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学者竹内郁郎补充后的模式
什么是“使用与满足理论”?
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 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 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 足的过程。
• 强调受众的主动地位
• 积极解读者
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价值
• 视角意义——开创性地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 传播过程
四、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个人为什么要接触大众传媒? 从微观上看受众的心理和行为如何?
动机 效用
问题的提出
早期广播听众的收听情况 知识类“好”节目 ? 肥皂剧等“俗”节目?
(1)H·赫卓格
1944年,广播节目《专家知识竞赛》研究 ①竞争心 理需求 ②获得新知 识的需求 ③自我评价的需求
对广播肥皂剧的研究 ①“逃避日常生活的烦恼” ②“寻求代理参加的幻觉” ③“日常生活的教科书”
说明:绝对的“大众论”和绝对的“分众论”都 是有局限的。
国内案例:分众传媒
围绕中高端人群的 生活轨迹,将液晶 电视植入到中高端 人群经常光顾的场 所,全面渗透,交 叉覆盖,扩大对目 标受众的有效到达 率。
酒店
购物中心
机场候机处
高尔夫球场 健身房
商业楼宇
磁悬浮 美容院
电影院 公寓
SPA
KTV
餐厅/酒吧 /会所
能动性——对魔弹论的纠偏 多样性——制约传播效果 适度效果——对“有限效果论”的矫正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局限性
A 个人心理因素——脱离社会因素 B 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脱离传媒内容生产提供过程 C 不能反映受众更广泛的能动性
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质疑
• 理论和方法上的质疑 质疑一:前提?
研究者怎么知道受众的需求是什么?
(2)贝雷尔森
1940年,《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 ①实用动机 ②夸耀动机 ③休憩动机 ④逃避动机
1949年,《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 ①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②日常生活的工具 ③休憩的手段 ④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 ⑤社交的手段 ⑥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受众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沉寂与复兴
• 鲍尔《固执的受众》(1964) 不要总是问“讯息如何作用受众” (What can the message do to the audience)
网民“老牛”当选人大代表
网民参政议政, 推进民主进程。
2009,注定会 成为草根网民正式 走上政治舞台的元 年。
三、分众理论
分众概念
• 顾名思义,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 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分众观的核心内容
①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 ②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 ③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 ④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非完全 被动,而是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active audience)。
理论依托
• 在传播效果研究中,其主要理论依托为:
• 社会关系论:以拉斯菲尔德为代表,主要考察人 所处的社会关系结构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和制 约;
• 个人差异论:以霍夫兰为代表,主要考察受众成 员在心理和认知结构上的差异如何影响他们的媒 介接触和信息处理过程。
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
• 美国学者J.C.梅里尔和R.L.洛文斯坦,《媒介、 讯息与人的新视角》,1971.
初级群体
讯息
初级群体
C
较大的社会 结构
讯息
讯息 总体社会系统
初级群体
R 初级群体
较大的社会 结构
C=传播者
R=受传者
● IPP指数分析
• 伊里调查:
• 1940年 拉扎斯菲尔德为了考察大众传播 对竞选宣传的影响。抽样调查600人, 半 年内实施7次抽样调查, 发现只有8%的 人改变了既有的倾向。
• 结论: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2、选择性接触假说(说明了受众的
Biblioteka Baidu
• 推荐书目
• 《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 刘燕南 / 李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 《理解大众文化》,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 版社,2001年
规模的巨大性 分散性和异质性 匿名性 流动性 无组织性、同质性
●大众社会理论的衍变
精英(elite)vs大众(mass)
(1)19世纪、20世纪前期,以托克维尔为代表的学者 (2)20世纪30年代之后,以曼海姆为代表的学者 (3)二战之后,以里斯曼、孔豪瑟为代表的美国学者 (4)20世纪60年代之后,以霍尔、费斯克为代表的欧洲
能动性和选择性,而不是任意被传媒所 控制)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大众市场 小众市场 (分众市场)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 • 传播权:言论自由 • 知晓权(知情权):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 媒介接近权:传媒必须向公众开放
J. A. 巴隆: 《接近媒介—— 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 1967)
第八讲 受 众
一、基本问题
• 谁是受众(audience) ?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p150)
“简单地说,受众就是指在大众传播中接受信息的 一方,包括读者、听众与观众三种类型。”(李 彬《传播学引论》,p221)
●受众的特点
多、杂、散、匿、同质性
• 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的社会,拷贝的支配转 化为心理的暴力。
原因:拷贝过程中存在的两条原理: 利润原理 政治或宣传原理
二、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 受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 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
• 受众群体背景可分成两方面: • 人口统计意义上:如性别、年龄、籍贯、民族、职业等 • 社会关系学意义上:家庭、单位、团体、宗教信仰群体等
学者
• 我不相信“大众”是“文化傻瓜”,他们并非被 动无助的一群,没有辨别力,因此在经济、文化 和政治上受文化产业的大资本家任意摆布。我也 不同意另一种假设,认为卑俗是不同人和不同社 会群体之间惟一共同的地方,因而艺术要引起大 家的共鸣,只能诉诸人们所说的“动物本能”。
——[英]约翰·费斯克
●清水几太郎的观点
?
实证主义
• 依赖调查个人对自己心理需求所做的主观回答不 可靠 依 据 人类动机的复杂性和隐蔽性 (弗洛伊德以来的心理学研究)
质疑二:受众真的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信息吗?
• 个人层面——看或不看 • 社会层面——自主权很小
• 质疑三:有没有不带需求的媒介接触行为?
习惯性/仪式化 新媒介技术下不选择特定内容的浏览、消磨增加了
• 请同学们回忆:
将受众看作是社会群体成员的几个
传播模式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是怎样运行的》,1954.
媒介组织
大量同一的 讯息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大量的受众
每个接收者都扮演着 译码、释码和编码的 角色
个人从属于群体、在 群体内,讯息得到再 解释或加工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1959.
使用和满足理论提醒我们—— 人们使用媒介的目的很不相同 在很大程度上,大众传播的使用者是有控制权的
案例1:婚恋网站中的使用与满足
案例2 恶搞
案例3:社会流行语
• 2012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 Style,你怎么看
• 屌丝 • 逆袭 • 高富帅&白富美 • 你幸福吗? • 正能量 • ×× Style • 元芳,你怎么看? • 甄嬛体 • 切糕 • ……
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
• 1. 杰克·兰蒂斯关于电视的全国调查 • 1979年,美国市场评估公司的杰克·兰蒂斯对美国电视观
众实施了一次全国调查。调查目的包含寻求以下两个问题 的答案:1)不同属性的电视观众关注哪些节目内容元素 ?2)不同属性的受众收视动机有什么不同。 • 但是调查结果没有支持分众假说。 • 2. 美国报业广告协会的调查 • 关于受众的需求分化状况的实证考察还要美国报业广告协 会1983年实施的读者调查。这次条件是有关读者接触报 纸情况的综合调查。调查结果局部差异总体高度类似。
而应问“受众如何处理信息” (What can the audience do with the message)
(3)D·麦奎尔等对电视节目的研究(1969)
各类节目满足的基本类型:
心绪转换 人际关系(拟态)
自我确认 环境监测
卡兹的使用与满足基本模式
《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媒介期待 媒介接触 需求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