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的研究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感进行了综合性的文献综述。
本文将综述幸福感研究的最新进展,涵盖了幸福感的定义、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幸福感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程度的评价。
要研究幸福感,首先需要准确定义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通常包括积极情感、满足感和目标达成感等方面的心理体验。
根据这些定义,研究者们发展了各种测量幸福感的工具,例如主观幸福感问卷、积极情感量表等等。
这些测量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
在个体特征方面,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体因素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例如,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感到幸福,结婚的人比未婚的人更具有幸福感。
此外,人格特质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如乐观、自尊、内外控等。
社会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支持体系和教育水平等都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幸福感越高。
此外,社会支持体系、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环境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文化背景也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幸福感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体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东方文化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因此,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和评价方式也各不相同。
幸福感对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幸福感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更具有生活满意度和质量。
同时,幸福感也能够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降低患病风险。
从社会带来的角度来看,幸福感水平较高的社会通常更加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社会关系更加和睦。
因此,提高幸福感不仅对个体有益,也对社会有益。
家庭幸福感的研究意义

家庭幸福感的研究意义摘要:一、家庭幸福感的研究背景二、家庭幸福感的研究意义1.社会和谐稳定2.个人心理健康3.家庭关系和谐4.子女成长环境正文:家庭幸福感的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家庭幸福感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家庭幸福感研究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幸福感的研究背景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家庭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研究家庭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家庭幸福感的研究意义1.社会和谐稳定家庭幸福感研究有助于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家庭在个体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幸福感高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家庭成员,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个人心理健康家庭幸福感研究关注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家庭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幸福感低的家庭,可能存在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长此以往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通过研究家庭幸福感,可以为家庭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3.家庭关系和谐家庭幸福感研究可以揭示家庭关系的现状,为家庭提供改进关系的建议。
幸福感高的家庭,往往具备和谐、关爱、支持等特征。
研究家庭幸福感有助于提高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增强家庭凝聚力。
4.子女成长环境家庭幸福感研究关注家庭环境中子女的成长,有助于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教育理念。
幸福感高的家庭,能为子女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子女的全面发展。
总之,家庭幸福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家庭幸福感,可以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增进家庭关系的和谐、为子女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来源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来源近年来,幸福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幸福感研究探索了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来源。
本文将从社会关系、自我评价、情绪调节和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幸福感的来源及其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一、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社会关系在个体幸福感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人际交往对幸福感的影响是显著的。
有亲密关系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他们享受亲密关系带来的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
与家人、朋友或伴侣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助于个体感受到爱、关心和幸福。
此外,积极的社交网络也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经历,获得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
二、自我评价与幸福感自我评价是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对自身的认同、自信和满意程度直接影响着幸福感的形成。
积极的自我评价是培养幸福感的基础,个体应该注重自我关怀和自尊,接受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积极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感。
同时,与他人的比较也会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过度的自我比较可能引发焦虑和不满,对幸福感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个体应该要有积极的自我评价,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追求内心的平和和满意。
三、情绪调节对幸福感的影响情绪调节是个体幸福感的调节因素之一。
情绪的积极调节和消极调节对幸福感的感受有着明显的影响。
积极情绪调节包括积极的情绪表达、情感感知和情感调节,可以促进个体的幸福感。
相反,消极情绪调节,如情绪抑制和逃避,对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个体应该学会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寻求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如情感表达、放松训练和积极的心理干预,以提高幸福感。
四、积极心理学的启示积极心理学为研究幸福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它强调积极心理特征的培养,探索使人们感到幸福和满足的因素。
在幸福感的研究中,积极情感、流畅体验、积极情感调节和乐观态度等积极心理特征被广泛研究。
这些研究启示我们,个体可以通过积极思维、积极情感调节和积极行为,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日益普及,幸福感这一概念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内在世界和行为特点的学科,自然也对幸福感进行了深入研究。
那么,在心理学中,幸福感是如何被定义和研究的呢?一、心理学中的幸福感定义幸福感是指一个人主观上感受到的愉悦、满足和幸福的程度。
在心理学中,幸福感通常被看作是人类幸福感受体验的核心内容,即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内外部因素的体验和评价,对生活是否幸福进行主观判断。
心理学家对幸福感的定义和解释不尽相同,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幸福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
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社会、家庭、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个体自身的性格、认知、态度等内部因素。
二、幸福感的评估标准在研究幸福感时,心理学家通常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来衡量个体的幸福感。
其中,最常用的衡量工具是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是通过让被试者自行评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确定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然而,问卷调查和访谈本身也存在某些局限性,例如受访者可能会受到社会期望、自我陈述等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幸福感评估结果的准确度受到影响。
因此,有些心理学家也会选择采用行为实验等更加客观的评估方法,来衡量幸福感的水平。
三、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心理学家们发现,在个体的幸福感中,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影响因素,包括:1. 社会因素:社交网络、亲密关系、工作、社会参与度等2. 经济因素:收入水平、生活质量、财富积累等3. 个体心理因素:性格特质、认知水平、成就动机等4. 文化因素:价值观、信仰体系等此外,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积极心理调适,如乐观的态度、积极的情感等,也会为提高个体的幸福感作出贡献。
四、心理学幸福感的研究价值在心理学领域,研究幸福感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生活质量:了解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幸福感水平,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
2. 推进社会发展:了解幸福感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社会政策,推进社会和谐、平衡发展。
幸福感的心理机制研究

幸福感的心理机制研究幸福感是人类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它涉及到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
幸福感的实现并非仅仅依赖于物质财富和事业成就等外部因素,而是与个体的心理机制密切相关。
一、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被认为是幸福感的重要心理机制之一。
个体能否在面对压力、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并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与其幸福感水平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具有较高幸福感的个体往往具备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更积极地应对负面刺激,并迅速从负面情绪中恢复。
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积极的情绪表达、情感管理等。
二、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的关系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评价,它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时,会产生较高的幸福感。
相反,对自己能力的不确定和负面评价会降低幸福感水平。
因此,培养和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可以通过学习新技能、获得成功经验和精神支持等方式来实现。
三、积极心理素质与幸福感的关联积极心理素质包括乐观、坚韧、自律、感恩等,是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
乐观的个体更倾向于积极解析事情,对待挑战更加积极,更易经历快乐与幸福。
坚韧意味着持之以恒并能从挫折中恢复,这是实现幸福感的重要心理机制。
自律意味着在面对外界诱惑和内心冲突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从而提高个体对于自身决策的满意度。
感恩能够让个体更加关注积极的方面,对外界提供的帮助抱有感激之情,从而提升幸福感。
因此,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四、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幸福感的形成和提升至关重要。
亲密的家庭关系、友好的朋友圈以及融洽的工作环境都能够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从而增强幸福感。
而孤独、社交焦虑等人际问题则会削弱个体的幸福感。
因此,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幸福感的心理机制研究可以从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自我效能感、积极心理素质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

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也对幸福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并介绍一些有关幸福感的心理学理论和幸福感的提升方法。
一、心理学对幸福感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心理学对幸福感的定义通常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整体幸福感两个方面。
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感受,而整体幸福感则包括了个体在多个方面(如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的满意程度。
为了测量幸福感,心理学学者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
其中最常用的是主观幸福感问卷和积极情感问卷。
主观幸福感问卷通常包括了一些描述个体满意度的问题,如对生活满意度、对自己婚姻满意度等,通过量表来测量个体的满意度。
而积极情感问卷则用来测量个体积极情感的程度,包括快乐、满足、希望等。
二、幸福感的心理学理论1. 需求理论根据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个体在满足生理需求之后,会渴望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在满足这些需求后,个体才能达到幸福感的最高水平。
2. 流畅理论流畅理论认为,当个体投入到一项具有挑战和技能平衡的活动中时,会出现心流状态,即一种高度集中和享受的体验。
心流状态的出现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因为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感受到忘我和满足。
3. 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的幸福感与他人的比较有关。
根据这个理论,个体通常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幸福感水平。
如果个体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落后于他人,那么他的幸福感就会受到影响。
三、幸福感的提升方法1. 培养积极的心态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挑战,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例如,积极思考、培养感恩的心情、保持乐观的情绪等。
2. 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亲密的社交网络,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增加幸福感。
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五篇

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五篇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篇1昨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__年成都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成都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5分,满意度较高,且较__年提高了1.58分,较__年提高了5.48分,连续两年实现持续提升。
通过调查,报告建议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提升市民幸福感。
调查中,在问到对幸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方面,68.88%的市民认为“家人健康“、47.70%认为是“子女教育“、47.13%认为是“医疗状况“、42.28%认为是“食品安全“、41.63%认为是“住房条件“、36.54%认为是“社会保障“、32.51%认为是“婚姻家庭“、31.69%认为是“家庭养老“、21.51%认为是“人身安全“、18.31%认为是“伪劣商品“。
“75后85前“幸福感最低__年成都市女性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9分,略高于男性0.11分。
从具体构成看,女性在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四项幸福感满意度高于男性,而在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便利三项则低于男性。
年龄段的不同对幸福感知程度也不一样。
其中,16—19岁的青少年幸福感评价最高,为83.63分;其次为50—59岁的老年人群,幸福感满意度为82.95分;再次为20—29岁和40—49岁年龄段人群,分别为82.60分和82.00分;而处于30—39岁的“75后85前“幸福感满意度最低,为81.23分。
记者注意到,“75后85前“群体在七个方面评价分都最低,特别是工作环境和幸福感知两项,分别为71.19分和77.47分,分别比最高分少了3.21分和4.32分。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幸福感最高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人士幸福感得分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为82.29分,丧偶人士幸福感为81.13分;离婚人士幸福感最低,仅为78.94分。
从构成项目看,离婚人士在家庭环境和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低,分别为79.39分和72.50分;而未婚人士在生活信心和家庭环境方面满意度较高,分别为87.24分和86.02分。
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引言:幸福感被视为衡量一个人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指标之一。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幸福感对其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幸福感的概念与测量方法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幸福程度的主观感受。
测量幸福感常采用主观问卷调查法,包括使用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和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等。
二、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学业压力、情感困扰和社会期待等多重压力,其幸福感普遍受到影响。
目前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幸福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女性学生幸福感相对较低。
三、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1. 学业压力:大学生面临着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等学业困扰,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感。
2. 人际关系:与同学、室友、恋爱对象等人际关系的质量关系着大学生的幸福感。
3. 自我认同与自尊心: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对幸福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4. 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幸福感。
四、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策略1. 心理疏导与辅导:学校应建立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系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提升幸福感。
2. 关注人际互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和引导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友好交往,加强合作与互助精神。
3.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鼓励大学生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增强自信。
4. 培养健康心理: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韧性。
结论:大学生幸福感与其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息息相关。
通过研究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并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困境,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幸福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研究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研究幸福感和满意度是心理学中常被研究的领域。
幸福感指个体对自己生活中整体幸福程度的主观评价,满意度则强调个体对某一特定方面或领域的满意程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幸福感和满意度的研究内容和步骤。
一、幸福感研究1. 定义幸福感:幸福感是指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对整体生活满意度的评价。
2. 测量幸福感的方法:a. 主观幸福感问卷:通过直接询问个体对于自己幸福感的评价来测量,例如“您认为自己的生活幸福吗?”b. 快乐日记法:个体每天记录自己当天的快乐体验,根据记录的内容评估幸福感。
c. 幸福指数:利用一系列标准指标(如社会关系、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对个体的幸福感进行综合评估。
二、满意度研究1. 定义满意度:满意度指个体对特定方面或领域感到满意的程度。
2. 测量满意度的方法:a. 问卷法:通过编制相关的问卷,根据个体对特定方面的评价来测量满意度。
b. 口头询问法:直接向个体询问对特定方面的满意程度,例如“您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吗?”c. 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反应,推测其满意度。
三、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a. 性格特质:乐观积极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而焦虑和抑郁的人则可能对生活感到不满。
b. 自尊和自我价值感:自尊和自我价值感高的个体通常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和满意。
c. 年龄和性别:年长者通常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女性可能比男性更注重社交关系和人际关系。
2. 外部因素:a. 社会关系: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b.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稳定和相对富裕的个体通常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和满意。
c. 工作环境:满意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d. 健康状况:身体健康和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于幸福感和满意度至关重要。
四、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性1. 对个体:a. 促进身心健康:幸福感和满意度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可以减少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b. 提高生活质量:幸福感和满意度为个体提供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加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心理学研究报告: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心理学研究报告: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1. 引言幸福感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人们普遍追求并希望拥有更高的幸福感,而心理学家致力于探索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影响幸福感的不同方面。
2. 外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2.1 社会关系社交支持、家庭和友谊关系等都被发现与个体的幸福感呈正相关。
我们可以考虑亲密关系质量、社会资本以及社交网络大小等因素对幸福感产生的影响。
2.2 物质条件物质条件包括收入水平、经济安全性以及住房条件等。
过去研究表明,一定程度上物质条件确实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但是其效果随时间推移可能递减。
2.3 健康状况身体健康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体能状况、慢性病负担以及身心健康等因素可能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3. 内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3.1 积极情绪和情感调节积极情绪和情感调节能力被发现与个体的幸福感密切相关。
乐观主义、自尊、自我控制以及应对策略等内在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水平。
3.2 心理状态和认知机制心理状态如满足感、满意度以及自我效能感等都是与幸福感密切相关的因素。
认知机制如目标设定、情绪调节和心流体验等也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
3.3 性格特质人们拥有不同的性格特质,这些个体差异可以对幸福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倾向以及亲社会行为等。
4. 幸福感提升方法探讨4.1 心理干预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等方式来帮助个体提升幸福感,包括积极情绪培养、应对技巧培训等。
### 4.2 心理剖析通过了解自身需求和价值观,从而调整生活方式、制定目标和行动计划来提升幸福感。
### 4.3 社区倡导社区组织推动公益活动,增加社交交流机会,以及向社区成员传授幸福感的重要性。
5. 结论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并探讨了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这些结果表明,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个体的社会关系、物质条件、健康状况以及积极情绪、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质等多个方面。
幸福感研究的内容

主要内容:一、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因素如,在人际关系、家庭、社会与教育等方面。
二、从大学生自身着手,研究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可操作性策略,并找到通过调整自我来达到比较良好的精神状态的方法主观幸福感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当今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选用总体幸福感问卷,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和归因方式问卷对内蒙古地区几所大学的1000名汉族和蒙古族本科生进行了研究,探求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就业压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结果表明:第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内蒙古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年级差别,由高到低分别是:大二、大一、大三、实习年级。
大一,大二年级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大三和实习年级。
不同性别、经济状况、生源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不显著。
民族、独生与非独生、单亲与否、恋爱与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没有影响,但对主观幸福感的某些因子起到了显著地影响作用。
第二,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方面大学生在学业成就上偏向于内控性归因,着重于努力因素,不同性别、民族、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和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三,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六个因素的影响力由大到小分别是:自身条件、求职经历、学校因素、职业期望、家庭因素、生理因素;不同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别对就业压力的总体水平影响不显著,但对就业压力的某些内部因子有显著地影响;不同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没有显著差异。
第四,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就业压力、主观幸福感关系方面(1)学业成就归因与主观幸福感负相关,成功内控性归因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成功外控性归因、失败内外控归因与主观幸福感表现为负相关。
心理学中幸福感测量的研究及应用

心理学中幸福感测量的研究及应用幸福感在人类心理学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当今社会,随着大家收入、健康、关系和安全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幸福感也被更多的人重视起来。
而在幸福感的研究中,测量幸福感变得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测量幸福感呢?测量幸福感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下来自科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PERMA”模型,它是指人类被幸福感五个部分组成,即正向情感(positive emotion)、参与感(engagement)、积极关系(positive relationship)、意义感(meaning)和成就感(achievement)。
正向情感是指一个人持续的感到愉悦、快乐和乐观,例如爱好和舒适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积极影响。
参与感则是指个人在一项活动中完全投身并沉浸其中的状态。
积极关系是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物之间的互动。
然后意义感则是指感到人生有意义和价值。
最后,则是成就感,指的是一个人在行动和活动中感受到的成功和成就。
当然,幸福感有时候也是单一的,存在于某个方面,比如一个人仅仅因为有了更多的钱而感到幸福。
需要指出的是,幸福不是非此即彼的,人可以拥有多个幸福感。
但是测量幸福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科学家们为此也开发了很多测量幸福感的方法。
首先,许多人喜欢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你最近是否感到幸福和快乐?”。
这种被称为单一问题法(Single-item method)的方法在很多研究中都被广泛使用。
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问卷调查,这种方法包括了多个因素和不同的维度。
例如,一个常用的问卷调查是分类幸福感问卷(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其中包括了由个体不同的维度,这些维度来自于并不相同的人类学和心理学背景。
虽然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是,问卷调查是测量幸福感的一种经济和有效的方法。
此外,测量幸福感的方法还包括了许多生理指标,比如皮肤电阻值、产生了多少多巴胺等等。
大学生幸福感研究综述

大学生幸福感研究综述一、研究现状1.1幸福感的认识幸福,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体验,也是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
因此,它是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主题,从人类起源开始,人们就在不断探寻幸福。
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理解和思索的脚步。
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
幸福感的概念有如下几种认识:1.1.1幸福感的情感模型最早的幸福感概念界定是情感模型,Bradburn(1969)奠定了幸福感的情感取向模式。
他把幸福感理解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之间的平衡。
正性情感增加一个人的幸福感,负性情感降低一个人的幸福感,总的幸福感是两者之间平衡的结果。
1.1.2幸福感的认知模型第二个幸福感的概念模型源于社会学家对生活满意的研究,他们把生活满意视为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从认知角度展开了研究。
认知模式既包括对整体的生活满意的全面评估,也涉及到具体领域生活满意的评价。
1.1.3主观幸福感模型Andrews和Withey在1976年提出:主观幸福感包含三个基本因素,它们是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生活满意度被看作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幸福感的评价完全依赖于个体本人的标准;(2)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评价,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3)相对稳定性,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
1.1.4心理幸福感的模型Ryff和Singer ( 1998, 2000)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引申中探索了幸福感背景问题—人的生活空间发展理论。
他们认为幸福不能等同于快乐,批评了主观幸福感研究对情感的过度关注,认为情感的评估不能够明确地回答主观幸福的涵义,幸福感应该定义为“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
1.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进展1.2.1国外幸福感研究的进展从心理学诞生之初至20世纪50年代初,在有些心理学家的理论与研究中涉及到幸福与快乐的问题,产生了一些有关幸福感的重要思想,阿德勒把幸福感同生活的意义联系起来,认为“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而是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在于对人类全体发生兴趣。
关于幸福感的科学研究

关于幸福感的科学研究幸福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一个主观感受,因此科学研究幸福感并不容易。
本文将探讨关于幸福感的科学研究,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生物学等角度阐述幸福感的本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
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与积极情绪、满足感和意义感密切相关。
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喜悦等正向情绪体验,而满足感是指人们满足基本需求和自我实现的感觉。
同时,意义感也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追寻目标、实现自我价值来获得幸福感。
社会学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对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稳定性对幸福感具有积极效应。
人们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友情和社交网络来提高幸福感。
此外,研究还发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慈善行为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另外,生物学角度研究发现,幸福感与人体内多种化学物质相关。
例如,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多巴胺是一种与奖赏相关的神经递质,其水平较高时人们会感受到愉悦和满足,从而提高幸福感。
血清素是一种能够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其水平较高时人们会感到更加平静和满足。
科学家们使用各种方法研究幸福感,例如,利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脑成像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研究幸福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向被试者提问来了解其幸福感水平。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来观察不同条件下人们的幸福感变化。
脑成像技术能够直接观察和记录人脑活动,从而探索幸福感的神经机制。
总结起来,幸福感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主观体验,受到心理、社会和生物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幸福感与积极情绪、满足感和意义感的关系。
社会学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对幸福感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学角度的研究揭示了幸福感与神经递质的关系。
科学研究幸福感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脑成像技术等。
通过深入研究幸福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为人们提供更多获得幸福感的方法和途径。
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

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幸福感对于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以及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心体验的主观感受,包括快乐、满足感以及对生活的积极评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关注幸福感的起源、影响因素以及提升途径。
本文将从正向心理学、社会关系、自我感知和生活方式等角度综述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
一、正向心理学与幸福感正向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幸福感和优越功能的心理学领域。
幸福感作为正向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帮助个体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个体在积极情绪的激励下,往往能够更加快乐和满足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社会关系对幸福感的影响社会关系是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数量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家庭关系、友谊和伴侣关系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具有正向作用。
与此同时,社交支持也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人们通过社交交往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从而提升自身幸福感。
三、自我感知与幸福感自我感知是指个体对自身特征和能力的认知和评价。
积极的自我感知能够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自尊、自信、自我效能等积极自我感知与幸福感呈正向关系。
个体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程度越高,幸福感也越高。
因此,提升个体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对于塑造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活方式与幸福感个体的生活方式也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稳定的作息时间、适量的运动等。
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能够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提升幸福感。
此外,积极追求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社交活动也是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涵盖了正向心理学、社会关系、自我感知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了解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找到提升自身幸福感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培养积极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以及改善生活方式等方式,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过上更加满意和充实的生活。
心理学专业中的幸福感研究心理幸福与生活满意度

心理学专业中的幸福感研究心理幸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学专业中的幸福感研究: 心理幸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学专业中的幸福感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的领域。
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不仅是生活中的精神追求,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专业中对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心理幸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一、幸福感的定义和衡量幸福感是指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程度。
在心理学中,研究者尝试寻找一套科学的方法来衡量幸福感。
目前常用的幸福感测量工具包括主观幸福感问卷(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生活满意度问卷(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等。
这些工具通过提问的方式,让个体对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评估,从而获得幸福感的数值。
二、心理幸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心理幸福与生活满意度是紧密相关的概念,但并不完全相同。
心理幸福是一个更加主观的概念,它包括个体对于自身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和感受。
而生活满意度则更加侧重于对于生活整体的满意程度的评估。
研究表明,心理幸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心理幸福感高的个体往往也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
三、心理学专业中的幸福感研究随着对于幸福感重要性的认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专业开始关注幸福感的研究。
心理学专业中的幸福感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心理幸福感高的个体拥有更强大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并更容易从挫折和压力中恢复过来。
此外,心理幸福感还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2. 幸福感的培养和提升心理学专业中的研究者也致力于探索如何培养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通过心理幸福干预、积极心理训练等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提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这些干预方法包括正向情绪的培养、价值观的重建以及扩大社交关系等。
3. 幸福感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幸福感不仅仅是个体内在的体验,也与社会关系息息相关。
幸福感的研究范文

幸福感的研究范文幸福感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幸福的感觉。
幸福感的研究旨在探索人们如何定义幸福,以及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本文将分析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和应用方法。
一、幸福感的定义幸福感是主观感受,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可能有所不同。
有的人认为物质富足是幸福的关键,有的人认为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是幸福的标志,还有人认为追求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幸福感是一个个体内心深处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快乐感的评估。
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1.物质条件:物质富足对提高幸福感起到一定的作用。
研究表明,适度的财富可以提供安全感和满足基本需求,从而增强幸福感。
2.社交关系:与家庭、朋友和社区的良好关系对幸福感至关重要。
社交支持和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体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3.健康状况:身体健康是幸福感的基础。
研究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好的人通常比不健康的人更加幸福。
4.个体特征:性格特质、乐观态度和自尊心等个体特征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积极乐观的个体更容易拥有更高的幸福感。
5.心理需求满足:自我实现、成长和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可以带来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三、幸福感的应用方法1.心理测评:幸福感可以通过心理问卷或调查表来测量。
这些测量工具可以帮助研究者定量地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并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2.幸福干预:基于幸福感研究,幸福干预可以在个体和社区层面上进行。
个体层面的幸福干预可以通过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促进社交关系和提升心理健康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社区层面的幸福干预可以通过建设社区支持网络、提供公共服务和鼓励社会参与来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3.政策制定:幸福感的研究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以便制定更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政策。
例如,在教育领域,政策制定者可以关注学生的幸福感,鼓励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幸福感研究对人们追求幸福、提升生活质量和改善社会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

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幸福感是人们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和研究,探讨了幸福感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
一、幸福感的定义与衡量心理学中,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幸福与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
但是,幸福感的体验是个人化的,不同的人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心理学家通过客观指标和主观问卷等方式来衡量幸福感水平。
常用的问卷包括“主观幸福感问卷”以及“生活满意度问卷”,通过这些问卷,心理学家可以了解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心理学研究发现,幸福感受多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人格特征:个体的乐观、积极情绪以及自尊等人格特征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研究表明,性格开朗、乐观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2.社会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稳定的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积极的家庭、友谊和爱情关系,能够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情感扶持,从而提高幸福感。
3.经济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经济财富可以提高幸福感,但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是有限的。
一旦适度的经济条件得到满足,经济条件对幸福感的影响将递减。
4.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联。
心理压力、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会降低幸福感。
三、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个体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升幸福感。
1.培养积极的情绪:积极情绪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心态、积极情感的培养来提高自身的幸福感。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可以通过加强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保持密切联系,增加幸福感的体验。
3.追求个人价值和意义感:追求个人的价值和意义感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个体可以通过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所在,增加自身的幸福感。
4.注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幸福感的基础,个体需要注重饮食、运动和休息,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心理学与幸福感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与提升方法

心理学与幸福感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与提升方法心理学与幸福感心理学一直以来都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以及整体情感状态的满足程度。
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旨在揭示幸福感的本质,并提供一些方法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本文将就心理学与幸福感的研究及其提升方法进行探讨。
一、幸福感的定义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包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对个人情感状态的评价、对未来的乐观程度等。
幸福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它关系到个体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
二、心理学与幸福感的研究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幸福感,通过实证研究、问卷调查和生物心理学等方法,揭示了幸福感与个体的因素、环境的因素以及心理状态的关系。
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与幸福感息息相关。
性格特征、基因背景、自我价值感等都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乐观积极的人往往拥有较高的幸福感,而消极悲观的人则幸福感相对较低。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庭、职业、经济状况等对幸福感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有良好的社交支持网络、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有足够的物质条件的人往往更容易拥有较高的幸福感。
3. 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状态对幸福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会显著降低人们的幸福感。
相反,积极的情绪和心理调适能够提升幸福感。
三、提升幸福感的方法既然幸福感与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心理状态有关,那么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1. 培养积极心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加幸福感。
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积极对待困难和挑战,培养自己的快乐感。
2. 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与他人建立密切的社交关系,包括家庭、朋友和同事,能够提高幸福感。
互相支持、理解和分享,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3. 寻找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为目标努力奋斗,能够给人以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加幸福感。
4. 注重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对提升幸福感至关重要。
小学生幸福感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幸福感的研究报告引言: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对于小学生而言,幸福感的培养不仅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为他们的学习成就和人际关系提供积极的支持。
本报告旨在探讨小学生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以及如何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1. 幸福感的定义和重要性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涉及到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满足程度的评估。
幸福感对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与他们的自尊心、正向情绪、学习动机以及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2. 幸福感的关键因素2.1 家庭环境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石,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适当的养育方式以及积极的家庭氛围,从而促进其幸福感的形成和提升。
2.2 学校环境学校是小学生学习和社交的重要场所,积极、和谐且富有挑战性的学校环境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从而增强幸福感。
2.3 社交支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对小学生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他们在和同学、老师、家人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中,能够获得情感支持、友谊和归属感,这些都是促进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2.4 自我认知和情绪调控小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和情绪调控能力对幸福感的形成和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自我认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有效的情绪调控策略能够帮助他们处理负面情绪,提升正向情绪体验。
3. 提升小学生幸福感的策略3.1 家庭策略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关心、支持和鼓励小学生,营造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
定期与孩子沟通、传递爱和关怀的信息,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价值观。
3.2 学校策略学校可以提供积极向上、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为小学生创造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同时,学校还应提供情感支持、社交技能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资源,帮助学生学会适应挫折和管理情绪。
3.3 社会策略社会各界可以加强对小学生的关注和支持,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积极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使用左脑过多不幸福 美国一位名叫霍华. 美国一位名叫霍华.克莱贝尔的心理学家几年前曾做过一项 调查发现, 调查发现,现在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利用左脑去看待问题和 思考生活,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人感受轻松愉快的能力下降。 思考生活,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人感受轻松愉快的能力下降。 不仅如此,过度使用左脑而忽视右脑还是失眠、焦虑症、 不仅如此,过度使用左脑而忽视右脑还是失眠、焦虑症、 抑郁症等某些心理疾病产生的主因。 抑郁症等某些心理疾病产生的主因。 好胜心过强不幸福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不敢竞争自然不是好事。但物极必反: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不敢竞争自然不是好事。但物极必反: 要是竞争性太盛就会发展为好胜心。 要是竞争性太盛就会发展为好胜心。而据美国科学家的新 研究,好胜者大多心率较快,血压偏高,睡眠不好, 研究,好胜者大多心率较快,血压偏高,睡眠不好,消耗 不良经常发生。由于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神经性、 不良经常发生。由于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神经性、皮肤性 疾病甚至癌症。据计算,好胜心过强折寿最多可达10 10年 疾病甚至癌症。据计算,好胜心过强折寿最多可达10年。
.
.
幸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公民的整体幸福水 平往往与该国家或者该城市的GDP有着紧密的有机联系, GDP有着紧密的有机联系 平往往与该国家或者该城市的GDP有着紧密的有机联系,所以 幸福指数”首先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指标。 “幸福指数”首先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指标。 但是,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恩博士的研究:在最近40 但是,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恩博士的研究:在最近40 年间,自认为“非常幸福”的美国人的“幸福指数” 年间,自认为“非常幸福”的美国人的“幸福指数”一直 呈下降趋势。一项最新统计还显示: 呈下降趋势。一项最新统计还显示: 在1960-2000年期间,按不变价格美国人均收入翻了番, 1960-2000年期间,按不变价格美国人均收入翻了番, 年期间 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确从40 下降到30 左右。 40% 30% 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确从40%下降到30%左右。 在法国、英国和美国等经济发展较快的欧美发达国家, 在法国、英国和美国等经济发展较快的欧美发达国家,最 近的十几年间,精神抑郁的人数在与年俱增, 近的十几年间,精神抑郁的人数在与年俱增,差不多占了 总人口的11 左右,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非洲国家, 11% 总人口的11%左右,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非洲国家, 此比例仅为7 上下。 此比例仅为7%上下。
.
幸福是什么
—幸福学家的科学新发现 幸福学家的科学新发现 唐若水) (唐若水)
.
.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一大目标,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一大目标,但“幸福”却是个既 幸福” 不可捉摸又难以名状的东西。 不可捉摸又难以名状的东西。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 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 行为认知学派认为幸福是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 行为认知学派认为幸福是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 认为幸福是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 人本主义则认为幸福是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 人本主义则认为幸福是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 满足福重在过程,而非结果 一个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一个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各种心理需要都会得到及时 的满足,是肯定没有幸福感的。 的满足,是肯定没有幸福感的。因为幸福感往往在追求的过 程中发育。实际上幸福存在于心理满足的过程之中, 程中发育。实际上幸福存在于心理满足的过程之中,存在于 自身潜能发挥的过程之中。 自身潜能发挥的过程之中。 幸福是无数“小乐” 幸福是无数“小乐”的日积月累 有一个心理试验,请受试者关注自己的心情六周,每个人 有一个心理试验,请受试者关注自己的心情六周, 身上都带着电子测定器,记录他们当时的感觉以及快乐的 身上都带着电子测定器, 程度,测试结果让人感到意外: 程度,测试结果让人感到意外:一个人的幸福感竟然来自 多次的“感觉良好” 而不是仅仅一次短暂的“大乐” 多次的“感觉良好”,而不是仅仅一次短暂的“大乐”。 一些很简单的“小乐” 诸如和孩子一起去放风筝, 一些很简单的“小乐”,诸如和孩子一起去放风筝,和朋 友去野外踏青或者享受一次自己制作的美味等- 友去野外踏青或者享受一次自己制作的美味等-这些不起 眼的“小乐” 加起来却往往远远胜过短暂的“大乐” 眼的“小乐”,加起来却往往远远胜过短暂的“大乐”。
幸 福
收入
.
.
小康者的幸福感往往最强 在对中国上海、北京、杭州等6 在对中国上海、北京、杭州等6个大城市居民幸福程度所作 的调查中,幸福指数最高的人并不是收入最高的大款, 的调查中,幸福指数最高的人并不是收入最高的大款,当然 也不是低收入者,而是那些月薪3000 3000元上下的收入中等或中 也不是低收入者,而是那些月薪3000元上下的收入中等或中 等偏高的小康者。 等偏高的小康者。 据美国《太阳报》报道,在对1万名工人和5000个家庭进行 据美国《太阳报》报道,在对1万名工人和5000个家庭进行 5000 的调查中,自称“最感幸福”的英国人每周平均只挣255 255英 的调查中,自称“最感幸福”的英国人每周平均只挣255英 从收入来讲这也属于英国的小康者。 镑-从收入来讲这也属于英国的小康者。 阿伯丁大学的利奥塔尔迪教授指出: 阿伯丁大学的利奥塔尔迪教授指出:“这些小康者之所以 比高收入者更感到幸福,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工作时间短, 比高收入者更感到幸福,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工作时间短, 责任轻,因此压力也很小, 责任轻,因此压力也很小,而且也能比高薪者拥有更多的 时间或机会根家人和朋友厮守在一起, 时间或机会根家人和朋友厮守在一起,充分享受天伦之乐 或者温暖的友情。由此看来收入并不是一切, 或者温暖的友情。由此看来收入并不是一切,虽然他们支 付不起海外度假或购买名牌车的高额费用, 付不起海外度假或购买名牌车的高额费用,但这并不表示 他们对生活不满意。 他们对生活不满意。”
.
.
幸福也和遗传相关 美国的最新调查显示,人是否感到快乐和幸福也与遗传有关。 美国的最新调查显示,人是否感到快乐和幸福也与遗传有关。 明尼苏达大学地行为遗传学家里坚博士分析1500 1500对双胞胎时 明尼苏达大学地行为遗传学家里坚博士分析1500对双胞胎时 发现,即使他们中的一个做大学校长,另一个做水管工, 发现,即使他们中的一个做大学校长,另一个做水管工, 同卵双胞胎对人生的满意程度完全相同, 同卵双胞胎对人生的满意程度完全相同,即他们要么都很快乐 要么都很不快乐。 要么都很不快乐。 不过,遗传对人性格的影响也是相对的, 不过,遗传对人性格的影响也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后天 条件,如环境、教养等对同一类型的人可能产生完全不同 条件,如环境、 的结果。正如心理学家认为, 的结果。正如心理学家认为,性格作为个人对客观现实稳 定的态度,它受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文化因素、 定的态度,它受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文化因素、社会阶 层及家庭和学校等因素多方面的影响, 层及家庭和学校等因素多方面的影响,人的性格是在独特 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过程所形成的。 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过程所形成的。
.
.
幸福与年龄关系不大 早期的幸福感研究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早期的幸福感研究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幸福感 会呈下降的趋势。然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人们发现, 会呈下降的趋势。然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人们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满意感不但不会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满意感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 有升高的趋势。 有升高的趋势。 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人实际上能够根 据自身年龄的变化对自己的目标作出适当的调整。 据自身年龄的变化对自己的目标作出适当的调整。 一项针对于美国和英国居民的大规模抽样调查研究表明, 一项针对于美国和英国居民的大规模抽样调查研究表明, 年龄与幸福感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 年龄与幸福感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U型曲线的最低点在 40岁左右 岁左右。 40岁左右。
.
.
科学家们试图揭开产生幸福感的生理基础 精神心理学家们试图发现大脑中供幸福栖居的区域或褶皱, 精神心理学家们试图发现大脑中供幸福栖居的区域或褶皱, 试图发现大脑中供幸福栖居的区域或褶皱 因为他们认定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东西, 因为他们认定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其生理机制无疑根植 于大脑中心。 于大脑中心。 而实际上他们也通过试验证实: 而实际上他们也通过试验证实: 幸福者的大脑左前方叶显示出的“脑电流”更强, 幸福者的大脑左前方叶显示出的“脑电流”更强,相反在大脑 右前方叶中显示出较强的“脑电流” 右前方叶中显示出较强的“脑电流”的多是那些精神抑郁或沮丧 的人。 的人。 遗传学家则在通过努力找到能唤起幸福感的基因 则在通过努力找到能唤起幸福感的基因, 遗传学家则在通过努力找到能唤起幸福感的基因,以及忙于 论证遗传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感是否能起决定作用。 论证遗传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感是否能起决定作用。
.
.
对此莱恩解释说,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 对此莱恩解释说,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 而是曲线关系。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前, 而是曲线关系。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会 增加幸福;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 增加幸福;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它的进一步提 高未必会未必会明显增加幸福感。 高未必会未必会明显增加幸福感。 这是因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这是因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 开始呈递减态势。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 开始呈递减态势。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致达 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
.
主要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幸福学” 主要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幸福学” 研究者们近年来更是获得了许许多多的科学新发现。 研究者们近年来更是获得了许许多多的科学新发现。 金钱的多少不一定与幸福成正比 美国《福布斯》杂志曾经以最富有的400个人和另外1000 400个人和另外 美国《福布斯》杂志曾经以最富有的400个人和另外1000 多中低收入者以及穷人为对象做了以“幸福指数” 多中低收入者以及穷人为对象做了以“幸福指数”为专题的 比较调查,让他们从1 选出一个幸福数字。 比较调查,让他们从1到7选出一个幸福数字。1代表 我感觉非常不幸” 代表“我感觉非常幸福” “我感觉非常不幸”,而7代表“我感觉非常幸福”。 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流浪汉的幸福指数是2.9,超级富豪 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流浪汉的幸福指数是2.9, 2.9 们的幸福指数是5.8 其实5.8 5.8, 5.8并非很高的幸福指数 们的幸福指数是5.8,其实5.8并非很高的幸福指数—在过 20年间断断续续的调查中专家们还发现 年间断断续续的调查中专家们还发现, 去20年间断断续续的调查中专家们还发现,居住在寒冷的 北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的幸福指数也是5.8 5.8。 北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的幸福指数也是5.8。此外还有肯尼 亚的游牧民族马赛人,他们生活在简陋肮脏的草棚内, 亚的游牧民族马赛人,他们生活在简陋肮脏的草棚内,没 有电也没有自来水,而幸福指数同样为5.8 5.8。 有电也没有自来水,而幸福指数同样为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