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性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差数列性质教学设计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倪树平
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中,3.2等差数列概念、性质及应用必须用2课时完成,本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说明等六个方面谈谈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列又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好素材。本章内容首先从学习数列的概念开始,又学习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两种特殊的数列。数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堆放物品总数的计算、储蓄、分期付款问题等都要用到数列知识。同时,数列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数列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知识紧密联系,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作好准备。
等差数列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列,研究它的性质,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猜想才能有所发现。因此,在探究等差数列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研究数列的基本方法,提高数学再创造学习的能力。掌握研究数列的基本方法对于学好《数列》整章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等差数列概念的基础上探究等差数列性质。难点是怎样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来证明其性质。
2 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等差数列的性质,并能利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给予证明,掌握性质及运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通过优化问题设计,探究等差数列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和体验等差数列性质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过程的重要性,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同时通过对等差数列性质的研究去感受和掌握研究数列的基本思想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现规律,培养他们
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并获得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
3 学情分析
3.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与函数的初步知识,掌握了数列的基本知识,理解数列是定义域为正整数的函数。通过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并理解等差数列中项与项之间的关系。本节课主要是从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出发研究其性质。对于大多数已经理解等差数列概念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课并不是太难。
3.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高中数学中集合与函数的学习,初步具有对数学问题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高一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同时由于个体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
3.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根据皮亚杰(J.Piaget)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学说,他提出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即感知运算、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高一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认知水平从形象向抽象过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转折期;高一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好胜心、进取心进一步提高,他们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3.4学法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猜想、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此时学生已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教材没有对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分析与探究,而在例题与习题中有所体现,因而学生在解题中会碰到一些盲点。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搭设台阶,降低坡度,引导学生从等差数列的概念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来探究其性质,为我所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探究中学生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4 教学过程设计
4.1提出问题串,创设学习情境
问题1:等差数列{a n}中,通项公式为a n=a1+(n-1)d,我们怎样将其写成另一种形式?
问题2: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 n=pn+q,其中p,q是常数,且p≠0,那么这个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果是,其首项和公差分别是什么?
问题3: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反之,A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a,A,b成等差数列?
追问1:等差数列{a n}中,项a n,a n+1,a n+2之间有什么关系?
追问2:我们怎样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你能说出几种方法吗?
问题4:等差数列{a n}中,公差为d,则项a n与a m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5:等差数列{a n}中,m,n,p,q∈N*,若m+n=p+q,我们能找出a m,a n,a p,a q之间的关系吗?
追问1:等差数列{a n}中,m,n,p∈N*,若m+n=2p,a m,a n,a p之间关系又是怎样?
追问2:如果数列{a n}是项数为n的等差数列,从问题5的结论中还能得到什么启示吗?
问题6:在等差数列{a n}中,公差为d,我们能否从原数列中取出一些数构成等差数列,若能,怎样取,公差是什么?
问题7:已知{a n},{b n}是项数相同的等差数列,能不能构造出一些与{a n},{b n}中的项有关的新等差数列?这些新的等差数列是什么?公差怎样?
教师在这里精心设计了问题串,创设了数学问题情境,学生面对上述问题,有一种渴望解决问题的强烈心情,这样已经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4.2引导思考,自主探究
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教师给予分析和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讨论。下面是在讨论问题6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
S1:我认为先用特殊值法取几个数列看看,再证明。如取一个简单的数列,通项为a n=n,1,2,3,4,5,6,7,…;
T:能不能从原数列中取出一些数构成等差数列?
S1:取出数列:1,3,5,7,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S2:取出数列:1,5,9,13,17,…,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T:取出来的项在原数列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S3:是原数列中下标成等差数列的项;
T:我们能否对原数列中下标成等差数列的项组成的数列作出猜想?
S4:从原数列中取出下标成等差数列的项组成的数列也是等差数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仅凭直观还只是猜想,教师再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