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中考题看散文阅读高频考点及解题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20中考题看散文阅读高频考点及解题策略
【散文的特点与命题意图】“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海湾,是帆,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用北岛《一束》中的这句诗来描述散文之于生活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散文作为一种最业余的文学样式,因其规矩较少,因而有着水一样的自由和灵动,“无拘”“无束”亦“无限”。
有人说,散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的直抒胸臆,可以无限贴近人生。
因此,优质的散文注定会作为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首选。
《新课程标准》强调,现代文阅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品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作为思想的“外衣”——散文的语言在表情达意上有无限的魅力,学会鉴赏优质散文的语言是抵达《新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要求最有力的路径。
纵观2020年各地中考的现代文阅读,对散文语言的鉴赏占比很大,常考题型如下:①炼字、遣词的精妙(如广东省: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赏析深刻、含蓄的句子(如河北省:请对选文第三部分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
【考点分析】散文,美在语言描述的意境,它蕴藏着独到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可以让读者从感性进入智性的思考,也可以让读者智性的思考带上感性的灵动,而这往往取决于捕捉到的那些关键的、有着独特内涵的字、词、句。
具体阐释如下:
1.看“字”。
唐人贾岛有“僧‘敲’月下门”,宋代王安石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可以更好地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字”用得好,可以尽显描写对象的特点和主题。
2.看“词”。
散文中那些特殊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等,往往都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主体的特点,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及作用,有助于理解作品的主题。
3.看“句”。
抓住关键句的表达,是否使用特殊的句式?是否使用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作品的主题与作者的思想往往就蕴含在这些特殊的句子里。
【方法指津】
1.把握整篇的语言风格了解常见散文的语言风格:平实质朴、自然清新、幽默风趣、明亮简洁、含蓄深沉、口语化、有地方特色等,不管哪一种特色,都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整体的语言风格,决定了字、词、句的特色及用意,了解散文全篇的语言特色,有助于理解字、词、句。
2.明确“炼字、遣词”的角度作为被赏析的“重要字词”,往往都是比较生动准确,且具有一定深义的,除了准确、恰切之外,往往与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①看词性:判断词性,比如: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根据词性的特点,判断其修饰的对象和表现对象的特征。
②看含义:“字、词”除了本身固有的含义外,往往还有比喻义、引申义、临时义等,要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
③看感情色彩:
散文是一种最“惬意”的文体,是人的学识、经历、思想自然而然的表达,直截了当,其感情色彩可以根据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随意依附。
比如《藤野先生》中,在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时用“标致”一词,其感情色彩明显发生了变化,由“褒义”转化为“贬义”,有力地写出了清国留学生的“不伦不类”与“不男不女”,具有深刻的讽刺作用。
④看修辞手法:“字、词”里有无隐含拟人、双关、移就等手法,再结合上下文,把其放入语境中理解。
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浅层的含义,也要理解其深层的含义,还要善于透过“形”来抓住“神”,体会其中蕴藏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3.明确富有内涵的句子赏析的步骤阅读散文,要留意那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是作者在苦心孤诣中特别营造的,它寄寓着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读这些句子,既要读懂这些句子的表层达意,还要深入地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与弦外之音。
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些句子往往会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或者是变换特殊的句式,赏析时,要先进行确认,然后再根据上下文赏析其表达效果。
具体步骤如下:
①判断句子的特点:看其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比如山东青岛2020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
这里就是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比作卫兵,生动形象地写出树对城市坚定的守护;
将树摇动时发出的声音比作波浪般的乐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随风摇动时声音的灵动美好,使城市更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喜爱和对乡野的热爱。
如果没有修辞手法,看其句式上有无特点,从整句、散句、长短句等的角度看。
比如江苏徐州2019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
这个句子就是运用动词组成的连贯性句式,构成一个细节描写,富有动感地描绘了作者喝酒的情态,表达了作者远离喧嚣,获得野趣后惬意、舒适的心情。
②阐释句子的含义:结合下上文的语境,阐述句子的含义及作者要表述的言外之意,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散文能“直抒胸臆”,它的“自由”就在于作家、作品的“思想”与“主题”能不受限制地痛快地宣泄出来。
所以,对于形式灵活、篇幅短小的散文来说,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表达哲思,我们都可以根据字、词、句的特点,激活生活的种种经验,以己之心察写者之心,就可以拿到一把打开赏析语言大门的钥匙,从而抵达我们想要的“高分”。
【真题回顾】
2020年辽宁省营口市现代文阅读《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第17题:
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词句(4分)(1)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抑。
(品析加
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2)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2分)
【解题思路(1)】第一步:根据词语本身的特点,作出判断。
这里“轻轻地”属于副词。
第二步:联系上下文,看“轻轻地”这一副词修饰的是什么。
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就可以判断出,“轻轻地”修饰外公放钱入篮子的状态,动作很轻,写出了外公极其庄重的态度。
第三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轻轻地”一词,突出表达了外公对演员的理解和尊重之情。
【答案示例】(1)“轻轻地”修饰“放”,写出外公放钱时动作之轻,表现了外公态度的庄重(1分),突出了他对演员的理解和尊重(1分)。
【解题思路(2)】第一步:根据句子的特点,作出判断。
从“看到了……听到了……捡起了……”三个相同的句式,可以判断出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上下文,读懂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突出了怎样的主题和情感。
【答案示例】(2)运用排比修辞(1分),描绘了“我”跟随外公在田间地头玩耍时,欣赏到了大自然的有趣、美好,突出了“我”童年的快乐。
(1分)。
高频考点1
【考查方式】
(1)结合具体的内容,多角度赏析主题、表现手法等。
(2)从写作主旨、情感、启示等入手,对词、句、段进行批注。
(3)打通文本与自我,写相关的感悟或推荐,表达自我对生活的启示。
【典题回放】
1.(2020·四川泸州)标题“古榕酒香飘”中“酒香飘”三字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3分)
2.(2020·江苏南京)你学着“米豆”的批注①,给这里的“吁”写批注。
(3分)
受“米豆”的批注②的启发,你对母亲种荔浦芋头的心理也作了推测。
批注如下:(3分)
3.(2020·上海)第(17)段写到:“他百感交集”。
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
[【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
】](20字左右)(2分)
4. (2020·湖北宜昌)请根据前文提示,将第⑥段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分)
5. (2020·广东)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
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5分)
6.(2020·湖南衡阳)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为那些“超越个人功利”,有大善、大爱、大美的人点赞,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一个类似的事例,要求写出人物的名字和相关优秀事迹。
(2分)
【备考锦囊】
优秀的散文往往为人们的精神打开了一扇窗,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散文的“散”除了形式的多样化、无拘无束之外,还表现在表达内心情怀时的直截了当,尽“情”舒展。
阅读此类作品,在品读赏析语言时,要结合文意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要善于勾联,善于打通,既能走进文字、走近作者,又能走出来,走进自己的生活,用文中的信息启示自我,指导生活与实践。
一、赏析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独有的特点,作者借助这个特点完成对生活的艺术反映。
赏析散文要在整体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提炼出文眼和线索,继而顺藤摸瓜,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与情感。
掌握词语、句子、标题的赏析方法,对景物描写、写作手法、抒发情感等有深刻的认识,能够从内容上、结构上、表现力度上等多角度品析。
答题方法:(1)看文章标题,是否表明了写作对象,是否是文章线索或文章主题,是否承载着作者的情感;(2)看中心句,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或句式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抒发怎样的情感;(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表现手法等等。
二、批注
是对阅读内容的注解,是读者阅读时的自身感受,是阅读过程中由文本语言、主题思想、情感等产生的启示、感想、见解、疑问等,这种切身的思考有助于理解散文的“形”“神”特点。
写批注时要注意描写与抒情相结合,心得与感受相结合,补充注解与相关联系相结合。
视角上鲜明,要点突出,语言使用规范。
答题方法:(1)找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2)找准表述对象,并对其特点作出准确判断;(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疏通,注意内容的延展性。
三、推荐
经由文本散发出来的信息,根据其关联性,想到与其相通的地方,以此促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解题技巧】
解题格式一:从内容上,指明了……(写作对象特点);从表现手法上使用了……(修辞等);从结构上……(引起下文、铺垫、伏笔、承上启下等);从语言上……(修辞角度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赏析。
解题格式二:深入理解文本,聚焦共同点,打通与自我生活的联系。
【典例解析】
(2020·江苏南京)
惊叹,由“吁”到“芋”
冯杰
在我们北中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你就是把全部的龟片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到这个小小的“芋”字,文字比它本身走来得要更晚一些。
我开始把它的来历想象成一出乡村传奇:
最早,是在很远的一天,我们北中原的先民在田野或荒无人烟之地苦旅,忽然,看到了那种未曾见过的大叶子,于是,发出惊叹的语气词——“吁”!
再于是,这种植物就开始叫“芋”了。
这就是它的来历。
当然,还得给汉宇戴上一笠遮雨的草帽。
中国汉字有个规律,凡带草字头的,都是绿颜色的汉宇,能发芽的汉字,能种下的汉字。
这是我赋予这种植物诞生记的小引子,自然是禁不起推敲的。
我只不过想用文宇把它打扮一下,好让芋穿着一面面大绿叶子出场而已。
芋因充满乡土情结而可入画。
我是首先看到齐白石画的芋叶,其后,才看到真芋的。
在一方小小的邮票上,那芋的肥大枝叶几
乎延伸到方寸之外了。
滴下的露水,正在深浅分明的墨叶上流淌。
一边,还有两只歌唱秋风颂的蟋蟀。
初春,母亲常常会在集市上买些小芋头。
大的煮热,让我们蘸着小碟子里的白糖吃。
小的也不丢,留下来。
我看到一小筐里放着一堆小芋头,一个个顶着绿芽。
原来母亲要种。
竽头开始在院子里发芽,抽枝时还要随着培土。
等到长大时,芋的风姿有点像陆地上生长的荷叶,大叶子在晚风中缓缓摇曳。
有串门的人也“吁——”:
“你们怎么种了一院子藕啊?”
中国的芋头可能要数广西荔浦芋头最大最好。
据说过去都是“贡品”。
母亲生前,我们全家坐在一起,看过那个关于刘墉的喜剧,荔浦芋头作为角色在里面出场过。
那时,曾有黄昏里开心的笑声。
有一年,我随一个旅行团到过荔浦,专门在一个小火炉前买过一个,双手捧着,边上车边吃,干,面,掉粒,惹得一车人看我的贪相。
别人告诉我,桂林那边也有卖的。
等到从桂林回中原,临上车时,想给母亲买个带回去,却怎么也见不到芋头那毛乎乎的影子了。
后来冬天,在北中原的小镇菜市场上,见到了这种荔浦芋头,是从南方运来的,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两个,让母亲尝尝。
母亲嫌太贵。
“不贵,芋头都是坐火车来的,那么远。
”
母亲还用刀片削下几块,说留下来种种试试吧。
她以为还会像过去在集市上买的小芋头呢,一个个都听她的话。
来年,荔浦芋头沉默,都没有发芽。
(选自《泥花散帖》,百花文艺出版社)米豆的批注①:“吁”这个感叹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哇”,朗读时声音可以由低到高再到低,而且拖得较长,是一种惊叹的语气。
米豆的批注②:母亲种小芋头,可能是想把喜欢的稀奇食物留在一家人的生活里吧。
10.你学着米豆的批注①,给这里的“吁”写了批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受米豆的批注②的启发,你对母亲种荔浦芋头的心理也作了推测。
(3分)
12.看到文中汉字与植物的关系时,米豆和你都很兴奋,你们不禁聊了起来。
(4分)
米豆:真有意思,用文字打扮的“芋”是什么样的呢?
你:(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米豆:原来,“芋”的穿戴这么好看啊!还有,带草头的字会发芽生长这一说法很新鲜,让我联想到《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的“蔓”字,我好像看到了碧绿的藤蔓不断牵延垂挂、在风中摇曳的样子。
你:你说得真好,我也想起《陋室铭》中的“苔”字,它让我仿佛看到(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典题详析】
10.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词。
批注的时候,我们结合“吁”本身来批注,它是个语气词,表达一定的语气和情感,所以我们可以从其表达的情感和语气角度批注,然后联系上下文看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语气。
这里从串门人的“你们怎么种了一院子藕啊?”读到这句话可以推断出,这个“吁”比前者内容要丰富的多。
声音应该由低到高,一直是上扬的。
由此批注就可以了。
11.12.让新知与旧知勾联,继而打通生活,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题透过仿写及联想,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并由此延申到灵活应用,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方式。
仿写的句子要与米豆的句子句式一致,要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一幅生动的场景,且语言上要形象具体,表意要连贯。
【错因分析】
1.对于批注的写作形式与内容,大部分考生不具备明确的方向,不能把要批注的字词本身与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要么脱离内容只关注“字”本身,要么只关注了“字”而忽略了文本的内容。
联系串门人的话:“你们怎么种了一院子藕啊?”很容易判断出“吁”,是惊讶的语气,相当于我们今天表达惊讶的感叹词“咦”,且声音是上扬高上去的。
学生往往缺少打通,导致判断失误。
2.有的考生缺少打通的能力,不能从文本转向生活,因此“对母亲种荔浦芋头的心理”不能作恰当的推测,一来缺少生活,二来不能联系上文的批注。
另外,对于新旧知识的相互勾联,考题中经常出现,但有些考生往往学了新知,忘了旧知。
以致于忘记了《陋室铭》中是如何描写苔的。
除此之外,对仿写的要求,有的考生比较模糊,不能做到句式相同,不能灵活准确地使用拟人的手法,学生的品读语言的能力有待于提升。
【满分示例】
10.(3分)示例:这里的“吁”,相当于现在的感叹词“咦”,声音由低到高,是上扬的,语气是惊讶的。
11.(3分)示例:母亲想能像以前种小芋头一样,把远方又大又好的芋头种在家里,不花钱就能让家人经常吃到。
12.(4分)示例:(1)“芋”是戴一笠草帽,穿着一面大绿叶子出场的样子。
(2)(它让我仿佛看到)青苔慢慢爬上台阶,将一片绿色铺染开来的画面。
高频考点2 分析作者情感
【考查方式】
(1)理清行文的情感线索,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2)结合全文把握作者的情感。
【典题回放】
1.(2020.江苏徐州)围绕“红朵百合”,“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2.(2020·广东广州)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线处姐姐两次流泪的心理有何不同。
(4分)
3.(2020·湖北随州)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4.(2020.浙江温州)文章最后一段先写“我”记忆中子规的“不拙”,再写现在感受到他的“拙”。
这样写对情感表达有何作用?结合加点词,联系全文,加以阐述。
(7分)
【备考锦囊】
“文中有我,重在抒情。
”读懂散文,首先要读懂两个方面,一是读到文中的“我”,二是读到“我”的“感情”。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留意两个方面:一是带有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去捕捉作者的情感;二是读好细节,因为细微处最见真情。
当然要想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还要联系上下文,尤其是结尾的文字,往往蕴含着作者心中的情感。
一、答题步骤
1.提炼暗含情感的词语和句子,从中窥探作者的情感变化。
2.梳理线索。
这类文章,作者往往会把他的情感隐含在一定的线索上,经由线索贯穿全文。
3.关注细节。
每一个细节都是作者情感的精心雕琢,抓住细节就是抓住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4.关注作者抒情的方式,如直接抒情,表现在判断句、陈述句、感叹句的使用,比较直白、浓烈;间接抒情则比较含蓄,借助叙述、描写等手法。
二、答题方法
通读全文,捕捉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再结合文章的主题,让情感有具体的落点。
留意行文的线索和细节描写,从中发现作者抒情的方式,从而品析出作者的“情感”。
【解题技巧】
解题格式一:从……(词语/句子),了作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结合具体词句品析,表述具体,有针对性,有理有据。
)解题格式二:细品文章的结尾,理解文章主题,把握全篇的情感基调。
【典例解析】
【典例一】(2020·江苏徐州中考)
红朵百合
罗瑞花
当泡桐街的泡桐树下摆满了菜蔬苗和花木苗时,我心里就会激动起来,上班下班,总会停下脚来瞧瞧它们,问问它们的名字、性情。
在一片嫩绿里,竟然摆着几盆花,粉红的绣球、紫色的鸢尾,还有一盆红朵百合。
这盆百合像打过“九二零”的芹菜一样高瘦,七片长长的绿叶,两根圆圆的长茎,几个人在围着赏看,都嫌它太高,走了。
但我还是被它绿色长叶中的四个红色花苞吸引了。
这四个花苞两大两小,长在一根长长的圆茎上,十字形相对,两个较长,显出即将开放的架势,另两个相对短小,刚打苞。
更令人憧憬的是在绿叶中还长出了一根矮的圆茎,仿佛一支向上直立的毛笔,笔头长长的,透着点暗红色,我感觉这也将开出一茎美丽的百合。
戴着斗笠的老妇人走过来,笑着对我说:“我只是种菜苗卖,没想到菜园边野生了这几棵花,它们荫了我的菜,抢了菜的肥料,我要把它们卖了。
”
我被老人逗乐了,买下了这盆百合,淋着雨把它抱回了家。
这个暗红色的塑料盆实在太不配我的红朵百合了。
我在阳台上找来一个黑底描金的陶盆换上,捧着它摆到阳台的花架上,摆到窗口的桌子上,都觉得高了,又挪到玻璃茶几上与小金鱼缸排在一起,终于觉得妥帖。
于是,端着饭碗看它,捧着茶杯看它,甚至握着阅卷笔看它,越看越觉得它就该这样高挑,可以不必弯腰,彼此平视。
……
太阳从窗格射进来,我忙把百合搬到窗前的桌子上,我已经明确地感觉到它在积蓄力量准备开第三朵了。
它是多么知道安排自己呀,它一朵一朵地开,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生命的春天。
在百合的身旁,我也安静下来。
现在,我只等第三朵,老四,你睡你的吧。
至于另一枝,不着急,春天才刚刚开始呢。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第7期)
18. 围绕“红朵百合”,“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典题详析】
此题考查的就是根据关键词、关键句,捕捉“我”的情感变化。
通读文章就会发现,“红朵百合”是行文的线索,围绕着它,“我”的情感在经历着变化,发现红色的花苞时,“我”是惊喜的,憧憬着它能开出美丽的百合;夜间看到它尽情绽放时,“我”是兴奋的,充满无限欣喜的;文末,见证了百合生命力的蓬勃,“我”反而变得安静下来。
【错因分析】
阅读能力有待提升,不能发现暗含情感信息的关键词,或者发现了关键词,但是不能根据情节准确提炼。
阅读文章,不难看出文中多次出现点名作者情感的词语:第一节的激动,第三节的惊喜,第七节的兴奋、欣喜,第十一节的安静。
透过这些情感的词语,再扣住情节,就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了。
先是开始发现“红朵百合”时的“惊喜”,憧憬圆茎开出美丽的百合;其次是夜间绽放时的“兴奋喝欣喜”;最后“我”“安静”下来。
【满分示例】
18.(3分)开始时发现红色花苞,“我”是“惊喜”的,憧憬圆茎开出美丽的百合(1分);夜间绽放时,“我”怀着“兴奋和欣喜”之情(1分);文末,百合花开,让“我”“安静”(1分)。