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序和跋》导学以及答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9《家》的序和跋 导学案

9 《家》的序与跋1981年,有一位记者走近了一位老人的住宅,看见到处都摊着书,老人正忙着整理。
记者问他在做什么,这位老人抚摩着书答:“我在做身后事……就是把这些书整理出来,捐出去,死后就没法做了。
”问他为什么不让别人代劳,他说,要分类,别人不晓得有哪些书。
1982年,搬书的人来了,这位老人静静坐在楼梯边一张老式木椅上,默默送别这些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朋友”。
这位视书如命的老人就是《家》的作者巴金先生。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巴金先生去了解他创作《家》的始末。
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1.理解“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2.理解“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3.了解“序”“跋”的文体特点。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解放前后涌现了许多文学大师,例如:“鲁郭茅、巴老曹”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其中“巴”指巴金,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一生创作与翻译了大量作品,《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家>的序和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扉.页(fēi) 诅.咒(zǔ) 删.除(shān) 累赘.(zhuì)摇曳.(yè)朦胧..(ménglóng)跋.(bá)妥.当(tuǒ)爱憎.(zēng)幼稚.(zhì)掩饰.(shì)2.听老师范读,注意标注生字词。
3.大声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解析词语激流:湍急的水流。
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降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序跋:序文和跋文。
序文: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
《家》的序和跋

巴金
巴金(1904--2005)现代作家。原 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激流三部 曲” —《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短篇小说集:《复仇》《将军》 《神· 鬼· 人》《海行集记》《忆》;随 笔集《随想录》等。
《家》的故事:
1931年2月,巴金发表长篇小说《家》,是作者“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中的第一部。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素 材,描写“五•四”时期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 合的故事。小说围绕高家长房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爱情, 展开了高公馆内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对青年 一代的迫害和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描写。觉新本是个有理想的 聪慧青年,因高老太爷想早抱重孙,让他成婚。觉新本与表妹 梅芬恋爱,由于姨妈反对,加上两人八字不合,不能相配。由 父亲用抓阄办法决定,与不相识的瑞珏成婚。三方陷入痛苦之 中。不久梅芬抑郁而死。觉民、觉慧比大哥接受更多的新思想, 更具有反抗精神。觉民不服从高老大爷的指婚命令逃婚在外, 与志同道合的表妹琴自由恋爱,取得胜利。
爱怜( lián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累赘( zhui )
扉页 ( fēi )
跋 (b á )
二、记一记
⒈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著者、出版者等项内容的一页。
( 扉页 )
⒉周到而细致。 ⒊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 ⒋(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 周密 ) ( 掩饰 ) ( 累赘 )
《家》的序和跋PPT课件及作业课件(九下语文版第9课)

整体·感知
生活不是悲剧,是一场搏斗
《 家 》 的 序 和 跋
序
生活象激流动荡,要征服 用文学展现生活,与黑暗搏斗
为了控诉垂死的制度而写
做生活激流中 搏斗的勇士
跋
太重视个人爱憎没有指明道路 美丽的青春是鼓舞“我”的源泉
冷静的思考 思想的提高
新课·讲解
• 1、课文中列出几个文学家,他们对生活有怎样不 同的看法? 托尔斯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罗曼罗兰:为的是来征服它; 鲁迅: 是一条道路。 2、作者认为‚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 斗’。理由是什么‛?
新课·讲解
5、“跋” 的中心句是哪句?
中心句:
‚像这样的作品当然有许多缺点。‛ 作者22年后,再为作品写‚跋‛,经 过‚冷静思考‛认识到了自己作品中存在 的不足,这是作者思想提高的表现。
新课·讲解
6、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
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 笔来。从文中找出最能够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 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这句话, 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1、请找出《序》的中心句 “在这里我所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 是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 作者用文学展示生活的图画,让读者 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
新课·讲解 2、 引用罗曼.罗兰的‚为的是来征
服它。‛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 什么作用 ?
表明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这 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让我们强烈 地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 观论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 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家》的序和跋

4.语言品析
(6)“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 鼓舞的泉源。” 【提示】理解这句话关键要根据文章内容来分析为什么说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品析】青春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充满着激情与活力,而在
生活的激流中勇于搏击的激情、一往无前的精神正是作者创 作的源泉。
(7)“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提示】解答此题关键要从比喻修辞入手分析。 【品析】把过去的生活内容比做坟墓,比喻生动、奇特,一 方面写出了这些东西已埋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另一方面也 写出了这多是一些惨痛的记忆。
2.跋 (2)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 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从文中找出最能 够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 任务了”这句话,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解读】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 出我的‚我控诉‛。
《家》的创作意图: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作者写
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 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1.序
(1)罗曼·罗兰的“为的是来征服它”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 有什么作用? 【解读】表明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 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论者,也不
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
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比喻可分为:①明喻,②暗喻,③借 喻。其作用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 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典例】文中把生活比做激流,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形象生动,含义深刻,是说生活像激流一样一往无前, 充满了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
《《家》的序和跋》教学材料

《家》的序和跋一、文学常识学习。
(一)作家、作品简介。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fú)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二)《家》的故事梗概及主题简介。
《家》、《春》、《秋》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他是巴金现实主义取得成功的重要代表作。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家的序和跋习题课件语文版

3.对下列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 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表明作者自 己的生活态度,语言凝练,言简意明,有力地印证了作者自己所说的 生活是“一场‘搏斗’”。) B.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 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运用比喻修辞的手法,把“生活” 比作“激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活就像激流那样一往无前。)
_示__例__一__:__文__章__通__过__记__叙__父__亲__教__“_我__”写__毛__笔__字__这__件__事__,__体__现__了__父__亲__是____ _一__个__关__爱__孩__子__、__懂__得__教__育__的__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示__例__二__:__文__章__通__过__记__叙__父__亲__终__生__写__端__正__的__毛__笔__字__这__件__事__,__体__现__了__父__
“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 格①的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
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
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 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 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 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 亲近的身体接触。 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
【教育资料】《家》的序和跋教案学习精品

《家》的序和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2.理解“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3.了解“序”“跋”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以及随笔集《随想录》五集。
二、、题目解说【明确】“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
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三、整体把握1.对文章结构的理解【明确】文章结构图┏生活不是悲剧,是一场搏斗┓做生活激流┏序┫生活象激流动荡,要征服┣中搏斗的勇士《家》的序和跋┫┗用文学展现生活,与黑暗搏斗┛┃┏为了控诉垂死的制度而写┓冷静的思考┗跋┫太重视个人爱憎没有指明道路┣思想的提高┗美丽的青春是鼓舞“我”的源泉┛2.《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明确】此题旨在让同学们了解,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
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家〉的序和跋》课件语文版

contents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分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与写作技巧学习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巴金及其作品概述
巴金,原名李尧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家》、《春》、《秋》三部曲,以及《寒夜》、《憩园》等中 长篇小说。
巴金的作品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对家庭和社会的敏锐观察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 称。
《家》创作背景与主题思想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以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
市为背景。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封建大家庭的 衰落和崩溃,反映了封建制度的
人物间关系梳理
高觉新与高觉慧
觉新和觉慧是兄弟关系。他们之间既有深厚的兄弟情谊,也有因思想观念不同而产生的矛 盾冲突。在小说中,觉新常常受到觉慧的影响和启发,逐渐觉醒并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家 庭制度。
高觉新与鸣凤
觉新和鸣凤之间是主仆关系,但两人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感情纽带。鸣凤对觉新充满信任和 依赖,而觉新也对鸣凤有着特殊的关爱和照顾。这种感情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庭制度的压 迫下显得尤为珍贵。
关键语句欣赏与感悟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 ”——这句话通过生动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主人公觉慧内心的烦闷和压抑, 同时也暗示了封建家庭的冷漠和无情。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 表达了青年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体现了他们反封建、争民主的精 神风貌。
罪恶和黑暗。
主题思想包括揭示封建家庭的腐 朽、呼吁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优质课9 《家》的序和跋

装载 (zà i) .
2.下列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字,找出来,改正在下列方框内。 寒署 摧残 目睹 博斗 慨念
错别 字 正确 字
署 暑
博
搏
慨
概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 的追求。 .... B.卓凡批评同桌写作文经常文不加点 ,错字百出。 .... C.九旬高龄的老教授在二中礼堂讲授国学 ,他旁征博引 ,侃侃而谈。 .... D.长河公园景色宜人,周围高楼鳞次栉比 ,你不会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
(二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译序 郝明义 我是在1999年春节期间,第一次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离这本 书的初版(1940年),有六十年了。 会知道这本书,极为偶然。 前一年,也就是1998年年底,我和一位译者讨论稿件之后,聊天 聊到一部叫作《益智游戏》(Quiz Show)的电影。电影是真实故事, 主角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英姿焕发的年轻教授 ,查尔斯· 范多伦(Charles Van Doren)。查尔斯· 范多伦出身书香门第, 父亲马克· 范多伦(Mark Van Doren)不但是名教授,在美国文学史上也 有其地位(《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就提到他的一些著作)。查尔斯· 范多 伦由于博览群书,才气过人,就参加当年风行美国的电视益智节目, 结果连续拿下十四周冠军(今天网络上还可以找到当年的题目,难度 非同小可)。查尔斯· 范多伦固然因而成了英雄,但是他终究不敌良知 的煎熬,最后坦承主办单位提供了他一些问题的答案。电影在查尔斯 · 范多伦得知他被学校解聘的黯然中结束。
(一)阅读《序》第4—5段,回答下列问题。 7.“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这 里作者把什么比作“激流”? 生活 8.“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 惟一的海流去。”这里“惟一的海”指什么? 理想的生活、自由的生活、幸福的生活。 9.如何理解“这惟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 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这句话的含义? 什么时候能够实现理想而幸福的生活,就无人知道了。表达了作 者对前途的迷茫。 10.从这两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乐观、积极向上、征服生活的人生态度。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家》的序和跋精品学案(含答案)

学案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扉.页(fēi)诅.咒(zǔ)累赘.(zhui)2.读准多音字(1)魔爪.zhǎo其他读音:zhuǎ组词:爪子(2)挣.扎zhēng其他读音:zhèng 组词:挣脱(3)累.赘léi 其他读音:lèi 组词:劳累其他读音:lěi组词:积累二、重要词语1.激流:湍急的水流。
2.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
3.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4.序文: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
5.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
三、知识储备1.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
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人》最为著名。
2.体会序和跋的风格变化。
序文不长,但充满激情,一个意思反复表述,就像一个急于把事情告诉别人的孩子,想一口气把所有的话说出来,滔滔不绝,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
《跋》再一次表述了自己创作动机,比在《序》里表述得更明确、更犀利。
《跋》与《序》一样充满激情,但“冷静的思考”渐趋主流。
文中有热情奔放的陈述,也有切中要害的分析,文章风格稍有变化。
1.“为的是来征服它”作者引用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点拨: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家》的序和跋同步练习

《家》的序和跋基础巩固题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妥.当()累赘.()序跋.()吐露.()说.教()扉.页()2、根据词语的含义,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拼音。
累赘()劳累()累积累()3、课文整体考查填空序和跋是构成一部书完整结构的两个板块,从位置上看,序这种体裁,一般放在一部书的_____________,跋写在书的__________,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的作用,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巴金原名叫___________,他创作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写句子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强化提高题阅读《家》的“跋”第一部分,回答后面的问题。
《家》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家》之前发表的《灭亡》只是一个中篇)。
它是在一九三一年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写成的。
所以最初发表的时候用了《激流》的名字。
我写这本小说花去的时间并不多。
然而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家》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
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那些惨痛的回忆到现在还是异常鲜明。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
那个时候我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恶毒的诅咒。
我有过觉慧在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
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的序和跋》导学四川何泽彬学习内容指要1.生字识记序跋.(bá)扉.页(fēi)诅咒..(zǔzhòu)赘.余(zhuì)憎.恨(zēng)2.多音辨读3.形近辨析4.词语解释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著者、出版者等项内容的一页。
寒暑:冬天和夏天,常用来表示一整年。
信仰: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说教: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谈理论。
吐露:说出(实情或真心话)。
垂死:将死。
周密:周到而细致。
掩饰:设法掩盖。
宽容: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
5.作家作品巴金,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
《短简》等散文集。
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
《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
《创作回忆录》等多种。
6.结构图示重点难点精析1.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整体把握课文.⑴《序》中的关键句子分析。
①中心句:在这里我所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
解析:《家》是作者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产物。
作者用文学展示生活的图画,让读者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
②重点句:为的是来征服它。
解析:引用罗曼.罗兰的哈,表面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论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③总结句: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解析:既写出了作者勇往直前的精神,由于当时的思想局限,呀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朦胧感。
作者的这种迷茫在文中也一再表露,这一点是次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④过渡句:事实并不是这样。
解析:“这样”指上文几年前我对生活的悲观认识,下文写“事实”,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态度。
⑵《跋》中的关键句子分析。
①中心句:像这样的作品当然有许多缺点。
解析:作者22年后,再为作品写“跋”,经过“冷静思考”认识到了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这是作者思想提高的表现。
②重点句: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解析:青春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充满着激情与活力,而在生活的激流中勇于搏击的激情,一往无前的精神正是作者创作的源泉。
③深意句: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解析:把过去的生活内容比作坟墓,比喻生动、奇特,一方面写出了这些东西已埋葬在自己的内心深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这多是一些惨痛的记忆。
2.联系文中提到的“激流“相关的内容,说作者是如何对待生活的?解析: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
这也是理解课文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也有痛苦的。
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3.你是如何理解“《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的?解析:“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在受苦,跟一些人在在魔爪下面挣扎。
”《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
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的饿第五个年头,所以《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
4.请从写作特色方面对本文进行归纳。
第一、文章充满激情。
序文不长,但充满激情,一个意思反复表述,就像一个急于把事情告诉别人的孩子,想一口气把所有的话说出来,滔滔不绝,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
第二、形象生动的比喻。
把生活比作激流,虽然不敢断言是巴金先生似的首创,但至少他是这一修辞的最著名的使用者。
“生活的激流”,既形象,含义又深刻。
生活就是像激流那样一往无前,充满了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渣……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是来征服它。
”这就是序文要表述的意思。
知能同步测控(100分)1.根据选段完成与此相关的四个小题。
①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②《家》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
③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zhǎo下面挣扎。
④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⑤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那些惨痛的回忆到现在还是异常鲜明。
⑥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cuī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
⑴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魔zhǎo()坟.墓() cuī残()目睹.()⑵选段中标点符号运用有两处错误的地方,请在其下面横线上改正。
(2分)处改为:;处改为:。
⑶从划浪线句子中选取一句,进行仿写。
(3分)⑷请你写出一首评论自己或者别人(包括作品)的旧体诗歌。
(2分)2.下列两个句子都有语病,请在原句上加以修改。
(4分)⑴北京申办奥运成功,我就萌发了学好外语,2008年去北京当个志愿者,为奥运服务。
⑵我生长在婺剧之家,婺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
3.仿照例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对称句。
(3分)如果人生是一本书,童年就是浸满淡淡清香的扉页;如果人生是一首曲,童年就是;如果人生是一个故事,童年就是;如果人生是一年四季,童年就是。
综合性学习。
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7~9题。
材料一: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学校文学社倡导在全校开展一次“好读书,读好书”活动,假如你是这次活动中某班的语文科代表。
你必须了解你班同学平时所好读的文学书籍,下面表格的内容是你班的学习委员采访到的资料。
材料二:语文科陈老师得知李欣然同学最近常在课堂上看《红楼梦》后,打算找她谈话,以达到既保护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她重视课堂学习的目的。
材料三:四川自贡女孩胡楠,12岁通读《红楼梦》,因不满于高鹗的所续后四十回,于15岁开始另起炉灶重续《红楼梦》。
16岁完成续书初稿,经三次易改,历时十载,2007年1月1日,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
胡楠仅拥有中专学历,而且学的还是医学护理专业。
该书责任编辑王宝生告诉记者,他们对这本书的定位是“为大众读者提供一个好看的故事”,无意煽炒,作者的文笔不错,但功底毕竟稚嫩。
4.请你根据材料一答题。
(4分)(1)分析表格的内容。
(2)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5. 如果你是陈老师,你怎么说才能使欣然同学乐于接受你的意见呢?(2分)答:6. 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你对阅读名著的看法?从出版社对书的定位中,你受到何种启示?(4分)答:二、精段阅读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
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
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
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
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7.“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
”这里作者把什么比作了激流?(4分)8.“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惟一的海流去。
”这里,“惟一的海”指什么?(4分)9.从这一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4分)10.“这惟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这句话,你又悟出点什么?(4分)11.与“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联系全文,说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㈠《朱自清卷》序言林非喜爱和熟悉朱自清散文的读者,可以说是相当不少的。
大概会有许多人,从各种本子中读到过他最为著名的《背影》,而大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读者,又总会多少触动自己感情的弦索,从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为什么一篇只有千余字的短短的散文,会产生出这样的力量来呢?它的奥秘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俄国作家高尔基谈到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读完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一颗单纯的心》之后,曾被这个朴素的故事感动得如醉如痴,多次把书页摊开在阳光底下,想从字里行间找出使自己激动的奥秘。
《背影》比起福楼拜的那篇小说来,篇幅要短小得多,情节要简单的多,然而它们同样折射出一种强烈的打动读者的情感,这就是十分明了易懂的奥秘之所在。
《背影》所以能够感动读者之处,恰巧在于朱自清善于运用质朴、鲜明和细腻的文字,洋溢出一股诚挚而又深沉的感情。
我们常说散文最要紧的是应该抒发真情实感,《背影》就相当卓越地表现出了这一点。
朱自清着力刻画体魄衰颓的老父,执意要去火车站为自己送行,到达后又絮絮叨叨地操心他的行李,再三嘱咐他一路平安。
最感人的一笔是为了替他购买路上解渴的橘子,竟在月台旁支撑着身躯上下攀援,正是这个动作很艰难的背影,活泼泼地写出了老父对他深沉的爱。
只要是写出真挚的感情,这篇散文就一定会打动读者的心。
《背影》这个成功作品的关键,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我们曾见到过不少的散文,有的确乎也想惊涛骇浪般地倾泻自己的感情,却因为表达的并非真情实感,而是虚情或矫情,因此这些作品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尽管在一段时间之内,受到较多的推崇,却不会真正地活在读者的心里,很快就消失了自己的影响,而像《背影》这样充满了真情实感的文章,却在问世后的几十年来,始终被广大的读者所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