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站设置原则和建设标准【最新版】
120急救站建设标准

120急救站建设标准
120急救站建设标准包括以下方面:
1. 急救站应至少包括急救科、通讯调度室和车管科。
2. 根据人口密度,每5万人口应配备至少一辆急救车,且至少要有5辆能正常运转的急救车。
每辆急救车应配备警灯、警报器,并在车身两侧后门标记医疗急救标志。
3. 急救车单元应配备一系列急救设备和药品,并建立急救专线电话。
4. 急救站还需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5. 急救中心应至少包括急救科、通讯调度室和车管科。
根据人口密度,每5万人口应配备至少一辆急救车,但至少要有20辆急救车。
6. 每辆急救车应配备警灯、警报器,并在车身两侧后门标记医疗急救标志。
此外,还需要至少一辆急救指挥车。
7. 急救中心的急救车单元应与急救站机相同,并配备一系列急救设备和药品。
8. 急救中心还需要开通急救“120”专线电话,并建立与当地医院急诊科之间的急救专用电话。
9. 急救车和急救指挥车应配备无线电。
医疗急救站设置原则和建设标准、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

医疗急救站设置原则和建设标准为加强和规范医疗急救工作,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院前急救网络,提高医疗急救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提制定医疗急救站建设标准。
一、急救站设置原则(一)急救网络体系设置原则急救体系建设以医院为依托,通过人员培训、设配配置、房屋建设,建成以120应急救护站的急救网络体系。
按照“就近、及时、考虑医院救护能力、尊重病人意愿“的原则,对急救站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二)急救站建立模式急救站依托条件较好的综合医院,急救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
院前急救由急救通讯设备、急救车辆、急救医疗设备、急救药品和相应的急救人员组成,能够单独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院内急救依托医疗机构急诊等相应科室进行专业救治。
二、急救站(一)急救站建设标准1、业务用房:布局合理,各室独立,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
应有停放救护车辆的专用场地和急救专用通道。
2、床位设置:设观察床位2张以上,观察床易用移动式观察床,且每观察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3、科室设置:至少设有诊室、处置室、治疗室、抢救室、观察室(病房)、接警室等科室。
化验室和药房可与医院共用,但必须保证急诊24小时畅通。
4、人员配置:医院内、外、妇、儿科医生配备齐全,相对稳定。
其负责人应由1名在急诊室工作至少半年以上、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取得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担任。
按医生、护士1:2的比例配备医护人员,并配备护师或在急诊室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担任护士长。
医生必须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护理人员必须有护士执业资格。
5、急救车辆:至少有1辆车况良好、装备齐全、运行正常的值班救护车。
车身两侧喷涂国际通用“蛇杖”和120急救标志,配有急救警灯、警报器。
6、医疗设备:配备有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洗胃机、吸痰器和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缝合包、胸穿包、腹穿包、导尿包、接生包。
7、急救药品:备用满足医疗急救工作需要的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
急救中心、急救站基本标准

第八部分急救中心、站基本标准急救站一、科室设置:至少设有急救科、通讯调度室、车管科。
二、急求车辆:(一)按每5万人口配1辆急救车,至少配备5辆能正常运转的急救车;(二)每辆急救车应备有警灯、警报器,在车身两侧后门要有医疗急救标记;(三)每急救车单元设备:急救箱(包)简易产包(含消毒手套)听诊器表式血压计体温计氧气袋(瓶)给氧鼻导管(塞)简易呼吸机口对面罩吹气管电动吸引器心电图机开口器拉舌钳环甲膜穿刺针张力性气胸穿刺针静脉输液器心内注射针20ml注射器5ml注射器止血带砂轮片胶布酒精盒脱脂棉敷料(大、中、小)绷带三角巾敷料剪镊子药勺针炙针夹板敷料箱手电筒软担架移动式担架床(四)每急救车单元药品:盐酸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可拉明洛贝林多巴胺阿拉明利血平速尿西地兰安定注射液非那根杜冷丁镇痛新复方氨基比林氨茶碱灭吐灵阿托品止血敏安络血地塞米松解磷定利多卡因10%葡萄糖酸钙10%葡萄糖注射液安定片潘生丁片心痛定片扑尔敏片异搏定片麝香保心丸复方降压片阿托品片去痛片心得安片外用药75%酒精(棉球)2.5%碘酊(棉球)红汞(棉球)三、通讯:应开通急救专线电话。
四、人员:(一)至少有5名司机;(二)至少有5名急救医护人员。
五、房屋:建筑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
六、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七、注册资金到位,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急救中心一、科室设置:至少设有急救科、通讯调度室、车管科。
二、急救车辆:(一)按每5万人口配1辆急救车,但至少配备20辆急救车;(二)每辆急救车应备有警灯、警报器,在车身两侧后门要有医疗急救标记;(三)至少有1辆急救指挥车;(四)每急救车单元设备:与急救站机相同;(五)每急救车单元药品:与急救站相同。
三、通讯:(一)应开通急救“120”专线电话;(二)急救车及急救指挥车均配备无线电车载台,其中急救指挥车必须配备移动电话;(三)与该市担任急救医疗任务的医院的急诊科之间建立急救专用电话。
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站建设标准

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站建设标准为规范本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站建设,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依据《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制定本标准。
一、急救工作站是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三级网络的基础,是实现急救网络科学布局、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急救呼叫满足率的基本保障,是做好日常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和大型活动保障等工作的基本单元。
急救工作站负责站内救护车辆、设备、药品的日常运维及急救人员日常生活保障,按照调度机构的指挥调度,完成各类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
本标准适用于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站建设。
二、急救工作站的选址应充分考虑急救工作的特殊性质,原则上宜靠近居民住宅区,或重点区域、交通要道,便于救护车快速出动和迅速到达急救现场。
急救工作站的布局与平面布置,应满足其基本功能需要,并适当考虑未来发展;各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紧凑,洁污流线清楚,避免交叉污染。
三、急救工作站建筑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包括业务用房、后勤保障用房。
配套的车库/车位应满足车辆停放的需要。
急救工作站建设应符合急救人员和救护车快速出动的原则,能够保证在接到调度派车指令后2分钟内出车。
业务用房包括办公室和值班室等;后勤保障用房包括消毒间、卫生间、洗漱间等。
车库或固定车位的面积应根据救护车数量合理确定,并明确标示。
急救工作站应至少设置4个功能分区:1.独立办公室:包括工作台、文件柜、储物柜、通讯信息设备。
2.独立值班室:更衣室,男、女休息室。
3.后勤保障用房:消毒间、卫生间、洗漱间等。
4.车库或车位:每辆救护车有一个固定车位或车库。
急救工作站应具备上水、下水、电源、供暖设施及相应的办公用品。
急救工作站的建筑及标识按照全市统一标准建设。
四、急救工作站的救护车配置数量应满足辖区居民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原则上按照每3万人口1辆救护车的标准配置日常用救护车;值班救护车要保证每天24小时运行。
急救工作站应根据周边人口流动、季节变化、区域特点等情况,按照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变化特点,合理增加流动救护车。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

第五章 建筑设备
第一节 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和消防 5.1 一般规定
第5.1.1.1条 急救中心新建、扩建和改建时应对急救中心范围 内的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和消防工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第5.1.1.2条 急救中心建筑的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和消防等工 程设计时除执行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有关标 准、规范的规定。
方米计算。 表 3 业务用房建筑面积表
5辆 建筑面积 400
10 辆 700
20 辆 950
30 辆 1150
40 辆 1300
50 辆 60 辆 1500 1800
三、行政管理用房主要包括综合办公用房和专业办公用房。 四、后勤保障用房包括各类物资库房和其他服务用房
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在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 总结多年来急救中心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积极采纳科研成果,参照 有关国际和国内的技术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 讨论、修改和完善,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包括 6 章和 1 个附录。主要内容适用于医疗急救机构建筑 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医疗 急救机构建设项目的组成、分级和技术指标,基地和总平面,建筑设 计,空调通风与空气净化,给水排水与气体供应,电气和自动控制, 安全消防设计,施工与验收等技术要求。附录的内容为急救中心的建 设标准。
6
第二章 选址与总平面
第一节选 址 第2.1.1条 急救中心选址,应符合当地城镇规划、区域卫生规 划的要求。 第2.1.2条 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交通方便,宜面临两条城市道路,利于车辆迅速出发。并便 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 二、环境安静,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储存区,应设在 易燃、易爆的建筑设施上风(或侧风)向不小于200米以外的位置。 并应远离高压线路及其设施,避免强电磁场干扰,避免通讯信号的干 扰; 三、地形宜规整; 四、宜设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便于发挥急救作用; 五、不应临近少年儿童活动密集场所。 六、不应污染、影响城市的其他区域。
紧急救援中心建设标准

紧急救援中心建设标准(仅供参考,以正式发文为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紧急救援中心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宏观调整,提高紧急救援中心工程项目科学决策和建设水平,合理确定和正确掌握建设标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特制订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为控制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紧急救援中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工程建设全过程建设标准的尺度。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紧急救援中心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
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法规,以及相关技术经济政策。
处理好现状与发展、需要与可能,以及科学先进与勤俭节约的辨证关系。
第四条: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应符合国家及所在地区区域建设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防灾应急预案的各项要求,并应考虑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合理组织调配,注意形成合理的紧急救援网络。
地级以上城市应建设独立的紧急救援中心。
第五条: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应注意功能科学、调度快捷、安全方便、经济合理。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六条: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所在地区、城市规模与等级、紧急救援中心的救治范围以及拟建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利用的卫生资源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并应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统一规划。
第七条: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规模按城市人口测算。
基本配置标准为城市人口每5—10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工作人员按5人/辆配备,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用房按建筑面积35平方米设置。
第八条:紧急救援中心的项目构成主要包括:办公管理用房急救指挥用房,包括120急救电信接收台,配置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包括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
并应设无线电指挥系统和足够的中继线。
无线电指挥系统应保证服务区域内无盲点,并保证双通。
120急救中继线应按以下标准配置:工作人员值班用房(包括餐室、更衣、淋浴、厕所等)急救车车棚或车库,可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及资金情况和建设地段的用地情况酌情考虑,在城市用地紧张的地段可考虑地下停放。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三章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第四章建筑面积指标第五章建筑标准第六章建筑设备标准及救护车的配备第七章相关指标附件条文说明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急救中心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能力,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急救中心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的国家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急救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的依据,是有关部门审查项目设计和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的标准尺度。
第三条本标准所指急救中心包括急救中心、独立建制的急救分中心和独立建制的急救站。
1第四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急救中心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
由急救中心直接管理的急救分中心、急救站(下称直属急救分中心、直属急救站)参照本标准有关章节执行。
第五条急救中心建设应具备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活动医疗救援保障的能力。
第六条城市的急救网络由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和急救站三级机构组成。
急救网络层级的设置应根据城市规模确定。
第七条急救中心及其网络的建设,应由各级政府负责,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卫生政策,符合所在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适应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新建急救中心应按照立足当前、考虑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处理好发展与需求的关系。
现有急救中心的改建、扩建,应合理利用原有设施,厉行节约,避免浪费。
第八条急救中心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遵守国家现有标准、规范和定额、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九条城市救护车辆的配备按每5万人1辆配置,此配备包括救护车的备车。
第十条急救中心规模按城市应配备救护车的总数来确定,具体可分为5辆、10辆、20辆、30辆、40辆、50辆、60辆和60辆以上等。
第十一条急救中心用房包括指挥调度、业务、行政办公、后勤保障2等功能用房;直属急救分中心用房包括业务、行政、后勤保障等功能用房;直属急救站用房包括业务和后勤保障功能用房组成。
急救站点建设方案

急救站点建设方案一、建设目标。
咱们建这个急救站点啊,就像给城市安上一个个“救命小站”。
目标就是要让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的人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专业的急救服务,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被及时挽救的机会,把死神的脚步给死死拦住。
二、选址要点。
1. 人口密集区。
咱们得把急救站点建在人多的地方,像那些大型居民区啊,一个小区里老老少少的,万一谁有点事儿,能很快就找到咱急救站。
还有商业街,人来人往的,逛着街突然有人不舒服了,咱站点就在附近,那多方便。
就好比在鱼多的地方撒网,一有情况就能迅速出击。
2. 交通枢纽。
火车站、汽车站还有机场这些地方,那都是人流量大而且人来自天南地北的。
旅客们舟车劳顿的,很可能出现身体不适,在这些地方设急救站点,就像是给来来往往的人们吃了颗“定心丸”。
而且交通方便,急救车进出也顺畅,这就像是给急救工作开了“绿色通道”。
3. 学校和企业集中区。
学校里有那么多学生和老师,孩子活泼好动,磕磕碰碰的事儿少不了,老师工作压力大也可能突然生病。
企业呢,员工们忙起来连轴转,健康风险也大。
把急救站点建在这些地方附近,就像给他们身边安排了个健康“保镖”。
三、站点布局。
1. 功能分区。
首先是急救车停放区,这就像急救车的“专属小窝”,得宽敞点,方便车辆快速进出。
然后是急救处理区,这里要有足够的空间放置急救设备,像担架啊、除颤仪啊、氧气瓶啥的。
医护人员在这儿能迅速对患者进行初步处理。
还有候诊区,虽然咱希望患者能尽快被转运,但有时候可能需要稍微等一下家属或者做一些简单的交接,这个区域就得弄得舒适点,让患者和家属心里不那么慌。
2. 人员配置。
每个急救站点啊,得有经验丰富的急救医生和护士。
医生就像急救队伍的“指挥官”,得有临危不乱的本事,护士就像“得力助手”,手脚麻利地配合医生工作。
另外,还得有司机,这司机可不能是一般的司机,那得是车技超棒的,就像电影里的“赛车手”一样,能在马路上快速又安全地把急救车开到目的地。
四、设备与物资配备。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晏婴学校2018级新高一地理衔接班期末考试试卷旅行者1号(Voyager 1)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阳探测器,于1977年9月5日发射。
目前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但至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读图,完成1~2题。
1.如果旅行者1号已飞出太阳系,那么目前其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是( )2.下列关于“太阳系中至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太阳系中地球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B.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昼夜温差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读北半球各纬度某时太阳辐射量分布曲线图,完成3~4题。
3.甲地太阳辐射量多的原因主要是( )①纬度低②距海远,降水少③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少④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损耗少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4.此时,乙地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A.太阳风B.耀斑C.黑子D.极光“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
读图完成5~6题。
5.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A.塔里木盆地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D.东北平原6.“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A.降低大气温度B.提高水体温度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D.增强地面辐射下图为1954~2005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
读图,回答7~8题。
7.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 )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8.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 )A.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B.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读下图,完成9~10题。
急救中心急救站点建设标准

急救中心急救站点建设标准急救中心是一个关键的医疗设施,用于提供紧急急救和救援服务。
它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建设,以确保设施的高效运作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急救中心急救站点建设的标准:1. 建筑设计和设备安装:急救站点应该建在易于访问的位置,远离人口密集的地区,以便快速响应紧急情况。
建筑物应具备耐火、防水和防震的特性。
设备安装应包括呼叫设备、监控设备、通信系统、氧气和吸引设备等。
2. 建筑布局:急救中心的建筑物应具备明确的区域设置,包括接收区、治疗区、手术室、药品库房等。
每个区域应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以确保工作流程的顺畅和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3. 人员配备:急救中心应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并且他们应该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认证。
人员配备应根据急救站点的大小和工作负载进行计算,以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提供充足的急救服务。
4. 储备物资:急救中心应保持充足的储备物资,包括药品、医疗设备、消毒材料等。
储备物资的管理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以确保每个物资都处于良好的状况。
5. 卫生标准:急救中心应遵守卫生标准,包括建筑物的清洁、废物处理、医疗设备的消毒等。
定期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应进行,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6. 应急设备和训练:急救中心应该配备应急设备,如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急救药物等,以应对突发状况。
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的急救培训,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
7. 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急救中心应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紧密的联络和合作关系。
对于一些更复杂的急症情况,急救中心需要能够及时转送患者到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总之,建设急救中心急救站点需要满足以上标准,以确保设施的高效运作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救援服务。
这些标准是基于科学和实践经验的,应为急救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
8. 建立有效的通信系统:急救中心的通信系统是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建立完善的电话、无线电和互联网网络,并确保可靠性和快速性。
急救中心规范及建设标准

3 选址与总平面 3.1 选 址
3.1.1 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选址,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和区域卫生 规划的要求。
3.1.2 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建设地点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交通方便,宜面临两条道路; 2 环境安静,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储存区,并应避免强电磁 场干扰; 3 地形宜规整; 4 不应临近少年儿童活动密集场所; 5 不应污染、影响城市的其他区域。
2.0.3急救分中心First-aid Branch Center 和城市某区域120相连的,满足城市某区域救护呼叫的场所,一般由指 挥调度室以及相应配套用房组成。
2.0.4急救站First-aid Station 在特定的服务半径内配备一定数量急救车,内设急救车库和配备急救 车用品房间组成的急救网点。
3.2.2 急救中心基地内急救车出入口不应少于二处,并应设有环通 的双车道。出入口应直接与城市道路连接。交通组织设计应符合国家 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3.2.3 急救中心内的隔离用房应设在基地内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并靠近出入口,并应保持与周围建筑的间距。
4 建筑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主体建筑的平面布置、结构形式和机电设计应为今后发展、改 造和灵活分隔预留条件。
4.1.2 办公培训、后勤出入口宜单独设置。 建筑物出入口应分别设 置,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有关规定。
4.1.3 急救中心的分区和各种用房应设置明显的导向标识。
4.1.4 各类用房的面积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2.1 指挥调度用房宜设在建筑物的顶层,并确保通信畅通,室内环境 安静。
面对新的严峻形势,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 决定》,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国家的医疗急救机构建设规 划,并且开始新建、改扩建省、地(市)、县各级医疗急救中心,从根本上解决各 级医疗急救机构在设施和条件上的落后局面。
最新急救站标准规范

最新急救站标准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急救站作为紧急医疗救援的第一线,其标准规范的制定至关重要。
以下是最新急救站标准规范的主要内容:一、急救站的设立标准1. 急救站应设立在人口密集区域,便于快速响应紧急医疗需求。
2. 急救站应配备足够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以满足各种急救情况。
3. 急救站应有明确的标识,易于公众识别和访问。
二、人员配备标准1. 急救站应配备至少两名具备专业资质的急救医生。
2. 急救站应有专职或兼职的护理人员,以协助医生进行急救工作。
3. 所有工作人员应定期接受专业培训,以提高急救技能和服务质量。
三、设备与药品标准1. 急救站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等。
2. 急救站应备有各类急救药品,包括但不限于止血药、抗休克药物、抗生素等。
3. 所有设备和药品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四、急救流程标准1. 急救站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接到急救电话后能迅速出车。
2. 急救过程中应遵循医疗操作规程,保证患者安全。
3. 急救站应与医院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确保患者能及时转送至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五、信息记录与保密标准1. 急救站应对每一次急救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急救过程和结果。
2. 急救站应妥善保管患者信息,严格遵守医疗保密原则。
3. 急救站应定期对急救记录进行审核,以改进服务质量。
六、安全与卫生标准1. 急救站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2. 急救站应有完善的安全措施,包括防火、防盗等。
3. 急救站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灭火器、急救箱等。
七、持续改进与监督标准1. 急救站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定期评估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急救流程。
2. 急救站应接受卫生部门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服务符合国家标准。
3. 急救站应鼓励公众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服务的持续改进。
结束语急救站作为社会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永昌县医疗急救中心设置原则和建设标准

永昌县医疗急救中心(站)设置原则和建设标准(试行)为加强和规范我县医疗急救工作,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县院前急救网络,提高医疗急救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特制定永昌县医疗急救中心、站、点建设标准。
一、急救中心(站、点)设置原则(一)急救网络体系设置原则我县急救体系建设以县医院为依托,通过人员培训、设备配置、房屋改建,建成以县医院120应急救护中心为枢纽,县二院、新城子中心卫生院为两翼,各乡镇卫生院为站点、辐射全县111个村卫生室的“20分钟急救圈”的急救网络体系。
县急救指挥中心按照“就近、及时、考虑医院救治能力、尊重病人意愿”的原则,对急救站、点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二)急救中心(站、点)设置原则1.分级设置。
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的类别和基本医疗条件,我县的医疗急救机构设置分为急救中心、急救站、急救点。
全县设立急救调度中心,在县人民医院设立应急救护中心,县二院、新城子卫生院设立急救站,其他乡镇卫生院设立急救点,辐射全县111个村卫生室。
2.按服务半径设置。
服务半径原则上不小于5公里。
3.按区域经济、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等条件综合设置。
所属区域人口密集,道路复杂拥挤,救护车到达时间较长,可以缩短服务半径设置。
4.根据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条件设置。
所属医疗机构重点专业突出,功能完善,符合急救中心、站、点设置基本标准。
(三)急救中心(站、点)建立模式急救中心、站依托条件较好的综合医院或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急诊科(室)设置,急救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
院前急救由急救通讯设备、急救车辆、急救医疗设备、急救药品和相应的急救人员组成,能够单独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院内急救依托医疗机构急诊等相应科(室)进行专业救治。
二、急救中心(站、点)(一)120调度中心建设标准1.基本设施①有独立的办公场地,总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并分设指挥大厅、会商室、机房、办公室、资料室等。
急救站规章制度

急救站规章制度一、引言急救站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而设立的机构,旨在提供紧急医疗救助和急救服务。
为了确保急救站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组织架构1. 急救站设置急救站应设立在人口密集区域或交通要道附近,便于及时响应紧急情况。
急救站应包括接待区、医疗救助区、急救设备存放区、医疗人员办公区等功能区域。
2. 急救队伍急救站应配备专业医疗救助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急救技术人员。
医生应具备相关执业资格证书,并参加急救培训。
护士和急救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培训。
3. 急救设备急救站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氧气瓶、自动体外除颤器等。
设备应定期检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三、急救服务流程1. 接警与调度急救站应设立24小时的接警中心,接收来自社会各界的紧急求助电话。
接警员应及时记录求助信息,并根据情况派遣急救人员前往现场。
2. 急救现场处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迅速评估患者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急救人员应保持冷静、专业,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当的急救处理。
3. 患者转运急救人员在完成现场急救后,应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转运至医疗机构。
转运过程中,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并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
四、急救站管理1. 值班制度急救站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随时响应紧急情况。
值班人员应按照规定时间到岗,并保持通讯畅通。
2. 急救记录急救人员应详细记录每次急救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包括患者病情、急救措施和转运情况等。
记录应准确、清晰,并妥善保存。
3. 急救培训急救站应定期组织急救培训,提升医疗救助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应急能力。
培训内容应包括急救知识、操作技巧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4. 应急演练急救站应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模拟各种紧急情况,提高急救人员的应变能力和协作能力。
演练结果应进行评估和总结,改进急救流程和措施。
五、安全与保密1. 安全措施急救站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包括监控系统、报警器等,确保急救站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急救站设置原则和建设标准
为加强和规范医疗急救工作,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院前急救网络,提高医疗急救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提制定医疗急救站建设标准。
一、急救站设置原则
(一)急救网络体系设置原则
急救体系建设以医院为依托,通过人员培训、设配配置、房屋建设,建成以120应急救护站的急救网络体系。
按照“就近、及时、考虑医院救护能力、尊重病人意愿“的原则,对急救站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二)急救站建立模式
急救站依托条件较好的综合医院,急救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
院前急救由急救通讯设备、急救车辆、急救医疗设备、急救药品和相应的急救人员组成,能够单独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院内急救依托医疗机构急诊等相应科室进行专业
救治。
二、急救站
(一)急救站建设标准
1、业务用房:布局合理,各室独立,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
应有停放救护车辆的专用场地和急救专用通道。
2、床位设置:设观察床位2张以上,观察床易用移动式观
察床,且每观察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3、科室设置:至少设有诊室、处置室、治疗室、抢救室、观察室(病房)、接警室等科室。
化验室和药房可与医院共用,但必须保证急诊24小时畅通。
4、人员配置:医院内、外、妇、儿科医生配备齐全,相对稳定。
其负责人应由1名在急诊室工作至少半年以上、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取得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担任。
按医生、护士1:2的比例配备医护人员,并配备护师或在急诊室工作
3年以上的护士担任护士长。
医生必须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护理人员必须有护士执业资格。
5、急救车辆:至少有1辆车况良好、装备齐全、运行正常的值班救护车。
车身两侧喷涂国际通用“蛇杖”和120急救标志,配有急救警灯、警报器。
6、医疗设备:配备有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洗胃机、吸痰器和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缝合包、胸穿包、腹穿包、导尿包、接生包。
7、急救药品:备用满足医疗急救工作需要的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
8、急救指挥系统终端设备:微机、打印机、UPS电源齐全,120急救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
9、急救站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医疗护理诊疗规范落实到位。
10、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三、急救站功能定位
急救站承担辖区内一般急诊病人的医疗救护。
承担辖区内及辐射点灾害事故医疗救护任务。
四、急救站医疗技工院内应急救治队伍建设
为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广大群众是我生命安全,急救站所属医疗机构要建立院内应急医疗救护专业队伍。
一旦发生突发灾害事件,能迅速调集,及时开展救治工作。
急救站要成立内、外、妇、二、麻醉、护理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医疗院内应急救护专业队伍,人数不少于15人,且人员组成合理,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的数量不低于10%。
五、急救站的管理、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急救站工作制度、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和技术操作规范。
(二)严格执行收费标准,执行院前急救的统计上报制度,
及时维护通讯设备、车辆,定期进行车辆消毒,统一使用院前急救病历,一式两份一份留在急救站,一份交予接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