣、共谋创新的生动局面,真正让科技人才拥有舒展自由的心灵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