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儒道互补_之_论语十则》教案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教案标题:论语十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的思想;2. 理解并分析《论语》中的十则格言,并掌握其内涵;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论语》中的十则格言;2. 分析格言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难点:1. 掌握《论语》中的十则格言的思想内涵;2. 运用格言的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论语》原文和翻译版本;2.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论语》封面和孔子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论语》和孔子的兴趣,并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孔子的思想。

Step 2:分析格言(15分钟)将《论语》中的十则格言分成五组,每组两则,分别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可以使用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展示每则格言的原文和翻译,引导学生思考格言的含义和背后的道德观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Step 3:思辨能力培养(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则格言,并讨论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中。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思考的作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Step 4: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阅读一篇与格言相关的文章或故事,并回答相关问题。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短文或作文,表达他们对格言的理解和应用。

Step 5:总结和评价(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应用格言的思想,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应用格言的思想,并写一篇关于格言的个人感悟或应用体会。

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其他经典著作或格言,进行类似的讨论和应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教案:《论语》十则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论语》十则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论语》中的十则名言,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器、逝者如斯夫、默而识之、学而不思则罔等。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名言,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提高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掌握十则名言的原文及含义。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些名言,理解其中的道理和价值。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十则名言的原文及含义的记忆和理解。

难点: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名言深层含义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论语》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阅读:让学生齐读十则名言,注意发音和语气,理解名言的含义。

3. 讲解与讨论:对每则名言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名言背后的儒家思想,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加深对名言的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名言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十则名言的原文,并在每则名言旁边标注出其含义和背后的儒家思想。

七、作业设计1. 请将十则名言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 请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和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论语》十则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些名言。

同时,学生也应该能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论语》内容,深入研究儒家思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案主题: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的内容和涵义;
2. 熟悉并理解《论语》中十则的教诲;
3. 能够运用《论语》中的教诲进行思考和行为规范。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1.引入《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2.让学生思考《论语》在古代的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步:介绍《论语》中的十则(15分钟)
1.分别介绍《论语》中的十则,包括作者、故事背景和教诲;
2.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每一则教诲的重要性和现代适用性。

第三步:小组讨论(1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则教诲进行讨论;
2.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这则教诲对于现代人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3.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讨论结果。

第四步:全班讨论(15分钟)
1.将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总;
2.进行全班讨论,让每个学生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教师引导学生对《论语》中的教诲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第五步:小结(5分钟)
1.总结《论语》中的十则教诲,强调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2.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运用这些教诲,发扬其中的道德和品德。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
1.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写出对于其中一则教诲的理解和运用;
2.鼓励学生学习并阅读更多的《论语》内容,扩展对于其教导的理解。

教学评价:
1.考察学生对于《论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评价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能力;
3.评价学生在书面作业中对于教诲的理解和运用。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篇一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

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

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

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 总不可避开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问题来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板块式教学思路, 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 以养成语感。

读懂《论语》, 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深化感受《论语》精髓。

一、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 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 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 我国两千年来, 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 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便是这个意思。

宋代大儒朱熹, 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 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

朱注四书, 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 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 所以流传极广, 影响也最大。

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

(第45页)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 注意校正读音, 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 每读一则, 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解释。

5、分学习小组, 读课文, 说解释, 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沟通, 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 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老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 与学习习惯有关, 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教案主题:学习《论语》十则教案目标:1. 了解《论语》中的十则。

2. 理解和分析《论语》中的十则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 学习《论语》十则:逐则阅读和讲解《论语》中的十则,包括其原文、翻译和解释。

3. 分析和讨论:对每则《论语》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其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

4. 练习:通过小组讨论或写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其他句子或段落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5. 总结与评价:总结《论语》十则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评价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方法:1. 导入:使用图片、视频或案例等多媒体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 阅读和讲解:教师先阅读原文,然后对其进行解释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

3. 分析和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进行分享和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互相启发。

4. 练习: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写作练习或语言游戏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和运用所学知识。

5. 总结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核心思想,并对《论语》的现实意义进行评价和展望。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观察和评价他们对《论语》十则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学生进行的写作练习或其他形式的练习,评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 学生个人发表的见解和观点,评价他们对《论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拓展活动:1. 可以邀请专家或学者来进行《论语》的讲座或研讨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学习资源。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项目或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和应用《论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教学资源:1. 《论语》的中英文版本及注释。

2.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箱等,用于导入和展示相关资源。

3. 讨论和分享的工具,如小组讨论的策略、学生讨论记录等。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教案:《论语》十则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2.理解《论语》中的十则内容,包括孔子的言行以及相关教诲;3.培养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的十则内容;2.梳理孔子的思想体系。

三、教学难点:1.理解《论语》中的思想深意;2.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观点。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例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Step 2:介绍《论语》十则(20分钟)给学生展示《论语》十则的列表,简要介绍每一则的内容和意义。

例如,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则《巧言令色,鲜矣仁》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倡导诚实守信的为人之道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发表个人观点,加深对每一则的理解。

Step 3:阅读理解(30分钟)请学生分组阅读和理解每一则的内容,以及孔子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言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则进行详细阐述,包括背景分析、文本解读和个人看法。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Step 4:讨论与总结(25分钟)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阐述,进行全班讨论。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补充观点,一同探讨孔子思想的核心观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孔子学说的普世价值和对学生的启示。

五、教学延伸:1.邀请学生进一步探讨孔子的其他思想,如仁、义、礼等;2.引导学生阅读《论语》中其他的重要篇章;3.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学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六、教学评价:1.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评价,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逻辑性;2.对学生的阐述和见解进行评价,是否能理解和分析《论语》中的内容;3.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论语十则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论语十则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意义。

2、学习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诵读理解、合作探究、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积累课文文言知识。

2、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哲理,并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学以致用。

教学课时: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本书能穿越千年历史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给人以心灵的指引,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

(二)单元提示解读1、儒道互补: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

中国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

2、时代背景: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

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盟会。

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

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文化常识:《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道德规范,对个人而言)“礼”(政治秩序,对国家而言)3、范读、齐读课文(配乐)。

(三)解读课文1、解读儒家核心思想“仁”,教师示范解读第六则、第九则。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通“智”乐:前两个 yào 喜爱、喜欢;后一个:快乐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高二语文《儒道互补-之-论语十则》教案

高二语文《儒道互补-之-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2、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本节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必修课中,我们对于孔子,对于《论语》已经了解了不少,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论语》,走进这部影响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是“仁”。

“仁”就是“两个人”,也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伦常各有职分,道德各有责任。

《论语》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礼”。

与“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同,“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不过,“礼”虽然是外在的规范,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了,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赏析步骤:1、诵读一遍。

2、逐句翻译,不懂的字词留下记号。

3、尝试写下你对这则语录的感悟,待会与同学共同探讨,能联系以前学《论语》时所记得的其他语录更好。

原文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理解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是基础,还需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当然,学习文化知识的根本目的也是获取真知,用以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1、要做到好学,一定得先要坚定学习求知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物质是生活质量的保证,但不是追求之根本。

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我们在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精神追求留一定的空间。

2、“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还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了解孔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论语十则,即《论语》中的十则名言,包括“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你知道孔子吗?他是谁?2. 你知道《论语》吗?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和意义吗?3. 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行为准则?Step 2:学习十则介绍并解释《论语》中的十则名言,包括“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背后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Step 3: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就其中的一则名言进行讨论和分享,表达个人对该名言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进行倡议。

Step 4:角色扮演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则名言,进行角色扮演,发挥想象力,通过情景演绎来展示名言的内涵和意义。

Step 5: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1. 你觉得这十则名言中哪一则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为什么?2. 你认为这些名言对现代人还有什么启示和影响?Step 6:拓展延伸让学生选择一则名言,撰写一篇感想或者故事,表达个人对名言的理解和体会,并与他人分享。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分享的参与度和质量。

2. 角色扮演的表现和创意程度。

3. 撰写感想或故事的表达能力和价值观的准确性。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名言或格言,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自身的道德和品德修养。

《论语十则》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

《论语十则》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

《论语十则》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论语十则》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 学习《论语》中的十则,了解其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以及对经典文化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流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论语》的背景,提出《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讲解《论语十则》(15分钟):详细介绍《论语》中的十则,逐一解释每则的内容和含义。

重点突出其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并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对比和讨论。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其中一则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意义,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将自己的理解与组员分享。

4. 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的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总结《论语十则》的重要性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5. 练习和评价(15分钟):给学生一些练习题,测试学生对《论语十则》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结束(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

三、教学工具和资源准备:1.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用于讲解《论语十则》)。

2. 分组讨论题目和讨论指导。

3. 练习题和答案。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1. 讲解和讨论相结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论语十则》的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评价能力。

2. 小组讨论和展示,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与同学进行讨论,拓展思维和学习视野。

4. 练习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及时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能够体现学生对《论语十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反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高二语文教学中,论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

通过研读论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人文素养。

因此,本文将根据高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一套论语教学方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2. 掌握论语中的十则言论,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3. 提升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

三、教学内容十则论语篇章的学习和解读。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15分钟)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论语的了解程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论语篇章(6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读一则论语,并总结其主题和核心思想。

随后,小组进行展示并讨论。

3. 上台讲解(30分钟)分析每则论语的背景知识、核心观点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的价值和意义。

4. 分组讨论(40分钟)请学生根据所学论语,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组讨论并撰写小组作业,涵盖论语在当今社会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5. 课堂展示(20分钟)各小组进行作业展示和互评,促进学生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的理解与欣赏。

6. 总结提问(1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反思自身的学习收获。

五、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课堂讨论,加深对论语的理解。

3. 互动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小组作业,评价学生对论语思想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论语原文及注释材料提供学生所需的论语原文和相关注释材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论语。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论语十则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论语十则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一、学习目标:1、理解各则语录;2、整理积累语言材料;学习重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学习难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二、了解孔子及论语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世界文化名人颁奖词】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三、自学感知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1齐读课文”2.自学10分钟,疏通文意。

3.学生分则翻译四、(一)、自选一则,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二)背诵默写《论语》十则(至少三则)五、《论语》智慧乐学好学博大仁慈安贫乐道核心“仁”坦荡胸怀克己复礼孝悌之心“仁”是“全德”,是个人修身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价值体系:“仁”延伸到父母是“孝”;“仁”延伸到兄弟是“悌”;“仁”延伸到子女是“慈”;“仁”延伸到夫妻是“义”;“仁”延伸到朋友是“信”;“仁”延伸到国家是“忠”;“仁”延伸到人类是“仁民”;“仁”延伸到自然是“爱物”。

六、孔子之后有哪些这样的仁者?1.孟子:把这种仁发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周恩来:“生为国家,死为人民的耿耿忠心。

”4.飞人博尔特:奥运夺金后送了一只签名的足球给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小女孩,她在地震中失去一条腿。

博尔特还给中国红十字会捐献善款5万美元。

这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的爱。

5.高耀洁: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艾滋病患者一般人不敢接触,可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了人们的偏见和恐惧,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他们的无助和冰冷。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材分析《论语十则》是高中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的第一课,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

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它的影响涉及文学、哲学、政治、思想、伦理学、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多种学科。

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以仁释礼。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孔子讲“爱人”以实现“仁”,以“忠恕”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仁”。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还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辅助原则--以“温和”的方式治理动乱的社会。

孔子还从“仁”出发,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理论,如“克己复礼”。

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具体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

从“仁”出发,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礼”,体现在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皇权宗法统治秩序上,体现在孝、悌、忠、信的礼教上,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要求。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论语》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世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2023年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高二选修《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1、理解重点词语:⑴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

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

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

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

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论语 >十则》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阅读其它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确,我国两千年多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

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说明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

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治理个人的一身一心也是如此。

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二、孔子简介孔子(前 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得很出色。

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

50岁那年(前 500),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时 14年,终不见用。

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宫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论语十则 教案

论语十则 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论语》中的十则原则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论语》中的十则原则的含义。

2.能够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论语》的封面和简介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讲解: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作者及其特点,提出《论语》所包含的十则原则。

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则无遗力;无遗力,则志行正;志行正,则治家。

⑵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⑶古者言之不出力,则不能者也。

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⑺君子病无能焉,小人病无道焉。

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⑼君子不器。

⑽君子功以才成,庙堂由心造。

3.讨论:对于每个原则,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活动:分为小组活动和个人写作两个环节。

⑴小组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原则,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讨论,分析这个原则在生活中的应用。

⑵个人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写一篇关于这个原则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文。

5.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和个人写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观察能力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论语》中十则原则的含义。

2.应用能力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写作能力评价:学生的个人写作是否能够清晰地展现一个原则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延伸:1.通过阅读《论语》中的其他篇目,了解更多有关孔子和他的学说的内容。

2.参观孔庙或其它与孔子相关的地方,亲身感受孔子的精神影响力。

以上就是《论语》十则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2、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本节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必修课中,我们对于孔子,对于《论语》已经了解了不少,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论语》,走进这部影响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是“仁”。

“仁”就是“两个人”,也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伦常各有职分,道德各有责任。

《论语》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礼”。

与“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同,“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不过,“礼”虽然是外在的规范,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了,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赏析步骤:1、诵读一遍。

2、逐句翻译,不懂的字词留下记号。

3、尝试写下你对这则语录的感悟,待会与同学共同探讨,能联系以前学《论语》时所记得的其他语录更好。

原文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理解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是基础,还需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当然,学习文化知识的根本目的也是获取真知,用以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1、要做到好学,一定得先要坚定学习求知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物质是生活质量的保证,但不是追求之根本。

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我们在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精神追求留一定的空间。

2、“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还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应该不仅指口齿伶俐,更主要指说话时不讲原则,甚至夸大其词,混淆是非,只求让听的人高兴,或者为自己的私利打算。

所以,孔子痛恨“巧言”。

3、“就有道而正焉”意思是接近有德行的人来匡正自己。

亲近有德行的人,远离没有操守的小人,这样就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

自己犯了错误,也知道应该怎样改正。

这样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言行,日积月累,就像雕琢、打磨玉器一样,终会成器。

原文2:“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也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理解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用语简练、概括。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

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其实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的资格,他的学习经验、财富、情感、名誉这一切都是在用加法的,三十岁以后就开始要用减法生活了,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要学会舍弃。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大概是人生的一个普遍规律,说明三十岁以前是创业闯荡的时期,四十岁以后,人就不做傻事了,冷静而理智地面对世界。

原文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诲。

知:知道。

知:同“智”,聪明,明智。

译文: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理解:做学问要务实、严谨、谦虚。

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原文4: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

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

“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

“裘”:本指皮衣。

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

敝:使动用法。

憾:抱怨)。

”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表白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

”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

”(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我”、“少者”。

安:安逸。

怀:归依?关怀?)理解:这则语录中,子路、颜渊、孔子各自述说志向。

子路的志向,见出其率性、豪爽;颜渊的志向,见出其谦逊、克己;孔子的志向,则见出其以“仁”为本的胸怀。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文5、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理解:孔子这句话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

本章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孔子将人分成君子与小人,又把君子细分为知者与仁者。

何谓知者?何谓仁者?智慧而超脱的人像流动的水一样快乐;信奉仁义道德的人像沉静的山一样恒久。

虽然在孔子的思想里,他更推崇乐山的仁者(仁是孔子的主导思想)。

但其实仁者、知者并无高下之别,就像自然界的山与水从无争胜之心,且互为映衬,共成山水。

知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原文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乐在其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根本看不上眼)。

”理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追求吃穿享受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

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

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

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原文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理解:《学而》篇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一生没有人了解,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不尤人,这种修养是很难。

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秋月挥洒。

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

但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这是“君子坦荡荡”。

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物,不计较个人厉害得失。

至于小人呢?“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是永远有事情的,不是觉得某人对自己不起,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

我们都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唉!这个社会没得搞的。

”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这个社会是混蛋。

这也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

小人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

原文9: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

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理解: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而现实又“礼崩乐坏”。

所以孔子要恢复周礼。

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

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孔子所说的“礼”的具体内容自然不能符合我们今天社会的需要,不过,讲究自我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应该提倡的。

原文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理解: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本身就含有成年人尤其是家长有责任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意思,也就是要帮助孩子做好“戒”的工作。

人在中年时代对钱财的需要是最多的,同时,人在中年时代的精力和智力是最充沛的,因此争斗得最激烈,也最容易出问题,所以孔子让中年人戒斗。

老年回顾来时路,从璀璨归于平淡,美好的仗已经打过,好汉不提当年勇;老年要能舍能得,以回馈的心看清纷扰世事。

“君子有三戒”,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是养生之道,尤其是精神修养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