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3.正确理解和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和看待作者的理想。
教学方式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二、导入课文。
宋代一位名闻天下的大文豪,因得罪权贵被贬出京,贬地是被当时人称为
蛮荒之地的岭南,已是垂垂老者的他满目含愁,神情凄惨,不知怎样才能度过这漫漫征程和以后寂寥的岁月。然而一本古人诗集却使他笑逐颜开,千般愁,万种虑,都被抛在了脑后。从此,这本诗集便伴随着他走向那不可知的未来。他规定一天读一首。并不是因为这些诗难懂,相反,他太喜欢这些诗了,在看似质朴无华,平淡无奇的外表下,蕴含着绚烂多彩、余味无穷的意味。所以,他要用心灵细细咀嚼。在咀嚼之中,这位大文豪找到了自己的隔代知音,找到了精神的新生。
他就是高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而那位古人就是大诗人陶渊明。
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们了解多少呢?
三、作家作品。
1.陶渊明(365~427) ,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也是我国第一位田
园诗人(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
人”)、隐逸诗人。
他又名陶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
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征士”(按照当时的习俗,德高望重的人死
了,应该加个谥号,一则为了褒扬死者,二则为了教育世人。当时文坛
领袖的颜延之将此谥号给了陶渊明,并写了悼文,高度赞扬了他无与伦
比的高洁节操。)
因为陶渊明的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与当时文人的普
遍倾向背道而驰。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高度评价陶渊明的
节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但对他具有高
度艺术成就的诗文却忽视了。到了唐代,陶渊明的作品才逐渐得到较高
的评价。李白、杜甫都曾称颂过陶渊明。其诗文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到
宋代才被逐渐以典范的形式确立了下来。欧阳修就说:“晋无文章,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苏东坡第一个成功地解读了陶渊明诗
文,为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了最牢固的基石。
多少有识之士,宁可固守物质的清贫,也要追求精神的富有、享受
精神的自由。陶渊明所塑造的世外桃源,更是多少代以来人们孜孜以求
的梦想家园、精神家园。
2.经历: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
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
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
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
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
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
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
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
六十二岁。
3.作品简介:《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
镳的宣言书。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作者写作时57 岁,
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
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
是桃花源。
四、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一)初读,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桃花源的
美。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
理解的词、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4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
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二)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并
对本课文言文知识进行归纳:
本课文言文知识归类: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
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味好,香浓。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6)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③退避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作标记,动词)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名词)
④齐谐(书名)志怪者也(记述,动词)
⑤《三国志》(记事的书或文章,名词)
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
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形容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其: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其:他,代渔人)
①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于是)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竟,竟然)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全部)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判断)
(2)省略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而省略
主语)
②便舍船,从口入(句前省略主语“渔人”)
③初极狭,才通人(句前省略主语“山洞”)
④问所从来(应为“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
⑤便要还家(应为“便要之还家”,省略宾语)
5.出自本文的成语:
(1)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
(2)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