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doc 9页)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外资银行现场检查有关问题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外资银行现场检查有关问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03.09.09•【文号】银监办通[2003]42号•【施行日期】2003.09.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外资银行现场检查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通[2003]42号)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湖北、广东、海南、四川、重庆、云南省(自治区、直辖市)银监局(筹),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市银监局(筹):为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银监会定于2003年下半年对部分外资法人机构和外国银行分行实施现场检查。
检查采取统一组织、抽调人员、集中检查的方式,对2家法人机构和2家分行实施重点检查,同时对被检查的外资法人机构实行骆驼评级试点、外国银行分行实行ROCA评级试点。
为此,须挑选部分外资银行监管人员参加骆驼评级、ROCA评级操作手册的制定、培训以及现场检查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此次检查是银监会成立后对外资银行实施的第一次现场检查,通过检查要达到掌握外资银行经营与风险情况,促其稳健经营,以及试行新的监管评价体系,锻炼外资银行监管队伍的目的。
各银监局应予以高度重视,严密组织,认真落实,做好现场检查工作。
二、各银监局应根据《关于对外资法人机构实施现场检查的指导意见》(附件1)及《关于对外国银行分行实施现场检查的指导意见》(附件2)要求,结合本局实际情况,统筹安排2003年下半年外资银行监管工作。
在确保完成银监会统一组织实施的现场检查任务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对辖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其他现场检查项目。
三、各银监局应据实填报《外资银行监管人员情况统计表》(附件3),并推荐2名以上外资银行监管业务骨干参加统一组织实施的现场检查工作,于9月15日前通过OA报银监会银行监管三部。
附件:1.对外资法人机构实施现场检查的指导意见2.对外国银行分行实施现场检查的指导意见3.外资银行监管人员情况统计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二00三年九月九日附件1 对外资法人机构实施现场检查的指导意见根据银监会工作部署,定于2003年下半年对部分外资法人机构进行一次全面现场检查,检查分银监会统一组织实施的检查和各银监局自行安排的检查两部分,为保证工作有序进行,现就银监会关于检查工作的安排和要求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银监会统一组织的检查项目(一)检查对象厦门国际银行(不含澳门国际银行)、宁波国际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在沪外资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防控工作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在沪外资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防控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公布日期】2013.04.25•【字号】沪银监办通[2013]69号•【施行日期】2013.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在沪外资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防控工作的通知(沪银监办通〔2013〕69号)在沪各外资法人银行、各外国银行分行:2012年,全国外资银行的案件数量、涉案金额和波及范围均有增加趋势,并呈现案情多样化、涉案人员级别上升、作案手法日趋复杂等特点,反映外资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防控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在经济增速放缓,各类金融风险相互交织的外部环境下,特别是银行案件风险与非法集资、民间融资等外部风险相互勾连等问题日益凸显,外资银行操作风险处于上升趋势。
根据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外资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防控的相关要求,现对在沪外资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防控工作提出以下要求:一、完善组织架构,注重长效机制建设一是银行作为操作风险防范及案件防控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银行董事会及高管层应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
二是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切实发挥董事会及相关专业委员会作用,着力完善本地治理模式,提升操作风险管控能力。
三是加强“三道防线”建设,构建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进一步充实内审力量,提升人员素质和独立性,确保内审深度、频度和广度,持续跟踪检查发现的薄弱环节,提升内审监督的有效性。
二、落实监管要求,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一是要求行长带头,将责任落实到每一级分支机构、每个岗位和每一名员工,发挥银行操作风险及案件防范的内生动力。
二是根据近年来银监会相关指导意见,切实落实和完善轮岗、对账、休假等内控制度。
三是提升账户管理水平,加强在开户验证、大额资金划付、重点和高风险账户滚动排查、对账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制度填补和操作落实。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外资银行风险监管框架的通知-银监办发[2005]20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外资银行风险监管框架的通知-银监办发[2005]20号](https://img.taocdn.com/s3/m/bba9670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5.png)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外资银行风险监管框架的通知正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外资银行风险监管框架的通知(银监办发[2005]20号)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银监局:为提高外资银行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银监会制订了《外资银行风险监管框架》(以下简称《框架》),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用《框架》指导外资银行监管工作,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请及时向银监会反映。
特此通知。
2005年1月17日外资银行风险监管框架外资银行风险监管框架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风险监管体系之一,通过规范和整合各类监管手段,突出以风险为核心的监管理念,并实现持续监管外资银行的目的。
本框架运用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手段包括:衡量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能力的风险评估体系;评估外资法人机构经营和风险状况的骆驼评价体系(CAMELs);评估外国银行分行经营和风险状况的风险评价体系(ROCA),以及评估母行支持意愿和能力的母行支持度评估体系(SOSA);体现综合监管思路的并表监管方式(CCS);以快速反应及专业领域监管为核心的特别检查机制(SEG);实现总体风险分析和预警目的的非现场风险监测机制(OSG);防范新业务风险的衍生产品业务监管工作指引等监管技术。
外资银行风险监管框架分两个层次实现:第一层次是对单家机构的监管循环;第二层次是在单家机构监管循环的基础上,贯彻并表监管意图的境内多家分支机构整体监管循环。
浅谈跨国银行的监管

内容提要自从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世界金融一体化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之跨国银行就是适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跨国银行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也给各国金融监管带来了复杂的局面。
传统的由一国对跨国银行进行监管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跨国银行发展的形势,这就要求各国在对跨国银行的监管方面进行良好的国际合作。
母国和东道国都对对跨国银行进行监管,其中,东道国的监管较母国的监管一般更为严格。
目前,发达国家对跨国银行的监管主要包括市场准入管理、所有权管理、业务经营管理和资产风险管理四个方面。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对跨国银行监管的专门性国际组织。
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巴塞尔委员会”。
“巴塞尔委员会”所颁布的一系列关于跨国银行监管的文件统称为《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是对跨国银行监管的最重要的法律文件,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该协议的一些规定。
目前,我国对跨国银行的监管水平比较低下,我们应当在法律问题上以发达国家的制度为借鉴,在技术问题上采用《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建立起完善的跨国银行监管法律体系,并建立起专门的跨国银行监管机构。
从而提高我国对跨国银行监管的水平。
保障我国金融业的稳健、有序的发展。
SummarySincethesixtiesofthe20thcentury,especiallytheeighties,theerathattheinternationaleconomyhasenteredandglobalized,thefinanceoftheworldintegratesoneoftheimportantcharacteristicsthatistheeconomicglobalizationoftheworld.Whilethedevelopmentofthetransnationalbankbringsthepositiveroletointernationaleconomy,hasbroughtthecomplicatedsituationtofinancialsupervisionauthoritiesofvariouscountries.Thetraditionalmodebysinglesupervisionofregisteredplaceofthebankcan’talreadymeettheformofbanking’sdevelopment,thishasputforwarddemandforenteringinternationallingcooperationforthesupervisionofthetransnationalbank.Tothesupervisionofthetransnationalbank.mothercountrysupervisionandsupervisionofthehostcountryarea11importantcomponents,amongthemthesupervisionofthehostcountryisparticularlyimportant.Buttheprerequisiteofeffectivesupervisionofthetransnationalbankistheorganiccooperationbetweenthehomecountryandhostcountry.Atpresent,Therearemanytospecialization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whichthetransnationalbanksupervisedintheworld.themostimportantoneofthemis“Baslecommittee”.Aseriesoffilesthatthiscommitteeissuesarereferredtoas“theagreementofBasel”.“agreementofBasel”isthemainfilesupervisedtothetransnationalbank,itsnormisadoptedextensivelyforcountriesa11overtheworid.Atpresent,thesupervision1eveltothetransnationalbankofourcountryisrelativelylow,weshouldusethenormsoftheexperienceofthedevelopedcountryand‘‘agreementofBasel”ofadoptionforreference,perfectthelawsandregulationsthatourcountrysupervisestothetransnationalbank.Meanwhile,shouldalsosetuptheregulatoroftransnationalbankofspecialization,Thuscarryoneffectiresupervisiontothetransnationalbank,soastoensurethesanedevelopmentofthefinancialcirclesofourcountry.序言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急剧增长,世界经济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交织在一起,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外资银行衍生产品业务风险监管指引(试行)》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外资银行衍生产品业务风险监管指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05.11.09•【文号】监办发[2005]313号•【施行日期】2005.11.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外资银行衍生产品业务风险监管指引(试行)》的通知(监办发〔2005〕313号)各银监局:为切实有效监管外资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风险,促进金融衍生业务的健康发展,现将《外资银行衍生产品业务监管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若有问题与建议,请及时反映。
请各银监局将《指引》转发给辖区内外资银行。
二○○五年十一月九日外资银行衍生产品业务风险监管指引(试行)第一章总则一、为有效监管外资银行衍生产品业务的风险,使其业务的开展满足《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要求和国际审慎标准,将外资银行衍生产品交易业务有效地纳入日常监管中,制定本指引。
二、本指引所称外资银行是指所有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外资法人机构和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分行(以下简称外国银行分行)。
对前者而言,应同时满足《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
对后者而言,本指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中国境内业务。
三、本指引所称衍生产品和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为《暂行办法》界定下的产品和业务。
四、本指引所称高级管理层,对外资法人机构而言,为《外资银行法人机构公司治理指引》中所称高级管理层;对外国银行分行而言,不论其组织结构如何,均指最终能够对中国区业务负责的最高级地区管理层。
第二章风险管理一、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一)风险管理是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金融机构业务活动所蕴含的所有风险的过程。
外资企业外汇风险分析及管理措施

某金融机构外汇交易风险管理案例
总结词
专业、灵活、精细化
详细描述
该金融机构在外汇交易风险管理方面表现突出。它通过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 ,精细地衡量和管理风险。同时,该机构注重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及时调整策略以降低风险。此外, 严格的内部控制措施也确保了交易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某跨国公司组织结构调整外汇风险管理案例
货币选择法
在对外贸易中,有意识地选择多种货币计价结算,以分散外汇风 险。
配对管理法
对外贸业务进行合理安排,尽量使各种外币的收入和支出大体平 衡,以避免汇率风险。
金融性外汇风险管理措施
即期合同法
通过即期合同法将外汇风险转变 为即期交易,利用即期交易的清 算特点来防范外汇风险。
期货合同法
利用外汇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 ,以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
外资企业应建立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对外汇风险管理活动进行 定期审计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展望未来
1 2 3
关注全球经济新形势
外资企业应密切关注全球经济新形势和发展动 态,及时调整外汇风险管理策略,以适应不断 变化的市场环境。
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风险管理效率
外资企业应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提高外汇风险管理的精准度和 效率。
运用金融衍生品定价模型等方法来测 量外汇风险。
运用金融衍生品定价模型来评估外汇 风险的敞口和相应的对冲策略。
03
场外交易工具
利用场外交易工具,如远期外汇合约 、货币互换等,来对冲外汇风险。
03
外资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措施
经营性外汇风险管理措施
自然对冲法
利用外贸合同中的收付汇时间差,通过签订不同货币计价的进出 口合同,以抵消或冲销外汇风险。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的通知-银监办发[2009]247号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的通知-银监办发[2009]247号](https://img.taocdn.com/s3/m/5632a10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75.png)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的通知正文:----------------------------------------------------------------------------------------------------------------------------------------------------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的通知(银监办发〔2009〕247号2009年7月14日)各银监局:为了促进在华外资银行不断提高本地化管理水平,有效防范风险,确保在华持续、稳定发展,现将进一步加强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督促辖内外资银行进一步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一)强化董事会及(或)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管理中的责任。
要求各行董事会及(或)高级管理层须对本行的流动性实施有效监控并保持对本行资金调拨的最高权限。
(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保持流动性水平充足。
要求各行构建稳定和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在满足日常资金需求的同时,提高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三)完善流动性应急计划。
要求各行根据市场融资经验、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机制制定有效的流动性应急计划,并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及时评估和修订应急计划。
(四)建立健全集中度限额管理制度。
要求外资法人银行特别设定与集团内机构交易的集中度限额,防止由于资产负债过度集中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二、切实加强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一)充分运用好现有法规框架下的各种监管措施,及时把握信息,实施动态监管。
各银监局要对辖内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状况进行及时评估,对高流动性风险外资银行实施动态监测,根据外资银行的风险状况及时采取《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危机情况下的监管措施》和《在华外国银行分行危机情况下的监管措施》规定的相关措施。
(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督促辖内外资银行加强流动性本地化管理。
各银监局要对辖内外资法人银行流动性集中管理模式对银行的本地化管理和经营的影响做出客观监管判断。
国外银行风险管理架构与风险管理流程的先进经验

国外银行风险管理架构与风险管理流程的先进经验国外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先进的风险管理架构和流程为我国银行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1.风险管理架构国外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通常由三个层次组成,即战略层、风险管理层和执行层,以确保整体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战略层负责确定整个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政策,以及监督风险管理的整体目标和策略。
该层次通常由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他们负责审批和决策与风险相关的事项,确保银行的风险管理与业务战略的协调。
风险管理层负责制定和实施具体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制度,监测和评估各种风险的暴露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报告供战略层和执行层参考。
该层次通常由风险管理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他们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设计和落地,并监督各个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情况。
执行层负责实施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该层次通常由各个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负责,他们负责业务流程的具体操作和风险控制。
2.风险管理流程国外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通常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和风险应对四个环节,以确保风险的有效管控。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通过对银行业务流程和市场环境的分析,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借助内部和外部数据的支持,包括市场数据、客户数据和内部业务数据等。
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风险的程度和可能影响的定量和定性评估,以确保风险的全面把控。
风险评估通常采用风险测量模型和指标进行,包括价值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风险监测是对已识别风险的持续监测和跟踪,以及对风险事件的实时预警和监控。
风险监测通常借助信息系统和风险监测工具,对业务流程和市场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置风险事件。
风险应对是对已发生风险的及时处理和控制,以最小化风险对银行的影响。
风险应对通常包括风险转移、风险防范和风险储备等措施,以确保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营和风险的控制。
在实施风险管理流程的过程中,国外银行通常注重信息共享和跨部门合作,以确保各个环节的协调和风险的全面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外资银行并表监管指导意见》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外资银行并表监管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日期】2000.09.15•【文号】银办发[2000]263号•【施行日期】2000.09.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4年第20号——第一批共计110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结果公告》(发布日期:2004年12月17日实施日期:2004年12月17日)废止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外资银行并表监管指导意见》的通知(二000年九月十五日银办发〔2000〕263号)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为全面掌握各外资银行在华业务总体经营情况,实现对设有两家及两家以上营业性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进行综合并表监管,增强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对外资银行在华各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落实对外国银行分行的母行跟踪监控的责任,促进和引导在华外资银行稳健经营,特制定《外资银行并表监管指导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转发有关中心支行、外资银行并遵照执行。
附件:《外资银行并表监管指导意见》为鼓励和引导在华外资银行稳健经营,监控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整体风险,有效地跟踪监测外资银行的母行风险,加强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协调和配合,人民银行总行决定对在华设有两家以上营业性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实施并表监管。
一、实施并表监管的总体要求(一)中国人民银行对在华有两家以上(含两家)营业性分支机构的外国银行以及设有营业性分支机构的独、合资外资银行实行并表监管。
营业性分支机构包括分行、子银行、外方占控股权的合资银行。
(二)符合并表监管条件的外资银行需确定主报告行,主报告行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为相应并表监管行。
(三)主报告行的确定:对于独、合资外资银行其总行即为主报告行;对于外国银行分行,由其母行确定主报告行,(由于机构增设而达到并表监管条件的外资银行需在达到条件后的三个月内确定主报告行),并由拟定主报告行向所在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
改善外资银行风险防范体制

改善外资银行风险防范体制近年来,在外部金融危机频发背景下,在华外资银行天然的跨境特性使其易受外部动荡影响,加上不少银行在公司治理、内控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导致在华外资银行遭受跨境风险传染的概率不断增加,基于日常管理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变化,亟待建立一套基于危机管理思路的跨境风险防控机制。
外资银行跨境风险特征及传染渠道外资银行跨境风险是指外资银行因母行或母国发生较严重风险或危机而对其在华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由于外资银行天然的跨境特性,其母行或母国的多数风险和危机容易对在华经营机构经营造成威胁,从而形成跨境风险。
从近年情况看,外资银行跨境风险存在以下特征和传染渠道。
外资银行跨境风险的主要特征一是国别风险性。
所谓国别风险性,是指从跨境风险产生的源头看,外资银行的母国出现经济、政治和社会动荡,包括发生战争、政权更迭等严重事件,导致两国正常的联系中断,从而对该国在华所有外资银行的经营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近年来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持续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使得外资银行跨境风险的国别风险特性有所增强。
二是突发性和易感性。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无事前征兆的情况下,不少外资银行母行从事的高杠杆、高风险业务,可能由于判断失误瞬间招致巨额亏损,使银行迅速陷入危机,进而引发跨境风险。
此外,由于银行经营的内在脆弱性,跨境风险一旦形成,极易通过恐慌或信心崩溃传染至在华经营机构,并引起不良后果。
三是局部传染效应。
从跨境风险传染的后果看,由于“示范效应”的存在,当某家外资银行受跨境风险传染后,市场对政治、文化背景相同的同一国家或地区外资银行产生忧虑,从而使风险在局部范围得到进一步传染。
同时受“羊群效应”影响,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外资银行受到集体冲击后,更多的投资者会跟随市场作出反应,从而使在华外资银行整体都受到冲击。
外资银行跨境风险传染的主要渠道一是通过恐慌或信心危机引发在华经营机构挤兑风潮。
当外资银行母行或母国出现较严重风险或危机时,由于市场信息和监管信息的不对称,即使在华相关外资银行经营正常,国内市场仍可能对其产生忧虑,一旦发生风吹草动,就容易造成恐慌或信心危机,进而引发挤兑风潮并使银行因资金耗尽而陷入困境。
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文号】【发布日期】2004-03-08【生效日期】2004-04-01【失效日期】【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并表监管工作,有效实施风险监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负责指导外资银行并表监管工作。
第三条银监会对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的独资、合资银行,以及在华设立两家以上(含两家)营业性分支机构的外国银行实行并表监管。
通过并表方式,银监会全面监管在华注册外资法人机构的全球经营和风险状况;监管外国银行在华总体经营和风险状况,并关注该机构全球经营风险和市场表现。
第四条以下所称主报告行是指独资、合资银行的总行,以及经外国银行总行或授权的地区管理部指定、向银监会派出机构备案的合并财务报表和综合信息上报机构。
并表监管局是指外资银行主报告行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属地监管局是指外资银行其他营业性分支机构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年度是指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公历年度,会计年度是指各国法定的会计年度。
第二章主报告行的确定及其职责第六条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并表监管条件的外资银行应确定主报告行。
第七条由于机构增设或并购符合并表监管条件的外资法人机构,应在条件成立后一个月内向总行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备案。
由于机构增设符合并表监管条件的外国银行,其总行或授权的地区管理部应在获银监会正式批准后一个月内指定主报告行,由该主报告行向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备案,并抄报相关属地监管局。
第八条需要更改主报告行的外国银行,其总行或授权的地区管理部应在会计年度结束前一个月变更主报告行,由原主报告行和新指定主报告行将变更情况分别向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备案,并抄报相关属地监管局。
新拟定的主报告行自下一会计年度起承担主报告行的职责。
银行外部风险和防控措施

银行外部风险和防控措施银行作为金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存储、信用中介和支付结算等职能。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增加,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外部风险。
本文将探讨银行面临的外部风险及其相关的防控措施。
一、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是指与国家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环境相关的风险。
在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风险对银行运营和金融风险具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利率波动等因素都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防控宏观经济风险,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市场情况,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同时,银行还需加强对资产质量的监控和评估,采取适当的贷款审查和风险评估方法,确保贷款的风险可控。
此外,银行还应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做好风险预防和控制。
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而引发的风险。
金融市场的价格变动、市场流动性以及各种金融工具的价格波动都可能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产生影响。
为了应对市场风险,银行需要建立强大的风险管理团队和专业的风险管理系统。
银行可以采取对冲交易、多元化投资组合和风险分散等方法来降低市场风险。
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减轻自身压力。
三、金融创新风险金融创新是指以利用新理念、新产品和新技术为目的,通过改进金融交易方式、扩大金融服务范围等途径,创造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然而,金融创新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例如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
为了规避金融创新风险,银行需要加强内控管理和风险评估,确保金融创新活动的合规性和风险可控性。
此外,银行还应加强对新产品的审查和监测,确保新产品的设计和销售过程符合道德和伦理要求,不对客户造成不合理风险。
四、法律合规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未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导致的法律责任和声誉损失。
法律合规风险可能来自于监管机构的处罚、客户的起诉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等。
外资银行监管对比及启发

外资银行监管对比及启发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外资银行的逐渐进入,外资银行监管成为热门话题。
外资银行监管是指对外资银行在中国营业活动的规范和监督,在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为外资银行提供相应的保护和指导,保障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顺利运营和发展。
本文将从对比外资银行监管及启示出发,探讨外资银行监管的热点问题,旨在为如何加强监管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外资银行监管的差异与国内银行监管不同,外资银行监管存在差异。
首先,对外资银行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
外资银行需要符合本国银行监管机构的要求,并向中国银监会提供详细申请文件和业务计划书。
其次,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也有些不同。
中国银监会通过设立专门的境外银行部门和外资银行监管指导委员会加强外资银行监管。
此外,中国银监会还加强了对外资银行的风险监测和评估。
外资银行在中国存在不同的监管体系,监管机构也存在不同的职能分工,外资银行的战略和发展方向均需要对其监管体系做出适应性调整。
二、美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经验美国对外国银行的监管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财政部、州银行监管机构等是美国银行监管的主要机构。
美国对银行的监管较为细致,特别是对大型跨国银行的监管。
在监管银行时,美国注重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其中,信息披露是与外资银行相关的,美国实行高度透明的银行监管。
银行在公开财务报告时需要披露其持有的各种金融工具、警报等风险信息。
外资银行在不同的国家市场经营,需要根据不同的监管要求进行信息披露。
三、外资银行监管应加强的方向外资银行监管方面需要继续加强。
首先,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
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需要经过严格的准入程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因素逐渐显现。
银监机构需要强化风险监测和评估,及时预警和处理风险,确保银行不会发生重大风险。
其次,加强对外资银行的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可以让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更好地了解银行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有利于提高银行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论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一)

论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一)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外资银行大量涌入,这对我国央行监管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借鉴国外经验教训,联系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逐步缩小我国金融监管观念、标准和手段等方面与巴塞尔核心原则的差距,尽快提高我国央行的监管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在我国迅速发展,1994年底,约有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银行在我国20个城市设立了393家代表处,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银行在我国13个城市设立了118家机构;到1998年底,在华外资银行(不包括财务公司)已有166家,外国银行分行154家,中外合资银行7家,外国独资银行5家;2000年末,仅在沪外资金融机构就达到了53家,其中澳新银行、韩国产业银行、韩江银行、德意志银行等6家外资银行新驻浦东,外资银行发展之快,可见一斑。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这对强化央行监督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督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缺乏针对经济全球化而进行的开放监控的意识中国过去的金融体系(主要指银行体系)是政府控制下的封闭型金融体系,整个金融服务业的市场是封闭的,资本的流入流出都需要专门的外汇管理部门审批。
与这种封闭的银行体系相适应的宏观金融监控体制习惯于封闭经济也是正常的。
而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市场正处在从封闭型走向开放的初期,金融监管者短期内很难树立起针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而带来的风险的应有的警惕意识。
现在外资银行要进来,金融监管当局首先必须实现意识的转变或者说思维方式的转变,才能适应这种任务和环境的改变。
可以说,现实中银行监管部门的开放监控意识的淡漠是银行监管滞后的最大问题。
(二)中央银行的内部组织中没有专门成立对开放式金融进行监管的业务部门或机构目前中央银行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设立的,对市场准入,业务、风险监督以及市场退出进行全面监管,打破了对一个法人机构的监管权力由多个部门分别行使的格局,实现了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并表监管,有利于分清责任和义务。
浅谈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问题

浅谈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问题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理财意识的不断提高,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为理财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外资银行为争夺财富蛋糕,纷纷融入中国市场,利用个人理财业务增强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
但就目前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现状分析,我国对个人理财市场的法律环境尚不完善,没有完善、统一的管理规范进行约束,从而导致理财市场竞争的无序化,出现了多头监管的局面,影响着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此,本文首先介绍在理财产品方面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有哪些不同,其次分析出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性,最后提出一些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监管问题。
关键词: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监管问题引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金融业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比之下经济增长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为理财产品的业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特别是外资银行的涌入,为中国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增加了更多宽松的理财选择。
在这种巨大的理财市场背景下,外资银行也瞄准了这个市场,开始与中资银行抢滩个人理财市场。
但是,外资银行的理财业务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投资者对于一些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不熟悉,对产品本身风险了解的匮乏,最终导致投资者陷入“负豪”的行列。
为此,对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有效监管是势在必行的,中国金融应对外资银行理财产品重新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合理的目标市场定位,填补了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监管的空白,促进我国个人理财产品监管的有效进行。
一、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与中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有哪些不同(一)产品的投资范围外资银行在产品的投资范围上要比中资银行广泛,不仅包括与外汇挂钩的黄金、商品,以及一些结构化的产品,而且理财产品的品种也多于中资银行;中资银行仅仅局限于信托、银行同业货币型的业务。
(二)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复杂性强于中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性要比中资银行的高,其品种不仅复杂,比如杠杆类的、结构化的期货性衍生产品,对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要求更高。
外资银行投资中国市场的风险和挑战分析

外资银行投资中国市场的风险和挑战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外资银行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从政策风险、竞争风险、市场风险和运营风险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政策风险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中国经济对外资银行的政策和法规一直存在不确定性,政策环境可能发生变化。
尽管中国已经提出了一系列开放金融市场的措施,但实际执行是否到位还需要观察。
此外,与国内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监管政策上可能面临更多的限制和监管要求,这可能会给外资银行带来额外的负担和成本。
其次,竞争风险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中国的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国内银行和其他外资银行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外资银行需要与这些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包括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和品牌认知等方面。
此外,由于外资银行与本地银行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文化、语言等,外资银行需要借助当地团队建立起合适的市场策略和运营模式。
第三,市场风险也是外资银行投资中国市场的风险之一、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波动和监管政策调整都可能对外资银行的业务产生影响。
此外,中国的金融产业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存在一定的泡沫和风险,这可能影响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
最后,运营风险也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之一、中国的市场特点和文化差异可能给外资银行的运营带来困难。
例如,中国的银行业务模式与国际惯例有所不同,外资银行需要适应当地的业务规则和流程。
此外,与国内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可能面临人才引进和培训等方面的困难,这也将对业务的持续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投资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
政策风险、市场竞争、市场不确定性和运营困难等问题将对外资银行的业务产生直接影响。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能够合理应对风险和挑战,充分利用市场机遇,外资银行可以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
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隐患及应对办法(一)

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隐患及应对办法(一)背景介绍自2019年底起,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逐步取消外资银行股比限制,最终实现外资银行在华全面开放。
这些政策措施将降低银行业的行业门槛,有助于引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拓展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但是,这也提出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挑战: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中国特有的法律法规,外资银行需要积极应对各种隐患和风险。
隐患及其应对办法隐患一: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需要面对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的挑战。
这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可能会影响其在中国市场的拓展和发展。
因此,外资银行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适应中国市场和文化环境。
应对办法一:招揽本土人才外资银行需要招揽更多的本土人才,建立中国团队,提高本土化的服务能力和市场适应度。
首先,外资银行可以在招聘过程中注重招聘中方员工。
其次,外资银行还可以积极筹建本土研究机构和培训中心,努力培养和发掘本土人才。
应对办法二: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与服务外资银行需要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了解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与习惯,为中国消费者推出更多符合中国地域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推出针对中国市场的保险产品等。
隐患二:市场监管和法律法规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需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金融市场监管制度。
这是外资银行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
不遵守法律法规容易导致经营风险和声誉风险,给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带来困难。
应对办法一:提高风控意识外资银行需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保证经营的健康稳定。
同时,外资银行应该注重合规意识,保持良好的合规记录。
应对办法二:及时响应监管要求外资银行需要保持密切的监管沟通,及时了解和响应监管部门的要求。
在中国市场,外资银行需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
此外,外资银行需要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发布经营报告和财务报表。
中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策略分析

中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策略分析摘要:中国银行业正在逐步对外开放,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策略应当立足于理顺市场机制,针对外资银行进入给中国银行业造成的三类具体影响:竞争效应、溢出效应和软化监管效应,通过鼓励适度竞争、促进溢出效应、稳步放松监管,最大化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正效应:促进改革转型、引进成熟经验、完善监管空白,发挥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发展的带动作用,使得银行业整体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关键词:外资银行中资银行银行业监管一、中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发展和现状(一)法人准入监管放开,外资银行法人化趋势明显自2001年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逐步开放自己的金融市场,2006年,中国进一步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分行转制为独立法人,此后法人化成为主要趋势。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9月,外国银行在华已设立39家外资法人银行,是加入wto前的3倍,资产份额从5.24%跃升至87.66%。
相比分行而言,外资法人银行在战略、经营上更具独立性,能够发挥更大的市场作用。
(二)开放的业务种类不断增加,外资银行业务布局多样随着在华布局不断拓展,外资银行规模快速增长,监管的放松也使得外资银行的业务种类日益增多,目前,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业务品种已超过240种,一些产品已形成品牌效应,在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衍生品市场中,外资法人银行的交易份额仅次于5家大型中资商业银行。
(三)本土化宗旨进一步明确,外资银行业务、人员、资金来源等更加本土化2005年,我国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的非审慎性监管,外资法人银行可以经营全面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
自此之后,外资银行纷纷抢占时机,业务重心更加本土化。
据银监会统计,外资银行的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客户约占54%,人民币资产份额提高到70.44%,35家法人和45家分行获得在华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许可。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把握本土客户需求,外资银行也引进了更多的本土员工,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中资银行管理层人员,据调查,中国员工数已占到在华外资银行员工总数的90%以上,目前平均聘用本地高级管理人员比例达45%。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关于开展在沪外资银行专项风险排查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关于开展在沪外资银行专项风险排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公布日期】2012.10.21•【字号】沪银监通[2012]151号•【施行日期】2012.10.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关于开展在沪外资银行专项风险排查的通知(沪银监通[2012]151号)在沪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近期我局在非现场监管中发现部分机构内部控制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如汇出汇款及取现业务管理不到位、对费用报销的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等。
据此,现要求各在沪外资银行开展专项风险排查,重点为临柜业务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两个领域。
一、排查范围本次风险排查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一)临拒业务的内部控制1 、对私业务开户。
对私业务开户是否必须客户亲自办理?是否允许代办?如何控制代办风险?客户在何种情况下需要预留印鉴/密码?对私人客户的开户资料包括印鉴是否进行统一管理?如何控制印鉴核对的风险?是否必须对所有开户客户进行身份核查?针对个人客户开立多个账户的情况是否进行统一管理?2 、取现业务。
取现业务的分级审批授权制度是什么?分支行权限如何设置?大额取现业务的提款流程及风险控制措施是什么?是否所有取现客户均须进行身份核查?3 、汇出汇款。
汇出汇款业务的分级审批授权制度是什么?分支行权限如何设置?汇出汇款业务可否非临柜交单(邮寄/传真/电话/客户经理交单/电子邮件/其它)?针对不同业务办理方式(临柜/非临柜)对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有无针对大额汇出汇款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针对同一账号当天累计汇出总额是否设定适当的控制措施?4 、定期存款提前解除。
是否必须客户亲自办理?定期存款提前解除的审批流程是什么?非临柜办理方式下与客户本人进行确认的控制手段是什么?若需进行电话确认,由谁操作,是否有相应的系统监控和定期抽查机制?5 、非临柜交单风险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doc 9页)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内容摘要: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银行的监管都由合规性监管转向了风险性监管。
本文在研究巴塞尔协议体系对银行风险监管规定的基础上,参照英国的“比率风险监管体系”和美国在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做出了具体分析和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风险性监管外资银行风险性监管(Risk-based Supervision)是西方发达国家自70年代以来普遍运用的用以管理银行金融风险的科学而系统的管理方法。
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姆斯(C. Arthur Williams Jr)和汉斯(Richartcl M. Heins)在《风险监管与保险》一书中对风险性监管作了如下定义:风险监管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与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
其主要通过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衡量(risk evaluation)、风险控制(risk control)和风险决策(risk decision)四个阶段来达到“以尽量小的机会成本保证处于足够安全的状态”的目标。
100%五个风险权数,对于活跃的国际性银行规定了4%的一级资本和8%的总资本的最低资本比率要求。
(二)信贷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核心原则》做出了五个方面的规定:第一,信用审批标准和信用监测程序。
“独立评估银行贷款发放、投资以及贷款和投资组合持续管理的政策和程序是监管制度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②第二,对资产质量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性的评估。
“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建立评估银行资产质量和贷款损失储备及贷款损失准备充足性的政策、做法和程序。
”③第三,风险集中和大额暴露。
“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能使管理者有能力识别其资产的风险集中程度;银行监管者必须制定审慎限额以限制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相关借款人群体的风险暴露。
”④第四,关联贷款。
“为防止关联贷款带来的问题,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仅在商业基础上向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并且发放的这部分信贷必须得到有效的监测,必须采取合适的步骤控制或化解这种风险。
”⑤第五,国家风险或转移风险。
“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制定出各项完善的政策与程序,以便在国际信贷和投资活动中识别、监测和控制国家风险及转移风险并保持适当的风险准备。
”⑥(三)市场风险管理《核心原则》第12条规定,“银行监管者必须要求银行建立准确计量并充分控制市场风险的体系;监管者有权在必要时针对市场风险暴露制定出具体的限额和具体的资本金要求。
”市场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要求对产生于交易业务活动的价格风险提供明确的资本金准备、对与市场风险有关的风险管理程序设置系统的定量和定性标准、保证银行管理层实施了充分的内部控制等。
(四)其他风险管理其他风险管理包括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管理以及操作风险管理等。
根据《核心原则》第13项的要求,银行监管者必须要求银行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程序(包括董事和高级管理层的适当监督)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重大的风险并在适当时为此设立资本金。
(五)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结构(职责的界定、贷款审批的权限分离和决策程序)、会计规则(对帐、控制单、定期试算等)、“双人原则”(不同职责的分离、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对资产和投资的实际控制。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银行业务能根据银行董事会制定的政策以谨慎的方式经营。
而“银行监管者必须确定银行是否具备与其业务性质及规模相适应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英美国家在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经验(一)英国的“比率风险监管体系 (the RATE framework) ”⑦1997年,英国银行在1987年的《银行法案》授权下制定出“比率和比例风险监管体系(RATE and SCALE frameworks)”,所谓的RATE风险监管体系是风险测评(Risk Assessment)、监管措施(Tools of Supervision)、价值评估(Evaluation)的缩写,它是由英国金融服务权力机构(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简称FSA)对银行业务、风险纪录、宏观经济环境做出综合性评估,以制定有效的监管计划和使用恰当的监管措施。
第一,风险测评。
风险测评的目的在于系统地识别银行业务的固有风险,评估其风险控制的充足性和有效性,明确其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对这些银行的监管体系。
风险测评分为八个步骤:1.确认风险评估的重点方向,2.取得事前信息(包括与跨国银行的母国监管者联络),3.做出初步的风险测评,4.现场检查,5.做出最终的风险测评,6.建立初步监管体系,7.保持监管的一致性(包括建立RATE 专题小组和质量保证会),8.向银行反馈信息。
其初步风险测评主要参照九个方面的因素:CAMELB指标(主要用于分析商业风险)和COM指标(主要用于分析控制风险)。
CAMELB指标包括资本(Capital)、资产(Assets)、市场风险(Market risks)、盈利(Earnings)、债务(Liabilities)、业务(Business)六个方面;COM 指标包括控制(Control)、组织(Organization)、管理(Management)三个方面。
通过对银行商业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将银行分为四个等级(Quadrant A B C D),对A、B等级的银行只需要对其风险控制做出适当的监测,对C、D等级的银行则需要采取监管措施。
第二,监管措施。
FSA可以对C、D等级的银行采取如下监管措施: 1.要求银行提供全面的会计师报告(Reporting Accountants Report),2.FSA的专家小组对银行财政领域进行检查(Traded Markets Team Visit),3. FSA的专家小组对银行信用领域进行检查(Credit Review Visit),4.向跨国银行的母国监管者收集相关信息(Liaison with overseas regulators),5.与银行高级管理层进行审慎性会晤(Prudential meetings),6. 特别性会议讨论银行未来发展计划(Ad hoc meetings)。
第三,价值评估。
在下一次风险测评之前,FSA每年会对风险测评、监管体系、监管措施的使用做一次价值评估,以保证银行已完成必要的整改工作、FSA已完成监管体系中所预定的工作和监管措施被正确的执行。
此外,FSA还对其监管阶段工作的有效性做出评估和复查所有银行是否仍然符合立法的最低标准。
(二)美国在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作为拥有悠久管理外资银行历史和丰富经验的大国,美国在外资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上有其独特之处,其中包括“ROCA”等级评估制和V AR风险测定方法。
第一,双重评估体系。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对外资银行的评估体系上多半采用单一制,即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适用同一种评估体系,例如英国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都适用CAMELB&COM指标。
而美国对其国内银行适用的是国际通行的“骆驼评级体系(CAMEL)”,即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 ability)、盈利状况(earning performance)和流动性(liquidity)五个方面进行评估。
对外资银行,则考虑到外资银行的分行和代理行不是独立的法人,许多因素(如资本调控或资产流通等)都受制于总行,采取的是“ROCA”等级评估制,即对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作业调控(operational controls)、遵守法规(compliance)、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将重点放在风险评估、风险跟踪、风险控制上。
第二,V AR风险测定方法。
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银行业遭受到重大的商业风险,坏帐逐年增加,许多银行认为,单纯运用巴塞尔协议的公式会扭曲贷款和投资决策,因而1995年12月美国金融机构正式将JP摩根公司发明的V AR风险测定方法作为银行风险测定和管理的工具使用。
V AR(Value at Risk,风险值)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置信度下,给定的资产组合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值。
与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相比,V AR方法主要用以测定市场风险,其步骤为:首先,选定一组影响交易组合价值的市场因素变量,比如利率、汇率,以及商品价格等;其次,假定这些变量所遵循的取值分布或随机过程,比如正态过程;然后,将交易组合的市场价值表示成上述市场因素变量及其相关系数的函数;最后,选择某种方法来预测市场因素的变化,从而得到交易组合市场价值的改变量,这就是风险值(V AR)。
三、对我国外资银行风险监管的思考2002年以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还停留在是否合规性的事后检查阶段,缺乏以预防为主的风险性监管。
2002年2月1日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初步确立了我国外资银行风险监管的指标体系,如要求外国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或合资财务公司,外国出资者须达到资本充足率8%的标准;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业务适用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即外资金融机构资本或营运资金加准备金等之和中的人民币份额与其风险资产中的人民币份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明确“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的流动性比例要求等⑧。
然而,与风险监管发达的美、英、日、法等国相比,我国的风险监管体制还显得极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一,制定风险监管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和建立风险监管的专门机构。
由于我国在外资银行监管方面的立法层次比较低,在风险监管方面并没有出台相关的专门性规范,只在修改后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略有涉及。
而美国除了在1978年的《国际银行法》中对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做出总体性规定,还有1978联邦储备局制定的《统一鉴别法》中的“风险评估法”以及1991年的《外资银行监督改善法》等法规加以补充。
法国则在法兰西银行之外,另设有银行法规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Bank Regulation),专门负责制定监管法规和风险性量化指标。
而英国不仅设有专门的监管机构——FSA (金融服务权力机构),还在风险性监管方面出台专门性法规——“比率和比例风险监管体系(RATE and SCALE frameworks)”。
由于我国外资银行的数量随着我国加入WTO而将迅猛增长,我国应制定出风险监管的总体政策和量化指标,设立专门的类似于英国FSA一样的监管机构来执行这些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