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比一比”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比一比青岛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比一比青岛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比一比青岛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深知教学的重要性。
在这个教案中,我将详细介绍我在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时,主要涉及“比一比”这一主题。
教材中提供了两组物品,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每组物品的数量差异。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差异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教材、PPT、实物物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两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我通过PPT展示两组物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数量。
我会详细解释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较练习,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用简洁的文字和图示展示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和步骤。
七、作业设计:物品1:3个苹果,2个香蕉物品2:4个橘子,1个橙子2. 答案:物品1:苹果比香蕉多1个物品2:橘子比橙子多3个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会进行课后反思,看看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
同时,我还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练习,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步。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他们能够直观地理解比较物体数量的概念。
我计划通过展示两组实际物品,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到数量比较的乐趣。
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第二单元 比一比
(3)、指定2人到前面背靠背站直,全班观察。
提问:谁能说说比的结果?
(4)把书翻开,在书上画一画。
3、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同学们也帮老师比一比,谁比谁重。再请一两个同学上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出示土豆和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介绍天平。完成第6页,在重的下面画勾,轻的下面画圆圈。
2、谈话:这节课我们到一所农村小学的校园里看一看。(呈现例题情境)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1、比较哪根跳绳长。
(1)、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哪根跳绳长吗?
那么我们怎么比较出来哪根跳绳长呢?老师带来了两根跳绳,谁能到前边来比一比?
(2)、指定2人合作比较,全班学生观察。
提问:他们是怎么比的?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是如何比较的,再指名发表意见。
第二单元比一比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的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想想做做”第4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引导学生说清楚推理的过程:因为1个红萝卜和3个胡萝卜一样重,所以1个红萝卜一定比一个胡萝卜重。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短、高矮、轻重的比较,小朋友们你们都会比较了吗?那么请小朋友们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设计:从比较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设计:从比较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引言数学是一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的学科,也是孩子们需要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数学的内容逐渐变得复杂,但是数学的基础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应该向孩子们传授一些容易理解的数学知识,以便于孩子们从小开始对数学产生兴趣。
本次教案设计主题为“比一比”,帮助孩子们理解简单比较的概念,通过比较不同的物品,让孩子们在简单的比较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在本教案中,我们主要通过“比一比”的方式,帮助孩子们理解简单比较的概念。
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物品大小、数量等基本概念。
2.能够运用“大”、“小”、“多”、“少”等词语进行简单的比较。
3.发现并理解简单的比较结果。
4.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判断力和逻辑思维力。
5.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比较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基本概念,在比较中逐渐形成复杂的概念。
2、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简单的比较结果,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判断力和逻辑思维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比较概念,并且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判断力和逻辑思维力。
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开始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教具和材料,包括比较图表、比较标准等,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同时也需要进行一些基本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课程计划的制定、教案的准备等。
2、引入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比较”这个概念,我们将引入比较概念。
通过把物品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其大小、数量等基本概念,从而帮助孩子们理解物品的组成和结构。
3、授课在引入之后,我们将开始正式授课。
本课程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基本概念,让孩子们学会用“大”、“小”、“多”、“少”等词语进行简单的比较,从而掌握物品大小、数量等基本概念。
2022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材分析苏教版
第二单元比一比(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通过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意义和价值,感受日常生活现象与数学的联系,初步培养用数学眼光和数学方式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内容的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是儿童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一些直接经验。
比较是常用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人们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初步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比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和比较的意识,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
包括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简易天平进行判断。
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在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这是因为在进行上述比较时,不仅需要正确运用基本的比较方法,而且还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以及采用一些灵活的比较策略,这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部分的教材编写有如下一些特点: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比较,获得认识。
教材从生活场景中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直接要求学生对相应人或物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做出判断。
这样安排是考虑到学生对长短、高矮和轻重并不陌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比较的经验。
因此,让学生通过的观察、思考,再进行比较和判断,进而获得正确的认识是可行的。
2.重视比较方法的引领。
一方面,教材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比较方法,如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使两个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用简易的天平作为比较轻重的工具等。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比一比-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比一比-一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通过比较数的大小,认识数的大小关系。
2.掌握基本比较方法,运用比较法比较大小。
3.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 教学内容1.比的概念和比的运用。
2.用比较法比较大小。
### 2. 重点和难点3.掌握“比”的概念和方法,正确比较大小。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 检查预习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将答案写在小黑板上。
然后从学生中抽几位同学上黑板讲解思路,纠正错误并表扬正确的学生。
### 2. 引入新知识教师用实物(如水果)让学生拿来比较大小,从具体实物教学,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在数字中表示“比”。
最后在黑板上画出比的符号“∶”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表达方式。
3. 讲解和示范教师利用实物或图片,分别进行多组数的比较演示,让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 游戏老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身高,让学生分为两组,比较身高的高低,并让同学用“比”的符号表示,进一步巩固“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5. 讨论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数字,让学生发言比较大小并且给出比的符号表示。
通过讨论,让学生掌握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
6. 练习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并及时纠正错误答案。
7. 课堂小结在本节课结束前,老师再次复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回归课本,反思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加深对“比”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能否准确掌握“比”的概念和方法。
2.能否使用比较法正确比较大小。
3.课堂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并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五、教学后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游戏和讨论,多角度地认识“比”的概念和比较方法。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引言本文档是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的详细介绍。
该单元主要教授学生如何进行简单的比较运算。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培养其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目标本单元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理解比较运算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比较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内容概要1. 比较的概念首先,我们将向学生介绍比较的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将理解比较运算的含义,并学会使用比较词语,如“大于”、“小于”、“等于”等。
2. 比较数字大小在掌握比较概念后,我们将教授学生如何比较数字的大小。
通过利用具体的数字和图形,学生将学会使用比较符号(>、<、=)来比较数字的大小。
3. 运用比较解决问题学生理解比较概念和掌握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后,我们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比较问题。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将巩固对比较运算的理解,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在本单元的最后,我们将对学生进行总结。
通过复和讨论,学生将回顾所学内容,并对比较运算进行全面的理解。
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法、练法和互动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运算的基本概念。
同时,教师将设计练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总结本文档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对比较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掌握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练习法和互动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第二单元《比一比》(优秀教案)
比一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本第36页~第37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其中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学具准备数学卡片:10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让学生将自制的100以内的数字卡准备好,同桌之间一起做游戏,同桌之间每次每人出不1张卡片,谁先说出两个数之间的大数,谁就获胜,将两张卡片收回。
活动一分钟后,教师请获胜的同学举手,并给予鼓励。
游戏后,教师让学生交流经验。
教师请一名学生来说一说做游戏的时候,你是怎么判断的?学生回答:如果两位数和一位数比,那么两位数就一定比一位数大。
如果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先看十位,哪个数十位大,它就大。
如果十位一样大,就比个位,哪个数个位大,它就大。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提示)。
学生回答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二、新授1、引人。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复习了100以内数是如何比大小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比较生活中的大数。
2、教学“比一比”(1)出示情境图,读读。
(2)教师出示第一组卡片:1873和575,教师让学生读这两个数。
学生读数后,教师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两个数谁比谁大?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学生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1873比575大,因为1873是四位数,575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教师板书“>”。
第二组的两个数由教师出示卡片。
香山和恒山哪个山高?生:1873<2017,教师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学生读数后,教师让学生判断两个数是几位数?学生回答: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
教师让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该如何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学生来说一说,学生回答: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我们就从最最位千位比起,千位上2比1大,所以2017比1873大。
第二单元信息窗2《比一比》
在黑板上随意拿两支铅笔比一比,点学生来说一说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其实很多学生都能说的,只是不敢说,要鼓励他们说出来)
5、游戏
准备二支粉笔,放手心里,一支多露出来一点,一支少露出来一点
师:猜一猜,哪根粉笔长,哪根粉笔短?(学生一定会猜错,开始会认为多露出来的长,教师把手揭开来,给学生看一看)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谁长谁短?(比一比)你打算怎么比?(放齐了比)谁来比一比?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师:比得真好,他也是将一端对齐了看另一端。那么你们看一看,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上面的铅笔和下面的铅笔是一样长的)
4、再上来摆?
你打算怎样来比?(对齐,安静。。)
请学生比一比,并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四)、课堂评价,课后延伸
自主练习的1、5、6、7题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发现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并能够用“比”字来说一说谁长谁短。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四个五角星与四个圆,将其摆在黑摆上)
师:看看,这个是什么?(五角星)我边挂呢,同学们就默默地在心里数一数,有几颗五角星呢?
这个又是什么?(圆)同样的,我边摆你边在心里默默地数。
师:谁长?你们为什么会猜错呢?(老师把其中一支提起来了;没有放平,没有对齐)
师:请同学们用“比”字来说一说
再比一次,拿三根粉笔,猜猜谁最长,谁最短
(强调比的方法及关注学生说)
(三)、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让学生从文具盒里取出一支笔,藏在身后。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支笔,猜一猜,是你的同桌的长还是你自己的长呢?(让学生说一说)
师:真棒,这两把尺子长短差距真大,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谁能用“比”字说一说吗?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第2单元第1课时 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2单元第1课时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比”
•能够在同一类别中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够在不同类别中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含义
•进行简单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
•进行不同类别的简单比较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大小的物品,请学生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等因素进行比较,并找出最大的一个,引导学生感受比较大小的过程,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新知识
•谈论物品的大小,教师向学生介绍比较的概念,并展示相同或不同大小的物品进行比较。
•向学生解释比较的含义,强调比较时需要考虑物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理解“比”的概念
•以同类别中物品的大小为例,让学生猜测两个物品的大小,并让他们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含义。
4. 进行比较
•教师出示相同或不同类别的物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根据物品的大小、形状、重量等因素进行比较。
•通过漫画、实物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比较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形象教学法
•比较法
六、教学资源准备
•各种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物品
•比较的图片或拼图
•比较的绘本故事
七、课堂实施与反馈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教师进行课前评估、课中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后布置练习作业,巩固学生的比较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范文
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范文教材分析:《量一量,比一比》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会用量具进行测量,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先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自己的手指,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手指有大有小,但是用尺子一量,长度是不一样的。
从而引出“尺子上的刻度表示测量的长度”,教学中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进一步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
教学目标:1.知道测量的工具和量物体的方法,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的活动,会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进一步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会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
难点:会用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直尺、软尺、标杆学具准备:直尺、软尺、各种物品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且知道了1米=100厘米,那么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量一量,比一比》。
二、探究新知1.学习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预设:学生可能会发现尺子上有刻度,尺子上有长度单位等。
师:那么,怎样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播放课件,展示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师:谁来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尺子放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然后看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哪一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师:同学们,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按照这个方法去量,现在我们就来量一量自己的手指。
(学生分组测量手指长度,教师巡回指导)师:谁来说一说,你测量的结果是多少?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我的大拇指长6厘米,食指长7厘米……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虽然我们的手指有大有小,但是用尺子一量,长度是不一样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二单元第2课时 比一比 青岛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比一比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比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等。
2. 比较物体的数量。
3. 比较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比较。
2.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物体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比较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1)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a.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b. 讲解比较方法,如直接观察、使用工具等。
c.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2)比较物体的数量a.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b. 讲解比较方法,如一一对应、数数等。
c.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比较物体的形状a.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b. 讲解比较方法,如观察边数、角度等。
c.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 巩固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复习巩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比一比 单元分析
比一比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另一部分是“比轻重”。
这些内容是认识数、计算和量之间的关系的准备性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感知和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以及数学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已建立较多的生活经验,对教学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学习起来不会感觉到困难。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地应月j长短、高矮、大小、轻重及最长或最短、最高或最矮等词语,通过这些基本字词和语句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2)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初步知道怎样进行比较,初步了解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2)通过过程的体验,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教法与学法
(1)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观察、操作、探究,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2)采取游戏、小组竞赛等方式,将比较的内容延伸。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安排2课时。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比较的概念可能还不够理解。
他们在幼儿园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比较活动,但对符号表示的大小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比较的意义,逐步过渡到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比较的意义,并能够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比较的概念。
3.交流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故事书、图片、卡片等教学材料。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物品,如小球、小木块等,用于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比较的概念。
例如,讲述两个小兔子比赛跑步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物体的大小。
例如,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两个小球,一张是两个小木块,让学生比较哪一张图片中的物体更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感受比较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物品,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并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课 时 计 划第二单元比一比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教
材
分
析
重点
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难点
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法
讲授法,启发式
学法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
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设计:帮助孩子学会进行简单比较!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设计:帮助孩子学会进行简单比较!!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较的概念,会进行简单比较。
2.能够用大小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3.了解并掌握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和重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帮助孩子理解比较的概念。
2.掌握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和表示方法。
3.掌握比较大小和重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在游戏和实践活动中帮助孩子掌握比较的概念。
2.如何让孩子掌握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和表示方法。
3.如何让孩子掌握比较大小和重量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1.道具:比较符号、小球、卡片等。
2.游戏:闯关、小组竞赛等。
3.实践:如称重、比较大小等实践操作。
五、教学内容:1.比较的概念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孩子理解比较的概念,明确比较是用来判断两个事物的大小、长短、质量等关系,也是用于寻找相似和差异的方式。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比较练习,例如将小球分为两份,让孩子比较两份小球的数量谁多谁少,并使用比较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3.比较大小和重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例如通过不同的物品比较它们大小和重量的差异,如称重,用纸片表示不同的重量等。
六、教学步骤:1.引入课题教师问学生比较大小和重量时,有哪些方法;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讲解比较的概念通过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比较的概念,让孩子知道比较是用于判断大小、长短、质量等关系,并让学生了解易于比较的物品种类。
3.游戏练习将小球分为两份,让学生比较两个小球数量大小关系,并使用比较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对大小的比较有实践经验。
4.实践操作进行称重实践,让学生了解称重器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让他们感受不同物品的重量差异,并掌握用不同重量纸片表示不同重量的方法。
5.总结课程内容让学生总结比较的概念和方法,掌握比较的核心思想,以便更好地将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青岛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比一比》教学设计
探究实践:
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较”这一科学观察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区分。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态度责任: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激发学生对科学观察的兴趣。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比较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环节二:活动一:了解怎样进行比较和分类
1. 明确比较的对象和特征
(1)教师提出问题:师:首先,我们要明确比较的对象和特征。比如,我们现在要比较的是这些积木,我们要比较它们的哪些特征呢?
(2)我们可以从大小、颜色、形状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积木,看看它们在这些方面有什么不同。
2.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较”这一科学观察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区分。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1.(手持两个大小、颜色不同的苹果)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有两个苹果,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9.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10.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互相讨论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学生积极发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比一比”单元计划(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
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教学建议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
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如,在比长短的活动中,可能有比跳远的,比高矮的甚至还会有比厚薄的,虽然“远近”、“高矮”、“厚薄”都不是“长短”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本质上都是比长度的,都有助于学生理解“长短”的含义。
因此,教师应给这些同学以鼓励,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比的。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的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
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1、比多少………………………………1课时2、比长短、比高矮………………………………1课时第一课时比多少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等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练习一的第1~4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将第6~7页的主题图做成动画课件)学具(学生准备学具卡片)学情分析: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1.多媒体出示小猪、小兔盖房子的动画课件。
[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说,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同时,灵活运用画面引出新知问题,自然有度。
]师:小朋友们爱听故事吗?谁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动画课件,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给学生留出3分钟的思考时间。
)2.讲故事。
生1:小兔子的房子被大雨冲倒了,要重新盖房子,小猪来帮忙。
小兔搬砖,小猪扛木头,他们终于盖好了新房子!师:你怎么知道是小兔在盖房子?生1:从房子上面的兔子头像知道的。
生2:小兔还给小猪准备了好吃的呢!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3:水中的小鱼也在为他们加油呢!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小猪、小兔互相帮助,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把观察到的讲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通过这个动画片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说一说吗?下面我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新知过程以学生为主,学生通过观察去感悟“多”、“少”、“同样多”。
老师的引导与学生合作恰如其分。
新思想新观念有所体现,同时评价有度,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1.小组合作。
观察动画片,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
生1:我知道有4只兔子,3只小猪。
生2:有3个苹果,4个萝卜。
生3:有4个板凳,4根木头。
生4:我发现1只兔子搬1块砖,没有剩下的砖。
师:说得很好,兔子和砖都没有多余的,这时我们可以说兔子和砖同样多。
你们记住了吗?看看,动画片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生1:1只小猪吃1个苹果,小猪和苹果同样多。
生2:1只小兔吃1个萝卜,小兔和萝卜同样多。
生3:老师,我发现1只小猪扛1根木头,还剩1根木头。
师:你发现谁多谁少?生3:木头多,小猪少。
师:很好,还可以怎么说?生1:木头比小猪多。
生2:小猪比木头少。
师:同学们真聪明,刚才同学们讲的,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多少)3.同位互相说。
动画片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
生:(略)三、应用拓展1.同位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a.一个同学摆,同位摆的和他同样多。
b.同位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教师巡视,发现多数一个摆在上面,一个摆在下面。
)[做到了学中有用,用中促学。
解法多样化落到了实处,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学生可用不同方法去学习数学的道理,符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师:同位合作得真好,想一想,怎样摆,老师一眼就看出谁摆得多,谁摆得少,或同样多?生1:数一数,标上数。
生2:对齐摆,长的多,短的少,一样长的同样多。
师:他们的方法都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应该在学习上善于观察和动脑,讲究方法。
2.说出你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生1:我班男生比女生多。
生2:校园里的杨树比柳树少。
生3:我的铅笔和同位的铅笔同样多。
……师:同学们说得这么多,这么好,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比比谁聪明。
a.教师拿出一串红、黄相间的珠子,让学生判断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先让学生在组内说说。
b.小组交流。
1组:用数的方法:数出红珠子有几个,黄珠子有几个,再比较。
2组:这种方法太麻烦,我们组是找朋友:一个红珠子和一个黄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
3组:我们组还有一种方法:如果开始第一个珠子是红色,最后一个也是红色,那就是红珠子多;如果开始第一个珠子是红色,最后一个是黄色,那就是两种珠子同样多。
四、总结全课师:同学们真聪明,说得妙极了!好了,这节课你们学得很好,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呢!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好好学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比长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学具准备: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学情分析:教学设计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引导观察。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
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2.交流、汇报。
a.问:你发现了什么?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
d.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cháng长、duǎn短)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a.看出来的。
b.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c.两头儿都不对齐。
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了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1.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提出要求: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后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全课小结(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