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2.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离乡之情和对入京使的嘱托。

2.难点:感悟诗人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强烈感情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人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家乡,踏上远行的征程。

在这漫长的路途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一种人被称为“入京使"。

“入京使”通常是被派往京城传递消息或执行任务的使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诗人岑参在遇到入京使时所作。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他在远离家乡的路上的心情和思考。

(二)作者介绍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雄奇著称。

岑参自幼聪慧过人,五岁时便开始接受教育。

他早年投身仕途,但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

然而,这些经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岑参的诗歌多以边塞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紧张的战争场面以及士兵们的生活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边疆将士的赞美。

岑参的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等。

他的诗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岑参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展现了唐代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写作背景《逢入京使》的写作背景是岑参在安西都护府任幕府判官时,前往安西途中偶遇入京使者,勾起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岑参身处遥远的边塞,离家万里,环境艰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遇到了入京的使者,心中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但由于行程匆忙,他没有时间写信回家,只能托使者捎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

这首诗既表达了岑参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他在边塞生活中的孤独和艰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逢入京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逢入京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逢入京使》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逢入京使》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逢入京使》,理解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蓬莱”、“碣石”、“瀚海”等,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句子解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4.课文翻译:让学生尝试翻译课文,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5.背景知识:介绍作者岑参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6.思想感情:探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
7.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逢入京使》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逢入京使》的背景、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蓬莱”、“碣石”、“瀚海”等。
-举例: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词汇。
(3)句子解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举例:分析“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中的比喻手法,理解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4)课文翻译: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能准确翻译课文。
2.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加强实例分析和讲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8.《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10.《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4.《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
逢/入 京 使
岑参
岑(cén) 参(sh塞诗人。代宗时, 曾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 世称“岑嘉州” 。风格与高 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 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 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
读诗正音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提示: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读诗入味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提示:注意停顿、轻重、缓急。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年),诗人从 长安远赴千里之遥的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库车县)任职。在这漫长的征途路上写下的 这首诗。
谢谢指导
录制单位:新疆伊犁新源县则克台镇中学 录制时间:2019年6月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仿文填诗 qì
译文:
诗句: 碛中作
走马向西行,将欲来到 走马西来欲到边, 这天际边,
辞别离家以后,只见过 辞家见月两回圆。
两回月圆。 今夜不知到何处去投宿,
今夜不知何处宿,
平阔的沙漠莽莽,绝无 平沙莽莽绝人烟。 人烟。
读诗悟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读诗会意 想象画面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读诗悟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七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教案、教学设计
2.选做作业:
a.查找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比较其与岑参的《逢入京使》在风格、主题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b.创作一首以思乡为主题的现代诗,要求运用所学古诗词知识,展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3.小组合作作业:
a.各小组共同探讨边塞诗的特点,选择一首喜欢的边塞诗,进行深入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二)教学难点
1.诗歌中边塞特色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诗歌情感态度的把握,如何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战乱中的思乡之情。
3.古诗词基础知识的应用,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阅读和创作中。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边塞风光,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朗读、解析诗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情感等,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审美情趣。
3.课堂讲解与示范:针对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通过示范朗读、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逢入京使》,提高他们的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逢入京使》的基本内容、背景及意义,体会作者岑参的家国情怀。
2.分析诗歌的韵律、对仗、平仄等古诗词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解析等古诗词学习技能,提高文学素养。
2.解析练习:挑选几名学生,现场解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3.创作练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首以思乡为主题的现代诗。
(五)总结归纳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2、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3、背诵并默写此诗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诵读并背诵此诗教学难点: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方法:知、划、读、悟、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岑参的一首边塞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还能背诵出来吗?学生尝试回忆出古诗,教师协助校正。

二、知(作者、背景)1、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因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写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这年34岁的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亲人,奔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相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回京当官,不免有些感伤,于是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三、划(节奏)提示:七言绝句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请同学们按照“二二三”划分这首诗的节奏。

四、读(古诗)1、音频范读,学生倾听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根据节奏,学生齐读五、悟(诗句)1、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对于标题,你怎么理解?明确:逢,碰上、遇见,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2、解读诗句:(1)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逢入京使》岑参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逢入京使》岑参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逢入京使》岑参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作者】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766~779)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有《岑嘉州集》。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背景】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逢入京使》教学ppt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逢入京使》教学ppt课件
落,但简洁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 深情,寄至味于淡薄,含意隽永。
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 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相逢”的情节,很能表现军旅生活的特 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 口传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
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 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 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 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 有了发展。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
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 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 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 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 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 《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 ,甚 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 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 “ 逢 ”字点出了 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
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
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 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 ,可偏偏
有纸笔 ,只有托故人带个口信 。
“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 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干净利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的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的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逢入京使》。

2. 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成语。

3.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对人生价值和亲情友情的思考和感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述了诗人赴京途中偶遇赴京的友人,两人短暂相见的情感。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诗人岑参的背景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3.3 词汇与成语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成语,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4 意象与修辞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等。

4.2 作业与测验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作业和测验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教材中的诗歌《逢入京使》。

相关的注释和解释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资料。

音频播放器,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2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的短文,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成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教案一. 教材分析《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寓意深刻。

本诗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远赴他乡,忽然遇见回京的使者,心情如何。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逢入京使》。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语音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基本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8.《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10.《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4.《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 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 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 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 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 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重点:体会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难点:结合背景, 理解边塞诗的风格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知人论世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 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 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 两人立马而谈, 互叙寒温。

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 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 唐代诗人。

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 世称“岑嘉州”。

与高适并称“高岑”, 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 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 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 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 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1)初读, 读准字音。

岑参(cén)袖(xiù)凭(píng)传语(chuán)(2)再读, 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 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 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 再读诗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诗词意象与表达手法:分பைடு நூலகம்诗中的关键意象,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情感。
-诗词鉴赏方法:学会从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等方面鉴赏古诗词,提升审美能力。
举例:《逢入京使》中“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通过“东望”和“路漫漫”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前路的遥远,是教学重点之一。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逢入京使》的背景、情感和艺术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逢入京使》。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背景和情感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这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起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逢入京使》的情感表达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之美、分析情感表达并尝试创作。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2.教学难点
-诗词朗读的韵味: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朗读韵味,需要通过反复示范和练习,才能逐渐体会。
-意象的深层含义:学生可能对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理解困难,如“马上相逢无纸笔”中的“马上”象征着匆忙,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诗词表达手法的应用:理解了诗中的表达手法,但学生在实际创作中可能不知如何运用,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课件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课件

有何妙处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探究以下妙处: 1、人物语言、心理、动作描写何 妙处? 2、小标题的运用有何妙处? 3、文章语言有何妙处? 4、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5、写作方法有何妙处?
1
2
4
5
表达何主旨
这篇课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杨利伟首次 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及航天感受,表现了我 国航天员勇敢、诚实的品质及对科学研究 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首次 太空飞行的自豪之情。
使用小标题的妙处
(1)、使行文条理清楚。 (2)、能吸引读者。 (3)、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4)、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 意图。
(5)、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探究妙处
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1、以声写静,流露出胜利的自豪 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2、言简意赅,令人回味。
探究妙处
写作方法上的妙处:
1、设置悬念→用小标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 2、平实翔实→内容鲜为人知,感觉身临其境, 蕴含丰富的感情。 3、在叙述中穿插说明→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以叙述 为主,但行文中也穿插了一些说明性的文字。 如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中的前三段文字, 运用了说明性的文字。
积累拓展 通过学习课文, 你明白杨利伟为 什么被称为“航 天英雄”吗?假 如杨利伟到我们 学校和大家交流, 你会向他提什么 问题?
积累拓展
2、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 么感想?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还想不想再次进入
作业布置
1、杨利伟被评为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 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 天 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 为中华飞天的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 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 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 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 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 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 想。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的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的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的古诗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的古诗如下:
1、《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4、《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2)

探究情感
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描写的是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托使者带平安 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 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感情。
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梳理文意
1.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2.故园: 指诗人在长安的家 3.漫漫: 路途遥远的样子 4.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5.凭: 请求,烦劳 6.传语: 捎口信
全诗分析
1.故园东望路漫漫 译文: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2.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文: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途中与君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 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 2.背诵课文,会默写。
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 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 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 乎有些矛盾。
课堂检测
1.解释词语:
故园:
漫漫:
龙钟:
凭: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 教案1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 教案1

《逢入京使》教案岑参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

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逢入京使53-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逢入京使53-部编版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岑参及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3、品味诗人自然质朴、清新隽永, 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人自然质朴、清新隽永, 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品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色彩。

解题:“逢”的意思是遇到。

“入京使”即回长安的使者。

此诗写诗人岑参在哪里遇到回京使者?俩人见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描写什么场景?抒发什么感情呢?二、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人。

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三、朗读理解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①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②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请求,烦劳。

⑤传语:捎口信。

直译诗句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分析古诗:
1、1、2句写出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答:通过描写看到塞外漫天的黄沙,自己又远离 故乡时苦闷、难过的心理。 2、3、4句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思乡、思亲人/思乡怀亲的情感!
五、作业——考点
1、 《逢入京使》中,表达出诗人思乡怀亲 之情感的句子:
♦♦♦
逢 入 京 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作者介绍:
岑参: ♦♦唐代著名的边塞派诗人。
二、边塞派
边塞派是唐朝时期诗歌的一个派别。 这类诗歌以“描写边塞风光、战争及风土 人情为主要体裁的诗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翻译:
1、回头向东看故乡,已经走了几千里,路 途遥远迷漫; 2、眼泪沾湿了两袖,现在还没有干。 3、(此时)途中遇到了一个友人,想写一 封家书,可是没有纸和笔; 4、只有托友人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