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风味人间》的符号学解读
《风味人间》与《人生一串》:两种类型美食纪录片的叙事手法分析
![《风味人间》与《人生一串》:两种类型美食纪录片的叙事手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0c47523169a4517723a3c8.png)
1 叙事之于美食类纪录片美食纪录片在我国日益繁荣的纪录片作品群中,从观看人数上讲占有绝对的优势。
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以来,我国的美食类纪录片奇峰突起,在全国掀起一股美食热。
随后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和第三季都受到高度关注,紧随其后的各类不同的美食类纪录片也逐渐走进广大观众的视野,去年一部《风味人间》和一部《人生一串》更是让观众大呼过瘾。
美食类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关注,从外因上讲,近年来媒体融合的深入、4G技术的普及,带来了更方便的视频观看方式和更广大的观众群体。
从内因来说,除了观众本身对于美食的热爱与追求之外,一个核心的原因还是美食类纪录片作品质量上的提升。
《舌尖》系列之前,我国的美食纪录片并未引发全民热潮。
从内因上来讲,由于当时的拍摄习惯,我国早期的美食纪录片更偏向文献性质,有较强的普及和宣教意味,拍摄手法也较为单一。
而《舌尖》系列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充分肯定了作品中“人”的主体地位,通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带动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将人物的故事和背后的情感融入美食之中,食物、故事、情感等因素熔于一炉。
而近年来,纪录片“讲故事”的水平在不断提升,各类纪录片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法表现主题突出感情,增强作品可看性的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人文关照。
“以人为本”的叙事思想越来越得到广大纪录片创作者的认同。
因此,如何讲好纪录片的“故事”,越来越重要。
除了事情本身之外,如何对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进行排布,叙事手法上的考量也影响着一部作品叙事方面的成功。
这已不仅是纪录片作品在艺术成就上的考量标准,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面对更多的观众,这也是一部纪录片作品收获更大影响力,赢得更多观众市场需要回答的问题。
2 美食纪录片双璧——《风味人间》与《人生一串》2018年,我国最受瞩目的两部美食纪录片当属《风味人间》和《人生一串》。
《风味人间》是指导了《舌尖1》和《舌尖2》的导演陈晓卿的作品,在当前的纪录片界,“陈晓卿”三个字已经是优质美食纪录片的符号。
人间有风味,美食即相逢。目的及赏析
![人间有风味,美食即相逢。目的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93d02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6.png)
人间有风味,美食即相逢。
目的及赏析目的:微观拍摄则是对食物本身的一次极致探索。
《风味人间》运用了超微观摄影、显微摄影等拍摄方式,将视角缩小到“分子级”,窥见食物细微的变化和纹理。
利用这些拍摄手法,我们可以看到在腌制的过程中,细小的盐粒是如何一点点渗入到肉里;也可以看到卤水与豆浆相遇后,如何凝结成豆腐。
从食材间的碰撞反应,到食物在环境下的细微变化,通过微观摄影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进而思索某些味道和口感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我们都知道吃螃蟹蘸醋汁更好吃,在微观摄影下,这种做法便得到了科学地解释。
观众能看到当酸性物质接近蟹肉时,蟹肉的肉质纤维会瞬间展开,陈晓卿总导演曾生动地将蟹肉的这种变化称为“虎躯一震”。
观众从中了解为何我们会那样处理食物,一直以来流传下来的传统,在微观视角下获得了佐证。
美食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每个地方,都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味道,当你去到各个不同的地方品尝各种不同的当地风味特色美食,其实就是在和当地的文化,当地的风土人情接触融合,虽然说有的人可能不一见过,但是美食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赏析:人间即风味,美食即相逢,人间有味,日日食全食美,三观很重要,但三餐更重要,好好享受美食,享受生活里的人间烟火认真对待每一餐烟火,用心感悟每一个朝夕,有烟火气的生活,最诗意。
普通的日子里,藏着人间烟火和无尽的欢喜。
有山有水有人情美食。
日子平淡细碎,时光温柔缓慢,一杯一盏,一签一串,都是温柔的好食光。
食物中留存的烟火气,构成了我们努力生活的最大底气。
尝遍所有美食后,依然贪恋的味道,我们称之为家。
中国美食纪录片空间叙事创新的探讨--以《风味人间》为例
![中国美食纪录片空间叙事创新的探讨--以《风味人间》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56d79dd3169a4517623a32d.png)
收稿日期:2019-06-06作者简介:高嘉玮,女,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新闻系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
中国美食纪录片空间叙事创新的探讨———以《风味人间》为例高嘉玮(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21)摘 要:影像离不开空间叙事,空间叙事作为联系人与实际空间的纽带,在揭示影像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意义层面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梳理《风味人间》的空间叙事元素发现,它创新性地运用了显微技术来拓展可视的存在空间,从全球视角构造出的并置空间来拓深主题,大量运用流动空间来推动情节发展和创设想象空间引起精神共鸣。
对其空间叙事创新性的研究,将对中国美食纪录片在空间叙事上的创新提供启迪。
关键词:空间叙事;美食纪录片;并置空间;流动空间;想象空间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1-0110-03 一、引 言央视纪录频道推出《舌尖上的中国》,引领了中国美食纪录片生产传播的潮流。
《风味人间》是《舌尖上的中国》原创团队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部转型作品,同样由陈晓卿总导演,一样的配音与声乐团队,在纪录片呈现上具有继承性。
在腾讯视频开播3小时后,《风味人间》就获得了破亿的播放量,这其中存在空间叙事上的创新。
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分析它表现出的创新,来探讨美食纪录片空间叙事的更多可能。
关于纪录片叙事角度的研究,高阳从不同的叙事角度探讨,侧重空间叙事对传播的效果影响[10];何建明的《中国美食纪录片叙事研究》则从叙事学框架上,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美食纪录片叙事语境、叙事整体构建、叙事策略和文化价值。
可以说对美食纪录片的研究集中于对叙事策略、手段和功能上的探讨,偏重的都是时间维度。
纪录片从时间角度的叙事研究到空间维度的叙事研究是近年来开始转变的。
张肖艳的《人文社会纪录片的叙事空间探析》提出了“空间的交错感”,细化了以选择和塑形为主的空间叙事形式[8];梁辰则从空间叙事的功能、视角、形态和节奏四方面剖析《舌尖上的中国》,用新的角度深化了空间叙事研究[7]。
纪录片的跨文化叙事策略以饮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为例
![纪录片的跨文化叙事策略以饮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c13ed1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c.png)
跨文化叙事的表达方式
在《风味人间》中,跨文化叙事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影像:影片运用大量的实地拍摄,呈现出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和风土人 情。这些影像资料不仅为观众提供了真实直观的视觉感受,还能让他们通过细节 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
2、音乐:影片的配乐独具特色,运用了大量民族乐器和音乐形式,如二胡、 琵琶、古筝等。这些音乐元素有效地凸显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能 让观众感受到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
《风味人间》的叙事策略
《风味人间》是一部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各地美食, 让观众领略到不同地域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该片的叙事策略如下:
1、主题表达:《风味人间》以食物为切入点,通过呈现不同地区的特色美 食,如四川的辣、广东的鲜、江浙的甜等,表现了中国的多元化饮食文化。
2、场景描述:影片通过实地拍摄,展示了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如山野、溪流、古镇等。这些场景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享受,还能让他 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立的电影形式,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 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纪录片在表现手法和主题上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进入21 世纪,纪录片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之一。跨文化叙事策略在 纪录片中的重要性
跨文化叙事策略在纪录片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提高观众的文化 意识和文化素养,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其次,跨文化叙事策略 能够拓展纪录片的主题和表现范围,使其更具吸引力和观赏价值。最后,跨文化 叙事策略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搭 建桥梁。
3、人物刻画:《风味人间》注重人物塑造,通过讲述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 展现他们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活态度和情感世界。例如,影片中的厨师、农民、食客等角色,他 们的故事和情感经历丰富了影片内容。
视觉奇观·文化解码·圈层突围——解析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2》
![视觉奇观·文化解码·圈层突围——解析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2》](https://img.taocdn.com/s3/m/92e3926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7e.png)
《风味人间2》主创团队历时一年半,寻遍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拍摄了超过300种美食,延续第一季以寻常美食为切入点的制作风格,在视觉奇观、文化解码方面将美食及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和情感认同发挥到极致。
在追求创作文本精细化表达之余,《风味人间2》在作品传播上也实现了在观感体验、文化内涵及品牌推广上的多重发力。
一、视觉奇观:先锋技术与个性化理念的双重探索“技术发展从来都不是单向度地在工具属性上驰骋,而是通过技术的发展带来媒介变革,以不断地与文化和艺术结合,成为一种艺术的观念与文化的力量”[1]。
《风味人间2》立足于创造性的拍摄技术与个性化的创作理念,将创作者的独特审美与自我表达融入其匠心打造的视觉奇观之中,不仅书写出独具风味的诗意空间,更超越传统形式,拓展了观众的审美视野。
(一)技术先行:“零距离”拍摄书写诗意空间近年来,不管是摄影技术还是观众审美需求都越来越多地呈现更多元化的发展,技术的迭代带来拍摄手法的创新,而观众审美需求的多元化更是敦促创作者们不断超越、颠覆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
其中,微观影像以其独特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一种别样的视觉美感。
在《风味人间》第一季中,陈晓卿导演运用这一艺术手法将镜头对准食物,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风味人间2》更是将这种微观拍摄发挥到极致,运用大量的微观特写画面,不断地放大美食的纹路、质感和颜色,让这种无限细节构成一种视觉奇观,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与震撼。
微观拍摄不仅做到了放大细节,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甚至是完整的微观世界。
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花费了整整20年拍摄了《微观的世界》,片中低矮的草丛化为浓郁的森林,细碎的石头变成了耸立的高山,小小水滴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在他的镜头下局部的微小事物也能构成一个自然世界。
《风味人间2》聚焦食物这一主题,通过独具匠心的拍摄角度、配色设计和后期技术的点缀呈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例如在其发布的系列海报中,鲜嫩红润的三文鱼堆出一片辽阔的海洋;粽叶在微观镜头下宛如一座绿色梯田;穿着蓑衣的渔夫矗立在蟹山之上瞭望远方;一叶扁舟于酱海之中随性浮游。
对本雅明“光韵”的思考--以纪录片《风味人间》为例
![对本雅明“光韵”的思考--以纪录片《风味人间》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d48402071fe910ef12df8c6.png)
|RADIO &TV JOURNAL 2019.06一、《风味人间》的烟火味儿纪录片《风味人间》是在艺术审美大众化的视域下,用当代“文化”做了一桌“硬菜”。
纪录片播出以来评分一路飙升,更有过半的观众给予高度好评。
《风味人间》纪录片回归到更纯粹的味蕾演绎,通过一部美食文化纪录片,真实且巧妙地串联了人和食物的关系,把烟火气息表现得更加深邃和隐蔽。
纪录片《风味人间》抓住食物的本质就是欲望这一点,让事物和本能情感完美连接,用艺术通感和精神寄托做配角,万般铺垫,使观众的鼻腔随着镜头里的烟火气而产生莫名的颤栗感。
《风味人间》在传播仪式、综合视听、故事化表现等几方面,诠释华夏美食纪录片的新征程。
罗森·布尔认为,生命诚可贵,仪式价更高。
仪式是人类高度文明的表现。
单独个体无法阐释美食;“独食”只是维持一种本能,不能充分享受食物带给人类的情感慰藉和文化传承。
话说,美食在各民族间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
《风味人间》纪录片,每集结尾都有主人家们共同举杯欢庆的镜头,以示对大自然的敬意。
这些仪式感极强的画面,数次凸显出美食纪录片的仪式感,彰显了多元化的艺术创作范式,在这个过程中,看似布满了现代科技的痕迹,但是,“光韵”也在随之复生。
美食不外乎色、香、味,且真正的美是食之有幸福的味道。
《风味人间》在制作手法上推陈出新,让大众在尊享美食之旅中体悟人生意境,品味视听新高度。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到,电影是最具有可修正性的艺术品;影视作品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结合发展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多种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形象最初被拍摄连接而成,最终又可以对之进行任意的修改,如蒙太奇手法。
机械复制会失去艺术品的“永恒价值”,与古希腊的“雕塑”审美意识背道而驰;而影视制作水平日益发展,艺术作品独有“原真性”得到最大化的提取,虽说复制的艺术品丧失了“即时即地”性,但是,科技传媒的不断增强,让“永恒价值”可以最大限度地被还原甚至再创作。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模式研究——以《风味人间》为例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模式研究——以《风味人间》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f1d246cda38376bae1fae1b.png)
一、作为延伸的人:人是跨文化传播的媒介《风味人间》每一集中都凸显出“人”这一主体的核心地位,通过记录人对食物的改造,表现人在应对自然时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是这种灵活性和创造性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西不同厨师对小龙虾的改造,常红小夫妇和家人团聚时利用当地粮食莜麦制作不同形状的食物,工友李庚和张杰在他乡制作红烧鱼等,这些画面中的人物都以一个共同的身份“厨师”,表现人在食物流变和自然迁徙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主观性、能动性和自觉性等作用,借由“厨师”对食物的制作过程,讲述食物背后蕴含的故事。
同一种食物或食材在不同的地域和时空下最终变成千变万化的菜肴。
同一种食物在不同民族中有相通的制作方法,也有结合地域发展的贮存方式,人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食物”作为人的延伸充当了第一次传播作用,在“人”这一传播媒介第二次沟通交流功能下,组织信息、传递思想并激发传播过程中的其他主体做出回应,这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主体间性的表达。
中西方不同的人物借助食物,把自己放在合适的语境和地位,在延伸物和随之产生的新客体中,认识并强调人的主观性和协调性,展现不同民族个性。
二、语言的工具属性:塑造了跨文化传播差异性纪录片主要借助语言和身体动作表现文化的差异性,明确语言是人们用来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
《风味人间》的特点之一是每一集中的各个人物都会把美食端起来呈现在镜头前,并配以不同的语言解说。
说话的每一个主体通过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目的和欲念,语言和人物之间所形成的交流情境是了解该文化的重要工具。
虽然霍尔指出语言在传递意义中会失真,但纪录片不只是借助语言这一形式表现主题,多元视听表现形式提升了交流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语言和其他表现形式共同塑造了传播语境,拓展了观众理解文化意义的维度。
在《万家灯火》这一集中,中国的“感谢食材让我们吃饱”“谢谢她”,秘鲁的“感谢大地之母,赐予我们丰盛的大地之锅”等,通过地域对比以及不同主体的语言差异,将叙述的故事和观者的观看置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将不同民族的语言、传统习俗和仪式等放在文化背景中,了解他者,了解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风味人间第一集(马肉部分)分镜头机位图
![风味人间第一集(马肉部分)分镜头机位图](https://img.taocdn.com/s3/m/054be8aeaef8941ea76e05a1.png)
风味人间第一集(马肉部分)
镜号景别摄法画面机位备注
1全景固定
2特写固定
3特写固定
4特写固定
5特写固定
6全景固定
7近景摇
8特写固定
9中景固定
10特写固定
11特写固定
12全景固定
13特写固定
14特写固定
15特写固定
16中景固定
17特写固定
18近景固定
19近景固定
20特写固定
21特写固定
22特写固定
23特写固定
24近景固定
25特写固定
26特写固定
27中景固定
28特写固定
29特写固定
30特写固定
31特写固定
32特写固定
33近景固定
34近景固定
35近景固定
36全景固定
37近景固定
38特写固定
39中景固定
40特写固定
41特写固定
42特写固定
43中景固定
44中景固定
45中景固定
46近景固定
47特写
48远景固定
49特写固定
50特写固定
51特写固定
52特写固定
53特写固定54特写固定55特写固定
56全景摇右
左
57全景拉
58特写固定
59特写固定
60特写固定
61特写固定
62特写固定
63特写摇
64特写固定
65特写固定
66特写固定
67特写固定
68特写固定
69特写固定
70特写固定
71特写固定
72特写固定
73特写固定
74特写固定
75特写固定
76特写固定
77特写固定。
论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叙事风格
![论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叙事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f0935ee4a2161479161128a6.png)
141东南传播2019年第12期(总第184期)论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叙事风格曹云霞 ( 塔里木大学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摘 要: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从全球化视角探究中国美食的独特性,细致展现人与食物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风味人间》用一道道或朴实无华或精致讲究的菜肴,用一个个或简单平淡或富有悬念的小人物故事,用各民族饮食文化的同与不同塑造了独具一格的叙事风格。
该纪录片以美食为载体,向大众展示中国饮食风貌的同时,努力赢得中国观众的民族认同感。
探究《风味人间》的叙事风格,对未来美食纪录片叙事风格的发展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风味人间》 故事化叙事 生活化叙事 民族化叙事一部影片风格的形成会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如影片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场景的设计、情节的设置、画面的呈现、后期的剪辑等等。
如何让一部影片拥有出色的叙事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考验影片制作者的协调、编织和创新能力。
风格是影片对表现手法的系统运用,也是一个导演最独特的标签;透过风格我们能够了解到影片的叙事特点,能够寻觅到影片的特殊韵味。
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始,美食纪录片渐渐成为了陈晓卿的个人代名词,《风味人间》在延续他以往的风格的同时,又添加了些许新意。
《风味人间》上线当晚播放量便突破2亿,豆瓣评分更是达到了9.3分之高,优质的内容、优良的口碑使其成为了2018年最具影响力的美食纪录片之一。
本文选取《风味人间》作为研究对象,拟探讨其独特的叙事风格。
一、故事化叙事故事化叙事是近年来纪录片创作中炙手可热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摆脱了纯真实性的简单记录。
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段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和事件进行呈现,使得纪录片富有戏剧性和可视性。
(一)影片故事化首先要区分好故事化影片和故事片的概念。
故事化影片是指通过结合真实性、艺术性、故事性对影片进行叙述的影视作品;而故事片是以虚构为基础,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艺术手段进行叙述的影视作品。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传播分析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传播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5cb20beefdc8d376ee32bd.png)
|RADIO &TV JOURNAL 2019.04模态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
研究发现,该宣传片通过不同的色彩和构图,将三亚的特色恰到好处地展现给观看者,实现了宣传片的多模态互动意义,并达到了旅游宣传的营销目的。
当然,本研究只是从多模态视觉角度出发,研究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注释:①黄熙茗.旅游景点宣传片的画面与色彩元素分析[J].大众文艺,2016(1):101-102.②刘磊,聂小凤,李鸿.吴中旅游形象宣传片多模态话语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9):105-109.③杨永青.广告语言的多模态视角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12):163-166.④张佐成,陈瑜敏.多模态话语分析三大理论方法述评[J].中国英语教育,2011(1):1-11.⑤刘芳.旅游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1):158.⑥Kress,G.&T.van Leeuwen.Color as a Semiotic Mode:Notes for a Grammar of Color [J].Visual Communi ⁃cation,2002(1):343-368.⑦Norris,S.The Micro-politics of Personal National and Ethnicity Identity [J].Discourse and Society,2007(18):653-674.⑧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⑨Kress,G.&T.van Leeuwe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London:Arnold,2001.⑩Kress,G.&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2nd Edition)[M].London:Rout ⁃ledge,2006.11〇吴安萍,钟守满.视觉语法与隐喻机制的多模态话语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3):23-28.12〇陈俊.城市旅游宣传片的多模态语篇互动意义解读———以淮安旅游宣传片为例[J].现代交际,2015(9):51-53.(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四年沉浮,一朝闻名。
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以《风味人间》为例
![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以《风味人间》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df9dbe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f.png)
纪录片之旅SHENGPINGSHIJIE文艺直通车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以《风味人间》为例口康静瑜摘要:《风味人间》一经播出,网络播出量迅速破亿,第一季和第二季的豆瓣评分分别为9.1分和9.3分,这部纪录片的成功标志着美食类纪录片制作水准的再一次突破&文章将在叙事学理论框架内,分别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主题对《风味人间》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对《风味人间》叙事模式进行研究的同时,为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创作提供新思路&关键词:视角结构叙事策略《风味人间》《风味人间》(以下简称《风味》)创作采取散文般的叙事风格,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拓展了中国美食与世界美食沟通的路径,深度阐述了食物与人的关系以及食物背后的文化渊源&“故事”是纪录片精彩与否的关键因素,《风味》正是构建了内涵丰富、层次鲜明的故事%才能够取得如此高分*那么%《风味》是如何选取叙事视角、建构故事框架以实现叙事内的呢?文章将在叙事学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主题对《风味》进行深入探讨,以揭示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多重视角的融合呈现多层主题与内涵不同文学理论家对叙事视角的称谓不同,如视点、聚焦、叙事角度等&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兹维坦-(Tzvetan Todorov)指出:“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0,而是叙事视角呈现在我们面前*”①由此可见,叙事视角内容的呈现和意义的阐释*对叙事视角的界定,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G e rard Genette)曾以“聚焦”一词替代“视角”这一术语,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
也就是说,一部广为传播的纪录片势必包含多重叙事视角(叙述聚焦),以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多元感知*下以多重叙述视角(叙述聚焦)分别展开论述*外聚焦:展现食物本体特征,传达审美享受#热奈特曾在《叙事话语》一文中对进行解读,“外视角”对应“”,即叙述者仅从外部客观事实观察人物言行,不透视人物内心*®纪录片《风味》的每一集均会从世界各地找寻美食制作者,以精美的镜头言展作美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叙事主体对于将要发生的事件是未知的,在叙述时仅对美食作过程进行还原*例如,在《风味》第一季第二集“顺德鱼生”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几个镜头的快速切换来展现食材的搭配;在第一季第一集《山海之间》中,介绍了“大煮干丝”“碾转”美食的制作方法*“毫发般的丝,浸入以火腿和母鸡熬制的高汤,片刻出锅*”“碾转可以旺火爆炒……当季新蒜捣碎成泥,伙辣椒、花生碎、香油、醋汁共同……”在《风味》中,通过客观地记录美食的制作过程+观察美食制作者的言行,展现食物本身的美妙、诱人与事物本身所传达的知识性、体验*这是《风味》《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美食类纪录片取得的关键因素之*内聚焦:讲述人物内心故事,体现人文关怀#热奈特将“内视角”对应“内聚焦”,即叙述者人物内心出发,讲述人物内心故事*③随着纪录片艺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观美情趣的不断提高,仅展现美食的制作过程无法满足不同受众日益多元的审美,从多元视角进行叙述,展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已为当下纪录片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纪录片《风味》的每一集都讲述了几个浓情小故事,如“的海每年的聚餐”(第一季第二集)、“的仪式”(第一季第四集)、“高架桥下卖大的夫妻”(第一季第集)*叙述者内视角进行的叙述是对人物内心故事的转述,再由内心故事赋予食物温度、价值与内涵*一方面,食物只是自然界的馈赠,正是由于人的参与%食物才升格成为美食文化;方,食物作为受众的精,饱含无限的乡思,从而使得美食更加充满感性的温度*零聚焦:阐释食物背后历史,揭露文化内涵#热奈特将“零聚焦”对应“视角”,即叙述者进行无固定叙事视角的全知叙述*$[录片可以运用“画面+话语”的结构方式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刻画,对人物外部言行进行展现*这是因为单纯地运用镜头画面难以达到记录故事的目的,所以纪录片中常采用的创作者要达的内*《风味》了展美食制作过程、讲述人物故事外,还运用“视角”对文化进行深入的诠释,从而使得该纪录片的内容与主题更加深刻、更声屏世界2020/05上纪录片之旅SHENGPINGSHIJIE文艺直通车富层次!纪录片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主体建构自我的过程°通过一系列选择过程和多元信息的拼贴,创作者的内心印记得以显现°©K《风味》中,叙述主体从外聚焦、内聚焦、零聚焦三种视角出发,分别刻画了美食本身、人文关怀、文化内涵,拼接出一个完整而发人深省的故事°美食类纪录片采用多重视角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从不的角发的,的多元需求°纵横交错的结构装载内容与意义随着形式主方法的出现,尤其是随着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号的,结构的得以与叙事学研究相结合,叙事结构理论的总体框架中,从而产生了多种叙事结构和分析方法°论是在虚构的中,还是在写实纪录片中,结构是叙事的具体化,叙事也要通过结构才能°纵向结构:线性叙事展现生活原貌。
饮食类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探讨——以《风味人间》为例
![饮食类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探讨——以《风味人间》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8b8e36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d.png)
饮食类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探讨——以《风味人间》为例《风味人间》是一档非常受欢迎的饮食类纪录片,该片以探索不同地域的风味美食为主题,通过展现各地的饮食文化,向观众传递了丰富的人文信息。
本文将以《风味人间》为例,探讨该片的创作手法,主要包括摄影手法、叙事手法以及音乐等方面。
首先,摄影手法是饮食类纪录片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美食的魅力。
《风味人间》在摄影手法上有着独到之处。
首先,该片采用大量的特写镜头,将食材、制作过程以及成品展示得非常清晰。
这样的特写镜头能够让观众更加贴近食物,感受到它的细腻和美味。
其次,该片还运用了慢镜头,将制作过程放慢,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到每一个细节,同时也增加了观看的乐趣。
最后,该片还结合了美食与自然风景的镜头,通过展示美食所处的环境,让观众既能品味美食的味道,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其次,叙事手法也是《风味人间》成功的原因之一、该片通过讲述人物故事来引导观众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
每一集都会选择一个地区,然后通过介绍当地的风俗习惯、独特的食材、传统的烹饪方式等来展现当地的饮食文化。
叙事中,摄像机会紧随着当地的主人公,展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并通过他们的口述,进一步了解当地的食物和饮食习惯。
同时,片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当地食材的由来、制作过程中的传说等,这些故事不仅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了食物,还增添了观看的乐趣。
此外,《风味人间》还注重音乐的运用,以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
该片采用了多种音乐风格,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选择。
在展现美食制作过程的时候,通常会使用轻快、欢快的音乐,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而在讲述当地故事或者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时候,音乐会更加民族化,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观众对于当地文化的感情共鸣。
总的来说,《风味人间》通过独特的摄影手法、精彩的叙事和恰到好处的音乐运用,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了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
该片的创作手法对于饮食类纪录片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范例。
《风味人间》与《人生一串》两种类型美食纪录片的叙事手法分析
![《风味人间》与《人生一串》两种类型美食纪录片的叙事手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43d76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f.png)
《风味人间》与《人生一串》两种类型美食纪录片的叙事手法分析一、本文概述《风味人间》与《人生一串》是中国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美食纪录片,它们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入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美食的丰富多样与人间烟火的温情。
本文旨在分析这两部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探讨它们如何以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引领观众走进美食的世界,感受美食与人生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对两部纪录片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概述它们的创作团队、制作背景以及在中国美食纪录片市场中的地位。
接着,本文将分析《风味人间》与《人生一串》的叙事结构,包括它们的主题设定、故事线索以及叙事节奏等方面。
通过对比两部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本文将揭示它们在构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营造情感氛围等方面的异同点。
本文还将深入探讨两部纪录片如何通过细节展现美食的魅力,以及如何通过美食展现人生的百态。
通过深入分析它们的叙事手法,本文旨在揭示这两部美食纪录片成功的内在原因,为未来的美食纪录片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风味人间》与《人生一串》两部美食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探讨它们如何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让观众感受到美食的魅力和人生的温情。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美食纪录片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风味人间》的叙事手法分析《风味人间》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其叙事手法独特而引人入胜。
该片以“谷物星球”为主题,通过展现各种谷物在全球范围内的种植、收获、烹饪和食用过程,深入探讨了谷物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
该片采用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手法。
在宏观层面,通过讲述谷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展现了谷物生产的全貌和人类对于谷物的依赖。
在微观层面,则通过聚焦谷物烹饪和食用的细节,让观众深入了解了谷物如何成为人类餐桌上的美食。
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得叙事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更加全面和立体。
该片注重人物故事的讲述。
在每一集中,都会有一些与谷物相关的人物故事被展现出来。
《风味人间》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视听符号表达
![《风味人间》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视听符号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0d3077d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e.png)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是陈晓卿团队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又一力作。
此前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内外热映,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得到了一致好评。
《风味人间》采用了比《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更加广阔的视角,将镜头扩展到六大洲,使用纪录片独有的视听符号强调了一种跨文化的“不谋而合”,在全球视野中展现了不同国家间美食的共性,并凸显了中国美食文化的独特性。
一、用开放的文字符号展现宏观的饮食文化理念影像表达的具体符号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纪录片重点采用的符号也不同。
一般来说,美食纪录片侧重以画面吸引观众,但《风味人间》制作组在文字符号的使用上同样下足了功夫。
从片子的名称到每一集的标题、字幕都争取做到打破地域文化界限,尽量用开放的文字符号展现更加宏观的饮食文化理念,谋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性。
(一)片名突出反映了节目视域的广阔性《风味人间》的“人间”二字不再局限于展现某一国家、地域,而是从人类社会的广阔视域,探寻整个世间的各种风味,进而让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观众都能从心理上找到亲近感。
正如导演陈晓卿所言:“从食物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孤岛,人类本身就生活在同一个家园。
”片名正体现了创作者跨文化传播的独特理念。
(二)分集名称抽象概括了主题的多元性该片共八集:《山海之间》《落地生根》《红尘滚滚》《肴变万千》《江湖夜雨》《香料歧路》《万家灯火》和《风味之旅》,每一集的片名与总片名《风味人间》一样,没有出现具体的地域、国家,而是对主题内容的抽象概括。
这种抽象概括,能够增强节目的包容性、丰富性、多元性,并再次展现节目视域的广阔性。
例如,第一集以自然地理为线索,描绘大自然赋予不同地域以不同的食材,而当地的人们用这些食材创造出了特有的风味。
从第一集讲述美食与空间的故事开始,在每一集中都讲述了人与食物之间不同的主题故事,包括空间、食材、制作、历史、生活、情感,也包括传承、迁徙、流转、融合、发展、变化等。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创作浅析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创作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6f6892b90d6c85ed3ac624.png)
72
1.1 《风味人间》简介 《风味人间》由腾讯视频出品,稻 来传媒等联合制作的美食探索类纪录片, 由陈晓卿担任总导演。该片一共 8 集, 包括山海之间、落地生根、滚滚红尘、 肴变万千、江湖夜雨、香料歧路、万家 灯火、风味之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食 物背后的历史文化。 《风味人间》开播至今,仅第一集《山 海之间》的网络播放量就已达 1.7 亿,豆 瓣评分打出 9.4 的高分,仿佛再现当时《舌 尖上的中国》的传奇。 1.2 《风味人间》的独到之处 (1)1.2.1 独特创新的镜头语言, 展现综艺化的视觉效果。 不同于以往的纪录片拍摄,《风味 人间》的整体呈现出综艺化的视觉效果, 甚至是电影的质感。在拍摄中,使用了 超微距摄影、显微摄影手法。人们可以 看到显微镜下食物最微观的变化,如哈
《风味人间》的未播先火还得益于 《舌尖上的中国 1》和《舌尖上的中国 2》 创造的传奇口碑。该纪录片沿用《舌尖 1》 的原班人马,总导演陈晓卿,解说李立宏, 配乐阿鲲。《舌尖 1》一经播出,豆瓣评 分 9.3,之后团队换血,《舌尖 3》遭遇 滑铁卢,豆瓣评分降至 3.7 分。当这个金 牌团队再次重组,重新回归,《风味中国》 再次获得口碑巅峰。
(3)1.2.3 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和 家国情怀满足受众需求。
该纪录片中的美食,背后都有着它 生长的根。在这些美食故事中,始终强 调食物是当地生活的一部分,离不开一 方水土。故事呈现出的不再是最初的美 食,而是食物背后的人间和带不走的故 乡印记。在风味人间中,每个故事都是 从小孩子的视角出发。新疆阿勒泰,小 外孙选择招待客人的羔羊;和落平原的 爷爷为孙女制作特殊的辗转。许多网友 评 论:“ 风 味 人 间, 的 确 好 看, 因 为 它 带着我们找到了故乡的味道,找到了隐 藏的风味,触碰到了真实的人间,灯火 万家处。”这些美食故事,讲的是更为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艺术创新与美学内涵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艺术创新与美学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a47c5c5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e.png)
132影视动漫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艺术创新与美学内涵金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摘要:《风味人间》在拍摄手法方面的创新和包含的中国元素与深厚人文内涵,在给观众带来一场极佳的视听盛宴的同时,也传递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魅力。
关键词:美食纪录片;传统文化;艺术创新;美学内涵;《风味人间》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132-02一、引言系列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于2018年上映,一经播出深受好评。
《风味人间》用独特的镜头、解说和音乐向世界讲述了各种食物的前世今生和流转变迁,它不仅仅介绍美食,更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风味人间》的总导演是大众熟悉的《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这部纪录片依然展现了他沉稳平实的风格和流畅的节奏。
二、视听语言和谐之美(一)拍摄手法的创新运用《风味人间》在介绍一些食材时,多次运用显微摄影、热成像拍摄、超微距摄影等新型拍摄手法,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使其领略到食物平时不曾见过的另一面。
人们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早已习以为常,浑然不觉其独特的性质,习惯使人们对这些事物的感受变成自动的,而艺术的任务就在于恢复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感受,让人们带着一种新眼光去看一种熟悉的事物,从而产生一种新奇感[1]。
如第一集《山海之间》使用显微摄影展现尚未成熟的青麦粒内部的汁水;用超微距镜头拍摄马肉在低温环境下表面凝结的冰晶,猪肉被盐分浸透渗出的油脂。
在《滚滚红尘》中,采用显微摄影拍摄酸性溶液中的蟹肉如何发生奇妙的变化,卤水加入豆浆经历了何种变化才出现的豆腐质地。
运用热成像拍摄山东滕州铸造的铁锅在翻炒菜肴时的温度变化,让观众感受到中式烹饪的魅力。
《肴变万千》在讲述皮蛋被腌制时的内部变化时,运用了加速的超微距摄影表现鸭蛋黄和蛋白的凝固过程。
在微距摄影下,黑色背景中金黄色的蛋黄被淡白色的蛋液萦绕包裹,宛如宇宙中的星体变换。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符号学呈现与分析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符号学呈现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ea1f5baef8941ea66e058b.png)
2018 年,由腾讯视频出品的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 间》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的赞美与好评,并取得豆瓣评分 9.1 分的好成绩。纪录片创作中对符号学的运用是十分常 见的, “各种能指符号运用过程中会呈现出一定的所指意 义。”①在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中,视听、场景、台词等都 是能指符号,而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故事、情感 与文化层面就是其所指意义,透过大量视听符号传达的故 事与文化内涵,引起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听觉符号上,《风味人间》沿用了《舌尖上的中国》的 配音与配乐,舌尖的成功使得阿鲲的配乐与李立宏的配音本身 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符号。《风味人间》创作团队抓住 这一声音符号的优势继续发挥其魅力,让观众产生共鸣。除了 配音与配乐外, 《风味人间》录音团队善于利用拍摄现场的同期 声,呈现食物制作时最原始最真实的声音。对于一些无法捕捉 的声音, 《风味人间》的拟音师团队会根据生活经验模拟出相似 音效,使声音和画面达到统一的效果,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 到美食的魅力。《风味人间》搭配恰到好处的音乐与声音效果, 让观众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听觉体验。
饮食类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探讨——以《风味人间》为例
![饮食类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探讨——以《风味人间》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869642f49649b6649d747e9.png)
饮食类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探讨——以《风味人间》为例文申昱彤贵州民族大学继《舌尖上的中国》后,陈晓卿团队创作的《风味人间》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风味人间》采用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影片风格,但在拍摄与制作上更加精细,每一秒镜头都是视觉上的享受,味觉上的馋延。
每一帧画面、每一句解说词都有色有味,绵延的味道随着故事化的叙事,张力十足地展开,食材的制作方式和食物背后的故事一起呈现在观众眼前。
自第一季开播以来,影片就备受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4分,第一集的播放量更是飙升至2.1亿。
《风味人间》以打动人心的人物故事,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和丰富且有意义的文化内涵,赢得了观众的认同,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势态。
1. 故事化的叙事艺术理念故事是影视作品中用来突出主题情节、承接剧情的重要要素,纪录片的故事化,顾名思义,是一种创作发展理念,是将纪录片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感染力更加扣人心弦的叙事艺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代替以往纪录片中刻板的事件镜头记录,通过人物的活动、交流来展现主题内容。
故事化的叙事方法使影片有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增强了纪录片的可观性和趣味性。
《纪录片也要讲故事》是美国学者希拉·柯伦·伯纳德关于纪录片的思考人们对美食制作方法的差异,对美食口味的不同看法,但见到美食时却有同样欣喜之情,向观众展示了人类对食物的一种情感寄托。
食物是人类的必需品,也因人类的智慧使其有了更多的艺术价值。
饮食类纪录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其变得更有深度和厚度,美食背后的故事文化意义也超过了其本身的味蕾魅力。
以故事化叙事方式让影片多了一丝情绪化的色彩,也让饮食类纪录片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活力。
2. 精致化的艺术创作手法随着《风味人间》的开播,精致的画面拍摄手法带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惊喜。
这部纪录片运用了显微摄影、微观摄影等高精致拍摄手法,用微观的视野去观察每一种食物在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小变化。
在这种高清画面的呈现下,我们可以看到马肉表面在低温环境下的结冰过程,也看了到在腌制肉制品的时候,一粒粒细小的盐晶是怎样渗透到肉里,还可以看到豆浆在经过卤水的过滤后是如何凝结成豆腐的。
谈《风味人间》中的人类学思想
![谈《风味人间》中的人类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01857d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68.png)
谈《风味人间》中的人类学思想包明月【摘要】《风味人间》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蕴含了许多人类学思想。
它强调不同地方的饮食特色与习俗,注重人类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概念,也呈现了传统技艺生存的濒危状态,同时还使用了对比多种文化元素的手法,展示了不同国家、地区的独特人间风味。
本文基于人类学视角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人类学思想的表现与传播。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2页(P50-50)【关键词】风味人间;相对论;适应;整体观【作者】包明月【作者单位】[1]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15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52《风味人间》是继《舌尖上的中国》(下文简称“舌尖”)后的另一大美食探索纪录片。
该片继续《舌尖》的拍摄手法,将美食、故事、地方风味融为一体,叙述地方风土人情与地方本色,另外,《风味人间》还涉及到国外风味美食,如:西班牙火腿、鲨鱼肉等。
该片将美食解构成精神元素、饮食元素等微小部分,从民众生活中获取灵感,独特视角与题材的贴近令该作品获取巨大成功,导演不仅呈现出极佳的视听盛宴,也蕴含了大量人类学思想。
一、饮食文化各异、地方特色鲜明——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由早期人类学家博厄斯提出,他认为“主张尊重文化多样性和特殊性,反对以自身文化的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
”相对于全人类之普同,《风味》更倾向于将重点放置于文化的特殊性上。
该片中记述各地的特色美食和地方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人类学色彩。
从南到北,由东向西,从精细到淳朴,每个地方的地理位置造就每个地方不同的饮食文化,不同的地方饮食文化又不断横向扩布与纵向传承,具有当地饮食记忆。
饮食文化的不同体现在品种选择、烹制技艺的传承,对于当地食材的择取、食用中的禁忌等等。
片中提到,小麦粉作为食材原料在不同的地域能够做出不同的美食。
在伊朗,可做成一种叫“拉文什”的面制品,是一种无酵、长、扁、热软、冷脆的薄饼;在法国,可做成羊角面包、长棍面包;在中原地区,则成为“石子馍”、“枕头馍”等传统食品;在广东顺德,人们喜食生鱼片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这道菜全名叫做“捞到风生水起”,寓意“财源滚滚,吉祥如意”,与广东俗语“一捞金二捞银三捞四捞事事顺”有文化上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解读视听纪录片《风味人间》的符号学解读□潘甜摘要:《风味人间》在创作中用全新的拍摄手法带领观众踏上新的美食旅程,以直观的视听符号让人们享受感官盛宴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精神情感上的感动与震撼。
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运用二级意指符号原理分类研究影片中视听层面的符号能指,试图解读背后传递的故事层面的所指内涵以及更深层面的价值,以期对其他纪录片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味人间》;二级意指符号;冰山模式近日,导演陈晓卿的新作8集纪录片《风味人间》获得火热追捧。
《风味人间》拍摄跨越六大洲、二十多个地区、寻遍中华神州,从全球语境中展现中华美食以及文化。
同时,加入国外美食,让观众跟随影片踏上世界美食的“探索之旅”。
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运用罗兰•巴特的二级意指符号系统理论,试图从纪录片传播的三层模式即故事层、视听层和文化层来解读《风味人间》。
一、罗兰•巴特的二级意指符号系统从社会学角度来说,真正建构一套系统符号理论来分析现实意义的当属法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罗兰•巴特。
他是在索绪尔符号学基础上提出的多层符号意指系统理论,该理论主要强调意义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神话学》是罗兰•巴特最具典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符号学史上语言学技术和社会学分析成功结合的奠基之作,其中分析了与视觉符号相关的诸多元素,例如服装、戏剧、电视、电影、广告、摄影、旅游、典礼仪式、舞蹈、音乐、逻辑、城市等,使符号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利用视觉形象的知觉理论。
罗兰•巴特把神话定义为一种传播体系、一种话语、一种意义构造方式等。
他在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系统中关于能指/所指=符号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层语言”:能指/所指=意指,即“第二层的符号系统”,神话即是由两层符号系统构成的结构。
巴特将一级系统中的符号称为意义,所构成的第一层系统被称为“直接意指”或者“外延”。
符号的意义是在作为形式的能指与作为概念所指的组合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第一级系统中的符号,作为能指进入二级系统,与二级系统的所指构成一种新的符号,巴特称之为“意指”,此第二层系统又称为“含蓄意指”或“内涵”,第二层系统充满了文化象征意义。
罗兰•巴特认为,在新闻传播、叙事文学、影视、广告、流行服饰等领域.都是以语言符号为基础的二级系统。
基于符号二级系统理论,纪录片本身也可以视作一种符号系统,通过视听符号,即一级系统的能指,表达一定的外延意义,即直接意指,也就是一级系统的所指,所构成的符号变成了新的所指,也就是二级系统,通过二级系统的含蓄意指衍生出符号的内涵意义,即二级系统的所指。
《风味人间》作为纪录片的新创就是在能指和所指的基础上衍生了符号的内涵意义。
二、《风味人间》的符号解读(一)文化冰山模式文化冰山模式是人们熟知的一种文化模式,这一理论的主要含义就是把文化比喻成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同时这一小部分需要隐藏于水下的部分作为支撑,而这一隐藏的部分往往是最重要的基石。
文化冰山模式认为文化的隐形部分通过显性部分展现岀来。
基于文化冰山模式下产生的纪录片的三层冰山模式,可分为视听层、故事层和文化层。
把《风味人间》看作一个符号系统,视听层的镜头、色彩、声音符号就组成了一级能指.视听层面所表达的故事层面就是一级所指,两个层面构成一级符号系统,即直接意指,故事层面作为二级所指表现岀的文化层面,也就是二级所指,共同构成纪录片二级符号系统,即含蓄意指。
(二)文化冰山模式的运用1.视听层视听语言是指影视作品中以画面和声音为质料所创造的视听形象,并由人们的视觉和听觉进行感知的符号、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所构成的表述系统。
镜头是影视作品的核心,所有的视听语言都依靠镜头得以表现。
不同拍摄方式下的镜头所指呈现出不同意义的所指。
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在介绍食物的鲜美时,运用了新颖的拍摄技法,首次尝试用超微观摄影、显微拍摄、动画再现、CG特效、交互式摄影控制系统等全新的影像语言,多角度、多感官地展现美食的最“好吃”的瞬间之感。
例如所采用的显微摄影的方法中从食盐结晶到豆浆点卤,纤毫呈现,力求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觉体验。
在《风味人间》中,正是因为这种拍摄方法,细致而科学地记录了当酸性物质接触到纤维物质时的“虎躯一震”,蟹肉的弹牙与美味溢出屏幕。
陈晓卿说,在内部试播时.很多年轻人看到这儿,像镜头里的醋一样.都“打了个寒战”,“无需语言交流,看到画面就能感同身受。
”正如陈晓卿导演所说.“导演心里要一直想着观众”,片中借助动画再现等影像手段,将美食的加工等过程加以绝美视觉化呈现,为观众找回一种身在“当地”的特色体验之感,还原真实的“美味”。
第一集里一些答案就被揭晓:哈萨克族制作传统美食马肉马肠,马肉在零下20度的温度下急速冻结,超显微镜头展示了水分子凝冻、生长的过程。
那些在食物里悄然发生的变化.从看不见变得直观,让观众通过更多的感官方式体会到了食物的美好和自然的精妙。
除了摄影手法,镜头的节奏感和位置的把控也颇为重要。
镜头下不仅有美食,还有美景.更多的是人文情怀。
各种航拍的场景让人震撼无比,几乎可以媲美BBC的纪录片,例如新疆的乌南古河南岸茫茫的大草原。
相比起《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承载了更大的格局: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和地域特色,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视听2019.01I 57视听视听解读究中国美食的流变,进一步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这种立足于全球的视角,成就了一个多元的“美食探索纪录片”。
不同的声音符号能指也象征着不同的意义所指。
《风味人间》中充满了地域特色的人物独白、意味深长的解说词、丰富多样的音乐以及音响,把声音诠释得淋漓尽致。
人物独白以地方居民的方言来体现,淳朴的乡音折射出人物自然真诚的性格,也激发了观众的乡土情怀。
例如第一集那段华美如同探戈的火腿切片表演.充满挑逗的肉欲,皖南农村孕育了一整年的火腿年菜.也在炉火的温度中展现出属于中华火腿的精粹。
这当然不是中西对决,是不同风土人文精心雕琢下绽放的美味,是跨越欧亚两万里的不谋而合;第二集中那段美食,总在迥然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间扮演着亲善大使,静默的岁月中,彼此渗透,新的风味就这样奇妙诞生。
这两段总结性的解说词使简单的镜头描述得以升华,配合丰富多样的音乐和音响渲染了整个画面的气氛和节奏。
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和抒情性的音乐,如同我们的感情一般,有时波涛汹涌.有时风平浪静,赋予了画面第三度空间感,让观众身临其境一般体验美味。
不同的色彩符号也能指象征不同意义的所指。
《风味人间》在色彩上的应用更是达到了极致,善于运用新鲜艳丽的诱人色彩来表现各种美食的特性,使画面更有张力。
在第一集刚开始,就对准了浩渺的草原和新疆游牧民族,给我们展开了一系列农牧的风情画,哈萨克大盘羊肉、奶桶肉、马肉马肠等美食相继出现。
“重口味”肉类开篇采用的色调偏暖黄色,映射北方人热情、豪爽、洒脱的性格.而用舒缓的明亮色调来表现西南密林的竹笋、江南姑苏的极致秋味秃黄油,透露出南方饮食文化的精致与细腻,通过色彩展现南北饮食文化的不同讲究。
2.故事层故事层是以视听层为基础,由直观的视听符号作为能指,进而推动故事层形成的一级符号的所指。
《风味人间》画面影像传达的符号有丰富的外延,即直接意指。
陈晓卿说:“第一集是讲空间的故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起决定作用;第二集是叫《落地生根》,你能够想象得到,小麦最早是怎么做的,那个地方的人怎么吃面食;第三集是讲中国烹饪和人类烹饪的历史,怎么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后来水怎么参与到烹饪中来.中国的烹饪最终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有哪几个关键点;第四集是讲中国烹饪的奇绝,叫《肴变万千》;第五集叫《江湖夜雨》,讲的是制作美食相关的这些人的故事;第六集是讲中国人和其他地方的人对香料的认知上有哪些差异;第七集是《万家灯火》,更多是讲食物对人群聚散的影响、对社群的影响;第八集是制作的花絮。
”在第一集中最震撼人心的,恐怕就是镖鱼手站在船头镖鱼的片段了,配上紧张的配乐令人惊心动魄。
台湾的卢昱易,是台湾为数不多的镖鱼手之一,他一直的梦想就是站上镖台当一个镖手。
镖手必须拿着20多公斤的三叉镖竿,站上镖鱼船前端的镖台,只用两脚掌勾住两条环状布块固定支撑,在六七级的大风天搏命出海,只为完成一场“叉鱼表演”。
东北风起,标船在海浪中追逐颠簸.随着一只旗鱼逆浪前行。
这个片段拍得精彩极了,航拍、巨浪、配乐、剪辑,再加上慢动作特写,像极了好莱坞的海洋大片。
在连续五天的拍摄一无所获后,终于在最后一天卢昱易镖到了一只旗鱼。
节目组也记录下了这热泪盈眶的一幕。
他以最原始的捕鱼方式向海洋狩猎,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技术与大海搏斗,这种意志是对大自然最崇高的敬意。
3.文化层文化层是隐藏在故事层底下,由故事层作为二级能指所衍生出的二级所指,也正是二级符号系统的含蓄意指。
《风味人间》的文化层主要表现在自然观、家庭观、人生观等方面。
自然观。
陈晓卿认为,研究美食,恰恰是为了找到现代饮食习惯背后那些遗落的传统。
美食纪录片不仅仅是美食那么简单,其中蕴含了深层次的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等的认知。
我们在享受美味佳肴时都源于大自然的馈赠,如何利用自然是《风味人间》所要传达的一个主题。
先秦儒学家创始人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和谐共处。
例如片中介绍的巴楚菇,“这种蘑菇很贵,我朋友买好小的一袋,个头都没我们拍摄的大,就几两,有几百块钱。
”张平介绍,这种蘑菇的产量很低,而且没有办法人工栽培,“我们也担心,片子火了,买的人多了,会对当地生态造成影响,因为当地人如果过度采摘,没有等蘑菇完全成熟,实际也是对生态的一种破坏。
”虽然只有一集,其中也已经能窥出《风味人间》对于自然的关怀和担忧。
往年台湾秋冬为渔民带来丰富渔获的黑潮因气候原因外移200多公里,这对捕鱼标手来说,作为对海洋伤害最小、最仰赖技术的捕鱼方式,如今却被大型商业捕捞冲击到生存的边缘。
东北风起,标船在海浪中追逐颠簸.随着一只旗鱼逆浪前行。
幸运的是,在海上守候多日的标手父子终于有了收获,渔市也终于盼来了一条旗鱼。
不过野生的蓝鳍金枪鱼早已濒危,旗鱼会不会也随着远去的黑潮渐渐销声匿迹?这些细节处理正是真实再现了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自然观。
家庭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团圆的家庭观。
团圆是春节永恒的主题,人们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体验亲人团圆带来的温暖,也是这个民族独有的情感基因。
在《风味人间》第一集中聚焦为在外奔波的儿子和女儿准备年夜饭的夫妻俩制作皖南火腿,传统的农家年底杀猪,腌制、保存、悬挂都是冬季别样的风景。
在影片当中有这样熟悉的画面: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大圆桌上吃团圆饭的场景。
几十年的家庭生活将我们的味蕾驯化得极为顽固,在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是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